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妈妈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妈妈的恩情及孟郊对妈妈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简介《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妈妈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学情分析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每一个人对妈妈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妈妈关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课文。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妈妈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妈妈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母亲好》,说说你的母亲是怎么样关心你的?
2、小孩子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母亲好》这首歌来我们对母亲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妈妈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妈妈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知道“妈妈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啥?(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iPhone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带领学生一起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检查生字。
出示:恩、孟、缝、补、针、根、抚、摸、浴、报、迟、寸、永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四、学习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啥?
2、妈妈对小孩的恩情主要表现在啥地方呢?
3、在回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小节。
重点指导:
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1)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妈妈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你母亲为你忙着干过啥吗?他们是怎么为你做的?你这时想说些啥呢?
(2)你每天上学时,母亲是怎么样叮嘱你的?
五、课堂小结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会写2个生字。
3、了解孟郊、诵读《游子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感受妈妈对小孩的那种爱,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难点:能感受妈妈对小孩的那种爱。
教学用具:生字卡和生词卡
一、谈话导入
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早已没有呼吸的女人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小孩,小孩睡得很香很甜。小孩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这个女人就是小孩的母亲啊,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小孩。这就是母亲,她还有另一个动人的称呼——妈妈。板书:妈妈
小孩子们,每天为你洗衣做饭的人——妈妈;每天为你整理衣装的人是——妈妈;每天为你忙碌操劳的人——妈妈;天下的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小孩的无私的爱,千百年来,啥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这份重如山的恩,深似海的情汇成了一个词语——恩情。谁来读读课题?(你读准了恩字的前鼻音)“恩”还能组成哪些词?(恩重如山、恩爱、感恩、恩师)这些词语都充满深厚的情意,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篇关于“妈妈”的课文,现在请听老师读一读这个动人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
2、课文中写的是谁的妈妈?唐代孟郊
3、从小孩子们那专注的表情中就知道你们都被感动了,那就赶快自己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词语
缝补针脚铭记
湿润抚摸沐浴
一根一针针一线线
①指读第一组,读着这组词语中你觉得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小老师领读。
针脚: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看实物
②指读第二组,齐读。
仔细看看字形,谁能发现这排词语的小秘密?(相同偏旁的字组成词或两个字的意思相近)
老师来做个动作大家猜猜是哪个词语?你被谁抚摸过?老师轻轻抚摸着你的头,母亲亲切抚摸着你的背,是不是特别幸福和温暖?母亲的爱就像春季里温暖的阳光,小孩子们就像那娇嫩的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倍感幸福,这种美好的感觉,咱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让我们用柔柔的声音一起读一读。
③指读第三组,齐读
一根:书上说一根白发,还有一根啥?(针、面条、线、粉丝、火腿肠)你们发现没有,后面的物品都是长长的。
一根表示只有一个,那么“一针针一线线”是不是也表示一个呢?一针也一针一线也一线,很多很多。
④你们真棒!注意了字的音、形,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这么多的生字词能很快读吗?
4、去拼音读词。
三、朗读课文
1、课文词语读正确了,你们发现了没有,课文中还有三幅插图?
请你默读课文,找到与三幅插图相对应的自然段,好吗?
(第一幅插图对照第一自然段;第二幅插图对照第二自然段;第三幅插图对照第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一幅图。)图上画着谁?在干啥?(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妈妈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妈妈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3、刚才说的是从图上感受到的,课文中怎么说的?请读第一自然段,划出直接写图上的句子。
把你划出来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生自由读。)出示句子: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妈妈是多么认真和用心,谁能用朗读读出来?(还在,一针针一线线)
她一边缝一边想,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
4、出示第二幅画,第二天清早,妈妈把孟郊送到村外,看看第53页的图,谁谁读一读这分别的时刻?你从哪里感受出妈妈的牵挂和不舍?(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5、你能学着图中妈妈的动作来读读这句话吗?
6、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眼睛湿润了。带着妈妈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看看第54页的图,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啥?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三、诵读古诗
1、刚才我们读的这三个自然段不仅与课文的插图相对应,还和一首千古名诗相对应。妈妈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孟郊一生窘困潦倒,和妈妈相依为命,46岁才考中进士,50岁到江苏的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妈妈到溧阳。想起妈妈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新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吟诵,想看看这首诗吗?
2、出示诗歌:“游子”可不是游玩的人,而是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这里指的就是孟郊;“吟”:吟诵
3、谁愿意吟诵这首著名的小诗呢?注意读准字音。
4、古诗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老师范读,生自由读,指名读。(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
5、平凡而也伟大的母爱在朴实而也简短的诗句中展露无遗,这就是这首诗的魅力。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也成了千古传唱的佳句,让我们记住它。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读读,找找字形的特点
2、书写
报:左窄右宽,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恩:上下结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心”字: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五、作业
回家把《游子吟》朗诵给父亲母亲听。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用心去听一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从歌曲中知道了啥?
2、是呀,妈妈的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累得已不再挺拔,明亮的双眼渐渐失去了光华,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她付出了太多太多,请让我们记住妈妈,读好这个词——出示词语:恩情,你是怎么样记“恩”的,注意要与“思”区别开来,思的上面是“田”。
知道“恩”的下面为何是“心”吗?这是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用心去感恩。再来读读这个词。
3、的确,母爱是伟大的,妈妈为我们做了那么多,让我们永远记住妈妈的恩情
4、板书:妈妈的恩情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在唐朝,有位诗人念念不忘自己的妈妈,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出示《游子吟》。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学习词语:孟郊)
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示范停顿】
三、自读课文
同学们诗读得不错,不知道课文能不能读得也像诗那么好。老师留点时间让你们再来读一读。
四、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让孟郊念念不忘的老妈妈(课件出示图一)。这就是孟郊的妈妈,她正在干啥呢?(学习词语:缝补,指名读。大家看看“补”是啥偏旁?为啥?“缝”也很有意思,它是一个形声字,因为缝补衣服要用到丝线,所以呀是绞丝旁。齐读缝补)
2、妈妈怎么样缝着衣服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指名说
(4)出示“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a(学习词语:一针针一线线 指名读,妈妈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多仔细多认真呀,谁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b妈妈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衣服,而此刻夜已深了,这时人们应该在——?而妈妈却在缝补衣服,可见妈妈——指名说,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c是呀,妈妈的年龄已经大了,眼睛也花了,可为了即将出门远行的儿子,此刻她还在油灯下缝补着衣服,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3、妈妈的衣服缝得怎么样呢?文章的后面有一个词谁能找出来。
出示:也细也密的针脚 指名读
出示图:师:衣服上两针之间的距离就是针脚。针脚之间的距离越小衣服越结实,穿起来也舒服。而孟郊衣服上的针脚是也细也密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去体会一下妈妈对儿的一份情。
师:古代,在有些地区流行着这样一种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妈妈或妻子要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
4、现在,你们知道妈妈为啥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了吧。妈妈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妈妈的这种想法在文中也表现了出来。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指名读
(1)多么的舍不得呀,女生读
(2)多么的放心不下呀,男生读
5、这节中还有一个关键的词语,出示:忙着 齐读
谁能用“忙着”说一句话。
6、孟郊就要出远门了,妈妈很忙,忙着给儿子缝补衣服,一直忙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多么辛苦啊。妈妈对儿子的慈爱都藏在“忙着”里了。让我们读好课文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第二天清早,熬了一夜的妈妈把孟郊送到了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妈妈?
(1)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指名读
(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妈妈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妈妈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妈妈的嘱托。)
(2)女生读
(3)男生读
(4)多么的依依不舍呀,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5)孟郊即将出远门了,难道妈妈就真的只有这一句话吗?想想,妈妈还会说些啥?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再读
2、师:是呀,听着妈妈的声声叮咛,孟郊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怎么做的?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文
1、小小格言: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无私的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2、你会唱《世上只有母亲好》吗?会唱的一起来唱。说说你的母亲是怎么样关心你的?
3、小孩子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母亲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妈妈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妈妈的恩情。教学恩
2、知道“妈妈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啥?
三、初读课文
1、请小孩子们轻轻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
缝补 报答 抚摸 沐浴 铭记 迟到 生机勃勃
孟郊 针线 湿润 光辉 永远 寸草心 恩情 慈爱
a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b去掉拼音读,齐读
3、理解长句子
(1)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也细也密的针脚,心里想,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
(2)妈妈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在他50周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4、把生字词和句子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啥?
2、再读课文,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发现课文有啥独特之处?(简介文包诗)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2、自己先去认读一下生字的字形和结构,这6个字有啥特点?
3、你记住了哪个字?用啥办法记住的?
4、重点指导书写摸 报
5、学生描红,仿写,完成习字册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孟郊和他的妈妈,妈妈对孟郊有怎么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妈妈的恩情》。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妈妈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妈妈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啥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妈妈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妈妈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妈妈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妈妈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妈妈、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办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积极,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办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积极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
《妈妈的恩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妈妈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教学难点:能体会妈妈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一:
师述:跳跃的火焰下,妈妈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儿子已睡着了,妈妈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幅浑然天成的母爱剪影啊!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手指课题:妈妈的恩情。
二、细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示图二,图上画了啥?(妈妈在送孟郊)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出示第一句。妈妈送了一程也一程,一直送到村外,妈妈是多么地不舍呀,想一想这句该怎么读?一句话一颗心,妈妈的恩情还表现在她的语言上。
1、出示第二句: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齐读)师:这就是妈妈的恩情啊!
妈妈多担忧啊!多么依依不舍啊!一起读
3 听着妈妈的声声叮咛,作为儿子的孟郊也是怎么样呢?
出示:“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不住地点头是啥样子?为啥不住地点头?
他看到了啥?(妈妈的白发)他会想到啥?(妈妈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是呀,想说的很多,但孟郊却一句话也没有说,他只是————,眼睛————。
4、师:读到这里,你对妈妈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是呀,母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教师引读第二段。
第三自然段
1、孟郊告别了妈妈,独自一人上路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孟郊看到了啥?也想到了啥呢?
请小孩子读读第3小节,把看到的用“——”划出来,想到的用“~~~~~~”划出来。
2、 指名生说, 出示:“太阳出来了……生机勃勃。”
3、
瞧!这些小草长的怎么样?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吗?多么有生命力呀!这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生机勃勃”,读好这个词,连起来读好这个句子。路边的小草怎么会这样生机勃勃的?
4、
看到太阳和小草,孟郊不禁想起了穿在身上的衣服,想起了他的妈妈,他是怎么做的?这里面有两个动词表现了他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是哪两个动词?(抚摸、注视)
师:谁会抚摸?
指名一生表演。
师:看了他的表演,你说说抚摸就是怎么样摸?
生:轻轻地摸。
学生同座之间互相抚摸。
师:平常有谁喜欢抚摸你呢?
生:母亲。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在他们抚摸你时,你感受到啥?
生:他们很爱我。
生: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
师:孟郊也为啥抚摸着身上的衣服?
生:因为这是妈妈做的衣服。
生:这是妈妈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
生:这衣服里包含着妈妈对儿子的爱。
生,妈妈虽然不在小孩身边,可是妈妈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小孩。
师:“注视”,谁也来“注视”一下?
师:你觉得孟郊会怎么样注视这妈妈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衣服?
生:他深情地注视着。
生:他一边想着妈妈慈祥的脸,一边注视。
生:他一边想着妈妈缝补衣服的情景,耳边好像还有母亲说的话,一边注视着的。
师:谁来读一读?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也细也密的针脚
他想到了妈妈 ,想到了妈妈的慈爱,他心里想:……
指名说,
出示“心里想: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这句话是啥意思?这句把啥比作啥?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啥意思?
让我们包含深情地读读孟郊想的话吧!
师:想像这样的情景,体会此刻的心情,读好这些句子。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过渡)妈妈的恩情,令孟郊难以忘怀,他永远铭记在心,(板书:永远铭记)在他50岁时,特意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小诗。
2、出示:全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妈妈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式赞美妈妈,就叫《游子吟》,谁来吟诵这首古诗?
3、这首诗很好懂,前边的文章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请小孩子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诗句,可以再读读前面的课文,看看有哪些句子可以帮你理解。(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诗意)
4、交流:你读懂了啥?能给大家讲讲吗?
a:老师,我读懂了“慈母手中线”。“慈”就是慈爱,“母”就是妈妈,“手中线”就是说手里拿着线在缝补衣服。
b:我读懂了“游子身上衣”。“游子”就是指出门远游的人吧,“身上衣”是指他穿着妈妈缝补的衣裳。
c:我读懂了“临行密密缝”。是说母亲在儿子快要远行的时候连夜缝补衣服,一针针一线线,小心翼翼地。(边说边做缝补衣服的动作,有点激动)
d:我想“临”就是靠近、将要的意思,“密密”看得出母亲缝得很用心,母亲对儿子的爱真令我感动。我还读懂了“意恐迟迟归”,就是说母亲很担心儿子,不知道他啥时候才能回来。
e:我觉得母亲生怕儿子回来晚了。因为“迟”就是晚的意思,“迟迟归”就是晚回来。
f:老师,我读懂了“报得三春晖”。“报”是指报答,“三春”就是三月的春季,“晖”是指太阳的光辉,连起来就是说要报答太阳的光辉。
e:“谁言寸草心”我想这句的意思大概是说有谁能够理解小草的心思呢?
师:是啊,谁知道小草的心思呢?
生:小草想要报答太阳的恩情。
师:那小草报答得了太阳的恩情吗?
生:不
师:是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书上说,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有道理,谁能读好这句话呢?
(指名读,齐读)
5、 多么感人的一首诗啊!你想把它记在心里吗?自己试着背背!
谁来背诵一下
三、小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妈妈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妈妈的恩情。
我们每个在坐的小孩子都有妈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妈妈为我们做了啥?指名说。
可见妈妈的恩情多么伟大啊!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份恩情,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母亲,孝敬母亲的好小孩!最后,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这首诗,把这首诗送给所有做了母亲的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抚、摸、报
2、说说怎么样记住这些字?
3、怎么写好这些字呢?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1、唱《世上只有母亲好》,说说你的母亲是怎么样关心你的?
2、小孩子们,每一个人都受到妈妈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妈妈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妈妈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妈妈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啥?(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缝补沐浴生机勃勃了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啥?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啥相同点?
3、你怎么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啥?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从第1、2句你读懂了啥?(板书:孟郊要出远门)你知道他妈妈是怎么做的吗?(板书:缝衣一针针一线线不知啥时候回来)教学:缝补针线
3、看图1:请小孩子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也看懂了啥,读懂了啥?为啥?(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妈妈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妈妈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小孩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
4、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妈妈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啥?(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教师提示:从妈妈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妈妈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妈妈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读第三、四句话你读懂了啥?(板书:多了白发眼睛湿润)从“孟郊看到妈妈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你想到了或明白了啥?
提示:妈妈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妈妈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三、学习第三节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啥?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啥?也把小草比作啥?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啥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啥话想说。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恩迟言寸著”这些字可以用熟悉的字来记一记。
2、指导写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教的字
2、把《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和故事讲给父亲母亲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读课文
2、《游子吟》这首诗你也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比赛读。
二、指导背诵
1、看图背诵这首诗
2、同座位点背
3、指名读,齐背。
三、读《补充阅读》上的相关文章
四、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补摸针恩
扑漠什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也也的针脚,心里想,妈妈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3、默写《游子吟》这首诗。
4、学了这篇课文,你此时最想对父亲母亲说啥呢?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学会本课10个绳子,两条绿线内所谓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妈妈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 ,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若干。
根据教材中的情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古诗《游子吟》)教师适当设疑:诗的作者是谁?他为啥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啥意思?[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
1、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那好!开始自由朗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你们读书可认真了,相信会有很多收获。谁能勇敢的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谁读的最棒。(师生评价)
3、(课件出示生字词)你们看,这些淘气的生字朋友跑到这里来了,你们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采取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
4、生字词读的很准确了,现在请你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三、深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至二自然段。
2、读后你想说些啥?(生自由回答)
(1)妈妈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出示课件: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a、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妈妈的恩情?“夜深了”的“深”是啥意思?[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从昏暗的油灯以及衣服上细密的针脚来体会妈妈对儿子的爱]
b、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妈妈缝衣的认真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妈妈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第二幅图片,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a、同学们请看图,从妈妈的表情
(妈妈的眼睛紧盯着孟郊)、动作(双手拉住孟姣)中你能体会出啥?(妈妈舍不得孟郊离去)
b、从妈妈说的话中你也能体会出啥?如果你是孟郊的妈妈,此时你想对孟郊说些啥?(学生自由回答)如果你是孟郊,你会对妈妈说些啥?[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体会母爱的伟大]
c、那妈妈的这句话该怎么样来读?(个别读、齐读)
(3)出示图片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啥?读课文。
a、他看到了啥?(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b、他想到了啥?(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啥?
c、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啥意思?(我怎么样也报答不了妈妈的恩情啊)
3、是啊,妈妈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孟郊用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出示《游子吟》)这首诗是啥时候写的?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a、这首诗是啥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啥?
b、谁想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句)
c、课文学完了,这首诗的意思就基本上弄懂了。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
d、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寻常,也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这伟大的母爱。
五、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说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回家把《游子吟》背给父母听,并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三副图片,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的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相关所谓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妈妈,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进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反思:
讲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郊是怎么看出妈妈多了几根白发的?头发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妈妈也多了几根呢?就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为孟郊平时就很关心和关爱自己的妈妈,所以他才会注意到这些细小的变化,这个细节正是体现的儿子对妈妈的爱。
我认为,这个细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还是原来的那些头发,只是当他想起妈妈连夜为自己赶制衣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觉得妈妈的头上也多了几根白发,既能体现妈妈的慈爱,也能体现孟郊对妈妈的感激。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感恩母爱
《妈妈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演化成的一个故事。课文通过描述孟郊妈妈在儿子临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到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抚摸自己的衣服而触景生情,引出诗歌《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妈妈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进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妈妈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借助文本插图,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妈妈对儿子关爱的关键词句并反复朗读。比如:“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妈妈是在啥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么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妈妈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妈妈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是妈妈却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妈妈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妈妈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妈妈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妈妈还会想些啥。进一步体会妈妈对儿子的牵挂,感悟妈妈对小孩的恩情。
议母子行为 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妈妈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妈妈清早送子的深情。妈妈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啥?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妈妈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妈妈舍得小孩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再次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体会妈妈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妈妈有许多话要对小孩说,她可能想对小孩说啥?请学生说一说,感受母爱。孟郊感受到了妈妈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妈妈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妈妈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引出学过的成语:情神似海恩重如山舐犊之爱。进一步感受母爱。
说实际生活 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到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妈妈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妈妈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母亲是怎么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母亲做些啥,才能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理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啥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妈妈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小孩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妈妈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妈妈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妈妈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妈妈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妈妈的行动中、妈妈的心理活动中,妈妈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妈妈的恩情。 “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小孩这次外出,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妈妈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啥?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妈妈的恩情,妈妈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妈妈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母亲是个啥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母亲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母亲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母亲的一天过得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母亲那么辛苦,可你为母亲做了啥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母亲平时最喜欢啥?”。“你的母亲知道你平时最喜欢啥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母亲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母亲,让母亲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母亲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母亲做小帮手,帮母亲捶捶背。吃饭时,给母亲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母亲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铭记 抚摸 沐浴、游子吟等。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妈妈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重点指导“补”、“求”。
教学难点: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妈妈,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字写字;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妈妈,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师:妈妈,多么亲切的字眼,小孩子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妈妈?板书:妈妈
2、师:是呀,妈妈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母亲,提起妈妈,你能想到那些词语? (善良 、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妈妈,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妈妈的恩情”。师板书,“恩”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谊。
师:让我们深情地读好课题。 (指名读,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iPhone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生字词和段落号。
4、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课件出示,生字标为红色)
出示:恩情、孟郊、缝补、抚摸、沐浴、永远、报答、铭记、注视、慈爱、著名、光辉、湿润、一针针、几根白发、迟迟归、寸草心、
(1)指名试读
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忆字形。如“永”的读音,“抚摸”“沐浴”的字形记忆。
(2)带读,开火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啥呢?
师:是啊,妈妈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妈妈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1、出示古诗 指多名学生读,齐读。
2、这首诗你读懂了多少?请同学说一说.
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妈妈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
3、课文里包含着一首小诗,这样的课文我们以前学过,你还记得吗?
师:这种文包诗的课文,我们怎么样才能了解诗的意思,你有啥好办法吗?
师:同学们的办法非常实用,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三、精读课文,借文悟诗
1、小声读1、2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妈妈对儿子的关爱?用直线划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预设:
a、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独出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学生谈体会(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看图:看妈妈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妈妈为啥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妈妈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妈妈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妈妈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读这句)
妈妈边缝衣服边想啥呢?(生谈)
说着说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让我们用声音读出妈妈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妈妈的关爱还从那句看出来?
b、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追问你感受到了啥?)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妈妈也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妈妈?(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妈妈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妈妈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妈妈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妈妈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啥?(多懂事的小孩;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也平凡,妈妈深夜缝衣,清晨送儿,(板书)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得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 带着妈妈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默读第3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 ”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想到了啥?(学生交流) 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你从中想到了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0岁的孟郊难忘此情引景,写下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似山高似海深的爱就是——(引读)妈妈的恩情。
妈妈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齐读最后一段。(孟郊40岁才当上了江苏溧阳的一个小官,接着就把妈妈接到身边,50岁写下了小诗《游子吟》。)
从“50岁”你能想到啥?深深地牢记妈妈的恩情,这就是——铭记。
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四、吟诵古诗,升华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再跟随孟郊回到临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灯忽明忽暗,妈妈揉揉酸涩的眼睛,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儿子的衣服,女生动情地说—— (齐背《游子吟》)
师:清晨,妈妈送儿送了一程也一程,一直送到村外,还不住的叮咛早回来,男生真情地说——(齐背《游子吟》)
这就是生活中那细微的母爱。在灾难来临时,母爱却是伟大而沉重的。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妈妈:
早已没有呼吸的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小孩,小孩在妈妈的保护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小孩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这就是我们的妈妈呀,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生谈)妈妈爱小孩可以不辞辛苦,不惜生命。我们也该怎么样做呢?(生谈)据说小乌鸦长大后,当妈妈老了飞不动找不到食物时,他就四处找可口的食物嘴对嘴地喂妈妈,回报妈妈。一直到老乌鸦死去。这就是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示齐读
五: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补”“永”“报”三个字。先指导学生观察,再描红,然后自己各写一个,最后同位互评。
板书设计:,
9、妈妈的恩情
妈妈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
作业设计:
必做题:深情地背《游子吟》给母亲听。
选做题:想一想母亲是怎么样对自己的?你打算怎么样做一个体贴母亲孝敬母亲的好小孩。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绎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妈妈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妈妈的恩情及孟郊对妈妈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简介《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妈妈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学情分析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每一个人对妈妈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妈妈关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课文。大多数学生对这首古诗有所了解甚至能熟背,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妈妈恩情的感念。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妈妈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只识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教学过程:
一、以诗揭题。
1、小孩子们,你们还会背这首诗吗?(出示诗题:游子吟),集体背诵。
2、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根据回答板书:孟郊,学习生字:孟,读准字音)
3、孟郊为啥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啥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妈妈的恩情》,认真读好课文,你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习生字:恩,注意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
2、圈画出本课生字词,标明自然段序号。
3、在课文中画出与答案有关的句子。
三、课堂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课文检查生字词。
2、简要回答思考题。
四、精读课文。
1、孟郊为啥要写《游子吟》这首诗呢?
学生 自读(1—3)段,思考:孟郊的妈妈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2、出示句子: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妈妈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
(1)、理解“出远门”就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缝补”,就是缝新衣,补旧衣,为儿子出远门正做着准备。
(2)、从哪里看出妈妈忙得很辛苦呢?出示:“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理解“深”在这儿表示啥意思?从“还”看出啥?“一针针一线线”和“一针一线”比较,谁用得好?
从这里你能看出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妈妈?
(3)、用课件放大课文插图:妈妈在啥地方干啥?从图上看出是一位啥样的妈妈?
(4)、此时,她一手引着线,一手捏这着衣襟边儿,正在凝神思考,她在想啥呢?读上面的句子。思考:从她这种想法中,你也能感觉到这是一位啥样的妈妈?
3、师小结:是呀,俗话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要远行,妈妈怎么舍得,怎么不牵挂呢?她要把对儿的思念,牵挂,缝在那细密的针脚里。真是一位慈爱的妈妈。
有感情朗读上面句子。
4、妈妈也是怎么把思念牵挂说出来的呢?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5、指导看图:在村口的大柳树下,母子作最后的告别。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舍不得郊儿,郊儿也舍不得妈妈?读句子,理解妈妈话语中的思念和牵挂。
看郊儿的动作、神情,体会郊儿舍不得离开妈妈。
6、师:这是一个不忍离别的场景,这是一场母子情深的感人离别。
7、看第三幅插图、读第三段。说说看到些啥,读懂了啥?
理解“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也细也迷的针脚,心里想,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8、师:孟郊看着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的小草,他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也细也迷的针脚。他想到了谁?他怎么想的?读句子:“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比较:妈妈的慈爱,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哪句好?体会反问句所起的强调作用。
10、孟郊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你能替他说吗?
享受着母爱的小孩,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妈妈的恩情啊!
11、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得意味深长。
12、读诗《游子吟》,理解“意恐,三春晖”。
13、读最后一段,从哪些地方读出孟郊永远铭记妈妈的恩情?
理解:“铭记”,抓住:“50岁,写成了,著名”,想象孟郊从十几岁到50岁,这么多年来,一直牢记着妈妈的恩情最终写成了小诗《游子吟》,体会孟郊不忘妈妈养育之恩。
14、再读《游子吟》,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知识背景,展示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与学生在一年级所学的《咏华山》类似,属于文包诗类。教学中 ,应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提供的几幅插图,强化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增强对诗句的感受,进而体会诗人热爱妈妈,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妈妈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妈妈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妈妈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简介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妈妈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妈妈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小孩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小孩早已熟悉。妈妈节的贺卡上有的小孩子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小孩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小孩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妈妈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通过赞美妈妈、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妈妈,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小孩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妈妈是啥样的妈妈?”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妈妈,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妈妈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妈妈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小孩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 ,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啥”。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妈妈可能会有些啥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啥?指导学生体会妈妈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小孩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啥。学生会体会到妈妈“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也细也密的针脚,老师简介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妈妈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妈妈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妈妈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小孩说,同学们想一想:妈妈可能会说啥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妈妈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包含着妈妈的担心妈妈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妈妈的话,望着妈妈头上新生的白发,小孩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小孩会说啥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妈妈缝制的衣服,带着妈妈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啥?想到了啥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啥?(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样?我们可以用啥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啥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啥?孟郊觉得啥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 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 生:那也细也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 生:妈妈的慈爱,不就像 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妈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 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亲爱的小孩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妈妈的恩情。现在, 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
板书:
9 妈妈的恩情
深夜缝衣
依依惜别
太阳 小草
《妈妈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领会妈妈对子女的眷注之情,教育门生从小体谅、孝敬父母,晓得答谢怙恃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运用词语,整体把握
1.复习导入。出示下列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恩情
慈爱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3.请学生用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词、读文、用词,使词语复习经历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抓住重点,反复训练
(一)深夜缝衣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妈妈对孟郊爱的句子。
2.组织交流,出示:夜深了,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啥?(体会妈妈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
(2)从“油灯”你体会到啥?(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啥?(体会到妈妈缝补衣服的认真。)
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出示:
夜晚,妈妈在 。一个小时候过去了,妈妈还在 ,也一个小时过去了。妈妈仍然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油灯光线昏暗,时间长了,妈妈的眼睛疼起来了,她还在 ;她手酸了,腰痛了,她还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师:妈妈缝补衣服时间长,光线暗,眼睛花,手酸腰痛,妈妈是怎么想的?(课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师:省略号表示啥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师:妈妈还会想些啥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对于低年级儿童,朗读指导办法最忌单调。上述设计,紧紧抓住最能反映“妈妈的恩情”的句子,强化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打磨,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妈妈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了体验。】
(二)清晨送别图
1.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妈妈对儿子说了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啥?(儿行千里母担忧。)师:妈妈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
儿啊,你在外 。(如:①儿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挂念妈妈啊!②儿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③儿啊,你在外可不要饿着……)
2.师:为啥课文只写了这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因为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回来了,母亲才最放心。)师:从“早点儿”你体会到啥?(儿子早一点儿回来,妈妈早一点儿放心!)指导朗读这一句。
3.师:你从“妈妈的头上也多了几根白发”体会到啥?(体会到妈妈深夜里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妈妈为儿子外出远行的“担心”。)
师: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湿润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儿子离家,妈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一点学生是有切身体验的。教学中,设计了“儿啊,你在外 。”的补充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说的过程就是体会孟郊妈妈对儿子一片真情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就能表达真情。】
(三)路上感恩图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会想到些啥情景?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
想到——出发前的那个夜晚,妈妈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妈妈的眼睛疼起来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 。
想到——出发时的那天早上,妈妈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 想到——妈妈头上也 。
想到——离开家后,妈妈天天 。想到——现在妈妈可能正在 ,妈妈头上 。
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心里想 。(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3.说说“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的意思。(妈妈的慈爱,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师:为啥“妈妈的慈爱”就像“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春季的太阳,小孩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慈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母亲好》这首歌。指名唱唱这首歌。
4.师:是啊,只有在妈妈的关爱下才能幸福地成长。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由“在外的孟郊抚摸着身上衣服会怎么想?”巩固前文的学习,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进一步体验“妈妈的恩情”。特别是在理解“妈妈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季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通过唱《世上只有母亲好》这首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习古诗,深化情感
1.指名学生读《游子吟》。
2.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师:妈妈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铬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在啥呢?
学生自由说。(结合前文的学习,加以点拨。如:深夜缝补衣服的情景,送儿远行的话语,妈妈头上的白发,妈妈每天盼儿归来的情景……)
【讲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述前文内容的训练过程。“在孟郊心里会刻在啥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学生口头的表达训练,也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适度拓展
1.师:是啊,妈妈的恩情让孟郊永远也忘不了。在我们身上,你也一定会体会到“妈妈的恩情”!谁举例说说。(学生自由表达)
2.师:是啊,妈妈的恩情是伟大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无论怎么样,都要将妈妈的恩情铭记在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小诗。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4.课后作业:用笔写写自己妈妈的恩情。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贵在感染、熏陶,结合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妈妈的恩情,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之情,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反思】
《妈妈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生动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纯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
为了不让自己轻易成为教学参考的忠实演绎着,陷入“技术解读”的误区,我抛弃了教参,抛弃了电脑,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以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阅读教材。我在家里大声地朗诵,轻轻地低吟,当自己在文本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多遍之后,我关注到了文中的三个画面:“夜缝图”、“惜别图”和“感恩图”。这三幅图与文本一一对应,也与文中古诗紧紧相连。因此,我有了初步的教学设想:品图入文,品文入诗。
品“夜缝图”时,我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意。在学生对图有初步印象之时,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找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抓住“夜深了”和“一针针一线线”两处关键文字,反复品读,进而引发对妈妈缝衣时所思的Lenovo。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细密的针脚里。
品“惜别图”时,我先让学生给图取名,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提炼出“惜别情”三字。怎样理解这名字呢?我引导学生再次细细读图:你们看,妈妈的双眼凝视着儿子,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臂,她似乎在说……在学生充分想象练说的基础上,引出妈妈的叮嘱。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亲切的话语中。爱不是单向的,通过对这幅图的第三次细读,我们把视线聚焦在孟郊的眼睛上,通过“湿润”悟出孟郊对妈妈的不舍,此时引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品图,读文,赏诗,三维一体。
有了前两幅图的铺垫,品“感恩图”时,我由孟郊所见引发所思,抓住关键词语“抚摸”,通过动手演示,首先感知“抚摸”的轻柔,通过对生活实际的Lenovo,再次感知“抚摸”的深情,最后引出孟郊为何抚摸衣服的思考,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抚摸”一词所传递的爱的温度!再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打动了。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但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图、文、诗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点拨,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孟郊妈妈的所思所说,及孟郊自己的所思所悟,让学生体会到妈妈对孟郊的恩情和孟郊对妈妈恩情的感念,进而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真正地做到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有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推荐站内搜索:福建省自考成绩查询、安徽成人高考招生网、会计从业资格试题库、初中周记500字、2018成人高考试题伤感日志 我累了、世界上最恐怖的作文、观察日记植物、甘肃自考报名系统、2023年专升本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