德育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感恩伴我成长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24〕46 号),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24〕8 号)和《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市教委《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渝教基发〔2024〕28号),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我校办学理念,特制订“感恩伴我成长”德育精品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道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淡去,“不孝”正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腐蚀着孩子们的心灵。为了重拾孝道,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家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学生“学会感恩”,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之中,让感恩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课程目标
“感恩伴我成长”德育课程在学校各个年级中实施,分为小学低段、小学高段,遵循学生身心和德育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度发展。学校通过感恩德育课程的发展目标的设定,让学生感恩,孝敬父母,主动分担家务,树立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全面而又创新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设定我校学生感恩教育分段教育发展目标:
(一)小学低段: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表达自己的问候。具体要求:
1.对父母长辈会使用尊称。
2.回家主动向父母长辈问好;分别时主动与父母长辈说再见!
3.按时起床,并学会自己起床穿衣、洗漱等。
4.就餐时,懂得礼让(懂得就餐礼仪),如:先让父母长辈就座,能够主动摆碗筷。
5.学习自己整理书包与学习用具,不让家长送学习用品到学校。
6.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中秋节”和“九九重阳节”等节日时给父母长辈送上祝福。
(二)小学高段:不给父母添麻烦,能为父母做一些简单的事,善于表达自己的祝福。具体要求:
1.知道父母每天工作很辛苦。珍惜父母家人的劳动成果。
2.学习自己检查作业,自己洗红领巾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能向父母、家人长辈表达自己的关心。
4.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碗、洗衣服、打扫房间,整理房间等。
5.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中秋节”和“九九重阳节”等节日时给父母长辈送上祝福。
三、课程实施
我校感恩教育课程化的主要围绕几方面:自编的校本教材《文明礼仪风》,各学科渗透感恩教育、基于感恩的重大节庆活动、学生感恩主题教育、社会感恩实践活动等。
(一)感恩教育实施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感恩教育” 是一种道德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在家里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使学生学会感恩,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
2.知行统一原则。 “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行动、实践使学生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丰富其体验,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达到知、情、行的统一。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发展和形成感恩品质、感恩行为。
3.情感教育原则。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以激发情感为重点,营造和谐温馨的人文教育氛围,引发学生心灵、情感上的共鸣。
4.注重实效原则。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道德认知规律,重视感恩课程目标的落实,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注重道德教育的实效。
在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必须根除“说教””的做法,把学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体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感恩时心理和行为都有所成长。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学习主要方式有:
1.自主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并且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等。而教师则是感恩教育的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2.体验学习。感恩教育过程更偏重于情感的体验的,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有关感恩教育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注重情感的升华。
(二)组织形式
1.专题教育:班会课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将双周的班队课作为感恩教育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老师执教,运用校本教材,特殊的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九九重阳节等节日,进行感恩专题教育,把握分年级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感恩家庭的教育。
2.学科渗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感恩教育结合点,做到教学目标中渗透、教学过程中融入。
3.实践体验:将重大节庆活动、学生成长系列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渗透感恩元素,作为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体验的主要途径,扎实推进感恩教育校本化实施。
(三)感恩德育课程具体实施内容
班级活动:
1.各班级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班会。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每周利用双休时间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3.开展“孝心”活动,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等。
4.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为主题的“一封家书”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
5.一学期为父母制作一件小礼物,问清父母的生日并在生日时说一句祝福的话。
6.周末出门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走读生每天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道别和问好,以免父母挂念,每周将自己最出色的作业本带回给父母欣赏等。
学校活动:
1.开展“感恩教育”五月“感恩月”活动;
2.读感恩故事,感恩故事征集活动;
3.开展“感恩教育”黑板报比赛;
4.开展“感恩教育”手抄报比赛;
5.开展“感恩教育”征文比赛;
6. 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
7.开展“感恩教育”专题演讲比赛;
8.开展“感恩教育”作文比赛;
9.开展“十佳孝星”评选。
四、课程评价
感恩课程评价对感恩教育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与调控作用,能有效激发学生感恩之情,促进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行为。结合我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学生发展目标,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
1.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发展性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基础,看基础、看发展、看进步,而不是片面追求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切实发挥评价的教育、激励作用。
(3)多元化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家长的评语。
2.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感恩情感、态度、能力、行为等方面进行观察。对于学生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情感、行为方面的变化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感恩教育活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能力。
学生互评:让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学习别人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家长评价:对于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评价。
五、课程保障
学校成立德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加强培训,明确开发德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加大经费投入,为德育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德育课程提供保障。大力宣传德育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六、组织领导
1. 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书记)
组 员:
2.工作小组: 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推荐站内搜索:江苏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2019江苏一级建造师报名时间、国培研修日志、观看榜样心得体会、青岛滨海学院分数线、广东工业大学专升本、妇女节演讲稿、二级建造师模拟试题、周记100字大全、共筑中国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