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顾(通用5篇)
我的回顾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从少年回忆起自己是怎样是怎样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3、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4、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5、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1、了解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从少年回忆起自己是怎样是怎样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3、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二)、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从少年回忆起自己是怎样是怎样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2、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3、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是啥?对了,同学们都知道,那就是相对论。大家知道相对论用一个公式怎么表示出来吗?就是e=mc2,也就是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大家是不是对这么一个伟人的少年好奇?
(二) 爱因斯坦简介: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33年因纳粹迫害,他迁居美国。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对自然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风和雨形成,月亮高悬空中竟然不会掉下来……,这些无不令他感到惊奇。1896年,在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爱因斯坦就希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但毕业后,爱因斯坦处于失业状态,两年后才在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找到一个低级职员的位置。虽然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仍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看了大量的书。这段时间奠定了他一生科学研究的基础。19xx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三个不同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现出惊人的才智。19xx年,爱因斯坦发表了总结性论著《广义相对论原理》。除此之外,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例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的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他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公开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因此成为德国纳粹分子追捕的对象。爱因斯坦还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晚年,他主张禁用核武器,反对核军备竞赛。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1955年4月18日,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病逝。他生前立有遗嘱,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免除所有公共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乐典礼。根据他的遗嘱,火化时在场的人只有: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纳坦,爱因斯坦最忠实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诺伊施泰因,图书管理员范托娃,以及他的妻子等12人。没有奏乐,没有花卉,小教堂里一片寂静。只有遗嘱执行者纳坦在结束仪式时,念了歌德悼念席勒的诗,表达自己的哀思: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
把不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
(三) 课文分析: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在文中爱因斯坦回忆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那么他是以啥为文章的内容和核心的?
明确:他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的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一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和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2、 当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早熟的少年时,他有没有一下子就决定走科学之路?请详细的阐述他是怎样走上科学之路的?
明确:没有,刚开始他选择了宗教,后来思想转变,才转向科学。有宗教到物理学他的人生经历了两个转折:从宗教向科学的转变;从数学到物理学的转变。
3、 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终止的原因是啥?
明确:a、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认为《圣经》里的故事很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b、他的脑海里充溢了一种狂热的自由主义的思想。
c、怀疑所有权威,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怀一种怀疑的态度:“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的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4、 你怎样理解“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句话?
明确:因为大多数人追逐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胃——就是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而作者却认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更应该有对精神生活的执著地追求。这也正如我国作家巴金所说:“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
5、 他确切是怎样由数学转变向物理的?
明确:他十七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因为他觉得数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费去我们短暂的一生,认为自己对数学领域的直觉能力不够。但后来他也认识到了,通过更深入的物理学研究道路是和最精密的数学办法联系着的。
6、 讨论:作者说:“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鲁迅也说过:“我们需要培养天才的土壤。”
7、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a、语言缜密的逻辑性
b、形象生动的比喻。
c、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叙述活泼流畅,用语朴素。还有某些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语言富于哲理性。
8、 讨论:爱因斯坦给了我们那些宝贵的启示?
明确:很多方面都可以谈,鼓励同学们有自己的看法。
我的回顾 篇2
第8课 我的回顾
【美】爱因斯坦
一、作者: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xx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二、词语:
目瞪口呆 桎梏(zhìgù) 真知灼(zhuó)见 毋(wú)庸置疑 吞噬(shì) 深邃(suì) 窒息(zhì) 内疚(jiù) 弊病 扼杀 夭(yāo)折
※补充词解: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深邃:深奥。(深)
夭折:未成年而死,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四、研讨:
1、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指明顺序:
——一、说明写作的缘由和动机。
二、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怎样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
1、12岁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大志向。 2、12-16岁,通过阅读,知道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办法。
3、17岁进入大学,主要因为兴趣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时间顺序。
2、作者为啥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求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见第二自然段。“那些希望和努力”主要指物质方面(胃)。
3、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啥?作者中止了宗教信仰后选择了一条啥道路?
——见课文:“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远道路。
4、对文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你对他们有何认识?请列举说明。
——提示:首先弄清“有类似想法“的含义。再列举有关人物。
5、作者说:“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啥?
——提示:①参见第55页课文最后一句话。②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五、概括主题:
爱因斯坦在文中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怎样走上研究物理学道路的过程,表现了他崇高的理想志向、伟大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六、讨论:
爱因斯坦给了我们哪些宝贵的启示?
——提示:参见主题。
六、 练习:
1、抄写生字词和你喜欢的句子。
2、课外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
我的回顾 篇3
8.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xx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9xx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xx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xx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xx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例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因创立相对论学说,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写作背景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的,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啥”,追问它“究竟有啥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表现,著名的科学办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没有合理怀疑,就没有科学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怀疑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学说,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达尔文怀疑“物种不变论”,创立物种进化论;爱因斯坦怀疑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这篇《我的回顾》,就表现了爱因斯坦的怀疑精神。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讣告(fù) 卓越(zhuó) 桎梏(zhì ɡù) 吞噬(shì) 毋庸置疑(wú yōnɡ)
2.词义
讣告:①报丧;②报丧的通知。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作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7段),按时间顺序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领悟。
二、内容详解
本文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是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文章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爱因斯坦首先交代了自己的年龄,他已经67岁,年事已高,因此说“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语气幽默而亲切。接着说明写作的缘起:不仅是因希耳普博士的劝说,更因为自己确信,“向共同奋斗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么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向“共同奋斗的人们”提供一点经验和启示。“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是这篇文章的“纲”,总领全文。
第2段,写自己少年时期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摒弃和怀疑态度的养成。爱因斯坦清晰而深刻地回顾了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轨迹:他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里所谓的“追逐”,从后面“每一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可知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爱因斯坦认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这说明,爱因斯坦注重的是“思想”和“感情”,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爱因斯坦开始信仰宗教,但很快,这种信仰在他12岁时因为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而突然中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爱因斯坦“在脑海中充溢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而且引起了他“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可以说,是科学给了爱因斯坦最初的思想启蒙,而由此产生的怀疑精神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第3段,回顾自己人生目标、人生道路的确定。宗教信仰中止后,爱因斯坦转向了对身外世界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观察与思考。不久他也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这样,爱因斯坦逐渐确立了“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标”,并选择了终生无悔的人生道路——凝视深思世界,进行科学研究。
第4段,回顾四五岁时对一个罗盘的“惊奇”。爱因斯坦所谓的“惊奇”,就是好奇心,包含着一种探究的欲望。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他的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啥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还是孩童的爱因斯坦表现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禀赋,它是求知欲的萌芽,蕴含着进行科学研究的种子。而爱因斯坦的爸爸给他看罗盘,可以说就是科学教育的开始。
第5段,写12岁时对平面几何的“惊奇”。爱因斯坦说这是“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因为这已不再是罗盘那样的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数学定理,爱因斯坦说“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这说明,爱因斯坦保持了从小就有的好奇心,而且他的思维已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对于平面几何的定理,爱因斯坦不仅加以证明,而且有着深入的思考:“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这说明,爱因斯坦的思考很早就上升到了哲学层次。
第6段,回顾12到16岁这段时间对于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学习,以及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因斯坦阅读、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他熟悉了基础数学;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办法;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所有这些,为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对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读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欢“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其基本思想”“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的著作;对于所喜欢的读物,他聚精会神地阅读,深入思考。
第7段,回顾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学习情况:对物理学的兴趣及对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体会;顺便论及考试及现代教学办法的弊端,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在这一段中,有不少爱因斯坦的真知灼见,如“……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简介了一种重要的学习办法:“……这株脆弱的幼苗(指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强调了鼓励和自由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爱因斯坦的感受、见解很深刻,但我们读来并不觉晦涩,一方面因为爱因斯坦语气亲切,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在简介中引用寓言、打比方,语言比较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
三、技巧鉴赏
1.朴实的文风,深刻的思想
这是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其中的人物和事情必须符合真实性的原则。作者主要是通过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主要是青少年时期学习、思考的经历,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给后来人一些启示。因此,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就像在与年轻人谈心一样,在平淡的交谈中,把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娓娓道来,使人读后顿生一种亲切之感。朴实的文风也是爱因斯坦高尚人格的反映:写作本文时他已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可谓功成名就,但他毫无骄矜虚华之气,而是实实在在,虚怀若谷,通过文章我们能感受到爱因斯坦这种崇高的人格魅力。文章还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蕴含有巨大的思想力量,有很多真知灼见,如“每一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呢,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所表达的崇高志趣,“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对于传统教学弊端的一语中的等等,都发人深省,给人深刻的启示。
2.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
朴实的文风掩盖不住作者的幽默。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能使人发笑,有如沐春风之感。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说“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这种幽默的说法一下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还常用比喻的办法来生动地说明道理。例如在谈到他对数学的迷茫时,他说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说到现在教学办法的弊端,他把学生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比喻成脆弱的幼苗。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本文平添了一份灵动的色彩。
四、疑难探究
1.疑难问题:文中说“每一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这种追逐指的是对啥的追逐?
探究思路: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看。文中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也说“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呢,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由此可见,这种因为有胃而有的追逐是相对于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追逐来说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追求,那么因为有胃而有的追逐应该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
参考答案:这种追逐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这种追逐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而与高尚的思想感情境界无关。
2.疑难问题: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这段话?
探究思路:理解这段话,要结合前边所说的“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还要注意这段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办法。
参考答案:这段话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错误之处:无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状态,违背受教育者的兴趣,用强迫的办法,用生硬灌输的方式,即使是出于“好心”或责任感,也只会扼杀受教育者的天性,使他们变的孱弱甚至病态,毫无求知的乐趣可言。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扣住文本“择读”,不难找到答案。找到有关原文后,要作必要的概括,简明扼要地作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的宗教信仰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他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因而发现宗教是不可信的。
第二问,作者中止宗教信仰后,把眼光转向了离开人类独立存在的、“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巨大的世界,他凝视深思这个世界,确立了“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标,选择了一条探索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道路。
二、点拨提示: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推究其含义。
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只是因为有个胃,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这种低层次的追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是毫无价值的,也不会带来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三、点拨提示: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一定要扣住文本,言之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这段话说明:作者认为对小孩的好奇心应该加以鼓励,而不是限制和扼杀。强迫小孩学习某种东西不能增进他们观察、探索的乐趣,不能使他们健康地发展。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从教育的目的、办法等角度深入探讨。
我的回顾 篇4
8.我的回顾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xx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基本解读】
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是一篇自传,作者回顾了自己在少年、青年时代曾努力过、探索过的事情。具体回顾了自己怎样确定人生目标、怎么样走上科学研究之路以及在求知科研之路上的经历、感受。从自传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独到的思考。感悟到一代伟人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心理欲求
【识记积累】
目瞪口呆 桎梏(zhìgù) 真知灼(zhuó)见
毋(wú)庸置疑 吞噬(shì) 深邃(suì)
窒息(zhì) 内疚(jiù) 弊病 扼杀
夭(yāo)折
※补充词解: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深邃:深奥。(深)
夭折:未成年而死,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课文初探】
爱因斯坦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请问他是怎样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的?
◎堂上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累计 累积 果实累累 危若累卵
b.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c.渎职 赎罪 买椟还珠 案牍劳形
d.富饶 妖娆 绕场一周 钹儿铙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辐度 惯性 树梢 淡妆浓抹
b.销毁 鬼计 圆满 敝帚自珍
c.殉职 临摹 吊唁 插科打诨
d.煤炭 竹杆 帐篷 唉声叹气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美国从军事、经济上、舆论上给阿富汗北方联盟以全面支持,使塔利班武装陷入困境,目前美国已基本___________了塔利班组织的反击势图。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娃娃抓起,针对儿童特点用形象化的教育模式_________________小孩的心智,这样的道德教育确有必要。
(3)喀麦隆足球明星罗杰米拉今天正式成为联合国爱心大使,并作出以自己的影响力宣传艾滋病在非洲危害性的___________。
a.遏制 开发 许诺 b.遏止 开启 许诺
c.遏制 开启 承诺 d.遏止 开发 承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非典算啥!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b.美国鹰派政客太冒进,急于坐那把霸主交椅,大多数国家侧目而视。
c.小巨人姚明身高220厘米,即使到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他的身高也是出类拔萃的。
d.你所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让我不可理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收集到大理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
b.“七一”空难是瑞士空中交通管制塔台和座舱警报系统在撞机前十几秒钟向俄罗斯飞行员发出了相互矛盾的指令。
c.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d.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依然保持增长势头,XX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与XX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5%。
6.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整个鲁迅杂文中,可以见到所有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驱使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或幽默或讽刺,________________;或反语或双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白如话而不涉粗俗,汪洋恣肆而不少含蓄;畅达不伤于繁冗,简练不流于晦涩;时而委婉曲折,时而尖刻峻峭……
①则随其行文需要而用 ②经常发出各式各样的笑声 ③成语典故信手拈缀 ④中外文化任其驱遣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疑难探究】
爱因斯坦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考试”的感受和看法:“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你对“考试”有何感受和看法呢?试以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文段精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呢,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1.爱因斯坦为啥把世界比喻为“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
2.“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句中“解放”的含义是啥?
3.写出对“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这句话的理解。
4.末句中的“这条道路”指啥道路?
◎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小孩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妈妈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爸爸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1.用一句话概括开头三句话的意思。
答:
2.“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这句话中“放大镜”怎么理解?
3.“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对这句话稍作评价。
【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休憩 迄今 锲而不舍 雕栏玉砌
b.扉页 王妃 蜚短流长 斐然可观
c.伫立 贮存 自出机杼 铸就辉煌
d.躬行 内讧 曲肱而枕 觥筹交错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只要一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会及时积极地向老师请教,总要弄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
b.不少小区和家庭疏于防范,使得一些梁上君子能够轻而易举地登堂入室,窃取财物。
c.他俩同窗三载,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敬如宾,从没有为琐事红过脸,吵过架。
d.如果既不懂外文,也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北京申奥成功做出贡献的《申办报告》是一幅全面展示中国北京风采的锦绣画卷,日前国际奥委会已经收藏。
b.联合国官员说,中国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今后还会有上千万人成为感染者。
c.当上海的城市地图不断修订甚至达到每周均出新版时,它所显示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这座城市的变化太快太大。
d.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有识之士惊叹,中国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 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语言表达】
1.续写下面句子,使之成为一个排比句。
勇敢是一种斗争精神,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畏惧地去斗争,去拼搏;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根据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不改变原意,重新组合句子,要求使用排比的方式来表达。
中国的绘画在神似、意境、形神兼备上很讲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语句,使语意前后呼应,连贯通畅,句式一致,比喻恰当。
人有生理的青春,那是用年龄来衡量的;也有心理的青春, ______。有的人正当年少却胸无大志而暮气沉沉,年轻时就已经老了;有的人 ______。生理的青春是可贵的,如春兰秋菊,但它不能永开不谢;心理的青春也许更可贵, ______ ,可以傲对时间的风霜。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日本天生缺少四肢的残疾人乙武洋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跟普通的小孩一起过来的。他认为,残疾确有不便,但决非不幸,所以应该快乐过每一天。他的父母说:“爱他就应该让他自己去做。”乙武洋匡不是借助社会帮助而成长起来的传统意义的残疾人,他面对困境,摆脱内心的重负,以健康的心态,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正常人都无法想象的目标。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对困难。怎样摆脱病态的心理,让心灵健康无障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要求:①以“摆脱内心的重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 ②联系现实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 ③不少于800字。
8.我的回顾
◎课前自主
【课文初探】
1、12岁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大志向。
2、12-16岁,通过阅读,知道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办法。
3、17岁进入大学,主要因为兴趣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堂上演练
1.答案:b(a项分别读lěi、lěi、léi、lěi;c项分别读dú、shú、dú、dú;d项分别读ráo、ráo、rào、náo)
2.答案:c(a项“辐度”应为“幅度”;b项“鬼计”应为“诡计”;d项“竹杆”应为“竹竿”)
3.答案:c(“遏止”:用力阻止;“遏制”:制止、控制。针对心灵用“开启”;“开发”,指利用。“承诺”比“许诺”词义重一些)
4.答案:b(侧目而视:不满而也惧怕地看着。a句中“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c句中“出类拔萃”的含义是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在这里也使用不当。d句中的“不可理喻”意思是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5.答案:d(a项最后一个分句句式杂糅;b项成分残缺,应加上“……造成的”;c项“至少有……以上”矛盾)
6.答案:a
【文段精析】
1.答案:因为这个世界无比广阔,其中有很多事物还有待人类去认识、研究;所以爱因斯坦说世界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
2.答案:这里的“解放”指对世界的奥秘掌握得越多,就越不受它的束缚,就享有更多的自由。
3.答案:句中的“天堂”指“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要探索世界的奥秘,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世间万物活动的规律,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苦的劳动,决不是“舒坦和诱人”的事情;而对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自然无需艰辛地探索、研究了,相对来说就比较“舒坦和诱人”。
4.答案:指凝视深思世界,从思想上掌握世界,即从事科学探索与研究。
◎ 拓展提升
1。在“课外锻炼前加”“组织”一类的动词;在“指挥棒”后加“转”
2.本题考查对文中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为他太重学业而让父母付出沉重的代价,没有能尽一份孝心。3.本题考查对语段文意的归纳阐述能力。时间的流逝,将带走行孝的机会。【基础知识】
1.c(a.“锲”读qiè,其余读“qì”;b.“斐”读fěi,“扉、妃、蜚”读fēi; c.均读zhù;d.“讧”读hòng,其余读gōng。)
2.d(a.“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不合语境。b.“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望文生义。c.“相敬如宾”,形容夫妻间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使用对象错误。d.“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3.c(a.不合逻辑——陈述对象不一致。可改为“日前《申办报告》已被国际奥委会收藏”;b.成分赘余。“否则”与“不采取紧急行动”语义重复;d.搭配不当,“惊叹”意为“惊讶赞叹”,可改为“感叹”。)
【诗歌鉴赏】
(1)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语言表达】
1.(参考)勇敢是一种创造精神,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畏缩地去创造,去开拓;勇敢是一种牺牲精神,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犹豫地去献身,去牺牲。
2.(参考)讲究神似,讲究意境,讲究形神兼备,是中国绘画自己独特的风格。[既然是排比,那自然要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有关联的内容,这样才可运用排比的句式。原句比较短,内容较集中,仔细分析即可发现,“讲究”前有三方面内容。结合原文内容,稍做文字调整即可。]
3.(参考)那是用思想(或精神)来衡量的 年华已老却壮心不已而朝气勃勃,年老了却永远年轻如苍松翠柏。
我的回顾 篇5
我的回顾教案
一、作家作品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例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因创立相对论学说,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写作背景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的,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啥”,追问它“究竟有啥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表现,的科学办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没有合理怀疑,就没有科学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怀疑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学说,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达尔文怀疑“物种不变论”,创立物种进化论;爱因斯坦怀疑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这篇《我的回顾》,就表现了爱因斯坦的怀疑精神。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讣告(fù) 卓越(zhuó) 桎梏(zhì ɡù) 吞噬(shì) 毋庸置疑(wú yōnɡ)
2.词义
讣告:①报丧;②报丧的通知。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作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7段),按时间顺序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领悟。
二、内容详解
本文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是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文章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爱因斯坦首先交代了自己的年龄,他已经67岁,年事已高,因此说“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语气幽默而亲切。接着说明写作的缘起:不仅是因希耳普博士的劝说,更因为自己确信,“向共同奋斗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么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向“共同奋斗的人们”提供一点经验和启示。“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是这篇文章的“纲”,总领全文。
第2段,写自己少年时期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摒弃和怀疑态度的养成。爱因斯坦清晰而深刻地回顾了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轨迹:他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里所谓的“追逐”,从后面“每一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可知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爱因斯坦认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这说明,爱因斯坦注重的是“思想”和“感情”,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爱因斯坦开始信仰宗教,但很快,这种信仰在他12岁时因为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而突然中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爱因斯坦“在脑海中充溢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而且引起了他“对所有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可以说,是科学给了爱因斯坦最初的思想启蒙,而由此产生的怀疑精神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第3段,回顾自己人生目标、人生道路的确定。宗教信仰中止后,爱因斯坦转向了对身外世界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观察与思考。不久他也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这样,爱因斯坦逐渐确立了“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目标”,并选择了终生无悔的人生道路——凝视深思世界,进行科学研究。
第4段,回顾四五岁时对一个罗盘的“惊奇”。爱因斯坦所谓的“惊奇”,就是好奇心,包含着一种探究的欲望。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他的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啥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还是孩童的爱因斯坦表现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禀赋,它是求知欲的萌芽,蕴含着进行科学研究的种子。而爱因斯坦的爸爸给他看罗盘,可以说就是科学教育的开始。
第5段,写12岁时对平面几何的“惊奇”。爱因斯坦说这是“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因为这已不再是罗盘那样的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数学定理,爱因斯坦说“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这说明,爱因斯坦保持了从小就有的好奇心,而且他的思维已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对于平面几何的定理,爱因斯坦不仅加以证明,而且有着深入的思考:“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这说明,爱因斯坦的思考很早就上升到了哲学层次。
第6段,回顾12到16岁这段时间对于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学习,以及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因斯坦阅读、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他熟悉了基础数学;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办法;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所有这些,为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对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读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欢“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其基本思想”“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的著作;对于所喜欢的读物,他聚精会神地阅读,深入思考。
第7段,回顾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学习情况:对物理学的兴趣及对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体会;顺便论及考试及现代教学办法的弊端,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在这一段中,有不少爱因斯坦的真知灼见,如“……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简介了一种重要的学习办法:“……这株脆弱的幼苗(指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强调了鼓励和自由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爱因斯坦的感受、见解很深刻,但我们读来并不觉晦涩,一方面因为爱因斯坦语气亲切,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在简介中引用寓言、打比方,语言比较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
推荐站内搜索:成人高考分数线、小学生读后感大全、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打印、北京自考成绩查询、河北省自考、榜样5观后感心得体会、公务员考试时间、2010年考研国家线、教资面试报名入口官网、护师考试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