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通用23篇)《项链》教案(通用23篇)《项链》教案(通用2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项链》教案(通用23篇)

《项链》教案(通用23篇)

《项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难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谁?  明确:他们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他们的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文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板书课题),亲身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先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课前已布置过自读)。为下面的讨论作好知识准备。第一课时。通过赏析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理性思考。请同学们来进行玛蒂尔德其人谈领会的途径是作品的语言(切忌脱离语言架空分析)。着重从两种描写入手,一是心理描写,二是动作描写。 阐述的观点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正反面兼有的。“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心理描写方面重点赏析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从“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到“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赏析办法是让同学闭上眼睛,静听这段话的朗读,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让主人公的种种“梦想”场景活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教师抓住“梦想”一词,问同学:“刚才我们美美地畅想了一番,感受到了玛蒂尔德丰富的想象力。可作者为啥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Lenovo’?” 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让同学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上有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查阅之后再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同学先自由讨论,之后再抽请一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也“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动作描写方面则重点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先作个引子,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品味:“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啥,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各位好好欣赏,细细品味,并向同学简介你的感受,让大家共享。” 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也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她真是也激动也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也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可是要开口借了,却也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也很想借到,所以也“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意,同时也要敢于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文学欣赏课,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让我们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 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展开讨论: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也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啥呢?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也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 的虚荣心也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也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简介;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 是古代奴隶身 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第二课时让学生“聚焦”结尾,你怎么看?突兀吗? 联系全文,就会发现前面已经有三处伏笔了,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 “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啥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也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学生领悟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和项链之假的必然性后,再让他们展开自由想象:“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啥?请你大胆地往下推想(要有情节)。”每人先自己想,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每小组推出一位最有新意的参加全班交流。 交流结束后,教师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刚才我们想象丰富,新意迭出,可作者却戛然而止,不再往下写,这是为啥?”先让同学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概括 刚才我们能接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虚拟主机。文学欣赏上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作者再往下写,就剥夺我们的思考了,让我们每个读者都接受他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小说创作也一样,需要创设一个“空筐结构”,留下许多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读者有想象的最大积极性和自由度。 本文构思非常巧妙,结尾有两个特点,一是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掩卷回思,却也发现在情理之中;二是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虚拟主机,回味无穷。   根据读写一体、以读促写的原则,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提供一篇构思巧妙却已删去结尾的小小说,让他们根据巧妙结尾的两个原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小小说接上“龙尾”。

  上一篇:《项链》第一课时教案

  下一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

《项链》教案 篇2

  10.项链 教案

  1 .文本全解。

  (1) 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吉•德•莫泊桑 (1850---1893) , 19 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生于法国西南部诺曼底省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爸爸喜欢画画,妈妈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在童年时代就受到了文学、艺术的良好熏陶。 13 岁时,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因厌恶其生活,而故意制造过错,最终被开除。后来,在大学学习法律, 1870 年应征人伍参加了普法战争。他的生活经历并不丰富,唯一的普法战争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成为莫泊桑日后挖掘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复员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在老师福楼拜的指导下,在著名的《梅塘晚会》小说集中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也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他“像流星一样地进入文坛”,一生也像流星般一闪而过。 43 岁时,因癫痫病复发而死。

  他的短篇名作有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的《羊脂球》、 ( 菲菲小姐》、 《两个朋友》和《米龙老爹》;有同情劳动人民遭遇的《阿马布尔老爹》、 《一个长工的故事》和《归来》;有描写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人们的腐蚀的《我的叔叔于勒》;有讽刺小职员虚荣心的《勋章到手了 ! 》,还有揭露资产阶级荒淫糜烂生活的《戴家楼》等。 《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之一。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情中,引出有声有色的故事,使人情世态真相毕露,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尤其是别具匠心的构思布局和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和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以及精彩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简洁、质朴、优美的文体风格,处处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他的文章如一泓清水般清新流畅,也不乏幽默机智。

  19 世纪 80 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竭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为 19 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对于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也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 19 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

  (2) 基本解读。

  本文的情节结构分为六个部分,课文里都已隔行显示。

  序幕。 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一千多字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简介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可惜,这些梦中的生活图景与她所处的地位和家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不断感到痛苦,以至于当她在看望她的一位富有的同学回家后,会“连哭好几天”。她的痛苦的根源正在于其追求资产阶级奢华生活的思想。

  罗瓦赛尔太太接到晚会的请柬后,喜与忧是不矛盾的。接到请柬后她内心高兴,她很想抓住这一机会,去上流社会风流一番。但她首先考虑到的是晚会要穿啥衣服,而她的家境告诉她,她不可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丈夫也全不“理解”,她因而“气恼”、 “恼怒”、 “痛苦”,变着法子抠出丈夫的积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性格中的另一个侧面:要面子,爱虚荣。

  借项链。面对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首饰匣子,罗瓦赛尔太太贪婪、焦急;借到项链之后也兴奋,欣喜若狂。

  丢项链。在舞会上罗瓦赛尔太太受到追捧, “陶醉在欢乐之中”,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为了不暴露寒碜的外套,匆忙离开舞会,结果丢了项链,由陶醉到惊恐,罗瓦赛尔“惶惶不安”。

  赔项链。罗瓦赛尔倾家荡产,凑足数目赔了一根同样的钻石项链。罗瓦赛尔太太百感交集,忧愁、苦恼、喜悦、自豪、留恋、回味等各种滋味交织一起。

  还债。为了还掉高利贷,玛蒂尔德从虚荣的少妇变成劳动的穷苦人,生活艰辛。

  结局。遇见福雷斯蒂埃,真相显现。

  莫泊桑小说情节结构精巧缜密,天衣无缝。他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再到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呢,丈夫带回的舞会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衣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厄运。这样的经历,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3) 问题探究。

  . 关于小说的主题,以前大家的分析基本一致,即批判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其主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

  ①表现了人生变幻无常的思想。作者在小说中写道: ?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么样一个境况呢 ? 谁知道呢 ? 谁知道呢 ?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 ”这段话可以成为小说主题的一个提示或注脚。

  ②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无能为力。玛蒂尔德渴望“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是呢命运却捉弄了她,毁灭了她的梦想,而她却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挣扎在更艰难穷困的生活中。最后才知道项链是假的,不啻是命运对她的嘲讽。

  ③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和毁灭。玛蒂尔德一心想改变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她好像得到了“成功”,在她无比“陶醉”的时候,命运却无情地粉碎了她的美梦。丢失项链后,她经过十年艰辛,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当她为自己的“英雄气概”自豪得意地“笑了”时,也得知项链是假的,再次被残酷的命运戏弄。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单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人的性格是复杂的,玛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在她身上还有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等可贵的品格。我们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要走向极端。

  玛蒂尔德是“一个妩媚动人的姑娘”,但“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办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的幻想摆脱小资产阶级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梦想置身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玛蒂尔德性格中确有爱慕虚荣的、追求享受的特点,但玛蒂尔德比起许多贪婪的人来说,还是很纯真的。虽然她对自己贫苦的生活不满足、抱怨,但是呢她并没有想过用不正当的手段改变自己的生活。去参加舞会,也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她买了新项链赔给福雷斯蒂埃太太,还担心朋友把她“当作一个贼”;为了还债,她忍受十年的艰辛,而没有离开丈夫、家庭,除了质朴纯真的本性以外,还有啥能解释她的行为呢 ? ,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命运的不屈服。她想过好日子,让人追求自己,实际是和不公正的命运在作抗争。玛蒂尔德的不满足,也包含了对门第金钱世俗的一种反抗。玛蒂尔德为偿还赔项链所借的债务而过着艰苦的生活,是一种穷人的生活,它与玛蒂尔德原先所过的生活,以及所梦想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写玛蒂尔德为还债而过的这种穷人生活,主要是为了说明赔项链所付出的代价,即爱慕虚荣所付出的代价,传递出一种隐约的讽刺;同时也反映了玛蒂尔德诚实勇敢的可贵品质。丢失项链后她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更明显地表现出她对命运的积极抗争。这和她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思想性格是一脉相承的。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

  参考答案:小说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请柬后却懊恼发愁。正当苦恼时,女友居然同意把钻石项链借给她。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也丢了项链,乐极生悲。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入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合乎生活逻辑,十分可信。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福雷斯蒂埃太太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太太竟 “没有当面打开”,验明一下是否“调包”,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啥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了查账簿”以后说: “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也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向现实生活,学会反思人生。

  参考答案:玛蒂尔德是一个平凡的、不足为人所道的小人物。我们都是小人物,既有非常心,也有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指的是要坚强踏实地生活。玛蒂尔德就是一个坚强的女性。丢失项链后,由一个爱美爱幻想的女人回到现实生活,过着平凡朴实的生活。而非常心,其实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幻想和追求。玛蒂尔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幻想来满足一个爱美少妇的理想,可以说是暂时让自己解脱生活的痛苦和苦恼。试想,哪一个人不在用幻想和追求来支撑着困境中的自己。她的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进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遂产生的对命运的拒斥、抗争意识。这种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命运的反抗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怎么样用正确的方式去追求和反抗。仅仅是依附于表面形式的虚荣和风光,则可能会重蹈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如果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脚踏实地的生活和追求,则是小人物获得幸福和实现理想的美好人生。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拓展知识面。

  参考答案:偶然事件常常会改变人的一生的命运。俄国文学中第一篇反映“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是普希金的《驿站长》。忠厚老实的驿站长与女儿相依为命,谁料女儿却被装病的上尉拐走,上门寻女却被拒之门外,最后落得抑郁而终。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生动地描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有一次偶然得罪了一位将军——那实在是太偶然了: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里看戏的时候打了一个喷嚏:唾星溅在坐在前排的将军的秃顶上,尽管切尔维亚科夫千再道歉,而将军再三表示毫不介意。过了一段日子,将军渐渐地忘了此事,可切尔维亚科夫却总认定卜里兹查洛夫将军大人肯定怪罪并不久就会报复自己了。于是他接二连三地找那位将军去解释求情,直到将军厌烦地大骂他一顿方才中止,当然也不能不中止,因为他已惊惧而死。

  还有马克•吐温: 《百万英镑》、 《王子与贫儿》。韦小宝 ( 《鹿鼎记》 ) 也是一个典型。 韦小宝是清朝扬州丽春院一个三流妓女的儿子,不知其父为何人。到京城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做了少年康熙的朋友,以后便左右逢源,官运亨通,既做了天地会青木堂堂主,也在清廷中当太监总管,官至一等公、大将军。

  3 、相关资料。

  勇于向命运抗争的玛蒂尔德 ━━重读《项链》

  刁新艳

  对于莫泊桑的《项链》及其女主人公,七八十年代的各种教科书和评论文章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 (郭定国主编《外国名著五十篇阅读与赏评》);“通过《项链》女主人公这个典型人物的可悲遭遇,表达了他对追求虚荣浮华的资产阶级卑俗风尚的辛辣讽嘲和断然否定”(张英伦语);“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林亚光语)……可见,各家之言大同小异,其共同之处在于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这在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给予接受。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妥帖和全面:如果玛蒂尔德仅仅是一个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女人,那她丢失项链后十年间的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为还清巨债而表现出的英勇不屈、坚忍不拔也怎样解释呢?事出无奈?这绝不是惟一的理由。从初读《项链》至现在,历隔多年,此种疑虑和不平非但没能解除,反而变本加厉。重读作品并深思熟虑之,终至释然: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另外,即使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精心妆扮是虚荣,为生活的简陋寒伧而痛苦是虚荣,那这种虚荣也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追根溯源,引发这种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进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遂产生的对命运的拒斥、抗争意识。人物反抗意识的出场,是作者基于自身的长期体验,对当时法国中下层人民精神面貌的优越性敏锐捕捉后的真实再现。由此可见莫泊桑对下层人民既讽刺、不满,也悲悯、同情的胸襟和立场。

  一、丢失项链前消极、庸俗的抗争

  “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的玛蒂尔德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精致高雅的陈设,优雅迷人的清谈,而小科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她的愿望只能是痴心妄想时,她“非常痛苦”。在她看来,这一切对那些阔太太们来说是理所当然而她却只能望洋兴叹的原因是她没能嫁给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而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无法结识她、娶她就因为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得到的遗产”这些命定的、她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外在条件。因为家庭出身和门第低微就注定一生简陋、寒酸吗 ?就注定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吗?此类怀疑和不平在她心中潜滋暗长着,她认为是“造化安排错了”。“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女的话,可能连理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使她气愤填胸。”好一个“气愤填胸”!不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而是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不肯向造化低头服输、心中窜燃起奋争和反抗的丛丛火焰!这种内心的对峙和拒斥,只有在她白日梦般的幻想中,才会暂退一时,给她瞬间的放松和解脱。幻影消失后,黯淡依旧的现实对于她必将是更深重的压抑和不堪。然而,尽管她在反抗意识的支配下经受的精神抑郁、心理斗争是剧烈的、痛苦的,却由于这种抗争仅囿于不自觉的、隐秘的个体内心活动层面,且得不到宣泄、解脱的契机和途径。故日常生活中的她常常是“非常痛苦”。鉴于此,我们说,借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内心里对命运的隐秘对抗只能是消极抗争,是软弱无力和毫无成效的。

  当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简介”,进而获得“最甜美的胜利”时,她怎能不“兴奋”、“发狂”和“陶醉”呢 ?她证实了自己丝毫不比那些阔太太们逊色!她理应反抗命运厚此薄彼的不公平安排!以往,她对命运的对抗和挑战因缺乏现实的对象和环境而注定只能是自我折磨。而今,这个难得的舞会无疑是她表现自己、求证自己的理想场所,舞会上云集的名流阔妇们正是她内心深处要比肩和征服的对象。在经历了令人发疯的抑郁和痛苦之后,她怎能不千方百计地抓住、利用这个向命运挑战的契机呢?这正是她借项链的内在心理根源。最后,当她潜在的与命运较量的殷切期待终于付诸实施并成绩骄然,命运的阴霾终于败退时,她怎能不一扫愁容而欣喜若狂呢?

  然而,由于玛蒂尔德现阶段对命运的反抗和不屈服仅源于物质和感性生活不满足,反抗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跻身上流社会、与资产阶级的贵夫人们并驾齐驱,“风流动人,到处受欢迎”。所以,她的反抗、斗争只能是低级、肤浅和庸俗的。这是由她的社会阶级和她的性别角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二、丢失项链后积极、自觉的抗争

  如果说丢失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对命运的抗争是不自觉的,消极无力的,那么,她丢失项链后为还巨债而劳苦十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跟磨难持久抗衡并最终胜利的抗争则是自觉、积极和成绩卓著的。这表现在: (一)“她一定要把它还清”。赔项链使夫妇二人倾其所有仍债台高筑。面对令人窒息的债款,不是退缩,逃避,而是“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即使在厄运、灾难从天而降的危难之际,玛蒂尔德仍忠诚地信赖着朋友,从未怀疑过项链的真实价值,这表明她本性的善良、单纯;她诚实守信,丢了就赔,赔时从未动过造假充真,敷衍了事的狡诈念头。这种钱财事小,礼节信义事大的做法显示了她性格中可贵的侧面。可以说,她善良单纯、重义轻利的性格底色是她能够与命运顽强对垒并最终胜利的深厚根基和保证。(二)“整整还了十年”。为还债,玛蒂尔德如换了一个人。“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她为了一个目标而苦心孤诣,吃苦耐劳,“磨坏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穿得和一个平常老百姓的女人一样”,“对价钱是百般争论”,“而且难免挨骂”。在此重压下,她“看上去是老了。她变成了劳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也坚强,也粗暴。”从中我们可以推知玛蒂尔德付出了怎么样艰辛的劳动,她那双变得粗糙通红的双手是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搏斗的见证!从年轻漂亮的少妇蜕变成也老也苦的妇人,整整十年间,肉体上、心理上该经受了怎么样的忍辱负重呢?面对这难能可贵的要强和坚韧,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呢?

  也许有人会说,她是被逼无奈呢 !她还能怎么做呢?不是的。作为一个“面庞儿好,风韵也好”的美少妇,在舞会上大显交际才能,连“部长也注意了她”的美人,如果她纯粹是一个爱慕虚荣和浮华的享乐主义者,为了还债不择手段,那她想在当时荒淫糜烂的法国中上层社会捞足还债的钱财绝不是无机可乘。她只要愿意(像《珠宝》中的朗丹夫人那样),她完全不必付出十年辛劳的惨重代价。然而,她“英勇”而毅然地选择了做“苦役”,选择了用辛劳和汗水移开命运设置的拦路大山。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命运,真正现实地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不是异常要强、坚韧和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人,怕早就跪倒在命运的无情镇压下求饶了。因此,面对“古怪”和“变化莫测”的命运、时有不测风云和旦夕祸福的生活,玛蒂尔德勇往直前,终于以人的主观能动力量对抗了命运的捉弄,这种对命运的正面斗争是自觉的、积极积极的,是充分显示了人的价值和力量的。

  三、人物反抗意识的来源和局限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执着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的玛蒂尔德形象与她“爱慕虚荣与追逐浮华”的一面并不冲突,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无需过多地批评传统评论和研究中“莫泊桑对这些小市民的贪婪、向上爬、虚荣心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可笑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蔑视嘲笑他们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仰慕” (杨周翰等《欧洲文学史》)等的观点。因为,从小说本身来看,作者对追求浮华和虚名,向往跻身上流社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讽刺是赫然在目,无需赘述的。传统评论一针见血,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一点,是正确的,并不算对玛蒂尔德多么大的冤枉。这也正是传统评论能够雄踞多年,玛蒂尔德作为虚荣的典型一直深入人心的合理化原因。因此,一味否定以往见解,大呼为玛蒂尔德“平反昭雪”未免失之偏颇。但或许恰是因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和作者的讽刺太一目了然了,才使传统评论家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对小说的深层研读和分析,进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不到玛蒂尔德虚荣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根源和还债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可贵品质。事实上,作者通过玛蒂尔德形象流露出的对小资产阶级反抗精神的肯定态度,并不是偶然的和牵强附会的。这种肯定、同情和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嘲弄一样,可在作者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中找到确实可靠的来源和佐证。

  莫泊桑出身破落贵族,约有十年的光景一直在海军部任小职员。他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放荡淫逸、虚伪无耻等腐朽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其长篇小说大都以上流社会为背景,揭示其丑恶内幕,对资产阶级有产者的道貌岸然、损人利己、冷酷贪婪等丑态予以尖刻的揭露和批判 (《漂亮朋友》《温泉》)。同样,对于小资产阶级受资本主义花花世界的浸染所表现出的许多不良习气,如自私、势利、爱慕虚荣,向往豪华享受的生活等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人士如出一辙的思想和行径,他的鄙夷和鞭挞也是毫不留情的,这类短篇除《项链》外,《珠宝》《骑马》《保护人》等也是出色的例证。另一方面,长期作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一员,莫泊桑熟悉中下层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对他们的痛苦和愿望有深入的体悟。因此,他对这个阶层的人物虽不免讽刺和嘲笑,却也对他们的苦难深表怜悯和同情。“小说中饱含憎恨与愤怒的痛苦讥笑,要比幽默大师的欢笑声更为响亮。.莫泊桑像福楼拜一样揭露庸俗习气,并对备受这种庸俗习气之害者的悲惨孤独处境深深表示同情。”(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项链》正是这一相反相成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典型。

  莫泊桑的同情具体体现在他对玛蒂尔德不向坎坷命运妥协,而是顽强持久反抗的充分肯定上。这种强烈的反抗意识不止是玛蒂尔德个人的性格,而是对当时法国整个中下层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深刻体悟后的真实展现。法国资产阶级在一八七 o年九月窃得新成立的第三共和国的权利,也于次年五月血洗了巴黎公社。从此,金融资产阶级为扩大资本输出,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操纵政府对内强化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对外加紧殖民主义侵略。然而,压迫越重,反抗越强。七八十年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的最后阶段,也是法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崛起的时代。巴黎公社失败时遭受严重摧残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就开始复苏;一八八o年法国工人党建立,更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引向新的高潮。在这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白热化的气氛中,《项链》于一八八四年应运而生。长期处于社会下层的小职员的辛酸经历,使作者自身不可能没有反抗的要求;作为一个对时代风云和芸芸众生有着积极关注和敏锐触角的作家,下层人民的反抗呼声、斗争精神深入作者的意识中,进而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是自然而然的。正如下文所说,“莫泊桑的民主主义倾向最鲜明不过的表现在他不仅怜悯被压迫者,谴责有产阶级,而且正如我们在《羊脂球》里所看到的,他还力图表现社会下层群众在精神面貌上的优越性。”(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

  然而,虽然生活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斗争的年代,并对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深恶痛绝,频频做出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莫泊桑却也力图超脱于政治之上。他明确表示“不愿把自己同任何政党、宗教、派别和团体拴在一起”。这使他不可能正确认识到劳苦大众真正的矛头所向,认识到他们不幸的深层社会根源在于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差距,进而把玛蒂尔德痛苦和气愤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安排的不公。这样,玛蒂尔德英勇顽强的反抗也就仅限于对神秘、虚缈的所谓命运的反抗和斗争,而不可能上升到反对意识到的社会制度的高度。事实上,在这里,命运充当了社会制度的替罪羊的角色。但我们也说,尽管莫泊桑笔下下层人物的这种反抗斗争是不彻底的、有局限性的,但他毕竟敏锐深刻地反映出下层人民强烈迫切的内在要求和真实复杂的思想面貌。比之单纯的表现对小资产阶级的讽刺或同情,这种渗透着同情、肯定的讽刺的出场无疑体现出作者艺术技巧的炉火纯青和思想深度的重大提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欣喜的。

  那种既看不到玛蒂尔德的反抗意识的可贵性,也看轻作者对主人公的讽刺嘲弄,而仅仅凭项链丢失后作者的几句微不足道的议论,就认定小说“夸大了偶然事件对人生的影响,无形中宣扬了宿命论思想” (刘念兹等《欧美文学简编》)的观点只能是挂一漏万。最近两年,更有人认为“莫泊桑写作项链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批判谴责金钱万能,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不仅仅是对小资产阶级庸俗虚荣心理的嘲讽,而主要的在于宣扬世间一切贫贱富贵皆天定,天命不可违逆,企图借美貌姿色、灵活脑筋、高雅才干去抗天逆命只能自食苦果,进而劝诫人们要安于现状,知天认命,不要想入非非,抱有任何超越命运安排的奢望。”(宁子红语)这种把整篇小说解读为鼓吹宿命论,把莫泊桑看做除了二脑子宿命论的顽固思想外别无是处的偏见只能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带有不可知性、偶然性,但这不是宿命论,而是生活的辩证法。作者非但不是劝诫人们要知天认命,不要抱任何超越命运安排的奢望,相反,他对玛蒂尔德的英勇反抗和不甘屈服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

  四、讽刺与同情共在的包容性

  正是《项链》对讽刺与同情这一对立关系因素的兼容,使小说显示出一种可贵的“包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这是小说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学史表明,具有包容性的“圆形人物”常常是伟大之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不朽的典型阿 q那多层次的、对立统一的性格系统无疑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其多重对立统一的复杂矛盾性格的出场,使读者既感到可笑可鄙,也产生出深重的可怜和哀痛。阿0性格的这种包容性与作者对阿q既“怒其不争”,也“哀其不幸”的复杂感情是有很大关系的。正如徐岱先生所言,“作品能否具有‘包容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创作主体本身是否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襟气度。”伟大的戏剧家莎±比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他的剧作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胸怀和气度。“有一种感情,只有莎士比亚在舞台上才加以表现,那便是怜悯,一种对受难者并不带有赞赏之意的怜悯,一种对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怜悯,有时甚至是对卑鄙角色的怜悯。”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诗人普希金在把他与莫里哀的名剧《悭吝人》里的主角阿巴恭比较后发现:“莫里哀的悭吝人只是悭吝而已;而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却是悭吝、机灵、复仇心重、热爱子女,而且敏锐多智。”这种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包容性使得莎剧比《悭吝人》显出真正的审美力度和大家风采。因此,讽刺和同情非但可以不相互排斥,而且可以如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所指出的:“讽刺并不妨碍同情,正相反,如果分寸掌握得好,讽刺往往也强化了哀戚的一面。”其名作《包法利夫人》正是成功实践这一观点的范例。恰如纳博科夫所说:“福楼拜的小说将讽刺与悲悯相当精妙地融会在一起。”在写作的诸多方面颇得恩师真传的莫泊桑也毫不逊色。短短一篇《项链》中,讽刺越无情,肯定越有力,二者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显露出深刻、丰富、辩证的包容性,折射出作者深沉厚重、悲天悯人的博大襟怀。这正是《项链》一百多年来仍余音绕梁,魅力永驻的深层思想价值所在。

《项链》教案 篇3

  法国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经常的布局构思、深刻的思想内蕴、优美的语言艺术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鲁迅先生对此文也大加推崇,以为\"短篇小说的写法技巧,当以《项链》为范\"。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法讲这篇课文,要用2-3课时,如果采用点拨教学法,就可以大大缩减时间,且效果很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点拨教学法的提倡者蔡澄清先生在谈到点拨教学法的特点时说:\"点者,点要害;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也说:\"点,\'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拨,拨难为易,拨疑为悟;既点且拨,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运用点拨法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只须抓住重难点适时点拨,便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备课时,经过仔细的构想,决定由其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拓展到环境、性格、结构、主题等方面,点要害,拨疑难,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训练其文学鉴赏能力,用一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一、由心理活动导入  

  在导入  阶段,我就点明了本课的学习目的,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心理活动的分析上,以确立教学双方的共同突破点。

  同学们,《项链》这篇小说说的是法国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由项链引出的一幕人生悲剧。为了参加一次上流社会的舞会,她借了一挂项链,出尽了风头后,也不慎遗失,由此吃了十年的苦。她在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和发现假项链这四个阶段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些想法或者说是心理活动与她的人生悲剧到底有啥联系呢?让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心理活动,从中找出答案吧。

  二、抓心理活动谈环境

  我首先让大家阅读前两段,分析其中\"也\"、\"没有啥法子\"、\"只得\"、\"唯一四个词和短语表现了啥。有的同学一下子就产生了一个疑惑:\"也\"字一般用在并列复句的后半分句,可课文为啥第一句话就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呢?问题问得好,说明阅读中出现了疑难,正好可以\"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可我没有立即解答,而是把问题交给了别的同学,鼓励大家思考讨论,大胆发言。教室里有些热闹了,有人说这句话省略了前半分句,是为了迅速直接表现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思想和心理;有人说况且后面还有间接的暗示--美丽动人、丰韵娇媚的姑娘可以\"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进而步入上流社会,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还有人说\"也\"字表明玛蒂尔德同样有这种思想,可由于出身低下,达不到目的,说明这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而不是玛蒂尔德的个别现象。对此我一oneplus以肯定。思路拨通以后,大家对后面三个问题的回答也放得开了,我则适时或肯定、或纠正,从\"唯一\"的分析中深化了解当时的环境和社会背景。\"没有啥法子\"表明她曾经绞尽脑汁去谋求却没有成功,\"只得\"表明在谋求不得后,虽然不情愿却也只好无可奈何。\"唯一\"则反映了当时这些妇女的可叹可悲的地位:能否跻身上流社会,只取决于良好的出身和优美的资质,而上流社会的男人看重的也只是这一点,至于感情,可以暂且不谈。用葛朗台的话来说:\"人生就是一场交易。\"这里,\"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学生笑)彼此投合,生意兴隆,犹如股市中的\"牛市\",像佛来思节夫人这样的\"绩优股\"\"冲高\"成功,(学生大笑)实际上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把美丽的女性当作玩物的丑恶现象。一种想法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形成了一种风气,在这种大气候下,玛蒂尔德自然难以跳出这个 圈子,她的命运、性格也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何其巨大。这几个问题搞清了,便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体现了点拨教学法独有的优势。

  三、抓心理活动剖性格

  环境造就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玛蒂尔德对婚后生活满意吗?不,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去佛来思节夫人家回来后\"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的哭好几天\"。这是为啥?我紧接着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也是一番思考,说这是因为她想过上高雅奢华生活的愿望无法实现。那么她怎样对待这种痛苦呢?只有用梦想去减轻。我让一个学生读出她的3住4吃2穿戴的一连串想入非非、不能自拔的梦想(即大段的心理活动),以加深印象。等这些铺垫完了,我便提出了一个讨论题:这说明了她是在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吗?大家各抒己见,多数人认为不是的,因为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有现实基础,要靠劳动去取得,而她只是整日做白日梦,毫无现实基础,也不去劳动创造,只是一种强烈的虚荣心。于是我便水到渠成的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表现了玛蒂尔德啥样的性格呢?答案不难:说明她的内心怀有强烈的不平,有一种难以压抑、深入骨髓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板书)

  四、抓心理活动串情节,炼主旨

  本文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按照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假项链这一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过程分明。由于文前的\"预习提示\"已作揭示,

  因此我只简单的板书了一下,然后通过这四个过程中的部分关键的心理活动分析将情节串连起来,并从中提炼出主旨。

  心理活动描写的办法很多,除了旁白外,还有内心独白,用动作或者神态显示,用景物衬托以及梦境或幻觉来表现等几种(板书)。

  ( 一)借项链。当路瓦栽先生得意洋洋的带回一个\"费了很大气力才弄到手\"的舞会请柬后,玛蒂尔德有哪些神态变化呢?

  学生迅速找到了答案。我也用天气预报方式加以比喻,增加趣味:

  A.高高兴兴--懊恼--恼怒--流泪

  晴    转  多云  到  阴天有时有小雨

  B.费了很大力,才抑制住悲痛,擦干两腮,平静

  小雨渐止      转阴        到多云

  C.郁闷、不安、忧愁

  连日阴雨

  D.惊喜,高兴,出神好半天,狂热的亲

  多云转少云到晴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再问:没借到项链怕\"露穷酸相\",接到项链就\"狂热\",这一心理转变说明了啥?

  答:这是她爱慕虚荣积极具体的表现。

  (二)失项链。晚会上玛蒂尔德大获成功,四个忘情的\"陶醉\"将她如痴如醉、恍若仙境般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达到了她人生的巅峰。紧接着我提出了一串容易被忽略恰很重要的问题:她的丈夫呢?(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就他一个人吗?(不,还有三个男宾)他们的妻子呢?(也正舞得快活)那么请大家设想一下,这些男宾和女宾当时各自有怎么样的心态呢?也是一番讨论,大致为女宾们都有玛蒂尔德式的心态,都想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满足梦寐以求的虚荣心,结识上流社会的男士,以便进一步往上爬;而男宾们不是舞会的主角,自然受到冷落,也不能抛弃妻子而去,无奈之下只好一睡了之, 任妻子\"攻关\"去了。(笑)我也问:这些现象说明了啥呢?说明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之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此深化了主题,体现了作者精妙的构思,看似闲笔,实则神笔。学生们既训练了想象力,也掌握了一些文学鉴赏的技巧。

  (三)赔项链。丢了项链以后,之所以没有立即向佛氏说明真相,还是出于虚荣心,爱面子,寄希望能找到项链。可结果令人失望,只好用36000法郎买了一挂项链赔偿。为了一夜的风流、片刻的honor,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精神代价。十年后,玛蒂尔德已变成了一个精打细算、粗壮耐劳的平民劳动妇女,而且明显的老了,这正是爱慕虚荣的后果。上述情节用概述的方式一带而过,算是\"画龙\"吧,然后也扣住心理活动提出两个问题算是\"点睛\"吧:(1)她就此彻底告别了爱慕虚荣的思想的吗?学生们很快找到答案:没有,她没事的时候在窗前独自回想当年那个令人倾倒的舞会。(2)结尾时,面对邂逅的佛氏,玛蒂尔德为何\"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学生的回答有一些分歧:A。还项链没被女友发现,感到计策周密,手段高明,而女友粗心大意,所以得意的笑了。B。她爱慕虚荣之心不减当年,所以天真的笑了。C。赔了项链未被发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信誉;债务也经自己的吃苦耐劳而还清了,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自豪,所以得意天真的一笑。答案多,说明思维有障碍,问题值得点拨。经过辩论,前两种答案被第三种推翻了,学生之间互相质疑点拨,\"自求而顿悟\",效果颇佳。

  (四)假项链。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说出假项链的真相,真是出人意料,可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有三处暗示(学生迅速找出来了)。故事在此戛然而止,在高潮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一片很大的想象虚拟主机,余味无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们不妨再次展开Lenovo,说说玛蒂尔德听后会有啥样的反应,啥样的想法呢?请快速作一篇简短的口头作文。大家的兴趣也浓了,稍后喊了两个同学,回答得都很好。其中一位说:\"\'这么多年的努力与付出难道就这样一笔勾销,毫无价值了?\'她自鸣得意的笑影刚刚还凝聚在脸上,转眼间就被这晴空霹雳震得杳无踪迹,剧烈的冲击波打得她大脑几近麻木了,\'为啥命令如此捉弄我,让我白受这十年罪呀!要是早知真相,说不定我早就成了阔太太了。\'\"设想合情合理!

  五、抓心理活动作总结

  最后,我也提出了一个一分钟口头作文题:玛蒂尔德之我见。由小说的心理活动扩展到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对小说进行二度创作,这是文学作品欣赏一种更高层次的活动。这个问题将这节课推向高潮。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回答积极而且思路开阔多样,有批评她的,有说她活该的;有赞赏她能吃苦耐劳、诚实无欺的;有结合环境背景探讨她悲剧根源的;还有联系今天,举例说明要自尊自强自爱,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船之舵,绝不能重蹈玛蒂尔德覆辙的。这节课在热烈的发言声中结束。

  这节课,我努力遵循点拨法的规律去上,一是点拨学生的思想,打开他们的思路,多设问题,巧设问题,引导他们深入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呢点拨学习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进行二度创作,变被动学为积极学。许多时候让同学们互相讨论点拨,教师则灵活机动,相机诱导,适时指点,帮助他们逾越障碍,增加兴趣,充分调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与积极性。三是点拨知识重点和难点,举一隅(心理活动)而反三隅(环境、性格、结构、主题等),并没有面面俱到,轻重不分。四是点拨学习办法,引导学生懂得怎样去观察理解,去阅读分析,去口头作文,学生的活动很多,听、说、读、写几乎都用上了。在最后一个问题中,有学生能结合现实谈感受,就很好。

  总之,充分运用点拨教学法,抓住心理活动分析这个牛鼻子,带动其他问题的分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积极性,长文短教,\"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蔡澄清 语),完成了课前的构思。可见,点拨法不愧为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办法。

  [1]

《项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3.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办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套中人》相关常识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妈妈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XX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我们的心》。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2.播放课文相关视频片断,引起学生兴趣。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4.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幻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XX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的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三、合作探究

  1.玛蒂尔德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明确:其性格是渐变的,玛蒂尔德性格形成过程,也正是她的心理变化过程。起初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最后善良、诚实、质朴,坚韧、忍耐和能吃苦,并懂得了真爱。

  2.作者是怎样看待玛蒂尔德的?你们怎么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啥警示?

  明确:个人原因──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不满现状;

  社会原因──以金钱和地位为追求目的的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4.作者是怎么样刻画人物性格的?

  明确: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示人物的内心和他的动机。

  (选择相关重点语段师生共赏。)

  5.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独具匠心,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1)为了突出悲剧性,作者特意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对比反衬中,求得强烈的戏剧性的艺术效果。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了绝望的逆境。但是呢,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也打开了希望之门。玛蒂尔德时来运转,步入顺利的境遇。她为参加舞会而碰到的两大难题──舞服和首饰,都能想出办法,得到圆满的解决。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她的命运顿时生出波折,玛蒂尔德再次坠入了厄运,以致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这样,人物的命运从逆境转入顺境,也猝然从顺境转入逆境,顺境成了逆境的有力陪衬,它升得越高,逆境就越显得悲惨,玛蒂尔德受到的惩罚也就更加沉重。

  (2)莫泊桑还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中一再描写玛蒂尔德怎样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她在舞会前的两次表现却出人意料:见到请帖,她不但不欢喜,反而发怒,准备好舞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发愁。这种意外的表现吸引读者去探究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同时也使情节的发展出现波澜而不显呆板。丢失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的命运发生根本的变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作者也出人意料地让主人公在备受生活艰辛之后也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打击,对她的虚荣心给以双重的惩罚。最后,小说在玛蒂尔德路遇故友、发现赝品的情况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3)小说中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读来奇而可信,并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表现的必然性,同时也与作者注意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是分不开的。小说的开端,作者就大段地简介了女主人公好虚荣的性格,这段文字虽是静态的描写,却为后面描写人物、开展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中还提到玛蒂尔德与她朋友佛来思节太太的关系,这一线索写来漫不经心,却成了后面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玛蒂尔德借项链、赔项链、知道项链是假的,都与此紧密相连,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作者在描写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太太借项链、还项链时,后者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这里蕴藏着一个暗示──那项链并不是啥值钱的首饰,最后点穿项链是赝品,读者回味前事,恍然大悟。这就是《项链》中许多情节读来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重要原因。

  四、作业

  联系课文,以《理想与追求》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设计

  项链

  莫泊桑

  短篇小说之王

  借项链    丢项链   赔项链   独具匠心 出人意料 情理之中

  爱慕虚荣         

  心理描写贪图享乐     到    坚韧、能吃苦

  不满现状     到    懂得真爱

  善良诚实

《项链》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品味欧享利式的结尾;认识虚荣的危害;学习文章留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注意辩析虚荣和过度的虚荣,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鉴赏文学作品中“空白”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阅读课文,熟悉小说情节。(课前完成)

  二、完成对文章结构的梳理。

  1、以诗导入  新课。“天生一只也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明·伦文叙题苏东坡百鸟归巢图)

  “一片一片也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清·无名氏《冰雪诗》)

  说明: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

  2、(学生速读三分钟)运用演绎法,从文章的结局往前推,导出文章的结构。

  提问: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请柬       借项链       丢项链子       还项链        发现真相

  【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较     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提问: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出人意料,可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啥根据吗?

  有。三处:a 佛来思节夫人答应得非常爽 ,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

  b 送还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

  c 珠宝店里只卖出盒子。

  【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 理,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会有啥审美价值,也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对于文学作品,无论是长是短,都须遵循四字真言:合情合理。】

  三、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

  提问:

  1、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那么是啥导致了马蒂尔德的悲?

  虚荣。

  2、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环境:寒伧、黯淡、破旧、粗陋

  梦想: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

  心境: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3、一个如果所处的环境不好,有自己的梦想,有不好的心情,这不允许吗?这有错吗?

  没错。

  4、那是否认同马蒂尔德的做法?为啥?

  不认同。我们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向发展。马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过于强烈,所以才会有不幸的结局。故事情节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一步步趋向高潮。

  5、文章以悲剧收尾,除了马蒂尔德的个人因素之外,不会不会有其它原因呢?

  还有社会因素。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特定的阶级总会有特殊的反映,马蒂尔德得到请柬之后的对话,多多少少透出一点当时上流社会的风气。尽管这在文中表现得非常含蓄。

  6、在深味虚荣的危害时,你同情马蒂尔德的遭遇吗?若有,想想是啥使你有如此感受。

  除了虚荣的马蒂尔德,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真诚的、负责任的、勇敢的马蒂尔德。作品的人物形象是丰满 的,是活生生的,是切合生活实际的。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且不探究人性本  还是人性本恶,纵使大奸大恶之人,都会有人性中  的一面。以前样板戏中所塑造的高、大、全的的物形象,是不切合生活实际的。人的好坏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界定,不可能是坏人就绝无一丝优点,是好人就绝无一丝缺点。其实,有一话早就说明了这一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总结到一点:我们在写作中,不要把人物描写片化,否则会削弱作品的说服力,甚至对文章的真实性发生怀疑。

  【这样分析旨在让学生明白,万事皆有度,过度地虚荣会毁灭一个人,其它事情也一样。但有一点虚荣心,更准确地说,是羞耻心,不见得就是坏事,甚至可以说,这是促使自己愤发图强的基础。第二,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辨证分析能力太弱,无论是写人还是评事,都具有片面性的特点。对马蒂尔德的形象分析 ,旨在告诉学生,应当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实际来写。】

  四、分析、鉴赏结局的空白

  提问:

  1、听到佛来思节夫人的惊叹之后,玛蒂尔德会有啥样的心理,她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虚荣心吗?

  【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这正是此问所追求的效果,我想也是作品所追求的效果。再举二                例引导学生品鉴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一: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例二:要画一座寺庙,但也不得有建筑出现,咋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己在心中。

  2、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也是空白的。实在是指明确了项链是假的,空白是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了些啥。那这样写有啥好处呢?

  (留下了想象的虚拟主机。留下了悬念。留有余味。)

  说明:其实,文章就是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功现有形,赋空白于丰富多燕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隐显相益。创造出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如果漠泊桑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你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虚拟主机,作品的余味也会大大降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心中己有了自己的玛蒂尔德,这不就是最完美的结局吗?

  【艺术是不能追求统一的,得到了统一,便落入了平庸。】

  3、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文章结尾。

  《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荷花淀》

  五、根据自己的理解,合理地继写玛蒂尔德的心理。

  六、总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曲折,使作品波澜起伏,摇生姿。本文情节层层推进,好比步一步登上滑梯的高处,然后从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深。这样的蓄势就是文章的铺垫,最后的直落是而蓄势之后的总爆发,是震憾人心的爆响。而对于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要“圆”的,而非“扁”的。也就是说,应切合人性的特点,应合乎现实生活,应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一首好歌,会令人有余音  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一盘好菜,会令人有满嘴余香的感觉。同样,一个好的结尾,也会令人回味不绝。这样的结尾,也可称之为“豹尾”。

  七、作业 。

  1、如果你是玛蒂尔德的丈夫,有何感受?

  2、完成ABC上的作业 。

  [1]

《项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难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提问: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谁? 

  明确:他们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他们的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文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板书课题),亲身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检查预习 

  1、提问:这篇小说的线索是啥? 

  明确:项链 

  2、提问: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3、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故事情节简略地复述一下。 

  投影出示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研析新课 

  (1)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么本文所着力塑造的人物是谁?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主要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办法? 

  明确: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玛蒂尔德,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用的最多的,也是最典型的是何种办法? 

  明确:是心理描写。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有关语句,并简要分析主要刻画人物的何种性格? 

  教师归纳总结。 

  A: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写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 

  B:舞会部分中的四个“陶醉”: 

  一连用了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她欣喜若狂,忘乎所以,简直有些飘飘然了。 

  C: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 

  十年艰辛并没有使玛蒂尔德彻底抛弃虚荣,可见其虚荣心是怎样深入骨髓。 

  心理描写的目的就在于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而本文正是通过这些生动、细腻的描写,惟妙惟肖地揭示了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这一点本文极为成功,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造诣,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2)、小说构思的精巧 

  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主要体现在小说构思的精巧上。 

  提问:这篇小说的构思独特在何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先设伏笔,后明真相。 

  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以外,但仔细想想,看似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文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做了巧妙的暗示。 

  A、借项链时,女友表现的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B、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啥贵重物品。 

  C、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薄”,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深思。 

  高潮迭起,动人心魄 

  讨论本文的高潮 

  小结:小说的结尾是情绪高潮,丢项链则是情节高潮。 

  投影:“高潮这一概念不局限于故事情节和人物,作者与读者在情绪、感情、兴趣、思想上的矛盾性有关,人物情绪的高潮,不见得和事件的高潮同步,前者和后者往往有所谓焦点错位。”—美学家 王朝闻 

  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正因如此,才引来了许多的读者续写。 

  学生讨论怎样续写,并比较哪种结尾好。 

  文中结尾好,因为这样的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同时小说的结尾不仅是一个深刻的悬念,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是对玛蒂尔德追求虚荣的极为强烈的讽刺。 

  事虽偶然,理却必然 

  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由一个极细小的事件造成的,其实,偶然中蕴涵着必然的因素在。从文中可看出,追求虚荣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尚,从她本身看,她追求虚荣的性格执着不变,因此她的悲剧是必然的。 

  因此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也是资产阶级追求虚荣、崇尚奢华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偶然的可悲的故事来揭示追求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必然的可悲命运,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诅咒和嘲弄。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续写后面发生的故事。

  [1]

《项链》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本课拟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索语文学科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进而将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应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与传统教学也有所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种: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评价者。 

  教学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 

  (一)导读 

  1、激发兴趣 

  《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2、目的、办法 

  教师强调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简介课件的使用办法。 

  (二)文本阅读 

  1、想象、对比 

  学生在阅读好作品时,一般无法克服“一气呵成”的心理,这种阅读热情应该肯定,但同时也有负面影响,重情节、轻思考无疑是突出的现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控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上述毛病,有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在课件中我有目的的把原文分成四个部分(详情见课件)。学生每读完一部分都要按要求对下文进行“原创”,否则就无法继续下一部分的阅读。 

  第一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收到参加上层社会的舞会请帖,她会怎么做? 

  第二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把借来的项链丢了,她会怎么办? 

  第三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再次遇见佛来思节夫人,会发生啥事? 

  第四部分的问题: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夫人项链是假的,对此你感到惊讶吗? 

  学生在“求知欲”的激励下,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接龙”。最终通过自己的“原创”(想象作文)与作者原著的对比,来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这里,学生或多或少的收获完全是通过比较而悟出来的,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满堂灌”。 

  2、交流、借鉴 

  阅读完全文后,接着,学生陆续在课件中的留言板上张贴自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第一印象”。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隐私”的说话环境,有利于他们畅所欲言。而且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有发言权的局限。这两点提高了学生说话,尤其是说“真话”的积极性。这样,众多的有个性的意见的多元化的撞击,必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在这时适当的“挑拨离间”,引发意见相左的同学之间的“学术”争论,引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支持自己观点,驳斥别人的观点。 

  为了让人信服,学生就要学会利用课件中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如果感到课件中提供的材料还不能满足自己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中提供的站外链接或搜索引擎进入internet直接查找相关资料。 

  教师主要的工作则是引导学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要防止学生在信息流中淹没自己,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借鉴,更要善于创造。 

  3、协作 

  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研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中的留言板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研究的结论,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形成小组,充分交流,利用集体智慧形成更具建设性的观点。 

  这里的协助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高低不平,教师要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成为教学助手,一起来引导、辅导暂时落后的学生。 

  (三)拓展阅读 

  在课件中,我还提供了《简·爱》《玩偶之家》《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作品的内容简介以及全文阅读的网站链接。目的在于启发学生通过与简·爱、娜拉、爱玛、苔丝和安娜等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进而加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理解把握。 

  另外还提供了莫伯桑的其它作品以及契诃夫和欧•亨利的主要作品,力求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把握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及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二、持续性学习 

  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上校园的局域网随时查找所需的材料,随时发表自己的文章。套句时尚的话就是可以“将学习进行到底”。 

  而教师则要定期到网上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去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

  上一篇:《项链》教案1

  下一篇:《项链》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项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客观公正的评价主人公玛蒂尔德。  3.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4.多层次性的主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难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呢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漠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在生活的追求中付出啥代价呢?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情节1.玛蒂尔德命运怎么样?指定学生概述玛蒂尔德命运。2.她的命运波折因啥造成的?明确:项链3.课文围绕“项链”写了那些情节?(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板书:玛蒂尔德命运曲线图(师生互动)二.透视人物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1.她为何要借“项链”,现实的玛也怎么样呢?有那些“梦想”?指定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玛的“梦想”(板书)2.他的这些需要你们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3..得到请柬前,玛蒂尔德有那些想法? 想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4.得到请柬后,情绪怎么样变化?   懊恼地丢——恼怒地瞧——不耐烦地哭——迟疑地提出要求——似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5.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啥?四个陶醉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6.舞会结束后,他想到的是啥?赶快逃走7.丢项链后,她打算怎么样处理这件事?毅然打定主义,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8.怎么还债的?辞退女仆,迁移住所,自己做家务,讨价还价,受人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9.十年后,还清了债务,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啥要告诉十年前的事实?内心的坦然三.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同学讨论:你是怎样中看待玛蒂尔德的?参照下面提供了对玛蒂尔德的三种看法,请同学选择或综合,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思考、研讨人物形象。1.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2.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3.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流程:教师布置-------同学思考-------整理材料-------小组讨论-------代表陈述教师点拨、归纳:渴望过上好日子,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并不为过,当然,这种追求不算高远。在捉弄人的命运面前,玛蒂尔德表现出向命运抗争的坚强、勇敢和果断。玛蒂尔德,凭诚实守信和勤劳坚忍为自己赢回了真正美丽。事实上,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程度有别而已。如果我们能把虚荣心化为进取心,直面现实,用辛勤的汗水去实现理想,生活就将变得充实而美好。

  第二课时一.鉴赏精巧的构思1.前面的现实与梦想是借的铺垫,因有梦想才有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在借、丢、赔、识这一过程中,那些是偶然,那些是必然的?2.构思的“巧妙”体现在那里?铺垫与伏笔,为情节展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借    大方    买  只卖盒子   还   未看项链的假,衬托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也暗示上流社会的虚伪。二.领会小说多层次性的主题提供背景材料: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过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成为小资产阶级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小说的主题常常融合在题材、人物、结构以及高超的语言技巧之中。1.同学讨论:《项链》主题表现在那些方面呢?2.教师提供参考。《项链》写的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十年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三.讨论1.从玛蒂尔德这一形象中,他告诉了我们啥?参考: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莫泊桑对不小职员的生活状况及精神境界的认识:面对金钱的无奈,而对人格却有着不懈的追求。这也许是全人类“小人物”的共x##b!2.你读了《项链》之后,联系当今社会,你有啥感悟?思考:为啥文章开头用了一个“也”字? 作业:以《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或《项链续集》写篇幅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符合原文主题思想。 舞会(戴) 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图请柬 借 丢 赔 偿清 真相大白 谈 一串项链 十年辛酸 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住宅的寒伧                  现实   墙壁的黯淡             住          家具的破旧                         衣料的粗陋                         幽静的厅堂                  梦想  宽敞的客厅                          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厅                现实    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简单的肉汤             吃          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                 梦想    衣壁绣有人物、园林、奇异的禽鸟                          名贵盘碟里的佳肴                          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

《项链》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  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3.  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4.  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领略《项链》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握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其中两位作家的作品: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引出莫泊桑的《项链》。(或者:因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过莫泊桑的两篇小说,包括《项链》,由此引出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       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    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3)       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么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啥?“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4)  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啥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丢项链  识项链

  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啥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也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玛蒂尔德到底是个啥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5、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 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啥?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关于小说主题,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c、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啥(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啥?)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6、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

  “项链”是文章的物线索,同时也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也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一波一澜,假假真真 “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

  四、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         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五 五、板书设计

  主题              内容              情节

  贪图虚荣(但得)  一夜欢乐            借项链

  讽刺                                                   丢项链

  情感倾向                                    同情                赔项链

  赞扬                                                   还债务

  恪守诚信(不惜)  十年艰辛            识项链

  上一篇:《项链》教学片段实录

  下一篇:《项链》教案2

《项链》教案 篇10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导入课文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呢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四、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爸爸是个商人,父母分居,颇有文学修养的妈妈带着莫泊桑住在海滨的一座别墅里,他幼时受妈妈的熏陶而爱好文学。

  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目睹普鲁士军队入侵家园的情景。一年后,法军战败,1871年停战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79年夏季,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汇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他辞去教育部之职,专门从事创作,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

  (二)课文简介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幻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的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三)课文分段

  本文按照项链为线索,主要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主要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它交待了女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和借项链的原因。这部分也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简介了路瓦栽夫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生活的痴迷向往。

  第二层:写路瓦栽夫人得到部长的请柬,并为参加夜会做新衣。

  第三层: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夜会借项链;

  第二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至“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写路瓦栽夫人舞会上的成功及项链的丢失。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大出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第二层:写项链丢失,夫妇俩感到悲痛甚至绝望。

  第三部分(从“过了一个星期”至“也可以成全你”):写夫妇俩费尽十年心血终于还清了债务(即赔项链)。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夫妇筹款赔项链,债台高筑不得不倾家荡产;

  第二层: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历尽十年的艰辛,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第四部分:写发现丢失的项链是假的。

  作者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享乐主义思想意识的危害;同时也对路瓦栽夫人在当时社会虚荣心毒害下的不幸遭遇抱有怜悯和同情。

  小说构思精巧,布局合理,以项链为线索,沿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由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切合人物的性格,再加上作者的铺垫预示,所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都在情理之中,而且寓意深刻。

  这篇小说与《守财奴》相比,不仅同样具有情节结构方面的特色,同时还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而且还在情节上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结局更令人回味无穷。

  五、课外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认真领会文章,从心理描写和情节结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本质。

  《项链》(二)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复习旧知识

  课文人哪些方面写了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

  明确:课文主要从参加夜会借项链、舞会成功丢失项链、面对现实赔项链、遇见故友知真相这中方面来写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的。

  四、讲授课文

  (一)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对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项链》运用多种办法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在各个场合下的心理活动。

  1.开篇简介了女主人公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路瓦栽夫人的现实经济条件、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的向往,铸成她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

  下表就结合她典型性格和现实生活环境的对比来分析这样一个人物在课文中的特点:

  典型性格 现实生活环境

  美丽动人的姑娘、迷恋上层社会的生活 出身寒微、现教育部的小书记结了婚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格;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实实;

  七个“梦想”:梦想着“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和珠宝“即”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即“啥也没有”

  以上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她尖锐的心理冲突,使她“感到十分痛苦”,她“伤心、失望、困苦”,并产生了“悲哀的感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决定的:

  其一,以金钱和地位为追求目的的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

  其二,她这样的女人所特有的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也起着决定性影响;

  2.为了刻画玛蒂尔德小姐的性格,小说有的地方采用了直接描述的办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开头的七个“梦想”,提示了她对上层社会的痴迷向往,已经达到了狂乱的程度,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几乎使她处于绝望的状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她一心寻找跻身上层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后文的悲剧产生作了铺垫。

  3.夜会上,她获得了成功,作者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世界(p95):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虚荣心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这种直接描写的手法,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表现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的心理活动,非常直观而明快,进而强化了艺术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另外,在夜会上丢失项链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啥也想”这句话,仔细分析这两个“啥也不想”的内涵是啥(学生思考找人回答后再分析)?

  分析并明确:

  前者的“啥也不想”是写她在夜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

  后者的“啥也不想”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

  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二)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明、语言等手法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当路瓦栽拿回部长的请柬时,但她因为没有像样的服饰,便“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最后竟“哭起来”、“泪珠”“流到嘴角来了”,“丢”、“瞧”、“哭”等动作、表情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女友那里借首饰时,面对诸多珠宝,她眼花缭乱,犹豫不决,当她终于选中一挂钻石项链时,她“心跳”、“手抖”、“出神”;在得到女友的允许后,她兴奋得“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种从郁闷——犹豫——狂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她的虚荣心在满足过程中的独特表现。

  (三)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借项链是情节的开端,丢项链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她灾难的起点,买项链和还项链也深入了一步,付出十年艰辛还清债务进一步得到深化,故事的顶点和高潮上玛蒂尔德知道假项链的那一刻,本来故事应该有结局,但作者却突然止住,究竟怎样往下发展,只字未提,这种写法,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且更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她具有慕享乐和爱虚荣的同时,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挖掘她可贵的另一面: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虽然充满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抱怨自己的境遇,但她却能够始终跟随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做出一些出格甚至令她丈夫难堪的事情,更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换取美好的物欲享乐;尤其是在丢失项链后,面临巨额债务时,她和丈夫并没有相互埋怨和指责,更没有为此大打出手,相反,她俩“毅然”作出决定,“要想办法赔这件首饰”。为此,他们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即使如此,她也能够面对现实,以自己实际行动,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甚至精神的折磨,但最终还是与丈夫同患难。花了十年的时间。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青春这一巨大代价还清了巨额债务。这些方面无不说明了玛蒂尔德小姐能够直面现实、感情专一,也反映了她具有诚实、善良、能吃苦耐劳的可贵品格,这不仅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我们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人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里也显得难能可贵,但她在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应该是值得我们许多人学习,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不断启迪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也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

  五、作业

  以《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或《项链续集》写篇幅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符合原文主题思想。

  补充说明: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p93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p94

  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也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p94;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也怕她着凉,积极叫一辆马车;p95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积极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也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也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拿出爸爸的遗产,也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以上这些事件等等。无不说明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真挚的爱,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应该学习之处。

  上一篇:《项链》教案1

  下一篇:《项链》教案3

《项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及其表现主题 的作用。

  B、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及其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

  目标A、B

  [教学难点 ]

  目标C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2、通过品析文章的“出人意料”而“情理之中”的结尾,“失项链”的“偶然”与“必然”,开头六段“背景”的描写来理解“情节的作用”;通过“背景”与“借项链”“失项链”来理解“心理描写”,通过分析讨论“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来领会把握主题的办法。

  3、抓住各部分的要点、关键词句和片断,从具体的语言出发去理解内容与体会技法。

  4、组织学生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阅读训练与检测

  2、品析、讨论情节

  3、体会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一、导入  、出示目标

  从“预习提示”中对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概括和所引起的争论导入  ,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消除“预习提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

  二、整体快速阅读训练

  要求: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线索、顺序;批注人物描写,将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批注出来。

  三、 整体阅读练习与检测

  一.字词

  1.选择正确的注音

  寒伧 (A、chan   B、chen)            誊(A、teng    B、 juang)

  租赁(A、lin        B、len)         褶 (A、zhe    B、zhe) 

  面面相__(qu)                     气__(gai)

  ____(wei)幕                           __(an)淡

  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A.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

  B.因失望.失意而引起不愉悦的情绪(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按啥顺序组织的?

  2、小说以啥这线索来将情节串连起来?

  3、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并简述理由。

  4、给分开的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5、根据小标题简要概括复述情节(不看课本,用自己的话)。

  明确:(一)1、B、A、A、B、觑、慨、帷、黯     2、A、自惭形秽  B、惆怅

  (二)1、事件的自然进程    2、项链(物线)  3、不作具体要求4、背景、得请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说得通即可,不强求统一)5、不能照本宣科,需概括                      

  四、品析、讨论情节的安排

  (一)、梳理情节、理解情节设置的巧妙

  十九世纪法国的城市可简单分为以下几个阶层:大资产阶级(贵族)、中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无产阶级,假如我们以此为纵坐标,而以课文的七个部分为横坐标,请画出玛蒂尔德和丈夫的地位变化的曲线图,并简要解释这样画的根据。

  明确:情节的发展表现了地位的变化也即人物命运的变化,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见板书)

  (二)、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从上图可以看出,“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么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啥?“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2、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啥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三)、欣赏心理描写

  1、刚刚我们欣赏了作者高超的结尾艺术,现在我们来看看开头,小说的开端,很显然是“得请柬”,那么作者在此之前为啥用了六段文章,近千字去写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写了啥内容,请概括出来。它与后面的情节的关系是?主要采用啥人物描写办法?请找出这一部分中的心理描写,体会其所表现的心理及人物性格。

  从情节的欣赏转入对心理描写的欣赏,既是对前面环节所学的运用,也自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重点赏析两组“梦想”。

  明确:第一部分是对后文的铺垫,是从面上去展现主人公的性格,也就是提供了一个性格背景,后面的情节是在这一背景下的自然发展。

  这一背景主要写了玛蒂尔德的现实与梦想及它们之间的反差,她的痛苦来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描写。

  2、请描述出从“得请柬”到借到项链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历程。两节中的心理描写的办法有啥不同。

  得请帖:高兴——懊恼——不耐烦——悲痛——平静             直接

  借项链:郁闷不安忧愁——惊喜——犹豫不决——惊喜——迟疑   直接与间接相结合

  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

  无首饰的郁闷、不安、忧愁

  发现钻石项链的激动、神往,

  想开口借而唯恐对方拒绝的犹豫不安

  终于得到对方允许的极度欢欣.兴奋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这些心理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有啥作用?试比较《祝福》中表现祥林嫂的描写手法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祝福》中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而本文主要直接的描绘心理(第一、二部分尤为典型)。这也是中西小说的不同的特点之一,中国小说重人物言行,西方小说重心理。

  五、小结

  情节设置的三个“是否”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六、作业 布置

  小说以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为结尾,情节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虚拟主机,请以情节设计的三个“是否”为要求,进行合理想象,补写小说的结尾,400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小资产阶级

  城市平民

  无产阶级

  背    得    借    失   赔    还    明

  景    请    项    项   项    债    真

  帖    链    链   链    务    相

  板书设计 二

  现实                   感觉                   梦想

  外貌:美丽动人                            自己 美丽、丰韵、娇媚、聪明

  出身: 低微                    无法            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

  婚姻: 不如意                  只得       生活     住所                                 

  生活:拮据    穿---朴素粗陋    不幸                装饰

  住----寒伧黯淡   痛苦                生活方式

  首饰------没有   苦恼伤心   地位     被人艳羡                        

  得人欢心                                     

  被人追求                                     

  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 项 链 》教 学 设 计[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补写的结尾,并让学生们评出最好一个,教师略作总结。

  二、分析讨论人物形象

  1、提问:从上节课对情节和人物描写的赏析中大家已经很明显地得出一个结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她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对她持怎么样的态度。(注意,是概括性的总结)

  明确:她的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 她的痛苦无奈的感受;她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她在舞会上的陶醉;她在舞会后的逃走······

  作者态度:讽刺

  (肯定有学生会涉及到她十年后的回想和小说的结尾,由此正好导入  第二环节)

  2、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请重点阅读“还债务”和“明真相”两部分。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征中是否还有其它的侧面或者说她的性格是否有改变,如果有的话,是啥?请找出依据。

  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品析以下片断、设计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

  1)赔项链的过程:她为啥不说明,不拖、不逃、不赖、不买一挂假的去骗?(可让学生联系现实,假如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样)

  2)十年的生活及对生活的感受:她痛苦吗?(比较前面的现实与梦想及感受)

  3)她“一定得去告诉佛来思节夫人”:她为啥一定得去?(比较第一部分见佛来思节夫人的感受,有啥不同)

  [1] [2] 下一页  

《项链》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故事的矛盾来理解小说主题。

  (1)从人物角度来看,学习分析主人公形象。

  (2)从小说的各种矛盾来探讨小说主题。

  (3)分析小说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特点。

  2、从小说引出人生的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与怎么样面对悲剧。

  【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

  【教学难点】悲剧产生的根源。

  【教学主流程】

  1、检查预习,并概括小说内容。

  2、拟设标题,把握情节。分析情节特点。

  3、提要求,作指导,师生共同开展交流,分析各种矛盾,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4、作假设,设计情节,理解悲剧的根源。

  【教学办法】

  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请学生简介莫泊桑,并讲述其代表作《羊脂球》的故事情节。今天,与莫泊桑的另一著名小说《项链》来个亲密接触,真切感受短篇小说大师的艺术品的震撼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读音。

  寒伧——奢华——请柬——挑选——面面相觑——债券——租赁——誊写——赝品

  2、请连缀上面词语,复述故事梗概。

  三、拟设标题,梳理小说情节内容,分析小说情节特点。

  1、要求标题的设置有点文学色彩,能扣住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第一部分可拟“梦幻狂想曲”或“清贫女子之梦”;第二部分可拟“令人尴尬的请柬”或“猎枪和裙子”。余下的四部分,每小组拟一题,比比看谁的标题更出色。不能用“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这样的标题。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标题的拟设。

  3、学生报出小标题,形式特别的请释道理,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参考:

  第三部分:艰难的包装;租借honor;玫瑰和项链;从忧愁到惊喜……

  第四部分:陶醉后的失落;乐极生悲;曲终人散悲剧生;从云雾里跌下……

  第五部分:痛苦和艰辛;十年辛苦不寻常;别了,青春……

  第六部分:意外邂逅;真相大白;造化弄人;人面不知何处去……

  4、小结情节发展过程,看其情节发展有啥特点。

  梦——机会——困境——曙光——光环——跌落——平凡人生——意外(情节起伏跌宕,曲折多姿)

  四、把握主要矛盾,初步探讨小说主题。

  1、教师启发示范,引导学生思考。

  小说每一部分都有一对主要矛盾冲突,如第一部分,清贫的现实与奢侈的梦想形成矛盾;第二部分,机会(请柬)与能力(无力自我装扮)形成矛盾。(板书:清贫——梦想;有请柬——无服装)

  2、学生分析其它各部分的主要矛盾。

  第三部分:有服装——无首饰

  第四部分:满足——失落

  第五部分:一夕honor——十年艰辛

  第六部分:十年艰辛——一件赝品

  3、深入思考:

  (1)这些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啥?(梦想与现实的矛盾)

  (2)怎样理解女主人公的梦想?与灰姑娘的梦想一样吗?

  回到小说的描写中来,找出对女主人公的“梦想”的描写,分析其实质。(重点)

  (不一样,前者是追求奢华的生活,后者是追求幸福生活。女主人公的梦想是虚荣的、奢侈的,沾染了社会的腐朽作风。)

  五、设计情节,认识人物,进一步探讨主题。

  (一)第一种假设。明确路瓦裁夫人贪图虚荣、向往奢华的性格,进而更好地理解悲剧产生的根源。

  1、教师引入思考:能否说悲剧的根源是虚荣心、腐朽的生活作风?如果不丢失项链,还会发生悲剧吗?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假设未失项链,路瓦裁夫人的生活会出现几种可能?

  2、学生假设,交流,教师点评。

  可能性1: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却以肉体交换为代价;虚荣之心,无底之渊,欲海难填,最终与路瓦裁离婚,另攀高枝。

  可能性2:出身下层,教养不足,龙门难跃,梦想破灭,痛苦难堪。

  可能性3:红杏出墙,夫妇同床异梦;最终离婚,却被情人抛弃,生活苦不堪言。

  可能性4:每天在浮华场中打转,生活却没有好转,情绪更暴躁易怒,更加难以忍受这种煎熬。

  ……

  3、小结:悲剧的根源是偶然的“天意弄人”,还是人物性格的必然?

  追求奢华、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性格不变,她心灵上的不幸和不安、痛苦和失望就永远不会消失。从这一角度看,项链是一条锁链,贪图享乐的欲望是一条锁链。

  (二)第二种假设。认识路瓦裁夫人性格的两重性,进而更好地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1、教师引入思考:丢失项链之后,路瓦裁夫妇的做法是否唯一选择?还可以有啥选择?

  2、学生思考交流:

  (1)申明真相,求得谅解

  (2)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3)迟迟不还,矢口抵赖

  (4)转移住所,隐姓埋名

  (5)坑蒙拐骗,积财还钱

  ……

  3、探讨:路瓦裁夫人为啥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

  (1)根深蒂固的虚荣心:为了保住脸面,宁愿十年负债也不肯让别人看轻自己。

  (2)诚实守信,坚忍顽强,宁愿牺牲十年青春,了要赔偿项链。

  4、作者这啥这样塑造路瓦裁夫人?

  (1)增强悲剧性:正因为她以十年青春来抵一条假项链的价格,更突出小说的悲剧意味。虚荣之为害竟至于斯。

  (2)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她们是诚实善良的小人物,却受上层社会的浮华习气影响,开始了他们的悲剧人生。

  六、小说主题的概括。(答案不唯一)

  七、小说技巧的补充简介:突转、留白。(略提)

  突转:应做到“出乎意料,也深合情理”。请分析文中两处突转(丢项链、假项链)怎样做到这一点。文中有何铺垫来支撑这个突转。

  留白:结尾戛然而止,这样处理有啥艺术效果?(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引发想象)

  八、作业:

  回顾《麦琪的礼物》,同样的贫苦人家,有啥不同的生活感受?为啥会有这样的差别?在写作手法上有啥异同?

《项链》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及其表现主题 的作用。

  B、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及其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

  目标A、B

  [教学难点 ]

  目标C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2、通过品析文章的“出人意料”而“情理之中”的结尾,“失项链”的“偶然”与“必然”,开头六段“背景”的描写来理解“情节的作用”;通过“背景”与“借项链”“失项链”来理解“心理描写”,通过分析讨论“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来领会把握主题的办法。

  3、抓住各部分的要点、关键词句和片断,从具体的语言出发去理解内容与体会技法。

  4、组织学生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阅读训练与检测

  2、品析、讨论情节

  3、体会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出示目标

  从“预习提示”中对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概括和所引起的争论导入  ,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消除“预习提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

  二、整体快速阅读训练

  要求: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线索、顺序;批注人物描写,将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批注出来。

  三、 整体阅读练习与检测

  一.字词

  1.选择正确的注音

  寒伧 (A、chan   B、chen)            誊(A、teng    B、 juang)

  租赁(A、lin        B、len)           褶 (A、zhe    B、zhe) 

  面面相__(qu)                          气__(gai)

  ____(wei)幕                                    __(an)淡

  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A.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

  B.因失望.失意而引起不愉悦的情绪(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按啥顺序组织的?

  2、小说以啥这线索来将情节串连起来?

  3、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并简述理由。

  4、给分开的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5、根据小标题简要概括复述情节(不看课本,用自己的话)。

  明确:(一)1、B、A、A、B、觑、慨、帷、黯     2、A、自惭形秽  B、惆怅

  (二)1、事件的自然进程    2、项链(物线)  3、不作具体要求4、背景、得请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说得通即可,不强求统一)5、不能照本宣科,需概括                      

  四、品析、讨论情节的安排

  (一)、梳理情节、理解情节设置的巧妙

  十九世纪法国的城市可简单分为以下几个阶层:大资产阶级(贵族)、中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无产阶级,假如我们以此为纵坐标,而以课文的七个部分为横坐标,请画出玛蒂尔德和丈夫的地位变化的曲线图,并简要解释这样画的根据。

  明确:情节的发展表现了地位的变化也即人物命运的变化,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见板书)

  (二)、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从上图可以看出,“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么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啥?“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2、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啥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三)、欣赏心理描写

  1、刚刚我们欣赏了作者高超的结尾艺术,现在我们来看看开头,小说的开端,很显然是“得请柬”,那么作者在此之前为啥用了六段文章,近千字去写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写了啥内容,请概括出来。它与后面的情节的关系是?主要采用啥人物描写办法?请找出这一部分中的心理描写,体会其所表现的心理及人物性格。

  从情节的欣赏转入对心理描写的欣赏,既是对前面环节所学的运用,也自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重点赏析两组“梦想”。

  明确:第一部分是对后文的铺垫,是从面上去展现主人公的性格,也就是提供了一个性格背景,后面的情节是在这一背景下的自然发展。

  这一背景主要写了玛蒂尔德的现实与梦想及它们之间的反差,她的痛苦来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描写。

  2、请描述出从“得请柬”到借到项链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历程。两节中的心理描写的办法有啥不同。

  得请帖:高兴——懊恼——不耐烦——悲痛——平静             直接

  借项链:郁闷不安忧愁——惊喜——犹豫不决——惊喜——迟疑   直接与间接相结合

  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

  无首饰的郁闷、不安、忧愁

  发现钻石项链的激动、神往,

  想开口借而唯恐对方拒绝的犹豫不安

  终于得到对方允许的极度欢欣.兴奋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这些心理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有啥作用?试比较《祝福》中表现祥林嫂的描写手法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祝福》中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而本文主要直接的描绘心理(第一、二部分尤为典型)。这也是中西小说的不同的特点之一,中国小说重人物言行,西方小说重心理。

  五、小结

  情节设置的三个“是否”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六、作业 布置

  小说以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为结尾,情节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虚拟主机,请以情节设计的三个“是否”为要求,进行合理想象,补写小说的结尾,400字以内。

  板书设计 

  现实                   感觉                   梦想

  外貌:美丽动人                            自己 美丽、丰韵、娇媚、聪明

  出身: 低微                    无法            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

  婚姻: 不如意                  只得       生活     住所                                 

  生活:拮据    穿---朴素粗陋    不幸                装饰

  住----寒伧黯淡   痛苦                生活方式

  首饰------没有   苦恼伤心   地位

  被人艳羡                 

  得人欢心                                     

  被人追求                                     

  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一、导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补写的结尾,并让学生们评出最好一个,教师略作总结。

  二、分析讨论人物形象

  1、提问:从上节课对情节和人物描写的赏析中大家已经很明显地得出一个结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她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对她持怎么样的态度。(注意,是概括性的总结)

  明确:她的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 她的痛苦无奈的感受;她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她在舞会上的陶醉;她在舞会后的逃走······

  作者态度:讽刺

  (肯定有学生会涉及到她十年后的回想和小说的结尾,由此正好导入  第二环节)

  2、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请重点阅读“还债务”和“明真相”两部分。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征中是否还有其它的侧面或者说她的性格是否有改变,如果有的话,是啥?请找出依据。

  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品析以下片断、设计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

  1)赔项链的过程:她为啥不说明,不拖、不逃、不赖、不买一挂假的去骗?(可让学生联系现实,假如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样)

  2)十年的生活及对生活的感受:她痛苦吗?(比较前面的现实与梦想及感受)

  3)她“一定得去告诉佛来思节夫人”:她为啥一定得去?(比较第一部分见佛来思节夫人的感受,有啥不同)

  4)她“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为啥是得意的?

  5)补写一句玛蒂尔德听说项链是假的之后的神情,动作或语言。

  6)重新理解“一件小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失项链”这件事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比较《妈妈》中的“妈妈”这一形象)

  总结明确:玛蒂尔德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侧面,且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这侧重于表现其“勇于承担责任,诚实讲信用”这一侧面,由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而变成“吃苦耐劳、自强务实”的性格特点,作者对这一点显然是持赞赏态度的。

  [这一环节当是整节课的高潮,突破了人物形象,下面关于主题的讨论已经水到渠成]

  三、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 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啥?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阅读“单元知识”中关于小说主题的内容,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C、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啥(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啥?)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此讨论不要求有正确答案,训练目的是学习归纳主题的办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最后可用我自己的概括为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四、总结性练习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一句中的“也”字隐含的意思是(       )

  [1] [2] 下一页  

《项链》教案 篇14

  2、本文艺术构思非常_____,在点明项链是赝品之前,文中有三处伏笔: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这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吗?如果是,为啥?如果不是,那真正的原因是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一句中的”也“字隐含的意思是(      )

  a、表现作者对她的美丽的讽刺。      b、表明作者惋惜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c、暗示她未能凭她的美貌跻身上流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 d、点出她有跻身上流社会,过高雅生活的优越条件。 5、朗读“你能借给我吗?我只借这一件。”时,重音处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 一       b、这 只      c、能 借        d、借 我 6、“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女人们天生都有一种讲究打扮,企盼享受的追求。 b、“红颜薄命”是古今无数妇女的不幸,漂亮的妇女力图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命运。 c、“漂亮”、“可人”是女人的资本,谁有这些资本,她就理所应当地在上流社会中享用。 d、步入上流社会尽情享受是人之常情,漂亮女人尤其希望这样。 7、路瓦栽先生收到请柬后“得意洋洋”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得到上司的赏识。                b、他有了讨好妻子的机会。 c、他好不容易弄了一张请柬,可以让妻子到上流社会露露脸。 d、能让妻子去参加夜会,可以满足一下她的虚荣心。 8、报钱的数目时,玛蒂尔德迟疑的原因是:(      ) a、主意没拿定。                      b、不好意思开口要那么多钱。 c、舍不得花那么多钱去做一件衣服。    d、担心丈夫不能接受。 9、夜会后,他们“惆怅地”进了家门,惆怅的主要原因是:(      )

  a、夜会结束了,豪华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 b、豪华是属于别人的,自己也回到寒伧的住所来了。 c、到上流社会露一次脸也不过如此。 d、费了那么大的劲做准备,并没捞到啥。 10、选出恰当的选项填入句子后面的横线上:

  (1)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________ (2)她沉迷,陶醉在欢乐里,部长也注意她了。_________ (3)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想赶快逃走。_____ (4)她猛然喊了一声,脖子上的项链没有了_______ a、追求享乐    纸醉金迷          b、乐极生悲 c、黄梁美梦    利欲熏心          d、欣喜若狂    喜形于色 e、出人头地    狂妄得意         f、如痴如醉    受宠若惊 g、自惭形秽    相形见绌         h、啼笑皆非    无可奈何 11、《项链》结尾处说明项链是赝品,对这样写的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她为一晚的豪华生活,付出十年艰辛,却只为一条“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钻石项链,加深了作品的讽刺力量。 b、意在揭露佛来思节夫人虚伪欺诈,用假项链来哄骗好友则对穷人的侮慢。 c、这种写法包含了作者对世态人心的感叹,透露了对主人公的某种同情 。d、结尾处忽起波澜,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 ,能引发读者深思 。

  12、下面语段中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关联词、副词是(      )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啥也没有〔    〕她〔    〕只喜爱这些。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    〕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    〕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

  a、然而    唯独      然而    因为        甚至  

  b、可是    偏偏      所以    因为        而且

  c、但是呢    确乎      可是    由于        由于

  d、然而    偏偏      可是    因为        由于

  13、变换句式:

  (1)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改成以“她”为主语的单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改成兼语式的单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最后说出项链是赝品,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

  a、唤起读者对玛蒂尔德的深切同情,真是极小的一件事败坏了她的命运,使她连遭不幸。  

  b、债务还清,节奏平缓下来,忽也奇峰突起,使得情节跌宕起伏。

  c、表现出玛蒂尔德性格当中的另一面:诚实、好强,看不透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

  d、突出主题,为一晚上的虚荣,付出十年的艰辛;而这挂项链竟是假的,多么不值得。

  阅读理解:

  她高高兴兴地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上面印着这些字:

  “教育部长乔治①郎伯诺及夫人②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③星期一④光临教育部礼堂⑤参加夜会。”

  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a〕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但是呢,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很喜欢的,你从来不出门,这是一个机会,这个,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

  她用〔b〕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

  “你打算让我穿啥去呢?”

  15、为请柬①—⑤处选取恰当的标点(     )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16、为〔    〕a、b处选取恰当的词语(     )

  a、懊恼    恼怒      b、恼怒    懊恼

  c、郁闷    恼火      d、怅惘    气愤

  17、对路瓦栽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正确的理解是(     )

  a、因为妻子从来不出门,这是一次夫妻出门娱乐的机会。

  b、这是赢得漂亮妻子欢心的好机会。平日妻子常常不高兴,甚至困苦。

  c、这是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结交场面上人物的好机会。

  d、这是难得出门的妻子,向周围人展现自己美貌、丰韵的好机会。

  阅读理解: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也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也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    〕,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18、第一段方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慢慢悠悠      b、犹豫不决      c、挑三拣四      d、心中无数

  19、这部分描写人物的办法是(    )

  a、行动描写             b、肖像和心理描写

  c、肖像和语言描写       d、行动和语言描写

  20、这段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在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合理的一项是(    )

  a、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贪婪、挑剔——意外——焦急——狂热

  c、慎重而犹豫——高兴——迟疑焦急——狂喜而得意

  d、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21、选出对“我只借这一件”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一个“只”字,强调给对方听,表现玛蒂尔德怕对方不同意,自己失去好机会。

  b、突出“只”和“一”,强调自己借得少,表现玛蒂尔德想马上借到也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c、强调“只”和“一”,表明自己决不多拿,表现玛蒂尔德坚决要把这挂项链借到手。

  d、突出“只”和“一”,说给对方听,表现玛蒂尔德急不可待也怕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的心情。

  22、分析下面的句子中的划线词句,分别表现主人公哪些思想性格特征?

  ①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啥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②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啥也没有。

  ③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啥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④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⑤但是呢有时候,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⑥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23、课文中下面的两句话,都有“觉得”一词,请分别找出它们的宾语:

  ①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呢她觉得很不幸,好象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两句话里有词语“象”或“好象”,试分别判断它们是不是比喻。

  ①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象自惭形秽,不出来。

  ②她穿得象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25、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①肴  ②赁  ③券  ④誊  ⑤倾

  26、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___,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②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___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③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___,不出来。

  ④她狂热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啥都不想了。她___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a、破旧   仰慕   自惭形秽   陶醉    b、陈旧   敬仰   惭愧羞涩   沉醉

  c、陈旧   羡慕   不好意思   沉迷    d、破旧   尊敬   羞于露面   沉溺

  27、“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这句话的含意是:(    )

  a、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她决心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性格。

  b、这是虚荣心在支撑着她,不能垮下去。

  c、她下决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经济上的压力,去过穷人的生活,这是她性格中刚强一面的体现。

  d、事已至此,别无它途,只有面对现实,她认命了。

  28、“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哎!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句话的作用是:(    )

  a、发人深思,深化主题,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性。

  b、说明佛来思节夫人被玛蒂尔德的诚实所感动,两人的友情将进一步加深。

  c、强化了玛蒂尔德的悲剧的命运。

  d、流露出作者对历尽艰辛偿还债务的玛蒂尔德的同情和怜悯。

  29、下列句子中,没有表现玛蒂尔德虚荣心的一句是:(    )

  a、但是呢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b、这是件朴素的家常衣服,这件衣服的寒伧味儿跟舞会上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她感到这一点,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想赶快逃走。

  c、她想了几秒钟,合计出一个数目,考虑到这个数目可以提出来,不会招致这个俭省的书记立刻的拒绝和惊骇的叫声。

  d、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30、小说结尾才道出项链是赝品,这样写的作用是:(    )

  a、深化了主题,既嘲讽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也对玛蒂尔德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b、充分证明了一件偶然的小事使玛蒂尔德吃尽了苦头。

  c、揭露了佛来思节夫人一伙资产阶级的虚伪,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罪恶。

  d、掀起波澜,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丑恶的行径以及他们的虚伪,教育人们要谨防上当。

  3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呵,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稳定。(    )

  (2)崇尚虚荣,羡慕豪华生活的心理是造成玛蒂尔德生活悲剧的唯一原因。(    )

  (3)作者以项链的借、丢、赔为线索,展开情节,构思新颖,故事情节曲折有致,人物心理描写很有特色。(    )

  (4)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羊脂球》、《项链》都是他的短篇精品。(    )

  (5)一夜豪华、十年艰辛,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正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腐蚀。作者对她的态度是批评其虚荣,同情其不幸。(    )

  《项链》练习卷答案

  1、法国  批判现实  短篇小说巨匠  项链  梦想  收到请柬  借  丢  陪 

  点明项链是赝品    2、精巧    略

  3、不是。这句话只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当时社会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稳定,而造成玛蒂尔德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她追求享乐的虚荣心。

  4、 c  5、b  6、c   7、c   8、d   9、 b   10、 d e g b  11、 c  12、d 

  13、(1)她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而苦恼。

  (2)那些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的宽敞的客厅使她神往。

  14、b、d  15、b  16、a  17、c  18、b  19、d  20、a  21、b

  22、①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毒化,使得玛蒂尔德渴望向上爬,渴望过豪华奢侈的生活。“只得”表达了她的不平、不满和无可奈何、不尽的哀怨。

  ②“梦想”的多次出现,写尽了玛蒂尔德追求豪华生活的心理;而“没有”的三次出现,是现实生活对“梦想”的回答。这里运用了对照的写法。

  ③“沉迷”。“陶醉”充分显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

  ④主人公这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她诚实、讲信用的品德,不轻易地被厄运压倒。

  ⑤经过十年的艰辛,玛蒂尔德没有对过去的追求感到羞耻,说明了她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导致她生活悲剧的真正原因,也说明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思想腐蚀的严重性。

  ⑥这种“得意”是劳动换来的,是迎着厄运走过来的“得意”,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得意和自豪,艰难的生活改变了人的气质。

  23、①“觉得”的宾语是:很不幸,好象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

  ②“觉得”的宾语是: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24、不是所有的有“象”、“好象”的句子都是比喻句。这两句话都未用比喻修辞办法。

  25、①yáo佳肴  ②lìn租赁  ③quàn债券  ④téng誊写  ⑤qīng倾倒

  26、a  27、c  28、a  29、c  30、a  31、(1)√(2)× (3)×(4)√(5)√

  上一篇:《项链》基础练习

  下一篇:《项链》课本剧(两个版本)

《项链》教案 篇15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导言】

  如果按情节——人物——主旨的流程教学《项链》,往往会因缺少聚焦点,或者说缺少一条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而零敲碎打,旁逸斜出。笔者从作者的“感慨”入手,以探究主人公人生悲剧背后的思想根源为聚焦点,带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进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实录】

  多媒体展示:“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么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语段)

  师:作者的这番“感慨”,针对的是课文中的啥人啥事?

  生1:针对的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人生悲剧。

  师:为啥会丢失?

  生2:心慌意乱,忙中出错。

  师:为啥心慌意乱?

  生3:因为她觉得“临走时候加穿的衣服”“寒碜味儿跟舞会上的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想赶快逃走”。

  师:这是啥思想在作怪?

  生4:虚荣心。

  师:如果她没有项链,就不会丢失。哪来的项链?

  生5: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师:为啥要借?

  生6:因为她没有。

  师: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呢?

  生7:她认为“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再难堪也没有了”。

  师:这也是啥思想在作怪?

  生8:还是虚荣心。

  师:如果她不参加舞会,就不会借项链。她为啥要参加舞会?

  生9:她一直渴望这样的机会。

  师:依据呢?

  生10:小说一连用了八个“梦想”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其“梦想”的内容(从文中逐一指出)就是依据。

  师:这些“梦想”说明她还有啥思想?

  生11:贪图享乐。

  师:要是没有丢失那挂项链会怎样呢?她的人生悲剧能够避免吗?(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12:很难说。因为作者也感慨:“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么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生13:只要还有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虚荣心,她的人生悲剧迟早都会发生。不发生在这件事情上,也一定会发生在别的啥事情上。

  生14:作者把玛蒂尔德的悲剧归结为人生无常,却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应该说,这是作品,也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掌声雷动)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大家的意见倾向,不用老师再画蛇添足了吧。

  【后记】

  玛蒂尔德人生悲剧,实际上隐含着“偶然与必然”的唯物辨证法关系(只是教学时没有使用其术语而已),组织学生加以探究,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的要求是一致的。组织学生去探究作品以及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作者邮箱:

  [1]

《项链》教案 篇16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么样呢?我们来看小说《项链》,从中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莫泊桑是19世纪下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和3部游记。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他的中短篇小说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小说《项链》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小资产阶级的故事。

  3、检查预习

  (1)小说的线索是啥?

  (2)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哪些几件事?

  二、分析悲剧成因

  1、师:同学们在预习感言中都提到了“悲剧”这个词,那么,你们为啥认为这是个悲剧呢?

  明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玛蒂尔德其实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子,却因为丢了项链而付出了十年艰辛的代价,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2、提问:那么,玛蒂尔德身上有啥可取之处呢?

  明确:她诚实守信、坚忍顽强、恪守尊严、勇于负责、真实不虚伪。

  3、提问:这样一个灵魂深处具备优秀品质的女子为啥以悲剧收场?

  明确:因为虚荣心作祟。

  4、思考讨论: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按情节发展顺序来)

  (1)序幕部分

  提问:序幕部分是怎么刻画她的虚荣的?

  明确:她梦想着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她觉得凭自己的美貌理应过这种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冰冷的、寒酸的,“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啥也没有”。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这种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却必须是容易犯错误的人。而他(她)之所以犯错误,不是由于他(她)对自己身外的事物一无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

  (2)“借项链”部分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玛蒂尔德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明确:“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

  “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

  师: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失项链”部分

  a、提问:舞会上的四个“陶醉”说明了啥?

  明确:长期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这种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

  b、讨论:生活和她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丢项链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明确:舞会后,因丈夫所带来的朴素衣服的寒酸,说啥也不愿穿甚至逃走;到街上,远远见到车子就喊,说不定还会飞奔过去。最后找到一辆破马车,为了不被发现,登车时必定张皇匆忙,连车号都没注意。这些都暗示遗失的可能性。

  师:正是爱虚荣,使她借项链;也是爱虚荣,使她丢项链,从幸福的云端跌入痛苦的深渊。

  (4)“赔项链”部分

  a、提问:十年的艰辛有没有让她彻底清醒过来?

  明确:第104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说明她没有改悔,可见其虚荣心是怎样深入骨髓、根深蒂固。

  b、思考:玛蒂尔德这种根深蒂固的虚荣心是怎么来的?

  明确:来源于社会,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个人的性格源于社会的熏陶。当时,整个社会就是浮华、势力也虚荣的。

  c、讨论: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种虚荣浮华的社会风气?

  明确:①“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②其他人物也爱慕虚荣

  路瓦栽先生:她之所以花很大力气弄到那张请柬并为此“得意扬扬”,是因为晚会的请柬“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并“这是一个好机会”,“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官员”。他的醉心名利、爱慕虚荣是显而易见的。

  佛莱思节夫人:她之所以去珠宝店买漂亮的青缎盒子来装假项链,也不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是为了使这挂至多只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看起来像钻石项链,也用这挂假项链来显示富有、抬高身价。她同样爱慕虚荣。

  师: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当时的法国社会崇尚的就是这么一种虚荣浮华的风气,生活于其中的玛蒂尔德也怎能不受其影响呢?这也难怪经历了十年的磨难,她虚荣依旧、痴心不改。

  三、总结拓展

  1、以一幅对联结束课文

  师:玛蒂尔德的悲剧启示我们,切勿贪慕虚荣,否则你就是玛蒂尔德第二。

  2、思考:像玛蒂尔德这样因为爱慕虚荣而导致悲剧的事例还有哪些?

  师: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美好的愿望一旦脱离现实,就可能发生信念偏执,酿成生活悲剧。

  3、讨论: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虚荣心?

  明确:我们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劣环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

  上一篇:《项链》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下一篇:《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 篇17

  《项链》是职高语文第三册的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这是继本册第一个小说单元之后的也一个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继续欣赏我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并欣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小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重点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描写技巧。

  《项链》是一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说,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b、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d、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高二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abd是重点,c是难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 ——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③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④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⑸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⑹点拨法——展开Lenovo,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办法。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办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个人认为,教学办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倒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Lenovo,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怎样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怎样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和《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学习重点的一定的办法(这种办法是即结合课前印发的讲义,也通过做练习逐步掌握起来的)。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手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过程(www.定制ifanwen.com)中我很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办法和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课堂教学我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一)导课

  1、以诗导入新课。\"天生一只也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明·伦文叙题苏东坡百鸟归巢图) 

  \"一片一片也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清·无名氏《冰雪诗》) 

  让学生考虑这两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点拨。学生略家思索便可以知道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 情理,《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在笑声中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笑声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关于莫泊桑,除了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的基本情况外,我还补充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让他们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这样简介作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也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仅仅抓住。同时,这也是根据大纲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

  3、解题      

  《项链》的原题是《首饰》,后来选入课本时,才更名为《项链》。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经过点拨,学生明确了在小说中,改变了路瓦栽夫人的命运的,是一条项链,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条项链展开的,因而后一个标题更切合小说的内容,而原题《首饰》所涵盖的范畴显然太大了。那么,这一条小小的项链是怎样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的呢?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感觉,这样就触发了学生探秘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的引线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体会是,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抓准课题,深入挖掘课题所蕴涵的信息,这课书就开了一个成功的好头。所以教师在实施点拨教学法时,决不能轻易放过课文的标题。

  (二)说课文分析(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

  1、关于本文的情节和结构,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里主要运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可以辅助提问法,同是主要是为了解决目标a)

  ⑴、小说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⑵、所有的情节中有两个重要的曲折波澜,请指出来。

  ⑶、分析每一个情节中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可以扣住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我要求大家在文中用笔勾画出来。(这样就渗透了目标b在其中。)

  ⑷、有人说“丢项链”写得太突然,没有写出必然性。让大家小组讨论是否这样?(有学生这样回答:孤立地看这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前文,尤其是全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那么她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这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出人物性格的致命弱点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2、关于文章的结尾部分,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每一个人不同的语气。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这也是诵读法在本节课中的体现。

  “假项链”,是《项链》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经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让大家考虑最后说明“项链是假的”有怎么样的“打击力量”?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个人苦有所值还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这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3、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由此我让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觅,去探索。有的学生见解独特:他说可以发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偶然;晚礼服的款子是“他恰好存着这么一笔款子”,偶然;借项链也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偶然;丈夫给妻子披上家常衣服也肯定不会想到这竟使妻子手忙脚乱,偶然;项链的丢失当然就更是偶然中的偶然;还项链时,朋友没有发现被掉包,也是偶然。并这所有的“偶然”都是“极细小的事”,但是呢就是这些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却使玛蒂尔德的命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样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目标c就渗透在其中了。

  (三)说练习

  1、说课堂练习——表演场景

  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或设想另外的情节,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探讨主题多重性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为此,我让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了四个场景:课文开始、结尾和中间两处。下面是两位学生的表演台词:这一段文字针对“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a、老板,这牛肉还是那个价吗?

  b、你总是问也不买!

  a、这西红柿多少钱一斤?

  b、不要问啦,你买不起的!

  a、那有啥便宜点的菜吗?

  b、便宜的,你自己看吧!

  a、这堆老白菜呢?

  b、老白菜啊,这些至少两个铜子。

  a、两个?能不能再便宜一点?

  b、还再便宜?算了算了,一个铜子拿去吧,其他人还等着我呢!

  这样的即兴发挥,真是巧妙生动的阐释。这样对课文进行拓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解决目标d

  2、说课后思考题

  玛蒂尔德之所以把赝品当真物,是有因可寻的,让学生考虑其中的原因。(⑴、就人而言,不敢想象那位“富有”得令人倾倒的朋友,竟会收藏价钱低贱的假货;⑵、就物而言,不敢相信那挂置放于缎盒、储藏于镜柜、光彩照人的项链,竟会是赝品;⑶、就己而言,生于“蓬门”,嫁于“寒士”,难见珠宝一面的家庭妇女,一眼就能看出珠宝的真伪吗?⑷、就理而言,即使是对友人的珠宝的真伪有所怀疑,也怎么好意思启齿相问呢?何况用毕还要归还于人呢?)

  这样的思考题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而且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实现了一种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我把板书设计成了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标注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也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项链》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的:

  1.  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3.  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4.  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领略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握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其中两位作家的作品: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引出莫泊桑的。(或者:因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过莫泊桑的两篇小说,包括,由此引出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       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    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3)       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么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啥?“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4)  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啥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丢项链 识项链

  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啥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也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玛蒂尔德到底是个啥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5、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 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啥?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关于小说主题,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C、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啥(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啥?)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6、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

  “项链”是文章的物线索,同时也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也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一波一澜,假假真真 “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

  四、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         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五 五、板书设计 

  主题              内容              情节

  贪图虚荣(但得)  一夜欢乐            借项链

  讽刺                                                   丢项链

  情感倾向                                    同情                赔项链

  赞扬                                                   还债务

  恪守诚信(不惜)  十年艰辛            识项链

《项链》教案 篇19

  一、结构及写作特点探讨

  1.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艺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脉络,它能体现材料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想一想本文的情节是以啥为线索展开的?

  2.本文以“项链”为题,但一开始却用近千字的篇幅,写主人公的出身,她的婚姻和她的梦想、苦恼。这样写有必要吗?若有必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若无必要,说说为啥。

  3.文章写到玛蒂尔德赔偿了项链,还清了债务,故事似乎可以完结了,为啥也要在结尾处交代项链是假的?这样写有啥用意?

  4.对文章的结尾,有的同学不满意,尝试着做了几种不同的续写,你认为下面列出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续写较好。若认为这几种都不好,请说明理由。

  ①玛蒂尔德悔恨不已,慨叹年华已逝,从此一蹶不振。

  ②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还了三万五千五百法郎,开始了新的追求,新的生活。

  ③玛蒂尔德百感交集,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崩溃了。

  ④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而未得结果。

  5.关于本文的情节高潮,下面列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解,试联系文章的主题,选择符合作者安排情节意图的理解。

  ①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足风头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②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足风头是全文主要情节的高潮;而小说结尾由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那串丢失的项链是假的,是另一个高潮,是一个情绪高潮。

  ③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是情节的开端和发展,至结尾处是情节的高潮,全文在高潮处结束,没有交代结局。

  二、思想内容分析

  1.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这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吗?如果是,为啥?如果不是,那真正的原因是啥?

  2.仔细阅读下面的句、段,结合加黑的词语,说说这些句、段分别表现了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性格特征?

  ①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啥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②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啥也没有。

  ③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啥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④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⑤但是呢有时候,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⑥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3.玛蒂尔德“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佛来思节夫人)”,但平时玛蒂尔德“不想去看望她”;后来,为了借首饰参加舞会,“她到她的朋友家里”;十年后,当玛蒂尔德“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时,她在公园里积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请简要分析,玛蒂尔德的这些作法,表现了她怎么样的思想性格?

  4.作者对玛蒂尔德是批判,是同情,还是兼而有之呢?

  三、句子与词语的推敲、辨析

  1.课文中下面的两句话,都有“觉得”一词,请分别找出它们的宾语:

  ①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呢她觉得很不幸,好象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

  ②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表达作用,它与后面括号里的词语在表达上有啥不同?

  ①她不象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懊恼(懊悔)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②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感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3.下面两句话里有词语“象”或“好象”,试分别判断它们是不是比喻修辞手法的比喻词语。

  ①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象自惭形秽,不出来。

  ②她穿得象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4.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①肴 ②赁 ③券 ④誊 ⑤倾

  答案:

  一、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以及得知所失项链是假的这样一条线索而展开的。

  2.如果说后面的以项链为线索的故事是集中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点”,则开始的一段文字是用叙述的语言从“面”上简介了主人公。这样就是点面结合,概括和具体相结合,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性格的刻画,作了必要铺垫。

  3.这样写深化了主题。它把主人公本来不幸的,但总算熬过来了的生活推到一个更加不幸的境地。而这一切不幸正是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4.这几种续写都不好,都有狗尾续貂之虞。原来的结尾,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余地。它不但是呢一个深刻的悬念,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5.②的理解更符合作者意图。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过,高潮这一概念不局限于故事情节,而且和人物、作者与读者在情绪、感情、兴趣、思想上的矛盾性有关。人物情绪的高潮,不见得和事件的高潮同步,前者和后者的关系往往有所谓焦点的错位。

  二、  1.不是。这句话只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当时社会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稳定,而造成玛蒂尔德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虚荣心。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毒化,使得玛蒂尔德渴望向上爬,渴望过豪华奢侈的生活。“只得”表达了她的不平、不满和无可奈何、不尽的哀怨。

  ②“梦想”的多次出现,写尽了玛蒂尔德追求豪华生活的心理;而“没有”的三次出现,是现实生活对“梦想”的回答。这里运用了对照的写法。

  ③“沉迷”。“陶醉”充分显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

  ④主人公这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她诚实、讲信用的品德,不轻易地被厄运压倒。

  ⑤经过十年的艰辛,玛蒂尔德没有对过去的追求感到羞耻,说明了她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导致她生活悲剧的真正原因,也说明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思想腐蚀的严重性。

  ⑥这种“得意”是劳动换来的,是迎着厄运走过来的“得意”,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得意和自豪,艰难的生活改变了人的气质。

  3.玛蒂尔德对有钱的女友十分妒羡,每去看望她一次,回来便忍不住哭几天,后来就干脆不去看她了,这是她的虚荣心的表现,为了借首饰去找有钱的女友,也正是虚荣心的驱使。十年后的积极打招呼,则表明了玛蒂尔德丢掉了虚荣心,劳动使得她变得实在了。4.作者在作品前半部讽刺批判了玛蒂尔德性格中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一面,对主人公讲信誉,真实不欺,恪守小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还项链这一面,作者是倾注了同情的。

  三、  ①“觉得”的宾语是:很不幸,好象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②“觉得”的宾语是: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①都包含有“不高兴、不顺心,后悔、恼恨”的意思。“懊恼”侧重在“烦恼”,而“懊悔”侧重在“后悔”。这里用“懊恼”较妥。②都指思想感情的激动与变化。“感动”重在感情的共鸣、同情与敬佩;“感慨”重在有所感触而慨叹,一般后面紧跟着慨叹之语。这里用“感动”为妥。

  3.不是所有的有“象”、“好象”的句子都是比喻句。这两句话都未用比喻修辞办法。

  4.①yáo佳肴 ②lìn租赁 ③quàn债券 ④téng誊写 ⑤qīng倾倒

  上一篇:《项链》练习测试题(一)

  下一篇:《项链》综合能力测试题

《项链》教案 篇20

  《项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3.  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4.  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领略《项链》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握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其中两位作家的作品: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引出莫泊桑的《项链》。(或者:因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过莫泊桑的两篇小说,包括《项链》,由此引出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       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    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3)       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么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啥?“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4)  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啥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丢项链 识项链

  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啥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也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玛蒂尔德到底是个啥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5、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 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啥?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关于小说主题,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C、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啥(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啥?)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6、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

  “项链”是文章的物线索,同时也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也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一波一澜,假假真真 “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

  四、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         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五 五、板书设计 

  主题              内容              情节

  贪图虚荣(但得)  一夜欢乐            借项链

  讽刺                                                   丢项链

  情感倾向                                    同情                赔项链

  赞扬                                                   还债务

  恪守诚信(不惜)  十年艰辛            识项链

《项链》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

  2.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办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导入

  二.课本剧表演(熟悉情节,为人物分析作铺垫)。

  三.分析鉴赏人物性格。

  (一)抑

  1.这真是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故事。刚才玛蒂尔德一行给我们表演了《项链》的哪些情节?

  2.造成玛蒂尔德性格大转变的是哪个情节?

  3.我们知道,情节是性格的历史。情节的剧变带来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剧变。哪些段落集中表现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大转变?

  请大家齐读第三和第四段。(读完后)这两段文字中哪一个词语反复出现?

  4.“梦想”可不可以换成 “理想”?它表现了玛蒂尔德啥思想性格? 

  5.性格与情节有啥关系?

  (因为爱慕虚荣,怕在舞会上显得寒酸,所以去借项链;因为在舞会上出尽风头,虚荣心冲昏了头脑,所以丢项链;赔项链是虚荣心对她的惩罚;十年辛酸之后才发现为之辛苦为之忙碌的竟然是一挂假项链,这也是虚荣心对她的重重一击。)

  6.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的基本性格之一,也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作者在情节的起伏变化中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二)扬

  7.那么主人公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除了虚芝心外,还有没有表现出别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有无值得我们称颂的?)请同学们看课文p207——209。

  (勤劳坚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有借有还.热爱生活.纯洁高尚等)

  (三)合

  8.这样看来,玛蒂尔德身上还是具有一些可贵的品质。虽然开始时她追求荣华,虚荣心强,成天陷于幻想中,不能自拔。但在丢了项链之后,她懂得了做人的尊严和责任,敢于抛弃旧观念,自力更生,努力靠双手还债,仍是具有闪光点的。况且,像参加舞会之类的事,本来就应该穿好一些。因为,你自己注意礼仪,打扮漂亮,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礼貌,也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我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那么对于这种做法,单用一个虚荣心来解释,未免不太恰当。

  虚荣心有时也是一种自尊心,上进心。

  四.教师小结人物形象:

  玛蒂尔德是一个的复杂文学人物形象都。玛蒂尔德有爱慕虚荣的一面,但也有可爱的一面,作者对她有批判也有同情。玛蒂尔德丢掉项链后,由爱慕虚荣走向生活实际,由顾影自怜走向自尊自强,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成熟起来,也透露了作者对她的赞扬。小说从前面的批判到后面的褒扬,从侧面歌颂了人性美。丢失项链是一根导火线,点燃了玛蒂尔德内心深处一种朴实无华的东西。当然,作者更多的是通过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抨击当时那个爱慕虚荣的社会,那个处处有着虚假的时代,这给人以不限启迪与深思。

  五.拓展与创造

  用诗词或对联给人物画像是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一种写法。

  我这里有一描写人物的词,我们读读,能看出它写的是谁吗?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下面我们也试着用诗词或对联的形式来描述一下我们理解的本文的主人公玛蒂尔德。

  要求:描绘力求文采(可以是某个情节中的形象),评价力求深度,写对联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我们先看下以下内容,培养一下灵感。同学们下来过后认真斟酌,精确用词,把你理解的玛蒂尔德描述出来。

  出示幻灯:

  1.江城子?极乐公园逢佛来思节夫人

  十年音讯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极乐公园,无意话凄凉。老友告我以真相,轻一笑,甚荒唐!

  人无债务精神爽。鬓微霜,也何妨?当年粉黛,不过花瓶样。虚荣本是迷魂药,让人醉,让人狂。

  2.对联

  项链本乃锁链

  虚荣不是光荣     

  3.《夜会惊艳》

  山外青山楼外楼,夜会歌舞几时休?

  虚荣熏得人陶醉,只为一夜逞风流。

  4.《破阵子》

  醉里裙脚飞舞,梦回黯然神伤。一整夜欢歌如沸,却换来十年沧桑。虚荣断人肠。

  手做针线飞快,面如泥土焦黄。了却夫妻心中事,赢得诚信人称扬。尽管白发长!

  5.《渔家傲》

  巴黎夜来景色异,灯红酒绿长街里。一夜欢歌舞场上,人不累,虚荣熏得人陶醉。  赔偿项链人憔悴,回忆往事人心碎。假项链是索命鬼。还不如,清清醒醒度晚岁。

  6.《水调歌头?富贵几时有》

  富贵几时有?梦里问苍天。舞会就在眼前,我怎生露面?不愿成天忧虑,只欲灿烂一曲,荣登上层难。新衣加项链,人人争相看。    回家急,项链失,夜无眠。不应有恨,只怪当初梦太圆。人有艰难曲折,月有阴晴圆缺,万事难周全。尝尽虚荣苦,从容终余年。

  7. 对联:

  天生丽质幻想高雅生活一夜风流不慎丢掉假项链

  意外横祸落得满身债务十年辛苦最终找回真人格

  8.   一夜风光十年辛酸都是虚荣惹的祸

  三万法郎半生浮沉赢得世人共叹赏

  9.最后,让我们用一首《玛蒂尔德咏叹调》来回忆本小说主人公的这段人生经历吧。

  玛蒂尔德咏叹调

  天生丽质出寒门,叫人怎样不生嗔?

  一朝嫁与小书记,可怜珠玉委沙尘。

  日思夜想长嗟悼,何时能把龙门跳。

  忽闻部长施请帖,顿觉周身祥云绕。

  添得新衣借项链,春风满面赴舞筵。

  绝色艳光惊四座,满堂珠翠皆黯然。

  豪华舞会令人醉,摇曳生姿知为谁?

  依依不舍别欢场,惆怅破马独自归。

  整顿衣裳失项链,霎时天塌地也陷。

  买得新物赔旧友,东挪西借签债券。

  造化弄人也成人,减却红颜损却春。

  女儿终知关生计,素面朝天夙夜勤。

  十年风雨同船渡,锱铢积累债已清。

  塞纳河水深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

  极乐公园逢旧友,始知失链鸿毛轻。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六.    结束语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玛蒂尔德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终于走向成熟。她的遭遇或许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与其遥望云端,渴望生活在别处,不如擦亮眼睛,看清脚下的路。将虚荣心化做前进的动力,去开创美好的前途!祝愿同学们雄鹰展翅,鹏程万里!

《项链》教案 篇22

  《项 链》学案

  知识能力目标:   1 由“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带动全文,鉴赏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旨

  2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讨玛蒂尔德形象,进而思考人生,提升认识

  课时:一课时

  教法与教具:多媒体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初试锋芒】

  整体感知文本,完成以下问题: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情节在这些情节中,哪个情节最出人意料?

  【聚焦结尾  渗透人物】         

  1 有人读了《项链》的结尾后觉得作者是耍花招,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这个结尾是否具有合理性?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2、亚里士多德说:“人的错误是因为人性的弱点”到底是啥导致了玛蒂尔德十年的艰辛?十年前她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七嘴八舌   人物新探】

  请大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玛蒂尔德经历了十年艰辛之后有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怎样辩证认识玛蒂尔德这个人物?

  【妙笔生花   我思我在】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触为玛蒂尔德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

  示例:    悼念乔治•桑

  礼帽、男裤、香烟,

  本不是女性的代名词

  你,

  却丢弃了原本的娇柔,

  丢弃了花瓶

  女权,一朵冬季里的腊梅花,

  盛开在你的眉宇间

  柔弱,在你的笔下省略,

  换成一曲贝多芬的歌;

  裙裾、女红,

  你也离它而去

  乔治•桑,

  你应是一朵纯洁的

  雪莲花,

  一朵带着幽光的

  灵芝草

  附录: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是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者是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读者意料之外的结果,但也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

  这样的结尾,造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二十年后》等小说的独特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如果先看前面的文章内容,你绝对想不到全文的结尾会是这样的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曼哈顿桂冠诗人,其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之所以能得此殊荣,得益于他将这种结尾艺术发扬光大

  文章通过结尾来实现,前文中也有伏笔但结尾在这类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关联着前面的伏笔,同时还是靠结尾这一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显现主题的以致于有人说写小说就是写结尾,构思小说就是要构思好结尾因此小说的结尾是读这类小说的重点,通过它去欣赏文章的情节和伏笔,通过结尾去思考文章的主旨,通过它去鉴赏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办法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办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

  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自己,一般是由作者虚构的并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人物现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小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烘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由人物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构成小说的情节,而连贯这一过程就是小说的线索

  小说中的情节线索对生活矛盾的揭示,对人物性格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项链》教案 篇23

  莫泊桑这篇小说实际上叙述了可怜的玛蒂尔德大半生的经历,从她还是一个迷人的姑娘之时起,直到她老得连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都认不出她来为止。但作家着力描绘的只有两小段时间,一是以那个倒霉的一月十八日(星期一)为中心的十天半月,一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邂逅的那一天。这十来天作者精雕细刻,“给予正确的同时也是高度艺术的描绘”①,其他岁月全都一掠而过。

  这是大艺术家的气派,工笔也来得,写意也来得。忽而用墨如泼,忽而惜墨如金,挥洒自如,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记得在齐白石的花卉草虫小品中,往往花草是写意,而小小的虫鸟画得特别细,身上毛绒绒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写小说的道理也是一样。

  路瓦栽夫人虽然活了多年,但决定她后半生命运的只有一月十八日那一天,而能解释她命运的也只有一天,那就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重逢的那一天。人生的关键时刻从来都是那么不多的几天。叙事要做到详略得当,节奏分明,敢于跳跃,勇于取舍,绝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手法问题,这首先要求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胸有全局,然后“裁之以识”,如此方能“洞见巨细”,“巨详细略”(唐彪《读书作文谱》引毛稚黄语)。

  如果说掌握详略已经比较困难的话,那么保持全文的均衡则更不容易。这就要求在详写的部分有略笔,略写的部分则也要有相当的细节,略处像历史著作那样完全是一笔带过或安排大段的空白并不相宜。莫泊桑用简笔写新婚之初的路瓦栽夫人,尽管是大笔勾勒,但在提到她意不在肉汤而一味想人非非时,仍然有细腻的点染,让读者对她深入骨髓的富贵荣华梦先有一个深切的了解。如果是一般的作者,这里也许就简到只用粗略的语言作一概述。后来作者写到路瓦栽夫人在十年浩劫中过着清贫的生活,也是略中有详,粗中有细——

  碗碟锅盆都得自己洗刷,她粉红的指甲在油污的盆盆盖盖和锅子底儿上磕磕碰碰磨坏头发乱糟糟,裙子歪歪斜斜,两手通红,说话粗声大气,刷地板大冲大洗。不过有时候她丈夫还在办公,她坐到窗前,就想起从前那次晚会,在舞会上她是多么美丽,真是出够了风头。

  在概述之中仍然有这样意味深长的细节,真所谓简而不陋,与此相对的则是在详写的部分也有简笔,比如一月十八日的晚会,作者并没有去大写会上的红男绿女、交际应酬、旖旎风光,而只是着力描写出够了风头的路瓦栽夫人怎样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看来宏观的详略和微观的详略不妨有一定的交错,形成富有张力的配合,这样才会有纵深感,全文也才能保持战略上的平衡。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然“无话”了为啥不是“无”而还要有“短”呢?恐怕也是要保持宏观上的某种均衡吧。

  一直要看到《项链》的结尾,读者才和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同时得知,帮助她大出风头也让她大倒其霉的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只值五百法郎的假冒伪劣品。本来读者对路瓦栽夫人讲究信用毫不推卸责任的英雄气概和苦熬苦受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许还有相当的尊重,至此观点不免要忽然一变,觉得她其实也是活该,谁叫她那样虚荣呢!

  知道了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假的,前文中的许多情节都有了崭新的丰富的意味。比如她去借项链吧,她东挑西拣,啥高级的都没有看好,偏偏选了一副假货,这一定让佛来思节夫人大跌眼镜,于是她十分爽快地同意借出;后来听说弄坏了—点正在修理(其实是丢了),当然毫不着急;当路瓦栽夫人去还项链的时候,她满脸不高兴,说自己可能要用,看来不过是拿穷朋友开玩笑,事实上她连盒子也没有打开。这才是贵夫人的架势。路瓦栽夫人成天梦想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其实她对啥叫高雅奢华一窍不通。作品开头处写她的白日梦,那梦中的客厅、家具、壁毯、筵席,在路瓦栽夫人心目中已经是够阔派的了,而其实彻头彻尾地带着小家子气,与真正的高雅奢华毫不相干。

  路瓦栽夫人的慧眼既然只能看得见假钻石项链四射的光芒,既然她对几百法郎与几万法郎的货色都分不清楚,那么她在赔偿项链时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就由崇高一变而为滑稽,由可敬沦为可笑。她的生活悲剧就带上了浓重的喜剧色彩。

  相对于这样一个神奇的结尾来说,前文几乎都可以说是冷峻的伏笔,处处都有深长的意味,比如在路瓦栽夫人去还项链时,如果将事情和盘托出,问题本来可以很容易就得到解决,但女主人公的性格决定了她一定不肯在朋友面前丢这份面子,她宁可打落门牙往肚里咽。由此再追溯上去,路瓦栽夫人要避免悲剧的命运本来是不难的,她可以根本不去参加那次舞会(可是这样的好机会断乎不容放过!),或者只带一朵鲜花(那样太寒酸了,还不如不去!),或者好好地跳舞,从容地回家,那也就啥麻烦也没有了;可惜她的丈夫太体贴她了,怕她着凉,送来家常衣裳,于是逼得她匆匆逃出,以便保持来之不易的大出风头的光荣,谁知竟在这仓皇出逃的慌乱中弄丢了项链!性格就是命运。直到最后,在得知那项链原来是假的以后,她也许才如梦初醒——也许竟仍然不醒。作品就在这里结束,留给读者一块很大的重新思索的虚拟主机。

  一般认为《项链》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虚荣心也不单是小资产阶级妇女才有,而且小说的意义似乎也并不局限于此,它实际上揭示了某种人生的哲理。

  鲁迅先生在课堂上曾经简介日本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项链》的分析:“将刹那的幻觉当做生命现象之真,以致堕入悲剧的境地,影响一生的命运,这富有哲理的暗示,使读者读后如梦初醒,遂使它成为不朽的名篇。”2这一分析很有启发性,作品里明显可见的情节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而在骨子里贯穿全文的则是路瓦栽夫人那起伏变化贯彻始终的幻觉。两条线里应外合,沉潜往复,引人人胜,发人深省。到小说结尾真相大白:那项链原来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半生追求的幸福也何尝不像这假项链似的,乃是虚幻的东西!沉溺于幻觉之中的人们应当从这里得到极好的教训。

  路瓦栽夫人那样深地沉溺于虚荣的幻觉之中,实际是一种病态。用医学的眼光来看,她有神经官能症,需要心理治疗。新弗罗伊德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理想自我、realme、实我。realme是生命的中心,是本来意义上的我;理想自我则是一个人为了满足内心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当完美以至绝对完美的理想化形象;而实我则是在客观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的综合,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实际的行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整合、协调这三者,使之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因此人格是统一的。神经官能症(或称心理症)患者则失去这种平衡,形成人格的异常发展,如果更严重些则可能发展为人格解体——那就不是神经官能症而是精神病,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了。

  神经官能症患者虽然平时也能同普通人一样生活,可是一旦遇到某些事情,有啥波折障碍,他的官能症状就出来了,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理想自我过于膨胀,他会一头栽进自我理想化的迷梦中去而不能自拔,这在别人看上去就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自我理想化离不了自颂,它带给个人相当需要的意义感及凌驾他人的优越感,但决非盲目的自大,每一个人都经由自己特殊的经验、过去的幻想、个人的需要以及他所具有的天赋,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形象。”3路瓦栽夫人凭借美艳动人的天生丽质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形象,她因此而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可惜实际情况与此极不合拍,她嫁给一个小小的书记,只能过平淡俭朴的日子,为此她不断地感到不限的委屈和痛苦,时时痛哭流涕,于是就一头栽进幻想中去寻求安慰,经常大做其内容相当丰富具体的白日梦,在梦中,她高雅华贵之至——这正是典型的神经官能症的强迫症状。大量的病例表明,神经官能症患者为了实现“理想自我”,总会不自觉地产生强迫性的要求和需要,进而深深陷入幻想,日甚一日地远离实际,远离“realme”;患者不断地增强自负的情感,往往会形成一个带有他个人特色的“自负系统”,“当自负系统仍未获得解决时,他会感到真正的痛苦”4。

  参加舞会,大出风头,路瓦栽夫人的自负系统暂时得到满足,可惜好景不长,丢失项链给她极沉重的打击,自负系统迅速土崩瓦解,这时她的“理想自我”不得不大为收缩,“realme”有所复兴,面对现实她一度调整了自己的人格系统:“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生活中的巨变粉碎了她的幻想,重新确定自我的方向;现代精神疗法无非是用科学的办法帮助患者破除迷妄,把自我的方向重新定准,以免在实际生活中付出惨重的代价。

  新弗罗伊德学派指出,如果只发生了“破除迷妄的醒悟过程”而没有建设性的步骤加入,

  “则他们亦无法而且也绝不会具有彻底而永久的解放效果”5。路瓦栽夫人的情况正是如此。她在十年辛苦不寻常之后外貌变化很大,而官能症状仍未彻底清除,此时路瓦栽夫人虽然活得很累显得老了,“不过有时候她丈夫还在办公,她坐到窗前,就想起从前那次晚会,在舞会上她是多么美丽,真是出够了风头。”原来这位夫人还在忙里偷闲,重温她的旧梦。一个病人膏肓的神经官能症患者要彻底走出幻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莫泊桑拿一条假冒伪劣的钻石项链来打破路瓦栽夫人虚幻的“理想自我”,以毒攻毒,妙不可言。小说超越了心理和病理的范围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上去,乃是这篇小说永久魅力之所在。

  青年人最富于朝气和理想,同时恐怕也是梦幻最多的时期,怎样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地前进,防止因溺于幻想而陷人麻烦和悲剧,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项链》在这一方面至今仍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① 莫泊桑《〈梅塘之夜〉这本书是怎么样写成的》,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② 转引自孙席珍《鲁迅先怎么样教导我们的》,载《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卡伦·荷妮《自我的挣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④ 前引书,第159页。

  [1]

推荐站内搜索:阅兵观后感1000字、信用社报名入口、江西省自考成绩查询、一个星期的总结周记、教育考试院网站、研究生考试准考证打印、国家公务员考试 时间、绿豆观察日记、河北省高考成绩查询系统入口官网、打篮球作文、

《项链》教案(通用2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项链》教案(通用2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962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