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哈佛学不到》读后感
《哈佛学不到》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怎样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哈佛学不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写给儿子的20封信,这些信贯穿于他的儿子进入哈佛大学以及毕业后真走入社会的重要人生阶段。每封信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隐喻和流畅的故事,集中探讨一个方面的话题,贯穿一位年轻人重要的人生阶段,向他的儿子也向所有年轻人道出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是一位慈爱之父写给年轻人的永过时的人生智慧。这些人生哲理让我感受深刻,获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心态和习惯能决定这个人的命运。
众所周知,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学府,在这里,人们可以学到顶尖的各类学科知识,但有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可能学不到。在哈佛任何一门专业的课程表上都没有专门教授远见和经验的课程,也找不到有关处世哲学的课程。因为许多重要的人生经验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探索。
然而,《哈佛学不到》的作者马克·H·麦克科迈克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不仅在书中通过大量实例总结了自己和他人商海成功经验,而且在怎样成功地做人、做事,怎样对待上司、朋友,怎样晋级,怎样表现自己,怎样赢得金钱、时间、朋友、理解和健康等方面,把哈佛大学学不到的东西,总结成超群的经验,在管理学、心理学、未来学、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提供了中肯的真知灼见。它涉及了商界、金融界、制造业、体育界、广告界、服务业和娱乐圈等十几个行业几十位名人成功的技巧和经验,其中不乏世界级名人,实为行将毕业的大学生的一本就业指导的好书。无论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还是初初迈入社会门槛的大学生,乃至非工商业其他各界人士,都会从本书中得到启迪,应该说本书为我们奉献了人生智慧的累累硕果;提供了人生哲理的丰富营养。
从书中我认识到,在人生的路途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问题,如果碰到挫折整日陷于失落、悲观、颓废等消极的情绪和心态之中,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发奋图强,就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就会让原本精彩的人生被耽误、被虚度。所以,要做一个成功的社会人、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就必须对人生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必须拥有梦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同时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事业有不限的热情;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一个人的能力是有大小的,但只要有超越自我的精神,有勇于攀登的干劲,有不畏强手努力向前的勇气,就能开创新的天地,到达理想的彼岸,就可以在社会竞争中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如果缺乏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就注定会成为失败者。所以,任何一个想成就卓越的人,即使取得了大学毕业证书,也要认真地在社会中求取人生的真谛,学会总结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从此书中,我们还可以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同学们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应当说成功人士的思想和智慧、垂训与忠言,是我们处事树立信心的精神维生素,也是我们今后求职问路创造个人天地的钥匙,它将启迪青年人昂扬向上、成就卓越、创造光彩的人生。
一位成功人士曾经说过:一个人掌握知识、拥有学问并不困难,难的是要学会正确地思考人生,掌握人生的哲理并走向人生的卓越。。《哈佛学不到》读后感就是这么一本让人学会处事、学会创造自我并富有人生哲理的书。
第2篇:
哈佛大学能学到啥
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一样,我也是慕名来到哈佛的。
法学院的上课方式很简单:教授引导学生们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最后对每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论——评论你思维的创造力。从小就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美国学生常常是课堂讨论的活跃分子。哈佛浓厚的学术风气最充分地体现在课堂讨论之中。在同学们百家争鸣式的辩论中你自己的思维也很快变得犀利起来,变得火花频闪。
回国后,常常勾起我对哈佛回忆的不是别的,而是咖啡的气味。每当有醇香的咖啡香味入鼻,我的眼前常常浮现出清晨法学院课堂上的一幕:同学们胳膊底下夹 着厚重的大部头法律书籍、手里端着一杯散发着热气、飘着苦味的咖啡,睡眼惺忪地匆匆走进教室。还记得克拉克院长在开学典礼上说:“哈佛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地方。不要为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感到不安和紧张。我相信你们大家都能毕 业,尽管学习是严酷、艰苦的。万一你们当中哪一位不幸未能毕业,那不是你的错,而是我们的招生人员眼神有误……”院长的话语虽然诙谐、轻松,但我相信我们这些在座的新生们从他轻松的话语中得到的决不是轻松的感觉。
没有周末。日子就是在读书、拼命地读书中过去的。在国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本科、研究生时一直成绩优异的我来到哈佛时才对压力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关于考试,有一个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的细节:每次进考场,我都要唱几句“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首雄壮的进行曲,给自己鼓气。
6月6日,是毕业典礼的日子。作为哈佛建校以来第345届毕业生,大家穿着学位服,在亲友的陪伴下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当哈佛大学校长在致辞时说到“你们已经顺利通过哈佛所要求的各门考试,我现在宣布:你们可以离校了”的时候,全场响起毕业生们如雷的欢呼声。校园内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按下快门、留住那灿烂笑容的人们。为了这一天,同学们付出了难忘的努力。不过,狂欢是暂时的:即将在一个多月后举行的纽约州律师资格考试还等着我。一鼓作气,再打一仗。
我从哈佛毕业已有六年,但那一段学习经历很令我难忘。记得毕业典礼上有教授讲:“你们是世界的盐,盐的作用是给世界味道,给它防腐,你们有机会来这里读书,也很幸运地毕业,如果毕业后没有起到盐的作用,是有愧于哈佛的。”这就是哈佛精神:给人振奋、催你向上,让你努力作一粒哈佛培养出的盐。
原以为进入肯尼迪这所培养了罗斯福、肯尼迪等各国政界要人的政府学院会给我们讲很经典的哲学、行政方面的著作。但从第一堂课到毕业那一天竟然一篇也没接触到。这一年人是整个被浸泡在书里的,不许外出工作,包括打工,如果你把时间花在挣钱上,教授不会高兴。第二年一到来,先是在夏季,学校会积极推荐你去工作,逼着你在实践中迅速锻炼,一段时间后回到课堂,再学习华尔街基本市场运作,进行金融分析,开始大量的案例讨论。
教授有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但更多的是身系两头,一面在哈佛从事教学,一面隶属于某一个社会机构,他们中有许多是市长、部长。这样就确保了教授们所讲的内容很实际,因为很可能就是他工作中刚刚遇到的事儿。例如,我们有一个讲产业政策的教授,起初他是司法部助理部长,在我毕业时他也去做克林顿的劳工部长,他就天天在讲案例,讲他和克莱斯勒打官司,为何克要破产、美国政府却要给他5亿美刀。这样的案例分析课非常实用、非常解决问题、非常有针对性,当然也非常刺激。高度量化、数字化、技术化,这就是政府学院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政府学院没有法学院那样气氛紧张,常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要求你参加,比如演讲、讨论、募捐、娱乐等。通过这些,让我也在体会它的协作精神。合作,对于每个现代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意识,尤其是对于政府学院里大部分将来要走政途的人来说,这一点很关键。在政府学院,有一部分是官派出来的,也有是像我这样自己考出来的。无论是哪种形式,它只看重你今天能来这里的成功。“我是未来的美国总统”、“我是不久的外交官”这样的宣言在校园里很平常,因为通过努力,你的确能实现你的誓言,所以,哈佛也让你懂得了自信。
也许回国后你真成了该国的首脑,哈佛也只是给你发一封简单的贺电,因为从哈佛走出的人物实在太多,就如开学典礼上院长的那段话:哈佛是培养领袖的地方,我们的做法是把全世界优秀的人抓来给你们镀金,等你们毕业了,你们的成功与我们的教育相连,但,实际上所有的成功都属于你们自己,祝贺大家!
在哈佛学习MBA的两年中,其独特而有效的案例教学法使我们获益匪浅。
学生们在拿到第二天讨论的案例及相关资料后,每个案例花两三个小时,独立阅读、思考、分析、提出设想,然后在学习小组里集体讨论,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工作背景,提出不同见解。
教授在课堂上讲话是很少的,在80分钟的时间里加起来也就10分钟,他们走上讲台后一般只说两句话,第一句是“GoodMorning”(早上好),第二句是 “Mr.XX,Please Open the case”(XX先生,请分析案例),之后便主要是学生们在教授的引导下发言讨论了。教授这种随意点名发言的做法被称为
“ColdCall”,意即冷不防的提问,学生们都很害怕被ColdCall,所以他们在 头一天都会努力地苦读案例,以免在被叫起时无话可说。要知道,课堂发言成绩占总成绩的50%,另外50%才是考试成绩。教授对于学生的发言,并不太注重言辞是否华丽、形式是否吸引听众,而是更注重内容质量。
期末考试也很有特色,平时上课是8:30开始,考试却是从早晨9点开始,时间4个小时,到下午1点结束。这就好像一位公司职员在早上9点上班后,被叫到了经理办公室,接受了一项棘手的工作,苛刻的经理要在下午1点吃午饭之前看到分析及方案选择报告。
同样,每天给学生安排两三个案例做分析也源于此理。试想,在现代商业社会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一个时刻处于压力之下的经理人员如果拖拖拉拉,优柔寡断,一天只能处理好一件事情的话,这个企业岂不很快关门大吉?
有一次,我所在的班级与美国另一所名校的MBA学生座谈,该校一名学生抱怨说他们每周要分析、讨论一个案例,简直忙得没有时间打网球了。我的同学不得不告诉他,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每天就要分析两至三个案例。提出抱怨的那位仁兄看上去着实吓了一跳,也许他过后会暗自庆幸没有上哈佛吧。
哈佛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要分析800个案例,这种大密度的案例分析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和推理,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找出一般规律,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企业的大目标作为制订行动方针的纲领。
哈佛的案例教学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它编写的案例遍销全世界。但是呢由于中国和美国的商业背景、文化背景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建议中国学校在教授MBA课程时,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全盘照搬哈佛的案例。
推荐站内搜索:成绩查询入口官网、经典老歌100首怀旧连播、2023年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吉林省自考成绩查询、江西自考所有成绩查询、考试题库气死99个老师的作文、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广西财经学院专升本、最好的礼物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