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通用7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啥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啥规律?
(2)啥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啥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啥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啥?(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也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啥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简介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啥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啥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啥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啥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怎样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
(1)阅读课文.
(2)总结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p20的第3题做实验,并回答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 过程和办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么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啥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啥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啥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啥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怎样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怎样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怎样?(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啥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Lenovo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⑤屏显:结论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结论5:光从空气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折射规律的应用
1.体验“叉鱼”
制作鱼模型并固定于方型水槽中,用直铁丝作鱼叉,对准看到的鱼下叉,看谁能叉准,并让该同学说出叉准鱼的“奥妙”是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
2.利用动画讲解“鱼的虚像形成的原因”。
3.学生讨论“折射断筷”、“硬币升高”的原因。
4.分组实验:观察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让学生再次体验折射使眼睛产生的错觉)
5.折射现象不仅会使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奇观。(播放 “海市蜃楼”、XX年北京天空出现的“三日同辉”的影像资料)
四、交流评估
1.通过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从知识、能力、研究办法、对折射现象的感受、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多方面谈一下)
2.光射到空气和水(玻璃)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吗?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异同?
★ 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光的折射》的小论文。
2.阅读课本30页的“全反射”了解它在光纤中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3
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也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 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 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办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Lenovo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积极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啥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4
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不断取得进步!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 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成像大小 像的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应 用
(u) ( v )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8、 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能把物理学好,学精。
同类热门: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首页 > 初中 > 初二 > 物理 > 物理知识点
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不断取得进步!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 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成像大小 像的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应 用
(u) ( v )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8、 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能把物理学好,学精。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5
教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第四节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下一章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一些光的折射现象,说出啥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说出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办法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培养对自然现象热爱、亲近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五 、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 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 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六、教法、学法
1. 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 学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办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学生实验2: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师:上述实验中,学生看到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
板书:四、光的折射
二、新课教学
1.折射现象。
演示实验l:将激光笔投放到白屏上观看,能观察到啥现象?
生:光沿直线传播。
师:请同学们猜猜,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是否还沿直线传播?
生甲:不会沿直线传播了。
生乙:可能还沿直线传播。
演示实验2: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不同角度斜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径迹。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师:甲同学猜对了,其他同学加油。请同学们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传播光路画在纸上,并画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过入射点的法线,你发现了啥?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师:对,你描述得很好。请同学们看,图2.4-l光线ao为人射光线,光线作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用i表示,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在同学们明白了水中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水中硬币升高了的原因吗?
生:都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造成的。
同学门一定性想亲自感受一下光的折射,那么我们就进行下一环节:我探究
【学生实验3】:光斑实验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烧杯中。通过光斑来确定光路
学生猜想;光斑是向左移还是右移,
学生用实验验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2、折射规律
[我观察]让学生想想: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将沿啥方向行进?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当入射角增大,折射角怎样变化?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怎样?
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继续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① 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 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上述实验时多做几次,同时用课件显示实验的问题和内容)
[我来谈]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①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强调:斜射、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②(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③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④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直观明确地把抽象的折射知识具体展示,培养学生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
〖想想议议〗:课本p46想想议议。 [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课件展示实验三】:光路的可逆性
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现象一〗:[学生实验]叉鱼实验
〔问〕:为啥不容易叉到鱼呢?[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插入水中的筷子为啥会弯折?[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三〗: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四〗:池水变浅了;小熊的困惑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师: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可千万不要冒失下去。因为它实际深度将没过胸部,可能.会使你惊慌失措而发生危险。
画出从池底某点a发出的两条光线①和②射人空气中的眼睛受骗,池水变浅折射光路图2.4-2。
思考: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学习办法。
两条折射光线不能相交,但是呢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折射光线好像是从交点a,射出来
〔讲述故事〕:在清澈见底的池塘,常有孩子下水戏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说,这是水中有鬼迷惑孩子。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孩子溺水可能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热爱科学的唯物主义教育
4、折射赏析
[演示实验]:把一块厚玻璃放在钢笔的前面,笔杆看起来好像"错位"了,这种现象是啥引起的。
生:也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简介海市蜃楼]课件展示
你知道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吗?
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多发生在夏季海面上,因为空气热胀冷缩,上下层空气分布不均匀,使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远处景物的光进入我们人的眼睛,逆着光线望去,就感到看到了远处的物体。
在夏天公路上,也时常出现蜃景。课后请同学们查资料,
3.课堂练习 (见课件)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啥收获?
生:我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知道了日常生活现象中哪些是由于折射现象引起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下面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____而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2.4-3中______位置(填"甲"或"乙)。
3.潜水员在水中看到岸边树上站着一只鸟,他看到的是鸟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像的位置比鸟实际位置要偏_______。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
4.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水中尺子的刻度变化,正确的是( )
a. 刻度变稀了 b.刻度变密了 c. 刻度无变化 d.无法判断
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 海市蜃楼 b.池水看起来变浅 c.水中的倒影 d.小孔成像
五、板书设计
四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办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也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实验 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办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怎样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啥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啥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啥规律?
(2)啥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啥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啥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啥?(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也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啥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简介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啥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啥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啥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啥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怎样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
(1)阅读课文.
(2)总结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p20的第3题做实验,并回答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推荐站内搜索:廉洁从业心得体会、北京二外录取分数线、中国卫生人才网2020年护师报名时间、军训心得体会300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查询、2014年高考录取查询、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江西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湖北专升本考试时间、与你同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