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 、几枚硬币
教师准备 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
教学手段: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感知体验 多媒体课件
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到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数码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
(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啥不选他?
2、实践体验。
同时让高大的一名学生和这名瘦小的学生互相背一背,并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
再请学生掂一掂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或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生分别说出自己见过的一些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一些秤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和实物。
3、让学生观察带来的台秤、弹簧秤、天平,观察一下,上面有啥?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简介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4、本节课我们就用台秤、弹簧秤和天平来称一称。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
师: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生1:我们组5个iPhone
生2:我们组的8个文具盒
生3:我们组6本书
…………
4、猜一猜。
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师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啥?
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5、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一说身边或教室中物品和质量。
生:窗台上的一盆花有1千克重。
生:指着一摞作业本大约有1千克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生1:也可以用秤称。
生2:我看书知道可以用天平来称。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就用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简介克的表示符号“g”。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汇报:生:10个1角是10克,我知道1个1角的硬币就是1克。
生:一枝笔是10克。
生:一个鸡蛋是50克。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四)单位换算
1、师:同学们认识了千克和克,拿出你们组带来的盐观察一下盐袋的正面是怎么规定质量的。引出:1千克=1000克
2、练一练书中20页的2题。
3、指“kg”、“g”,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到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悦,多次实践也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老师这有一段录像同学们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录像中有数学问题,要注意哟!答上的奖励一颗★
开始放录像。
镜头一:几名学生在校医室量体重,当一名学生站在秤上时,画面拉近称上的刻度。50千克。
镜头二:一名学生与父母在超市购物,学生拿起一个果冻,画面拉近封皮上的净含量: 30克。
镜头三:父亲拿了一个西瓜放在台秤上,画面上拉近秤上的刻度。指针指向刻度“5”。
…………
2、师:谁找到了镜头中数学问题,请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3、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办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物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自体验。并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尝试了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新知的喜悦,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班级的学额(60人)较大,每组人数较多,每组中在操作过程中配合的不好,学生都争着操作、争着发言,因此课堂显得较混乱。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的调控。
点评: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实践活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虚拟主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与父母购过物,但是呢注意的只是买啥,并没有注意有多重。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较好的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的基本理念”。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p18 p19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怎样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盐8袋,100克、200克、300克、400克、500克大米若干,不同质量的物体若干,盘秤1台,天平1台。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物 品 名 称物 品 重 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啥收获?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师: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用字母表示,克可以写作g,千克写作kg三、在生活中学习1、认识秤。(1)师:你们是怎么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师:这个办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例如鸡蛋,iPhone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秤,请同学们来看一看(有盘秤、天平)除了这些,还有……(教师课件展示并简介生活中常见的秤。)(3)详细简介盘秤的使用办法(课件展示)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盘秤。这是一个盘秤的秤面,上面啥物品也没有。这时的指针是指在“0”的位置的。请同学们观察秤面,思考下面的问题。思考好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的同学用行动表示。再观察另一个秤面。两个秤面有啥不同?(单位不同)在使用秤的时候要注意啥?同学们可真棒,那么,大家会认秤吗?我们来试一试。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啥?b、简介秤面中怎样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4)认识天平除了盘秤,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如图:红色指针指在正中间,这时左边的托盘上放着5枚2分的硬币,右边的法码显示是5克,就说明这5枚2分的硬币正好重5克。(5)练一练认识了这两种秤,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课件)同桌先说一说,再指名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1)师: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千克有多重呢? 书上的小女孩告诉我们:1千克有……1克也有多重呢?书上的小男孩告诉……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一千克重的物品,我们先来秤秤看,一千克的物品放在盘秤上时指针的变化。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掂一掂,一千克和一克到底有多重?请小组长上来领一袋一千克重的物品和一枚一克重的硬币,同组同学轮流掂一掂,想一想,你感受到了啥。(一千克比较重,一克很轻)我们一般啥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啥情况下用克作单位?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并说一说你发现了啥?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 包 重 量数 量100克袋200克袋500克袋800克袋总 重 量克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啥?千克与克有啥关系呢?同桌说一说。再指名答(板书:1千克=1000克)四、认识了千克与克,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我们先来看看游戏规则(课件)估一估,称一称1、请同学们分小组估一估你们组内的物品有多重,和你们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2、小组内估量完成之后,向老师示意。3、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来称一称物品到底有多重。4、比一比哪个小组估量的最准确,哪个小组活动的也快也轻。五、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啥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啥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本课教师设计了一个也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看一看,想一想,进而认识了几种常见的秤,会认秤。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想一想,充分感受了“克”与“千克”的实际重量。而在总结“1千克=1000克” 时,教师没有采用教材中直接告诉学生的办法,而是先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填一填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探索出了“克”与“千克”的关系,我相信这样的活动一定比直接告诉他们,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而且这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教学过程,也同时是一种学习办法、技能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认识了“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这是本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但同时,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认识秤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了课件来展示秤面,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清楚,但是呢却把本来很生动的,学生经常的秤硬拉到了幕布上,使原本很熟悉的东西也远离学生了,因此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表现并不积极。另外,最后一个估一估,量一量的环节活动不够充分。不妨让每个小组估过之后,再交换一下,可以上更多的小孩接触到更多不同质量的物品。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办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啥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简介台秤的使用办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么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 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进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么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 说说比1克怎么样,比1千克怎么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啥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啥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 ) 一条鱼重2 ( ) 一颗糖1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头猪重150( )
2、单位换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 一只公鸡 一个梨 一个一元硬币 一辆卡车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啥?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办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iPhone、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课例点评】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新华字典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 “没动静”,进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虚拟主机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米、石头;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4
第五册《有多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iPhone。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 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怎样留下作业时间和虚拟主机。练习是应该用啥方式怎样指导学生?比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北师大版《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么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 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怎样,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具体例子有1吨是 40个25千克的小孩子的重量。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1、电梯本身有重量。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孩子,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有多重教学反思
今天,我要讲解数学课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我在头一天的晚上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带两袋食盐、硬币,水果,有啥就带啥,学生完成的较好。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努力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在本节课里,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克和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千克”和“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学习小组进行的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课后练习,有几名学生出现错误,需多加练习,会有所改善。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怎样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天平秤、两个球、绿豆、铅笔、鸡蛋、iPhone、盐、2分硬币
学具准备:盐(每组2袋)、2分硬币(每组1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看”:
师:谁愿意和老师做个游戏吗?老师和,比一比,用一句话说一说。
学生回答。
再次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看。
2、掂一掂:
出示两个球。一个大却轻,一个小却重。
师:这儿有红球,篮球。你认为这两个球,谁比谁重?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你有啥感受?
师:当我们“看”不出物体的谁重谁轻时,还可以用“掂一掂”的办法。找身边的2样物品,用手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谁重?
3、称一称:
想知道数学书、课堂作业本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啥办法?
板书:称。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那些秤?
出示各种秤。
拿出一个天平秤。简介天枰的使用办法。4、揭题。
师:秤是我们生活中测量物体轻重的重要工具。在数学中,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1克的认识。
师:老师这儿准备了1枚2分的硬币和一粒绿豆,你认为谁的质量更接近1克?学生猜测。
天枰称一称。
指明:1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板书)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1克有啥感受?
2、1克绿豆有几粒?
师:是的,1克很轻。那小孩子们,想不想知道1克绿豆有几粒吗?仔细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
是:原来12粒绿豆约重1克!板书。
3、估计一支铅笔的质量。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约重多少呢?
称一称。5克多一点。一支铅笔约重5克。
4、说一说哪些物体约重1克或几克?
5、称一称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到底有多重。
我们一起称一称。板书: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克。
一本课堂作业本约重100克。
6、拿出盐,估计一下一袋盐约重多少克?先别忙着估计,四人小组轮流掂一掂。
学生估计。
三、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1、一袋盐约重多少克呢?(500克)2袋呢?(1000克)
2、1000克,我们可以用较大的质量单位“千克”。板书:1千克
3、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板书: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的字母表示办法。
师:“千克”我们可以用字母“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我们还可以这样写1kg=1000g。
读一读。
师:听老师是怎么样读的?跟老师读一读。
4、拿出1千克的iPhone。
师:你们看,这儿有一袋iPhone,它约重1kg。数一数,有几个?板书:5个iPhone约重1千克。
5、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约重1千克?
6、估计自己的书包的质量。
7、找出一个中等个子的小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找出一个小个的小孩子和个大的小孩子,让学生估计一下他们的体重。
四、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约重50( )。
老师的体重约55( )。
一桶油约重5( )。
一本字典约重250( )。
2、练一练:
iPhone 回形针 西瓜 老虎
2克 4千克 200千克 190克
3、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谁重些?
五、综合实践活动:
1、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约重是1克?哪些物体约重是1千克?
2、去超市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用的是”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用的是”千克“?(分别找出5样)
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
质 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1枚2分的硬币约重 2袋盐约重
10粒绿豆约重 1克 500克×2=1000克 1千克
掂 1粒花生米约重 5个iPhone约重
1本数学书约重 200克
量 1本课堂作业本约重100克
1袋盐约重500克
称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在之前学生只在一年级学习过谁重谁轻,没有做任何的铺垫。因此我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回顾了知识,找对了切入点。之后,我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克的表象认识,然后也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 “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
通过此次课的教学,我现做以下反思:
1、教材中,是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千克”入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见过质量单位。但是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识“克”,通过克的认识,再来认识“千克”的。整节课,环节清晰,一环接一环。但是呢,在教学中,对于克的认识,学生感受很深,体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呢学生对于“千克”的认识,不够多,感受的也不多。只对1千克的盐进行了掂一掂,对于几十千克、几百千克没有概念。
2、在天平秤的认识时,我烦难了。天平秤是自然课里学习的称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在数学课中,讲它的使用过于详细就有失数学课的数学味。不讲嘛,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它。在上课时,我在简介天平秤的使用时,不够科学。
3、准备的学具和材料不够充分。因此在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物体大约是1克重时,学生很难说出来。如果给学生准备好较多的材料,学生便会脱口而出。
4、在“找出一个中等个子的小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找出一个小个的小孩子和个大的小孩子,让学生估计一下他们的体重。”这个环节中,因为在前面2节课的试教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没有出现用斤做单位的情况。因此在设计时,我们把这个环节放在了第二课时中。但是呢这节课里,却有学生将公斤和斤带进了课堂,意外的回答让我不知所措,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的不够好。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6
课题:有多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18,19,20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使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了解常用的称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天平,2袋500克盐,一小袋iPhone,几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背一背”游戏:请3名同学到讲台前,其中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体重有明显区别),背的同学讲感受说给同学们听,感受人的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感知:每名同学掂一掂桌上的课本和字典,感受物体的轻重,并同桌之间说一说。
3.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4.揭示课题: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他们也是国际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感知物体有轻有重,以及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引出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 认识秤:
1. 师:要知道一个人或是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讨论,并说说看到过哪些秤。
师:课件出示各种秤的图片:台秤,天平,数码称,弹簧秤,磅秤等
2. 让学生观察实物天平和弹簧秤:①上面有啥?②怎样秤物体的质量?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并汇报。
师适当的补充说明其用法,简介千克和克的符号表示kg,g。
(二) 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 称一称:
①请学生用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重1千克。
②师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两袋盐有多重,并板书:1千克。
2. 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这两袋盐的质量,体会并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说一说自己对1千克的感受。
3. 估一估,再称一称
① 估一估:掂一掂估计一下1千克iPhone大约是几个?
② 称一称:估计之后将这些iPhone用弹簧秤称一称,说一说1千克iPhone大约有多少个。
4. 找一找: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掂一掂并称一称。
指名说一说哪些物体大约重1千克,再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
5. 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质量。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亲身体验感知了质量为1千克物体的物体有多重。可是像粉笔,一枚硬币,一支铅笔,一片药等这样比较轻的物体用弹簧秤称一称,能否称出它们的质量?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也用千克作单位吗?
生思考讨论,回答。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师:称较轻的物品有多重时一般用“克(g)”作单位,可以用天平称。
(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1. 师示范:用天平称一枚硬币,其质量约为1克。
2. 学生称一称:小组内称一称较轻物体的质量。
3.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多次实践,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形成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也培养学生估计能力与数感,学生学得轻松,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 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1. 算一算:出示2袋500克的盐,能算出这两袋盐的质量吗?
生计算;1000克。
2. 称一称:将这两袋盐用弹簧秤称一称,其质量是1千克。
你发现了啥?学生讨论。
板书:1千克=1000克(1kg=1000g)
3. 说一说在哪儿看到过“kg,g”这种符号。
4. 练习:p20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在学生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后,让其自主探索通过算一算,称一称活动发现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相关换算练习巩固学生对进率关系式的掌握,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p20 第一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台秤,注意计量单位。
生独立完成,反馈。
2. 填一填,课件出示:,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千克或克。
生通过对千克和克的感受及生活实际填空。
3.(机动)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学生可以先猜一猜,然后在称一称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四.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1.实践活动:p20页实践活动
2.生活中在商店里那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或是1克。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7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iPhone、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啥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简介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啥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数码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啥?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iPhone?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iPhone(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iPhone,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iPhone重还是比iPhone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
明确:一个李子比一iPhone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iPhone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比如:两包盐、五个iPhone、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啥秤?明确:天平。
看天平的办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办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怎样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啥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 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iPhone1000克,那一个iPhone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物体蜜枣一瓶水铅笔字典花生米约50颗鸡蛋估计重量 称的结果
八、巩固练习:(口答)填单位。
一枚一角硬币重约1( ),一枝铅笔重约10( ),
一枚回型针重约2( ),2个iPhone重约400( ),
一个西瓜重约4( ),一头大肥猪重约200( )。
九、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都学到了些啥?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8
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而本节课也是学习较大质量单位"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物体的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把"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收集信息、初步感知
(三)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四)应用拓展、加深认识
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在第一个环节,我创设了"背一背"的游戏,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背一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这时我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想知道物体或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收集信息、初步感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常见的秤和有质量标识的包装袋学生是不陌生的。所以,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常见秤的图片、调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请看,这是小孩们通过从网上下载、查资料、给实物拍照等办法搜集到的图片,这是其中一个小孩的调查表:
小孩们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常见的秤,开阔了视野,并通过任选桌上的物品称质量,知道了台秤和天平的使用办法,而且从调查表中初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新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提倡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在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我先让学生用台秤称出正好是1千克的物品质量,放在袋子里,在小组内轮换着掂一掂。然后用天平称出正好是1克的物品质量,再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区别。也通过让学生估计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或1克,并进行验证,不仅使学生感知了1千克和1克到底有多重,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求知的基本理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我让学生先算一算2袋500克的盐有多重,再用台秤称一称。使学生在操作中直观理解了1千克=1000克的关系。为了使学生真正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我也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素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计并称量自己身边的物品,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称出的物品也多也精确。小孩们有的称书包,有的称课本,还有的称尺子,真正达到了习中得趣、习中得知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第四个环节,我也设计了一个"慧眼识真"的练习题,再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小明写给外公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
外公:
您好!
我已经10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2个,250千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4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父亲母亲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外孙:小明
同学们读完这封信,嬉笑之余,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小明找出并改正了信中的错误,在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整节课,小孩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不断被激活,各种感官不断被调动,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
新课程呼唤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让我们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上手常动、脑常思、口常开,为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请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吧!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9
《有多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气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 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小孩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小孩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也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悦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物品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我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我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 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让学生做“背一背”的游戏,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的表示办法。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搜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还发现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发挥魅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也让学生“找一找”、 “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虚拟主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iPhone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进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虚拟主机。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体验——《有多重》教学反思
西岗区兆麟小学——马丽荣
在教学《有多重》这节数学内容时,由于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称量过程中,了解称量办法的多样化,掌握千克和克的含义,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恰当选择单位。因而在设计练习时,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千克鸡蛋约( )个”,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会一千克,有的同学说:“一千克鸡蛋大约15个”,有的说:“一千克鸡蛋大约20个”对他们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这时有个同学把手举的高高的说:“老师,我认为一千克鸡蛋大约有26个。”这下教师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把目光一下集中到他身上,我当时也一愣,因为在我想来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2~20个,他突然说出这么多个,真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忙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因为有的鸡蛋大,有的鸡蛋小,特别小的鸡蛋,我想一千克大约有26个。” 小孩说得也有道理,我也没有实际调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况存在,这时,我说:“这样,今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去好好找一找这些资料,明天再来汇报,能找到这样的资料,说明这个答案是对的。”听我这么一说,刚才发言的那个男孩,显得特别高兴,“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第二天早晨,学生一到校,我急切地等待小孩们的答案,一个说:“我跟母亲去市场,让卖鸡蛋的阿姨给称鸡蛋,最大的鸡蛋50克,一千克大约20个。”一个说:“我回家查找书,在《世界之最》这本书中我知道最大的鸡蛋重340.2克,同学说的一千克有26个,我没查到。”昨天发言说“一千克鸡蛋约26个”的同学,极其急切地说:“老师,我和母亲跑了好几个菜市场,终于在一家菜市场的鸡蛋摊上,发现最大的鸡蛋85克,一千克大约12个,最小的鸡蛋有36克,一千克大约26个”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这个男孩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彩。
我想,在这看似小之甚小的事情中,我如果当时一语断定“错”,那将扼杀这些小孩好学探究的积极性,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结果,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沉思,我们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随意凭自己的主观而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因为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会超越老师,出现新颖奇特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捕捉,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么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怎样,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这样虽不一定有明显的外显结果,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不正是最好的“结果”吗?使我惊喜的是,给学生的一缕阳光,让我收获到了无数灿烂的太阳!
以前,总为学生设计的太多,总想当然地把学生想象成种子,自己是土壤。但在这次的整个活动中,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比喻:小孩是种子倒好,如果小孩原本就是一块金子,那么我超重的“爱”是不是影响了小孩铸造奋飞的翅膀!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10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多重》。
一、说教材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认识,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用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物体的质量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数学思维。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办法进行学习。
3、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办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积极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分4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秤,了解盘秤的使用办法,为下面千克和克的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步:认识千克。首先通过称两袋盐的质量让学生认识1千克。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通过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的活动感知物体的质量与大小无关。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三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也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这一练习不仅是对新知的巩固,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四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通过称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思考并认识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通过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闯关游戏。1、估一估物体的重量,进一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感知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应用。2、通过填一填巩固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3、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操作中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进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小孩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小孩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和机会。但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体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游戏导入.教师请三个同学到讲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两位同学,被背的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实践体验.请学生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用秤量)"你见过哪些秤呢 "简介本节课所用的台秤和天平.
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①称一称.用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重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②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感受1千克.
③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袋子装iPhone,再掂一掂,估计大约几个iPhone是1千克.再称一称,说一说.
④找一找.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重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⑤猜一猜.出示1千克纸和1千克铁,让学生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⑥拎一拎.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千克的重量.
⑦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重量.
⑧小结:举例说明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哪些.
建立克的重量概念
参照千克的教学过程.
单位换算.
①称一称,算一算.称2袋500克的盐,理解1千克=1000克.
②用"kg"表示"千克",用表示"克",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这种符号.
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做练一练第1,2题
估一估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重量,称一下.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8?——p20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有多重》是在学生掌握了轻重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质量单位,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质量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有多重”这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导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并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处理,以活动贯穿整课。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情感目标:能积极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5、教学准备
(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各1袋,iPhone1个、……蛋1袋。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提倡民主、平等、启发式的教学办法。
新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只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供发现知识的条件,并从中点拨、引导,使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把积极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掂、比、估、算、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2007年10月24日,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嫦娥1号”起飞重量为2350千克。)
简介“嫦娥一号”的起飞重量,导出并板书课题:有多重。
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感受1千克。
活动1: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数学游戏,与1千克比轻重。
第二环节:感受1克。
活动2:掂一掂,感受1克。
活动3:找一找,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
活动4:比一比,1千克和1克的质量区别。
第三环节:“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课件:淘气和笑笑在争论2包500克食盐重,还是1包1千克的白糖重。)通过称一称、算一算进而得出1千克=1000克。
练习: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活动5:掂一掂,称一称1个iPhone有多重。
活动6:估一估,称一称多少个……蛋大约重1千克。
活动7:猜一猜、背一背同桌有多重。
4、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1)设计“你知道吗?”的课外小知识。
(课件: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一般人群每日食盐量为6—8克。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应少于6克。
1克米大约有50粒,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那么全班55人,一天就浪费约1克;全市370万人,一天就浪费约74千克;全国13亿人,一天就浪费26000千克,合26吨。)
运用直观的画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同时渗透健康教育和节约粮食的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圆满实现。
(2)在课的结尾,我给予学生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作为本节课的课后思考题。
(课件: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通过解决这个小故事的问题,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评价
教育家苏霍姆霖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评价十分重要。它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能更加积极积极地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评、互评、师评多样性的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小孩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简介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幼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简介,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样?
生1:很重。
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iPhone。
师:请你估计几个iPhone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iPhone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iPhone,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iPhone。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iPhone大约有几个。
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iPhone差不多大。
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iPhone数量就多,如果是大iPhone数量就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简介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简介天平的使用办法)
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
(2)掂一掂。
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我的铅笔头。
生2: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也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啥?
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啥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也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
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办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啥收获呀?回家要跟父亲母亲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虚拟主机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气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进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 “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
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小孩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小孩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也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悦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要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如:估计几个iPhone大约是1千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组内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这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去表现;才会感觉学习很轻松,思维得到了解放,也有胆量设疑、有信心回答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
3.适时的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扣子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及时总结,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案例点评〗
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这节课是成功的。
从教学设计看,教师能够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自制的两个相同的小盒子让学生猜轻重等。另外,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始终处于极为轻松、愉悦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有序地合作交流,自主地思考探究。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气氛中,充分掌握了有关轻重方面的知识,在掂、称、估、找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推荐站内搜索:周记600字、周记、自考本科报名官网入口、猴王出世的读后感、计算机二级题库、初三周记、科技馆观后感、曲阜师范大学专升本、生活情感日志网、除夕之夜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