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精选16篇)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
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爸爸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向同桌,走进文本,进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走向现实。
设计思路:抓住核心——“发愤”,复习课文,导入新课→抓住发愤,体会精神→抓“巨著”,体会情感→总结课文,了解人物→拓展阅读,升华体验。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司马迁为啥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么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进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读通课文、理解字词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司马迁“爱史”的原因是啥?
抓住“课题”回顾质疑做过渡:司马迁为啥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么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
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自由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合作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讨论(基本学路:“我来解决问题,文中是这样说的……”)
(1)司马迁为啥发愤写《史记》?
电脑出示:“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前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指导朗读,读出爸爸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爸爸的嘱托中知道啥?
c、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司马迁在想些啥呢?
板书:不忘父命
(2)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电脑出示:“一场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
a、“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从这个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b、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学习补充资料--“宫刑”)
“宫刑”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倔的人格,从此,他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做男子汉了,这是司马迁最大的耻辱啊!
⑶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的?
电脑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司马迁因( )而“悲”,因( )而“愤”。他真想
b、“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啥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简介历史上逆境中分歧而有所作为的例子: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c、引导学生说话:
司马迁悲愤交加,一想到 ,就想血溅墙头,但想到 ,也让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一想到 ,就想了此残生,但想到 ,也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最后,他想到了 ,所以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d、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一丝不苟,矢志不渝。
板书:忍辱负重
三、抓“巨著”,体会情感,
电脑出示:就这样,……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可以看出他具有啥的精神?(板书:坚持不懈)
3、你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在坚持不懈地写《史记》呢?
13年 52万字
4、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虚拟主机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1)冬季,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夏季,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
3)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
4、司马迁是不是只用了13年就写出了《史记》?为啥呢?
(1)年轻时: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资料为写史书打下基础)
(2)爸爸死后:牢记嘱托,每天都……
(研究、阅读、整理、查对,工作量大,非常辛苦,这是为写史书作准备,这项工作司马迁整整做了四年。)
老师在提供一个数据,60岁完成。
过渡:是呀,没有司马迁早年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就不可能有《史记》的诞生,没有司马迁的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发愤写作,也不可能有《史记》的诞生。这“发愤”包含的是他不忘父令、忍辱负重的写作。读最后一句话来体会他用自己的一生在写《史记》。 板书:生命铸就
5、后人是怎样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学习补充资料)
⑴关于《史记》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⑵关于司马迁: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司马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
2、出示司马迁像,面对司马迁和他留给我们的《史记》,我们心中感慨颇多。让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真挚情感。(齐读)
四、 总结课文,了解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从“发愤”一词走进了了司马迁内心的,从“发愤”一词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
2、总结板书,我从发愤一词看到了( )的司马迁。
学生齐读。
3、可以这样说,没有司马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辉煌巨著《史记》;没有司马迁,我们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当时的历史;没有司马迁,我们就看不到一种发愤的可贵精神。
五、拓展阅读,升华体验。
1、下面12个成语简介了司马迁的一生。
博闻强记 家学渊源 栉风沐雨 名山大川
挺身而出 犯颜极谏 飞来横祸 不白之冤
忍辱含垢 大笔如椽 鸿篇巨制 藏之名山
2、感受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英雄形象,学习他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读词。
3、课后多了解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
教师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生命铸就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2
教材简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酷刑后,忍辱负重,耗时13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课文故事性强,学生喜欢阅读,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但是呢,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太过遥远,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 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关注《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他完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国榷》,从谈迁的身上我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能驱散绝望之云。”在《国榷》之前还有一部更伟大的历史巨著,板书《史记》,让学生谈了解,板书司马迁,简单简介。
2.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简介《史记》的句子。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啥?你知道发愤的意思吗?(痛下决心,积极努力)
再读句子你,猜猜课文会写些啥?(为啥要发愤?为啥是用生命写成的?怎么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就回到两千多年前,去目睹去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1. 自由读
2. 指名读,正音
3. 课文中写的和你猜的一样吗?多种形式来读课文。
(1)为啥要写?分别读一、二小节,归纳小节意。
你觉得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司马迁牢记爸爸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资料。
(2)怎么样发愤写的?第三小节。
要来概括这小节的内容,你关注到了哪些关键的句子?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 《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你能整合这三句话说说这小节写了啥吗?提炼忍辱负重。
一场飞来横祸让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到了死,但是呢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
三、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一部辉煌巨著的诞生要靠一辈子的准备,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就在很小的时候,写史记的这颗种子就在司马迁的心田里播下了,读读课文第一节,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让日后的司马迁能著成《史记》?
1.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英雄的故事,他是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司马迁的血液里注定奔流着黄河不屈的精神。会听到哪些英雄的故事?尧舜禹的故事,(复习朝代歌,了解有名的人物)每每听到这些故事,司马迁会有怎么样的想法?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英雄,要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传给后人。
2. 受爸爸的影响。
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从小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十岁起诵读「古文」,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十九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家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故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后也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3.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啥想说的?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从小就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博闻强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完成编写史书在作知识的准备。让司马迁独自担当起写《史记》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啥?
指导学生读好爸爸的临终遗言。爸爸是怎么说的?爸爸还会带着怎么样的感情说这段话?
这是一位临终的老人,他泪流满面地说――
这是一位爸爸在努力倾诉着他最后的心愿――
一生满怀抱负,却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他语重心长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爸爸,听着他的谆谆嘱托,司马迁会怎么想怎么说?
为了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为了爸爸临终前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爸爸的话——
正当司马迁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作时,发生了怎么样的事让司马迁会更加发愤地写《史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看着黄河水、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受爸爸的影响,从小就喜爱上了历史,当爸爸去世后更是牢记爸爸的嘱托,专心致志地编写《史记》,这时发生了啥事呢?“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理解啥叫“飞来横祸”,文中指啥?划出有关句子。为啥说是飞来横祸呢?(学生谈,有困难出示历史事件)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善骑射,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平安返回,被拜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李陵出发了,路经老将路博德的防区。路博德认为此举不可,向汉武帝提出留李陵暂住,避开对匈奴有利的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改为春天进兵时,汉武帝却怀疑这是李陵害怕匈奴想拖延出兵。便命他九月出发,汉武帝的这一决策也是错误的。李陵遵命率步卒五千人向北行30日,至浚稽山扎营。匈奴八万骑兵人围攻李陵。李陵率部下奋力杀敌,战斗尤为惨烈,可是终究寡不敌众,军中箭矢用尽,援兵也没到,李陵被追兵俘虏,自叹“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群臣都斥骂李陵,司马迁为李陵申辩了几句,却因此遭受了酷刑。
2.同学们知道司马迁所受的是一种怎么样的酷刑吗?教师简介腐刑,司马迁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就成了太监,变得男不男,女不女,你能体会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的心情么?(这对人的身心是一种摧残,更是对人格极大的侮辱。)读读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感情读。
看看司马迁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倾吐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懑:
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我每日腹中肠子九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太监,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此时觉得活着是没有尊严的活,简直就是苟且偷生,所以他――几次想――
是生还是死,在生死两难的痛苦中,司马迁最终选择的是——生。司马迁怎么想的,竟让他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来了?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⑴自由地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有的人的死的价值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⑵司马迁认为啥样的死才算是有价值的呢?(不被命运屈服,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活着的时候能造福于人类;不让一生虚度,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⑶来看看司马迁心中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⒊出示《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可是当初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选择,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却是多么的艰难啊!
透过监狱的铁窗,他仿佛看到了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仿佛听到了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那里有自己的理想啊;凝视那昏黄的油灯,他仿佛看到爸爸正盯着自己,对自己诉说着啥……他心中的念头逐渐清晰起来!我不停地追问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司马迁啊,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读司马迁想的话。
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他写下的仅仅是一行行字吗?写下的是――写下的是――(不屈的精神,自己的信念,生命的感悟)
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学习第四节
1.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理解“前无古人”,意思就是在这之前,从来没有 。
这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年限跨度达三千年之久,由于司马迁敢于写事实,同时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文笔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从文学价值来看都堪称典范。难怪鲁迅先生看了《史记》之后,也高度评价。说他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出示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和司马迁有关的词语,读:
家学渊源 耳濡目染 博览群书 名山大川
牢记嘱托 挺身而出 犯颜极谏 飞来横祸
不白之冤 悲愤交加 轻于鸿毛 重如泰山
忍辱负重 奋笔疾书 毕生心血 辉煌巨著
请你用上一些词,写一写你眼中的司马迁。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司马迁。
记住他写的这部辉煌巨著—— 《史记》。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关注《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前置自学提纲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习生字和生词。
发愤 飞来横祸 专心致志 悲愤交加 前无古人
其它需要重点体会的词语:
二、默读课文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思考:通过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你觉得司马迁是个怎么样的人?
三、拓展积累
1、查找关于司马迁的资料。
2、读《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3、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像司马迁那样发奋成功人的事迹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指名学生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啥?
司马迁——司马,复姓,文学家,史学家。
发愤——决心努力战胜了很多困难。
史记——名篇巨著。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交流“自学提示”。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2、检查读课文。
(1)小组内检查读课文。重点检查三、四号同学朗读,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检查读课文。随机抽取一个号。
3、生字词交流。
“耗”的读音 “泰”下面不要写成“水”
三、简练、准确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小组内交流拓展资料部分。
组长掌握情况,并讨论。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标记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啥内容?指名回答
2、出示交流的问题:通过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你觉得司马迁是个怎么样的人?
二、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并确定汇报流程。
2、全班交流。
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点拨要点: a、他爱“史”。(这一点学生可能想不到,需要老师点拨)
从第一自然段总结出司马迁爱“史”的三个原因:妈妈河的熏陶、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爸爸的影响。
b、不忘父托
出示:第二自然段
“每天”、“整理”等词语,指导朗读,读出爸爸的殷切期望和司马迁牢记父命的决心。
c.教师简介: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因为他替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被叛死刑,死刑的两种减免方式:一是交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官小家贫,但不愿受辱,几次想到自杀,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孙膑、屈原等人以及爸爸的嘱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就是这样一位史官,因为他仗义执言受到“宫刑”。
他的头上。此时他心里是在做着怎么样的斗争啊?
(补充资料--“宫刑”)
借“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提示学生想象司马迁在狱中受到哪些屈辱和困难?理解司马迁的信念坚定。
d、“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啥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e、抓住“一定”、“一定”、“尽力克制”、“全都埋在心底”等词语体会司马迁的坚强毅力,并指导学生朗读。
f. 52万字 前无古人可以看出成就卓著,整整13年毕生的心血。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像司马迁似的人吗?(历史上逆境中而有所作为的例子: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2、选择《史记》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学习乐园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生命铸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前置性自学提示:
课前:每人背一句读书名言并说出作者的姓名。
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易读错的字:呼啸 四处游历 嘱托 飞来横祸 辩护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泪流满面 酷刑 耗尽 毕生
2、易写错的字:
二、解释词语(写在书上)
发愤 飞来横祸 专心致志 悲愤交加 前无古人 耗尽 毕生 泪流满面
其它需要重点体会的词语: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即全面也简洁)
四、默读思考
1、a:《史记》是一本怎么样的书?(搜集资料,用简练语言概括。)b:用文章的一个词来评价这本书。——————。c:司马迁的生平资料
2、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有三个原因列出来)
3、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用生命写《史记》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重点词语。)
4、a: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的原因是啥?在书中画出来。搜集(李陵事件资料和宫刑资料)b:面对惨无人道的宫刑他会想些啥?会怎么样做?c:观看课文插图体会他在竹简上写《史记》的不容易。(可结合资料)
5、司马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结合文中的语句和资料来谈自己的理解。)
6、a:鲁迅是怎么样评价《史记》这本书的?(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意思)b:“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 意思
7、a:从最后一段文字数字你体会到了啥?(13年是----- 52万字是----谈体会)b:你还知道哪些像司马迁一样的人?
8、司马迁走了他留下了前无古人的巨著,屈原走了,他留给后人一首千古绝唱《离骚》孔子走了,他留给后人一部————-;左丘明走了,他留给后人----;
谈迁走了,他留给后人-----;------走了,留给后人-------。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爸爸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一、扣“愤”体会愤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关注“一字一词”。
“愤”字下加点,齐读。Lenovo到了哪些词语?(愤怒、愤慨、悲愤、气愤)——生板书。师:这里的“愤”就包含了这些意思,齐读。
2.知道司马迁“愤”(指“愤”)的原因是啥吗?指读。
3.了解“李陵事件”,出示:
李陵事件——
汉武帝时,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率领着五千步兵担任汉朝军队的一翼。战斗中,他深入敌方几千里,同其他部队失掉了联系,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了。他大战十多天,杀了许多匈奴人,终因粮尽矢绝,伤亡惨重,被迫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大怒。一天,武帝召见司马迁,问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司马迁坦率地说,根据李陵的为人和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分析,李陵是有功劳的,他的投降一定是万不得已的,将来有机会,他仍会报效汉朝的。武帝听了大怒,因为在他看来,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一位,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是他很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就因为司马迁说了这么一句公道话,武帝盛怒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并判处了死刑。
读了这段话,你有啥话要说?(板书:飞来横祸)
4.按照汉朝法律,犯死罪的人若想活命,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呢?是交50万钱,司马迁本来就不富裕,被判死罪之后,过去一些亲朋好友都纷纷疏远了他,他根本拿不出50万钱赎死。还有一种活命的办法,那就是以宫刑免死。啥叫宫刑呢?它是中国古代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刑罚,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不男不女的,让你无脸见人,让你生不如死。因此,在汉代,许多犯死罪的人宁愿只求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
但是呢,同学们,司马迁自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最残酷的宫刑。许多年之后,司马迁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
出示:遭到这样的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啥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象丢失了啥,出外时也不知要到啥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服湿透。
你们能体会到司马迁心中的“愤”吗?
二、扣“发愤”感悟发愤
1.“发愤”划线,齐读。
2.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呢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而他居然选择没有尊严的活着。这不是苟且偷生吗?”对于这样的评论,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呢?在文中找出句子,划下来。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指读;
(2)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两个感叹号。你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吗?自由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范读——齐读
(3)师:死,对司马迁来说太简单了,可以一死了之,可是《史记》怎么办呢?齐读。
(4)轻于鸿毛是指无所作为,死的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重于泰山是指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爸爸的临终嘱托是他发愤写史记的重要原因,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他发愤写《史记》的另一个原因了吗?司马迁绝对不是苟且偷生,他这是忍辱负重。——(板书:忍辱负重)齐读。司马迁忍辱负重,因为他要发愤写《史记》。
3.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成《史记》的呢?课文中却没有具体地简介,只有一幅插图,大家看看?出示插图
师: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你们仔细观察图画,从图中你看到了啥?(相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写书只能写在竹简上?那个时候的一捆竹简大约只能写200字,如果有错字,或者要修改一个字,需要用刀削竹简的表面)
同学们,你们刚才观察很仔细,你们说的这些都是这幅图画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我们一下子能看到的。如果我们边看图边发挥想像,想像到图画的背后,你就会觉得这幅图所表现出来的其实远远不止这么多。同学们,你们能想像到这幅图背后的司马迁吗?(相机引导、评价)
同桌讨论,指生说。
4.你们说的这些,就叫“发愤”。司马迁发愤(指“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展示《史记》)。《史记》记载了从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52万字的《史记》是前无人的著作,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5.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三、结束
同学们,学完了司马迁的故事,老师头脑里不禁Lenovo到了语文课本里认识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们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还有一个是上学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里的谈迁,你们知道这三个人物的共同点吗?
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面临厄运都能诞生奇迹呢?想想看,面临厄运要怎么样才能诞生奇迹?这跟题目中的哪一个词有很大的关系?——(齐读“发愤”)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司马迁为啥发愤写《史记》?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结果怎么样?按照原因、经过、结果事情发展顺序进行教学,学生既能有序理解文本,也能为有序复述课文做好准备。还能学习一定的写作办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他们自主研究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原因,试着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阶段找找有关的原因。看着学生们在期待与收获的满足中走出课堂。我也享受到了一种耕耘的快乐。文章重点要让学生感悟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就需要学生搜集一定的资料来辅助理解,否则仅靠文本语言,学生很难引起共鸣,而学习语文仅仅在理解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把他表达出来,语文要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可缺少了语言表达,工具性就无从谈起了,且学生在表达的同时也多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和体验,可千万不要剥夺学生表达、思考的权力啊!另外,用文本教学也不能局限于文本,课后让学生交流《史记》的其他故事无疑是一个拓展延伸的好办法。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5
作者:薛国平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79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里庄中心小学 薛国平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读题,在“发愤”下标着重号,再读题强调“发愤”,理解“发愤”的含义,并将意思放在课题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课题”质疑:司马迁为啥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么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板书:为啥?怎么样?在啥情况下?
3、自由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用笔做上记号。
4、交流讨论(基本学路:“我来解决问题,文中是这样说的……”)
(1)司马迁为啥发愤写《史记》?
出示关键句“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增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 读出爸爸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爸爸的嘱托中知道啥?(爸爸一生的愿望是啥?他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XX年间的历史。)
(2)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一场飞来模祸……入狱受了酷刑。”
a、“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从这个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仗义执言 正直勇敢 敢说真说 实事求是)
b、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学习补充资料——“宫刑”)
“宫刑”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倔的人格,从此,他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做男子汉了,这是司马迁最大的耻辱啊!
(3)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的?”
“司马迁悲愤交加……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司马迁因 而“悲愤”,因 而“愤”。他真想一死了之。
b、司马迁认为“ 比鸿毛还轻, 比泰山还重”,他要做 人。
c、“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一定”体现司马迁决心大,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为 而活,他活下去的信念是 。
d、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一丝不苟,矢志不渝。
e、出示插图,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从图中你看到些啥?(挑灯夜书,条件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啥?此时,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么样一个人?把他的形象读出来。(用“不管……不管……都……”来说图意。)
4、引导:这是司马迁在受刑后发愤写史记的情景。除此以外,司马迁还为写史记发愤做了许多努力,请找出来,读读体会体会。
(1)儿童时,听英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儿童时听英雄故事,长大后写英雄的故事。)
(2)年轻时: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资料为写史书打下基础)
(3)爸爸死后:牢记嘱托,每天都……
(研究、阅读、整理、查对,工作量大,非常辛苦,这是为写史书作准备,这项工作司马迁整整做了四年。)
二、抓“巨著”,体会情感。
1、引读:经过精心准备,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终于……这部前无古人……用生命写成的。”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啥?(耗时长,巨著辉煌,用生命写成……)
2、后人是怎样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学习补充资料)
(1)关于《史记》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于司马迁: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司马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
3、出示司马迁像,面对司马迁和他留给我们的《史记》,我们心中感慨颇多,你想对司马迁说的心里话是啥?让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真挚情感。(齐读)
4、抓拓展,课外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三、板书设计
积累资料打基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牢记嘱托作准备。
忍辱负重写史书,
为啥? 辉煌巨著传万代。
怎么样?
在啥情况下?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6
教学目的: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培养筛选信息、品析语言能力。
感受司马迁人格魅力,陶冶自身情操。
拓展阅读,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培养筛选信息、品析语言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人格魅力,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办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知内容,体会情感,品析语言。
一、 导入课文。
1、 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啥?(课文主人公是司马迁;《史记》是司马迁写的;主要的事情;
师:通过课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文章的主人公及主要内容,读书就要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2、 质疑课题。
面对课文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司马迁是谁?《史记》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发愤是啥意思?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结果怎么样?司马迁为啥能写成史记一书?
师:读书能读出自己的思考就更棒了。
3、 明确本节课任务。
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就要一同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本节课我们就要像司马迁研读历史文献那样研究司马迁和《史记》。
二、 感知课文。
第一板块:感知司马迁
1、首先我们一起去感知司马迁,请同们自由读课文,填写下面个人档案。
课件出示“司马迁个人档案”。迅速看一下需要填哪些内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自读课文,填写表格,可以合作。
个 人 档 案
姓名
司马迁
性别
籍贯
生活年代
职务
志向
性格
主要经历(至少3点)
学术成就
三、 班级交流。
重点要求学生说出思维过程。
性别:男,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从文中“他”,拉住儿子的手。)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文中图)
师:读书就要眼观六路,不仅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文中的插图。还有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司马迁性别是男?(同学们平常的知识面可知);
师:我们可以多种渠道学语文。汇报其它内容就要像刚才这样,要讲清楚理由,这样才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籍贯:龙门,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知;哪个词提示了你?出生。(籍贯:自身出生或祖居的地方。)
生活年代:汉朝,从“爸爸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得罪了汉武帝”可知
职务: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从文中“爸爸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 “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可知;
志向: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爸爸司马谈是汉朝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这里的“他”是谁?——司马谈。我们填的是是司马迁的志向啊?
爸爸嘱托了啥?课件出示这句话,指名读。司马谈是怎样对儿子说这番话的?(泪流满面)他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难过—自己将要死去。(生命是宝贵的,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激动—自己后继有人。(理想的火种代代相传。);遗憾—没有完成史记。(生命诚可贵,志向价更高。)】
点击课件“嘱托”变红,下面出现“嘱托——嘱咐”
能不能将嘱托换成嘱咐?为啥?(嘱托既有嘱咐的意思,还有托别人办事情的意思。
出示:嘱托—托人办事;嘱咐—告诉对方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爸爸不只是要儿子记住做啥,还叮嘱一定要完成他的心愿,这里相当于遗嘱。)
爸爸的心愿已化作司马迁的志向了。齐读这句话。
师:汉语丰富多彩,我们要学会正确的遣词造句。
主要经历:1)受爸爸影响,努力读书,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2)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3)接受爸爸临终嘱托,研读文献,整理资料;4)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5)忍辱写成史记。谁能将刚才几位同学说的主要经历尽量按时间顺序连起来说一说?(你听的真仔细。)
主要成就:写成《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从司马迁的主要经历和取得的成就来看他的性格有啥特点?】性格:根据教参总结。(板书:不屈不挠、忍辱负重 提示:受到了酷刑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叫——)
谁来将司马迁个人简历表完整的说一遍?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7
背景资料: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生长在西汉武帝时代,曾任太史令,因为为李陵降匈奴一事辩护而触怒汉武帝,遭受腐刑。被刑后,他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发愤完成了五十二万余字的历史巨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展示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的历史画卷。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立志的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爸爸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分明,是一篇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情朗读,深情感悟,激情想象,动情练说练写的好文章。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爸爸影响,努力学习历史。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爸爸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第三自然段写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辱写史。第四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读懂二三自然段,理解那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进而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尝试围绕课题中“发愤”一词,通过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飞来横祸”对司马迁造成的残酷的身心伤害,继而感受他“悲愤交加”的内心情感,以及他“尽力克制自己”,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超人意志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前进道路中的挫折。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爸爸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爸爸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初步感知
1、你知道司马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史记》,你知道这是一部啥样的作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发愤。课题中有一个词是“发愤”,课前有没有谁查过工具书?“发愤”是啥意思?(振作起来,努力地去做。)比较“发愤”和“发奋”。
2、司马迁在发愤写《史记》之前就已经开始写《史记》了吗?司马迁既然已经写了《史记》,作者为啥要强调“发愤”写《史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借用课文的内容具体地说说在课文中“发愤”是啥意思?指啥事情?
预设答案1:面对横祸、挫折、苦难,他没有沉沦下去,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史记》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巨著,这就是发愤;
预设答案2: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本来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为了完成爸爸的遗愿,为了写完《史记》,他化悲愤为力量,把耻辱埋在心底,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这就是发愤。
二、简介《史记》
1、(出示图片)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史记》。关于它,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这样简介的。
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教师补充资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为中心、分章简介的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东汉汉武帝后期的史实,全书52万字,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左右。(电脑播放“史记的历史价值”)
2、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史记》的价值。
3、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发愤写作”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到了啥?生交流:司马迁为啥发愤写作?怎么发愤写作的?
三、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为啥会发愤写《史记》?是啥原因、啥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是啥原因、啥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在读懂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旁边。(准备好的,同桌之间可以练着说一说,要说得有理有据。)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了,先读一读你划的句子,再概括地说。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也要成为一名英雄,也要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他想“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想我的遭遇跟英雄们比算不了啥?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有所作为。所以他……
教师评价:古人在逆境中能站立起来,我也要有坚强的毅力;因为他要向英雄学习,不能向困难低头;英雄们的遭遇跟我一样坎坷,他们能坚持住,我也要能挺住。)因为古人、英雄们在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故事鞭策着他,激励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过渡:还有啥原因?
出示:“受爸爸的影响……、历史资料。”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受爸爸的影响,喜欢历史,也有编写史书的志向,并为此已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他——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四处游历,边考察边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果停止编写,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所以司马迁要发愤写作,要坚持下去。
教师简介:司马迁从十岁起就努力读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放弃编写《史记》,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他要坚持下去。所以他——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谈得好,接下去交流,还有啥原因?)
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
生交流:因为他要完成爸爸的遗愿,完成爸爸临终时的嘱咐,所以他要发愤编写《史记》。
教师评价:正因为爸爸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还有啥原因谁来交流?)
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相机理解飞来横祸
电脑出示补充材料: 酷刑就是宫刑,也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一命,一般要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这在十分重视子嗣(sì)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司马迁后来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也有啥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快速阅读后交流感受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读出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
过渡:但后来司马迁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司马迁的内心为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生交流:因为他不想死得比鸿毛还轻,他想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死得有价值,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师引导:这几句话你都读懂了,概括得也好,你真了不起!其他同学有没有读懂呢?理解泰山和鸿毛。(泰山:古人把泰山当作最高的山,当作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极敬仰的人或极为重大的事;鸿毛:轻微,不足道)现在透过司马迁的这段话你能不能想到他要怎样?他要做啥?
生交流:他要死得比泰山还要重大,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给后人留下点啥;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他要活下去,他要写完《史记》,而且决心很大。
3师配乐:司马迁,黄河的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着他,爸爸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活出生命的价值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过渡: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电脑出示插图和“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四、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他是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的?
1、关于司马迁是怎么样编写《史记》的?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是这样一句话电脑出示, “司马迁牢记爸爸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爸爸……资料。”指名读。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虚拟主机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写好的,自己练着读,读出司马迁的坚强,读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已经 。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仍然 。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依然 。
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
也许这天司马迁累倒在病床上, 。
也许 。
整整13年,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间的历史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允许自己出现哪怕一丁点的失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需要多么的坚强,这需要怎么样的才华和信念去支撑!再读这一句。(课文最后一句)
3、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老师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司马迁的形象一定已在你心中悄然立起,而且越来越丰满、厚重。《史记》这部书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陌生,(出示书)能不能请你谈谈此时你对司马迁和《史记》崭新的认识和了解?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电脑出示)(史书中最好的,没有韵的诗歌)可见这部《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是多么高。
2、同学们,老师想用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勉。(电脑出示)
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沉沦,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地面对苦难,笑对人生,执著追求,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8
教案示例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办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积极。但是呢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呢,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积极。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怎样,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也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也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也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也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品读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的课文语句。
2.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爸爸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牢记爸爸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 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丰厚课题意蕴。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板书课题)
2.谁能简单地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齐读课题,明确题眼——“发愤”。发愤:决心努力。
二、研读课文
(一)受刑前,勤奋写史。
1.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马迁为写《史记》是怎么样努力的?自己读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最能体现刻苦的词语下面做上着重记号。
2.交流两处:
“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牢记爸爸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爸爸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3.齐读这两处,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4.小结: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为了能写好《史记》,做了充分的准备。由司马迁四处游历的求知过程,也让老师想到了前不久学的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讲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问:既然这儿写了司马迁怎样勤奋刻苦的,那我们的题目不是可以换成“司马迁勤奋写《史记》”或“司马迁努力写《史记》”?而为啥用“发愤”呢?还有其他意思么?(还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二)逆境中,发愤写史。
1.如果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你会用哪个词?
(忍辱负重)
2.司马迁在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的过程中到底忍受着怎么样的辱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3.交流 。
司马迁受了啥刑法呢? (酷刑)
你能想象司马迁在狱中都受到哪些刑罚吗? (夹手指 用烙铁烙……)
能让勤奋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据史书记载,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
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致要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
请看:(出示补充资料):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据传说,他的朋友曾千方百计地将一包毒药送至他的面前,想让他服毒自尽,免受奇耻大辱。同学们,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耻辱啊!这样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七尺男儿,他怎么能去面对?
所以他——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生齐读。
4. 过渡:司马迁失去生命将换回的是他的名誉,但他却苟且地活下来了他的生命里到底背负着怎么样的“重”呢?接下来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
预设交流: 爸爸的话
从爸爸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啥?
生谈感受。(爸爸的遗憾、爸爸的希望……)
师质疑:我们知道司马迁出生在史学世家,他的爸爸司马谈是一位编写史书的官员,爸爸对史学的热爱直接影响了司马迁,使他从小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爸爸对司马迁委以重任的一个原因。请大家赶快找找还有哪些原因?
生谈。(他对历史的热爱;他对英雄的敬仰; 黄河文化对他的熏陶……)
教师点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这独特的的地理环境,妈妈河的熏陶是司马迁爱历史的原因之一。
万般情怀尽在言辞中。这是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这是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读?
这是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倾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读?
生读
师: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的重托他怎能忘记?(板书:重托)
5.同学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史记》就记载了2600年。直到今天,我们很多资料都以《史记》为依据,要到《史记》中去查找,司马迁做的这件事真是功在千秋啊!所以编写《史记》是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啊!
(板书:重任)
6.展现司马迁的发愤场景
过渡:同学们,爸爸的重托,历史的重任战胜了宫刑带来的重压。(板书:重压)《史记》还没有完成,司马迁想到了啥?他也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继续读第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提示:会读书的人能从文字之中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你听到了啥?
交流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呢?司马迁想到了谁呢?
出示补充资料
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削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了《吕氏春秋》的流传于世。
师:司马迁在想到这些人时也更坚定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所以他一次也一次地勉励自己——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小孩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
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当他孤身一人,身处陋室的时候,他也会怎么样倾吐心声?谁来?
“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听到了司马迁心中的呐喊,下定决心,你们也看到了啥呢?
出示: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短短46个字,这里面包含着多少内容啊!
想象补充:
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他已摊开竹简开始写作。
当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时,他
当时 ,他
看着眼前的司马迁,把耻辱和痛苦放在心里,重新振作,努力撰写,我想惟有两个字能表达,那就是——发愤——发愤——再发愤。
三、总结深化
司马迁就这样夜以继日、忍辱负重整整13年,终于写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文中说(齐读)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生:没有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生:没有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生:没有
师:是啊!没有,从来没有!书中的哪一个词对这些进行了概括呢?生:前无古人
后人这样评价《史记》和司马迁:
出示:
《史记》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 ——梁启超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1956年,司马迁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总结:司马迁历尽磨难留下的仅仅是中华民族2600年的历史吗?更震慑我们内心的是他发愤著书、忍辱负重的伟大精神。此时你最想说啥?
每一个人都要走过一生,司马迁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启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和他的作品。(再次读题)
四、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搜集《史记》中记载的故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可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作业,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简介了司马迁的生平。
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质疑课题,然后筛选出了两个问题统领全文,第一:司马迁为啥要写史记?第二: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
在教学时,可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理解的“发愤”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了发愤的意思是“振作起来,下决心努力”后,我问学生:“司马迁是遭受了啥打击呢?”然后直奔第三段,引导学生了解“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资料。接着,老师补充有关司马迁受酷刑的资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学生明白了司马迁是为了让事实真相大白而蒙冤,他为李陵的辩护使得他受腐刑,对他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打击。接着强调: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呢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啥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爸爸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在读到“爸爸的临终嘱托”这一段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读好司马迁爸爸的话,师生共同读书感悟,如果就此选择一死,九泉之下怎样去见爸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教学中,应该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会一次也一次,一层也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发奋”与“发愤”的不同,让学生明白编者用“发愤”这个词是恰当的。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0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爸爸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爸爸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爸爸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贤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1
(2003-01-02 10:51:12)
韩兆琦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也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也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一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也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敲门。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办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办法则也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韩兆琦)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为了完成爸爸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简介《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板书:16、司马迁)
2、简介司马迁。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啥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
(2)他也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么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爸爸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样想的?也是怎么样做的?
教学准备:投影文字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啥?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爸爸的啥影响?
3、受了爸爸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爸爸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爸爸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爸爸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啥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啥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啥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也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啥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也为啥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 辉煌 耻辱 讲述 专心致志 记载 搜集 研读 悲愤 飞来横祸
2、“发愤”是啥意思?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啥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3
梅岭小学 2006 — 2007 年度第二学期研究课记载表学科语文年级五执教者蒋洁教学日期2007.4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发愤”的意思,凭借文中内容感受司马迁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凭借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通过品读司马迁的故事,多一分人生的积淀,引导小孩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章具体语言的感悟,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理解司马迁怎样“发愤”,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崇高品质。 教具学具:1、教学挂图2、小黑板3、搜集资料,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抓住“发愤” 1、板书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时间,历尽了千辛万苦,发愤写成了伟大的《史记》。对此,书中有一个高度评价,让我们来看文章最后一小节。出示句子:“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板书:生命写成的)3、是啊!司马迁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候,都*着这种精神,在发愤写作《史记》。而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他小的时候,就十分勤奋努力了。他爱史,源于妈妈河的熏陶;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更是“受爸爸的影响”,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为了为以后写《史记》,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史记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二、自主阅读,品味“发愤” (一)第二自然段1、过渡:可是司马迁正发愤读书的时候,爸爸却壮志未酬身先死,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临终之时”说明爸爸已把生命献给了史书,可是书却未完成,要是你甘心吗?此刻的他感到遗憾、感到无奈、感到难过,一想到史书将来的命运,他便心如刀绞,所以他“泪流满面”。谁来读一读“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 2、司马迁怎么样做的?(1)这里的“嘱托”是“嘱咐”吗?不,这里更多地加入了爸爸把写史书的重担交付给他的含义。所以,司马迁要“牢记”爸爸的“嘱托”。无论遇到啥情况,遭遇啥变故,也“千万”不能“忘记”。他要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活着,就要有价值,活着,就是为了史书! (2)因此他决心完成爸爸的遗愿,“每天忙着……”拓展近义词:他专心致志地写着,(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地写着,他每天…… 此刻的他,发愤写《史记》,为《史记》而活,心中除了《史记》,还是《史记》! (二)第三自然段1、过渡:可原来正当他专心致志发愤写《史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是啥事? (1)这是一场“飞来横祸”,啥叫“飞来横祸”? “飞来横祸”:一般人无法承受,大多会绝望,走向死亡突如其来的横祸对于司马迁而言也意味着啥?你能想像一下狱中的司马迁是怎样了吗?这件事对他写作史记有啥影响? (2)这时的“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告诉我司马迁悲啥?愤啥?(点出“悲” “愤”)“悲”的是:自己成了一个废人,今后再也不是正常人,再也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自己成了一个有罪之人,今后怎样受得了他人的冷眼,嘲笑甚至是唾沫;自己专心致志地写作《史记》,想为国家、百姓贡献才华、智慧和汗水,却薄利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啊可悲!“愤”的是:自己一心为事业,却仅仅“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便得罪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心里真是愤愤不平;要知道,自己可不是为了一已私利,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汉啊! (3)过渡:是啊,“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啥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上受到侮辱。他“悲愤交加”,他悲观绝望,他痛不欲生!这样的奇耻大辱下,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想到了啥?爸爸的嘱托——《史记》还没有完成对于司迁而言,活着的意义是啥?生命的价值也是啥?(4)“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你知道司马迁名言的原名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司马迁心中谁的死重于泰山?(爸爸、古代英雄……)拓展: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吗? 他们早已不在人间,却因为为人们做出了贡献,所以人们记着他们,怀念着他们,他们虽死犹生!可若只想个信人的荣辱,而不能对他人,对社会作出应有的东风压倒西风,那即使是腰缠万贯,死了也像鸿毛一样轻,没人会记住他,更没有人会怀念他,学习他。而司马迁也不禁想道:“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鸿毛还轻吗?”那怎么样才算死得有意义? (5)因此,他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从两个“一定” 、两个感叹号中读出了啥? (6)引读“想到这里……”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从图中你看到些啥?(挑灯夜书,条件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啥?可以用成语来说。小结:在忍受身心巨大痛苦的同时,司马迁忍辱负重,夜以继日,发愤写作。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情景,《史记》写成的艰辛。齐读“想到这里……”这一切都是*着司马迁顽强编史的坚强意志,他牢牢记住了爸爸的嘱托,牢牢记住了自己的使命! (7)小结:司马迁此时的内心十分悲痛,但他仍旧能顽强写作,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他曾经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最终还是尽力克制自己,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司马迁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埋在心底,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司马迁“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可以说这时的司马迁是真正的发愤写史书,用他的生命写着。 三、总结延伸,内化“发愤” 1、引读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 (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啥?这部用生命写成的鸿篇巨著是“前无古人”的。13年-耗时长,它的篇幅之长,达52万字;它记录时间之长,达3000余年的历史;像这样“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精神,更是“前无古人” ! (2)如果司马迁做到了不忘父命、忍辱负重,但不能坚持到最后,他能写成著名的著作《史记》吗?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你会说司马迁怎样写《史记》呢?(3) 这部《史记》从开始到完成经历了司马迁的一生,记录了他少年的发愤读书,青年的发愤写书,中年的痛苦耻辱,老年的发愤著书,正如文中的评价“这部前无古人……生命写成的。” 2、发愤写《史记》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人,鲁迅是这样评价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我们面对着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你有啥话对他说吗?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把你心中所想告诉他。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司马迁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还记得上学期谈迁也告诉过我们一句话吗?“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是啊,希望大家能象司马迁一样,活出生命的精彩!!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认识了一句千古的名句--( ),认识了一部辉煌的巨著--( ),这部前无古人的书,你们觉得应不应该去读? 四、布置作业,书写“发愤”1、你还有啥话要对司马迁说吗?课后交流,并写在图旁边。2、课后去读读司马迁发愤写的《史记》。 板书设计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牢记嘱托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用生命写成 评 课 情 况 ●“图文对照,这是让学生边看图上的插图,边感受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情景,《史记》写成的艰辛。苏教版中,每一幅插图都是有着很强的导读导悟性的,让学生看着图想一想,说一说,进而学生引导学生感悟司马迁的伟大精神,以及生命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十分好的学习办法,除了文字的熏陶,更多了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的心跟着一起波澜起伏,对于握文本有很大的益处。但要注意,在说话时,要给足学生时间,能多让学生完整地说好一段话。 ●在重点解决“司马迁悲啥?愤啥?”,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注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老师的一步步巧有目的的诱导之下,我们看到了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除了一般的文本解析,其中还有基础的词义辨析:爸爸的“嘱托”&嘱咐之间的区别。老师提问:这里的“嘱托”是“嘱咐”吗?学生讨论并回答。最后总结:不,这里更多地加入了爸爸把写史书的重担交付给他的含义。所以,司马迁要“牢记”爸爸的“嘱托”!这是一个甚而性的环节,很不错。 评课人:李霞、陈冬云 等 教 学 反 思 本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叙写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刑罚之后,不忘爸爸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这篇课文其实和上学期学过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旨在了解要为了自己的事业,排除万难,奋斗终身的这种学习、工作的坚定信念。而学习时,我也紧紧抓住“忍辱负重”、“发愤”来让学生感悟。首先,从“发愤”入手,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候,司马迁都在发愤写作《史记》。而“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然后,通过朗读,学生从读中感悟:牢记爸爸的“嘱托”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活着要完成史书,活着就要有干大事的壮志,对司马迁来说完成史书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关于爸爸的“嘱托”,这里做了词义的辨析——这里的“嘱托”是“嘱咐”吗?不,这里更多地加入了爸爸把写史书的重担交付给他的含义。所以,司马迁要“牢记”爸爸的“嘱托”。 而此后,果然他专心致志地写着,(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全心全意、一心一意——拓展近义词)地写着,他每天……以上是前奏,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动力之一。而最关键就是下文中当他遭遇“飞来横祸”后,由“悲”“愤”去更加深刻地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书的决心。而后,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最终确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点出生命的价值——人活着要有价值。 最后升华主题。其中我想说一说图文对照,这是让学生边看图上的插图,边感受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情景,《史记》写成的艰辛。苏教版中,每一幅插图都是有着很强的导读导悟性的,因此,我也利用它,并充分发挥,让学生看着图想一想,说一说,进而学生引导学生感悟司马迁的伟大精神,以及生命的价值所在。有上学期的一个铺垫,学生感悟得还是比较好的。 备注1、填写内容字体均为宋体字,课题字号为小二号,其余为小四号,单倍行距。2、填写完毕请自行保存,打印输出一份上交存档,纸型a4。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通过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写《史记》?怎么写《史记》?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想的一段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啥收获?(课文的主要内容: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爸爸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
2.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么样发愤写《史记》?我们这节课要来深入研究。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一场飞来模祸……入狱受了酷刑。”
(1)、“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从这个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仗义执言正直勇敢敢说真话实事求是)
(2)、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学习补充资料--“宫刑”)
2.司马迁在受刑后是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的?
(1)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出示)
a、你感受到啥?(在古代,宫刑是一种极其惨无人道的酷刑。对司马迁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他肉体和精神的无以复加的摧残。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在这种情况下,死,的确比活着更容易,事实上司马迁的确多次想到过死。)可是爸爸的临终嘱托也回荡在耳边,(出示爸爸的嘱托)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出示下面的句子)
(2)“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解释“重于泰山:忍辱负重追求理想,完成伟大的事业而死去”
“轻于鸿毛:怕受一时的侮辱而放弃理想,丢下事业去死”
b、“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一定”体现司马迁决心大,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为而活,他活下去的信念是。
(出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自读,教师简介,练读出示文中的句子。
过渡:想到这里,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
(3)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一丝不苟,矢志不渝。
b、出示插图,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从图中你看到些啥?(挑灯夜书,条件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啥?此时,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么样一个人?把他的形象读出来。(用“不管……不管……都……”来说图意。)
c、结合文字描写和插图,练习说话:“司马迁,您在的情况下,为了坚持写《史记》,您真是一个的人!”
三、抓“巨著”,体会情感。
1、引读:经过精心准备,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终于……这部前无古人……用生命写成的。”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啥?(耗时长,巨著辉煌,用生命写成……)
(1)、《史记》的地位很高: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解读“毕生的心血”补充:“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迁牢记爸爸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爸爸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2、出示司马迁像,面对司马迁和他留给我们的《史记》,我们心中感慨颇多,你想对司马迁说的心里话是啥?
3、抓拓展,课外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殷勤嘱托
惨遭横祸
忍辱写作
完成巨著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5
教案示例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办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积极。但是呢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呢,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积极。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怎样,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也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也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也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也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
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
[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跨越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伟大,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奋的司马迁。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司马迁了解了多少?(板书:司马迁)
2.谁再来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么样的书?(板书:《史记》)
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3000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那么,司马迁为啥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师述: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爸爸的临终嘱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
9.爸爸的遗言悲凉而执着,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爸爸,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啥呢?
11.学生交流。
12.司马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司马迁牢记爸爸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爸爸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从司马迁忙碌的身影中体会到了啥?
14.学生交流。
15.爸爸的嘱托,人生的理想,司马迁毅然挑起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重担。那么,他是怎么样写《史记》的呢?
16.学生交流。(板书:发奋)
17.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从从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两个层面介入对“司马迁”的了解。此时,学生获得的是一个抽象、单薄、常识性的司马迁形象。接着出示语句,让小孩谈谈从中读出了一个怎么样的司马迁。这个层面对人物的解读立足人物的行为,获得的是一个直观的司马迁形象。教师板书:发奋。这个“发奋”非常切合此处对司马迁的描写:振作起来,开始行动。板书很自然地让小孩自己发现了与课题关键词语的区别。困惑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解读与感悟的欲望。
二.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18.板书:发愤。“愤”教师加点。让你Lenovo到哪些词语?
19.学生举例。
20.那么到底是啥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关键语句,联系课外资料,谈一谈。
21.生交流:李陵事件。
22.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折磨,司马迁——(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3.你读懂了啥,你体会到了啥?
24.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呢,他这样做了吗?
25.出示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6.“发”教师加点。到底是啥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7.音乐起,学生品读,而后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听到了司马迁怎么样的声音?
30.学生充分交流、朗读。
31.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32.齐读相关语段,配乐。
33.师述: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也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4.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么样的心声?
35.学生描述。
36.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7.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38.学生交流。
39.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0.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41.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奋”,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42.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
百折不挠的伟男儿!
4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根据质疑,教师紧紧扣住“愤”与“发”在司马迁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品读、感受、想象、深化、共鸣……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让小孩充分感受司马迁的“受辱之重,悲愤之深,绝望之沉,挣扎之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支撑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真正倾听司马迁的心声。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诠释,一次也一次的呼喊中感受到司马迁的不屈、坚强、勇敢、顽强、坚定……教师浓墨重彩地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司马迁的“忍辱之心,负重之意,坚贞之情”通过文字尽情流泻,溢满课堂,溢满小孩与教师的心田。教师也抛出了“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这个足以释放小孩所有理解、体会、感动、震撼的话题,让课堂成为教师、小孩、文本、历史共鸣的文字家园、心灵家园。此时,司马迁丰满的人物形象,“发愤”的精神内涵,伟大的人物精神……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每个小孩的心中。
三.表达心声,回归本源,一生回味伟大的司马迁。
44.师述:司马迁受爸爸的影响从10岁开始攻读史书,20岁开始四方游历,36岁爸爸去世后就着手整理史料,40岁开始编写《史记》,53岁才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史记》,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5.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手中的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声:
司马迁,我想对您说……
46.老师也难耐心中的激情,(出示教师书写的对联)齐读: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7.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和自豪吧!(板书:辉煌巨著前无古人)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理解、渲染、想象、品读,师生与文本融为一体。司马迁的形象穿越了历史的烟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课后作业的布置:读读《史记》,听听王立群读《史记》,更是让学生回归到了一个更深刻、更真实、更清晰的司马迁,回归到了中华民族恢弘壮丽的历史,回归到了中国人的民族豪情。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前无古人
[教学反思]
一.扣题探“疑”,品味人物。
文题中的“发愤”是全文思维、语言、情感的精髓,它“通”则全文通,它“活”则课
堂“活”,它“明”则教学“明”。教学中,首先以“疑惑”激发学生品读人物的愿望,接着
以“巧引”搭设学生释疑人物的途径,最后以“喷涌”分享学生品味人物的收获。在智慧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下,学生始终处于阅读、思维、表达的高密度、高质量的语言活动中,始终处于对话、生成、创造的高综合、高效率的语言活动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伟大人格,文本的表达方式、情感流淌……在学生积极、渐进、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清晰而深远,回味无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阅读的层次、质量与成效……都在这样的人物品读中得到了提高和拓展。
二.立足文本,飞扬情韵。
文字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总关情。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步步含情”,立足有效的语言实践,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恰当高效的媒体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多源的对话,深入的思考,真情的表达……稚嫩的情感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真正穿越了漫漫的历史烟云,走进了文字的世界,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三.依托Lenovo,实践语言。
教学的高潮,忧伤而有力的音乐响起,司马迁奋笔疾书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教师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通过画面的引导,音乐的充盈,情感的澎湃,想象的深入,渐进的指导,充分的表达,引领小孩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真正理解与体会语句的深刻内涵。通过这样板块式、集合式的语言实践,这样与文本紧密结合,依托Lenovo创造的语言实践,这样感悟语言魅力,叠加语言厚度,追求更深层次对话的语言实践,这样充溢Lenovo、想象、品味的语言实践,学生情感、语言、思维的迸发源源不断,文本的意义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得到不断地充盈和丰满。
推荐站内搜索:自考网上报名时间、教资报名入口官网、一建考试时间、安徽成人高校招生网上报名、大同人事考试、自考查成绩、甘肃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入口河南自考成绩查询、的滋味 作文、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