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案(通用21篇)《空城计》教案(通用21篇)《空城计》教案(通用21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空城计》教案(通用21篇)

《空城计》教案(通用21篇)

《空城计》教案 篇1

  空城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办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办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办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啥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简介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简介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办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啥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啥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么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 (教师提醒办法:谁?干啥?怎样?)

  (三) 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啥?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啥?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五)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 1、分析故事情节

   (1)怎样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呢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怎样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 (1)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么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啥品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 (不信——为啥?→望——见啥?→大疑——疑啥?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啥品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啥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啥品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        学生讨论

  B.        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啥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 (教师板书:“胆”及“识”。)

  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 (六)学生讨论拓展

  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

  ,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 三、知能迁移

  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办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办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板书设计 :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空城计》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二)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③初读文意,圈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如课文第2段关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势描写,课文第3段通过司马懿眼中所见的关于孔明坐于城头、百姓洒扫于城门的描写;并能说出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读懂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也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2开课导语

  ①学生静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②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三国演义》)他最大的特点是啥?(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看到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办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4品析活动

  ①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空城的办法,说说作者是怎么样写出当时危急的情势的,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啥?

  a开头写诸葛亮退去西城。“先”字交代诸葛亮离开大部队的原因;“西城县”交代了“空城计”的地点;“搬运粮草”暗伏下文军队“已分一半”。“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忽然”表现了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谨慎的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计,决不会来此冒险;深通韬略的司马懿,若事前有所探测,也不会放着空城不进。遭遇的突然性导致了司马懿对蜀军虚实的不清,为“空城计”提供了条件。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气势盛:“蜂拥而来”,“尘土冲天”,“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侧面烘托。众官跟随诸葛孔明,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

  b写孔明摆下空城之计。作者从“孔明传令”和孔明自身的举动两个方面加以描写。

  “孔明传令”一句紧接“杀来”而出,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类的话,足见孔明是急中生智,当机立断。作者详细地叙写了孔明传令的内容,有两个作用:一是具体展示了空城的办法;二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大开四门”和“吾自有计”岂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举动则是“空城计”中的也一关键。鹤氅纶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闲自在!城门大开,孔明则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不能不使司马懿生疑。孔明的举动不仅表现了大勇,而且表现了大智。

  ②小说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啥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的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办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也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二是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三是上段以叙述为主,这里则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手捧宝剑”,一“手执麈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③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啥?为啥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呢,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也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办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检查上一节课内容

  诸葛亮为啥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有这样出奇的胆量?“空城计”成功的基础是啥?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和出奇的胆量来源于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基础也是建筑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既了解自己,也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成功地运用了“空城计”。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2开课导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怎样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①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②写到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③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关于手法

  课文还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计”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4品析活动

  ①孔明的这三次笑具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小组讨论,并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

  第一次笑是“笑容可掬”,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

  第二次笑是“抚掌而笑”,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

  第三次笑是“拍手大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②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③那司马懿是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呢?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亮平生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

  ④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啥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司马懿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   侥幸   自豪

  故做姿态   如释重负 嘲笑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空城计》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也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办法有一定的认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

  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办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简介《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啥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啥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花斑上表演。

《空城计》教案 篇4

  空城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办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办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办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啥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简介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简介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办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啥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啥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么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 (教师提醒办法:谁?干啥?怎样?)

  (三) 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啥?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啥?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五)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 1、分析故事情节

   (1)怎样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呢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怎样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 (1)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么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啥品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 (不信——为啥?→望——见啥?→大疑——疑啥?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啥品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啥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啥品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        学生讨论

  B.        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啥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 (教师板书:“胆”及“识”。)

  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 (六)学生讨论拓展

  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

  ,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 三、知能迁移

  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办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办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板书设计 :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空城计》教案 篇5

  《空城计》

  (公开课)

  漳州华侨中学  赵陈丹

  教学目标 :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啥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么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也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办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啥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啥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 (幻灯片)

《空城计》教案 篇6

  语文:第13课(语文版七年级上)

  学习目标

  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文章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情节的几部分,应怎么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么样的心理?

  [疑难解析]

  质疑: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怎样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啥情况下?作者为啥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

  [语言揣摩]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

  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研究课题]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 ) 城铺( ) 鹤氅 ( ) 纶巾( ) 笑容可掬 ( ) 麈尾( )言讫(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 隐匿 纶巾 骇然 远遁 分拨

  泪如泉涌 稳妥 伦理 言简意赅 遵循 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二、简介人物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关兴:

  张苞:

  三、关于小说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四、问题探究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啥?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从课文节选之前的情节谈起,从课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谈也可。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也失了内应,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而诸葛亮只有五千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敌兵来至,众官早已“尽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的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

  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啥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司马懿也不是平庸之辈,课文不是以弱衬强,而是以强衬强,以司马懿的狡诈写诸葛亮的智慧。具体剖析见“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

  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提示: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司马懿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如此弄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一反常态,出奇制胜。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态”,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不一定能成功。]

  五、欣赏评价

  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加以简析。

  答:

  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

  答:

  六、拓展阅读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叫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选自《三国演义》)

  [探究建议]

  1、稍有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同学,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讲的故事,其中“三人”应指哪三人?对,当然是刘备、关羽、张飞。由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起哪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而刘备的言行可以用“礼贤下士”来形容。这两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啥?

  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啥?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啥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

《空城计》教案 篇7

  《空城计》

  (公开课)

  漳州华侨中学  赵陈丹

  教学目标 :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啥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么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也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办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啥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啥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 (幻灯片)

《空城计》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办法

  教学重点: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啥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

  司马懿(yì)  旌旗(jīng)   隐匿(nì)   城铺(pù)      妄行(wàng)  擅动(shàn) 鹤氅(chǎng) 纶巾(guān)    焚香(fén)  模样(mú)   麈尾(zhǔ)   抚掌(fǔ)

  远遁(dùn)  言讫(qì)      笑容可掬(jū)

  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啥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

  (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

  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三、孔明之智

  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           ,从                 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啥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气氛,引司马懿上当】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

  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啥?(学生回答:胆识、勇气)

  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

  “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从神态上看出他的沉着果敢

  “笑容可掬”啥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是对谁而笑?也为啥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么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啥?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啥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唱词】

  【板书:失色】这两者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

  【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么样的人?

  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啥?为啥“大疑”?他在想啥?】不听司马昭的劝告

  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

  司马懿:多疑,大意,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计高一筹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总结

  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五、作业(二选一)

  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办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

  足智多谋          衬             老谋深算

  孔明    智   深谋远虑          托             多疑自负   司马懿

  料事如神

  对比

  勇   笑容可掬         ————        失色       众官

《空城计》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⒉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⒊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办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⒋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办法

  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办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PPT、MP3及视频片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一)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城计》一文,出自《三国演义》的第95回。《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小说是我们上初一刚接触的文体,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结合单元说明,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演示幻灯片二)

  【说明】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简单简介,让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有个粗浅的概念。同时,提示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办法,如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激情导入《空城计》(演示幻灯片三)

  《三国演义》描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频mp3(约3分钟).

  【说明】欣赏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同时,引导学生看幻灯片《临江仙》的内容,体会歌词中那种慷慨激昂、悠远洒脱的情怀。既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远古时代的那场战争,也使学生产生兴奋的学习心情。

  四、请学生简介本文的故事背景,教师予补充(出示幻灯片四)

  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也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说明】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看《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孔明施空城计的来龙去脉,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节。

  五、检查预习,解释划线的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五)

  1、望西城蜂拥而来。2、尽皆失色。

  3、焚香操琴。4、遂止住三军。

  5、弃城而走。6、不能远遁。

  7、笑容可掬。8、言讫

  9、将旌旗尽皆隐匿。10、众官无不骇然。

  【说明】《空城计》一文语言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为下面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检查字词的解释,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做好自学活动。

  六、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指一名学生复述后,其余学生评议复述效果并提供示例。(演示幻灯片六)

  【说明】复述小说故事情节,教师要强调学生把小说的几个要点说出来,如主要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评议复述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

  七、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

  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把关键语句组合后再进行压缩提炼。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出示幻灯片七、八、九)

  明确:

  ⒈开端(第1段)先概括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提炼成“司马兵临西城”

  ⒉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⒊高潮(第3、4段)如上,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⒋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前面复述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孔明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

  八、围绕《空城计》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出示幻灯片十)

  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为啥要摆空城计?

  2、怎么样施用空城计?

  3、是否取得成功?

  4、为啥取得成功?

  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第4题明确: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一举成功。

  【说明】所设计的四小题,题与题之间环环相扣,能较好的揭示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前三小题大部分同学都能从文中找出答案。第四题难度稍大,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酌情肯定,以保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九、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十一)

  各学习小组合作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说明】改编课本剧,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排练课本剧要一段时间,故课本剧的演出,可利用以后的时间,加以展示。

  第二课时

  教师概括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第二课时。

  一、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那么怎样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呢?(出示幻灯片十二)

  1、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正侧面结合的办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说明】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对于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能还比较茫然,故先教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办法,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联系课文看课件视频,试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三、十四)

  看视频的时间大约9分钟,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看完后,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说明】设计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1集孔明施行空城计的视频片段,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借助视频的声音、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两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通过正侧面结合的办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诸葛亮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看出他的足智多谋;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看出他的处乱不惊、临危不惧;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看出他的神机妙算。

  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演示幻灯片十五)

  2、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兵临西城时,魏军十五万,蜀军二千五百军,两军兵力悬殊,西城危如累卵。众官尽皆失色,衬出孔明的临危不惧;司马中计时,司马昭年轻气盛,衬出司马懿老谋深算、多疑自负。孔明释计时,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说明众官的愚见,衬托孔明的高见。(演示幻灯片十六)

  3、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句子,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笑容可掬——“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演示幻灯片十七)

  4、人物形象归纳明确:(出示幻灯片十八、十九)

  三、探究拓展

  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不要求统一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演示幻灯片二十)

  【说明】所设计的三道探究题,能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求变思维,体会不同情境下,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㈠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他知道中计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如,“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生讨论。不会用,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诸葛亮施用“空城计”,反而会弄巧成拙。诸葛亮会用其他计策对付司马昭。

  ㈡见课后练习四,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唱词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示幻灯片二十一)

  示例:马谡纸上谈兵,被我夺走街亭,只是小胜。今我十五万精兵,杀到你西城。但见城门大开,街道打扫净,你也城上闲弹琴,莫非其中有诈。你平生谨慎,不曾弄险,里面必有埋伏也有兵,如我把城进,正中你的好计策。罢,罢,罢,我暂且引兵去。

  四、小结(出示幻灯片二十二)

  出奇不意,这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的思维办法。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二十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除“空城计”外,请你再叙述二个能体现其“智绝”特征的故事,字数各150字左右。

  【说明】这道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诸葛亮这一智慧形象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学生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

《空城计》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办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办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简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 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 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简介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办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啥?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啥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七、板书设计

  空城计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司马中计 孔明释计

  诸葛亮: 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 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啥要摆空城计,怎么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空城计》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办法

  教学重点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啥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

  司马懿(yì) 旌旗(jīng) 隐匿(nì) 城铺(pù) 妄行(wàng) 擅动(shàn) 鹤氅(chǎng) 纶巾(guān) 焚香(fén) 模样(mú) 麈尾(zhǔ) 抚掌(fǔ)

  远遁(dùn) 言讫(qì) 笑容可掬(jū)

  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啥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

  (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

  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三、孔明之智

  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 ,从 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啥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气氛,引司马懿上当】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

  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啥?(学生回答:胆识、勇气)

  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

  “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从神态上看出他的沉着果敢

  “笑容可掬”啥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是对谁而笑?也为啥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么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啥?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啥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唱词】

  【板书:失色】这两者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

  【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么样的人?

  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啥?为啥“大疑”?他在想啥?】不听司马昭的劝告

  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

  司马懿:多疑,大意,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计高一筹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总结

  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五、作业(二选一)

  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办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

  足智多谋 衬 老谋深算

  孔明 智 深谋远虑 托 多疑自负 司马懿

  料事如神

  对比

  勇 笑容可掬 ———— 失色 众官

《空城计》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啥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啥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啥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看到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讲的故事也比较完整。

  学生2:这位同学显得有些紧张,不够流利,讲到个别之处有“呃、嗯”等口语毛病。

  学生3:这个同学在故事的内容还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发生的细节过于简单,特别是在司马懿大军压进之后,可以展开适当想象。

  学生4:这位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劝告”读作“欠告”。

  老师: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从不同的侧面去给这位同学点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位同学讲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老师:对了,故事里面出现了这三个人物,那老师手中正好有一张照片,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出他是谁?

  学生:哇!(惊讶)孔明!

  老师:对了,他在干啥呢?旁边还有哪些人物?

  学生:他在弹琴,旁边是两个书童。

  老师:那谁能说说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态?

  学生1:他披鹤氅,戴纶巾。

  学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师:在这张照片里孔明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那在我们的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学生: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话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显得有些牵强,他是故做姿态的;第二次的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学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啥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部分学生听毕鼓掌)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并围绕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老谋深算”发表不同的见解,他们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啥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司马懿他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学生2: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

  学生3: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说到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啥呢?

  学生(齐说):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老师: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办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下课)

  附板书: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空城计》教案 篇13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小说家。(3分)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4分)

  司马懿(  ) 旌旗(  ) 纶巾(  ) 笑容可掬(  )

  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       、       。(3分)

  4.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4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5.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4分)

  6.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3分)

  ⑴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⑵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⑶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7.诸葛亮使“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 ;二是 。(4分)

  8.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4分)

  第二部分:

  (一)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爸爸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9.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啥“笑”?(3分)

  10.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3分)

  1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啥?(用原文回答)(3分)

  12.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3分)

  13.诸葛亮为啥不弃城逃走?(3分)

  14.“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意思是 。(3分)

  15.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啥不退?(3分)

  16.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啥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也得到啥启发?(3分)

  (二)

  音乐市长

  市长是个音乐爱好者,在百忙的政务之暇,或在迢迢的旅途中,他总要偷闲听听音乐,欧洲各音乐大师的名曲他都能说出其中道道,尤喜莫扎特第4、39、41交响曲,还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

  一日,欧洲某国音乐大师率团一市演出,市长在花园宾馆会见了大师,宾主谈得十分投机,在陪同大师游览森林公园的时候,市长问大师怎样才能取得高深的造诣。

  大师不答,反问:“你听到周围有啥声音?”市长认真倾听了一会说:“我听到喜鹊的鸣叫、蟋蟀的欢叫、蜜蜂的繁忙和风吹树叶沙沙地作响……”

  大师说:“不错,那是你能听到的,不过,作为一个音乐家还要学会倾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

  不久,市长回访了大师所在的那个城市,在大师的森林别墅中,大师问:“你现在能听到啥了呢?”

  市长认真听了好一阵才说:“我听到了大地在阳光下复苏,鲜花在草地上缓缓开放,小草吸吮着露珠……”

  大师点了点头说:“好了,你有做市长和音乐家的素质,不过,你听到的还只是阳光下的一面……”

  市长点了点头。

  回国后,市长一心勤于政务,走访民间,惩治腐败,热心治理他的城市,解决下岗待业的问题。几年后,市民富裕,政绩赫赫。

  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学会倾听群众的声音,理解他们未表达出来的情感,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企业的困难,这要跟音乐家的耳朵一样灵敏,才有希望鼓舞民众的信心……”

  后来,人们就叫他“音乐市长”。

  17、全文通过啥方式来展开情节?(3分)

  18、音乐大师说“要学会倾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既然“听不到”,也怎样“倾听”?你怎样理解“倾听”的含义。(3分)

  19、当市长“听”到“大地在阳光下复苏……”这些原来听不到的声音时,为啥音乐大师说他“有做市长和音乐家的素质”?(4分)

  20、“阳光下的一面……”中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应理解为(  )(3分)

  a、还应该听到阴天下的一面 。  b、还应该听到雨天中的一面。

  c、还应该听到风雨下的一面。  d、还应该听到黑夜下的一面。

  21、市长回答记者一番话是和音乐大师对他的几次启发互相呼应的,试把与下列各项相应的对话摘录出来。(6分)

  a、“学会倾听群众的声音”:

  b、理解他们未表达出来的情感:

  c、“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企业的困难”:

  22、为啥文章结尾把市长称作“音乐市长”?(4分)

  (三)

  大奖

  徐海洋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这样,总梦想着某一天一觉醒来,自己能成为一个富翁,从此不愁吃,不愁穿,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然而梦想毕竟是梦想,贫穷的我依旧贫穷。其实并不是我害怕过穷日子,贫穷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人来说,现今的生活已近于奢侈,梦想的产生完全是因为已经下了岗的我所钟爱着的妻子和刚出生五个月的可爱的女儿,我从心底里深深地爱着她们,我很愧疚自己没能使她们过上富足的日子,尽管她们从来没有怨过我。

  除夕的前一天,上班的路上路过彩票代购点,看到很多人在那里排队购买彩票,自己的心里便也痒痒的,但摸摸口袋里微薄的收入,内心便也开始犹豫起来,一家三口就指望这点工资过年了,还是不买算了!心里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挪动,“三百万”的三个大红字在眼前显得格外醒目。假如要是能中呢?不就二十元钱吗?只当是丢了;只当是自己买了烟抽了;只当碰碰即将到来的新千年的运气;只当……一个个堂皇的理由在我的思维中跳跃,那个梦想也许就在这次能够实现,三百万啊!十分之一我也就满足了。妻子如花的笑脸,女儿的一生幸福……买的思想终于战胜了不买的思想。

  怀里揣着彩票兴冲冲地往班上赶,脑子里做着发达的梦。一路上盘算着中了大奖之后该怎么样分配,不知不觉就到了班上。班上很静,值班室的门虚掩着,里面空无一人,我架好自行车,刚刚坐定,思绪还停留在百万大奖的兴奋之中,就听见控制柜的后面有“叽叽”的叫声。奇怪!原来是一只羽毛呈灰白黑相间的小鸟,是芦苇荡里常能见到的那种漂亮鸟儿。上了十几年的班,还从未在值班室里碰见过鸟儿,偏偏在今天我买了彩票的日子遭遇了,是机缘还是巧合?一个念头迅速地占据了我的脑海:这是一只报喜的幸运鸟!这种奇怪的而也固执的思想着了魔似的瞬间便在我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我一定要抓住这只鸟儿!小鸟与彩票之间一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值班室的房间很小,鸟儿看到我先是一惊,忙连蹦带跳地绕到了柜子的另一侧,我跟着绕过去,它便扑打着翅膀箭一般地向窗予冲去,窗户是关着的,上面装有玻璃,它一头撞在玻璃上的声音也闷也沉,使人Lenovo到人挨了闷棍时的情形。“扑”的一声它掉落在地上,但它很快意识到目前的处境,便也挣扎着飞起向窗子朴去,这一次的声音没有第一次的响,但依然能听到玻璃上的“叭叭”声,它贴着玻璃上下飞动,想冲破这透明的物体。人与鸟之间在这不大的房间里追逐着,鸟儿为了活命,而我则为了中奖。我忘记了自己行为的荒诞与可笑。鸟儿越飞越累,而“三百万”的血液则在我的血管里汩汩流淌。最终我抓住了那只鸟儿。

  我站在窗子前细心地审视着我的战利品,不知是我的兴奋还是它的惊悸,我感觉到握住鸟儿的手被一种液体强烈撞击着。鸟喙黑而尖,圆滑的胸脯一鼓一鼓的,急遽起伏着,细长而匀称的双足在腹下微微颤抖。它那对也黑也亮的小眼睛正恐惧地盯着我,透着无奈与绝望。这情形蓦然使我忆起童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次放学的路上我检到一只刚刚学飞的小喜鹊,小喜鹊在我手里也像此刻手中的小鸟一样,然而好奇的童心驱使着我把小喜鹊带回了家,我用绳子拴住了它的脚,把它罩在篓子下面,撒上了米和水,梦想着每天放学后都能有可爱的小喜鹊陪我玩耍。谁知第二天醒来准备给小喜鹊喂米时,发现它已经直挺挺地死了,它的眼睛像逮着时一样睁得很大。

  一种怜悯的而也矛盾的情愫在我的内心徘徊,大奖的诱惑与小鸟的生命在我的手中权衡着。我简直有点后悔今天买了彩票。小鸟儿依旧眼巴巴地看着我,惊恐、无助、痛苦与绝望的神情交替地在那对小小的眼睛里闪现。我不由得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难道这就是我所企盼的大奖?难道我的幸福就寄托在这小小生命的痛苦之上吗?尽管它只是一只鸟,不是人;尽管在自然界中它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和渺小,但是呢它的那一双眼睛分明透示着生命的灵性……那只羽毛黑得像炭白得像雪一样可爱的而死后却永不瞑目的小喜鹊……也许小鸟与彩票仅仅是我生命中的一种巧合,纯粹是一次巧合……迷茫中我推开了窗子,慢慢地松开了攥紧小鸟的手……

  奖开了,我没有中。

  23.第①段第三句话很长,请你从揭示他梦想成为富翁的原因的角度出发,重新写一句话,使下面的表述完整。

  因为 ,所以梦想着发财。(3分)

  24.在彩票代购点,为啥“我”买的思想终于战胜了不买的思想?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25.“上了十几年的班,还从未在值班室里碰见过鸟儿,偏偏在今天我买了彩票的日子遭遇了,是机缘还是巧合?”“遭遇”是啥意思?作者究竟认为是“机缘”还是“巧合”?说说理由。(4分)

  26.“它很快意识到目前的处境”,鸟儿目前的处境是啥?(3分)

  27.“我感觉到握住鸟儿的手被一种液体强烈撞击着。”这“液体”是啥?(3分)

  28.“我不由得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难道这就是我所企盼的大奖?”啥行为?“这”是啥意思?(4分)

  29.作者为啥要插叙小喜鹊的故事?(4分)

  《空城计》答案

  1.《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2.略 3.《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4-6.略 7.一是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二是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 8.略 9.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10.由笑到疑到撤兵 11.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12.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13.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14.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 15.略 16.略 17.语言描写(或对话描写) 18、“倾听”在这里是指用心灵去体验,而非用耳朵来听辨。 19、大师有意从音乐家的角度来开导他去倾听民意,做一个杰出的市长。 20、c(ab过于写实,d则过于消极。) 21、a、听到周围有啥声音;b、倾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c、不只是听到阳光下的声音。 22、因为市长把对音乐的深刻理解用于自己的工作之中,而且成绩赫赫,所以称之为“音乐市长”。 23、我很愧疚自己没能使妻子和女儿过上富足的日子。 24、“假如要是能中呢?不就是二十元钱吗?只当是丢了;只当是自己买了烟抽了;只当碰碰即将到来的新千年的运气;只当……”“那个梦想也许就在这次能够实现。”“妻子如花的笑脸,女儿的一生幸福。” 25、遇到;机缘;“这是一只报喜的幸运鸟。”“小鸟与彩票之间一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26、我要捉它,窗户也关着。 27、中了三百万元巨奖的兴奋使人热血沸腾。 28、捕捉小鸟;捉到的小鸟 29、小喜鹊的不幸命运是促使作者后来放飞鸟儿的重要原因。

《空城计》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空城计”是怎么回事,感受故事的魅力,进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仔细品读,感悟他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3、初步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诸葛亮为啥要摆空城计、怎么样摆空城计以及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难点: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认识其中的一些人物。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更进一步认识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质疑

  昨天我们初读了空城计,知道“计”是——计谋、计策,你还知道有哪些计?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特别精彩的,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智谋故事。对于空城计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理解内容,突破难点

  1、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想到用空城计的?

  (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懿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诸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士气不足。)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诸葛亮是怎么样施计,你从中体会到了啥,在旁边写上你对诸葛亮的评价。

  A、下命令

  指名学诸葛亮下命令,指导朗读,语气应沉着,坚定。

  B、在括号里填上动词,从诸葛亮的动作体会他的沉着镇静。

  C、如果你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名大将或一个兵卒,听到诸葛亮传的命令,看到他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你心里会想些啥呢?

  D、再读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

  3、结果怎样呢?司马懿中计了,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司马懿是个怎么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体会司马懿的小心多疑,过于谨慎)

  4、看着这退去的十万兵卒,你想说些啥?

  5、诸葛亮为啥能以5000败军对抗司马懿的15万劲旅,读读诸葛亮自己的想法。

  6、你认为空城计能成功的原因是啥呢?

  四、朗读表演,深化理解

  作者用精彩的文笔和对话再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神态和心理,既适于表演,也适于朗读,分组表演,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能列举几个吗?

  2、毛主席曾说过:“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我建议大家课余有时间好好读一读四大名著,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空城计》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办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办法。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计是啥意思?《空城计》也是啥意思?你还能说出啥计?

  5、“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啥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么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

  5、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一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形象?

  五、书写生字

《空城计》教案 篇16

  《空城计》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啥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啥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啥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看到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讲的故事也比较完整。

  学生2:这位同学显得有些紧张,不够流利,讲到个别之处有“呃、嗯”等口语毛病。

  学生3:这个同学在故事的内容还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发生的细节过于简单,特别是在司马懿大军压进之后,可以展开适当想象。

  学生4:这位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劝告”读作“欠告”。

  老师: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从不同的侧面去给这位同学点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位同学讲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老师:对了,故事里面出现了这三个人物,那老师手中正好有一张照片,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出他是谁?

  学生:哇!(惊讶)孔明!

  老师:对了,他在干啥呢?旁边还有哪些人物?

  学生:他在弹琴,旁边是两个书童。

  老师:那谁能说说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态?

  学生1:他披鹤氅,戴纶巾。

  学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师:在这张照片里孔明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那在我们的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学生: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话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显得有些牵强,他是故做姿态的;第二次的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学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啥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部分学生听毕鼓掌)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并围绕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老谋深算”发表不同的见解,他们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啥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司马懿他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学生2: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

  学生3: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说到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啥呢? 学生(齐说):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老师: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办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下课) 附板书: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1]

《空城计》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啥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么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也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办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啥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啥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幻灯片)

《空城计》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文章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情节的几部分,应怎么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么样的心理?

  疑难解析

  质疑: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怎样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啥情况下?作者为啥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 “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

  语言揣摩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

  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研究课题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 ) 城铺( ) 鹤氅 ( ) 纶巾( ) 笑容可掬 ( ) 麈尾( )言讫(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 隐匿 纶巾 骇然 远遁 分拨

  泪如泉涌 稳妥 伦理 言简意赅 遵循 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二、简介人物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关兴:

  张苞:

  三、关于小说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四、问题探究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啥?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从课文节选之前的情节谈起,从课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谈也可。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也失了内应,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而诸葛亮只有五千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敌兵来至,众官早已“尽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的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

  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啥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司马懿也不是平庸之辈,课文不是以弱衬强,而是以强衬强,以司马懿的狡诈写诸葛亮的智慧。具体剖析见“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

  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提示: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司马懿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如此弄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一反常态,出奇制胜。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态”,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不一定能成功。]

  五、欣赏评价

  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加以简析。

  答:

  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

  答:

  六、拓展阅读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叫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选自《三国演义》)

  探究建议

  1、稍有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同学,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讲的故事,其中“三人”应指哪三人?对,当然是刘备、关羽、张飞。由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起哪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而刘备的言行可以用“礼贤下士”来形容。这两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啥?

  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啥?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啥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

《空城计》教案 篇19

  常绿树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也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办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办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简介《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啥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啥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1]

《空城计》教案 篇20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 林玮鹏

  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啥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啥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啥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看到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讲的故事也比较完整。

  学生2:这位同学显得有些紧张,不够流利,讲到个别之处有“呃、嗯”等口语毛病。

  学生3:这个同学在故事的内容还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发生的细节过于简单,特别是在司马懿大军压进之后,可以展开适当想象。

  学生4:这位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劝告”读作“欠告”。

  老师: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从不同的侧面去给这位同学点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位同学讲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老师:对了,故事里面出现了这三个人物,那老师手中正好有一张照片,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出他是谁?

  学生:哇!(惊讶)孔明!

  老师:对了,他在干啥呢?旁边还有哪些人物?

  学生:他在弹琴,旁边是两个书童。

  老师:那谁能说说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态?

  学生1:他披鹤氅,戴纶巾。

  学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师:在这张照片里孔明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那在我们的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学生: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话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显得有些牵强,他是故做姿态的;第二次的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学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啥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部分学生听毕鼓掌)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并围绕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老谋深算”发表不同的见解,他们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啥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啥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司马懿他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学生2: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

  学生3: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说到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啥呢?

  学生(齐说):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老师: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办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下课)

  附板书: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1]

《空城计》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办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办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办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啥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简介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简介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办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啥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 (教师提醒办法:谁?干啥?怎样?)

   (三)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 1、分析故事情节

   (1)怎样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呢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怎样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 (1)逼计: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 (2)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么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啥品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 (不信——为啥?→望——见啥?→大疑——疑啥?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啥品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 (4)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啥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啥品质?是从啥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 (教师板书:“胆”及“识”。)

  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 (四)学生讨论拓展

  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

  ,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 三、知能迁移

   1、写话:对于具有超人智慧的人,像阿凡提、一休,我们对他们总有一种敬佩倾慕之情。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拥有智慧?那么你认为怎么样才能具有智慧?请以“智慧来自(  )”为题,写一句或几句话。

   2、展示名言:同学们写得很好,都能从某个角度揭示智慧的内涵。面对智慧,许多名人都对它作了很好的诠释。现在我给大家简介几条。请大家读一读,背一背。(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托尔斯泰  智慧出于急难,巧计出于临危。——莎士比亚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高尔基  智者所以能和笨者相异,是因为他能思索到底。——高尔基)

   3、请大家来欣赏一下板书,这个形状像啥?(火箭)这让我们想到了不久前发生在我们华夏大地上的一件大事。(神州5号升天……)航天精神算不算一种智慧?同学们假如我们拥有了智慧,我们应当把它献给谁?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办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推荐站内搜索:元宵节日记 300字、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500字、英语三级考试题型、事业单位面试题库、读你作文、安徽自考查询、2013专升本成绩查询、阅兵仪式观后感200字、日志大全、

《空城计》教案(通用21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空城计》教案(通用21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983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