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精选12篇)《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精选12篇)《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精选12篇)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精选12篇)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1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逶__yí  磅__bó

  难(  )__  (  )__  横(  )__  (  )__

  2、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件事情?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⑴ 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啥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2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预习内容】

  (一)结合课前搜集的长征的资料,回忆学过的关于长征内容的课文,读一读长征的故事。

  (二)我会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三)我能知

  《七律 长征》是 ____(谁)在红军_____ 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八句,是一首 _____。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

  1.这首诗重点讲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体会五幅“征难图”。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断出巧渡金沙江在春季,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季。”这样理解对不对?为啥?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七律 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四、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wǔ lǐnɡ  wēi yí  wū ménɡ  yǘn yá  tiě suǒ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填空。

  1.《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 ,写于 年 月。他不仅是一位 家、 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 。这首诗对 作了生动的描写和歌颂。诗歌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 的崇高革命精神。

  2.总括全诗的两句是:

  3.写山的大,表现红军 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困苦当做 的英雄气概。

  4.表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心情喜悦的诗句: 。

  (四)查字典。

  1.“丸”按顺序查字法先查字母 ,再查 部,意思是 。

  2.“岷”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岷山”在我国的 省。

  3.“征”的韵母是 ,在词语“南征北战”中的意思:

  (五)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用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超越梦想》中的《“神舟”5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飞出地球村——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六、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七、板书设计

  21 七律 长征

  五岭逶迤

  远征难 磅礴乌蒙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金沙江、大渡河

  岷山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腾细浪

  只等闲 走泥丸

  暖、寒

  喜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3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简介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也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4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

  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进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办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

  1、 品读课文,在读中强化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本站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3、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艰难来突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对比的办法。每一联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我同时也会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3、视频观赏,升华感情。

  现代的小孩多数都生活无忧,根本就不可能去体现长征时的艰辛,所以我以视频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特别是“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如果直接说过这铁索有多艰巨,学生们也是只能从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红军过这短短的铁索却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时,肯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4、 感情回归,完整体会。

  这古诗我都是采用一联一联的去体会,因此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体会整首诗的思想。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分开朗诵时还可以,但一旦整体去朗诵时就也会变得乱且没感情,因此必须一边读一边重点提示,这样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现出来。

  (三)作业强化,课外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毛泽东的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希望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毛泽东的诗词。对此我安排了抄录毛泽东的诗词的题目,假如学生对此有困难的话,老师可以适当指点和提示。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5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要点

  1、基础知识

  逶迤(wēi yí):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ó):气势雄伟的样子。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

  三军:古代指上军、中军、下军三路军队。本诗中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开颜:颜,脸;脸上的表情。开颜,欢悦的意思。

  2、诗文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也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也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3、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哪几幅?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4、本诗的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

  三、研究性学习

  阅读《毛泽东诗词选》,了解毛主席诗词的艺术特色。 中 考 解 析

  (2001,新疆乌鲁木齐)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玷污(diàn)  踱步(duó)   提防(tí)     瞥见(piē)

  b. 松柏(bó)    缄默(jiān)  脑畔(pàn)   摘取(zhāi)

  c. 即使(jí)    魁梧(kuí)   庇护(bì)     造诣(yì)

  d. 诘责(jié)   干涸(hé)    旌旗(jīng)   粗犷(kuáng)

  【考点】:对多音字、形似字读音的辨识

  【分析】:答案为 c项。a项中“提防”的“提”,b项中“松柏”的“柏”,都为多音字,应分别读作“dī”“bǎi”;d项中“粗犷”的“犷”是和“狂”形似的字,应读作“guǎng”。

  (2002,北京市东城区)在横线处按指定音节填字组词。

  生活(jié)____________据   不(chuò)___________劳作

  不屑置(biàn)__________   保持(jiān)___________默

  【考点】:正确书写汉字

  【分析】: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组词是传统而有效的考查题型,同学们平时学习时应重视对字词的练习,把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记忆,以积累词语。答案为:生活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

  (2001,江苏省淮安市)标点使用有错误的是(  )

  a.今年4月7日,中外联合科考队开始对“天坑博物馆”——广西乐业天坑群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b.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c.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d.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么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分析】:答案为c项。c句中“开荒”与“种庄稼”“种蔬菜”是并列关系,“纺羊毛”与“纺棉花” 是并列关系,中间都应该用逗号。“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与“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用分号。

  (2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用在句中形容卢沟桥桥面柱头上的石刻狮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样。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荒凉、冷落。

  用在句中描写了远处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反映出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状况。

  c.我欢悦,是因那时我已粗识文字,知道爱读书,接触了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充盈:充满。

  用在句中写出了“我”经过读书之后,知识日渐增长的喜悦心情。

  d.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彩霞色彩斑斓,绚丽耀眼的特点。

  【考点】: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分析】:答案为d项。d项对“金碧辉煌”的作用分析有误,“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金碧辉煌”描绘的对象不是“彩霞”,而是“丝绣和头饰”。

  (2001,北京市海淀区)对二重复句层次划分及分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倘若李健能够成功地横渡这个海峡,②就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③也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a ①  /  ②  //  ③     b ①  //  ②  /  ③

  假设   并列          假设   递进

  c ① //  ②  /  ③     d ①  /  ②  //  ③

  假设   并列          假设   递进

  【考点】:辨析复句

  【分析】:答案为a项。 分析二重复句,既要理清层次,也要把握准各分句间的关系。分析时要有正确的步骤,即从大的关系分析起,再分析内部的关系。①与②③分句之间是第一层,根据关联词语“倘若……就……”可知是假设关系,②③两个分句都是在第①分句假设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②、③分句间是第二层,根据语义理解是并列关系。

  课 外 拓 展

  1.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除陕甘苏区红军外,其他主要苏区的红军,也退出原来的苏区进行长征。第六军团1934年8月从湘赣苏区西征,10月到达贵州印江木黄地区同第三军会师。会师后,第三军恢复第二军团番号。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l0月离开中央苏区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这时,国民党军重兵正向湘西集中,中央红军如仍往湘西会合第二、六军团,就有覆灭的危险。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1935年1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指挥下,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随后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月,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中旬,在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尔后,共同北上,翻越雪山,通过草地,8月到达阿坝等地区。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坚持退却逃跑线路,进行分裂活动,擅自率领第四方面军和第一方面军的第五、三十二军南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严肃的斗争,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率部继续北上,攻占腊子口,突破渭水、西(安)兰(州)大道等封锁线,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吴旗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之后,在甘泉地区同第十五军团会合。第四方面军等部南下后,经半年苦战,被迫于1936年4月退至西康甘孜(今属四川)地区。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苏区长征,转战湘黔滇三省,于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接着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第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第二、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组成第二方面军。7月初,第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一个新局面。    (《辞海》“长征”条目)

  2.《七律  长征》诗和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

  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按: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的,是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一诗。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如果把这首诗换成更通俗的形式,那就是:

  讲到长征,请问有啥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gu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也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也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和《长征》诗,真是异曲而同工!

  (路则逢、田翠云等编著《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第236—23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二版)

  3。怎么样认识毛泽东这位领袖诗人

  柳亚子先生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一词中曾这样高度评价与赞扬毛泽东的诗词: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他认为毛泽东才华横溢,是古代任何词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苏东坡的词虽然气魄豪迈,但还是不如毛泽东。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只会在词中发发牢骚。至于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他仅会雕饰一下词句而已,就更不值一提了。只有毛泽东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词人。应该说,评价还是很有见地的。当然,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他们的遭遇是一个时代悲剧。他们个人无力与一个朝廷政府相抗衡。他们报国无门,心中委屈,在词中舒舒自己的胸中郁气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曾出现两次高峰,一次是长征前后,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无一不是党的危险和艰难时期。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呢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他写出的诗词都是激荡人心的,催人奋进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这正是毛泽东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诗词的魅力之所在。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这是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共同评价。那么,毛泽东为啥有在诗词中显示如此巨大的豪气和魄力?对此姚雪垠曾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他身上的这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几个‘伟大’作为条件,他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革命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加上他对诗词艺术有深厚修养兼有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词。”确实,毛泽东的诗词不同于任何文人笔下的作品,也不隶属于文坛上哪一个流派。它是一个领袖人物在革命过程中的抒情言志,是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把豪放派的词加以发扬光大的结晶。应该说,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伟大的诗词大家,可算是千古绝唱第一人。

  (路则逢、田翠云等编著《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第16—1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6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二、给加粗的字注音

  三、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奔腾急,          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

  1.给加粗字注音。

  下鞍(    )巨澜(    )酣(    )锷(    )堕(    )拄(    )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

  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服了高山险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中,毛主席用坚强的山来比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工农红军。

  4.《十六字令》三首的写作时间题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简要说说这一段时间红军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清平乐  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战士指看南粤,

  景色这边独好。    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景色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3.对这首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是展现长征前夕情况的一篇革命史诗。

  b.“踏遍青山”客观地写出了当时革命战争的特点——“作战线的不固定”和“战争的流动性”。

  c.毛泽东与一些同志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察看长征线路,回来后在文武坝写下了这首词。

  d.这首词是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二篇,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表达了长途大进军、夺取革命胜利的雄心壮志。

  【参考答案】

  一、1.逶迤 2.磅礴

  二、lǐng  līn  mín  méng  jǐn  héng  hèng

  三、略

  四、蜿蜒曲折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庞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小小的泥丸在流动。

  五、1.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5.c 6.略

  六、1.ān   lán  hān  è  duò  zhǔ  2.c 3.d 4.略

  七、1.颠连: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东海 南粤:广东一带 欲晓:快要天亮2.b 3.d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7

  一、整体感知

  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从《老山界》等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二、分析揣摩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么样的Lenovo?

  (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也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四、读写结合

  1、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2、画一幅画:擅长丹青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试着为《长征》配画插图

  五、延伸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欢唱歌的你可以学唱歌曲《长征》,进一步激发对红军的敬仰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一本书:你想对长征有更多地了解吗?你不妨读一些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如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对毛泽东诗词特别感兴趣,你就读一读《毛泽东诗歌鉴赏》或《毛泽东和诗》。

  3、办一份报:和你的同学合作,办一期“长征专刊”或“毛泽东诗词鉴赏专刊”。

  参考答案:

  一、1略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wēiyípángbóyámín(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尝试朗读课文,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简介长征的历史事实,,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于1934年10月进行长征。12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期间克服了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在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闲:平常,寻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⑴ 做探究练习二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也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也神奇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也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与上一句暖相对照,写出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⑵ 做探究练习二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⑶ 探究练习二⑶。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一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正确处理虚实和抒情的关系,情景交融,除首联直接抒情外,其余几联都是景中寄情)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请同学试着举例分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万水千山 五岭 腾

  乌蒙   走

  金沙江  暖

  大渡河  寒

  雪山   喜

  大无畏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9

  《七律 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 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简介,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       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 生字生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3. 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 (4分钟)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 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啥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啥?(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①为啥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啥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也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也为啥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0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小孩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交流;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10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二、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品悟,领略诗境,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二)指导朗读。

  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怎样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11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 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 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 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办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 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科 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 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 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 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积极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 习热情,也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 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 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 磅礴 (pang bo) 崖(ya) 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办法,学生提问,师生共 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进而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 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篇12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 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简介,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

  1.       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       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 生字生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 (4分钟)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 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啥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啥?(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①为啥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啥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也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也为啥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0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小孩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六、课后作业 :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交流;

推荐站内搜索:打铁还需自身硬心得体会、国庆阅兵观后感500字、家务劳动心得体会、自考准考证号查询、伟大的祖国作文、爱国演讲稿500字、主持人演讲稿、国庆节演讲稿、防疫思政课心得体会人事考试网、

《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七律·长征》快乐练习:达标训练(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129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