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通用13篇)
谏太宗十思疏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办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呢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办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比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也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办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也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也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办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办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呢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办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比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也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办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也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也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办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篇3
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办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办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5.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 :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办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办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解题;简介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也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也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也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C 盖在殷(yin,深)优D 虑壅(yong,堵塞)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1)斯亦……也(2)虽……而况……乎(3)岂……乎(4)何必……哉三.分析第一段:1.补充注释:(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3.分析回答问题:(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啥观点?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用了啥论证办法?其作用何在?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啥作用?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办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啥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四.作业 :翻译并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分析二、三段教学过程 :一.齐读背诵第一段。二.分析第二段。1.补充注释:(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3.分析内容。(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啥历史教训?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啥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啥?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本段采用的是啥论证办法?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三.、分析第三段。1.补充注释:(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4)惧满溢 惧:担心。(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2.分析内容:(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么样的?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啥?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么样的效果?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四.总结全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啥?作者用了哪些论证办法进行论证?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办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答: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3.完成课后练习(略)五.诵读课文,当堂背诵。六.自出练习题一页(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 篇4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办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呢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办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比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也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办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也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也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办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办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简介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简介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简介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啥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强化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啥,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也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办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呢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办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比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也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办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也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也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办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呢,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也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呢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也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呢《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办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 课堂答疑 五、 诵读、背诵 六、 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呢,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一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办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也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孩子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1]
谏太宗十思疏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呢,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一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办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也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孩子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1]
谏太宗十思疏 篇10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呢,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也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呢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也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呢《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办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 课堂答疑
五、 诵读、背诵
六、 布置作业
[1]
谏太宗十思疏 篇11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简介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 篇12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也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也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也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三.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啥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啥论证办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啥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办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啥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四.作业: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谏太宗十思疏 篇13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呢,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也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呢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也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呢《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办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推荐站内搜索:2020年开学第一课读后感400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2017国家公务员报名入口、美的瞬间 作文、闪闪的红星读后感、重庆三峡学院录取分数线、2013年成人高考时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药剂师考试时间、今天我当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