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通用15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通用15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通用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通用15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通用15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1

  学生视角

  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清新、柔美的词句也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难点

  文章文字的描述与学生的想象之间会有一些距离,体会、想象梦幻般的青海湖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文章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出作者眼中的青海湖。学生会对这些生疏的词所描绘的景象产生困惑。所以教学时,最好借助于录像,在学生面前展示画面?再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加之人情人境地朗读,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收获。

  重点

  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体会青海湖特有的湛蓝与质朴。

  设计特色

  读看结合,读想结合,读中悟情。

  信息资料

  师生共同查阅关于青藏高原、青海湖与文中提到的其他湖的资料以及“世外桃源”的来历。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山川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的青海湖,各有啥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自由交流

  1  学生板书课题,注意指导梦幻两个字,并引导体会梦幻的意思。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梦幻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2.对于这个文题我们都想交流哪些内容?

  学生可以把由题目所想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开启思路,更要从文题中了解青海湖以及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的一些资料。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一些课文以外的知识,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交流预习所得

  1.这篇课文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

  (这是一个几乎能全员参与的问题,哪怕读懂了一词、一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起你读的欲望?为啥?    .

  (这一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章的重点,以读代讲,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美,在读中积累语言。一个为啥。也引导学生抓 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一些写作办法。)

  教师加大指导读的时间,尤为青海湖的蓝、质朴的美,更要在读中体会。说喜欢的原因时,也要结合文章中的重点词。

  3.观看录像,看看镜头中的青海湖。

  (在观赏的基础上更能感受青海湖的美,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便于教师指导朗读。)

  4.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从语言、层次、思想等方面来评价,借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不仅知道作者怎么样写,还要体会作者为啥这样写。

  三、总结文章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理清文章的顺序。可以说先写……再

  写……然后写……也可以用列提纲的形式总结。只要自己喜欢的办法就可以。

  2。学生总结全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青海湖位于(    )的青海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    )和 (    ),面积(    )平方公里。

  2.填充词语。

  扑朔(  )(  )  温柔(  )雅    毫不(  )(  )  酣畅(  )(  )

  世外(  )(  )  畅游(  )(  )  安家(  )户    繁荣(  )(  )

  五、实践活动    .

  我们领略了梦幻般的青海湖,其实祖国的那么多的名湖还有待于我们欣赏。请开个旅游社,每个成员都是小导游,用自己查询到的资料向大家简介。这些湖有西湖、东湖、南湖、鄱阳湖、玄武湖、昆吵湖……

  板书

  4*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蓝——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质朴——粗犷、自然

  鸟的世界——数万、生机勃勃

  鱼的天堂——一群群、一层层、金灿灿、红艳艳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中国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行?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演示一组照片后,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么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行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最后评选出优秀导游员。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3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中国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行?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演示一组照片后,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么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行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最后评选出优秀导游员。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⑵ 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⑴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办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⑵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么样描写青海湖的。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青海湖景色图(挂图或网络)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补充、 总结

  第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美兴趣

  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陶醉的画面?时而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蓝天 中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点啥?

  二、整体阅读,初识青海湖的美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啥?

  过渡: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脑海里总会有几幅挥之不去的画面,你有吗?你说说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你能用一个来概括一下这幅图吗?

  你想为这幅图取啥名字呢?

  (归纳起来,作者共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那就是“湛蓝湖水图”“心中幻想图”“丰富物产图”,作者通过这三幅画面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仿佛置身幻境之中。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三、读中感悟,品味青海湖的美

  1、品读,读出文章层次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朗读,而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何在。老师相机指导。

  过渡:哪一幅给你的印象最深?

  ⑴ 湛蓝湖水图:这幅图主要写了青海湖“蓝”的特点。

  的确,当作者来到这湛蓝的湖水前时,也被它的美丽所惊呆了。不信,你瞧……

  ① 你想怎样来描绘这幅画面?

  过渡:这是你心中的青海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青海湖。

  出示句子:“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 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④ 你听了他的朗读后有啥感觉?

  (感觉很美)

  ⑤ 你从哪里感受了青海湖的美呢?

  是不是一般的蓝啊?出示一块蓝布,这也是蓝,可是你喜欢吗?

  那作者是怎么描绘的?

  它的蓝非同寻常,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甜雅,把青海湖的蓝比喻成蓝锦缎,把它泛着的涟漪比喻成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眼睛。这是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

  那你能把它读好吗?

  出示画面,瞧,这就是让作者赞叹不已的那蓝色的画卷,通过你们的表情,让老师感受到,青海湖的湛蓝,不但令作者为之惊叹,也让我们的同学为之 感慨,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一定有好多话想对这美丽的青海湖诉说,有许多好多赞誉想送给青海湖,那就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把自己先说的话,写在书中插图的 旁边。

  ⑨ 再读

  (这句话的层次很清晰,在老师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后,便知道,作者先拿青海湖与海洋、天空作对比,而后突出青海湖那蓝的的特点,比海洋纯正, 比天空深沉,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雅,像小姑娘的眼睛。学生读出这几句话的层次,读出作者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⑵ 心中幻想图:

  作者驻足在那神奇的蓝色青海湖前面,抬眼望去,一碧万里,碧绿的草滩、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还有那悠闲自得的牦牛尽收眼底。

  ① 如果是你伫立在这样一幅天然形成的画卷前面,你会想到啥?

  ② 作者想到了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欣赏一下作者所想到的画面。

  ③ 作者幻想到了啥情景?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青海湖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⑶ 丰富物产图:

  过渡:青海湖不但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也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宝地。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部分,进行朗读。

  指导读出世外桃源的意味。出示第一句话。

  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畅游嬉戏,悠然自鸣。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自由自在。

  2、精读,读出自我的感悟

  总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三幅图画的描写,来突出了这梦幻般的景色。

  ⑴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提出“你是怎样理解的?”“能否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说你的看法吗?”“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梦幻般的美?”

  3、美读,读出心中的情感

  ⑴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来美美的朗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情感。

  ⑵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佳句来背诵,既积累了语言,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4、联系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美

  ⑴ “可如今的青海湖也是何等景象呢?”利用网络出示一组资料,青海湖已经变成了咸水湖,而且那里的湖水不再那么晶莹透彻,也不那么湛蓝,那里鸟 儿、鱼儿也少的极为可怜,这一切都是为啥呢?”

  ⑵ 在你生活的经历中,你还知道哪些恶化现象是由于环境的破坏引起的?例如:臭氧层空洞,不久的将来,冰山将要融化等等,以及大家关注的时事热点──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的非典及禽流感的危害

  ⑶ 在此基础上,质疑同学“为唤回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为了唤回青海湖的原貌,我们应该做些啥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表自己的心愿,写写倡议书,或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完善自我人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本文选自《中国景色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二、再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作者是以啥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也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办法就是“定点观察”办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三、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 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  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啥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结构图表如下:

  (2)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l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

  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也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也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l 写环境气氛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

  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l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

  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天与冬季的情景,尤其写冬天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l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也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四、精读赏析

  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一)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1.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像,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后一分句也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办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也像是白种

  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也像是……”,这种连用几个比喻句比喻一个对象的办法在修辞学上叫做博喻。其作用就是能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用这种博喻的手法来表达意思,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4.我看着不远处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

  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

  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也是怎么样的呢?也是美得醉人的。他的肃穆,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交流也是难以把握的。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也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啥措施既可以开发旅行资源,发展经济,也不破坏环境。

  一.当堂检测(课堂10分钟)

  1.给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

  扑朔迷离(  ) 颠簸(  )犬吠(  ) 粗犷( )深湛(  ) 恬静(  )眸子(  ) 

  折服(  ) 苍穹(   ) 伫立(  )  镶着(   )  涟漪(   )(  )魅力(  )

  2.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____________________草滩,草滩上生长着______________

  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也衔接着一派_________的蓝湖水。

  (2)那草滩的绿,绿得_____________,那菜花的黄,黄得________________,而那湖水的蓝,也是蓝得多么____________!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______________;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_________________。青海湖的蓝,蓝得________,蓝得_________,也蓝得_____________。

  3.细读课文,说说贯穿全文线索是啥?题目中的“文眼”是啥?

  二.课后巩固、开拓、提升(30分钟)

  基础题(课节内容)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谧(mì)  颠簸(bǒ)  漆黑(xī)  繁衍(yǎn)

  b.湖畔(bàn) 画卷(juàn)  凿开(záo)  衔接(xián)

  c.深湛(zhàn) 恬静(tián)  哈达(hǎ)  气氛(fēn)

  d.折服(zhé) 魅力(mèi) 浮游(fú)  扑朔迷离(shù)

  2.下列句中都有错别字,找出来并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有几个找几个)

  (1)那晶萤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辫里、湖面上,以及山蛮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凉爽爽的。  (         )

  (2)阳光越来越明湄,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拽拽倒应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廊,也似乎倒应出那许许多多关于青海湖的神话传说。   (             )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说说它的妙处。

  (1)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也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晶晶的眸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在青海湖畔立一块警示牌,提醒人们爱护环境,请你为这块警示牌拟一条标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景用词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试依据各湖的特征,为下面的空格处选择合适的答案。

  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_______、东湖的______、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____、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______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a.清丽  b.帆影  c.妩媚   d.质朴

  提升题(延伸内容)

  开放题(关注生活、科学动向,学科间的联系)

  (一)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

  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

  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也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也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

  (二)

  我曾到过许多国内的著名湖泊,几乎每一个湖都隐匿着一段神奇,然而,青海湖却是属于那种“一生必游”的少数几个地方。最后一次去青海湖,记不得是多少年前了,只隐约记得是在春天,一个明亮的傍晚。那一次,青海湖实实地把我震撼了。

  车抵青海湖畔,眼前陡然空阔起来。举头凝视,远处天地间现出一带青蓝的颜色,近了,水天一色,天水相连。天呀,这世界上竞有这蓝得叫人心颤的浩淼之水!我怯怯地抬头回顾,那湛蓝的湖面,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一条波动的曲线,我怔怔地望着,痴痴地想着,细细感受

  教学反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朗读

  ② 指名读,并请同学画出描写青海湖“蓝”的句子

  ③ 体会它的特点。

  ⑥ 学生练读

  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

  ⑦ 指名读

  ⑧ 再指导朗读:

  ⑵ 让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与体验。

  ⑶ 让他们先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

  ⑷ 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一难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归纳起来,作者共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那就是“湛蓝湖水图”“心中幻想图”“丰富物产图”,作者通过这三幅画面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仿佛置身幻境之中。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简介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

  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也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本文写作特色

  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要求]

  素质思想品质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基础知识教学点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要求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办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课前准备]

  幻灯,投影,录相。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教学目的

  (同教学法要求)

  二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

  扑朔迷离  倘徉 涟漪  震慑  伫立 繁衍  眸子 粗犷

  2、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倘徉: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温柔恬静:本课指景色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涟漪:小波纹。

  伫立:站立。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段意。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全文应分几段?段意是啥?

  学生汇报:

  学生甲:课文重点描写了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共五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自然段):青海湖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湖水蓝得可爱。

  第三段(4自然段):青海湖草滩有一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四段(5自然段):青海湖是鸟的世界、绝妙的世外桃源。

  第五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生乙:我把课文的3、4、5自然段合并,因为它们都是简介青海湖的内容,因此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5自然段):青海湖的湖水蓝、草滩美、水鸟多,像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第三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思路活跃,两种分段办法都可以。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啥?要了解啥知识,培养啥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指名读第二段。

  画出人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学生汇报:

  学生a:“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比作是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卷一样美。

  学生b:“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这句话体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学生c:“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表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这一段话把青海湖的水写“绝”了。海洋、天空的蓝比不上它的净、深湛、温柔、恬静。接着也把湖水比做“蓝”锦缎,小女孩的眸子。那是多么生动、闪亮而有生机呀!青海湖的水蓝得太可爱了。

  学生d:“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睛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渴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这段话写出了草滩的美。草滩是碧绿的,山峦是深褐色的,银色公路像哈达。在这优美的景致中,几头牦牛在漫步,为宁静的草滩增添了活力。

  学生e:我认为这句好。“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这里用衬托对比的办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美与众不同,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学生f:“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这些天上飞的各种美丽的鸟,水中游的五彩鱼为青海湖增添了美的色彩和活力。

  老师小结:同学们书读得好,各抒已见,理由说和简明,棒极了。

  2、投影:联系课文说说。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句子。

  “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这些就是现象。

  (2)“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3)理解全句。

  学生汇报:因为青海湖太美了。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粗犷、自然、质朴。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有梦幻中才能有此美景。

  (四)重点句子解析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析  这是作者欣赏美丽的青海湖后发出的感叹。青海湖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使人看后犹如在梦幻中,所以作者感叹欣赏青海湖后竞不相信是大自然的现实。

  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

  析  作者将美丽的青海湖比作一幅画卷,十分生动。青海湖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表明作者喜爱青海湖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由衷地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观看有关简介“青海湖”的录相。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不正确的拼音划去。

  扑朔迷离    倘徉   朝前一倾    眸子

  2、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3、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   这堂课    令人    真

  高老师     三十年       工作了      在教育战线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2、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办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办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么样描写青海湖的。

  (二)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三)疑点

  1、青海湖水为何如此湛蓝,也为何晶莹明澈。

  2、为啥青海湖的美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多想、多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

  2、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导语 :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中国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行?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

  (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也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并与同桌展开热烈的交流。)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或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鼓励向读得好的学生学习。)

  (四)重点品读,领悟语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7

  funloves 

  教学目标 : 

  1、了解青海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爱国之情。 

  2、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办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难点 : 

  体会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2、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3、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设计 : 

  纯净、深湛、温柔、恬静 

  湖水蓝蓝锦缎似的 

  水灵灵蓝晶晶 

  青一片碧绿一幅 

  海草滩美连绵起伏褐色巨大 

  湖一条银色画卷 

  水鸟美世外桃源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收集资料 

  交流欣赏 

  (本文是略读课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8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中国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行?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演示一组照片后,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么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行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最后评选出优秀导游员。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9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办法。(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2 过程与办法(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2)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难点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2005年7月,第四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拉开了(多媒体配乐展示环湖赛图片)帷幕。这一赛事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不仅仅因为比赛的激烈,还因为比赛的地点在青海湖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冯君莉走进青海湖(多媒体出示课题),去感受它梦幻般的美。(设置意图:利用多媒体在悠扬的钢琴曲中展示“环湖赛”及青海湖风光图片,意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最佳学习气氛。只有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 自读感知,合作解读(一)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二)合作交流,解读课文为了更好地领略青海湖的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1、作者按怎么样的顺序观赏的青海湖?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了青海湖的美?3、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2)班内交流。师生共同明确:问题1“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也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观赏湖水“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观赏海岛“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教师小结:作者叙述、描写由近及远、由天空到地面,很有层次。问题2:青海湖美在(1)            湖水蓝得醉人;(2)            环境气氛清新幽静;(3)            神话传说神奇迷人;(4)            鸟岛神奇鱼类丰富。教师小结:作者抓住青海湖景物的特点,从多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问题3:梦幻。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梦幻般的现实,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表达了作者见到青海湖时的惊喜以及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设置意图:此环节强化了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三 品读赏析,揣摩语言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浩浩青海湖,湛蓝的湖水,烟波万顷;碧绿的草滩,羊群如云;金黄的油菜花,迎风飘香;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梦幻般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么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1、读美文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并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2 品美点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欣赏到的美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示例: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也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也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的空气>渲性擞玫省疤鹚克俊薄傲顾奔饶⌒闯隽丝掌男宰矗直硐殖隽俗髡咝那槭娉目跎疋男睦砀惺堋?/div>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6)“而那湖水的蓝,也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可以感受到大家真正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正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叠词以及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景美文更美的效果。(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叠词具有明显的描写性和形象色彩。使用叠词,既起到了强调作用,使形象鲜明活跃,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具有音乐美。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可以突出景物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运用排比叙写景物,使语意丰满,语势连贯流畅运用对比更有助于突出事物的特征。以上正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和吸收的地方。(设置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领会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叠词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四 拓展延伸,仿写佳句同学们品味了美的语言,是不是胸中也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下面就用你们的慧眼来发现美、欣赏美,并用手中的笔来描绘它。(多媒体展示一组景色图片)请大家任选其中一幅画,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观赏顺序,用一、两句话进行描写。(至少用上一两个叠词或一种修辞手法。)学生活动:自由仿写。(教师巡视)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的写作才华?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师生点评。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不但品味了大作家生动优美的语言,而且还学以致用,写出了不少的佳句,体验到了小小的成功。课上时间有限,希望大家课下多留心生活,勤练笔,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设置意图:此环节意在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表达能力。) 五 链接生活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人们在享有它们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它们。作者当年是带着矛盾和担心离开青海湖的。十几年过去了,青海湖的现状不容乐观,青海湖的未来更令人担忧。请同学们看一则资料。(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现状资料)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教师:俯瞰青海湖,它就像“地球妈妈的最后一滴眼泪”。(多媒体展示青海湖俯瞰图)同学们有啥好的措施或想法,既可以开发旅行资源、发展经济,也不破坏环境呢?学生活动:提出具体措施或环保标语。教师小结:环境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想法落实到行动中,并呼吁更多的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设置意图:此环节意在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更加珍爱大自然、珍爱我们生存的环境。)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10

  教学设想: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体裁为游记,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可以让学生自读,重点讨论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两个问题。

  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清新、柔美的词句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在学生面前展示青海湖的画面,加之入情入境的朗读,给学生更强烈的震撼。

  在形式上,我决定采用旅行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充当导游,给大家简介青海湖的情况,引起大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时,可联系青海湖的现状,让学生讨论怎样保护青海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如画。就名湖来说,有娇小玲珑的西湖,有烟波浩渺的太湖,有变化莫测的千岛湖。今天就请大家登上我们的旅行专列,一同去领略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风采吧!

  2、旅途漫长,不如我们先请几位导游来给我们简介简介青海湖吧!

  3、导游简介。

  生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往青海湖旅行,下面,我给大家简介—下有关青海湖的知识。青海湖,作为我国第—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为360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约19米,最深处为28.7米,湖面海拔3196米。1975年建立面积达56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鸟岛保护区。1997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外,这里气候十分凉爽,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祝大家旅途愉悦。

  生2:大家好。青海湖有着梦幻般的美景,下面,就由我为大家简介青海湖的秀丽风光。青海湖中共分成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海西皮,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著名的游览胜地。特别是鸟岛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禽鸟生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相信青海湖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一定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图片)

  2、从图片中,我们欣赏到了青海湖的美,当代作家冯君莉在欣赏美的同时,也用笔描述下了这里的美。同样,文中描述的美,也是令人神往的。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页,看课文,听录音,并请思考:

  (多媒体出示)

  (1)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一观赏湖水一观赏乌云一观赏万里晴空一观赏草滩与山峦一观赏海岛一观赏结束。

  (2)课文从哪儿方而描写厂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生:从青海湖的湖水、环境气氛的清新幽静、丰富的物产三方面来写的。

  三:晶读课文

  1、文中由许多好词佳句,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好在哪里?

  2、学生汇报:

  生:我认为文中的“那湖水的蓝,也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这句话写得非常好!因为它形象地表现出了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观赏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纯正”、“深沉”表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生:我认为第四段中关于湖水的蓝的描写非常好。作者先是直接赞美湖水的蓝,接着,将湖水的蓝与海水的蓝、天空的蓝作比较,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湖水的蓝比作“蓝锦缎”、“水灵灵的眸子”,下面也从科学的角度论述了湖水蓝的原因。

  3、我这里有一句,觉得非常好(多媒休展示)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4、请学生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但不改变意思。

  生:这是大胆的梦幻,不是大自然的现实。

  5、分组讨论,联系文中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的水那样湛蓝,那么晶莹透澈,景色那样令人陶醉;也有各种各样的鸟,在蓝天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仿佛进入梦境一般。

  6、教师总结

  “梦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开头写了作者许多关于高原的梦,中间部分描述了梦幻般的现实,结尾处写了未来关于保护青海湖的梦想。

  四:课外扩展

  1、青海湖的美景,我们是尽收眼底,在领略美景的同时,我们了解一下青海湖的现状。

  2、(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现状)

  a 水位下降;

  b 草场植被严重退化;

  c 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d 渔业资源迅速减少:

  e 鸟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请同学们讨论:

  我们怎样保护青海湖?

  生a:可以采用人工降雨,增加雨水量,减水蒸发。

  生b:多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生c:出一本游青海湖必读的书,简介青海湖的现状,呼吁人家保护青海湖,还要说明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

  生d:实行南水北调工程,将其它河流的水引向青海湖。

  生e:在青海硝底装有五台强力水动结冰,四季运转,旁边装有冷光灯这样不仅增加青海湖体积,而且有冷光反射,湖面晶莹,增加梦幻境界。

  五:作业

  认真观察,运用修辞,写一段景物描写。

  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青海湖的画面,那—幅幅优美的图片给学生以更生动,直观的形象,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后来将图片与青海湖的现状作一比较,问大家怎样办时,大家更是兴味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人人都积极积极地加入到讨论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讨论,大家对环保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11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颠di n簸b :上下震荡。

  镶xi 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湛zh n蓝:深蓝。

  涟li n漪y :风吹水面所形成的波纹。

  逶w i迤y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娓w i娓: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恬雅:安静、文雅。

  折服:这里指被征服,屈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是从蓼蓝提炼而成,但颜色比蓼蓝更深。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脍ku i炙zh 人口: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一席之地: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或极小的一个位置。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冯君莉,当代作家。

  2、关于青海湖

  青海湖,是祖国一个美丽的内陆湖泊。自古以来,人们为它的浩瀚、神奇而向往,为它的雄伟、秀丽而称赞,把它誉为青海高原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青海湖,古称“西海”,也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也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天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账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是一具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政府曾对青海湖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发现青海湖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湖中盛产湟鱼,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保护、开发和建设这浩瀚的宝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成为国内外旅行者云集的游览胜地。为了开发正在兴起的高原旅行事业,青海旅行部门在青海湖建立了旅行点。游客到此不仅可以观赏高原牧区风光,还可以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牧民风情。牧场还专门为游客扎下各式帐篷,备有奶茶、酥油、炒面和青稞美酒供游客品尝。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产生了独特的景色,湖水及其两岸的景色是粗犷、质朴的,而且湖水还孕育了众多的游鱼,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水鸟,此情此景,是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如置梦中,因此,作者把青海湖称为梦幻般的湖。那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静的青海湖,是否也会牵绕你的心绪?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本文通过描写青海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为青海湖的质朴而震撼的感受。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去青海湖路上的情形。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青海湖的景色及其特点。

  这一部分也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气氛清新幽静,无比优美;神奇的鸟岛,丰富的鱼类。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写明作者的感受。

  以“梦幻”为线索:关于高原的梦——梦境的继续——梦一般的景色

  三、写作办法

  ⑴本文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特点。

  ⑵本文语言文字优美,蕴含想象。

  如课文中描写湖水“蓝得纯净”、“深湛”、“温柔恬雅”、“蓝锦缎似的”,语言优美简练,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

  四、重难点导析

  ⑴第五段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也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也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以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⑵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tui翻了。

  这一句话通过对比,突出青海湖独特的质朴的特点。作者不惜笔墨列举了几大湖的特点,进而和青海湖的质朴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是一句反问话,也是对上文的总结。以反问总结更加突出青海湖是大胆的梦幻,直扣主题。

  【类文品读】

  枣庄青檀

  如果可以以树为友的话,那我选择枣庄青檀。

  戌寅孟夏,在枣庄市峄城西四公里处的青檀山上,我和青檀一见如故。山阳揽一脉幽谷,有石径相盘。循径登高,便见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青檀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杂生于山石间。

  青檀山,唐代时还叫云峰山,山有云峰寺,谷称云峰谷。许是辈辈百姓见江山嬗变,世事沧桑,只有青檀模样不变、习性不改,才约定俗成,易名为青檀山的吧?于是谷也呼为青檀谷,寺也喊成青檀寺了。

  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

  不过枣庄青檀长得并不排场,或许还有点儿丑。不高大,不挺拔,不舒展,连枝干都是疙疙瘩瘩。丑也罢了,还不大中用,不要说做大厦栋梁,就是桌椅板凳也难成材料。

  尽管如此,它还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禁不住让它的枝握我的手,让它的叶抚我的脸,让它的疙瘩敲我的骨。离开一些日子了,我还在想它,想得活灵活现,那枝还在握我的手,那叶还在抚我的脸,那疙瘩还在敲着我的骨。而且我还将永远清晰地记住,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根!

  这是怎么样的根啊——在无土的地方,在岩石密不透风的专制之中,它那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蜿蜒不屈,勃郁而伸,臂膀般紧抱着岩石,镇静地泛着岩石一般的青白色,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山的深处,根与石,该有着怎么样不为人知但却惊心动魄的对峙与相搏?百年,千年,只见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的根与石,不动声色的相摞着,相摞着,渴饮昼夜,饥餐寒暑,直摞得岩石苍老变脆,一层层风化成粉尘,直摞得青檀根干强健,一棵棵举着青春的华盖。或在峭壁间横空临世,或于巨石下腾躯昂首,青檀之根,真有着龙的神韵呢!看似强大的岩石,肯定蛮横地无视过它,对于青檀生的权力和生命的萌动,冷酷地压制着,无情地封杀着。没有土壤,甚至连空气、阳光都封锁殆尽,青檀的根一定遭遇过千万次窒息枯死的灾难吧?也许青檀树稍稍随和一点儿,别说媚骨,哪怕只带点儿媚态,其生活境遇也会大大改观的。何必和岩石较劲?瞧那攀附于岩石与大树上的藤蔓,活得多恣。不过这山如果没有了青檀,还有啥味道?当然,挣脱了石之束缚的青檀是寂寞的,遭弃的命运也总是和痛苦相伴,但是呢青檀就是青檀,它只将痛苦酿成反叛的力量、将灾难踏成前行的路阶,以根为矛、为刀、为剑、为鞭,拱起岩石,劈开岩石,顶裂岩石,刺穿岩石,直至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世上树立起一株也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长得丑,不成材料,不被识、不被知是自然的,可是挨近它,我却被一种自在超然所陶醉。随波逐流的灵魂,是不能俯察古今、咀嚼人世、享受生命的。有它百年千年和岩石相搏后所获得的解放,那曲折疙瘩的根干里,怎能不翻卷起黄河一般的思想与激情呢?细细地谛听风中的青檀,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啾着欢乐。

  听说,青檀树还出一种制造中国宣纸必备的原料,莫非它那疙疙瘩瘩的体内,正郁积着锦绣文章?记得离开青檀山老远了,我还回头再回头,看一眼再看一眼啁啾着欢乐的青檀。就是青檀生长的这块土地,曾经出过自荐用世的毛遂和视毛遂为上客的平原君,出过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被列为宾客的孟尝君,出过帮助汉高祖制定出完整的朝仪、令对知识分子轻蔑有加的刘邦高兴忘形高呼“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进而得到重用的叔孙通,出过明朝名臣廉臣贾三近(“文革”时,其筑于枣庄峄城区杨庄的墓被掘,墓中除骨骸外,仅有一方砚)。这些当然都是这块土地上的先贤了。那么青檀呢?已经寂寞了无数个世纪的青檀,也许还要寂寞下去,因为青檀是属于另外一类,中国稀有的一类。它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丑,甚至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人世,没有功利,绝不依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绣的生命生长着。

  青檀山下的老百姓讲,青檀木特别硬,连锯都锯不动它。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但愿青檀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

  1.作者在文章开头简介青檀山名字的演变,并强调“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有啥作用?

  2.作者为啥说青檀的根最让他动心?

  3.青檀貌不惊人,可作者宁愿选择它们为友,那么,青檀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4、你怎么样理解“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一句的深刻含义?

  5.“但愿青檀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一句寄托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6.作者在列举了一系列先贤之后,也进一步指出“青檀属于另外一类,中国稀有的一类”有何用意?

  7.本文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一种植物来赞美一种精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不乏这样的文章,请你列举其中的一篇并指出文章赞美的是啥精神。

  文章:

  赞美了:

  8.在你的心目中,某种动物或植物也是某种精神的象征,请你写出这种动物或植物的名称,并说说它具有哪种可贵的精神。

  (参考答案:1.强调了青檀精神的巨大影响力,为下文赞美青檀作铺垫。 2.因为青檀的根敢于和岩石相摞,相搏斗,并能够拱起岩石,劈开岩石,顶裂岩石,刺穿岩石,直到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世上树立起一株也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 3.坚韧不屈、自在超然,它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丑,甚至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人世,没有功利,绝不依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绣的生命生长着。 4.青檀精神将万世永存。 5、对青檀精神的呼唤,向往和追求。 6、意在反衬青檀精神的可贵,说明中国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太少了。 7.略 8.略)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你知道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

  颠簸(   ) 深湛(  ) 恬静(  ) 眸子(  ) 魅力(  ) 安谧(  ) 潸然(  ) 篝火(  ) 逶迤(  )

  2、释词:

  得天独厚:

  虚无缥缈:

  世外桃源:

  3、品味下列句子,体会加点的词的表达效果。

  ⑴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⑵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4、本文选自    ,作者       。

  5、“梦”在文中多次出现,说说它的作用。

  6、作者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7、文章提到了关于青海湖的神话传说,在文中起啥作用?

  二、同步解读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一幅多美的画卷啊!而这其中的一切,也都浸透了黎明的生气,浸透了晨雨的滋润,显得这么清新,这么幽静。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也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更是分外的悠闲。我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8.请你找出选文中能体现观赏顺序的词语。

  9.选段写了哪些景物?

  10.你能举例说一说选文语言的特色吗?

  11.作者在观赏景物的时候,有啥独特的感受?

  12.作者将几种观赏的感情进行对比,有啥好处?

  三、美文赏读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呢,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为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也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啥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文人,隐士多得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任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孩子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清除了志向,渐渐也把这种清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10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暗淡。春去秋来,梅凋鹤去,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3.白、苏修筑堤坝的目的是啥?

  14、第二自然段中所说的“僵硬机器”比喻的是啥?

  15.林不口靖与白居易、苏东坡有啥相同与不同?

  16.林和靖身上的哪一点,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与狡黠?

  17、“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的文化人“急流勇退”会产生啥样的后果?

  18、作者谴责和批判的是啥?

  19、总结一下本文的特点。

  20、请谈谈对隐士的看法。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12

  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的世界里,在学习,在感悟,是《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课较成功之处。这也是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中要把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小组合作决不是走过场。要作出结果来。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给他们机会和指导,让他们自信地坐下,这点是我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1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1、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了解课文观察与现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办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关于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简介,教师给予适当表扬)

  下来同学们还可以对青海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懂的可以向你们的科学、地理老师请教。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以它粗犷、质朴、自然的美享誉世界。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放音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

  1、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

  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啥?

  3、观看课件,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二)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海湖的湖水晶莹清澈

  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三)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三、总结全文。

  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4、层次清楚。

  四、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4*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三、细读课文,自读自悟

  1、再认真读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读一读。并说出自己为啥喜欢?

  2、画好后,说理由,如果说不通,小组间互相讨论。

  1、交流课题,抓住"梦幻"一词。

  2、简介青海湖有关的旅行网站,出示课件与课文相关其它美丽湖泊景物的图片,利用图片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课文的教学。

  明确目标:我们通过本篇课文,要学会啥?要了解啥知识,培养啥能力?

  二、指导自学

  (一)交流预习心得。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啥?

  3、观看课件,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二)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海湖的湖水晶莹清澈

  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三)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三、总结全文。

  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4、层次清楚。

  四、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4*青海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梦幻般的湖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4*青海湖,梦幻的湖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1.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 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办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爱国、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  新课,明确目标

  (一) 谈话导入  :

  1. 你到过哪些自然景色区,选你最喜欢的一处向大家简介。

  2.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青海湖,梦幻的湖"(板书课题),欣赏那梦幻般的境界。

  (或用图像导入  --小黑板、录像、课件)

  (二) 明确目标: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啥?要了解啥知识,培养啥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二、指导自学

  (一) 指导办法

  1. 你们打算怎么样来学习这篇阅读课文呢?

  首先要自己学习、钻研,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然后再小组讨论,培养我们的协作学习能力,最后集体讨论展示学习成果,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

  2. 在过去的自学过程中同学们用过哪些方式,抓住哪些内容自学?

  (1) 自学方式:默读、品读、思考、点评、画出重点、提出问题----------

  (2) 自学内容:主要是品读思考每段重点描写了啥内容?主要特点是啥?全文要点是啥?体验作者抒发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 你们的小组讨论学习有哪些优点,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啥?

  (二) 小组学习:初读学习生字新词,互读互评,讨论研究。

  (三) 展示成果:主要是思考作者每段描写了啥内容?主要特点是啥样?是用啥写法表现的?

  三、巩固练习

  熟读全课。

  第 二 课 时

  一、 展示成果

  (一) 第二部分(3-5自然段):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第一层:青海湖像巨大的画卷,尤其是无边无际、蓝色的湖水晶莹明澈。

  第二层:青海湖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三层: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二) 第三部分:作者赞美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梦幻--好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实在是太美了!

  (三) 总结全课。

  1. 全文要点是啥?

  开始只是遐想,等到看到以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好像做梦一样。

  2. 作者抒发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青海湖的美的惊叹与赞美。

  3. 哪些好的写法值得学习

  4、有感情地朗读

  (一) 说说自己读好一篇写景文章的体会。

  (二) 组内互读互评。

  (三) 指名读,全班评。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青海湖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它不仅以辽阔、明媚、恬静、雄伟、神奇而著称于世,而且以其丰富的水中矿产资源和渔类资源吸引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和观光浏览的人们。可泛舟湖面观一望无际的湖景,也可漫游草原享受大自然的风光。 湖中有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块石和沙岛,可供游客登岛游览。

  青海湖是一个七色湖,由于湖水深浅不同,不同季节,甚至同一天内,湖水的颜色也七彩纷呈,神秘莫测,所以人称“梦之湖”。

  特产:青海湖的湟鱼是有名的特产,一年才长一两肉,肉质鲜嫩美味,不过现在已经为数不多了。

  教学内容: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

  一、析题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从题目你能猜测出本文讲的是啥?

  3、同学们猜测的都很好。那么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以及还有许多不懂的问题,请到书中去找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三、细读课文,自读自悟

  1、再认真读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读一读。并说出自己为啥喜欢?

  2、画好后,说理由,如果说不通,小组间互相讨论。

  3、汇报讨论学习的结果。教师边听边用课件展示学生所说的句子。

  学生可能围绕这些句子来汇报:

  (1)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

  (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比作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一卷一样美。)

  (2)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这里用衬托对比的办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美与众不同,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3)课件展示: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因为青海湖太美了。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狙犷、自然、质朴。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胡梦幻中才能有此美景。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观看多媒体课件:有关青海湖的录相。

  五、总结全文:

  1、体会作者表达了啥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由衷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课后练习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把不正确的拼音划去。

  扑朔(sù   shuò)迷离       倘(chāng    cháng)徉

  朝前一倾(qīng   qǐng)      眸(móu   mú  )子

  3、扩句。

  (1)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2)我们欣赏美景。

  4、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1)难忘     这堂课   令人   真

  (2)高老师   三十年   工作了   在教育战线

  参考答案:

  1、只要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即可。

  2、shuò   cháng    qīng    móu

  3、(1)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2)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

  4、(1)这堂课真令人难忘。

  (2)高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年。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人教)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围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到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教学准备】青海湖景色图(挂图或网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1、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湖泊?

  2、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青海湖(板书),作者还说它是梦幻般的湖(板书)。你想了解它吗?

  二、           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小组等)阅读课文,想想并讨论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2、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读一读。

  3、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           全班交流: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3:

  教师引导:作者来到青海湖畔,“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作者虽然简介了在这幅画卷里是“绿茵茵的草滩”,长满“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但相比之下,重点写的是啥?

  2、§4:(1)这节开头的“抬眼望去”,望见了啥?

  (2)眼前的美景使作者想到了啥?

  (3)作者幻想到了啥情景?

  3、§5:从哪儿看出青海湖的物产资源很丰富?

  4、组织讨论:“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并联系课文内容来讲。

  5、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朗读时要把惊奇、赞美、被陶醉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           课外延伸:

  1、鼓励学生摘录、背诵文中的好词佳句。

  2、鼓励学生课外去寻找有关青海湖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支寻找其他湖泊的资料。

  4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

  1、 了解青海湖的美,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爱国之情。

  2、 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办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难点 :

  体会为啥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 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 汇报交流

  (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 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2、 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3、 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设计 :   

  纯净、深湛、温柔、恬静

  湖水蓝   蓝锦缎似的

  水灵灵蓝晶晶

  青                一片    碧绿     一幅

  海     草滩美   连绵起伏  褐色     巨大

  湖                一条    银色     画卷

  水鸟美   世外桃源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收集资料

  交流  欣赏

  (本文是略读课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14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远方……一幅多美的画卷啊!而这其中的一切,也都浸透了黎明的生气,浸透了晨雨的滋润,显得这么清新,这么幽静。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也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更是分外的悠闲。我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题:

  1.根据下列表述,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

  ②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

  ③严肃而恭敬。( )

  2.从虚拟主机顺序看,上文描写的虚拟主机方位顺序是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总写青海湖环境气氛清美幽雅的一句话是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1)这淡蓝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青海湖迷人的景色,“我”的心情怎样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模仿下面句子画线部分的写法,续写一个句子。

  例:我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答案:

  1.①逶迤

  ②隐隐约约

  ③肃穆

  2.顺序是:大水天相接的地方、再往上、我的脚下。

  3.“ 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

  4.(1 )“伸展”、“垂”,突出贡献天空高远空旷的特点。“伫立”,用拟人手法写出山峦充满灵性并体现静的特点。

  (2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里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5.我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表现了“我”热爱大自然,希望草原的美景不会被破坏的心情。)

  6.任身躯在美中沉迷。(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篇15

  【教学目标 】

  简介青海湖,明确学习目标。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一、导入  新课

  1、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在节日期间,父亲母亲一定带着小孩子去过很多景色名胜,谁能向大家简介一下你去过的地方的优美景色?

  今天我们要再了解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的一个令人神往的湖泊,那就是青海湖。我们今天学习第4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简介青海湖

  ⑴学生展示课外收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表扬积极收集资料的同学。

  ⑵教师做适当补充。

  二、明确目标

  1、翻开课文,看看课文的阅读提示,给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了几项要求?

  ⑴指名读阅读提示:

  ⑵归纳本课学习任务:想想作者是从哪几面描写了青海湖;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想“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合作交流

  1、交流弄懂了哪些新词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让大家帮忙。

  2、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说说每段描写了啥内容:(先写了青海湖那神奇的蓝,再写了那“没有丝豪粉饰和雕琢”的粗犷质朴的美。最后写个“世外桃源”是“鸟的世界”,和湖中有说不清的鱼。)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意思。

推荐站内搜索:全国乙卷理综答案、四川大学考研成绩查询、教资报名时间、初级会计官网登录入口、江苏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长大 作文、山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成人高考录取、四川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新疆成人高考报名网、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通用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通用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013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