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4篇)《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4篇)《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4篇)

《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4篇)

《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忐t n忑t :形容心神很不安定。

  不可思议: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像,也不能理解。

  擅sh n自: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蕴y n藏:包含,蓄积。

  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事物。

  明智: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他热爱教师职业,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他考取了马卡连柯的母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在函授学习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立下了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经过四年的学习,1939年苏霍姆林斯基从函授班毕业,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离家不远的区中心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线。负重伤复员后他重返教育岗位。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故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生活,因此提出回学校工作的申请。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他的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赞许。他的主要著作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关于人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公民的诞生》《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儿子的信》,等等。其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一书,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连续重印二十多次,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3.背景链接

  对小孩们谈爱情本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可对于刚刚萌发爱情种子的女儿谈及爱情,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本课作者明智的采用了童话的方式,回答了女儿提出的问题。这对教师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小孩是一个启发。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文章从表面上看是女儿提出了“啥叫爱情”这一问题后,爸爸没有正面回答,而用祖母讲过的一则优美童话,从人生的青年恋爱到中年的生儿育女、勤勉生活,到老年的忠贞生活、忠贞爱情回答了爱情问题。但文章的真正含义是在爱情问题上对十四岁女儿及广大青少年提出的做人标准:要明智的生活,要善于生活,要热爱珍惜爱情,并要忠贞不渝的呵护它。要做一个不仅懂得爱情,而且具有“明智”、具有“真诚品质”的人。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对女儿提出爱情问题的思考。

  第二部分(6-24),通过奶奶讲述童话,回答了啥叫爱情。

  这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6),回忆我的童年,引出童话的来历,说明奶奶是我的启蒙老师。

  第二层(7-13),上帝创造人,一年后的爱情(即年青对爱情的珍惜)。

  第三层(14-19),上帝创造人五十年后的爱情(老年对爱情的忠诚)。

  第四层(20-24),上帝创造人五十三年后的爱情回忆(即临终前对爱情的美好回忆)。

  第三部分,回答女儿啥是爱情。人类不仅延续自己的后代,还要懂得爱,只有把爱提到人性美的高度者一个真正的人。

  三、写作办法

  1、本文采用了借代的手法,即借助上帝造人的童话代替大道理的讲述。

  如:作者要把“啥叫爱情”回答给女儿,而“爱情”是复杂抽象的事物,作者用上帝创造人的童话把这一理念简单化。

  童话是用丰富的想像和幻想及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它能使语言更丰富,表达的事物更清晰、具体、鲜明形象。

  2、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安排结构,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如:“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十四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少女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爸爸,啥叫爱情?”

  文段①是事情的结果,文段②是事情的原因。按正常的逻辑思维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而这里把两者倒置起来。开篇除了写信格式的规范外,重要的是设置了悬念,“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问题到底是啥?吸引读者不得不看下去。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结构安排也紧凑。因此,采用啥办法,利用啥手段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这是我们在写文章前需要认真考虑的。

  四、问题探究

  1、本文作者在课文中用童话的形式形象地阐述了爱情的含义。为啥在结尾处还把人类爱情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

  在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有生命的后代,只有人才懂得爱。因为只有人有思想、有觉悟、有感情。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有人把爱情作为感情的纽带,珍惜爱情、呵护爱情。有些人却对爱情不忠,表现为没有人性,甚至人性恶。

  作者把人的爱情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是有道理的,人类要不断进展,人类文明起关键作用。

  结论:人类的爱情应该提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这句话的含义是爱情赋予了生命;也可以说,人要相爱,人相爱的结晶产生了下一代,没有爱情就没有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是永不衰退的:人从相爱开始,彼此就有了特有的神圣感情,一生忠贞不渝,晚年对爱情美好回忆,这就是爱情在人生中的永不衰退;爱情产生下一代,下一代同样有爱情,也同样会有下一代……这也是爱情在世代相传中的永不衰退,因此说,这是一种纽带。上帝只创造了人,没有赋予人爱情。上帝想阻碍人的爱情,观察了人的一生,丝毫没能阻止得了。并人类也代代相传。这是中心语的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中,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比上帝的权威大。本句在结构上是对中心部分“啥叫爱情”的总结。这对童话本身的意义和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处。

  ⑵重点句:(1)以上中心句也做重点句。(2)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代地相传。

  文段的含义是爱情连上帝都阻止不了,拿它都没办法。只要有人类美好爱情就存在,爱情的力量就存在。本句用上帝在对人类的爱情没办法的情况下离开了地球的语境来表现爱情的永恒与伟大。本句结构上是对童话的总结,同样也是对主题的归纳。

  ⑶过渡句:“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

  本句是用在7自然的开头。是从上段我问“奶奶,啥叫爱情”的话题,过渡到奶奶要讲童话的一个过渡句。爱情的定义是抽象的,用童话来说明就变得比较形象:看得见,摸得着。这种表现手法会使我们受到启发。

  ⑷深意句:“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呢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文段含义是说爱情是神圣的,应该得到呵护。如果有人对它不忠贞、不珍惜、亵渎它,他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是作者对不忠贞爱情的人的厌恶。本文段用在文章结尾,既是对中心的总结,也是对主题的深化。能使所要表达的问题更明确,中心更突出。

  【练习解答】

  一、老祖母回答这个问题的要点是爱情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是“无法向他解释的,”是“忠诚”的,是“心头的记忆“爱情比上帝权威大”。

  二、传宗接代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只有人才懂得爱。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观念,愿意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类文品析】

  青春

  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注视着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文章,名为《青春》。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青春》便开始在日本流传。

  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观察家说,在日本实业界,只要有成就者,没有哪一个不熟知,不应用这篇美文的,就连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几十年来也把《青春》当作他的座右铭。

  还有这么一件趣事,足以证明《青春》在日本的魅力。一天,美国影片销售协会主席罗森菲尔德参加日本实业界的聚会,晚宴之前的谈话,他随便说了一句:“《青春》的作者便是我的祖父。”在座的各位实业界领袖大为惊讶,其中有一位一边激动地说“我一直随身带着它呢”,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青春》。

  《青春》是怎么样一篇文章,它怎么就这么神奇?我一直寻求着《青春》,最后在reding(《阅读》)上找到了它——youth。我试着作了如下翻译——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都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

  青春意味着勇敢战胜怯懦,青春意味着进取战胜安逸,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呵,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

  无情岁月的流逝,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而热忱的丧失,会在深处打下烙印。焦虑、恐惧、自卑,终会使心情沮丧,意志消亡。

  60也罢,16也罢,每一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着不泯的意志,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乐趣。我们的心中都应有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受来自人类和上帝的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我们就会永葆青春。倘若你收起天线,使自己的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凌,即使你年方20,你已垂垂老矣;倘若你已经80高龄,临于辞世,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

  末了,我们不能忘记作者塞缪尔-厄尔曼,他1840年生于德国,童年移居美国,参加过“南北战争”,他是五金制造商,他所热衷的公益事业,在他死后半个多世纪还在继续。最近,他的一部书在日本的版税达三万多美刀,后人以他喜欢的方式全部捐给亚拉巴马州大学作为奖学金基金。有谁能说,这不是青春光彩,永恒青春呢?

  1、在日本实业界许多有成就者将《青春》一文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青春》的“神奇”之处何在?

  2、在塞尔谬·厄尔曼看来,啥是真正的青春?

  3、请分析文中“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一句的含义。

  4、下列对《青春》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一文中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青春的心理年龄不等于青春的生理年龄,年月的轮回并不一定导致衰老。

  b、日本一位实业家随手在口袋里掏出《青春》,说明《青春》这篇神奇的文章在日本非常普及。

  c、塞缪尔·厄尔曼生前热衷的公益事业在他死后的半个多世纪得以继续,并被誉为“永恒青春”,这说明看一个人是否拥有青春,还应该看其对社会是否关注,对人类是否热爱。

  d、按塞缪尔·厄尔曼的观点,真正的青春并不仅仅在于人生16岁或60岁的年龄阶段。

  e、塞缪尔·厄尔曼认为:一个人年老后要能保持青春,青年时期一定不能贪图安逸、丧失热忱,更不能玩世不恭、悲观厌世。

  (参考答案:1、它能激励人们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永远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2、人生跨越年月轮回,永远保持意志坚强,感情充沛,乐观进取的心态。 3、只要意志不衰退,勇于探索,不断吸取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即使年老也能永葆青春。 4、be(b非常普及前应加“日本实业界”;e与原文内容不符)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忐忑(   ) 蕴藏(  ) 渗透(  ) 纽带(  )

  2、释词。

  ⑴上帝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

  不可思议:

  ⑵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本人也没见过的东西。

  擅自:

  ⑶一双眼睛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

  蕴藏:

  ⑷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纽带:

  3、“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这句话怎么样理解?

  4、课文所写的童话中三次描写人物的眼神,其作用是啥?

  5、文中爸爸的愿望是啥?

  6、爸爸采用了啥方式为女儿解释“啥是爱情”的?

  二、同步解读

  今天你已经十四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少女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爸爸,啥叫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孩子于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是的,几百万年轻的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啥叫爱情?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希望成长为男子汉的年轻小伙于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亲爱的小女儿,现在我给你写的信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信了。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学会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我希望做爸爸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7.填空。

  (1)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这是一个     关系的复句。

  ⑵“我希望做爸爸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是采用了     修辞

  ⑶这是      (国名)     家       的一篇文章,文中爸爸对女儿的愿望是      。

  8.本文采用啥形式解释了抽象而难以理解的问题:爱情?

  9.文章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

  10.“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这句话很有哲理,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11.文中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但是呢,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你是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美文赏读

  那两条鱼儿

  骄阳。几近干涸的水库。一小洼只能侧身而行的水。两条面临死亡的鱼。

  可以看出他曾经的伟岸和她曾经的娇荚。然而现在他们都很狼狈,在这一小洼眼见着一点点消逝的水中,他们的一行一动都会搅起团团污泥。但他们已经满足了,看着四周布满的同类的尸体,他们感到了上帝对他们的垂青与怜悯。

  但,死神并没有打算放他俩一条活路。在他们各自吮了一口那略带腥味的水之后,他们的周围只有阳光和空气了——水已蒸干。

  他俩谁也不敢轻易将那口水咽下,因为他们怕,怕咽下后,水就会在体表挥发。他们就默默地等待着,谁也不发一言。他们已经感觉到了死神的由远及近。那是多么可怕的声音啊,他们是多么的无奈,他们还没有活够,还没有品尝尽甜蜜的爱情,还不想离开这美好的世界。

  然而死神是不会怜悯的,因为他不是上帝。她毕竟太柔弱了,承受不住阳光如此的“爱抚”,她的皮肤即将干燥。而对鱼来说,皮肤的干燥就意味着生命的干涸,意味着生命花朵的枯萎、凋零。伟岸的他思绪如大海般汹涌澎湃:我该怎么办?只能这样默默地等待死神的到来?那我还能等待多长时间?一天,一小时抑或一分钟?这也有啥?她眼看着就要在我身边逝去。也许,我们会一起去天堂,那样的活,总比独自孤零零上路好得多吧。想到这,他将那点带着他体温的水,轻轻地、轻轻地抹在她的身体上,她那即将干燥的身体重也现出了生命的润泽。她深情地望了他一眼,欲哭无泪。不好,他的身体渐渐失去了生命的润泽,她也没有多想,将那几乎没有多少的水抹在他的身体上。再后来,他们都没水了,他们就用自己的唾液抹在对方的身体上,努力维持着对方的生命。

  也许,上帝真的感动了,因为他在落泪。不,那不是泪。不知何时,已经乌云密布,不多时,滂沱大雨便倾盆而下……

  他们也开始自由自在的生活了。但他们发誓永不分离,因为这两尾鱼,在那个生死关头,学会了互相搀扶,学会了相濡以沫。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滂沱(    )  相濡以沫(  ) 干涸(  )  吮吸(  )

  13.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不多时,滂沱大雨便倾盆而下。

  (2)在那个生死关头,学会了相濡以沫。

  (3)他们感到了上帝对他们的垂青与怜悯。

  (4)皮肤的干燥意味着生命的干涸。

  1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

  (1)她毕竟太柔弱了,承受不住阳光如此的“爱抚”。(     )

  (2)伟岸的他思绪如大海般汹涌澎湃。(     )

  (3)他们是多么的无奈,他们还没有活够,还没有品尝尽甜蜜的爱情,还不想离开这美好的世界。(     )

  15.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16.本文所讲的故事,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17.通过阅读本文,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2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2分)

  熟稔(  ) 豁达(  ) 蕴藏(  ) 忐忑(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

  ⑴照片上,孙玉清年轻英俊,而她,连她的儿子,都是鸡皮鹤发,瘦骨嶙峋。

  瘦骨嶙峋:

  ⑵上帝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

  不可思议:

  ⑶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纽带:

  3.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4分)

  ⑴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

  ⑵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4.“他放得下,使得起,举泰山如茶几。你则常举轻若重。”句中“举泰山如茶几”的意思是     ,“举轻若重”的意思是     。(2分)

  5.读下面语句,任选其中两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004年辽宁试题)(2分)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⑴

  ⑵

  6.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2004年柳州试题)(2分)

  a、大家都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谁也不会袖手旁观。

  b、经过不断的试验,反复的推敲,关键难题一旦攻克,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c、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郁积在诗人心中的“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d、班会上,大家一致推选德高望重的小华担任班长。

  7.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泸州试题)(2分)

  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     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     不预备答复他们,     还要轻视这样无知的见解。

  a.假使  而  不但  而且   b.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c、因为  所以  如果  那么   d.虽然  但是呢  不但  而且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004年泸州试题)(2分)

  a.她的自尊心很强,请同学们说话要多留心,以免不要伤害她。

  b.班长征求和采纳了同学们关于怎样进一步办好学习园地的意见。

  c、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d.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第二部分:

  (一)

  人是一本书(2004年荆州试题)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     )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     )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也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妈妈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爸爸没有给你给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9.写法体味——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     。(2分)

  10.要点概括——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是      。(2分)

  11、词句理解——将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     。(2分)

  思维缜密  洒脱飘逸  多愁善感  乐观风趣

  12.语言品味——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写在下面。(3分)

  13.内容探究——本文最后一段话给我们的暗示是     。(3分)

  14.情感体验——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3分)

  (二)

  永葆“童心”之青春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终身实验,研究青少年将来的成就与他们在校成绩的关系。他对三百多名中学生每隔五年作一次面试,实验进行了60年。教授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从事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这里引用这一材料,并非完全否定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只是想说明,造成一个人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一个学生仅仅是通过考试取得好的成绩,而不同时在思想上、心理上培育优秀素质,那么,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美国教授的实验表明,不少在校成绩很好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恰恰没有作出成果。

  其中的症结,按我国首席科学家顾均的分析,关键是缺少胆量、童心和磨难。

  拥有胆量,就是敢闯,敢于探索。经得起磨难,就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倒下。任何事业要创新,要前进,取得成就,都离不开这种精神。这好理解。值得多说几句的,是“童心”。顾均说:“童心就是指同学们在对自然界的追求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反映,例如好奇心,尽情玩耍,趣味游戏等。”可不可以说,注意“童心”,就是要保持和发扬儿童固有的那种好奇心、幻想力与创造欲,防止将儿童头脑模式化、机械化、呆板化。顾均说他的脑子比较好使,与他从小爱玩有关。多玩,能促使儿童多动脑筋。如果不让儿童玩,强迫他们每天做大量作业题,正是使儿童“伤脑筋”。结果,儿童虽然学会了考试,却损害了今后发展的后劲。

  所以,珍惜“童心”,历来为有识之士所关心。鲁迅对小孩“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涌出,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认为“是可以敬服的”。世界儿童文学的母题中,就有“顽童的母题”。那些“顽童型”的作品,着重表现儿童的任性与调皮以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要激发想象力,就不宜单纯地向学生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是要努力促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头脑。学会用脑,比死记硬背一些东西,要有用得多。就一个人的成才来说,吸收知识自然是必要的,凡更重要的,是要能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这个办法成为科学家的。”因此,在对青少年的培养中,要珍视那种充满着幻想、好奇的“童心”,充分培育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不要用“死读书”的办法,窒息了这一最具生机、最可宝贵的心灵。

  15.选文中加点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世说新语》,根据文中语境,它的意思是:                        。(2分)

  16.选文开头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教授的实验,是为了说明啥道理?(3分)

  17.作者认为“造成一个人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文意,这里的“多方面”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分)

  18、选文中鲁迅先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小孩的“可以敬服”的童心,这段话让你Lenovo到了你学过的哪些课文、读过的哪些作品?请你任意列出其中的三篇(部)。(3分)

  19、请你概括本文的观点。(3分)

  (三)

  抽彩

  那是20年前,当时我还是方济各会的一名修士,派驻新泽西州。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波多黎各移民。他们跑到美国来打工,为坎贝尔牌罐头摘番茄,为鸟眼牌罐头摘青菜。你吃过的鸟饭树浆果多半也是他们摘的。他们很多人携家带口而来,都梦想着有朝一日挣足了钱回波多黎各岛老家盖上一所房子。

  那一年是我来这个教区的头一年,可沃尔特·詹森却是最后一年了。他在罐头公司干了40年,行将退休。过去的25年,他一直在工厂做领班。他热爱那些和他一道工作的人们,大家也同样爱戴他。

  沃尔特告诉我,当地有一项热闹的传统活动——“回乡之旅”。每年12月份,本教区的2000个波多黎各家庭都要聚会一次,每家拿出5美刀(当时约合一个采摘工一天的工钱),放到一个罐子里,再用一张纸条写上自己家的姓名。然后,大家选出一个人蒙上眼睛,从那些纸条里抽出一张——被抽中的这家就可以用这笔钱回波多黎各岛探亲,快快活活地过上两个星期。

  “你来看我们抽彩吧,”沃尔特向我提议,“我会把你简介给大家。”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白铁皮屋顶下椽子上飘舞的彩带,仿佛还能闻到意大利面食的香气,听到那动听的乐曲。墙上贴着波多黎各的旅行招贴画,人们围着我和沃尔特,兴奋地指给我看他们的家乡。我不由惊叹,那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下午3点的时候,各家的5元钱都凑齐了。但在抽彩之前,主持人叫起沃尔特,当众送给他一块匾,纪念他在这里的辛勤工作,并表达大家的谢意,感谢他多年来给予大家的关怀和友爱。众人热烈鼓掌。随后,人们请我来抽出那个幸运的家庭。

  我被蒙上双眼,领到一只大罐旁。我把手伸进去,抓到一大把纸条,最后只留下一张在手里。

  我取下眼罩,大声念道:“沃尔特·詹森!”

  欢呼声震耳欲聋。人们簇拥着沃尔特,向他道喜,同他热烈拥抱。

  喧闹还在继续。我漫不经心地把手也伸进那只罐,抓出一把纸条。只见每张纸条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沃尔特·詹森。

  20、文中记叙的事情是发生的时间是    。(1分)

  21、理解文中所写的沃尔特·詹森这一人物,回答他受到大家爱戴感谢的原因是啥?(3分)

  22、抽彩一事给“我”留下了永难忘记的印象,将文中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写在下面。(3分)

  23、对选文要体现的中心理解准确的是(  )(2分)

  a、表现沃尔特是一个崇高的人,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热爱。

  b、表现这些波多黎各移民的善良和他们之间真诚的友爱。

  c、表现我的感动,为这些波多黎各移民的真诚友爱。

  d、表现这些波多黎各移民艰苦却非常感人的生活。

  24、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我”在看到每张纸条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沃尔特·詹森之后的心理感受。(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在我们的思想行为日趋成熟的今天,亲爱的同学,想必你一定曾静下心来仔细审视过自己,审视过自己的思想、品格……请将你审视的结果告诉你的家长好吗?但记住,要用书信的形式哟。(300字以内)

《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3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14_119页。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对成长中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办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办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也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爸爸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简介爱情故事,导入  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啥是爱情。  2.各抒己见,积极发言。3.通过课件,讲述文中的童话。    3.结合课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4.总结归纳,积极引导。    4.学习,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

  握的情况。

  1.回忆以前所学的书信的有关知识,回答

  教师的提问。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简介一

  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

  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

  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

  —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么样

  发生?它也怎么样成长?”这个问题是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

  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啥顾虑。

  4.简介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

  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2.回忆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大胆地与其

  他同学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

  3.积极开展想象,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

  解。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爱情

  问题比较敏感,但是呢他们缺乏生活的经

  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加上现

  实中对待早恋的态度,学生可能羞于发

  言或不敢发言,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

  励。

  4.了解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况。

  阅读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本文。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

  啥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啥使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

  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

  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

  真谛。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

  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

  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啥是爱情”;

  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孩子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

  智地生活。

  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

  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

  啥,啥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

  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

  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4.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

  了很大的变化。请学生思考他们发

  生了啥变化,以及为啥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啥启示。可

  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

  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啥?五十年来是啥维

  系了他们的爱情?    、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

  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

  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

  上帝的表现。

  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

  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

  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思考,讨论,并回答:爱情是需要时间来

  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

  验。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

  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

  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

  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怎样对待爱情,

  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

  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

  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自己应怎样正确地对待爱情,树

  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

  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

  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

  样写有啥好处?

  1.可分组展开讨论,得出:人类的爱情不

  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

  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因此要

  善待爱情,要懂得爱,要提高到人性美

  的高度来认识爱情。

  2.思考并回答: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

  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

  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啥是爱情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办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啥是爱情: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本文的童话,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童话的能力。学生可以思考自己遇到困惑的时候时怎样向家长和教师请教,是不是也像作者的女儿一样大胆地向家长请教,作者的女儿是不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较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和本文童话里所揭示的哲理,思考一下有啥不同,以及自己从本文中获得了啥收获。

《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4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啥”这个问题。

  2.  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  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

  一,谈话(要点):

  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

  你们的父亲母亲给你们说过啥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啥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啥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啥?(复述课文内容)

  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爸爸,啥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孩子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么样评价这位爸爸?

  (引出对作者的简介)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小孩。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也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小孩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小孩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小孩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小孩”。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小孩当中,所以他对小孩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阴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小孩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小孩们在一起,听小孩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小孩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啥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小孩。”

  (展示图片)

  三,生研讨:

  你最深的体会?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你不理解的问题?

  ……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啥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啥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为啥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五、总结:

  请学生起来说各自的收获。

  教师:过十天,我将去江苏江阴华士学校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将再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准备让我带几句话给她吗?

  8 致女儿的信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作者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其意义在于,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当然,这种定义是非常个性化的。当作者14岁的女儿询问“啥是爱情”的时候,作者给他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爸爸、作为体验过爱情的个体,对爱情的界定。

  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啥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啥最终无可奈何也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一、前有暗示,后有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也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二、问题研究

  1.怎么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作者在这封信里谈论爱情,主要是谈“情”与“性”、或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在作者所有爱情论述中的一个主旋律(见作者著《爱情的教育》)。但是呢,毋庸讳言,“性”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作者曾批判“西方资产阶级”受弗洛伊德“性本能”学说的影响,夸大了本能、性欲对于人格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客观而辩证地分析。作者之所以强调他的爱情观,既是与当时苏联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有关的。我们在和学生研讨本文及爱情问题时,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的分寸,不能偏执一端。

  另外,爱情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爱情论著,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此不应求全责备。

  2.怎么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上帝是世间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类的救世主,是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练习说明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啥联系?为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脉络。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二、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哲理,学生只要有所领悟即可,不必统一认识。参考答案如下: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此题意在延伸课文内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爱情的真谛。

  教学建议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啥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杜殿坤)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故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编选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二、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戈洛瓦诺夫)

  他用了多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他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说得很对。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最活跃阶段的许多情况。他不是凭从外部观察所得的印象,而是作为一个经常过问这类事情的人,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全面地研究了儿童怎么样发育成长为少年、青年的过程,怎么样进入成人期,怎么样结婚,怎么样建立新的家庭关系,最后,他们怎么样生儿育女,把自己的小孩送进了学校。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即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里也有小孩。他每天观察他们,同妻子安娜•伊万诺芙娜一道抚育他们成长。这种情况也为他思考“这个难以给予教育、且常被教师忽略的人的心灵深处这一隐秘地方”,提供了不少材料。

  爱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恐怕只有“妈妈”这个词可以同它相提并论。爱的真正实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倾慕、依恋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识中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自己,而恰是在这种“排除”和“忘却”中获得了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爱情是人类关系创造的花冠。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眼前出现许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对爱情的看法是正确的。他们认为,“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年轻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他呼吁自己的同事们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美德填满年轻人的心田。

  应当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公民懂得这一切。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么样劳动(虽然他们在年满18岁的时候才正式参加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么样去爱。

  (摘自《爱情的教育》一书的序言,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苏霍姆林斯基给他女儿的另外两封信

  1.第四封信

  亲爱的女儿:

  青少年时代是你们生命中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小孩,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呢,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啥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会遇到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也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丽迷人的,但是呢它蕴藏着一种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年轻小伙子要求姑娘满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坏事,他像是真的爱这个姑娘,这样他的罪过就更加严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对待爱情的理解还不成熟。按他的体质发育来讲,他已经可以做一个爸爸了,但是呢其道德思想上的发展还仅是一个孩子子。这个孩子子并不是怀有恶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还缺乏社会阅历,可是就做“爸爸”了。我用引号把“爸爸”二字括起来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强调我使用这个词是附有条件的,因为通常这个词是含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思想的。

  产生祸害的原因是由于他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不成熟,没有培养出一种情操,他易动感情和无知,由于这一切而发生了下流行为,没有向着人类真正爱情迈开一步。我的女儿,你要想一想我的意见: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她一千次地用众所周知的那句话为自己的无知作辩解:“我自己也不知道为啥,但是呢,我就是爱他,就是这样。”如果小伙子由于自己的无知而给别人带来了灾难,归根到底是给社会造成了灾难。如果他不明白,不懂得给他本人也带来了损害,那么你们──姑娘们的无知首先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你的本性可以使你成为聪明的、勇敢的、深思的、谨慎的、严格要求自己的、有判断能力的人。只有当你的本性在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那时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妇女。我常劝告姑娘们,要慎重、再慎重地选择配偶──不要害怕,可怕的是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轻率思想。

  我相信,如果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的话,那么姑娘的心灵上就会产生智慧和勇敢,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上将会出现全面的协调一致。

  2.第五封信

  亲爱的女儿:

  我想再重复一遍: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强大力量。我一千次地确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气可以创造男人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忠诚和信任。你问我,怎么样才能成为爱情的主宰者呢?怎么样才能在爱情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

  女孩、姑娘、小孩的妈妈应当吸取这一真理,即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任。我认为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神。要使小孩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也幸福的人。不能使一个刚进入校门的孩子子、少年和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觉,应当让他们懂得,由于自己不慎重的态度,会给他人的心灵上带来痛苦。亲爱的女儿,这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创造爱情的力量。

  在一个人身上创造这种力量,需要另外一个人,而他在精神上应当是更坚强、更丰富,心地更无私的。但是呢,每一个人同时也应当成为自我教育者。一个善于明智而勇敢地去爱的人必须善于了解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对他内心细微活动作出回应。只有一个感情细腻的、敏感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严格要求的,对邪恶不妥协、不留情,对轻浮思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为不容忍的人。

  人人相互负责任的精神──应当充满学校生活的整个环境,关于这一问题,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写信。

  (选自《爱情的教育》,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四、卢梭论爱情教育

  一到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心了。他同别人的种种关系,他心中的一切爱,都将随着他同这个伴侣的关系同时发生。他这第一个欲念很快就会使其他的欲念骚动起来。

  这个本能的发展倾向是难以确定的。这种性别的人为另一种性别的人所吸引,这是天性的冲动。选择、偏好和个人的爱,完全是由人的知识、偏见和习惯产生的;要使我们懂得爱,那是需要经过很多时间和具备很多知识的。只有在经过判断之后,我们才有所爱;只有在经过比较之后,我们才有所选择。这些判断的形成虽然是无意识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不真实的。真正的爱,不管你怎么样说,都始终是受到人的尊重的,因为尽管爱的魅力能使我们陷入歧途,尽管它不把那些丑恶的性质从感受到爱的心中完全排除,而且,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丑恶的性质,但它始终是受到尊重的,没有这种尊重,我们就不能达到感受爱的境地。我们认为是违反理性的选择,正是来源于理性的。我们之所以说爱是盲目的,那是因为它的眼睛比我们的眼睛好,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关系。在没有任何道德观和审美观的男人看来,所有的妇女都同样是很好的,他所遇到的头一个女人在他看来总是最可爱的。爱不仅不是由自然产生的,而且它还限制着自然的欲念的发展;正是由于它,除了被爱的对象以外,这种性别的人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才满不在乎。

  (摘自《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推荐站内搜索:中秋祝福语 简洁大气、变形记作文变成路灯、成人高考网、北京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说透人生、北京医科大学分数线、就业前景好的10大专业草房子读后感600字、山西特岗教师报名入口、歌颂党的演讲稿、

《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给女儿的信》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390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