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教学反思(精选9篇)
《植树》教学反思 篇1
《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全诗语言活泼明快,内容浅显易懂,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读来琅琅上口。教学过程中有得心应手之处,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学生的字词学习比较扎实,教后检查效果较好。由于以前学生积累过不少词句,所以,课堂上学生能说出好多描写春季以及描写树木的成语。
其次是教学难点突破。在朗读中,我让小孩们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说说植树的好处,护绿的重要,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他们明白了植物是怎么样进行光合作用的,进而也明白了为啥我们要多植树的道理。
可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还有待于提高。虽然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但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学生还是读不出诗歌的特点。
《植树》教学反思 篇2
这首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了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地决心。全文内容浅显,首尾呼应,语言富有感染力。
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效果明显。在朗读中,我让小孩们联系课文及课前预习(阅读《补充习题》中的相关资料)说说植树的好处,进而也明白了为啥我们要多植树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诗歌时,我抓住“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课文核心。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达的表层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之大。并通过阅读第二段落,逐步了解植树的具体好处,在此基础上,了解“绿色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等词语的具体含义。
最后,在共同朗读植树标语中,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学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植树》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早读课上我带领着学生们读了《走,我们去植树》这篇课文和课前诵读《春季的翅膀》。
在备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天气与春季的特征不大符合,所以在导入部分我就想了好几个方式,最终确定用图画导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谈谈图上的内容。
就 如我的教学设计一样,我的课堂进行着。前半部分,我以图画导入之后,引出了课题,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初读课文。在检查生字词方面,我主要抓住了 “滩”字的前鼻音,纠正部分同学读音的同时让大家引起注意。 “栽”的部首是“戈”,让学生生成形近字“裁”、“载”、“戴”、“截”,让学生将一个字Lenovo到一类字。“版”则与它的运用联系起来,让学生组词,我预设 了“出版”等词,而学生则说出了“正版”“盗版”等贴近他们生活的词,看来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可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应该说前一部分,整体 还 算是扎实。可是在从词过渡到段的教学时,我却没有能够灵活地处理。我的处理是指名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煦”与“版图”的意思。之后,我 便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看看每一小节讲了啥内容。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自身也感觉这一部分设计得不够好,但自己也找不到好的办法。
今 天 陈慧老师来听了我的这堂课,她帮我认真分析了这一堂课的得失,特别就我后半部分的教学进行了点评。她指点我可以在教学上面这个环节的时候,改用更为灵活的 方式进行处理。只要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读课文,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 朗读训练,也达到了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由我来升华课文的段落,让学生看看其中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植树的好处。
是呀!课堂教学扎实并不代表呆板,通过一些巧妙的问题,我们就能一箭双雕。让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学生读他们喜欢的段落,那么这堂语文课更吸引他们,也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好。
《植树》教学反思 篇4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简介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景色。
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况且课文篇幅也是那么长,三百字左右的课文对于一年级下半学期刚开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大部分学生要跳一跳才能读上来。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尽快体会感悟,我只能先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课堂上我简单简介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激发情感,然后针对这一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设计“四字词语竞赛”,看谁积累的词语多。同学们个人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他们除了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还有许多同学把平时积累的成语也说了出来。这样抓住时机将重点词语 “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啥?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也使学生创造性的积累了词语。 同时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跟不上每天认识十几个字,阅读那么长篇幅文章的学习了。虽然,他们提出许多问题?这是学生的发现,说明他们也在参与学习,也在积极地思考。但连“人群”这个词都不能理解,从侧面反应了我们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确实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识字教学。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简介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景色。
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小孩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邓小平爷爷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了解邓爷爷。另外还要搜集植树造林的好处的相关资料。学生按我的要求回家认真搜集了资料。第二天上课板书课题后,学生汇报了自己了解到的邓爷爷和植树相关资料,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重点内容写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我安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集体的力量把邓小平爷爷植树顺序弄得明明白白,也知道了我们自己植树也是先挖坑,然后把树苗移入坑中,最后培土浇水。最后有一个难点就是“邓小平爷爷为啥要到天坛公园去植树?”学生小,对这个问题拦住了,于是我引导学生弄明白邓小平爷爷作为国家领导人为全国人民做榜样,带头植树,保护祖国环境,再次把植树的好处进行强化。这篇课文结束后不久就是植树节,学生自主到山上植树,并写了许多关于植树的小作文
植树
田雅娜
星期六我和王钰垚、杨棕琪、田曼琦、我们一起到凤凰山植树。我们来到一个叔叔的地里就开始植树,先挖一个坑,再把树苗放在坑里,用手把树苗扶正,再给它培土,用脚把土稍微踩一踩,再给它浇点水,我的树就栽好了,栽好了还要用卡片写上自己的名字,我们齐心协力,不一会儿,树都栽好了,我们和亲手直的树苗拍了几张照片,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坐车回家了。
评语:植树的过程写得详细具体,“用手把树苗扶正,再给它培土,用脚把土稍微踩一踩,再给它浇点水,”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植树很认真负责!
去植树
杨棕淇
今天我跟小伙伴们一起去植树,我们来到舅爷爷家,叔叔带我们去植树,我们高兴地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有的拿着铲子,有的提着小水桶,还有的拿着小树苗。到了田间,我们就忙了起来,我先挖了一个坑,再把树苗插到坑里,用土填上,最后再浇一些水,我的小树栽好了,我的小树快长大吧!
这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积极地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功。而且做到了课内外的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遍课文,简介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景色。
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是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况且课文篇幅也是那么长,三百字左右的课文,对于一年级下半学期刚开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大部分学生要跳一跳才能读上来。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尽快体会感悟?个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活生生的人。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意识”(语文课程标准语),营造宽松的阅读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发表看法。所以我首先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简单收集有关邓小平爷爷的资料和植树节的资料。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我认为与其我唱独角戏,还不如听听学生的心声,于是,我笑容可掬地问:“小孩子,昨天有没有读课文呀?”“有”嗬,响声震天,真的假的啊?我也问:“那么你读了后,知道了些啥?还有啥不懂的?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下子学生来劲了,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其实从课题本身来看,至少已经给学生传递了两个信息:① 邓小平是一位老人,② 课文写的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事。毋庸置疑,只要引导有方,学生从课题获取以上两个信息是很容易的事,我们为啥要包办代替呢?今天,处在信息时代的小孩们还可从大人、书籍、电视、网上等多种渠道获取与“邓小平爷爷”、“植树”相关且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主持人,给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与处理信息的时空。简言之,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而事实证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再进一步讲述,效果明显好很多。
一句“你还想知道啥?”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回答。
生:啥叫高龄?
生:邓小平爷爷那么大了,还去种树。
生:邓小平爷爷为了有更多的树长大,所以他要植树。
生:啥叫兴致勃勃?
生:啥叫万里无云,春风拂面?
生:啥叫引人注目……
学生们纷纷说道着,我忍俊不禁地思绪飘了起来……
我们一小部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课文的字词阅读对他们来说已不成问题,而且能积极地去了解去学,特别是开放的问题下他们会更有探索,更有所思。像《邓小平爷爷植树》所蕴含的道理确实对于现在学生是很难感悟的。但他们能从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实际行动中,有所感动,有所体会。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地探索,作为教师感到心慰。
《植树》教学反思 篇5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一)
这一课在区分册备课时朱慧老师就曾简介说,这篇文章看似枯燥,实际上只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知识储备,上起来反而是格外的出色。于是课前,我安排学生回去向父妈妈了解邓爷爷的相关知识。小孩们的父母正好是改革开放受益的一代,且从他们的口中说出,更易于小孩们理解。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我再去上这一课,真如鲍老师所说的比较轻松。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让全体小孩全篇课文朗读显得冗长而乏味。我抓了几个关键句段,再抓几个重点词,由小牵大,逐层巩固。当我问及小孩们读完后的感受时,有些小孩的嘴里迸出了“感动”感动这个字眼。单单是小孩的这一个“感动”就让我激动不已,我不必再问小孩们为啥让你感动这样的废话了。因为感动了就是感动了,真当我们感动时,也能说出几条理由呢?那仅仅是内心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罢了。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这是一篇较长的课文,课文里藏了许多的长句。我怕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于是就先引导他们反复地朗读,觉得学生读得差不多了,我提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啥呢?有几个同学纷纷发言了:
“我知道了邓小平爷爷植树非常辛苦。”
“我认识了邓小平爷爷,他是一位植树工人。”
另一位同学嘴里冲出一句:“1985年,我还没有出生呢。”
……
听了小孩们各种各样的回答,真让我啼笑皆非。是啊,1985年,对于小孩们来说,那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呀。怎么能要求他们去感受、去体会那“难忘”呢?于是我简介起了邓小平爷爷的简介,好赶紧纠正小孩们一些错误的认识。小孩们听了邓小平爷爷的简介后,一个个好像才恍然大悟:原来1985年的植树节,是这样令人难忘的。
一堂课,无论设计怎么样,最终是为了让小孩有所收获。每天的一小步,才能成就今后的一大步。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二)
《邓小平爷爷植树》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简介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景色。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况且课文篇幅也是那么长,三百字左右的课文对于一年级下半学期刚开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大部分学生要跳一跳才能读上来。因此学习这篇课 文需要老师和小孩们的充分准备。
经过了我们师生的充分准备之后,这篇课文的学习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1、为了让学生尽快体会感悟,我先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
不止一次的再网络平台的校信通群发短信上提醒家长们帮助小孩们预习没有学过的课文,尽量多的往后读后边的课文。课堂上我简单简介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激发情感,然后我心里还是没底,直嘀咕:讲得那么用劲,不知道学生能听进几成呢?与其我唱独角戏,还不如听听学生的心声,于是,我笑容可掬地问:“同学们,昨天有没有读课文呀?认真预习了的请举手。”“有”一双双小手举起来更增加了我的自信。我也问:“那么你读了后,知道了些啥?还有啥不懂的?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下子学生来劲了,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老师,我读了以后,觉得很感动!”“邓小平爷爷那么大了,还去种树。”“啥叫万里无云,春风拂面?”、一个个稚嫩的问题让人看到了希望,在新课程教材与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一小部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课文的字词阅读对他们来说已不成问题,而且能积极地去了解去学,特别是开放的问题下他们会更有探索,更有所思。像《邓小平爷爷植树》所蕴含的道理确实对于现在学生是很难感悟的。但他们能从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实际行动中,有所感动,有所体会。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地探索,作为教师感到欣慰,也为小孩们养成了认真预习的好习惯感到欣慰。
2、学习新课前习惯于听写几个最近学过的生字词,通过了好长时间的观察训练和验证,这一好习惯真的让小孩们受益匪浅。
积少成多,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就使小孩们将所学生字掌握的十分牢固。每一次单元检测或者其他检测中生字词这一项目几乎不丢分。这个习惯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3、教学思路上自以为的是搞了一点点小创新。
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然后初读课文。初读课文中提出读书要求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就开始进入识字环节。因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出现了许多四个字的词语,理解学会这些四字词语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一课教学的难点,也正由于这些四字词语的出现这一段读起来很不容易,一些小孩要认真的读好多遍才能够读通顺。“同学们都能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喜欢。 老师也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而且预习中我发现第二自然段总也读不通顺。谁能来给我当当小老师?”小孩们给老师当小老师的热情都十分高涨,调动那些认真预习的小孩的积极性让他们来带动其他小孩的学习热情。领读、齐读的方式解决最难读的这一段课文并将难点的理解词语在这一环节解决掉,解决了这个最大的拦路虎下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解决了这一难题之后进入识字阶段,再去认读生字词,词语中出现的一些四字词语或者难以理解的词语就好接受多了。我不知道会有多少老师认同我的这点创新,但是呢通过学生都顺利的通过的表现情况看我自以为是成功的。
4、识字阶段仍旧是老一套路子,教给小孩们多种识字办法,反复的运用各种方式办法进行识字,大家都在这样做,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毕竟一年级教学识字是重点。
5、认识表示动作的词语是这一单元学习中出现的新知识。
在第二课《春雨的色彩》一课里我已经渗透了动词的知识,并引导小孩们在课文里画出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认识到表示动作的词语叫做动词。这一课的学习继续渗透,引导小孩们在课文中画出表示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动作的词语,认识这些动词,理解动词的运用能够表现出邓小平爷爷的认真细致。“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就是动词。以后,我们在写日记的时候,也可以用一连串的动词来说清楚一个人做的一件事情”。我这样引导小孩们。这是教学的难点,中游以下的小孩也许仍旧是一头雾水,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这方面的知识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渗透,多练习多领会,相信小孩们会越来越明白。
5、能够根据提出的问题在课文找找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来回答,并将这句话完整的用直线画出来,也是这阶段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许认为这太简单了,经过几次的练习之后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这很难很难。
6、不足之处也是有的。
由于自己有些地方准备的不够充分造成了个别环节过渡中的生疏,小孩们对邓小平爷爷的了解太少理解课文的额深度不够,体会感情也不那么到位。教育小孩们多植树,绿化祖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许多小孩不能够从心里感受到。识字教学照顾到大多数小孩,多种形式识字认字,而通读课文环节要照顾到一些学习困难的不积极预习的小孩,那些优秀生一遍一遍的带动这部分学困生去通读课文造成一部分小孩的烦躁,理解动词体会感情环节优秀生明显要高效于其他小孩,这种小孩们之间的差距在课堂上顾此失彼让人困惑。
邓小平爷爷植树原文欣赏:
1985年的植树节,是令人难忘的日子。
这天,万里无云,春风拂面。在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手握铁锹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也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也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今天,邓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景色。
《植树》教学反思 篇6
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植树》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是:(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办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是:
1、中上程度的学生都能正确地口算如36/3先算30/3=10再算6/3=2,10+2=12还有的学生先算6/3=2再算30/3=10还有的说做除法想乘法。3*( )=36也就是3*12=36所以36/3=12。
2、不足之处:就是学困生还没有掌握,我也不知道为啥?在课堂上提问怎么样算的有很多学困生都会说口算办法,结果做作业时就不会做,正确率偏低。如黄成凯做的68/2=43、84/4=20从这两题看(1)乘法口诀不熟练。(2)口算办法没掌握。
3、采取措施:36/3这一题我应该指导学生摆小棒拿3捆小棒和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3梱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个10.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1,合起来就是12根。
总之在教学时最好用小棒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困生理解便于学困生口算,这样我想正确率肯定会很高的。
《植树(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植树》是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第10、11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办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探索除法的计算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植树》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办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是在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口算办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只是按教材的安排,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学习,效果不太好;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安排,从简单的口算除法入手,由浅入深地步入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带来学习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班级讨论,探索出多种算法,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办法。把书中例题作为学生学完知识后的一次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从中感知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于城镇重点实验小学,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素质高,教学质量一流。我班有学生60人,80%的学生来自城镇,20%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在我校接受了学前教育。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思维活跃。班级中已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气氛很浓。
〖教学设计〗
(一)“自悟”学习的条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出示:6÷3,12÷4,18÷6,35÷7)
师:口算时,你有啥感觉?
生:非常好算,很容易算出来。
师:你是怎么样算出来的?
生:利用乘法口诀。
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出示:30÷3,600÷2,560÷7,360÷9)
师:口算时,你也有啥感觉?
生:很好算,一下子也能算出来。
师:你也是怎么样算出来的?
生:“0”不参加计算,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后,只要在后面补“0”就行了。
师:好,不错。现在老师也想认识你们带来的新朋友,你们带来了吗?
生整理自己的口算卡,口述,师板书:
100÷5,3000÷6,200÷4,4000÷8,……
师:你们能算出结果吗?
生演算。
师问:你也有啥新感觉?
生:只要认真,也能很快算出来,但不像上面的题那么容易。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利用乘法口诀,在心里先想出整十数,再看看几个“0”不参加计算。算出结果后再在后面补上不参加计算的“0”。
说得好的同学受到了掌声鼓励。
(二)“自悟”学习的目标
师:刚才老师认识了你们为我带来的新朋友,老师特别高兴,谁还给老师带来了不曾认识的朋友?
在教师鼓励下,生也口述,师板书:
84÷4,96÷3,66÷2,55÷5,……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样的朋友也让你们请来了。老师非常开心,我们大家共同来认识它们好吗?
学生非常欢喜,对于新内容的出现表示欢迎,从他们的神情上看出,他们已经迫不急待,跃跃欲试。
师:有哪些小机灵已认识它们了?
师:那些认识它们的小机灵一定特想给大家简介它们,不过我也要给那些不认识它们的同学一次机会,要不然,他们会不高兴的。现在,我们大家先确立自己要简介的朋友,然后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出啥办法向大家简介它们,比比谁的办法多、办法好,让同学们都乐于接受。好吗?
(三)“自悟”学习的内容
1.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现在你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简介你们喜欢的朋友好吗?
2.让生自由分组,要简介同一位朋友的同学编为一组,组长带领组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组长做记录。
3.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探索的过程,重点点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也从中找到乐趣。师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4.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84÷4,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想出了四种办法。
生2: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21×4=84,所以84÷4=21。
生3:把84分成80和4,80÷4=20,4÷4=1,20+1=21。
生4:直接口算,用十位上的数字除以4得2,写在十位上,用个位数除以4得1,写在个位上,得21,即84÷4=21。
生5:用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
(学生汇报的同时,师进行板书)
a组同学汇报完后,班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a组简介的新朋友你们认识了吗?对a组同学,你们有啥话想说的?
生6:那种竖式办法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吗?对于竖式的写法,我们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96÷3,我们也用到了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这种竖式是你们组同学自己想出来的吗?
生6:不,老师,是我父亲早就教我的,现在我把它简介给了全组同学。
师:如果认识84÷4也用这种竖式,同学们会算吗?试试看。
同学们很快列出了竖式计算。生7在台上边板演,边说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这两种竖式的算法,你觉得哪种好?
让生举手表决,结果喜欢前种的比喜欢后种的要多得多。
(反思我想这是小孩们经过动脑筋自己想出来的办法,一定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只要符合小孩们的认知过程,能准确算出结果就是好样的。我不想打消小孩们的积极性,想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或许就是我们期待的创新吧,对于竖式的标准写法我并没有去说明。)
师:好,我们接着来交流。
让其他小组的同学简介自己的想法,也都是采用的这四种办法。
师问:这几种办法,你认为哪种办法最好?为啥?
让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办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四)“自悟”学习的价值
1.放多媒体课件“植树”。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也说也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么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办法并存。
2.选做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
练一练的2,3题。
(五)“自悟”学习的收获
1.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简介新朋友。(师板书)
2.今天的学习你有啥收获?
生1:我学会了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最喜欢直接口算。
生2:我觉得表现得很出色,我要向他学习。
生3:我认为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我要把数学学好。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大胆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深入钻研教材,也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乐于探究的教案。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我灵活地运用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让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变得能学、会学、善学、乐学,进而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案例点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植树”情境为“简介新朋友”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枯燥的口算除法计算融会到“简介新朋友”的情境中。
2.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学生学会了口算除法的办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点评人:刘秋梅(河北省鹿泉市实验小学)
《植树》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四节课《植树》。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办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办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办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办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办法学习和计算。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啥。(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办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办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
对于学生的计算办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办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 40÷2 80÷4
66÷3 46÷2 84÷4
69÷3 48÷2 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让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练习2:
教材10页第2题:观察图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啥?(明确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班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办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学生在解决“可以分多少组”这个问题时,如果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一摆,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进而更好的理解除法的意义,在下节课时我会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数学、用数学。
《植树》教学反思 篇9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头痛的一环,因为它本应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在教学上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仅仅就题讲题,只考虑到它的解题办法、步骤而不考虑它的应用性,所以导致本应是妙趣横生的应用题成了许多老师、学生心中的棘手题。本月教学的《植树》一课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部分案例:
师: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北方春季的气候特点是啥?
生:风沙大、干燥。
师:为啥会出这种现象呢?
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树木被破坏。
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啥?
生:植树造林。
师:你们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吗?
生:想。(生积极踊跃)
师:现在学校想组织植树造林,涉及到哪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小组觉得首先应该决定到哪儿植树?
生2:我们小组认为应确定去多少人。
生3:还有要知道栽啥树最好。
生4:要想好怎么样去的问题。
师:你们想得可真周到,现在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而且完全没有以往应用题教学的沉闷严肃,就是因为我抓住了环境这一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学生们感到自己能为环保做一些贡献他们才十分的高兴,能够非常积极地解决植树中的几个问题,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家庭入手,从学生周围环境着眼,是我们对怎样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几点感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一定深入,所选择的办法更是不尽相同,不论怎么样,只要注意挖掘,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推荐站内搜索:榜样5观后感心得体会、江西省专升本学校名单、2013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广州自考成绩查询、祖国在我心中 演讲稿、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公务员打印准考证、初级会计官网登录入口、2015成人高考成绩查询、童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