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读书笔记《冬去春也来》
最近,我阅读了铁皮鼓老师的《《冬去春也来》成长日记,细细品味,获益良多。
随着铁皮鼓老师的日记我仿佛也走进了校园,走进了一位班主任平凡而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这本书记录了铁皮鼓老师在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一所私立学校)一学期工作的经历,从某中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班级一学期的历史,也是他个人一学期的工作记录。
铁皮鼓老师与他们班上的许多学生不断地谈话,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在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他第一次开始有了一种研究的眼光。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在我看来,铁皮鼓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正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铁皮鼓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他在努力探索的是一种“尊重与引领”的师生关系,即尊重学生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引领的责任。我相信他对学生的精神感染一定会在学生未来的人生历程中显示出积极的影响。
读着铁皮鼓老师的这本日记,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我的班主任工作,虽然他工作在中学而我在小学,在许多方面是有共通之处的,他是值得我学习的。也许你不一定能够从书中找到啥“拿来就可以用的技巧”,但你一定能够因这位班主任的探索而受到启发,甚至心灵的震动。
铁皮鼓老师在书中写了一封《给读书会的同学》的信给我提了个醒:好久没好好读书了。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的确“读书需要坚持,而且是长期不断的坚持。选择读书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选择读是其实就是利用每天半小时的时间来为我们的心灵争得空间,使它不会过早地干涸。”
从铁皮鼓老师的成长故事中,还让我意识到:教师的写作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皮鼓老师说他和其他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一样的,对于教师的执着是一样的,所遇到的困惑是一样的,所感受到的幸福是一样的。如果硬要说他和大家有啥不一样的话,那就是他对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的故事进行了些思考,并把它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了下来,还写成了书。
教师成长为啥需要写作?有一名加拿大学者在其书中是这样论述的:写作即思考和行动的调和。写作是将思维成果跃然纸上。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如果我们常常抽出一些时间来写下教育的点滴,我想这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我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三年多的年轻教师,也许和刚刚工作的新教师相比已经不算是“新教师”。但是呢《新教师成长日记》的编者给“新教师”的定义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更指不守旧,不固守常规的教师,将“新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工作年限,而是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不满足现状,一直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
如今,不断地反思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也非常重要。李镇西老师曾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话概括“反思型教师”的特点: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审视、推敲、质疑、肯定、追问……“反思型教师”之“反思”决不仅仅是想,要有做、读、写。体现于日常生活中,便是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让我们乐于读书,勤于写作,努力做一名反思型的“新教师”吧!
第二篇:冬去春也来
工作总结
开头:冬去春也来,年华似流水。一日难再晨,岁月不待人。时间好似河流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时间就就像打狗的肉包子,猛然回头,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好远。时光的步伐这就么无情的,无声无息的走过了一轮冬夏春秋!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已物是人非!听潮涨潮落,花谢花开,已人去楼空!顿时,我感悟到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电脑一关一开,一天就过去了,电脑一关不开,合同到期了。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生就这么完了!所以现在让我倍感时间的珍贵!09年即将告别。10年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了!回望过去的一年让我感受颇多,欢笑和泪水交织,成功与失败共存!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享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工作!相信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的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的精彩!把一切平凡的工作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作对即不简单!以下让我穿过时空隧道,回望一下这一年来的工作历程!
中间:写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内容,收获,工作心得,心里感想!及第二年的计划!
结尾:过去的总归是过去,人更好的还是要面对将来!淡忘昨天,珍惜今天,向往明天!面对过去的一切,有得有失,有喜有悲,我想我更应该做到的是:得之泰然,失之坦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做为一名工人,其天职就是干活!干活,干活,只有干了才能活.要想活的好,就的活干好!光想活得好,只想不干活,没门!我相信有实力,才有魅力。只有专业,才能卓越!在富士康这样的大家庭,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不求尽善尽美,但求无愧我心!昂不愧于天,伏不愧于地!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我即将得到更好的!我相信:我要成功,我能成功,我一定会成功!
第三篇:读《冬去春也来》有感
读《冬去春也来》有感
最近读了铁皮鼓魏智渊著教育家李镇西主编的《冬去春也来》,深为这个1973年生于陕西乾县的年轻人折服。魏老师18岁毕业于乾县师范学校,后在陕西教育学院进修。起点并不高的他硬是凭着一股韧性和钻劲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东去春也来》是他2014年9月到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投身新教育实验的日志式作品。
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感受。在书中,我注意到了铁皮鼓老师笔下的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存状况,透过他的描述和学生的随笔作文,让我深切的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老师怎样摆正自己的位置,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呢?简单的说教绝对是没用的,严格的纪律要求是否真的可行呢?要怎么的教育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使之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也由行动而内化为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仍不自觉的与铁皮鼓老师发起对话,在书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对当前事件的看法。是啥力量在鼓励支持着我这么做呢?想必是铁皮鼓老师在文中营造了一种真诚与信赖的气氛,让无知而虚妄的我变得无所顾忌,班门弄斧也在所不辞,更是一颗真诚的心引发另一颗真诚的心的强烈共鸣,不怕自己稚嫩的思考招来无端的嘲笑。
教师生活不论在哪都是枯燥而艰辛的甚至有时是无奈的,铁皮鼓是全力以赴的。事实上班级管理以及学校的琐事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他几乎是家里的甩手掌柜;铁皮鼓是无奈的,班级成绩有时也会落后于同年级其他班;铁皮鼓是悲壮的,他既在以自己的思想、人格努力影响学生,也在用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段(如教室后玻璃窗盯、重复学生早已烂熟于心的道理)管理学生。铁皮鼓是古今爱岗敬业教师的缩影。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教学理论探索。日常繁琐的教学滋养了他的思想,磨练了他的精神意志。而读书与思考给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他的生活不仅精神充实而且物质走向富裕。一个教师若不能通过思考探究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若不能在批判和创造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那他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他是愧对自己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也愧对教师这份独特的关乎人的职业的。当班主任就该像铁皮鼓老师一样,认真学习其他教师班级管理经验,同时也要加入自己的一些批判性的思考,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例如,铁皮鼓老师用心向优秀的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学习,李镇西老师提倡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即教育者要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善良的,我们的教育就要让他们回到本性,回复人之初的纯洁纯真。教育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有三件利器:一是感动,二是不断地树立道德楷模,三是集体教育。铁皮鼓老师对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办法比较欣赏,也愿意多向李老师学习。可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他认为这种教育潜藏着一种危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被同化了、统一了,其次对于这种道德法则进行重新审察,也会发现这种道德从很大意义上被纯洁化了。所以他经过深思熟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班主任的核心是民主,是建立规则,而不是简单地强调走进心灵。”试想:如果不是一位真正的研究型的教师,对于李镇西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的观点,怎样会敢质疑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呢?对于别人的教育观点,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尝试着去应用,但是呢绝对不是全盘照抄照搬,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因为学生在不断变化,管理办法也应该不断更新,以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教育,只有适合学生的办法才是最好的教育办法!
当班主任写教育日志就该像铁皮鼓老师这样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真实地将自己的优点、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做以记录,真实的教育生活更值得回味!铁皮鼓老师的日记中,有他做班主任工作时的一些无奈,有他对一些问题学生产生的些许失落,也有他对自己的工作前景的彷徨。读到最后,我在书中写下了这样的批注。----“我强烈的感受到魏老师的专业成长,是建立在真诚勇敢的面对自我,建立在专业阅读的引导下深刻的反思自省之上的。”他毫不掩饰,毫不雕琢的“原生态”工作场景和与学生的思想冲突而引发的焦虑、无奈、伤感,深深的感染者我。阅读的过程仿佛在和一个善良的、高尚的、真诚、没有丝毫虚假的灵魂在交流。我想,魏老师的人格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吧!他与学生间的矛盾、隔阂最终都得以化解,是因为他带着一方宝剑——对年轻生命虔诚的敬畏。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值得信赖一生的人生导师,这不仅仅在于他有着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更在于他勇于自省,勇于冲破精神束缚的决心和信心。”在他的日记里,我读懂了:“教师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我们对学生适当地宽容和理解的同时,对于教师群体本身来说也需要多一些理解!”
第四篇:《春宴》读书笔记
好多年不看安妮宝贝、郭敬明一类人的书了。终于强迫式地看完《春宴》,有一种精力掏空的疲惫感,困倦交抵,只好沉沉睡去。
十几岁的我特喜欢这一类书,尤其喜欢它的归类:青春疼痛系列。这类故事总是简单着深深的哀伤,倒不是喜欢故事情节,而是时不时的总能被书中的情绪感染,并从中找到只言片语填补欲说还休的心情。于是,十几岁的我居然可以在个性签名栏写上:心是一种突兀的组合,一 部分始终是孩童的顽固核心,从未生长。一部分则正在以隔世的速度迅速苍老。我想我的心是老了。
于是,从此,我深信身体里有一个苍老的灵魂,但从生理上看我还是个小孩,所以我做着幼稚的事情,却常常能得出自以为深刻的哲理,并感叹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最终与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少年时的我总是快乐并哀伤着。直至长大,我才清楚,快乐是本性,哀伤是某种强加的情绪,我们终究是被误了。
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的初中、高中,热衷于这系类书那清冷、哀伤、倔强的行文,自由的、放肆的、注定、支离破碎、颠沛等字眼更是直抵心里的痛击。然后受影响颇深的我们总是试图成为一个有杠杆的人,做事棱棱角角,有所依据,而不是被人群和集体的概念暴力所摧毁,不热衷武装表象及形式,试图获得认同。但毕竟我们接受着社会的教育,我们需要集体。所以,我们漠视认同,并同样漠视不认同。看,我们是多么的矛盾!我们本该持有一种清晰而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现在的我们是一个混沌的生灵,白天正常,夜晚变异,在这种混乱交替中疲惫不堪。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家庭,父母健在,知己两三,却总自认为是一个安全感缺失的人,或惶惑或悲伤,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但我们本来就那么不理解自己。
我们追求纯粹的爱,但却认为爱只是一种祈祷和幻想。爱不起实际作用,也没有生活中妥协和维护的功效。爱最终成为一面镜子,只用来辨析真实自我,爱让现实无处可避,凸显出任何幻想和借口都无法覆避的真像。所以,大多数人至今单身,并埋怨找不到对的人,是真没对的人,还是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错误!长大后虽然明白纯粹的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我们已经陷入死胡同!
日渐长大,见的事情多了,开始明白疼痛系列作者为我们拟造的虚妄和扯淡。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也不会像小说中那么好。不是你性格遗世独立就会才华横溢,遇上有钱人爱上你并拯救你。不是悲观失望就可以躲到深山里教书十年,然后世外高人般生活。我们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为五斗米折腰才是屡见不鲜的真相。
但在骨头深处,某种悲伤已经根深蒂固。说是安妮阿姨、郭敬明一类的青春疼痛系列推动了我边缘性的人格障碍并不过分,我们都有轻微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一向反对妹妹看这一系列的书,真想文艺,看看《加菲猫》、《小王子》等更比此类书有益得多。
第五篇:朱自清《春》读书笔记
朱自清《春》读书笔记
胡道诚母亲
春季是一个让我们焕然一新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作家们文思泉涌的季节。
在描写春季的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让我立刻感觉到了春季生气勃勃的气息,眼前呈现了一幅鸟语花香的图画。
读到“吹面不寒杨柳风”时,我感觉到风是多么的温柔,仿佛空气中还飘着清新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仙境般的春光里,一定惬意极了。朱自清给春季的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就像在童话世界里似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季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满心欢喜的迎接着春季,迎接着新的开始。
春季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人们工作着、奋斗着,让我们从希望的春季开始,为我们美好的生活努力吧!
推荐站内搜索:考研380分相当于高考多少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2015国考行测答案、教资答案2021下半年、成人高考录取查询、成人高考成绩查询、2013年成人高考、重庆医科大学专科录取分数线、党员学习心得体会、读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