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精选15篇)三年级数学(精选15篇)三年级数学(精选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三年级数学(精选15篇)

三年级数学(精选15篇)

三年级数学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办法。

  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季到了,同学们要去春游了,就要准备出发了, 我们三年级有218人每2人准备一袋食物,需要准备多少袋?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商中间有0的笔算办法

  说说用啥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算式:218÷2

  小组讨论计算办法,投影反馈

  办法一:       办法二:

  109              109

  2)218           2)218

  2                 2  

  1                18

  0                 18

  18                0

  18

  0

  师生评议:哪种办法好,为啥?

  第二种比较简单

  第一种比较清楚,不会露写。

  2、练一练

  出示例题7

  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做,展示交流

  学生质疑问难

  3、小结

  今天大家有啥收获?

  三、拓展练习

  1、p32做一做

  2、数学小医生

  17       900        80

  4)428   6)544    3)250

  4          54            24 

  28          4            1

三年级数学 篇2

  一、填空。(18分)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这样的3份是( )个 ,就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2、一杯牛奶,喝了它的 ,还剩下( )。

  3、正方形的边长是它的周长的( )。

  4、一个分数,它的分子是4,分母是分子的2倍,这个分数是( )。

  5、运动会从下午2:10分开始,开了1小时30分,到( )结束。

  6、鸟儿冬季( )到南方去过冬。

  7、长方形长是20米,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米。

  8、□÷8=6……( ),余数最大,余数是( ),被除数是( )。

  9、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每一小格长( )毫米。

  10、2袋水泥重100千克,那么( )袋这样的水泥重1吨。

  11、填上适合的单位。

  一角硬币的厚度是2( ) 课桌高7( )

  一节火车厢可装货60( ) 小红身高135( )

  汽车每小时行60( ) 旗杆高100( )

  12、有两个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13、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要20分钟,他要在7:45分到校,需( : )从家出发。

  14、足球比赛15:30分开始,17:10结束,比赛经过了( )时( )分。

  15、3时=( )分 7分=( )秒 480秒=( )分。

  二、 真真假假:(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钩,错误的画叉)

  1、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7。 ( )

  2、一个盒子里有红黄两种棋子,我任意摸一次一定能摸到红棋子。( )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死亡。(  )

  4、把一张长方形纸分成7份,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 。( )

  5、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等于1。…………………………( )

  三、精挑细选:[在( )内写上正确的序号]

  1、分针从3走到7,经过( )分。

  ① 25 ② 20 ③ 40

  2、一根绳子长92米,第一次用去34米,第二次用去26米,现在绳子的长度比原来缩短了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 )

  ①92-34-26 ②92-(34+26) ③34+26 ④34-26

  3、地球(   )绕着太阳转。

  ①、一定  ②、可能   ③、不可能

  4、早晨人的影子(  )在东西方向。

  ①、一定   ②、可能   ③、不可能

  5、把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的2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新长方形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和(   )

  ①、不变   ②、增加了  ③、减少了

  四、展示自我:

  1、直接写出得数。

  82-27=   62+25=  37+23=  180+20=   87-26=

  56-46=  600-30=  130-50=  540+90=  80+640=

  390-300=  46+64=   36÷9=   7×8= 63÷9=

  3×6+5=   6+27+9=    24÷6-3=   64÷(16-8)=

  9600-600=   8080-80=   8000-3000=    35÷5=

  2000×5= 44+8= 37-18= 1300-500=

  4800÷4= 11×9 = 32÷8= 100-43=

  5600+400= 800+200= 240×4= 15×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35-478= 800-37= 504+297= 489+378=

  验算: 验算:

  51÷8= 54÷7=  54÷6=      50÷9=

  407×5=     739×6=       604×5=     312×6=

  3、列式计算

  比457多87的数是多少?

  754比一个数多115,这个数是多少?

  360减去一个数得505,减去的数是多少?

  9个1005是多少?

  4、操作题,量出下面图形各边长是多少毫米,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五、挑战自我。(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1、 建筑工地运来水泥6吨,用去2吨500千克,还剩多少吨多少千米?

  2、 一根绳子的5倍是45米,一根铁丝是这根绳子的7倍。铁丝长多少米?

  3、修一条945米的路,第一个月修了354米,第二个月修了276米,第三个月还要修多少米才能修完?

  4、 超市上午卖出大米153袋,下午比上午多卖56袋,这一天共卖大米多少袋?

  5、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改围成一个长9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三年级数学 篇3

  教学内容 

  1、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简介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办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2、求平均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啥品牌的矿泉水。你有啥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啥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啥?纵轴表示啥?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怎样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么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啥?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办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啥?你有啥收获?

三年级数学 篇4

  本单元教学目标有哪些?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得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

  使学生经历一位数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办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的编排有啥特点?

  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

  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强化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逻辑地呈现知识要点,精心构建认知结构。

  怎样根据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把估算和笔算放在口算之后学习是顺理成章的,它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思维规律。

  怎样强化学生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

  怎样通过p13页主题图引出本单元的口算除法?

  可动态的呈现主题图中的小情景。

  可以采用“先整体在部分”的观察顺序。

  启发问题意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背景

  教学p16页例2时应该注意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在进行交流。

  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估算,解决具体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教学笔算除法分为哪3个层次?

  基本的笔算除法,主要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除法的验算。

  有关0的除法。

  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应该注意啥?

  应注意使学生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办法,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法去除。

  教学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时应重点解决啥?

  笔算中重点解决,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的问题,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并,看成几十个来计算,因此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十、怎样更好教学p13页例7?

  1、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先让每个学生自己计算832%4.562%4.然后让学生解说计算的过程,突出在竖式,方框内填0的理由,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应在这一位写0.

  2、例题后面的做一做应让每个学生独立地,全部地练习,使之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三年级数学 篇5

  暑假不是只有玩还需要完成暑假作业哦,下面是提供的三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答案2019,欢迎阅读。

  1、 下面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指明公差,不是的说明理由。

  (1)2,5,8,11,14,17 (2)14,12,10,8,6,4,2

  (3)1,5,1,5,1,5 (4)1,3,7,13,21,31 (5)3. 5 .8. 11 .15。21

  2、1+5+9+13+17+21+……201

  3、3000-2-4-6-8-10-……-62

  4、求首项是14,公差是6的等差数列的前25项的和。

  5、求首项是3,末项是263,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和。

  6、已知等差数列4、7、10、13、……求出它的第21项和第26项?

  7、1+2+3+4+5+11+12+13+14+15+21+22+23+24+25+……+81+82+83+84+85

  8、17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227,其中最大的奇数是多少?

  9、礼堂共有25排座位,第一排有40个座位,以后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3个座位,这个礼堂共有多少个座位?

  答案:

  2.5151 3.2019 4.2150 5.7049 6.64,79 7.1935 8.147 9.1900

  小学三年级数学暑假作业及答案

  一、填一填.(22分)

  1.(3分)一年中是31天的月份是 大月 ,30天的月份是 小月 .

  考点:

  年、月、日及其关系、单位换算与计算.

  专题:

  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

  分析:

  根据年月日的知识可知:一年有12个月,分为7个大月:1、3、5、7、8、10、12月,大月每月31天,4个小月:4、6、9、11月,小月每月30天,据此解答.

  解答:

  解:一年中是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

  故答案为:大月,小月.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年月日的知识,注意掌握大月与小月各有哪些月,二月是个特殊月.

  2.(3分)早晨,面对太阳时,你的右面是 南 方,你的后面是 西 方.

  考点:

  方向.

  分析:

  太阳东升西落这是自然规律,早晨,面对太阳时就是面对东方,右边是南,后面是东的对面西方,据此解答.

  解答:

  解:早晨,面对太阳时,你的右面是南方,你的后面是西方;

  故答案为:南,西.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方向的辨别,注意太阳东升西落这是自然规律,早晨,面对太阳时就是面对东方.

  3.(3分)6.05读作 六点零五 ,十点一二写作 10.12 .

  考点:

  小数的读写、意义及分类.

  专题:

  小数的认识.

  分析:

  (1)根据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进行判断即可.

  (2)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解答:

  解:6.05读作:六点零五,十点一二写作:10.12;

  故答案为:六点零五,10.1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小数的写法和读法,注意小数部分的读写办法.

  4.(3分)□68÷7,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7 ,如果商是两位数,□里面最大可填 6 .

  考点:

  整数的除法及应用.

  专题:

  运算顺序及法则.

  分析:

  □68÷7,如果商是三位数,那么□里的数大于或等于7,然后再找出最小的数即可;

  如果商是两位数,□里的数应大于7,然后找出最大的数即可.

  解答:

  解:根据题意可得:

  □68÷7,如果商是三位数,□≥7,即7,8,9,那么最小的数是7;

  □68÷7,如果商是两位数,□<7,即6,5,4,3,2,1,那么最大的数是6.

  所以,□68÷7,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7,如果商是两位数,□里面最大可填6.

  故答案为:7,6.

  点评:

  一个三位数除以一个一位数,要使商是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要使商是两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是数小于除数,然后再进一步解答即可.

  5.(3分)一辆客车上午11:30从雷山县城出发,当天下午3:30到达贵阳,途中用去 4 小时.

  考点:

  日期和时间的推算.

  专题:

  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

  分析:

  首先把普通计时法转化为24时计时法,然后用到达时刻减去出发时刻,即可得解.

  解答:

  解:3时30分+12时=15时30分,

  15时30分﹣11时30分=4小时;

  答:途中用去4小时.

  故答案为:4.

  点评:

  此题考查了时间的计算,途中经过时间=到达时刻﹣出发时刻.

  6.(3分)3平方米= 300 平方分米 4公顷= 40000 平方米 7角= 0.7 元 2年= 24 个月.

  考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单位换算;年、月、日及其关系、单位换算与计算;货币、人民币及其常用单位.

  专题: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

  分析:

  把3平方米换算为平方分米,用3乘进率100;

  把4公顷换算为平方米,用4乘进率10000;

  把7角换算为元,用7除以进率10;

  把2年换算为月,用2乘进率12;据此解答.

  解答:

  解:3平方米=300平方分米,4公顷=40000平方米,7角=0.7元,2年=24个月;

  故答案为:300,40000,0.7,24.

  点评:

  解决本题关键是要熟记单位间的进率,知道如果是高级单位的名数转化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反之,就除以进率来解决.

  7.(3分)一台洗衣机售价1998元,买3台大约要花 6000 元.

  考点:

  数的估算;整数的乘法及应用.

  分析:

  买3台大约要花多少元,即求3个1998是多少,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即可,注意是问大约花多少钱,根据整数乘法的估算办法,把1998看成最接近它的整数2000来计算.

  解答:

  解:3×1998,

  ≈3×2000,

  =6000(元);

  答:买3台大约要花6000元.

  故答案为:6000.

  点评:

  此题考查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估算办法,平时要把基础的知识和办法掌握牢固.

  8.(3分)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起来写在横线上 7 9.07 9.97 9.79

  7 < 9.07 < 9.79 < 9.97 .

  考点:

  小数大小的比较.

  专题:

  小数的认识.

  分析:

  根据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办法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解:根据题意可得:

  因为,7<9,所以,7最小;其余三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

  9.07的十分位上的数是0,9.97的十分位上的数是9,9.79的十分位上的数是7,0<7<9,所以,9.07<9.79<9.97;

  因此,7<9.07<9.79<9.97.

  故答案为:7,9.07,9.79,9.97.

  点评:

  小数的大小比较,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那个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10.(3分)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 平方米 ;黑板长4 米 .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约是7 分米 ;小青体重27 千克 .

  考点:

  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专题: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

  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一个教室的面积,应用面面积单位,结合数据可知:应用“平方米”做单位;计量黑板的长度,应用长度单位,结合数据可知:应用“米”作单位;计量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应用长度单位,结合数据可知:应用“分米”做单位;计量小青体重,应用质量单位,结合数据可知:应用“千克”做单位;据此解答.

  解答:

  解: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黑板长4米.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约是7分米;小青体重27千克;

  故答案为:平方米,米,分米,千克.

  点评:

  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11.(3分)△=○+○+○,△+○=40,则○= 10 ,△= 30 .

  考点:

  简单的等量代换问题.

  分析:

  根据“△=○+○+○,”知道△=3○,将△=3○代入△+○=40,求出○的值,进而求出△的值.

  解答:

  解:因为,△=○+○+○,

  所以,△=3○,

  将△=3○代入△+○=40,

  3○+○=40,

  即4○=40,

  ○=10,

  △=3○=3×10=30;

  故答案为:10;30.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将△代换为○,求出○即可.

  二、判一判.(对的在横线里打“√”,错的打“×”)(5分)

  12.(3分)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 × .

  考点:

  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专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分析:

  要判断周长和面积是否相等,分别求出其周长和面积.将题目数据代入公式及可以求出.

  解答:

  解:周长为2×4=8(厘米);

  面积为2×2=4(平方厘米);

  周长与面积的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故答案为:×.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公式,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不能比较大小.

  13.(3分)小云的母亲6月31日去上海参观世博会. × .

  考点:

  年、月、日及其关系、单位换算与计算.

  专题:

  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

  分析:

  6月是小月,有30天;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

  解:由分析可知:小云的母亲6月31日去上海参观世博会,说法错误,因为6月没有31日;

  故答案为:×.

  点评:

  解答此题应明确一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2月是特殊月.

  14.(3分)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不一定是闰年. √ .

  考点:

  平年、闰年的判断办法.

  分析:

  根据非整百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是整百年份需是400的倍数,这一年才是闰年,由此即可判断.

  解答:

  解:非整百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整百年份是400的倍数就是闰年;

  所以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不一定是闰年.

  故答案为:√.

  点评:

  此题主要根据平年、闰年的判断办法解决问题,关键是判断整百年份是闰年的办法.

  15.(3分)被除数中间没有0,商的中间就一定没有0. 错误 .

  考点:

  整数的除法及应用.

  分析:

  根据存在一个中间有0的数乘一个中间没有的数,积的中间没有0,那么就存在被除数中间没有0,商的中间有0,举例解答.

  解答:

  解:因为816÷8=102,即被除数中间没有0,商中间有0,

  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

  这种类型的题,只要举出一个推翻这句话的例子即可判断.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6.(3分)125×80的积的末尾有个0.

  A.

  1

  B.

  2

  C.

  3

  D.

  4

  考点:

  整数的乘法及应用.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末尾有0的整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可知,在计算125×80时,可先计算125×8,125×8的结果是1000,然后再在1000后边加上原来80后边的0,即为10000,即125×80的积的末尾有4个零.

  解答:

  解:在计算125×80时,可先计算125×8,125×8的结果是1000,

  然后再在1000后边加上原来80后边的0,即为10000,

  即125×80的积的末尾有4个零.

  故选:C.

  点评:

  整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各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17.(3分)648÷8的商的个位上是

  A.

  8

  B.

  1

  C.

  9

  D.

  0

  考点:

  整数的除法及应用.

  分析:

  根据题干,先把648÷8的商计算出来,即可进行选择.

  解答:

  解:648÷8=81,

  所以商的个位上是1.

  故选:B.

  点评:

  这类型的题目不能根据商的个位与除数8的积的个位是8来直接判断,因为需要注意计算的结果有余数的情况.

  18.(3分)36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列式是

  A.

  36×12

  B.

  36+12

  C.

  12+36

  考点:

  整数的乘法及应用.

  专题:

  文字叙述题.

  分析:

  要求36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用36×12即可.

  解答:

  解:36×12=432.

  答:36个12相加的和是432.

  故选:A.

  点评: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用乘法进行计算即可.

  19.(3分)“下午5时15分”用24计时法表示是

  A.

  5:15

  B.

  10:15

  C.

  17:15

  考点:

  时、分、秒及其关系、单位换算与计算.

  专题:

  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

  分析:

  把普通计时法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凌晨和上午的时间不变,只在前面加上凌晨或上午,下午和晚上的时间要在12时计时法的基础上加上12时,前面就不需要写下午或晚上.

  解答:

  解:5+12=17,所以下午5时15分”用24计时法表示是17:15.

  故选:C.

  点评:

  主要考察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改写办法:把普通计时法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凌晨和上午的时间不变,只在前面加上凌晨或上午,下午和晚上的时间要在12时计时法的基础上加上12时,前面就不需要写下午或晚上.

  20.(3分)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份能用0.3表示的是

  A.

  B.

  C.

  考点:

  小数的读写、意义及分类.

  专题:

  小数的认识.

  分析:

  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判断: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0.1.再看应该取几份就可以.

  解答:

  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0.1,3份就是0.3,所以,

  A.平均分成9份,不能用0.3表示;

  B.十等分,取三份,用0.3表示;

  C.没有平均分,不能用0.3表示.

  故选:B.

  点评:

  解决本题主要依据小数的意义,要注意两点:1、必须是平均分;2、要平均分成10份.

  四、算一算.(34分)

  21.(19分)直接写出得数.

  500+5=

  40﹣50=

  56+44=

  1800÷9=

  20×13=

  2000+4=

  9﹣2.7=

  84÷7=

  6+0.8=

  1.4﹣0.9=

  7.5+0.6=

  8.4+1.6=

  考点: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整数的乘法及应用;整数的除法及应用.

  专题:

  运算顺序及法则.

  分析:

  根据整数和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办法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

  解:

  500+5=505,

  40﹣50=﹣10,

  56+44=100,

  1800÷9=200,

  20×13=260,

  2000+4=2019,

  9﹣2.7=6.3,

  84÷7=12,

  6+0.8=6.8,

  1.4﹣0.9=0.5,

  7.5+0.6=8.1,

  8.4+1.6=10.

  点评:

  口算时,注意运算符号和数据,然后再进一步计算即可.

  22.(9分)用竖式计算.(带*的题要验算)

  10﹣3.7

  *15×68

  *522÷4

  39×43

  364÷7

  981÷9.

  考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整数的乘法及应用;整数的除法及应用.

  专题:

  运算顺序及法则.

  分析:

  根据小数减法和整数乘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办法进行计算即可;注意验算办法的选择.

  解答:

  解:

  10﹣3.7=6.3

  15×68=1020

  验算:

  522÷4=130…2

  验算:

  39×43=1677

  364÷7=52

  981÷9=109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数减法和整数乘除法的笔算,根据各自计算办法进行计算即可;注意验算办法的选择.

  23.(6分)估算.

  99×82≈

  479÷8≈

  153÷5≈

  考点:

  数的估算.

  专题:

  运算顺序及法则.

  分析:

  (1)99×82,要把99看作100,82看作80进行估算,

  (2)479÷8,要把479看作480进行估算,

  (3)153÷5,要把153看作150进行估算.

  解答:

  解:(1)99×82≈8000,

  (2)479÷8≈60,

  (3)153÷5≈30.

  点评:

  在估算中一般要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看作是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进行估算.

  六、解决问题.(26分)

  24.一辆卡车一次运货5吨,15辆这样的卡车8次一共运货多少吨?

  考点:

  整数的乘法及应用.

  专题:

  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

  根据题意,要求15辆这样的卡车8次一共运货多少吨,先求出一辆卡车8次运的,即5×8,再乘上15即可.

  解答:

  解:5×8×15,

  =40×15,

  =600(吨).

  答:15辆这样的卡车8次一共运货600吨.

  点评:

  先求出一辆卡车8次运的,然后再进一步解答即可.

  25.学校买来7箱图书,每箱54本,平均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少本?

  考点:

  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

  专题:

  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

  用7乘54求出这些图书的总本数,然后再除以分的年级数,就是每个年级分得本数.据此解答.

  解答:

  解:54×7÷6,

  =378÷6,

  =63(本).

  答:每个年级分得63本.

  点评:

  本题的重点是求出这些数的总本数,然后再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26.(5分)小明带的钱正好买4块手表,这些钱可以买多少个魔方?

  考点:

  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

  专题:

  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

  根据总价=单价×数量,求出买4块表用的钱数,再除以5,就是可以买魔方的个数.据此解答.

  解答:

  解:25×4÷5,

  =100÷5,

  =20(个).

  答:这些钱可心买20个魔方.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单价、总价、数量三者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

  27.(5分)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高3米.墙上有一块面积是3.8平方米的黑板.现在要粉刷这面墙,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考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的应用.

  专题: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分析: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求出墙的面积,再用墙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就是粉刷的面积.

  解答:

  解:6×3﹣3.8,

  =18﹣3.8,

  =14.2(平方米);

  答:粉刷的面积是14.2平方米.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的实际应用.

  28.下面黄果树瀑布2019年“五一黄金周”游客人数统计图:

  (1) 2 日的游客最多. 7 日游客最少.

  (2)“黄金周”平均每天的游客是多少?

  (3)你从统计图中还看到了啥信息?

  考点:

  以一当五(或以上)的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专题:

  统计数据的计算与应用.

  分析:

  (1)统计图中最高的直条人数就最多,最矮的直条人数最少,由此求解;

  (2)求出总人数,然后除以7即可求解;

  (3)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求解.

  解答:

  解:(1)2日的游客最多,7日游客最少.

  (2)(90+135+105+95+80+62+35)÷7,

  =602÷7,

  =86(人);

  答:“黄金周”平均每天的游客是86人.

  (3)信息:

  5月3日游客有105人

三年级数学 篇6

  教材知识简介: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办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3、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过程与办法

  4、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7、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

  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

  教学措施: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2、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3、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虚拟主机。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呢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4、在设计上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积极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

  5、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强化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表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

  7、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线路图对应起来。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

  判断平年、闰年,记住各月的天数。

  教学时间: 10课时

  年、月、日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办法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办法。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办法。

  教具准备:

  各年份的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时=分 1分=秒

  1时=秒 240分=时

  1分25秒=秒 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啥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啥?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啥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啥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父亲、母亲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2、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父亲、母亲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特殊月。那怎么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教材上简介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简介一首儿歌,强化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内容习题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虚拟主机,让他们自己c、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年、月、日的升华 (77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初步体会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等发挥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培

  养他们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践与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思品教育,培

  养学生爱科学,珍惜时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意义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及特殊二月的区分

  教学准备:

  1、日历一本

  2、每人备好年历卡,20xx年——20xx年,月天数填写表一份

  3、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有个宝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

  师:为啥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日历每天都要撕去一张纸到了年底只剩下日历皮了”。

  生:“日历有三百多页纸,每过一天就要脱衣服一件。”

  师出示“一本日历”观察。

  师:“日历上都记载着啥?”

  生:“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观察20xx年历,你想了解到啥知识?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生: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生:四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

  (2)师: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为啥?

  生:知道了一个月有多少天,就可以求出一年有多少天。

  生: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上12就会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

  师:观察我们已备好的年历卡,然后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在已备好的表里。(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写自己的表格)

  3、你发现了啥?

  四人一组交流发现规律,指名发言

  生:我要发现了我们组的二月份填的天数不同有28和29天。

  生:我发现了我们组除了二月份日期不同,其它的月份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是30天。

  生:我们组发现20xx年、20xx年、20xx年这三年的月份所对应的天数相同,也就是表格填的一模一样,20xx年的二月天数与上三个年份的二月天数多了一天。

  生:我们组把1月到12月的天数加起来得到了20xx年、20xx年、20xx年的一年有365天,20xx年的一年有366天。

  师:同学们,大家这么爱动脑,发现的问题这么多,老师就依照顺序看谁能也对也快的回答这个问题。

  师:有几个月是大月?有几个月是小月?

  4、观察年历的各年份

  师:二月份的天数是否相同?(不相同)(让学生观察发现和归纳)。

  5、数学游戏

  男生表示大月,女生表示小月,老师随意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男生就站起来是小月,女生要站起来。

  师报二月时间:为啥男、女生都没站起来?

  板书:二月二十八天

  6、回顾与总结

  总结谚语出示: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月)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十一月)三十天

  唯有二月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77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几个难忘日子(调动学数学的积极性)

  20xx年7月13日 北京申奥成功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xx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每年3月12日 植树节

  每年6月1日 儿童节

  每年9月10日 教师节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以后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日行不怕千万里,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年、月、日”里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不停的去学习、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甜蜜果实。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办法。

  过程与办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办法。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办法。

  教具准备:1997—20xx年的年历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

  2、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左手,请小月出生的同学举右手。

  3、提问:为啥有的同学不举手?你的生日在哪月哪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年、闰年。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月份和天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二月的天数,有时是8天,有时是29天。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时,这一年就是闰年。

  2、计算全年天数。

  (1)出示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

  (2)计算20xx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办法一:根据原有知识,直接说出20xx年有365天。

  办法二:31×7+30×4+28=365(天)

  办法三:30×12+7-2=365(天)

  (3)提问:想一想,20xx年一年有多少天,为啥?

  板书:365+1=366(天)

  (4)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1)谈话。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么样判断呢?现在老师既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就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

  (2)学生考教师。

  请学生在手中的年历卡考考老师,学生只要告诉老师是哪一年,老师很快就能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在学生觉得神奇而也意犹未尽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里,面有诀窍儿,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

  (3)出示1997—20xx年各年份2月的月历。

  (4)观察。

  (5)提问:你发现了啥?(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年份与4有啥关系呢?

  (6)分组计算。

  (7)交流结果。

  提问:一、二、三组的计算结果有余数吗?(没有)

  这也就是说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看这一年的年份数是不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8)阅读教材第79页下边的内容。

  (9)明确啥是公历年份。

  (10)理解“一般”和“必须”。

  提问:四、五组,1900÷4有余数吗?(没有)但它不是闰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所以书上用了“一般”和“必须”这两个词,通常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年分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11)想一想:为啥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为啥整百年的时候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

  讲述补充资料。

  (12)出示华罗庚、陈景润、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伟人图片及出生年月,请同学们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三、巩固练习:

  1、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1)先指名学生回答:平年1年有多少天?1星期有几天?

  (2)算一算,平年1年有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3)交流结果。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1)提问:小强是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

  (2)回答。

  (3)说明理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

  (1)提问。

  (2)口答。

  (3)质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小组内一个同学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另一个同学是前天过得生日,猜一猜,每一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1)分组学习。

  (2)先完成第一问。

  (3)猜一猜,第二问中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哪一天。

  (4)再根据小组中每一个人提供的线索,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

  5、小结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同内容习题

  教学反思:

  平年和闰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有的老年人也受农历计年法的影响,对闰年不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对年历进行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果,掌握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办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第4课时

  教学内容:年、月、日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过程与办法

  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和制作年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是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判断平年、闰年,记住各月的天数。

三年级数学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办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办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题(略)

  2、看谁都能算正确。

  35+30=答案

  64+5=答案

  48+30=答案

  79+4=答案

  53+40=答案

  66+8=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计算这些题的呢?先来看左边这一组两位数加整十数,你是怎么样计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35+30=65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也是怎么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64+5=69

  二、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简介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啥?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啥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35+34=69

  35+34=69

  30+30=60

  5+4=9

  60+9=69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办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口算的?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啥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习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和十位上的数比较,有啥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啥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办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63+17=

  3、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父亲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三年级数学 篇8

  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中,利用远程资源创设以下几个情境。

  1.问题情境,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和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综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如从开始的扮演猴子母亲为两个猴子分8个桃子,拓展为怎样为2 个猴子分6朵小红花,再拓展为怎样将6朵小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孩子,以及创设了“尝试平分12个小孩子”的数学游戏,使全班学生的情趣盎然,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进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啥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的不同分法,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让学生探究平均分的办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生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为学生努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

三年级数学 篇9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办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办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虚拟主机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虚拟主机观念的培养与强化。

  第一课时除数是-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l、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办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办法。例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啥?你都知道了啥?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啥?在验算中,要注意啥?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复习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乘、除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课时:面积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

  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办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知识梳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啥?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啥,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要点复习

  1、面积与面积单位。

  (1)啥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啥样的?)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啥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面积概念。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啥?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简单换算。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计算。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啥?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堂活动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8、9题。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与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第三课时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复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强化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啥?纵轴表示啥?(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呢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啥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啥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

  王凤

  李娟

  刘丽

  李芳

  身高

  146

  150

  135

  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呢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办法,例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啥?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啥?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小数初步认识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第四课时位置与方向年、月、日

  教学内容:方向的辨认,简单的线路图,年、月、日的基础知识,24时计时法。(课本第112页第1题,第114页第6题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全体学生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3、全面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要点复习:

  1、位置与方向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四面八方”是指哪几个方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东、南、四、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方向辨认。

  ①以教室为中心,辨认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在啥方向。

  ②说一说,你们家的方向。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也可以不以学校为中心。如:我家在广场的方向等。只要学生能正确描绘自己家的方向即可。

  (3)线路图。

  图示:教材112页第1题:

  ①填一填:书店在小明家方向,学校在书店的方向。小冬家在小桥的方向,小桥在小冬家。

  ②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说一说小冬上学的线路;说一说小冬到小明家的线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年、月、日。

  (1)请学生回顾。说一说在年、月、日这一单元中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多少天,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记的(拳头、歌诀帮助记忆。)

  还可以整理出:一年分几个季度,各个季度有哪几个月份;一年大约有几个星期;一个月的上、中、下旬是怎么分的。

  (2)、练一练:教材第114页第6题。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啥?还有啥问题吗?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强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2)50×6×12(3)400÷8÷5

  (4)450÷6÷3

  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办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办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办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办法,说明每-步解决了啥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办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课后反思:教材安排了几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 篇10

  小学数学备课用纸年    级三年级课     题克  千克的认识上课教师第  一 单元(组)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克、千克2、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重 难点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课前小研究设计1、掂一掂,称一称,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2、克与千克之间有啥关系?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你们看,四个小孩子在干啥?

  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切去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吧!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

  1、 他们从书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的知识?

  2、 你能提出啥问题?

  (二)新授:

  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

  1、 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估计一下。(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2、 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 用天平演示操作,认识1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4、 拿出自己准备的较轻的物品,自己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5、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作单位吗?

  出示问题:1千克有多重?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

  (估计:1暖瓶水约重1千克;两袋盐重1千克……)

  个人补充意见

  教      学      过      程

  7、认识1千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也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8、克与千克是啥关系呢?

  1千克=1000克

  9、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全班交流)

  10、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与应用:

  1、看图说说这些物品有多重?(自主练习1)

  2、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自主练习3)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

  设计板书

  认识克与千克

  克        g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作业布置自主练习1、2、3题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备课用纸年    级三年级课     题吨的认识上课教师第  一 单元(组)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3、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教学重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前小研究设计1、查资料看课本了解1吨有多重?2、吨与千克之间有啥关系?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谁记得是啥?

  2、它们之间有啥关系呢?

  3、小练习,看谁做的也对也快。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    )千克=8000克     (        )克=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自主练习2)

  二、新授:

  1、出示:19xx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

  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

  2、出示小博士的话:1000千克就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

  1吨=1000千克

  3、感受1吨

  4、请几位学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约重1吨。

  5、啥物品一般用吨作单位?

  个人补充意见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回答。

  2、自主练习5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你问我答。

  3、自主练习6    指名说说图意  自己完成:这艘船能一次将货物运完吗?

  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7    出示图画: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填一填

  说说为啥填写这样的单位   说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自主练习4—7题

  设计板书

  认识吨(t)

  1吨=1000千克

  作业布置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后反思

  木李镇小学数学备课用纸年    级三年级课     题克 、 千克、吨的练习上课教师第  一 单元(组)课时第三课时课型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 难点进一步加深对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

  课前小研究设计自主练习10题中的前4个小题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8

  出示挂图:认识这几种球吗?

  说说它们分别是多重?哪种球最重?哪种球最轻? 排球比篮球轻多少克?

  你还能提出啥问题?

  2、自主练习9  小组竞赛,开火车

  要求:书写端正,速度快,正确率高

  3、自主练习10    自己完成,同位互相检查,看谁做的也对也快。

  全班交流: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4、自主练习11   出示挂图:一个超市的粮食专柜 今天有啥粮食?价格分别是多少?(注意特价大米,理解“限买”)买4千克绿豆需要多少钱?

  买5千克大米,你想怎么买?需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啥问题?

  5、自主练习1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课外调查情况

  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个人补充意见

  教      学      过      程

  6、自主练习13   师生、生生做游戏:猜体重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说说你了解到了啥?

  8、小常识: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学生交流: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在哪儿见过的?一般用它称啥物品?……

  三、小结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自主练习8—13题。

  设计板书

  克、千克、吨的练习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作业布置学习乐园

  课后反思

  木李镇小学数学备课用纸年    级三年级课     题整理复习上课教师第  一 单元(组)课时第四课时课型复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学重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前小研究设计1、看教材第10页情景图回答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看,今天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开个小超市,怎样?

  师生动手整理

  聘请超市小营业员

  二、我学会了吗?

  1、小超市开业了!先请我们的营业员来简介一下里面的商品吧!

  (重点放在物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估计后,可以称一下进行验证。)

  3、你喜欢的食品重多少克?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5、还可以提出啥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个人补充意见

  教      学      过      程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学习乐园

  设计板书

  克、千克、吨的认识

  作业布置

  课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 篇1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年月日的认识》。

  设计思想: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积极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虚拟主机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课堂,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学生分析:“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有一些了解,但对闰年平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啥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办法。

  2、过程与办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 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

  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办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办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简介一种好的办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11),三十整。

  带领学生读儿歌。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认识平年、闰年

  20xx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xx—20xx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怎样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啥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1993—20xx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啥关系?请学生计算1989年到1994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啥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

  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 7 )个大月,( 4 )个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 4 )月( 30 )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8 )月( 31 )日

  (4)四月份有( 4 )个星期零( 2 )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 7 )月和( 8 )月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作业

  课本P56的第5、6题。

三年级数学 篇12

  西南舁小学 高瑞珍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强化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啥?纵轴表示啥?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呢,有时候纸的虚拟主机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虚拟主机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简介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小孩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啥?

  b:你能提出啥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啥?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啥?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呢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啥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啥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啥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啥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啥?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啥?你能提出了啥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么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啥收获?你还有啥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啥评价?

  教学设计说明: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旧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或者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时候,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的办法,最后引出新课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同统计图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并能联系实际说说在啥时候选择啥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三年级数学 篇13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辩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办法目标:经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辩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能积极参与探究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辩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位置与方向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第8页例4的挂图(标明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删去人物及话语)。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1.指一指,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请9名学生面向北按如下形式站在讲台前面。

  a   b   c

  d   e   f

  g   h   i

  3.(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语言)说一说,b、d、f、h分别在e 的哪个方向?a、c、g、i分别在e的哪个方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1)分组讨论:你们认为a在e的啥方向?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可能有以下几种看法:

  1a在e的北面,因为a在“d—e—f”的北面。

  2a在e的西面,因为a在“b—e—h”的西面。

  3a在e的西北面(或北西面),因为a既在“d—e—f”的北面,也在“b—e—h”的西面。

  ……

  (2)集体探讨:同学们认为哪一组的想法更合理些呢?……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确定哪一组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3)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提出借助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做最终裁判。请e同学拿着指南针宣布最终结果,教师说明:我们通常说“西北”而不是“北西”。(板书:西北)

  (4)开展猜一猜活动。

  a.谁能猜猜g在e的啥方向,并说说为啥这样猜?请e同学手拿指南针宣布猜的结果。(板书:西南)

  b.谁再猜猜c在e的啥方向,并说说为啥这样猜?请e同学手拿指南针宣布猜的结果。(板书:东北)

  c.谁愿猜猜i在e的啥方向,并说说为啥这样猜?请e同学手拿指南针宣布猜的结果。(板书:东南)

  2.辨认生活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1)指一指,教室里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你的东、南、西、北面分别坐的是哪一位同学?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的相对性,如a在b的西面,在d的北面。

  (3)说一说,你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坐的是哪一位同学?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相对性,如a在e的西北面,e在a的东南面。

  3.辨认地图上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例4的挂图,标明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删去人物及话语。

  (1)引导学生根据太阳的方向确定东面,根据东面确定其余的七个方向。

  (2)说一说,教学楼、图书馆、大门、体育馆分别在操场的啥方向?

  (3)议一议,多功能厅和食堂分别在操场的啥方向?

  (4)想一想,操场在多功能厅和食堂的啥方向?

  三、巩固练习

  1.第8页做一做。分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活中啥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2.练习二第4题。

  (1)找一找,地图上标出了我国哪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适时教育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2)圈一圈,在地图上圈出武汉的位置(可以由教师告诉学生)。

  (3)说一说,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武汉的啥方向?

  3.练习二第2题。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啥?怎么样辩认东北、东南、南北、西南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题。调查自己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三年级数学 篇14

  教学内容

  小数的初步认识

  总课时

  授课时间

  教

  材      

  与

  学

  情

  分

  析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也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  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计划

  课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时

  教具学具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重点

  会读写小数

  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板书设计

  课时计划

  流程

  学            案

  导  案

  创设情境

  商品名称

  价格/元

  表示

  火腿肠

  5.98

  元角分

  牛奶

  0.85

  元角分

  面包

  2.60

  元角分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小数

  创设情境,使学生愉悦走进新知的学习。像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小数点。

  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了解小数的含义

  会认、读、写两位小数。

  解读目标

  自

  主

  学

  习

  学习例1

  1.仔细观察图并阅读内容你知道的数学信息

  2.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自己试着填写: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4.王东身高 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4、汇报比较各自填写法(说出道理)

  5、总结改写的办法。

  鼓励学生认真看图思考用已有知识勇敢的写出自己知道的,体会不同的表示办法。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学生先自学然后组内交流组 际交流,总结啥是小数以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知识运用

  一、综合性练习(连线)

  0.6       三点七

  0.3       八点九

  3.7       十点五

  12.4       零点三

  10.5       零点六

  8.9      十二点四

  二.提高性练习:

  (1)表示十分之四的数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

  (2)0.3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10个0.1是

  (3)7角是( )元,还可以写成( )元。

  学生独立答题

  汇报交流

  盘点收获

  现在请你谈一谈,这节课通过自己的努力,你都有啥收获?

  课堂达标

  1.填空。

  (1)小华身高是一点四五米,写作( )米,体重二十五点五千克,写作(  )千克。

  (2)8分米是米,写成小数是( )米。

  2分是元,写成小数是( )元。

  2.读出小数。

  15.50元   20.00元   8.80元  5.30元

  读作:( )    ( )   ( )    ( )

  3.选一选,填一填。

  (1) 6分米=米 (a.6 b.0.6 c、60 )            

  (2) 2元7角=元 (27   7   2.7 )   

  (3) 5分=元(0.5   0.05  5)

  反思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

  教具学具

  课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办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办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怎么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难点

  理解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律。

  突破措施

  结合米和元来讲解,多做习题

  板

  书

  设

  计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一、温故互查

  请同学们以2人小组说一说,为啥?

  学生猜测大小。

  (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      □□□□□)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啥?

  2、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      □□.□□□

  3、揭题。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4月30日我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最近同学们正在积极报名。电脑出示:

  学习目标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

  出示跳远成绩单。

  项目:男子跳远

  姓名

  小军

  小明

  小强

  成绩

  1.84米

  2.05米

  1.□8米

  名次

  1.仔细观察上面的表格。图中告诉我们啥信息?

  2、学生反馈: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4、那么第二名也是谁呢?假如小强是第二名,□会是怎么样的?

  5、□里填9是1.98米,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1.98就比1.84大吗?

  (独立思考,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最多?)

  a、从整数部分比起,一位一位地比。

  b、从计数单位比。1.98里面有198个0.01,1.84里面有184个0.01,198比184大

  c、把米转化为厘米。1.98米=198厘米,1.84米=184厘米。198比184大。

  d、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1.98=198/100,1.84=184/100……

  6、小强是第二名,□里还可以填8。 要比较1.88和1.84的大小,怎么样比就能很快地比出来?

  7、那小强如果是第三名,你也会有哪些想法?(□里填0到7)

  8、回顾:我们刚才是怎么样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啥区别吗?

  6、现在我们要使后面的小数比前面的大,允许你做一些改动,你有哪些不同的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点残缺,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啥吗?

  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找到第一名。

  教师精讲: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

  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板书办法)

  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

  3.14○4.13  5.192○5.129  12.001○12.01

  0.473○0.46  10.347○10.343 7.281○8.001

  2、判断

  ①10.8 >1.08 

  ②2.31和2.299比大小,因为2.299的位数多,所以2.31<2.299。

  ③514.5米 >5.451千米

  ④7.15<7.□6,方框里只可以填2~9。(  )           

  3、拓展,深化。

  第一名  1  .4 9秒

  第二名  1 1 .4 8秒

  第三名  1 1 . 8秒

  第四名  1 1 .5 秒

  1、 这是小胖、小丁丁、小亚 、小巧、 50米跑的成绩。但在他们的成绩单上的一些数字被  不小心弄脏,看不见了。现在只知道他们的名次,你能知道他们的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课堂检测

  教材p955.

  反思

  导学案设计

  课  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具

  课件

  时间

  教学

  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办法。

  2、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办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1、会正确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板

  书

  设

  计

  学        案

  导     案

  温故知新

  1、根据自己做题的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列竖式)

  32+54    68-27    48+9   25-17

  谈一谈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啥?

  3、观察95页主题图,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啥吗?

  整数加减法的要点: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导入:小孩子,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自主探究

  (一)学习例3:

  1、先找出铅笔刀和铅笔的价格。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它们加在一起购买要多少钱。

  3、互相交流自己计算的过程。

  4、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

  5、小组内探讨计算过程。

  6、展示,反馈。

  7、教师小结。

  (二)学习例4:

  1、先看清例4的题意,自己试着做一做。

  2、可以请做例3时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把例4的竖式写在黑板上。一般有两种情况。

  3、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啥对齐就行了?

  4、小组内交流。

  5、展示。

  6、教师小结。

  (三)完成96页的“做一做”的内容。

  1、先自己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

  3、展示,共同评正。

  4、教师小结。

  出示例题3图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例3: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答案。比如,把0.8元改写成8角,把0.6元改写成6角,相加以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当然也可以用小数直接计算。学生不用竖式直接口算出答案也是可以的。

  例4:联系复习题与例题,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做一做”的后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2)问“小东有2元钱,能买啥东西?”有多种选择。第(3)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看图发挥的虚拟主机较大。

  实践应用

  p97

  1.4.5+2.3=     1.4+0.8=   6.2+3.9=

  2.7-1.5=     1.1-0.3=   8.4-7.5=

  2.解决问题。

  ①《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②各买一本书,10元钱够不够?

  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二十二  4题

  自我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啥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啥共同点和不同点。互相交流一下。

  反思

三年级数学 篇15

  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办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么样?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啥?(周长)

  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也是求的啥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啥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也有啥不同?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也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啥?

  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

  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啥感觉?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例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啥?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平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平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啥呢?

  教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内容概括起来说说啥叫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引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怎么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用数格子的办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么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

  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办法。

  总结:要比较两个平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

  通过课件把两个图切割后重合,使学生感受到图a和图b面积一样大。

  总结: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办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现在你知道给相框装上多大的玻璃是求啥吗?

  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

  2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灵活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课件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 cm2

  看:演示由4条1 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 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 cm与1 cm2的区别。

  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 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

  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 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 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认识1 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教师:确实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啥?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习新知识时能Lenovo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习,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平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 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啥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 dm2。

  比:用手比划一下,1 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dm2?

  摆:同桌合作用1 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 dm2?

  引:如果让你用1 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么样?

  3认识1 m2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

  教师:为啥是平方米?

  教师:大家学得真好,也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那么啥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看:出示边长是1 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 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啥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m2?

  做:4人一组用手围1 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活动

  1议一议:1cm2和1cm有啥不同?

  2第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啥问题?

  五、巩固练习。

  第38页,练习六第1~4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2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啥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

  出示下面图形: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

  教师:同学们用估计的办法测得了这个图形的面积,但不精确,如果要准确知道它的面积可以怎么办?

  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1 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

  学生取几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边摆边思考:用了几个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

  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

  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

  姓名正方形个数(个)

  面积(cm2)长(cm)宽(cm)

  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啥?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

  2用覆盖的办法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

  图形长(cm) 宽(cm)面积(cm2)

  abc

  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也发现了啥?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根据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怎么样的关系?

  教师:是这样的吗?再算一算学习例1时拼的长方形,看是否都具有这一关系?

  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么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验证发现

  (1)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每格1cm2 ,面积是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

  (2)算一算。

  三、巩固应用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3实践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啥?有哪些收获?还有啥不明白的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办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课件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母亲说:“小明,这

  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

  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办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啥联系?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么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啥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 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 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 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也有啥新的收获?还有啥问

  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说得好,我们既可以计算,也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估测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啥办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么样估测的。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交流测量情况和计算结果,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学生讨论:周长和面积有啥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办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交流、填表。

  板书: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意义计算公式

  周长面积

  三、巩固应用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和面积还有啥不明白的地方?

  简单的换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8~49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积单位及其算法的回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了解单位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米尺、小黑板一块。

  学具:尺子(直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激活原有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么样规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

  2激发兴趣

  计算数学书、小黑板、教室地面的面积用哪些面积单位合适?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啥关系呢?

  3提示课题:简单的换算

  二、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方格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说说你的办法。

  (2)学生汇报:

  ①用数方格的办法来求正方形的面积:一个方格是1cm2,这里有100个方格,所以是100cm2。

  ②用尺子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cm2。

  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还可用1dm表示,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dm2。

  (3)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同学说是100cm2,有同学说是1dm2 ,到底谁对谁错呢?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说法都正确。因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可以用10cm来表示,也可以用1dm表示,所以它的面积既可以说成是100cm2,也可以说成是1dm2。

  (4)由此可见,1dm2与100cm2之间有啥关系呢?

  教师小结:1dm2与100cm2之间的关系是1dm2=100cm2,因为他们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而正方形的边长1dm和10cm是相等的,所以1dm2和100cm2是相等的。

  (板书:1dm2=100cm2)

  2教学例2

  (1)师生共同总结学法:①回忆在同一个图形里有不同的单位计算面积的过程。②将计算结果进行比较。③找出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运用以上学习办法,小组探究学习m2与dm2之间的换算关系。

  (3)检查探究学习情况。(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板书:1m2=100dm2)完成第49页的“试一试”。

  3教学例3

  (1)你能独立求出这扇窗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分米”是啥意思?

  (2)“合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把求出的多少平方厘米换成用dm2作单位。

  (3)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评析。

  三、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

  四、小结

  (略)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办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例2的图片纸、剪刀。

  学具:例2的图画纸一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办法,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分别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上述知识。

  二、教学例1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并出示相应的信息。

  2找出问题。

  教师:从这道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出此题的问题是求啥。

  3讨论解法。

  (1)学生分组讨论:

  ①理解油菜籽的产量主要与啥相关。(地的面积)

  ②土地是啥形状?(长方形)

  ③长方形地的面积怎么计算?(长×宽)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

  (3)学生独立解决此问题。

  三、教学例2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主题图及相关的信息。

  2观察分析。该草地的组成情况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形状?

  3出示问题。两个问题同时出现,请学生分别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别是哪部分。

  4讨论解决。

  (1)草坪的面积怎么算?

  ①左、右分开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再计算。当学生说出第2种办法时,请他到展台上来动手操作,演示怎样组合(用剪刀剪开再组合),全班同学也模仿操作,体会组合的过程。

  操作完后要标注各边的长度,再独立计算。

  (2)小路的面积怎么算?辅满小路要多少块砖?

  ①找出刚才剪下的“小路”,说说是啥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活动(第53页)

  要求:

  1分小组合作完成。

  2讨论出活动的步骤。

  3分组活动。

  4全班交流办法与结果,互相评价。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啥收获?

  实践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办法、两位数乘法等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

  数学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

  解决问题吗?

  教师:今天我们将到课外去学习,让你们运用数学知识到实践活动基

  地去解决问题。

  教师:(简介实践活动基地的情况)有种植区、养殖区、气象观测区…

  …

  2任务分配

  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各组在活动基地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各自要做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解决果园中的数学问题

  (1)解决玉米地的数学问题。

  教师:这块玉米地是啥形状?(长方形)现在要算一算这块地有多少

  株玉米?你有哪些解决办法?

  学生合作估测面积,估算玉米地有多少株玉米。

  教师:想一想,解决刚才这些问题,你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桃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能发现桃园中的数学问题吗?

  教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教师:这两个问题我们能解决,看一看,每棵树大约能收34千克桃,

  桃子现在每千克能卖2元。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想一想,刚才解决这些问题,也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气象观测区里的数学问题

  (1)学生分组,课外到气象观测区观测一周里气温、湿度、风向情况,并做好记录。

  (2)交流。

  3解决养殖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知道养殖园有多少只兔子吗?有哪些办法解决?

  学生动手数,计算。

  讨论:(1)你知道兔子有哪些生活习性?

  (2)你知道兔子一身有哪些经济价值?(该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从兔子的毛、皮、肉

  、粪便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去发现兔子的经济价值)。

  三、总结反思

  教师: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感想、收获,并交流。

推荐站内搜索:日记150字、骆驼祥子读后感、昭通事业单位报名入口、江西教育网自考成绩查询、江苏省自学考试网上报名、生日日记、2023一本二本三本的分数线、成人高考报名条件、国家医考网准考证打印、安全伴我行演讲稿、

三年级数学(精选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三年级数学(精选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3593.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