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练习(精选17篇)《十三岁的际遇》练习(精选17篇)《十三岁的际遇》练习(精选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精选17篇)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精选17篇)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1

  一 熟读本文,整体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看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个部分,是怎么样一步步地表达作者的情意的。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是“我”从七岁到十六岁的生活剪影,即七岁的梦想、十岁的信心、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是从总体上表现我对北大的深情。

  第二部分先回忆北大图书馆,在对图书馆的描述中,表现了“我”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接着由写图书馆写到同学、老师和“我”,歌颂了“北大人”特有的风采。这是具体展示,从面上转到点上来叙述。

  第三部分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渴望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反复歌颂北大,流露出对北大的不限深情。这是结尾,由自己对北大的深情转到渴望为北大增加光彩。

  全篇回忆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以“湖光塔影”的照片所产生的梦想开始,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赞颂了北大,抒发了“我”对北大一片深情。

  二  本文作者所表达的那种“精神的魅力”,对你有啥启示?试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略。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建议

  一、先由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磁带,或者同时放关于北大概况的录像带,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由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深化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着重体味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北大的特殊感情。

  二、课文词汇丰富,学生可以做词语卡片,积累一些词语。有些词语可能比较生疏,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由教师释疑。课文内容也比较丰富,学生在一节自读课内可能难以全部吸收、消化,可以允许存疑,在以后逐步求得解决。

  三、关于作者田晓菲,可作简单简介。1985年,她在天津十三中学念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本文是1987年10月,她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2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办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办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2):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凝固而也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摘下,取下。

  惆怅(Chou2 Chang4):伤感,失意。

  沉淀(dian4):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啥。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么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啥?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啥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景色,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小孩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啥,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B类

  1.倘祥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2.似曾相识 例句____ 造句____ 3.茫然若失 例句____ 造句、2 4通幽曲径___ 例句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 

  (二)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啥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3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设想:

  1、  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  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要在反复"读"中用心去体会。

  3、  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4、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导入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么样的影响呢?她也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啥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

  A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岁的  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的  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  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16岁的  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B指导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学生作示范,分别朗读7岁、10岁、13岁、16岁四个时段的内容。

  C再选四个同学分别对四个角色朗读的同学作评价,指出其优缺点。

  (2)课文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啥?

  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对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

  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悟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肖像 品质

  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怎样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体会的深刻性,只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提升就可以了)

  4、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补充资料

  [资料整合平台]

  一、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的田晓菲。

  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区,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这里的教学办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气氛更重些。”晓菲简介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校园网

  二、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学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也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简介起“北大精神”是怎样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              (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4

  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0分)(1)抽屉(    )    (2)稚气(    )  (3)掷下(    )(4)迸溅(    )    (5)穹隆(    )  (6)积攒(    )(7)沉淀(    )    (8)骤然(    )  (9)呜咽(    )(10)抽泣(    )   (11)徜徉(    ) (12)絮语(    )(13)摒弃(    )   (14)犀利(    )   (15)安恬(    )(16)帆桅(    )   (17)樯橹(    )   (18)惆怅(    )(19)蓦然(    )   (20)绅士(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目不转睛  白驹过隙  弹指一瞬b.茫然若失  津津有味  小心翼翼c.一视同仁  谈笑风声  不折不扣d.曲径通幽  耳目一新  无忧无虑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小孩的内心。(无法用语言表达)b.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不胜凉意。(这里指不能忍受)c.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眼前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季。(比喻时间极短暂)d.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迷迷糊糊,十分陶醉)4.填空。(6分)(1)《十三岁的际遇》是________(作者)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________周年而写的,当时她只有________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________________。”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5.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际遇”一词能否改为“遭遇”?为啥?(5分)6.作者对“北大”,对自己分别作了极为精彩的比喻,请把这两个比喻找出来。(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说入学之初有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对于这誓言,课文第三部分有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语句?(6分) 8.文章结尾写道:“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句话与文中哪一句话相应?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9.读文·Lenovo·造句。(5分)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自从……就不再是……不再是……不再是……而是……  综合题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然后回答问题。(1)“我为北大感到骄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雄壮的誓言”为啥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3)写我参观北大图书馆的经历为啥会想到“上铺的女孩”?这一段文字就记叙的顺序而言属于哪一种? 2.作者与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久远与独特的,可写的材料十分丰富。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是怎么样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材料的。 参考答案 基础题1.(1)tì(2)zhì(3)zhì(4)bèng(5)qióng(6)zǎn(7)diàn(8)zhòu(9)yè(10)qì(11)cháng(12)xù(13)bìng(14)xī(15)tián(16)wéi(17)qiáng(18)chóu(19)mò(20)shēn2.c(“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3.d(“迷离”应为“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4.(1)田晓菲 90 16 (2)没有啥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我是不系之舟5.不能。“际遇”,多指遇到的好的事情。这里指作者因自己少年时发表了多首较有影响的诗作而被北大破格录取的一段奇妙的尘缘。这是她生活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使她“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步艰难地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而“遭遇”多指遇到的不幸的事情。6.(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景色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2)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7.有。“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8.与开头相应:“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从小到老,都将对北大一往情深。9.略  综合题1.(1)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我在北大的培育下,刻苦学习,成长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2)发一个誓言很容易,要实现自己的誓言则要付出惊人的努力;一个誓言,跟象征着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比起来,显得是多么的轻微。(3)两者有相似之处,因为“我”在北大图书馆面前感受到了“女孩”当时的感觉。记叙的顺序属于“插叙”。2.全文材料充实,层次井然。作者略写了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详写了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写进入北大两年中的情况,从“读书”与“读人”两方面入手。“读人”则从同学与老师两方面来写。等第评定参考意见:优:解答第一题要求要点全面准确;第二题要求既有内容概括,也有具体分析。良:解答第一题要点略有遗漏;第二题仅有“概括”,或“分析”不具体。中:第一题要点不全面且不准确;第二题“概括”与“分析”不够全面。下:第一题要点准确、不全面;第二题“概括”与“分析”不准确。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简单简介作者田晓菲。(要求学生默记要点)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也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也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啥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啥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一、七至十六岁的生活 

  七岁时的      

  十岁时的      

  十三岁时的        

  十六岁时的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啥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啥?“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啥意思?此文的作者也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啥?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爸爸的背景中“读”出了啥?小弗郎士也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啥?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景色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景色变换”各指啥?为啥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啥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赞颂北大、抒发深情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啥“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啥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啥?为啥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练习:制作词语卡片 

  1、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 

  注音,解释,例句,写话 

  2、例示 

  六、布置作业  

  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在练习本上)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6

  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简介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办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进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也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办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啥?”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啥?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啥?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思考题: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啥?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2、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部分各概括了啥?

  第一部分:梦想及梦想成真。

  第二部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第三部分:对未来的畅想。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7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学习课文《我的老师》《十三岁的际遇》

  2. 组词练习:区分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

  二. 教学重点

  1. 学习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了解详略得当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第七课 《我的老师》

  (一)正音、释义、辨析

  zhì   fén     kē    bǔ        tuì      dān g     pū

  黑痣     焚香    磕头    卜问吉凶     褪色     当屋      铺开

  狡猾:本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解释为调皮,机灵。

  (二)文常

  《我的老师》作者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

  (三)重点句子解释

  1.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加点的词语表达了啥样的意思?)

  答案:“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也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啥意思。)

  答案: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小孩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小孩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啥改用第二人称“你”?)

  答案: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进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四)写作特点

  1. 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即:假装发怒、教跳舞、观蜂品蜜、教读诗、依恋老师、排解纠纷、梦中寻师。 这七件事的顺序是,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2. 本文开头,结尾简洁明快也蕴含深情,首尾呼应。

  线索  难忘——依恋——思念

  我的老师

  第八课 《十三岁的际遇》

  (一)给带点的字正音

  qióng    cháng yáng    shù fù    bìng    xié    chóu chàng   guī

  穹隆       徜 徉       束 缚      摒弃     撷取     惆 怅      玫瑰

  xī        diàn       níng      xù       jū     xì       tián

  犀利       沉淀          凝重       絮语    白驹     过隙       安恬 

  bèng     qiáng lǔ     jìn        bǔ    wéi     mò

  迸溅         樯 橹       浸透        哺育   帆桅      蓦然

  (二)了解词意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

  蓦然:不经意地,猛然。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徜徉:安闲自在地散步。

  摒弃:抛弃,扔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安恬:安详恬静。

  撷取:摘下,取下。

  惆怅:伤感,失意。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啥。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三)课文线索、结构、大意及作者简介

  《十三岁的际遇》

  作者:田晓菲,素有才女神童之称,五岁即会作诗。

  1985年在天津十三中学念书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出过多部诗集、作品有《哈得逊河上的落日》。

  本文写于1987年10月,作者“北大”念书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

  本文以“我”在北大的见闻感受为明线,以北大的精神魅力为暗线,通过“我”在北大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北大深深的眷顾之情。体现了一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奋发向上的追求精神。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节)记叙了与北大的几次缘份以及成为北大学生后两年来的感受。

  第二部分(6—12节)具体生动地回顾了在北大的两年多姿多彩的读书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第三部分(13—17节)再次倾吐对北大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表现“我”要去创造,要做一只不系之舟去奋斗,去实现自己誓言的美好愿望。

  组词练习

  辨析同音字

  qū        kè      biàn     shǔ

  jìng      lán      xiáng

  chóu      fǔ     héng

  辨析形似字

  咽

  辨析多音字

  盛          弹           差

  奇            畜            仇

  强        恶     省

  折           攒           翘

  酿         解          参

  【模拟试题】

  一. 根据注音,为下列词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正确的汉字。

  1.      (huàn)散    a. 焕      b. 涣      c. 唤

  2. 纯     (cuì)    a. 悴      b. 淬      c. 粹

  3. 连     (zhuì)  a. 缀      b. 辍      c. 掇

  4. 心旷神     (yí) a. 饴      b. 贻      c. 怡

  二. 选出不全是多音字的一项(    )

  a. 几   弱    横    难             b. 弹    重    盛    参

  c. 恶   冠    调    数             d. 传    朝    涨    缝

  三. 选恰当的字组词

  (1)赚歉谦廉

  道(    )    (    )逊      (    )钱      (    )洁

  (2)莹萤荧营

  军(    )    (    )火虫     晶(    )    (    )光屏

  (3)幕暮墓慕

  (    )布       日(    )    羡(     )   坟(    )

  (4)籍藉

  (    )贯       狼(    )    枕(    )    书(    )

  四. 选择正确读音填入括号中

  1. a. chā       b. chà      c. chāi     d. cī

  参差(    )       出差(    )     差异(    )

  差之毫厘(    )   差劲(    )     差错(    )

  2. a. sān g       b. sàng

  治丧(    )    丧事(    )     丧气(    )

  沮丧(    )    丧失(    )    

  3. a. cháng      b. chǎn g

  场地(    )    场院(    )     打场(    )

  场所(    )    一场雨(    )

  4. a. hōn g      b. hǒn g     c. hòng

  哄堂大笑(    )      起哄(    )     哄骗(    )

  哄抬(    )          一哄而散(    )

  五. 选出每个词中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不记其数    甜言密语     任劳任怨

  b. 勤劳俭朴    鬼鬼崇崇     戒骄戒燥

  c. 谈笑风声    兴兴向荣     铺张浪废

  d. 克苦钻研    不共带天     兴高采烈

  六. 填空题

  1. 按照形声字的构造办法,用同一个     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      。例如:驱、岖、     等都念qū。

  2. 汉字是由     、      、      、      、      、      笔画构成的。有些字,

  相近,差别很细微,如“己”“已”“巳”,差别就很小,我们称这些字为      。

  3. 还有些汉字,一个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这类字叫      。

  七. 阅读练习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爸爸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妈妈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妈妈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妈妈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小孩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爸爸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小孩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小孩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 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褪色(    )      焚香(    )     卜问吉凶(    )

  2. 用“/”线把这段话划分三层,并写出层意。

  (1)                               

  (2)                               

  (3)                               

  3. 本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4.“反对派”一词引号的作用是(    )

  a. 表讽刺,否定          b. 特定称谓       c. 直接引用的话

  5.“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件事占据我的心灵的原因是当时小“反对派”们太欺负我了。

  b. 这件事值得一提,因为这件事非常集中体现老师对我的理解、同情和鼓励,我深深敬佩蔡老师。

  c. 事件很小,提不提起这件事都无所谓。

  d. 这件事虽小,意义却深刻,充分体现了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这一中心,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试题答案

  一.

  1. b      2. c        3. a       4. c

  二. a

  三.

  1. 歉;谦;赚;廉       2. 营;萤;莹;荧      3. 幕;暮;慕;墓

  4. 籍;藉;藉;籍

  四.

  1. d;c;a;b;b;a      2. a;a;b;b;b;     3. b;a;a;b;b

  4. a;c;b;a;c

  五. c

  六.

  1. 声旁;同音字;躯     2. 点;横;竖;撇;捺;提;形体;形似字   3. 多音字

  七.

  1. tuì;fén;bǔ

  2. 有一件小事……心灵 / 我爸爸……“心清如水的学生”。/ 一个老师……伟大的人啊。

  (1)有一件小事曾占据过“我”的心灵

  (2)老师为我们排除纠纷。

  (3)老师是慈爱、公平、伟大的人。

  3. 记叙、议论、抒情

  4. b

  5. d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8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无题

  (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3)“奶奶,您为啥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季已经过去,但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的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啥仇呢?

  (4)“孩子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的砍下去,一刀也一刀……

  (5)那时候,每到秋天,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呢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也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也是砍得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决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雕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的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也仿佛是它们沉重的冬衣。

  (8)“老伯,这树为啥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动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10)“那有啥不好呢?”

  (11)“那有啥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啥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3)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树是这样,人也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啥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也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也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填入括号内。(    )(    )

  a.虔诚  b.侥幸  c.真诚  d.庆幸

  2.第(7)段中作者用“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8)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啥?“底”指的是啥?(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

  底:□□□□□□□□□□

  4.在文中划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13)段中加粗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也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

  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

  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d.“伤”和“爱”看似矛盾,其实“刀之伤”正蕴含着“刀之爱”。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与详解

  1.d  a

  答题思路:首先看语境,然后用分析近义词的办法选择恰当的词。辨析近义词的办法很多,如:(1)从词义的轻重上辨析;(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3)从词义的褒贬色彩;(4)从和其他词语搭配习惯;(5)从运用场合不同;(6)从词性和句法功能;(7)从词的内部功能上辨析。

  解这道题,首先看语境,联系上文看,当时我误以为奶奶伤害了枣树,后来发现枣树没死,所以暗暗为大难不死的枣树感到幸运。显然第一处应从“侥幸”和“庆幸”中选一词。下面就运用辨析近义词的办法辨析二词:用办法(7)和(4)分析,“侥幸”,是形容词,意为由于偶然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祸;“庆幸”是动词,意为庆祝得到幸运,即为偶然得到成功或免去灾祸而高兴。两词意思上的侧重不同,词性不同,前者侧重偶然成功,表示事情的性质;后者侧重为偶然成功而高兴,表示内心的活动;根据语境,应选表内心活动的词,所以“庆幸”才合适。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  形象生动地描写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考查明确比喻句的本体和分析运用比喻的作用的能力。本题找到本体并不难,关键在于要把“这些刀”指代的具体内容全面回答出来,这样的答案才明确。这是容易失分的地方。分析作用,首先应明确本体、喻体,本句喻体是“芭蕾女郎”。然后再分析喻体的特点,“芭蕾女郎”特点是姿态优美,舞姿轻盈,如行云流水,最后再联系本体的特点思考两者的相似点,砍树的刀的跳动轻快有节奏,在于用刀的人手法娴熟,而且姿态优美。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3.三月三奶奶砍枣树  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注意题干中的联系上下文的要求,解答此题要注意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方可作答。同时还必须注意字数要求。先找到“谜底”所在的句子——“这个理由,就是童年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再看这个句子所在的段,本段写我向一位老人提了一个问题:“这树为啥要砍呢?”并断定答案就是童年未解之谜的谜底。再联系上文,就可知道这个“谜”就是指前文记述的童年往事——奶奶三月三砍枣树。后一问的解题思路相同,所不同的是要联系下文[第(11)段],并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4.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树是这样,人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根据要求,答案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此句要有过渡作用,一是句子得是议论抒情句。这句“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树是这样,人也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我”听了老人解释了砍树原因后“怔在了那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树是这样”就承接了上文,“人也何尝不是如此呢?”也引出了下文作者由树及人的感悟,而且此句抒写了作者的感慨,符合议论抒情句的要求。

  5.酝酿(或:酿造)

  注意“根据语境”的提示,解词是必须把词语放在句子中,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这叫“瞻前顾后法”。这句后半句说的是“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就自然是酿造出来的,由于人们习惯形容好酒气息芬芳,所以“芬芳”在这里为“酿造”的意思。

  6.c

  要注意原句是从“刀之伤”和“刀之爱”两方面来写的,分析的句子也必须蕴含这两方面的含义。备选答案中只有c句的分析是只从“伤害”这一个角度谈的,所以答案是c。

  7.刀之爱。

  正像题目所要求的,只有把握了本文的中心才能答准题目。本文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归纳这类文章的中心,就是要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含(告诉我们啥道理)。有时文章的中心会在抒情议论的语段中点明或揭示,本文就有这个特点,抓住了这个特点就好答了。第(14)段的议论就点明了中心,“伤短爱长”强调“刀之爱”。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9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chóu chàng(    )  安tián(    )   xié(    )取bìng(    )弃      积zǎn(    )     qiáng(    )橹2.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蓦然(突然、忽然)    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找不到头绪)b.稚气(幼小)    弹指一瞬(眼睛)c.不胜凉意(胜利)    近乎绝望(于)d.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小心翼翼(翅膀)3.下列不含同义词或反义词的一句是(    )a.我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b.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c.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第三个秋季。d.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也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也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也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 (03年厦门)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1)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印象中,我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小孩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我六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过去了,但那天的情形恍如昨日。(2)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a________(有时、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爸爸,b________(竟然、依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忙乎不完的活计,c________(破格、破例)为我做了一辆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3)可以这样说,那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4)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爸爸,在“文革”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改造”。被造反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爸爸,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爸爸“解放”的那天,也刚好是我的生日,爸爸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一辆六角形的红色风车。(5)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爸爸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爸爸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小孩,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爸爸一说,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6)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7)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8)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课任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考上云南大学中文系,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了爸爸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9)爸爸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小孩,一个人啥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惟独不能舍弃希望。不论在啥时候,只要希望还在,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啥也没有了。”爸爸接着意味深长地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辆风车吗?……”(10)听了爸爸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起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十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11)通往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我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辆风车,勇敢地向前奔跑着。5.根据语境,运用词语:(1)根据文意,从第(2)段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它前面的空白处。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2)文章第(8)段划线处描写“我”的情形可以用一个成语“________”来形容。6.在第(10)段中有“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这样一句话,这里“奔跑着”指啥?“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啥?7.如果将第(7)段“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改成“我不停地跑着,手里的风车也飞快地转动着。”你认为它们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上有啥不同?8.文章第(5)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啥作用?9.作者说“六岁那年过的生日”“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你认为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10.第(9)段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爸爸的话语。联系上下文设想一下爸爸当时会怎么样以风车为例去启发儿子感悟生活哲理的,将爸爸的话补充完整。(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分和具体的情境)11.青春年少的你一定也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希望的风车”,它是啥样的呢?你也是怎么样让它转动起来的?请用生动的笔触将它写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参考答案1.惆怅、恬、撷、摒、攒、樯  2.a  3.d4.(1)排比;(2)比喻;(3)拟人、排比5.(1)a一向  b竟然  c破例  (2)半开放题,例:失魂落魄、灰心丧气、心灰意冷、心若死灰、垂头丧气……关键看是否符合语境。6.“奔跑”指人生不懈的追求(奋斗);或努力工作。“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主要看是否理解词语的比喻义、语境义。7.原句(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更加生动活泼,突出了不停地“跑”和“转”的动态,也表达出六岁的小孩因希望实现而产生的从未有过的快乐。改句的语言较直白简单,仅陈述事实,情感较平淡。8.衬托愉悦心情;亦为下文风车转动不起来作铺垫。9.a那个“生日”也正是爸爸“解放”的日子;b爸爸破例为我做风车作为生日礼物。c爸爸教“我怎么样在无风时让风车转动起来;d风车给我的启迪,成了我摆脱困境的动力。10.半开放题。只要求大致说清道理:想让风车不停转动,不能单凭自然界的风,要学会自己奔跑;想让希望变成现实,不能单纯凭藉外部条件,要*自己不懈的努力。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情境。11.开放题,答案略。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10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作者:徐红梅

  解读教材: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 :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办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朴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也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办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季,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么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也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也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啥年龄的啥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啥给“我”的影响最大?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么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么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啥地方的啥往事?

  3、北大的啥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啥?

  六、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

  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啥?

  七、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7岁初知北大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向往

  10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

  13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

  16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 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1、品味精彩语句,Lenovo造句

  二、2、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三、品味精美语句

  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Lenovo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啥?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11

  学习目标:1、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北大的资料,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景色的相关图片。)    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2    进入新课:为啥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魅力?究竟北大能给人啥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名北大学生田晓菲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3    作者7岁第一次从湖光塔影的照片中认识了北大,从此作者与北大有了一段奇妙的尘缘,浏览课文,用书上相关语句来形容作者与北大的这段“奇妙的尘缘”。    浏览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仔细阅读文章,画出能体现北大“精神的魅力”的语句。这种“精神的魅力”对这种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思考、讨论、交流 

  2    作者田晓菲13岁进入北大,16岁写作本文,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思考、交流 

  第三块:品味语言 

  1    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制作成读书卡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摘抄田晓菲的诗歌。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12

  知识掌握

  1.查字典、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

  ①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驹过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谈笑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耳目一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样便于直抒胸臆,也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在文章第五段,作者也用了三个第二人称“你”,请问: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没有啥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小诗为啥要将自己喻为“不系之舟”?“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也喻指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北大,不但知名,而且有着“精神的魅力”,用你的话说一说这一“精神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哈佛梦想

  刘墉

  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

  是哈佛!

  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早在六十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认识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拙庐,想进哈佛的心才也动了起来。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于是我想:说不定以我这种不怎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然后我到了美国。才落地,就看到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们认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训练,不能灵活地使用这三者,就难以在未来世界成为上等人。

  报上也说,哈佛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会死记的书呆子,而是指导学生怎么样到不同的领域中,做深入的研究。

  正因此,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话”。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只是狭隘在本科里的人。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尤其是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七点二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心想:“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

  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校的学生,发表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呢也讲: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不是校园,而是气氛!半夜还有人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一个人都那么不同!”

  “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呢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梦想成为哈佛人。

  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可以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我建议。

  “那不重要!因为学校不把*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可以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你妈妈说。

  “那也不重要!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实现梦想。只是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湿了眼眶,你说:

  “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以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呢反过来说,我更能从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由于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我要用自小的中文训练,帮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

  我发现: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了认同。

  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恩。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

  “贺你成为了哈佛人!

  我们以你为荣!”

  1.本文题为《哈佛梦想》,文中写了几代人的梦想?结果怎样?对你有啥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佛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啥“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自学阶梯评估】

  (一)知识掌握

  1.①际遇:遭遇(多指好的)。(造句略)

  ②白驹过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间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造句略)

  ③谈笑风生:形象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造句略)

  ④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造句略)

  2.三个“你”所代表的对象,还是“说”。这样写,“我”似乎变成两个人;一个扮演问话者,一个扮演被问者,自问自答,使行文活泼,加深读者印象;同时,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二)能力提高

  1.因作者在人生的奋斗中将永不停歇,故用“不系之舟”来表达作者对知识和生活的执著追求。“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喻指两岸迷人的景色和前进中的“避风港”。

  2.北大的“精神和魅力”在文中具体表现为:自由清新的气氛、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和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梦想等……

  (三)延伸拓展

  1.两代人(父子),爸爸终未入哈佛,儿子成为哈佛人。

  2.哈佛更注重学生未来的潜力,未来的能力。

  3.因为哈佛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而且“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13

  【学习目标】1、体会体会作者对北大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欣赏揣摩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文章书写了自己与北大的情缘,书写了自己在北大生活的独特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北大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会和感受这种对学校的深情,应是本文一个重要方面。【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文章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语言清新优美,诗意盎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揣摩文章优美的语言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 l         预备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chóuchàng(       )      安tián(    )      xié(    )取bìng(    )弃            积zǎn(     )     qiáng(     )橹2、作者在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啥? l         课堂达标训练一、文章按照           、           、             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               之情以及                  的感情。二、语段研读就这样,简单而也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1、给加点字注音摒弃(     )    束缚(     )2、第一句话写出了北大对“我”非凡的影响,表达出“我”对北大一种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一句话表达出作者怎么样的精神?                                                          3、语段语言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两个例子说明起作用。                                                                                                                     l         课堂提高训练“没有啥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是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不过,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它们使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血液里,和愚蠢而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也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也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也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也有啥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地5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回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广光塔影的胸前……1、“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诗中的“玫瑰”、“绿荫”、“宁静的港湾”比喻啥?                                                         2、“不系之舟”是啥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啥关系:                                                                                                             3、说北大“是师长”是因为                          ,“是朋友”是因为                         ,“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                                      。   4、最后一节既是对北大表达自己美好的          ,也是对北大倾诉自己永远的                     。   5、第二节的语言形象生动,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模仿这几句,写两句给你现在的学校。                                                                                                                                                                                                                         ▲     课堂检测黄杜鹃紫杜鹃花开了,白杜鹃花开了;只有那棵黄杜鹃,依旧不开花。三年了。我感到有些扫兴!我尽心尽意,一视同仁,培养侍弄了三年,紫的给我温馨,白的送我洁净,只有你,黄杜鹃为啥这般郁郁寡欢,终年没有一丝笑容?朋友们来,交口赞叹紫杜鹃和白杜鹃,二对你不屑一顾,我竟说你是“假杜鹃”。可我鲜明记得,你在深山里不是这个样子。——在那幽谷悬崖,你同形形色色的杜鹃花相衬相托,开得何等欢畅,笑得何等灿烂!我特意把你移回家,植于盆中,于已有的紫杜鹃、白杜鹃为伴,可你为啥闷闷不乐呢?你是不适应这小小的盆土、狭窄的阳台?为啥那棵紫杜鹃和白那杜鹃却长得适意呢?哦,莫非是因为你生在山野,长在山野,离开了山野便魂牵梦萦?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你是可敬的,是值得同情和赞美的!由此,我到可怜这紫杜鹃和白杜鹃了。它们是我从花店里买来的,在小小的花盆里抽枝、舒叶、含苞、开花,怡然自得,何曾有丝毫抑郁?它们不知道它们的祖籍曾是深山旷野了。啊,来自山野的黄杜鹃!1、解释加点的字郁郁寡欢                     魂牵梦萦2、文章写的黄杜鹃,为啥还写到了紫杜鹃和白杜鹃?                                                                                                      3、“莫非是因为你生在山野,长在山野,离开了山野便魂牵梦萦?”写出黄杜鹃不开花的原因是                 ;“它们不知道它们的祖籍曾是深山旷野了。”写出了紫杜鹃和白杜鹃            的思想特点。黄杜鹃象征了                     的人。4、摘出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并用相同的办法仿写一句。摘句:                                                     仿写句:                                                    ▲     课外强化训练走散的炊烟(1)惟一不变的是炊烟。(2)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3)秋季老了,是冬季;炊烟老了,是新的炊烟。(3)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跟无处不在,在家乡的天空中,在家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4)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是不会散的,就像妈妈,那么忠贞,那么坚韧,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5)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哟。(6)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走了。(7)只留下鸟鸣,留下草垛,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还有妈妈,还有一村的房子。(8)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悱恻,走得荡气回肠。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所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催芽都把根丢了。(9)把根丢在了村庄。(10)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房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处眺望的白发苍苍的妈妈。(11)妈妈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湛蓝的天空,记住了妈妈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于是我坚忍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召唤着。(12)后来我就离开了村庄。后来我就游走了,像一屡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妈妈的眼神里,从我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13)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14)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捂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15)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16)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1、文章1到5小节描写了炊烟的神韵,是抓住“       ”这个特征来写的,在这里,在游子的心中,炊烟其实就是家乡              的象征。2、6到9小节写炊烟走了,像“我”一样的走了,“把根丢在了村庄。”这里的“根”是指                。在这里,炊烟可以看成是        的象征。3、从第11节看,妈妈对“我”离开家乡是持           态度,“于是我坚忍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召唤着。”说明“我”离开家乡的原因是                   。4、综观全文,文章表达怎么样的主题思想?                                         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最能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是哪两句诗?本文与《天净沙·秋思》相比,在格调上有啥不同?                                                                                                                                                                                 6、本文语言优美,诗意盎然。读读全文,试总结出文章运用了哪些具体的办法,并各举一例。  十八 十三岁的际遇预备训练:略课堂达标训练:一、向往北大  成长在北大  感谢北大  热爱、赞美和感激  渴望自由、渴望创造     二、1、略   2、热爱、陶醉   渴望自由、渴望创造   3、略课堂提高训练:1、比喻生活中的种种舒适、安乐的诱惑  2、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3、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   北大自由清新,我与他朝昔相处   “我”与北大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4、祝愿  思念   5、略课堂检测:1、少   牵挂    2、写紫杜鹃和白杜鹃是为了与黄杜鹃进行对比,分别从容貌、人们对它们态度和过去、现在对比,欲扬先抑,突出了黄杜鹃的高贵品质。  3、不忘故土,不忘根本  忘却本色  无论怎样改变,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   4、略课外强化训练:1、不变(散不去)   美好宁静生活   2、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      游子   3、鼓励和支持   为了追求理想   4、根在故土,志在四方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文格调昂扬向上,而《天净沙·秋思》低沉忧伤  6、略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14

  一、 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十三岁的际遇》是自读课文。全文以情感为线索,回顾了在北大两年来的学习生活感受和收获,展示了北大的精神魅力,抒发了对北大浓厚炽烈的情感和追求进取的信念。 

  学习本文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教师从旁指导、点拨。只要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有所发 

  现,不论自读效果达到怎么样的水平,都应看作完成了教学任务。 

  1.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结构,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意。 

  提示:本文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在弹指一瞬间孩时的梦想实现并已在北大生活了两年,欲向北大诉说心语。 

  第1自然段,写从泛黄的照片上初识北大,梦想产生。第2自然写乘车路过北大,表现少年的自信。第3自然段感慨时光飞逝,第4自然段再现初入北大天真浪漫的“我”和如今的茫然若失。第5自然段欲向朝夕相处的北大诉说心语。 

  第二部分:回顾两年来,北大的哺育和给予,展现北大的精神魅力。 

  这部分写的主要意思是北大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知识魅力:第6自然段写由参观图书馆而顿悟自己的无知。第7自然段写与北大的际遇,是也一个新的开始。第8、9自然段写书籍为我打开新世界,北大为我开启智慧和真理之窗。 

  人格魅力:第10自然段写北大学生的物质。第11自然段写北大老师的风采。 

  第三部分:倾诉对北大难以分割的浓厚情感和歌颂之情。 

  2.让学生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词语。 

  提示:理解并掌握“自然提示”中的词语。 

  语句:①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娄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②这是一只不系这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③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指点迷津 

  本文为拓展性阅读,只要求学生大致感知课文,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揣摩一些精彩语句,积累词语即可。 

  1.鼓励引导后,让学生独自准备,扫除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发现哪个词用得好,并说出它的妙处,喜欢哪些语句,说说为啥等。 

  3.不采用全班就同一问题发表意见的形式,以利于每个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发现”。 

  4.只要学生能积极发言,教师就给以恰当的肯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默读课文,然后利用工具书,完成“自读提示”中的词语理解。 

  尘缘尘世的缘分。 

  穹隆(qióng):高起而成拱形。 

  呜咽(yè):低声哭泣。 

  迷离(lí):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á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ù):唠叨的话。 

  撷取(xié):摘取。 

  惆怅(chóu):伤感;失意。 

  似曾相识(sì)(xiāng):好像曾经彼此认识。 

  2.结合练习一,把握文章结构、大意。 

  提示:第一部分写梦想实现并在北大生活两年后想诉说对北大的情意。第二部分,回顾在北大学习生活的感爱,一步一步地成熟,对北大的哺育,流露出感激之情。第三部分,直抒胸臆,把北大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表露“我”追求进取的品质。 

  这三部分以情感为线穿连。孩时的梦想向往,在北大时的求知成熟,未来的归依眷恋凝成一条浓厚的情感线贯穿全文,展现了北大对学子的精神魅力。 

  3.作者写孩时对北大的印象,起啥作用? 

  提示:表明在孩时,北大就已成为“我”向往、梦想的地方,为下文展现北大的精神魅力作铺垫。 

  4.作者追叙初入北大时“我”的模样意在表现啥? 

  提示:用意在于表现两年来北大对我的熏陶和培育。刚入校时天真浪漫,而今逐步成热。 

  5.在北大的两年学习生活中,“我”感悟的北大精神魅畴指啥? 

  提示:北大的精神魅力体现在一是知识的魅力,拓宽视野、开启智慧;二是人格魅力,清新自由、通幽曲径。 

  6.怎样理解“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提示:这句话一是表明“我”与北大的关系无法分割,完全交融。“师长”表明教益和 

  关怀,“朋友”表明亲密无间。“……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决在突出北大精神为“我”所吸收已成为“我”生命的组成部分;在北大的学习时期已成为“我”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7.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啥情意? 

  提示:设想未来,仍会眷恋归依,意在表明北大是“我”精神的家园,北大的精神魅力永存! 

  8.摘录你喜欢的精彩语句和片段。 

  9.谈谈你对本文所表达的那种“精神魅力”的认识。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15

  一、就结构和行文而言,这篇散文有它的特点。有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比较讲求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有的散文,只是围绕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散文却不同,它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

  这篇散文的开头写道,“我”七岁时看到北大的湖光塔影的照片,内心“悄悄升起”了“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以后写到北大图书馆。作者之所以把图书馆作为学习生活的重点内容来描述,是因为把图书馆看作知识的象征。上北大,就是为了要掌握知识,探寻未涉足过的世界。北大之所以引起“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我”对北大的这种特有的感情,在对图书馆的描述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接着从写图书馆到写人。写人也分为写同学、老师和“我”。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写“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北大人是北大的主体,作者在对北大人的描写中,充分抒发了自己的“惊奇、喜悦、感动”的感情。文章也以诗歌述志,写到由留恋北大转入到想离开北大,由想离开北大转到抒发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最后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不限深情,并与开头呼应。

  作者把文章分作三个部分,以空行为标志。第一部分是概括描写自己与北大的关系,抒发对北大的感情;第二部分重点写图书馆与北大人,进一步抒发对北大的感情;第三部分一唱三叹,强调自己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关系,突出对北大的深情。

  二、这篇散文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样便于抒发感情,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但有时用第三人称,例如第四段,写“我”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这就突破了“我”活动的时间和虚拟主机,把时间由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季,一下就挪到了两年前,把虚拟主机由“三十五楼下”移到了“结冰的湖面上”。这种写法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

  本文有时用第二人称。例如第五段,一连用了三个“你”,这三个“你”所代表的被叙述者的对象,还是“我”。这样写,“我”似乎变成了两个人:一个扮演问话者,一个扮演被问者,这办法比自问自答显得生动活泼,能加深读者印象。

  三、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比喻迭出。比如,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与船工,都十分恰当。也如,以“不系之舟”自比,“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是与“不系之舟”相关联的一系列比喻,“玫瑰”“绿阴”是两岸诱人的景色,“宁静的港湾”是“不系之舟”前进中的“避风港”。

  然而,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优美,而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阅读本文,我们应该留心:作者怎么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地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我们留心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深细地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北大的特殊感悟。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16

  〖教学目标 〗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简单简介作者田晓菲。(要求学生默记要点)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也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也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啥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啥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七岁时的     

  十岁时的     

  十三岁时的       

  十六岁时的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啥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啥?“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啥意思?此文的作者也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啥?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爸爸的背景中“读”出了啥?小弗郎士也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啥?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景色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景色变换”各指啥?为啥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啥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啥“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啥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啥?为啥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练习:制作词语卡片

  1、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

  注音,解释,例句,写话

  2、例示

  六、布置作业 

  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在练习本上)

  七、板书设计 

  见“三”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篇17

  姓名          解读教材: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4、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熟记字词书写: 呜咽        安恬        涉足        凝重         尘缘      校徽      沉淀 絮语        犀利        撷取        徜徉            惆怅          穹窿 白驹过隙        迸溅       积攒       弹指       怪癖      抽屉    不系之舟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19)谈笑风生: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啥时候?是怎么样知道的?                                                                                  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啥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                                                                                       3、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啥?                                                                                                                          4、“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啥?                                                                                 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啥内容?                                                                                                                             6、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你能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涌动在心中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感?在此基础上,用恰当而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全文的感情线索。                                                                                    7、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啥?每部分各写啥内容?                                                                                                 8、你觉得这样三个部分在写作顺序上有啥特点?                                                                                                                    三、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第一部分是按啥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按    顺序来写:七岁时的      十岁时的        十三岁时的     十六岁时的         2、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第8、9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啥样的感受呢?                                                                                                             5、从写北大图书馆到写北大的人,文章是怎样过渡的?第10、11两段应该用啥感情和语气去朗读?                                                                      6、最后一个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幺感情?应该采用啥语气语调朗读?                                                                                               7、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恋以及要为北大作出贡献的心情?                                                                                              四、深入探究: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啥特点?为啥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3、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4、文中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为啥这样安排?                                                                                                        5、品味语言: (1)本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用啥来比喻(喻体)被比喻对象(本体)北大北大学生北大教工自己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为啥?(在文中作批注)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与她相比,虽然还有距离,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啥呢?

推荐站内搜索:关于心情的日志、华南理工大学考研成绩查询、护士考试报名、专升本网站、教资准考证查询入口、护士资格证考试试题、闪闪的红星读后感、3分钟演讲稿、武汉大学自考专升本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网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精选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十三岁的际遇》练习(精选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7204.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