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精选13篇)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
活动设计背景:结合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为了让小孩对母亲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培养小孩的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手指压印作画,以及添画曲线的办法,表示各种动态的小蝌蚪。
2、培养和发展婴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培养婴儿对美术活动的爱好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事物的细致观察
2、掌握曲线添加的办法
3、对蝌蚪各种动态的表达
活动准备
故事小蝌蚪找母亲的ppt、黑色颜料、黑色水彩笔、抹布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呱呱呱、宝贝们听一听,是谁在讲话呀?”(课件里呈现青蛙母亲)
老师:“原来是青蛙母亲呀!可是青蛙母亲皱着眉头,好像不开心的样子,我们一起来问问它是怎么回事吧!”(青蛙母亲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贝在到处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青蛙母亲担心它的宝贝找不到它,那小孩子,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紧找到母亲好吗?”
3、老师带领婴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母亲,母亲,母亲,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呈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4、引导婴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乐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婴儿观察课件里小蝌蚪是往不同方向游动的。
5、婴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多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婴儿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主机,鼓励婴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
(二)婴儿自由想象并表示,把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办法。
1、老师:“老师这里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孩子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资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
2、在婴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假如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
3、老师:“请小孩子学学老师的办法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母亲吧!”
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2)要求婴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四周环境的整洁。(3)请作完画的婴儿把资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4、展示作品,引导婴儿相互欣赏和交流,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婴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婴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婴儿有自由发展虚拟主机的基础上,我引导婴儿先进行观察,让婴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婴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婴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婴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婴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小孩的思维, 不少小孩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婴儿更具想象力。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2
★看拼音,写词语
yǒu yòng xiàn zài shén me biàn dòng
( ) ( ) ( ) ( )
★连一连,读一读
黑灰色的 肚皮
碧绿的 身子
雪白的 衣裳
宽宽的 眼睛
大大的 尾巴
长长的 嘴巴
★★选一选
有 友
1.小杰( )一个大iPhone。
2.我们是好朋( )。
啥 怎么
3.你叫( )名字?
4.你这几天( )不来上学呀!
★★按课文内容排顺序
( ) 也过了几天,他们长出了两条前腿。
( ) 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 )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 ) 没过多久,他们的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 ) 现在,他们正天天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呢!
★★★读一读,回答问题
不知啥时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他们跟着母亲,天天去捉害虫。
1.这段话一共有 句。
2.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从文中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用“ ”画出来。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3
在教学中确定的教学难点 是: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结合了学情)
(一)小蝌蚪的样子。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
找出:大大的脑袋,青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随机认识“甩”、“脑袋”。
2、读一读句子。
3、画一画小蝌蚪的样子(为了画面的美观你可以加进一些事物)。
4、说一说你自己所画的图。
生:我就画了只小蝌蚪,先画一个大大的脑袋,涂上青灰色,再画一条长长的尾巴,在甩来甩去。
生:我画了很多小蝌蚪在快乐地游。
生:我画了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
5、练一练。
小蝌蚪游来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么样地游来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态变化。
1、过渡。
师:小蝌蚪游啊游,身体发生了变化。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用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也长出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随机认识“短”
(4)不知啥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2、仿造春蚕的不同时期图画一画青蛙的生长过程。
生注意到了体形的变化,但是呢没有注意到颜色的变化。
3、交流,既评一评。
4、改一改。
5、说一说。
参照课后五:
选词填空,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也先最后接着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6、读一读。
(三)青蛙的样子。
1、读一读,找一找。
师:小蝌蚪变成了青蛙,青蛙长啥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用不同于小蝌蚪的记号标出。
生:四条腿,宽嘴巴。
生: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生: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
2、说一说。
师:能把青蛙的特征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青蛙有四条腿,嘴巴是宽宽的,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态句。
反思:
在教学中之所以确立这个为难点,因为文章的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写的这个内容,而且同学们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在以前教学中只是抓住一些文中的句子进行读、说,觉得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在这一次,无意间让学生画一画,没想到一画问题就画出来了,在画中检查出学生在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只注意到四肢的变化,没有注意到颜色、花纹的变化,而这就不能正确地反应出生长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经过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对这一认识会由不正确到正确。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4
《小蝌蚪找母亲》是一篇有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母亲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积极探索的道理。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青蛙生长过程的掌握,我选择按“找”这条线进行教学。
1、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本课时,首先以猜谜导入:小黑鱼,滑溜溜,大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孩们一下子就猜出是小蝌蚪。于是,我顺势引导,你为啥猜小蝌蚪呢?一边出示小蝌蚪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在学生说了很多有关蝌蚪的信息后,我抓住蝌蚪的外型,出示课文第一段话,我引导小孩个性朗读。有的说,这群小蝌蚪游得很快活,有的说游得很高兴,还有的说是自由自在地游的。我让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去朗读去感悟。然后,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出课文。我说“有一天,小蝌蚪看到一群小鸡跟着母亲在找食,小蝌蚪想我们的母亲在哪里?于是就有了我们的课文《小蝌蚪找母亲》”,接着一起读课题,问学生看了题目有啥感想,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小孩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啥要找母亲?他们是怎么找母亲的?他们找到母亲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小孩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积极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提一些读课文的具体要求,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小孩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果是不限的。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小孩们往往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母亲》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母亲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母亲,你们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小孩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小孩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小孩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小孩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母亲,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母亲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小孩,小蝌蚪连自己的母亲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母亲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小孩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啥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以情促说
小蝌蚪碰到鲤鱼母亲和乌龟的两段话其实在写法上是一样的,因此小孩在学习了这两段以后,我安排学生想像说话。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小蝌蚪从鲤鱼母亲那里打听到自己母亲的特点,他们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于是他们游啊游,看到乌龟是四条腿,宽嘴巴就以为是自己的母亲,可是乌龟却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母亲。”小蝌蚪都失望呀!不过没关系,有乌龟的帮忙,他们知道自己的母亲除了四条腿,宽嘴巴以外,头顶上还有两只大眼睛,批着绿衣裳。于是,小蝌蚪游啊游,他们还会碰到谁呢?请你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编下去。一会儿,小孩们就举手了。有的说:小蝌蚪游哇游,看到虾公公在前面威风地划过来划过去,就连忙追上去问:“虾公公,虾公公,我们的母亲在哪里?”虾公公笑着说:“你们的母亲穿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连声说:“谢谢,谢谢!”。也有的说:小蝌蚪游哇游,他们看到一只大螃蟹在捕食,连忙游过去问:“螃蟹大叔,我们的母亲在哪里?”螃蟹说:“你们的母亲最喜欢吃害虫了,她有时在田里捉虫,有时在池塘里的荷叶上捉虫。你自己去找吧!”小孩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多么合情合理的想象呀!不仅把故事编得更生动了,而且小孩的仿说能力一下子得到了提高。
四、以演促思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朗读的机会,更要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母亲》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qing,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小孩兴致盎然。然后再演一演,让小孩把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表演出来。如:小蝌蚪看到鲤鱼母亲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到乌龟以为是母亲就追上去的“追”,这两个动词两组小孩子都表演得很准确、到位。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小孩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5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懂得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教学难点 :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揭题、读题。
学习生字“蝌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边读边把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把它读正确。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检查初读情况。
生字词出示:蝌蚪池塘脑袋甩着鲤鱼乌龟披着短了蹲着碧绿肚皮鼓着
(1)按照课文读一读,即带拼音。
(2)看着黑板读一读,不带拼音。
(3)字形的教学: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啥办法记住的?或是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大家帮忙的?
(4)我说你做:师说脑袋生指着脑袋师说甩着生做动作(可以用手表示)蹲着、肚皮、鼓着、短了
(5)送生字回家。
过渡:大家已经能够把生字很正确地念下来了,那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全体起立,如果有错了,你就坐下来读。
(6)反馈读错的情况,集体纠正。
(7)你能把这些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组成一段简单的文字吗?
生说,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内容。
(三)完成课后作业 :
第1题,写出同偏旁的字。师按照学情做进一步的指导。
第二课时
要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一)小蝌蚪的样子。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
找出:大大的脑袋,青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2、读一读句子。
3、画一画小蝌蚪的样子(为了画面的美观你可以加进一些事物)。
4、说一说你自己所画的图。
5、练一练。
小蝌蚪游来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么样地游来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态变化。
1、过渡。
师:小蝌蚪游啊游,身体发生了变化。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用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也长出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随机认识“短”
(4)不知啥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2、仿造春蚕的不同时期图画一画青蛙的生长过程。
3、交流,既评一评。
4、改一改。
5、说一说。
参照课后五:
选词填空,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也先最后接着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6、读一读。
(三)青蛙的样子。
1、读一读,找一找。
师:小蝌蚪变成了青蛙,青蛙长啥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用不同于小蝌蚪的记号标出。
生:四条腿,宽嘴巴。
生: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生: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
2、说一说。
师:能把青蛙的特征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青蛙有四条腿,嘴巴是宽宽的,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态句。
(四)作业 布置:课堂作业 本2、5、6
第三课时
要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全问,再次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完成课堂作业 本。
(一)巩固练习:
1、复习新词,听写词语。
2、排列顺序:
( )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
( )小蝌蚪也长出了两条前腿。
( )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游来游去。
(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
(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条腿、嘴巴、披着,露着,鼓着。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
1、分组读。
2、抽组读,评议。
3、选择喜欢的角色读。
(三)读了课文,你来猜一猜这个故事为啥要到我们的课文里来?
教育意义:要保护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确,不要听到一点就判断事物。
(四)随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 本作业 。
反思:
在教学中之所以确立这个为难点,因为文章的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写的这个内容,而且同学们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在以前教学中只是抓住一些文中的句子进行读、说,觉得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在这一次,无意间让学生画一画,没想到一画问题就画出来了,在画中检查出学生在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只注意到四肢的变化,没有注意到颜色、花纹的变化,而这就不能正确地反应出生长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经过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对这一认识会由不正确到正确。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母亲》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简介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积极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六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2、能力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蹦、跳、蹬”等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3、情感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积极探索的道理。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小孩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动词;鉴于学生表现欲强,爱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引导探索、开拓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将以多媒体出现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青蛙形体的变化,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没有说明的细节。如眼睛的变化等。 3、课外延伸,积累知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简介青蛙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能从课外寻求获取知识的办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母亲》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动画、展示图片、出示练习、播放朗读,使学生在看、听、说、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内容,在调动感官功能的基础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强化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母亲的不易,进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想象气氛,以青蛙对话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识后的交流,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开拓思路。另外,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青蛙是益虫。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感知课文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当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 3、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时,以课件演示动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三个词的区别。在认识青蛙特点时,以课件出示图片,了解青蛙的形体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4、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安排了青蛙鸣叫的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想象小青蛙与母亲的对话内容。 5、以电脑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播放文字资料的录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流程分析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简介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课件演示】说谜面:大脑袋,园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叫,抓害虫,顶呱呱。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3、【课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啥模样? 4、引语:今天请大家听听《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初步认知小蝌蚪。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对小蝌蚪的印象也深一层,通过看图填空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感知课文。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要求大家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1、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2、引语:刚才,大家听故事时都非常认真,也非常专心。现在,谁最想说一说。 3、【课件演示】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
4、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也能增添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引导学生读、思、说,结合课件点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他们是怎么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他们都说了些啥话? 2、比较、体会、领悟: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1)、【课件演示】播放动画。 a、小蝌蚪与鲤鱼对面迎上去的动画; b、鲤鱼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动画; c、鲤鱼在前方,小蝌蚪游过去的动画。 (2)、【课件演示】播放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a、小蝌蚪看到鲤鱼母亲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到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到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区别三个词,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化的语言以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爱模仿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戴上头饰,配上动作,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语感。) 〈四〉、启发思考。 引语:为啥小蝌蚪认定大青蛙就是他们的母亲? 1、点拨朗读。 鲤鱼和乌龟是怎么样向小蝌蚪描述他们的母亲的?用“~~”画一画,读一读。 2、看图填空。 引语:小蝌蚪见到的大青蛙是啥样子的?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1)、选词填空。 披、鼓、蹲、露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到荷叶上( )着一只大青蛙,( )着碧绿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对大眼睛。 (2)、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配上动作。 暗示——小蝌蚪独立生活,遇事能积极探索,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借助鲤鱼、乌龟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点,从学生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描述的办法并引导学生想象青蛙的模样。结合课件,看图填空,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青蛙状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暗示的办法让学生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积极探索的精神。) 〈五〉、发散思维。 引语: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青蛙,听到了母亲的招呼,他们是怎么做的? 1、【课件演示】结合动画,选词填空。 蹦、跳、蹬 他们后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叶上。 2、【课件演示】播放青蛙鸣叫的声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和母亲都说了些 啥? 3、夸夸想想。 (1)、你们喜欢小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当母亲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爱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对话,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表扬是教学中常用来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去表扬小蝌蚪,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蝌蚪独立生活与积极探索的精神。) 〈六〉、课外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2、听听小博士的简介: 【课件演示】播放简介有关青蛙知识的文字资料。 青蛙的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1900多种,我国就有150种左右。著名的弹琴蛙,是我国的特产,它鸣声婉转,仿佛古代仕女于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则鸣声低沉粗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声除了给人以“音乐”的欣赏外,它还能预报天气。唐诗中有“水旱卜蛙声”的诗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书中也有“三月初三听蛙声,卜水旱”的记载。近代,我国有不少农谚也是反映蛙鸣与天气的关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干得犁头翘”,等等。 青蛙还是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于幼虫(蝌蚪)时,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时,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虫。 青蛙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大蟾蜍,经处理晒干成干蟾,可治疗小儿疳积。从它的耳后腺、皮肤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药品,具有强心、镇痛、止血和治疗疔疮等作用。青蛙是益虫,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准捕杀。 (设计意图:以课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青蛙,保护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七〉、板书设计: 小蝌蚪 找 母亲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7
《小蝌蚪找母亲》片断赏析
福建省凤城中心小学 罗巧英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来谈谈对青蛙的了解。
生: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它还会写诗:“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你的想像力真丰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师:也可以说人模仿青蛙的动作。
生:青蛙的肉很好吃。
(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哦,你吃过青蛙肉吗?
生:我吃过,父亲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师:其他同学有啥看法?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会怕你呢?
生: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提很多害虫,要保护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们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庄稼不就被害虫吃光了吗?到时,我们人类还吃啥?
生:哦,原来不能吃青蛙的肉!
【执教者阐述】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教例中,我关注到学生“吃青蛙肉”这一状况,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爱吃青蛙肉”的同学也受到教育,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小蝌蚪傻不傻?──《小蝌蚪找母亲》片段赏析
浙江省义乌艺术学校 燕 子
“小蝌蚪傻吗?”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这种时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于是,笔者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了两组,组织了一场辩论。
生:小蝌蚪真傻,他看到乌龟四条腿,就把他当作了母亲。
生:我也认为小蝌蚪傻,因为乌龟虽然有四条腿,但它的嘴巴也不宽。
生:我也觉得小蝌蚪很傻,在没弄清楚事实之前就乱叫母亲。
(接着发言的是认为小蝌蚪不傻的小孩子)
生:我觉得小蝌蚪一点也不傻。他能按照鲤鱼母亲的话去找,乌龟不就是四条腿,宽嘴巴的吗?
生:我觉得小蝌蚪不傻,因为小蝌蚪和他们的母亲长得太不像了。
生:我也认为小蝌蚪不傻,小蝌蚪生下来后,他母亲就离开了他,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啥模样。
生:是呀,我觉得小蝌蚪找错母亲不是他的错,而是鲤鱼母亲说的不够详细,没有把青蛙的样子说完整。
师:你说的有道理,鲤鱼母亲简介得不完整,才使小蝌蚪找错了母亲。那是谁帮小蝌蚪找到了母亲呢?
生:是乌龟帮小蝌蚪找到了母亲。
师:乌龟怎么说的?你能读一读吗?(生读)
师:大家认为乌龟说得对吗?
生:我觉得不对,乌龟还是没有简介完整。他还应该加上“你们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是通过鲤鱼母亲和乌龟他们的帮助下才找到母亲的。
生:我觉得小蝌蚪不但不傻,还很聪明。他能把鲤鱼母亲说的和乌龟说的特点合起来去分析。
师:如果老师现在重新问你们小蝌蚪傻不傻,你们会怎么回答?
生:(响亮而也齐声地回答)不傻。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小蝌蚪并不傻。他找错母亲的原因是鲤鱼和乌龟没有完整地简介他母亲的样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单方面去分析一样事物。而应该综合地分析才不至于出差错。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8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边看图边学文,了解小蝌蚪是怎么样长成青蛙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育学生自觉保护青蛙和蝌蚪。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可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母亲有礼貌的问话;叫母亲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母亲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9
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小孩发展,首先要为婴儿设计一个自由、宽松的,使婴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根据小班婴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动、好模仿,对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他们常常学着小蝌蚪的样子游呀游。有一次,我问小孩子:“你们知道小蝌蚪的母亲是谁呀?”大部分小孩子说是‘大蝌蚪’,只有个别婴儿说是‘青蛙’。为了让小孩子都知道小蝌蚪的母亲是青蛙,于是我设计了综合活动‘小蝌蚪找母亲’,创设了找母亲的情景。把课当游戏做,使婴儿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愉悦地学到知识,掌握本领,促进婴儿多方面技能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在小蝌蚪找母亲的游戏中,学习简单的语言表达,知道小蝌蚪的母亲是青蛙。 2、发展跑、跳、钻等动作技能。 3、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桥洞(拱形门)若干 2、人手一个胸饰 3、虫子若干条,磁带,图片 4、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听音乐《春季》,自由地跟老师做动作进教室 (2)春季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小蝌蚪,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吧! 2、基本部分 (1)师:小蝌蚪,我们在水里游一游、玩一玩、跑一跑吧!(小鸭图片)小蝌蚪你们看这是谁呀?鸭母亲和小鸭子在干啥呀?我们一起问问鸭母亲我们的母亲在哪里?长着啥样的? (2)我们游过小沟去找找我们的母亲吧!(小鱼图片)它是不是我们的母亲呀?它是谁的母亲呢?我们的母亲长得啥样呢?(婴儿自由回答) (3)这儿有许多小桥洞呢?我们钻过小桥洞去找找我们的母亲好吗?钻小桥洞时,谁也别碰脏了我们的小尾巴,弄脏了我们的新衣服。(小乌龟图片)我找到我们的母亲了!它为啥不是我们的母亲呢?它不是穿着绿衣服、还有四条腿吗?(婴儿自由讨论回答) (4)游啊游,跑啊跑,我们再到前面去找找我们的母亲吧!(鹅图片)小蝌蚪你们看它是不是我们的母亲呀?为啥呢?(婴儿自由讨论回答) (5)哎呀!怎么找不到我们的母亲呢?我们的母亲在哪儿呢?(边说边出示青蛙胸饰)小孩们,我可找到你们了,你们是不是都特别想我呀?小孩们,母亲呀是从小蝌蚪长呀长呀变成青蛙的,那么你们长呀长呀也会变成啥呀?让母亲看看谁已经变成小青蛙了?(请婴儿出示胸饰)小青蛙是怎么走路的?(学青蛙走路)我们青蛙有啥本领呀?(捉害虫) (6)今天呀,母亲要带你们到田里去捉害虫,可是去田里的路上有一条小沟,我们要用力的跳过去,先看母亲是怎么跳过小沟的,双脚并拢、半蹲、用力一跳,我们小青蛙也来试一试。小青蛙们跳得真好。现在我们要到田里去捉害虫了,先看母亲来一遍(教师示范)母亲请小青蛙蹦蹦跳跳去捉一条红虫子然后跑回来。(婴儿捉一条红虫子,然后跑回来)现在母亲要请我们小青蛙跳过小钩去捉两条绿虫子(婴儿捉两条绿虫子,跑回来)。我的小青蛙呀真能干,田里呀还有虫子,现在请小青蛙去捉三条黄虫子。(捉三条黄虫子)好了,小孩们把田里的害虫都去捉回来,捉许多许多条。
结束部分 师:田里的害虫都到哪里去了?田里的害虫都被我们小青蛙捉掉了,你们高兴不高兴呀?小青蛙高兴地呱呱呱唱起了歌。 (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0
自编创作业
根据不同课文的要求,教师可以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既让学生自编作业 题,也注重激发他们在自编中的创造性,把作业 的“老面孔”演化为多种多样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请看《不合群的小蝌蚪》一课中的一组交流镜头: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两种蝌蚪的不同特点,可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还在错认蝌蚪。大家想把这个知识告诉周围的人吗?
生:想。
师:那你们打算怎么做?
生1:晚上回家把这个知识告诉父亲母亲,再让父亲母亲也一起宣传。
生2:我要画一张表格,把两种蝌蚪的不同点区分开来,然后贴到学校的宣传栏上。
生3:婴儿园的小孩子不认字,我就画两种蝌蚪,让他们看明白。
生4:我要写一封信给语文课本的编委,告诉他们,一年级课本《小蝌蚪找母亲》中的蝌蚪不?是青蛙母亲的小孩。
生5:我们写个通告启示,寄到电台、晚报去。
……◆
※ 摘自《“新课程”改了作业 的“老面孔”》。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1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母亲为线索,简介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母亲。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母亲。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母亲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也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啥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小孩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办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办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母亲有礼貌的问话;叫母亲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母亲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进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2
一、分析教材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蝌蚪找母亲》的第一课时。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母亲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从教材编排上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上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作用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蝌、蚪、甩、游、鲤、食、迎、哪、龟、披、短、肚、已、害”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使学生从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理解乌龟为啥不是小蝌蚪的母亲。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看图学文的要求和特点,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办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办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办法,掌握规律,积极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大纲》要求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培养语感,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空。低年级课文更要“多读少讲”,甚至“以读代讲”,让学生有层次的,投入情感地读。本课语言文字浅显易懂,趣味性强。于是,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熟读课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课后问题思考:小蝌蚪是怎么样长成青蛙的?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青蛙和蝌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解疑,明确这两个问题后,揭示出教学重点。根据鲤鱼和乌龟对蝌蚪母亲的描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脑海中呈现出青蛙的模样。借助画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分别带上头饰进行角色体验。这样,把学习语文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学生模仿演示深入体会课文,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从中感悟出蝌蚪的生长过程。为了巩固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利用图片出示青蛙的生长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用直观的青蛙图展现学生想象的事物,肯定学生心中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 选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美,积累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可用自由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借助画面重点体会好这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活泼可爱的样子;对鲤鱼母亲有礼貌的问话;叫母亲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母亲说话时慈爱的语气。这样,充分体现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注重语言积累,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一幅可爱的蝌蚪图来简介一下小蝌蚪,让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资源,将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来复述课文的第一小节。也如: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找到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语句,再合成一句话。这样,有目的地创设了新的语言转换机会,也以变化句式的办法,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也帮助学生运用了语言。
4、边读边思,以思促学。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有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课堂上,我通过质疑:小蝌蚪为啥认为乌龟是自己的母亲?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课文,自己来解决问题,变学生被动求知为积极求知,培养了学生综合判断能力。
(五)延伸课堂,拓展创新
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不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不限的课外去,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联系,强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蝌蚪、青蛙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小孩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母亲》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想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们多多给予我批评指导。
小班绘画课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3
颜金怀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看图学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教具准备:
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四、教学地点:
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五、教学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也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啥样儿的?它也是怎么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也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啥?它们都在干些啥?(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啥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啥?它们找到母亲了吗?它们的母亲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母亲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么样?过了几天怎么样?后来也怎样?最后变成啥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母亲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母亲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么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怎样?问:从图上小蝌蚪的啥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
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题(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啥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啥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啥会游向鲤鱼母亲?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为小蝌蚪们看到鲤鱼母亲在教小鲤鱼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该有母亲,但也不知母亲长得怎样,所以就游过去问。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这里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母亲能发现自己——小蝌蚪。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母亲告诉小蝌蚪,它的母亲有啥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的”“哪儿”要读重音;鲤鱼母亲的回答要用长辈式亲切的语气读出来。)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也起了啥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啥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母亲呢?课文中为啥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母亲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4、乌龟母亲告诉小蝌蚪,它们母亲的特点是啥?(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母亲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1) 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也起了啥变化?(板书)
2) 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母亲呢?他们的母亲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联系图及有关句子回答:回顾乌龟简介的青蛙母亲的特征,还有前面鲤鱼母亲讲的“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了解母亲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母亲了。)
7、第四段主要讲了啥?先读再说。(自由读后再指导学生说出段意)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啥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么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母亲干啥?这说明了啥?(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么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一道题。
3、完成课后第三道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3、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学习生字。
3、难写、易错字形分析:
塘:共13画,第八画右边要出头,第10笔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左边是。
迎:半包围结构,里面的不要多写一撇。书空。
龟:共7笔,上边是,下边是不是“电”。书空。
裳:共14画,下边是“衣”。
鼓:右边是“支”不是也不是,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4、运用测试及书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四、总结课堂。
推荐站内搜索: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甘肃高考录取查询系统、二建报名网站官网登录、网络情感日志、项链读后感500字、高二周记、江西自考网所有成绩查询、2018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桂林山水作文400字、高一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