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也成了那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 (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啥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家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小孩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呢,同学们,在 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呢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小孩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小孩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 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啥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啥不回家、为啥要从军、为啥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小孩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爸爸、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啥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啥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啥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故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2
《长相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首宋词。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诗词大意,并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堂片断:
(师范读全词,生仿读两遍古诗后)
师:同学们能从刚才老师读的词中体会到了啥?
生1:我体会到了这是一首关于边关将士思念故乡的词。
(这是一位平时极少发言的女生的回答,这种极准确的感受力令我赞许。但我想知道她是怎么感受到的?是通过课本上的背景图:“一幅士兵守卫图”知道的,还是从文本上感悟到的?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追问)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体会到的。注释上说“榆关”指的是“山海关”,“那畔”指的是“关外”。整句诗让我知道了将士们离故乡很远。
师向她点头赞许:你真会学习,能借助注释来体会。谁还想说?
生2:我知道将士们思念故乡,以致于深更半夜睡不着觉。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
生2: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体会到的。
生3插嘴:我从“故园无此声”知道词人因为外面声音嘈杂不能入睡,才更思念故乡,因为故乡就没有这种声音,很宁静。
(学生的灵感被激发)
生4:我觉得词人思念故乡,不仅是故乡的宁静,更是因为故乡很温暖。因为关外“风一更,雪一更”,将士们可能冻得睡不着觉。
师(指着一名举手的男生):你来说?
(出乎意料)生5笑着说:老师,我想读?
生5声情并茂地读了全词,很满足地坐了下去。
师:有了这么多体会,大家也都读读吧!
学生很投入地朗诵。
师:现在你也有新的体会吗?
(学生小手林立)
生1:老师,我从“山一程,水一程”体会到将士们行军艰难,山高路远。
生2:我知道士兵很多:“夜深千帐灯”,很多人都睡不着觉,都亮着灯。
生3:我从“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连用了四个“一”体会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很浓。
(这也是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她敏锐的语感不由令我带头为她鼓起掌来)
……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地继续着,而这一切仅缘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原因:我给了他们充分表达的时间,给了他们允许插嘴的机会。课堂上,学生们的智慧令我由衷地赞叹!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也成了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也是啥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啥要读平声?
──啥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啥?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啥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么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也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故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也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家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家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呢,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啥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么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啥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啥要远离故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故乡,为啥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故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呢,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呢,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不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进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也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办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虚拟主机,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也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也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办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虚拟主机,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也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故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也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办法。
过程与办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办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办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简介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啥?
2、“此声”指啥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 ? )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么样的山,怎么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啥?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么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也是刮风,也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家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家乡,他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
长相思
↑
故园之温馨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5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也成了那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小孩。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也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也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也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例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例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啥味道,啥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小孩。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啥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故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故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故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啥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啥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小孩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小孩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么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也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小孩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家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家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小孩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家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故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啥地方,心里总是有故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啥地方,心总是在故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故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故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小孩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小孩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到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家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故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呢在他们的故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呢,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啥……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故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小孩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故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故乡有着怎么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的故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孩子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故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故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小孩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呢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小孩,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小孩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小孩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啥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故乡,那你为啥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啥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啥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啥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啥对自己的故园也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故乡,那你为啥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小孩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小孩,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小孩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小孩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啥?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爸爸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爸爸。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爸爸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爸爸。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呢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小孩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小孩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啥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爸爸!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故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呢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啥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啥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故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1)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3.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4.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啥?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 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故乡,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啥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呢,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故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长相思》教学随笔
金山中心小学 吴巧英
今天,在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有幸和学生配合上了一节古诗词教学比武课,上《长相思》,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一课,第一篇是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第二是张籍的《秋思》,第三首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当知道中心校领导对我如此的信任,把这么好的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给我时.我是即欣喜也烦恼.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于自己今后在教学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怕辜负期望而烦恼.接下任务后,我翻遍了小学十二册的语文课本, 寻找课题.当看到<<长相思>>这首词时.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长相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不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我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在教学之初,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这首词,然后通过师范读,生同桌读,小组交流读,对比引读,师生合作演绎等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二、想——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个人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啥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Lenovo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步骤来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老师设定的情景当中(战马嘶鸣,战士嘶杀,风雪交加声中)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征途.让学生在征途中展开想象.然后话意一转: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走入纳兰性德的故乡。
三 、唱——长相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突发奇想“让长相思不仅能吟,还要能唱”, 有朋友听说我在给长相思找首配曲,劝我不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古诗词多么美好的东西,啥曲子能配得上呢?”但我不这样认为,“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同源,“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古诗词的教学,要讲,要诵,也可以唱嘛。于是我决定以“唱诗”作为突破口,改进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准确记忆古诗词,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下定决心之后,我听了上百首的配乐,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无意中让我听到<<游子吟>>这首歌曲,本人视为天籁.于是就引用过来.并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了和学生配合朗诵的环节.没想到效果不错.这更加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教学上半部分,为了节省时间,我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这个环节过于草率, 谈到了从诗句中读懂了啥,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体会。导致在学生还没真正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就草草的进入下个部分.让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课后回想,如果在教学之初能够对课堂的这个环节多些重视,那这遗憾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对于课堂细节的把握显稚嫩,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在课堂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自己经验的不足.课堂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够得心应手.这还是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通过这次的交流比武,我觉得我自身成长了许多.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谈到人的道德修养时常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告诉人们提高自己品德修为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每日的自省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这是圣人先哲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在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应该具有古代先贤这种胸襟.在我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教育大师学习固然很重要,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样不失为提升自己教学艺术的一条捷径,愿我们参赛的所有老师都能在反思中增强自信,在反思中让我们课堂教学艺术独具的魅力。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前文,总结引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也成了那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两遍。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 读“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4、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啥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啥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
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3、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4、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5、小孩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呢,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6、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故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故乡有着怎么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7、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8、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9、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10、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啥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啥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问,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啥对自己的故园也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故乡,那你为啥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2、小孩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3、问的好!小孩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呢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这就是为啥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啥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故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 羁旅怀乡情意浓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8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也成了那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小孩。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也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也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也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例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例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啥味道,啥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小孩。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啥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故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故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故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啥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啥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小孩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小孩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么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也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小孩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家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家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小孩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家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故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啥地方,心里总是有故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啥地方,心总是在故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故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故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小孩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小孩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到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家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故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呢在他们的故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呢,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啥……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故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小孩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故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故乡有着怎么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的故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孩子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故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故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小孩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呢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小孩,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小孩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小孩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啥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故乡,那你为啥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啥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啥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啥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啥对自己的故园也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故乡,那你为啥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小孩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小孩,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小孩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小孩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啥?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爸爸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爸爸。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爸爸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爸爸。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呢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小孩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小孩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啥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爸爸!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故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呢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啥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啥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故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9
《长相思》是清代将军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整首词连同标点加在一起才44个字。之因为这首词的内容高度凝练,里面所蕴含的意思对小学生来说也是那样的深奥。执教此文时较难把控,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于是,我用不同的教法在两个同年级班里进行试验。第一个班级,我用完全尊重原文理解的教法进行引领,但效果不是很突出。第二个班级执教时,我把主旋律进行了调整,加上生活化的延伸引导,结果一节课下,我如释重负,效果超出我自己的想像。
一、在轻松自然中揭题引题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长相思》?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好在哪里吗?
生:他读出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牵挂之情。
生:他读出了对亲人的长长思念。
师:是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
(生个个深情并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相思”是啥意思?
(学生笑,停顿了一会儿。)
生:相思就是思念。
生:相思就是牵肠挂肚。
生:相思就是对亲人的一种渴望。
师:人在啥情况下才会相思呢?
生:离开了故乡,离开了亲人。
师:在啥情况下才会长相思呢?
生:离开故乡离开亲人的时间长。
师:是呀,离开故乡越远,离开亲人的时间越长,越是会对他们产生越深的思念。
师:你们也有亲人像作者那样的感受吗?
生:有,我母亲就是这样。她在义乌打工,常常会打电话回来问长问短的。
……
师:词的作者是清代将军纳兰性德。有谁知道他的情况吗?
生:看图知道他是个文武全才的将军。词写得那么好,还是个皇帝身边的贴身卫士。
师:你们对他这个身份怎么看?
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生:挺威风的。
师: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吗?
生:不会,皇帝的卫士要时刻保卫着他的安全,出了啥事情说不定还会诛连九族。
生: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就更危险了。
生:他没有自由,皇帝到哪,他要跟到哪,很少有时间看望家人。
生:他只能凭借笔端写下对家人的思念。
(为文本的理解打下伏笔)
二、内容感悟轻车就熟
师:谁能在词中找到作者远离故乡的词句吗?
(生认真细看)
生:有,“山一程,水一程”,就是讲作者远离故乡的词句。
师:谁能说“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吗?
生:就是作者离开故乡的距离远。
生:隔着千山万水的意思。
师:请看图,并与上半阕词句的结合,说说作者为啥要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生:作者在伴着皇上行军打仗。
生:“夜深千帐灯”就是讲当时的情景。
师: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吗?
生:作者写这首词是在行军途中。
师:你真厉害,怎么发现这个重大秘密的。
(生笑)
生:我是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词中发现的。
师:在行军途中,为啥要“夜深千帐灯”呢?
生:因为这里住着皇上,皇上的安全影响着全军的安全。
师:是呀,擒贼先擒王。如果连皇上也被捉去了,那就意味着……
生:意味着全军覆复。
生:意味着国家灭亡。
生:如果皇上被捉去了,他们即使生还了,也要被满门抄斩。
师:所以,他们要人人多长一只眼。也就是,皇上在的地方,就是最危险的地方。除了他们认真保卫好皇上,还要……
生: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就是引火烧身。
师:请看图,说说当时怎么样的天气。
生:下着大雪。
生:起着大风。
师:词句中从啥地方看出来?
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这是说当时的天气是……
生:风雪交加。
师:作者当时是怎么样的表情?
生:一面的严肃。
生:时刻准备拔刀战斗。
师:年龄大约是多少。
生:看样子,年龄大约有三十岁左右,脸上长着胡子。
师:人在最危险的时刻,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会想些啥呢?
生:想他的故乡,想故乡的亲人。
师:这个年龄,他会思念谁呢?
生:想念父母。
生:想念儿女。
师:还会想念谁呢?
生(笑):妻子。
师:他想到啥程度呢?从文中啥地方看出来?
生: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心都快想碎了。
生:连做梦去想他们一下也难。
生(深情地):多可怜的相思呀!
三、主题引领入木三分
师:是呀,作者身负千斤万担,还要强忍着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这么做值吗?
生:值!
师:从文中啥地方看出来?
生:故园无此声!
师:没啥声?
生:没有吓人的打仗声。
生:没有吓人的风声,没有簌簌的下雪声。
师:也就是说告诉我们……
生:家人过得很安宁。
师: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吗?
(生停顿了一下)
生:有,镇守边关的解放军战士。
生: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守卫祖国边防。
师:这真是……
生: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师:让我们用心去读《长相思》。
(生深情并茂地读)
……
反思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主旋律把握得非常牢,关爱家人,奉献祖国,“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把文本学习工具与文本的价值趋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这堂课真正成功的地方。
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是这堂课的也一亮点。大家对古诗文教学能否生活化问题,各种观点都有,但要去真正尝试,却没几个。原因是对古诗文的引领,大家最担心的是会偏离古诗词的作者原意,把好端端精品佳作曲解了。但这堂课下来,我发现古诗文教学完全是可以用生活化教学办法去尝试、引领的。
我在执教的过程中用了好几个生活化的例子,引导他们去理解,轻易地导化了理解的深度,把奥深的文句在不动声色中击破了。如“相思”情景的预设与对比,从作者的年龄中推算出他的重重思念,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妻子,牵挂重重,情感重重。还有将作者与现代的解放军战士的联系,赋予了词的新的含意,超出了文本本身的理解,给课堂增辉添色。
贴近生活,感悟生活,让生活成为文本理解的催化剂。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0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不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办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故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也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故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长相思》的资料时,谈到了词的意思,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练习。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汇报纳兰性德故乡温馨画面之前,仅用了一个问句“但是呢,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来进入学生的想象。课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词中的“故园无此声”,然后再进入想象,效果会更好。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整合点——理解李煜的《长相思》,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学科整合的路上争取更大地进步。
《长相思》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也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也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故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也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故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故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呢,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故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也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长相思》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课前板书这首词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1.找找家长,和自己的家长打招呼。起立,向叔叔阿姨们问好。
2.家长来和你一起上课,此时你心里在想啥?
3.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来和你一起来上课,他们多么关心你的成长啊,有父母的关心、疼爱,多么幸福啊!能不能比平时更认真地听课?那好,这节课我要当堂检测,行吗?
4.你希望自己能考过谁?知道父母最希望你比谁强?(生猜)猜得对不对呢?我们到后面现场采访一下。(家长可能会说比自己以前有进步就好,师说多宽容的母亲,多么理解你呀!)
我还知道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希望你们比他们强,你们信不信?不信,我们请父母举手表态。
5.这节课我们就和父母一起听课,一起参加检测,我们的目标就是超过父母,有信心吗?(发检测纸)一边传纸,一边小声猜测一下,老师可能会出啥题?
(教学反思:从最后的检测效果看,不少小孩有不会写的字,虽然几个难点课上处理了,但没有经过练习巩固的环节记忆效果依然不理想。所以,此处的猜老师能考啥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考这首词的默写,这样在听课中他们也会刻意地去记这些难写的字,相信最后的默写效果会更好。)
一、导入新课
1.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长相思》是21课古诗词三首的最后一首,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诗,而这一首它就是一首词。
(指黑板上的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阙,两阙各四句,共36字。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这样直接讲词的特点,虽然浅显但仍比较空洞,改为让学生自己读这首词,与上两首诗比较,发现了啥?可以是词意上的,也可以是发现诗与词的不同。这样很自然就把词的以上特点就带出来了。如:分上下两阙,3375的字数安排,词牌名,表达的感情等。学生对“纳兰性德”这四个字的名字也很感兴趣,在这里可以做简单简介。)
2.我们第六单元的课文是以怀念和赞美家乡为主题的。我们已经学习了《泊船瓜洲》和《秋思》,一首是借景抒情,一首是借事抒情。王安石的乡愁融于那满目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凝成那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中。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
二、读准读通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2.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生字、多音字,他有没有读准了。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读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教学反思:此处的“更”“聒”需做重点处理,对于“更”的读音学生有争议,需要简介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两个时辰为一更;“聒”结合字形理解字义。)
3.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也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再来一遍。
三、读出味道
1.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例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例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2.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啥味道?啥感觉?
生1读,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
3.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啥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故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故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感知词意
1.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啥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啥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2.师: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
小孩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教学反思:此处学生的想象并不是很丰富)
3.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1:他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4.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小孩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家乡。
师: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也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故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啥地方,心里总是有故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故乡,可是心总是牵挂故乡的。
5.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
五、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
2.师:小孩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师稍作停顿再次范读)
3.师:小孩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到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家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到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故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呢在他们的故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4.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呢,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引入纳兰性德的资料)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小孩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故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故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的故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孩子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故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故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小孩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也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教学反思:此处上起来比较困难,小孩们的想象不够预设得丰富,再就是教学时间不够,如果能时间能宽裕一些,上起来效果会更好一些。试讲后就改为让小孩说说即可,处理得比较浅。教师能通过引导打开小孩的思维就好了。)
5.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呢,但是呢,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呵呵,小孩没明白老师是啥意思,半天才接上。语言衔接有问题)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小孩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小孩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背。
六、作业:
古人、今人借诗词、歌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这样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唱一唱,选最喜欢的一首来参加我们的“浓浓的乡情”展示会。
七、检测: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吧,在场的父亲母亲、同学们,请听题:请默写《长相思》。交换批改。
回家后和家长公布比赛成绩。下课。
板书设计:
《长相思》课文板书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教学反思:
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对于本节课来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如果测验的目标更明确一点的话效果会更好。处理不足的地方是深度还不够,没能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比较深层次的共鸣。另外,本节课的作者简介与诗词背景没有简介,没敢放开来讲,有些缺憾。如果在钻研教材上再下些功夫,多了解诗词的文学常识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特点等,那么上课的时候就能驾驭得更灵活些,相信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1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也是刮风,也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办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办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简介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办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也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故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故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故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啥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
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啥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2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也着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他在教学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以荡气回肠的朗读、充满对比的想象和拓展转换的追问.向我们展示厂他着力构建的对话课堂、语感课堂和诗意课堂。
一、创设诗一般的情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王崧舟老师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一般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教师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长相思》的教学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也成了那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之中的生字和多音宇.要把词惫得宇正腔圆;读后两追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与文本对话,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本。学生在对话·首席”的引领下,与<长相思)进行了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解读出了“味道”与“感觉”。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设的话题和学生进行厂对话交流。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前往山海关
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
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同学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丁山海关外,他经过丁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遣上。(板书:“身”“在征途”)
学生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陶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到厂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情,感悟到了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
生:我发现蚋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也很想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故乡,可心里总是牵挂着故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当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老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课文,将静止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了精神的力量,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想象词的画面,在吟咏对话中体悟
在音乐声中和王老师声情并茂范读的感召·厂,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通过一次次的诵读直接与作者展开了对话。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啥样的情景?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老师也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故乡和故园:“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的故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孩子子在巷,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在家门,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故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叽叽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故乡与他们团聚啊!
王老师在学生感悟词人“身”“心”分离时设计厂两次言语实践,通过“说”和“写”使学生将感悟到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第—.次同构。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在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也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啥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啥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啥去打仗了而也牵肠挂肚思念故园旷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词人为啥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问题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同学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啥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王老师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儿团圆月?”这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生成的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的拓展,即拓展了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学生模拟词人的“妻子”“儿子”“爸爸”“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生成对话中体验着“相思”。学生在对“故园”情境的追思中,对“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之情也越来越浓。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办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简介作者。师生共同简介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办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啥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啥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啥?(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4
定制ifanwen.com所有资源免费不限次下载。
想要查找本课的所有资料,就在网站任何一个网页搜索课文题目。定制ifanwen.com地址:
作者:于永正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
一、揭课题。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t: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
二:初读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
(分别叫3个学生来读这三首词)
t: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t:一边读一边看注释。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t:看看能读懂多少?
(2)、交流。
t:通过看注释,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是不是通过看注释,你基本上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了么?
理解“汴水”“泗水”。
t: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办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
t:“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
s(回答略)
t:不错,有收获。
t: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
s:(略)
t: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
s:(略)
t:说完了,有补充了么?
s:被“叛徒”俘虏了。
t:说的通么?改改。
s:被“敌人”俘虏了。
t:说完了。为啥要分3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
s: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
t;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国者)
t:午梦惊秋醒未醒。
s:(略)
t: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
t:“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
s:(略)
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
t:不错。
t: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
二、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经据典。)
2、s: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t:张煌言思念的也是谁呢?
s:家乡(板书故国家乡)
t: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啥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办法)
s:是夜晚的时候。
t: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s:“思幽幽……”
t再读
s:第2首“故国盟……”
t;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啥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s:漫长,寂寞,沉寂,……
t:夜深人静,一个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s读第一首。第二首。
t:板“?”,这也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啥?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办法的渗透)
s学生看。
s:这夜晚都有月亮!
t: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啥这么巧,都有月亮?说说看!
s;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t: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t: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s:(略)
t: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
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t: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s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t:真好!!
t: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啥?
s:汴水 泗水
t;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s:“流到瓜洲古渡头”
t;她好像看到了——
s:“吴山点点愁”
t;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啥?望啥?
s:她盼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t: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s:读全文。
t;妙啊!
t:再看第2首。这啥字?
s:秋!
t: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s读“秋山青,秋水明”
t:他为啥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s:(略)
t: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
“故国盟!……”学生齐读!
t:长相思,长相思,真的写了思念之情。
第3首
t:下面请看第3首,作者写的是啥时候。
s:也是一个晚上。
t:可是写了雨,有了几分愁绪,雨啊~~~读!!
s读
t:下的大么?下的长么?读!!
t:……雨打芭蕉……万俟可能会思念啥?想象,猜测一下。
s:思念家人
s:思念到了恨的人。
t:换个词语,应该是“想到”,这时不能用思念。
s:想到了他恨的人
t:这个可能性不大。
t:雨,把诗人的心境衬的多好啊!他思念啥?(学生不能讲到老师预设的点子上)
一个学生引入了一首诗“风一更,雪一更,……”(是清·纳兰性德的)(表扬)
s齐读第3首。
四、教师总结:好的古诗文要背,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下课)
(定制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5
《古诗词三首》教材简说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也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啥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故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也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也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也是刮风,也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故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出示)
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啥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啥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啥问题?(相思谁?为啥相思?怎么样相思?为啥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聒 更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啥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啥?怎么组词?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么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回顾质疑的问题)
(三)读懂《长相思》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啥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
2.师:作者为啥会思念家乡和亲人呢?(板书)
生:作者远离故乡。
师: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啥困难?从词中你知道啥?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家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么样想呢?怎么样相思呢?
3.作者怎么样相思?想到怎么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这是一种啥感受?
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放背景音乐。
4.想象词的意境。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啥?想啥呢?(指导看图)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
师: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家庭及兴趣,特长)
师: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啥?晚上可能和家人做啥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
(学生写片段。)
师:好,小孩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故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故乡有着怎么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呢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故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师范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指名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啥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啥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师:小孩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小孩、父母、兄弟)
(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用“夫”“儿”“父”等代替“君”。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小孩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小孩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爸爸,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呢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故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家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
1.收集思念故乡的其他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长相思》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相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不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也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也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故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也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故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故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啥。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简介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啥?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啥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啥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啥灯还亮着?
2.是啥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啥?看到了啥?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啥?
想想故园会有啥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啥样的啥,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么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家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家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家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故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小孩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故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 (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 (苦)
《长相思》教学反思
山城中心小学 张才周
一 、“读进去”读得扎扎实实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因此,以言语文字的训练为依托,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能准确把握本词中“叠词”这一文本特色,抓住“一程,一程”和“一更,一更”引导小孩体会词人和随军将士那种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画面,训练扎实,真正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二、“读出来”读得有滋有味
古诗词不仅韵律美,而且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让小孩用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也一重点。本课教学,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引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讲究读的层次性,注重读的目的性,特别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没有生硬的技巧灌输,也没有教师呆板的“口型”传授,而是在深入理解词人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小孩们“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出征的一名将士,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了然于胸。此时,小孩们的情感与文本情感浑然一体,再辅以教师的情感渲染,引导小孩们有感情地朗读,小孩们的情感喷薄而发,读得有滋有味。
推荐站内搜索:寒假日记200字、考研什么时候报名、传记作文、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浙江成人高考网上报名、600字日记、云南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雷锋的故事作文、招警考试网、我和书的故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