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新版多篇由本站 会员“郁闷DE酒瓶”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共同阅读《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最新汇总5篇,请您阅读!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1
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为推动“书香湖滨”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湖滨区关于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的方案》,进一步唤起全民的读书学习热情。当前正值我区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热火朝天开展之际,区扶贫办为全区12个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分发了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摆脱贫困》一书,我作为磁钟乡贾庄村驻村工作队员有幸拜读这本书,为工作、为生活,也为了摆脱“思想上的贫困”,通过认真学习也有了一些感受。
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全文围绕闽东地区怎样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中提到的“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
“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观点是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在当前全区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之际,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一个普通的驻村工作队员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办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入户走访、实地察看,认真调查,对联系村的集体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村情民意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争做精准扶贫工作的“联络员”,架起单位与帮扶村的“连心桥”;当好扶贫工作的“调查员”,帮助村发展理清思路、制定规划;从发展思路进农家、惠农政策进农家、科普信息进农家等方面入手做一名“宣传员”,为群众当好发展“导航器”;按照“个人办小事,单位办大事”的原则,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努力成为群众的亲密“伙伴”和无话不说好“朋友”,做一名“服务员”,着力解决群众眼前困难。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我区是一个城乡兼备的城市区。“围绕城市搞服务、服务城市谋发展”是我区一个战略思路。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村,因此要针对当前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大力发展“第六产业”。即,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第 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农村,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基本趋势是让第二、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我区一些乡村在发展综合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像现在胜源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要摆脱贫困,特别是当前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实现脱贫目标,必须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摆脱思想上的贫困,解放思想,找准扶贫开发的路子,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与贫困作斗争,真正使贫困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脱贫。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2
通读习主席所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使我感触颇多。习主席以其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方方面面的事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共产党人坚持走群众线路,为人民办实事的画面。让我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有思想,而是我们身边点点滴滴力所能及的小事推动而成。下面我分四个部分来总结一下我从这本书中所汲取的思想精华。
一、讲创新,燃激情
习主席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强调,要想摆脱贫困首先要从思想上解除枷锁,要时刻谨记不畏艰难,发扬“首创”精神。物质贫乏只是暂时的,“思想贫乏”却是最致命的。作为单位年轻职工中的一员,应力戒形式主义,杜绝盲目跟风。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细节,发现亮点,以实事求是为基石,观察和总结为办法,搭建别具特色的工作思路框架;坚守理想,保持信念,燃烧激情,以青年人特有的干劲闯劲投入到工作事业中去。
二、讲奉献、谈服务
医疗卫生事业属于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能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改革的实践者,即使是处于平凡的岗位,也要给自己立规矩,定目标,严格要求自己,要让每一个被服务的对象感受到改革的进步,服务的完善。要把平时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要以患者的笑容作为一种荣耀。
三、讲配合、重实干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改革的最前沿,在这里距离群众最近,听见群众的声音最清。这就便于我深入收集群众之想,了解群众之忧,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自己宝贵的意见。跟紧中央的发展步伐,立足自己岗位具体职能,竭尽所能解决群众的困难。同时还不能蛮干,乱干,必要时需要求助同事集体,让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加入到为人民办实事的队伍中。
四、讲宣传、警思想
充分使用微信等现代化宣传平台紧密联系群众,树立好的榜样,好的事例,利用社区团队广泛在社区居民中宣传。同时也应把国家关于卫生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传播到群众中去,让群众了解认识到卫生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不断需要改进的,充满未知困难的,需要不断为之奋斗的事业。另一方面要强化廉政党性培养,要时刻警示自己,不忘根本,保持与党的一致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战斗力。
习主席在《摆脱贫困》中的29篇文章,运用亲切朴实的语言阐释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参考的地方。今后我在工作学习中一定会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行事的指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3
体会:联系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通过对《摆脱贫困》一书的认真学习,主要有以下三点粗浅体会。
第一点,观念先飞,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里解释说,“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习近平同志深入调查研究,提倡解放思想,强调了观念“先飞”、思想先行的特别重要性。《摆脱贫困》一书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主旋律,形成了系统的摆脱贫困的大思路以及富有创见的摆脱贫困的理念、观点和办法。同时指出,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为民的鸿鹄之志,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赢得民心,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并提出通过努力学习来掌握摆脱贫困的科学办法。他在给宁德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专门讲了“强化理论学习”的问题。从扶贫者和贫困者来说,摆脱贫困、观念先飞、思想先行是最根本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滞后、思想贫乏、人穷志短。所以,摆脱贫困的核心和要旨就是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在新常态下,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发生改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扶贫开发工作也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围绕精准扶贫新战略,树立摆脱贫困的勇于担当意识,既注重顶层设计也注重基层探索,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智慧扶贫,观念先飞,思想先行,寻求新的“突围”之路,去夺取精确脱贫、精准脱贫的新胜利。
第二点,哲学思维,辩证施策。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与其他工作文集不一样,《摆脱贫困》一书谈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工作,而是在每篇文章中、在每项工作中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办法论,体现了浓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统筹辩证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等。例如,书中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价值观,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行动至上的实践观念。再例如全局与局部统一融合、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观点,整体发展、协调发展的观点,小农业与现代化大农业辩证关系,乡镇企业发展必须寻求好自己的立足点及其“四个立足”等思想,以及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实践为要与观念先行的关系,执政为民与反腐倡廉的关系等等的论述与洞见,无不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总之,《摆脱贫困》一书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哲学思维的典范。学习该书,首先应该学习习近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办法论的品格,按照其要求提高“抓扶贫、促发展”的看家本领。在新常态下的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专项扶贫与综合扶贫、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迈上新台阶。
第三点,埋头苦干,精准脱贫。“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重温习近平同志“发展要靠干部艰辛的劳动”的一系列认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特别要清醒地看到在新常态下的调物价、调增速过程中,贫困居民更易受到冲击也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所以,我们务必要从“功利扶贫转向良心扶贫”,凭良心把贫困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做到《摆脱贫困》书中所说的“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这类针头线脑的小事”,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坚定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取信穷人,造福穷人。特别要结合第二轮“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深入贫困乡村农户,“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实实在在的工作,通过精准扶贫而实现精准脱贫。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与贫困居民同甘共苦,以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凝聚人心,为贫困居民的脱贫致富而发力,做到该书所说的“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4
解放思想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啥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就是“假大空”,就是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不敢想,不敢闯,畏缩不前,不敢行动。习近平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啥,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啥,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习近平同志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他曾经工作的地区,也包括整个国家和民族;不仅仅是贫困本身,也包括产生贫困的历史背景和深刻根源。他在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读懂国情 依靠群众
读懂国情,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办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怎样摆脱一县一地的贫困,怎样摆脱国家的贫困?
习近平说:“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认为,这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怎样体现党的领导,怎样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
自尊、自信、自强
自尊、自信、自强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必须“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违背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摆脱贫困》一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弱鸟怎样先飞》。提出贫困地区要有“先飞”的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么丰满羽翼。最后归结到“鸿鹄之志”。这是自尊、自信、自强的有一种诠释。
理顺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间不久,就总结出闽东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倾向;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倾向;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定产业发展政策要向具有资源优势的领域倾斜;四是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将投入产出系数高低作为确定投资倾斜政策的依据,偏重沿海,兼顾山区;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确定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等方针;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把科技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也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实效。
最大的政治
在一篇论述“经济大合唱”的文章中,习近平讲道:“我到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也是‘优秀’,也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个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的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说得客气些,有苦劳,没有功劳。干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根本,那就是‘瞎忙乎’。”
习近平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
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重视一以贯之,他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在那里入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对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理解。八十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一举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大力推动扶贫探索与实践,写成《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等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办法,深刻指出“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九十年代,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组织开展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进入新世纪,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指出:“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关注扶贫工作,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推进,为形成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发展过程中,有几次重要讲话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一次是2012年,党的__大闭幕后不久,总书记就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进村入户看真贫,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三个格外”(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等重要思想。2013年,在湖南湘西__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第二次是2015年,总书记到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首次系统阐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强化基层组织)、“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四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第三次是在“2015减贫和发展高层论坛”上向全球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携手推进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声音”。第四次是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全面论述了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凝练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精辟分析脱贫攻坚的困难问题,系统阐述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等重要思想,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背景、不同主题和角度的讲话中一以贯之、科学深邃的原则立场和观点办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5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在网络、刊物等各种平台上看到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的评论或者读后感,单看这些评论和读后感的内容就让本人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拜读后,才知这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的一版,最早出版的时间是在__年前,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下面结合本人作为中学团干和教师的工作谈几点《摆脱贫困》一书的读后感。
首先,《摆脱贫困》一书传递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当时宁德地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的观点、看法、理论极富高度、全面性、前瞻性,总书记给宁德留下的这笔可贵精神财富,宁德市也不断地传承、发展。当下宁德市的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走进每个乡村都能感受到整洁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景象,这些都极大地契合了当时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怎样摆脱贫困的观点。
其次,总书记当时针对宁德地区摆脱贫困提出的“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观点,就是要求我们闽东地区人民要发扬脚踏实地精神的同时在观念、想法上也要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作为宁德一所百年老校的教师,本人觉得学校近几年开展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倡的是在保留传统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比较大的创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曾经留给宁德的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经过20多年各行各业的实践检验,极大地促进了宁德地区的发展。本人坚信,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宁德地区将会继续坚定地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敢想敢做的精神,全面建成六新大宁德!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最新汇总5篇
你也可以在本站 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新版多篇范文。
推荐站内搜索:世界上最恐怖的作文、陕西事业单位考试时间、句句深入人心的经典句子、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重庆沙区自考办、继续教育研修日志、中考成绩查询登录入口、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河北会计证报名时间、90000000000000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