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通用4篇)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通用4篇)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通用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通用4篇)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通用4篇)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篇1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不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怎样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啥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答案:a    解析:“亲口吃一吃”说明只有接触客观事物,才能得出正确认识,直接选a项。b、c项本身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啥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啥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进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答案:a  解析:“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么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进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啥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啥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也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练习:

  l、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答案:c   解析: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柬之高阁,并不实行”。即不以实践为目的,故选c项,a、b、d三项本身错误。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d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仅仅完成认识的任务,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这正是其“更加重要”“更加伟大”的原因,故选d项。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故选 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片面。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课堂探究:(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啥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探究提示:(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办法不同,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虚拟主机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课堂探究:(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啥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探究提示:(1)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类似的典型事例还有一个: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么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么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也获得了新的认识。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堋5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课堂探究:(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么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探究提示:(1)我们以一定的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有时也会遭遇失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会有两种原因:一是认识正确,我们的实践过程控制存在问题,即操作性问题;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若属于后者,我们不应轻易怀疑甚至否定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而应当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深化我们的认识,发展和丰富既有认识。

  (2)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当然是错误的,而应当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山穷水复之后会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办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课堂练习: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XX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lo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b、c、d项不正确。   

  2.认识具有不限性

  课堂探究: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啥?

  探究提示:对此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进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1)认识的对象是不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认识是不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不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材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论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不限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课堂练习:

  1.“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啥程度,我们便认识到啥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2.数码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这个事实主要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b、c、d项错误,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第2题考查了认识的不限性这一知识点,人类认识是不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选d项,a、b、c项与题意无关。

  本课小结:

  第一框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围绕实践这个中心,本框分为两个目题进行讲述,第一目讲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点。第二目讲实践在认识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本框讲述了实践的三个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讲述有关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不限性进而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本课板书设计: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篇2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

  (认识论)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2)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2、理解目标

  (1)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

  3、运用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啥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根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真理性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涓埃怒斥真理反对谬误。

  三、德育目标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2、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酸甜可口的西红柿,大家都喜欢吃。然而人类发现它好吃,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呢!西红柿的家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个儿,青里透红的色泽,着实让人喜欢,但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食用,还美其名曰“狼桃”。16世纪,英国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游期间发现了它,带了几株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尝试以下,据记载,他在吃之前穿好了入殓(lian)的衣服,吃完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但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仅没有死,而且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就这样经过这位不知名的画家的亲身实践,人类终于发现了西红柿营养丰富可以食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讲授新课】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做、行动)

  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性活动――人、客观世界都是物质的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观念变为现实)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变革客观事物的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举例】按照计划学习、工作

  神州1-6号飞船的研制、飞行使嫦娥本月的神话变为现实

  工人做工――产品被加工、被生产、被组装

  农民种田――荒地变良田、绿洲

  教师上课――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故乡面貌的变化(交通、通讯网络、治理自然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体育运动、艺术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教育活动、打击罪犯

  科学实验

  【专家点评】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

  (2)特点

  a客观物质性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

  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

  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举例】观测天体,有仪器观测精确、清晰、数量多;无仪器观测不精确、模糊、数量少

  【举例】种植遵循生长规律

  【举例】教育的结果:全面发展的学生;迎评的结果受过程的制约(资料设施、访谈、听课、测试、专业剖析);结果:三方受益

  【举例】美化校园――干净整洁美观

  b主观能动性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

  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举例】人类饮食:精挑细选、粗细搭配、色香味俱全、讲究营养、健康

  (好吃的节)

  动物饮食:无挑剔、不讲究

  【举例】改良土壤

  蚯蚓――将沙粒吞入口中,消化后排除体外,经过消化的沙土变得细腻、湿润而且还增加了许多化学物质,使土地变得肥沃。这一切是蚯蚓维持生存、摄取食物的本能活动。

  农民――考虑这块地何时犁,犁几遍适宜,犁多深,土是酸性还是碱性,宜用氮肥还是磷肥等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行动。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类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总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在自觉运用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新的东西。

  【举例】人化的自然、社会的繁荣(见p43图片)

  c社会历史性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

  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

  【举例】wto成员国之间共同遵守规则

  企业职工、学校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群策群力

  农民的生产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第三产业进行销售、工业提供生产资料)

  班级的进步:全体同学的分工、努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戊戌变法失败,人民不觉醒)

  【举例】鲁滨逊漂流记

  b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活动也在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实践活动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实践主体的能力和实践的手段达到的程度以及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是实践活动的历史性。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课堂探究】p42

  a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b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杜威:将人的实践活动等同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费尔巴哈:将实践活动等同于理论活动;

  黑格尔:将实践活动等同于思维活动;

  【过渡】《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讲的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科学试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纠正了多年来人们形成的错误认识。没有比萨斜塔的科学实验就没有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堂探究】p44

  a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怎样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啥启示?

  b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借助于品尝)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中国古语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马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认识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举例】唐朝画家戴嵩(song)善于画牛,精心绘制的《斗牛图》被视为珍品。后来,这幅画受到一个牧童的批评,因为牛在角斗时,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决不会翘起来。而画上的牛尾巴翘得象一根竖起的木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们面对客观事物,先认识啥后认识啥,不是由人们任意规定的,只能由实践的需要来规定。实践需要解决啥问题,人们就关注啥问题,它们也就成了人们认识的对象。

  【举例】资源的匮乏、浪费严重的现象促使人们去研究节约资源的方式,认识和寻求获得新资源的办法。(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能源汽车的研制)

  【举例】应试教育的后果促使素质教育的产生

  【举例】包二奶现象促使新婚姻法相应条款的问世,保护被保护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从古至今,各门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产生都是人们在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打交道的实践中产生的。

  【举例】环境科学(环境问题)、法律的完善、健全(犯罪现象)

  为了适应丈量土地、兴修水利、测量容积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

  为了适应兴修水利、建筑、造船、航海等生产需要而产生了力学

  人们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了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如背透、放射、放疗原理、针灸技术)

  b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过程中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客观事物不会自己跑到人脑中去,要把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去,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实践。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观,反映到人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啥认识,就必须参加啥实践。

  【举例】《伦理学》是在人们处理道德关系的活动中获得的;

  《人际关系学》实在人与人交往的活动中获得的;

  《挫折学》是在遇到挫折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的;

  【举例】鲁班发明锯子

  要全面了解一个人,必须同他交往;

  养儿才报父母恩;要懂得节约的道理,必须参加工作、生产;

  【课堂探究】p44

  a是啥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科学是在啥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推进认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b它们是在实践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关衔接】p44一切知识都是实践的产物。“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在实践中亲自获得的真实的、可靠的知识)和间接经验(他人、前人总结实践经验写在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它们都是实践的产物。

  【思想教育】智慧是用不尽的财富,知识是穿不破的衣裳;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44-45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

  【举例】用火:钻木取火      液化气取火

  【举例】基于农业和医疗实践的需要,遗传工程技术得到发展(杂交、克隆)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

  【举例】观测天体:肉眼-望远镜-宇宙飞船-虚拟主机站

  美国“勇气号”火星登陆器与火星表面接触之后,XX年1月17日展开了它的机器手臂,开始了对火星土壤的微观探测。1月25日,美国的“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在火星成功登陆,于3月2日传回资料,使人们认识到火星过去曾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个红色的星球可能存在过生命。

  【举例】检查身体:胃镜、彩超、ct

  【举例】显微镜、电脑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由于实践的需要,人们经过劳动、职业的教育和训练,使人的某些能力获得高度发展。

  【举例】基本功的训练、多练笔使三字一话和写作基本功提高

  司机辨别方向的能力强

  染色工人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可分辨几十种不同的黑色

  销售技巧、公关技巧、作战技巧

  【课堂探究】p45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涉及真理标准问题)

  【探究提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实践来检验。

  因为:一方面,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认识自己不能判定自己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进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举   例】马寅(yin)初的“新人口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经过实践就被定性为大毒草,他本人及其理论遭到强烈的批判和攻击。80年我国开展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是在1953年:6亿多),并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实践证明,马老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建国50多年以来,我国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主要原因就在于正确的人口理论没有及时付诸实践。

  【相关衔接】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由假说到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名   言】p45

  恩格斯、列宁――名言意在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改造世界。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只是把它当作资本去炫耀或将之束之高阁而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毫无意义的。

  【举例】XX年1月,英国十岁女孩,在泰国普吉岛凭借地理知识救百人

  (教参p137-138)

  【举例】学英语――听力、对话、写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办法论指导

  【课堂探究】p46这位归国博士为啥要来到草原?从中可以得到啥启示?

  【探究提示】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应该为实践服务,应该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运用。

  【名言】毛泽东――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名言意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重视实践。

  【思想教育】笃学善思,创新致用。

  【过渡】认识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为了追求真理,许多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追求真理,许多勇士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匈牙利的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啥是真理?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最基本的属性)

  (1)真理的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有的认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如人会死、鸟会飞),有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图示】           现象、外部联系

  正确

  认识         本质、规律         真理

  错误          谬误

  【概念分析】真理是一种认识、反映,但不是一切认识都是真理;

  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反映,错误的认识、反映不是真理;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正确认识不是真理;

  (2)真理与谬误是一对矛盾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办法不同,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举例】由于立场不同,同样写黄昏,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夕阳不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举例】“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由于知识构成的不同,对这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被打是受害;英语老师:打人是积极式,被打是被动式;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学工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举例】由于阶级立场不同,面对下雪场景会产生不同认识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官员:这是皇家瑞气;财主:下它三年何妨;穷人:放他妈的狗屁;

  但是呢,在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多种认识中,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课堂探究】p46

  a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b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啥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之为真理?

  c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探究提示】“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与“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个说法是不同的,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客观标准,后者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

  a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真理因为真(正确)才有用

  b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说法正确。

  【举例】为了扩张土地,日军屠杀中国人民,侵略对日本多张土地是有用的,侵略是不是真理?(二战希特勒宣传部长: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举例】“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命题是美国政府作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获取巨大的石油利益的借口,对美国来说是有用的。但随着战争的进展,曾经是战争借口的“有用”的命题沦为彻头彻尾的谎言。

  【过渡】真理是客观的不等于说真理是不变的,真理的客观性是说其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超出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p47

  【课堂探究】p47

  a欧几里得定理是否不再是真理?

  b是啥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探究提示】旨在讨论真理是不是永久的、不变的,探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a发现不能否认该定理的真理性,它只证明了真理的条件性。

  b使用范围的变化、条件的变化。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举例】阶级斗争学说在阶级社会(枪杆子里出政权)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为纲:文革)的不同意义和结果

  (2)真理都是具体的   p47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一定的历史范畴,不顾历史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举例】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身受三座大山压迫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里所说的“造反有理”是指“人们要求解放是有道理的”,它是真理,是正确的。然而,20世纪60 年代的和平时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也打出“造反有理”的大旗,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这样的认识就是谬误,是反动的。

  (3)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与谬误是一对矛盾,它们往往相伴而行。新的真理不是一开始就得到理解和承认,新的真理往往为错误的、传统的观念、偏见、习惯势力所不容,有时反而被当作谬误遭到反对。

  【举例】伽利略塔斜实验被视为疯子;哥白尼的日心说被视为异端邪说;

  【举例】牛痘接种

  英国乡村医生詹纳行医期间发现,感染过牛痘病毒的挤奶妇对天花免疫,连续多年观察和试验。1796年5月4日他给一个八岁男孩接种牛痘成功,当时人们将信将疑,教会则攻击他,造谣说那个接种牛痘的小孩脸上长出了牛毛、眼睛象牛公,连咳嗽的声音也如同牛叫一样,他连续收到许多诽谤信和恐吓信。他说:“我好像乘着一只小船,快要到岸了,却受着暴风雨的袭击”。风雨过后才见彩虹。后来,牛痘接种法推广开来,英国政府承认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去世后,人们为他立碑塑像,碑铭上写着:“向妈妈、小孩、人民的英雄致敬!”

  (4)正确对待错误

  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总是难免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正确对待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名言】p48毛泽东

  【思想教育】避免犯错误、正确对待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反对无所谓、自卑破罐子破摔)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两次飞跃)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a认识主体的限制:实践水平、立场、观点、办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办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举例】对月球的认识(实践水平)

  远古时代――人们较为准确的记录它的视运动,但当时错误地把月亮看成是自己会发光的星体,月亮里的阴影被看成某种动植物。

  我国秦汉时期――科学家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只能发射月光。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新说,认识到月亮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17世纪――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弄清月亮的阴影是环形山。

  后来――人们根据观察和计算大致描述了月亮的质量和直径等。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飞船登上月球,看清了月球的真面目,并在月球表面采回了岩石的标本进行物理化学分析。

  以后――月球还在变化、发展,有待人类继续认识、探索奥秘。

  【举例】黑猫白猫论-社会主义是否建立市场经济的争论(立场、观点)

  b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复杂、变化,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讲解】人们在实践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举例】德国医生兼细菌学专家欧立希为了发明606这种药,经过了605次反复试验,都失败了,直到606次才获得成功。为了表彰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此药取名为606。

  【学生讨论】p48课堂探究

  a 我们为啥会遭遇失败?

  b应怎样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讨论总结】a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成功。

  b正确对待挫折,要有迎难而上、不怕失败的精神,善于从失败和挫折中寻找原因,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课堂探究】p48-49 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啥?

  【探究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认识具有不限性   (不限发展、永远前进、永无止境)

  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反复性,而且是不限发展、永远前进的。对于一个具体事物和过程的认识,经过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获得正确认识后就算完成了。但是呢,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的认识不限发展,不限深入,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古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a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不限性

  从认识的对象看,物质世界是不限的(广度不限、深度不限),其运动、发展也是不限的。

  b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类世代延续,这一代的人无法完成的认识会由下一代人继续完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实践不断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不限的。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不限性,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和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是呢,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名言】p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

  名言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不限性、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和上升。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不限性,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地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本课归纳】二、二、二、三、四

  两个概念(实践、真理);           

  真理的两个特性(具体性、有条件性);认识的两个特性(反复性、不限性)

  实践的三个特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个)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篇3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注意】

  ①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也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 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4.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关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②真理的相对性

  a、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

  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虚拟主机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b、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

  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注意】不能绝对地说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真理是绝对的,从真理的相对性(具体的、有条件的)来说,真理也是相对的,所以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5. 认识具有反复性、不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注意】

  既不能为任何正确的认识都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不能为只要经历一次或几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不限性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不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不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不限发展的过程。

  【提示】

  认识的不限性,即认识是发展的,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原理及办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不限性和上升性  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也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意]意识与认识不能混同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也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篇4

  【考点解读】   考点1.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社会结构和社会的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实践具有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相关链接】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学生看书  ②法官办案  ③蜘蛛织网  ④调节分配结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易错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真题再现】1,(09天津)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c)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考点2.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哲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办法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原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办法论: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为啥?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根本途径是实践,进而获得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来源都是实践

  另一途径是学习书本和他人,进而获得间接经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⑵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为啥?⑴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⑵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⑶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即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进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d、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相关链接】归纳:假如给出一段材料,然后问:上述材料是怎么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怎么回答?    \  到书中p44-46找2abcd的例子

  [易错点]不参加实践就不能得到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是检验认识的的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的标准,所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就不是检验标准。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全面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1,(09全国)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9山东)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动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09广东60)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 )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检验真理的标准      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4.(海南卷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5.(常州高三一研)(1)为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分)

  (2) 谈谈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6分)

  考点3.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为啥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为啥?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办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5,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原理)

  6,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原理)

  7,(办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

  【相关链接】1,注意区别: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2,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不存在终极真理。

  [易错点]真理是客观的,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是绝对的。\     真理可以人为修改。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从不同角度如实反映同一事物。\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  有用的是真理,真理是有用的。\ 我们能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真题再现】1,(09海南)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新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

  ①任何具体时间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江苏)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呢,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  角之和大于180度。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广东)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4.(08宁夏)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不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 (08山东)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不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考点4.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不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原理):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办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④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不限性(原理):①认识的对象是不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因此,人类认识是不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原理):①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②相反,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③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④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仅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认识具有反复性、不限性、上升性的办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相关链接】知识点迁移:为啥形成不同认识、正误认识?-------考点4.1,①②③

  [易错点]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真理永恒不变

  【真题再现】1.(广东)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不限性的是(  )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2,(09江苏)XX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考点再练】1,(09广东)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2,(09广东)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3,(09广东)“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4.(09届盐城二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里,开始跳蚤—下就能从杯里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口上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观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因为它的目标高度已经不及杯子的高度了。上述实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人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大作用     c.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事情才能成功    d.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世界也具有决定作用

  5.(09辽宁)在“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过程中,曾出现误报“轨道舱有着火点”的情况,造成电视机前的观众十分紧张。但当时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却从容淡定。因为他们清楚,在没有空气,没有氧气的真空环境中,是不能着火的,那一定是一个误报。这说明:      ①人们的认识受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   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在人的掌控之中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从“毛主席万岁”、“小平你好”到“胡哥加油”,反映的都是民众对领袖的崇敬爱戴,只是时代变迁,景色别样。 这体现了(    )a.意识会随社会实践变化而变化     b.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认识都是发展的     d.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经济学家看到财富,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封建腐朽,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网络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这一评述所体现的哲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不同,认识也就一定不同   c.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8.《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在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的发射终于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神舟七号的升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这两则材料共同表明实践具有( )a.主观能动性  b.社会历史性  c.客观物质性  d.主观创造性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也来   a.①②     b.②④      c.②     d.①②③④

  10.(09南京二研)由于31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

  11,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新坝中学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答案

  c           

  bdaa 5,(1)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2分)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分)③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进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2分)(2)①实践是创新的基础。②刨新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ddcdb            

  d【参考答案】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不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adba           adbc

  10(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不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4分)

  (2)青年学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当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分)

  11【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不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推荐站内搜索:人生感悟的句子、让对方看到心疼的句子、中学生周记600字、陕西公务员考试时间、改革开放史个人心得体会、低分捡漏的公办二本院校、中国十大含金量证书、成人考试时间、重庆二级建造师准考证打印、我和我的祖国作文500、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通用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通用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248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