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1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啥,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啥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啥?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孩子,这个叫啥?(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么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小孩才是会学习的小孩。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呢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啥意思?

  生:送行。

  师:为啥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呢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也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啥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啥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啥时候去的?啥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啥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啥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啥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啥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啥叫孤帆了。

  生: 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啥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啥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啥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啥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啥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行,为啥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啥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行,不得不……但是呢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行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行,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啥?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啥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啥?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么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么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啥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啥?为啥“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啥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么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啥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办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么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也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呢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啥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办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办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也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办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么样的名诗?啥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季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啥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啥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进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办法,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板书]      ;                                            [副板书]                     赏景藏情                              25、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吟诗抒情                             孤帆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办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办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办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办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啥,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办法的灵活而细腻。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3

  【目标预设】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

  2、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齐读。

  5、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气氛,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

  (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3、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指名答

  4、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读出来。

  5、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美好的画面。

  (二)悟读第二自然段

  1、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2、哪个词最能概括他们此时的心情?

  指名答  板书:依依惜别 

  3、这段内容真的在写他们依依惜别吗?你从哪些内容知道的?藏  仰望、远眺  让生读,思,发表自己观点,读书

  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6、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7、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先引导学生理解“烟花三月”,然后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指名读

  2、“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啥?

  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别,终须别。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指名读

  4、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啥?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誉满天下”是啥意思?

  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指名背

  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6、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呢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说道——齐读

  7、王勃的这句诗是啥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啥呢?

  好,一起来安慰一下李白。齐读。

  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请同学们起立,左边的同学是李白,右边的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情意吧。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你的动作。(配乐读)

  8、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办法指导。)

  (四)情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也浮现出怎么样的画面?

  2、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

  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出示第四段,放音乐)

  指名答

  4、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之中。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出来,该怎么读?让生再读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朋友走后的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情,诗中也有表现呢,谁来告诉我?

  生说,再读。

  5、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这首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即兴之作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份友谊,如果你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会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深情地吟诵到——

  生齐读诗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怎样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诗”,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们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说再见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生齐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其他“文包诗”,对比本课,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将课上内容延伸至课下、生活中。)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仰望  远眺  藏

  依依惜别

  伫立  凝视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文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成了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成了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4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也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例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虚拟主机。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比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啥呢?给了学生不限的想象虚拟主机,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怎样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小孩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5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前部分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让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仰望、远眺、凝视”的意思。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四)学习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先自己学习,再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进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的办法。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25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5课课文并简单地理解了文中的一些词语,

  2、读词语并填空补充完整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结:以后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写事的文章时应该像这样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几要素就能交代清楚。

  【设计思路:复习上节课内容,利用课后题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办法。】

  (二)、学习古诗

  1、示古诗,指名读

  2、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自学古诗。

  3、指名交流与古诗对应的句子。齐读

  【设计思路: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采用诗文对照的办法教学,把理解古诗整体意思的难度降低了,让学生放松了学诗文的畏难心理,为后面更好地学诗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诗情

  1、这么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作者李白想从中表达啥样的情感呢?下面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表达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心情的四字词语。

  2、指名答并板书依依惜别

  3、利用查字典的办法理解依依惜别

  4、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找出文中表现他们依依惜别的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写一写体会。

  5、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看材料、写话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思路:整篇文章以依依惜别为主线,在感受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学再交流,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背诵积累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

  (五)、质疑:补漏补缺

  (六)、拓展

  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读过哪些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七)、布置家庭作业:选择一首送别诗,用文包诗的形式写成一篇短文。

  四、说板书:             

  25  黄鹤楼送别 (文包诗)

  听

  藏            说

  依依惜别             说                    读

  吟             写

  五、说反思:

  1、在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利用查字典、找近义词的办法理解词语。

  2、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培养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能力。

  3、从文本三处感受“依依惜别”之情,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

  ①第一次抓住关键词,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孟浩然人品诗篇的深入了解,以此明白李白为啥如此敬重他,就要与这样的良师益友告别了,怎能不“依依惜别”呢。

  ②第二次以学生在谈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读中的突破。

  ③第三次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使用的精妙,抓住一个省略号,让学生动笔填补文本的空白,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也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简介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三)效果预期

  小孩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    伫立    暂时    友谊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      仰望      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啥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也是一番啥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2、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大家去过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教师简介相关资料。)

  (3)说说黄鹤楼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生交流)

  (4)文中是怎么样描写黄鹤楼的呢?学生从文中找找词语后交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再读句子。

  (5)齐读全段。

  3、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再指名朗读。

  4、此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生评价,师指导读,再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读诗句。

  学生给“按捺不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来理解这个词。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全班交流)

  7、师创设情境:是啊,文章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别的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古诗。

  (2)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相对应,画一画。(课件出示)

  (3)师生合作齐读句子。

  8、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怎么样的感情呢?(生交流,师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检测导结

  课件出示:

  1、想一想,连一连

  (1)抬头向上看                  凝视

  (2)从高处向低处看              仰视

  (3)注意力集中地看              俯视

  (4)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环视

  (5)向四周看                    远视

  2、我会填

  课文记叙了(       )在(           )为(         )送别的事,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              )之情。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19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积极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办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啥?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办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啥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啥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啥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啥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啥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啥?(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 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 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也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也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不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啥意思?

  b这里为啥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啥意思? (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啥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也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啥?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么样?可能会想些啥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啥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么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啥疑问?

  (“为啥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8

  之二

  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徐月明、陈志平、徐革、朱保华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啥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么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啥?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也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不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么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呢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么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啥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啥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啥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呢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啥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啥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9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小孩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简介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啥?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

  引读

  为啥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也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不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么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也算得了啥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啥?想啥?心里还在默默地说啥?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教后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也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也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此处缺二三句导入语,未录下。)

  师:在哪里送?

  生:在黄鹤楼送。送孟浩然去扬州。

  师:好,稍等一下,时间?

  生:暮春三月。

  师:完整地说一次。

  生: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送别。

  师:书上有一词叫

  生:饯行。

  师:那么,暮春三月长江边是怎么的一种美景呢?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好吧,说去就去。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临空

  师:其实,这一组词就是景色,这一组词就是一个美丽的画面。只要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并用心地去想一想。就能看到一幅美景。细

  细地读一读吧。

  生自读

  师:能不能看到?能,好,那我找一个同学把这一组词读一下,谁愿意?

  指名读

  师:请看一下“烟雾迷蒙”这个词,联系今天早晨的天气讲一讲。雾很大,看不到十米以外。那么长江边就是这样的,烟雾迷蒙,江边的

  雾气(生:很大),还有暮春三月,江边的柳树呀。再读一遍呀。

  指名读。

  师:读“杨柳依依”的时候,你看到柳树很多,很轻,“依依”,风吹着

  生:风吹着飘来飘去。

  师:噢,再读一次。

  生:杨柳依依

  师:这么一读,柳树就活了。

  生再读

  师:“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读了后你看到啥?

  生:长江非常美。

  师:“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这两个词语你知道是指啥的?

  生:是指黄鹤楼的。

  师:看到啥?

  生:黄鹤楼的屋檐正往上翘着,

  师:非常的雄伟,很壮观,是不是,你再读一次,好吗?

  生读。

  师:哎,这么一读,我就看到了。还有谁愿意再读一下。

  指名读。

  师:听他这么一读,你好像看到了啥。你看到一幅画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很大,花儿长得非常茂盛,风吹着柳树随风摆动,沙鸥点点,是岸上的沙鸥在飞来飞去,俯临长江,是黄鹤楼

  紧贴着长江,飞檐凌空,是黄鹤楼的屋檐是往上翘的。

  师:黄鹤楼雄伟壮观,是吧,来,一起读一下。

  齐读。

  师:李白这首诗就写在这美丽而也令人伤感的烟花三月。(出示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

  师:很好,还有谁愿意再读一下?

  指名读。齐读。

  师:这首诗给你留下了啥样的感受呢?从这首李白的送别诗里你感受到了啥?

  生:我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用得好呀,这是课文里的一个词。(师板书:依依惜别)说到“依依”这个词呀,我想到刚才那边戴眼镜的小姑娘读到过一个词,她

  读的是啥呀?

  生:杨柳依依。

  师:那这两个“依依”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能具体地说说吗?是啥意思?

  生:是孟浩然非常地依恋。

  师:那边戴眼镜的小姑娘,刚才是你读“杨柳依依”的,那你说你那个“依依”是啥意思?

  生:“依依”是指杨柳在风中随风飘动。

  师:是呀,大家要注意区别它的两层含义。李白和孟浩然舍不得分开,因为啥呢?

  师:是因为他们感情

  生:非常深

  师:课文的哪些文字向我们传达了这种情感呀?打开书,拿出笔,请你把这篇课文浏览一下,然后呢,把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们俩深情厚意

  或者体现他们俩依依惜别的句子,把它们画下来,画好了之后呢,再读一读。会浏览课文吗?对,快速地看一遍。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生浏览课文

  师:有的同学在第二节画得很多,有的在第三节画得很多,还有画到了第四节。

  生继续浏览课文

  师:画好的同学就把书拿起来,把画线的部分读一读。

  生读

  师:我想你一定会对你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体会,那么这样,你把你的体会变成一个词或者两个词,写下来。

  师:好,写好的同学可能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师:好,现在让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分享一下你阅读的收获,我刚才看了,有的同学画了好多线,还有的写的不仅仅是词,还有句子,

  你看这位小姑娘,写的话很多,你对这一节,你有啥体会?是哪一节,第三节,你从这一节中体会到了啥?

  生:李白和孟浩然都舍不得对方,舍不得分手。

  师:舍不得对方,把你画的读一下。

  生:读“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永世不绝”。

  师指导:“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李白的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啥?

  生:我体会到李白不忍心离开孟浩然,(此处听不清楚)。

  师: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

  生:敬仰孟浩然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李白很敬仰孟浩然?

  生:“您”,“夫子”

  师:还有吗?

  生:“兄长”和“老师”

  师:好呀。我们想一下,只有啥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夫子”呀?

  生:很有学问的人。

  师:例如“孔夫子”。还有“您”呢?心中有你才称为“您”呀。我们知道,李白号称“诗-仙-”,那么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

  得李白如此敬仰呢?你了解孟浩然吗?说一下看看。

  师:我们回忆一下,你背过孟浩然的诗吗?谁来说?

  生:春晓。

  师:大家会不会,一起来背一下。(生背)还有没有?记不起来了呀?我记得还有一首叫《宿建德江》,(师背了两句,无人接)。噢,

  不会呀,那不会就算了吧。就说第一首《春晓》吧,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诵。这就叫,文中的一个词叫:

  生:脍炙人口。

  师:还有一个词说孟浩然的诗篇是“誉满天下”,把这个词读给我听听。

  连读三次。越读越响

  师:就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和白云相伴到老,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人格的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誉满天

  下的诗篇的孟浩然。怎么能让李白不敬仰呢?刚才是谁说的,是你说的吧,好,你把书捧起来,把李白的话再读一遍。让我们听一听这敬仰之

  情。

  生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师:从李白的话中,我们仅仅体会到的是李白的敬仰之情吗?还有啥?

  生:还有依依惜别之情。

  师:是哪个句子?

  生:“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

  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我想请你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

  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生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深情、伤感)

  师:你就是那伤感离别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生:黄笑雨

  师:噢,好,黄笑雨是他的知己孟浩然,那黄笑雨你接着把孟浩然的话读出来吧。

  生读:“孟浩然接过酒杯,……永世不绝”

  师:再来一遍,“我们的友谊--”

  生读“我们的友谊却像……”

  师:我想问一下,啥是知己呀?他说你是他的知己,你说啥叫知己?

  生:朋友

  师:就像你和他,是不是?是啥样的朋友?

  生:友谊深厚的朋友

  师:你们俩在一起怎么是知己的?

  生:互相认识、互相帮助。

  师:互相帮助,在一起说真心的话。是这样吗?

  生:嗯

  师:是这样吗,那个男孩?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能够听出来他的话中的宽慰和难舍之情,你再读一遍,我们大家

  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生再读。

  师: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啥意思呢?

  生:虽然……,我们的友谊却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他用书上的话来解释,用自己的话呢?

  生:用自己的话,虽然我们隔着江河,但是呢我们的友谊会很浓厚。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呢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

  话别的场面。

  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师:举起这杯离别的酒,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但是呢在分手的时候,他们为啥还要一起仰望蓝天白云呢?“一会儿远眺江上的美色”谁

  来把上一节读一下。

  指生读

  师:你有啥感受?

  生:他们都不愿意触动那惜别之情,而是把这份情藏在心底。

  师:好,谁还愿意读。

  生读。

  师:在这样的大好春色里,如果孟浩然他不去扬州,他会和李白在干啥呢?

  生:他们会在一起游览天下,而且还会把酒言欢。

  生:欣赏黄鹤楼的美景

  生:在长江边欣赏长江的那种气势。

  师:他们还会在一起吟诗

  生:吟诗作对。

  师:是呀,可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良宵美景,他们这一次的相约却是为了分手,他们这一次的饮酒却是

  为了话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生附和)你们看,江边这醉景的兰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都怎样?

  生:依依的柳树仿佛也在挽留孟浩然匆匆的脚步。希望孟浩然不要这么快的就走。

  师:你看到那点点沙鸥了吗?你觉得它们在干啥?

  生:那点点沙鸥,他们飞着向孟浩然送别。希望他慢点走。

  师:它想对孟浩然说啥?

  生:它想说“孟浩然,你慢点走,难道你不想再看看李白吗?”

  师:不忍离别但是呢终须别呀。同学们,我们也一起送送我们的友人孟浩然吧。起立,大家一起来读,“友人”,开始。

  生读:“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读

  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读

  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滚滚的江水带着故人流向远方,但李白却久久地站在这里,不忍离去,李白此时在想些啥呢?

  生:他在想,孟浩然到了扬州之后会不会写信给他,会不会早点回来,大家回忆以前的往事。

  师:牵挂他。还有呢?

  生:他还想,如果我一直看着孟夫子的船,他一定不会走远,他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师:他会回来的,船走远了,但是呢我的心会陪伴着他,思念着他。你还要说?说吧

  生:李白肯定会想,“虽然孟夫子已经离我远去了,但是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的心会一直陪伴着他走向远方”

  师: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就像是一江春水

  生: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写得淋漓尽致,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再读一次。

  生读

  师:人生难得是欢聚,可叹别离多,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把它吟诵一遍,

  读。

  生读全诗。

  师:每当我们吟诵起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似乎也回到了那春日的江边,读。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飞檐凌空”

  师:透过诗中的每一句,我们仿佛还能看到,读。

  生:“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师:此情此景,都将像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一样,永远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课文学到这儿,我想大家对这首诗的意思一定有所了

  解了。噢,都想说,给你一个机会,把学习手册打开,第67页第5题第二小题,这首诗的大意是啥?我想给大家一个合作的机会,因为时间比

  较短,同桌一个写前两句,另外一个写后两句,这两句一个是写景叙事的,另一个是写景抒情的。你们俩分工好了以后就可以开始读了。

  指名交流。

  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音乐起,歌词如下:)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西湖瘦。

  师:课后大家可以再读一读这两首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潇潇斑马鸣。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我,从来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完)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办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气氛,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啥时候?怎么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啥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啥时候?怎么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啥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板书(李白 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么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么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啥?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也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不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么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呢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么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积极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啥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啥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八、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九、自主合作,自由作业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演一演 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找一找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吟诗作别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办法进行教学: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 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办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办法来学习课文。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啥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么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么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么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啥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啥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啥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啥呢?心情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也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练一练。。

  (学生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啥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这句诗?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啥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4、理解“伫立”、“凝视”

  5、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啥,会说些啥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6、指导朗读。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也在眼前浮现。)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齐读)

  3、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推荐站内搜索:专升本论坛、端午节日记200字、教师资格证考试查询、河南省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有关爱国的演讲稿、小学师德师风演讲稿、祖国演讲稿、教师资格考试报名、辽宁考试网成绩查询、湖北大学专升本、

《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黄鹤楼送别》——特级教师徐善俊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311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