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通用13篇)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1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呢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种树,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白杨。
师:这是一种生长在东北和大沙漠里的树,我们南京的小孩可能不太熟悉它。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吧!这就是白杨树。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白杨树。
生:我看到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无论怎么样大的风都不能把它吹断。
生:我的感觉从下面往上看,白杨树高耸入云,像一个巨人一样。
生:我觉得白杨树非常的青翠,非常的茂盛。
师:在你们的眼中,它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树。在西去新疆的列车上,有一位父亲,他是怎么样向他的小孩简介白杨树的,谁愿意来读一读,你来读。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读得真好,特别是“粗壮”这个词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读了这段话,我们发现,我们对白杨树的认识远没有这位爸爸来得深刻。那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坐上西行的列车,一起看一看白杨,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如果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圈划下来,读完了还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开始读。
(生自读课文,读完后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
…………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了一遍课文,我有一个问题要问问你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白杨》,那作者是不是就真的只想写白杨呢?
生:不是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想通过白杨写自己对儿女的感情。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白杨有一种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应该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生:书上写了,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一方面是赞扬白杨树,另一方面是赞扬在新疆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多么的辛苦。
师:你想得真多,说明你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课外的知识很丰富。同学们再想想,课文有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呢?
生: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课文里有一段话,(生读文)“父亲只是向小孩们简介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抓这些特殊段落,进行学习。在这里,作者好像是在写白杨,但是呢也像是在写其他的更深的东西,除了写白杨树,还在写啥呢?
生:写的是“父亲”。
师: 同学们,写白杨也是为了写“父亲”,谁知道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啥手法?
生:以物写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以物喻人的办法。
师:挺不错的,我们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挺好。作者是以物喻人,这种办法我们也可以说是托物喻人。
课文分析到这里,同学们对整个文章的脉络已经很清晰了,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三个标题给课文快速地分段。来,试试看。
(生读文,交流)
…………
师:咱们每读一遍书,都要有一遍的收获,都要有一遍的发现。好,刚才大家读书时,自己勾画了许多词,读书时还要学会提出新的疑问,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学到更多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大家画下来的词句。好,读书咱们就读到这儿了。
…………
师:课后,大家还要看看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家就能走进“父亲”的生活背景,走进新疆建设兵团,就能读懂课文的第三部分了,也能知道作者是怎样托物喻人的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点评】: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1、重视研究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程老师的教学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形式和富于变化的办法,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场面随处可见。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白杨树的图画,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南京学生留心观察过白杨树的学生不多,因竞赛的特殊原因,学生课前预习和收集资料的时间有限;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三是将学生对白杨树的直观感受和作者的评价进行对比,为感悟文章中心做了铺垫。看图说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2、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机渗透表达办法。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办法。”选入课本的文章,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技巧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教师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借物喻人的写法,而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写作办法,引导学生从表露的内容向隐藏的内容分析开掘,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写作办法,就能在自主阅读和习作中迁移运用。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一节课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的开始,教师激发学生课外探究欲望,不仅仅是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程老师下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关注“阅读链接”的任务,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前后的联系,关注课内外的收获,引发学生更多地思考,也为进一步学好课文打下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才能源源不断地注入生命的活水,这“活水”,将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天地中,向更高层次迈进。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2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办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啥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爸爸,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 xī 抚 fǔ 绍 shào 伞sǎn 疆 jiāng 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 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爸爸和小孩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小孩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爸爸与小孩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父亲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小孩们将和父亲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 表白 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 xī 抚 fǔ 绍 shào 伞sǎn 疆 jiāng 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办法)
(一)[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啥样子的?白杨树也是啥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 (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啥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啥说白杨树 “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也直也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 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爸爸和小孩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爸爸和小孩们是怎么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啥?这句话是用了啥修辞手法?为啥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 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爸爸;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啥看法?父亲是怎么样简介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爸爸简介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父亲;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父亲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爸爸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啥?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 “表白”是啥意思?为啥说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爸爸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爸爸和小孩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爸爸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啥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爸爸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第三段,体会爸爸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爸爸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啥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爸爸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啥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父亲也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啥?会想些啥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啥写作手法?为啥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啥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小孩们的天真,也写了父亲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也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啥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简介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办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简介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景色,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啥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呢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啥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景色图白杨特写图物人Lenovo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也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办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啥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啥?假如你是老师,你将怎样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啥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啥?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朴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么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啥?(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母亲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小孩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xx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么样的形象特征?作者也借此寄予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出示《景色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处处能见到一种树——白杨(板书),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作者为啥要写白杨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导学1—3自然段:
1、指名读,问:白杨树生长在啥样的环境中?(没有山、水、人,天地浑黄一体。)
2、看图,问:白杨树是啥样子的?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挺秀)像啥?(卫士)
3、指名读。
师: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白杨还长得高大挺秀,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赞美)
三、导学4—14自然段:
1、过渡:刚才那位同学给大家简介了白杨,那么父亲眼中的白杨是啥样子?
2、分角色朗读4—14自然段。思考:父亲是怎么样简介白杨的?找出来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白杨树有啥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出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填关键词。)
4、白杨甘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说明它有一种啥精神?(奉献)
5、指导朗读。提示:白杨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朗读时应带着啥语气来读呢?(赞美)
6、过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有一批像“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去建设边疆。这些建设者与白杨有啥相同点?(坚强,奉献精神)
四、导读15—17自然段:
1、问:父亲仅仅是简介白杨吗?(表白自己的心)
师:这是借物喻人。
2、自由朗读15—17自然段,讨论:父亲在表白啥心愿?(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尽管工作、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课从来无怨无悔,希望子女学好本领,将来建设边疆。)
3、“父亲的这些心愿,小孩们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只知道……”是啥句式?(并列)
4、问:条件这么艰苦,父亲为啥要接小孩们来?(像父亲那样,长大后扎根边疆)小孩是未来,是希望。
5、想想说说:在边疆工作条件艰苦,请大家想想,有些同学的父母工作条件也很差,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平时看过的书籍,想想边疆建设者生活、工作条件有多艰苦。
过渡: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边疆建设者的一员“父亲”这时也在想啥?
五、导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①“也陷入沉思”在想啥?第一次“出神”在想啥?
②父亲的嘴角为啥浮起微笑?(儿女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祖国后继有人。)
2、指导朗读,读出信心、决心、希望。
六、小结:
1、通过学习,你们知道了啥呢?
2、这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学习办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板书设计:
白 杨
奉 献
∕ ﹨
白 杨 爸 爸
高大挺秀 建设者
坚 强 希 望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5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啥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到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父亲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也回到窗外的白杨。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怎样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父亲只是向小孩们简介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也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故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父亲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小孩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小孩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小孩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也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小孩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小孩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强化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小孩的天真稚气,父亲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父亲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父亲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么样的品质,进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办法。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简介、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父亲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父亲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父亲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
1.大戈壁是啥样的?白杨树是啥样的?
2.父亲是怎么样向小孩简介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啥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父亲向小孩们简介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父亲只是向小孩们简介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父亲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小孩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啥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进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啥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么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父亲的神情是怎么样的?兄妹俩也是怎么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么样?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朗读父亲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父亲简介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啥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啥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啥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父亲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父亲只是向小孩们简介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父亲的心愿是啥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父亲在新疆工作,母亲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父亲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小孩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父亲母亲为啥去新疆工作?
小孩们不知道父亲为啥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啥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父亲简介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父亲”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小孩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父亲简介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小孩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啥父亲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父亲: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小孩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7
1、父亲一手搂着一个小孩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也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也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给这文章的最后一段加上标题.
参考示例:沉思——白杨与小孩 第三次沉思
2、《白杨》一文表面上写 ,实际上是要写 ,作者借白杨树的 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 ,借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比喻 。这是
写法。
参考答案:《白杨》一文表面上写 树的品质,实际上是要写 人的精神 ,作者借白杨树的 不畏艰苦环境的感人精神 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 无私忘我不畏艰险的伟大 ,借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比喻 青少年儿童要勇于面对困难。这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3、 改变句式
1哪有这么大的伞啊!
改为陈述句:
参考示例:没有这么大的伞。
2父亲只是向小孩们简介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变为陈述句:
参考示例:父亲不仅是像小孩们简介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4、 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父亲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启示: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父亲,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也陷入了沉思。请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父亲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啥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也会有一段怎么样的对话呢?
参考答案:这次思考的内容可以是这四十年来,戈壁滩经过了人们不断努力的建设,已经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了,二爷爷仍希望两个小孙子能继续留在这里,建设我们的祖国。
小孙子因为是从这里出生,长大,对这里一定会有另一番情感,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设计祖孙们的对话。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8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也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简介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cai出示难句),父亲简介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白了父亲的啥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啥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啥特点?
师:咱们星火小学五⑵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啥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啥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 直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办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啥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啥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啥特点?
生:我从“不管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管……不管”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
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管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管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己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管……不管”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父亲简介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父亲简介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简介”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父亲仅仅是简介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父亲的心愿是啥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父亲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小孩们不知道啥?
四、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孩们不知道啥?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小孩们不知道啥?
生:他们只知道父亲在新疆工作,母亲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父亲、母亲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父亲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父亲为啥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啥父亲、母亲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父亲、母亲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帮助你们了解父亲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父亲、母亲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父亲、母亲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季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办法很值得提倡。
生:父亲、母亲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父亲为啥还接小孩们来呢? 相机板书: 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己的小孩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
扎根边疆 生: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父亲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父亲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父亲想让自己的小孩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父亲的心愿。了解了父亲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父亲为啥也陷入了沉思?
生:父亲的嘴角为啥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父亲第一次沉思是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和自己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也在沉思啥呢?
生:他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师:当父亲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成长起来时,父亲的嘴角为啥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父亲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小孩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仅自己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啥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父亲借白杨(板画)表白自己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小孩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星火小学五⑵班的三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9
一、由情景导入,适时展示目标
出示课题后,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啥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简介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边出示课件——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边说:同学们,这就是白杨树,在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啥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简介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情景的创设将白杨与他的生长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让学生对白杨有个初步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课文的重点,适时的展示教学目标,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前后巧妙联系,学生读中领悟
了解白杨特点后,父亲要表白怎么样的心愿小孩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小孩们不知道啥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父亲在新疆工作,母亲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父亲、母亲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父亲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父亲为啥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啥父亲、母亲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恰当、适时的点拨,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时机,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交流后生逐句读,师逐句问,然后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电脑屏幕显示三组图片:荒凉的戈壁滩,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把15、16自然段连起来读,想想父亲和白杨有啥联系,体会父亲的心理解课文内容,想想建设者和白杨有啥联系,作者为啥要简介白杨,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父亲只是在向小孩们简介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也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联系,进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父亲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父亲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10
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情
师:请同学们找出父亲简介白杨的三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师出示展现“茫茫大戈壁”景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
生:“没有山,没有水,也没人烟,天与地都是浑黄一体”。
师: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白杨却顽强地生长着,而且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说明了啥?
生:说明白杨树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头,生命力强。
生:说明白杨树具有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师:“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这说明了啥?
生:哪儿是说无论气候是好是坏,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土地肥沃还是贫瘠,白杨树都顽强地生长着。
生:我觉得“哪儿”说明了白杨不向有的植物,只适应于在优越的环境中生长,而是适应于所有需要它的地方,这正是白杨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它的品格。
生:这是说无论把白杨树载到那里,它就在那里扎下根来,为人类造福。
师:说的很好。对“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怎么理解?
生:这是说白扬不怕风沙,不怕干旱还是洪水,不管遇到怎么样的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它都能茁壮成长。
生:文章开头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句中的卫士指的就是白杨树。白杨对风暴洪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表现了它的确是一位抗暴防沙的卫士。
师:谁能用上比喻词,把白杨比作啥事物说一说。
生: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
生:在雨水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
生:在洪水面前,白杨树向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师:这就是白杨的——
生:顽强不屈、傲然挺立的可贵品质。
[分析:教师紧紧抓住父亲简介白杨的三句话,逐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教师不是停留在对白扬树高、直、大的外型分析上,而是联系上文,并创设情景,启发诱导,进而使学生对白扬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形象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受到深刻的教育。]
师:父亲表白的是一颗啥“心”呢?(分小组学习讨论)
(教师出示投影片,展现背景资料: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边远的地方参加生产建设,现在很多知识青年已经回到城市,而“父亲”不但没有从边疆调回城市,而且还把儿女接去读书。)
生:父亲看到戈壁滩上的卫士——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而触景生情,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课文中说小孩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父亲是根据祖国的需要,远离故乡去新疆参加建设工作的,他也像白杨那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
生:父亲是借赞扬白杨,来表达自己一辈子扎根边疆的心愿。
生:父亲无怨无悔,建设边疆的热情不但没有减退,而且已经深深爱上边疆,决心扎根边疆。
师:你们明白父亲的心愿吗?
生:父亲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小孩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所以父亲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也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小孩。(齐答)
师:父亲不仅赞扬了白杨树,还赞扬了谁?
生:千千万万献身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
师:父亲工作的地方虽然边远、艰苦、落后,但他没有逃避艰苦的环境,而是乐于扎根边疆,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把父亲赞扬白杨树的品格和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志向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理解了父亲表白自己建设祖国边疆的心愿,就蕴含在赞颂白杨崇高品格之中,这样从“白杨树的高尚品格”和“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的联系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建设者们高大的形象仿佛就屹立在学生面前。]
师:这段话用了那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 哪儿 …… ”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的恰当,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
[分析:造句的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既能看出学生应用关联词语的能力,也能看出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感情的程度,利用教师抓住矛盾,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11
1、父亲为啥要带小孩们去新疆读书?
父亲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戈壁。父亲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小孩们也象他一样,所以把小孩们也带来。
2、白杨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坚强不屈。
3、父亲为啥开始沉默,后来也微笑?父亲的希望能实现吗?为啥?
他相信自己的小孩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4、“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小孩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12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小孩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父亲对白杨特点的简介,然后写父亲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小孩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办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父亲简介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父亲的心愿。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父亲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父亲简介白杨树的那句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父亲的心愿。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但是呢他们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能举一反三,但延伸、扩展、深化方面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积极的思维状态,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树木的图片,认识白杨树,导入课题
(二)初识白杨,拟定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让学生直接找出课文中简介白杨的一段话,初步感知大戈壁白杨的特点。
2、朗读文中父亲简介白杨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质疑并拟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此,老师先设疑:文中是谁在简介白杨啊?让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自己课前对课文的梳理,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
1、自由朗读课文,批划重点词语、句子;
2、交流、感知戈壁滩的环境的艰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至此,白杨的生长环境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老师用激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是啥让它富有生机和希望?”迅速唤起了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3、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是啥样子的呢?”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教师的有机引导,学生很快找出“高大挺秀”一词,并加以体会和理解,为啥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呢?让学生体会“秀”的含义,经过教师的点拨明白之所以说它“秀”是因为在毫无生命的荒漠里,白杨的一抹绿色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景色。能不美吗?并由此进入到下个部分的学习中。
(四)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1、在了解了白杨的“高大挺秀”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兄妹俩的谈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再说说兄妹俩对白杨的认识。
2、研读相关段落,紧抓关联词语,通过填空和师生问答的方式体会白杨高大、适应能力强以及坚强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队白杨的敬意。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在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利用音调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复活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绽放个性。
(五)深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愿
1、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父亲仅仅在赞美白杨吗?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啥?
2、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心愿;
3、谈话小结。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父亲话中的深意,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教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激情过渡:一代也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就是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而他们的小孩,正是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既让情感得以升华,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今日西部地区的图片,随音乐感受边疆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将白杨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再板书“表白心”,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父亲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以突破重难点。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积极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白杨》优秀课堂实录片段及点评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简介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景色,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啥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呢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啥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景色图白杨特写图物人Lenovo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也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办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啥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啥?假如你是老师,你将怎样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啥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啥?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朴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么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啥?(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母亲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小孩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Lenovo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xx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么样的形象特征?作者也借此寄予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姐妹篇《景色谈》
多媒体出示《景色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推荐站内搜索:2016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日记400字初中、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100字、河北高考答案、2020年开学第一课读后感400执业医师考试试题、我们的节日作文、150字日记、中国资格考试网、成人高考准考证怎么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