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加强(精选12篇)明朝君权的加强(精选12篇)明朝君权的加强(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明朝君权的加强(精选12篇)

明朝君权的强化(精选12篇)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1

  教学示例课题名称明朝君权的强化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等,设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强化君权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和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情感价值观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多民族的统一,也是衰落的表现重点、难点明朝君权强化的措施;八股取士过程和办法联系旧知识,(前后联系)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程序

  a教学风向标  明朝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其证据是:  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明朝君权的强化,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b板书设计 第 15 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 一、明朝的建立 1、  元末农民战争 2、  1368年朱元璋称帝 明太祖 3、  1368年元灭明 二、明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改革行政机构,强化君主权利 1、  废行省,设三司(地方) 2、  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央) 3、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4、  实行八股取士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 2、  1421年迁都北京 3、  强化控制增-----厂卫 小结本课:   明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明初的这些措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教师活动  学习指导 1、  提问: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2、  总结:防止大权旁落,君权强化。 3、  分析每项措施的作用 4、  《范进中举》科举制度害人。八股取士成为皇帝的奴仆,把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在封建儒家思想内。 5、  藩王 明太祖时分封子孙,他的后果怎么样?(王国问题) 6、  明成祖的迁都  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强化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7、明成祖强化君权:a削藩b设东厂特务机构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1、  隋唐时 2、  在本课中明朝有哪些措施? 3、  讨论探究: 为啥要采取这些措施?、 4、  小故事 大学士宋廉请客(特务监视百官)强化皇权 5、回忆当年汉高祖的分封导致七国治乱   5、  学生朗读课文(靖难之役)非重点 6、  思考: 明成祖迁都的目的是啥? 7、  拓展思维 8、  交流答疑 9、  自我评测 10、完成目标,总结    课后记内容多,线索明,学生易理解。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2

  第十五课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学范、增设东昌等强化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强化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办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再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办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四、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回顾我国封建社会的分期,进而弄清本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3)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4)封建社会的逐步衰落——明清(1368—1840)。

  提出问题

  (1)元朝为啥会灭亡?朱元璋怎么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2)明太祖是怎么样强化君主专制的?他为啥采取这些措施?产生了啥后果?

  (3)明朝为何迁都北京?

  一、明朝的勃兴(板书)

  1.元末红巾军起义(板书)

  红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为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朱元璋的势力也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呢?

  2.朱元璋势力的发展(板书)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7小字了解。思考:朱元璋势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一是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李善长、刘基、朱升等人充当谋士;二是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即: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讲究策略,不急于称王。)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势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都城:南京(回忆南京城名字的变化: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元——应天,明——改名为南京);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这样,朱元璋从农民领袖变为封建皇帝。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顺帝逃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是怎么样强化君权?

  二、明太祖强化君权(板书)

  1.改革机构(板书)

  (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板书)

  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啥要废除?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三司指啥?有啥职能和特点?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财政、司法、军事,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中央:废丞相,设六部(板书)

  丞相制度始创于何时?为啥要废除?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为防止此类事情的重现,强化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也设殿阁大学士?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几乎相当于丞相。为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板书)

  (1)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2)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3)特点:都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也一表现是“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板书)

  科举制始创于何时?到明朝时有何变化?怎样认识这些变化?始创于隋朝,到明朝时仍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但有变化,采取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确“八股文”的含义,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认识其危害。

  (1)[八股文]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

  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目的:强化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强化君权。

  (3)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明太祖强化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呢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三、“靖难之役”(板书)

  1.“靖难之役”(板书)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强化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结果:燕王朱棣取胜,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建文帝懦弱迂腐,将领无能,失去战机;燕王势力强大,先发制人,精于谋略,善用奇兵。那么,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

  2.迁都北京(板书)

  明成祖为保住抢到手的皇位,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强化君权。而削藩也导致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为强化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西厂是后来明宪宗时设置的。

  (小结)归纳一下,明朝前期是从哪几个方面强化君主的权力的?

  (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

  士,以备顾问。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3)八股取士。目的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强化君权的表现。

  (4)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强化君权。

  (5)明朝统治者强化君权的措施,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四伏、矛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已逐步走向衰落。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3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用辩证的两点论的办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办法 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土。

  三、教学准备

  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

  2、教师提问导入新课: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么样强化君权,发展君主专制的?

  二、讲授新课

  (一)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秦朝、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的历史,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都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思想文化措施等)

  2、学生预习本子目第2—3自然段。

  思考: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特多机构。

  3、课堂探究:

  (1)明太祖为啥要采取这些措施?

  (2)你认为明太祖强化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强化君主权力。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作用。学生预习本子目第4自然段,思考: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么样重大变化?

  5、课堂讨论:八股取土有啥影响?教师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也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6、引导学生阅读p90有关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引文,比较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明朝的八股取士的异同。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一段,思考:靖难之役是谁发动的?我国古代史上还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吗?学生作答,教师点拨:朱棣很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皇子,都是依靠武力夺取帝位的。

  2、教师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指出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啥?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举意在强化边防,这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

  3、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二自然段,归纳:明成祖为强化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点拨: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啥?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四、课堂巩固

  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4

  明朝君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强化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强化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办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强化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强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季,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强化君主权力

  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啥变化?

  ——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啥不同?

  ——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啥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啥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啥办法选拔人才。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啥?——升官发财。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示《举子看榜图》)

  可以想象这些人当上官以后会是啥样子。

  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想想朱元璋为啥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强化思想控制

  评价: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也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思考: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强化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简要简介靖难之役的经过。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啥?”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强化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5、小结(略)

  6、作业:课后作业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5

  教学重点  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王朝?(蒙古)

  2、在蒙古兴起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人物是谁?(成吉思汗——铁木真)

  3、为了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辖,元世祖忽必烈怎么样在政治上强化统治?(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省)

  过渡讲解:行省就是中央派驻地方的行政机构,起初对于巩固统治发挥了稳定的作用。但是呢到了后来,元朝政治日益走向腐败,民不聊生,终于引发农民起义,元朝被推翻,建立起新的王朝——明朝。这个王朝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怎么样巩固它的统治?下面就要学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学生阅读79-8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注,并思考回答:

  1、明太祖为了强化君权,怎么样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2、这个措施有啥作用?(地方上的权力不至于太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教师指出:这样一来,地方上的权集中到了中央手中。但是呢,自从秦始皇以来,中央政府里都由丞相辅佐皇帝管理全国政治事务,逐渐形成相权与君权相辅相成也相互制约的机制。如果皇帝英明,君权占主导地位,就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反之,皇帝懦弱或昏庸,相权占了主导地位,常常发生“挟天子以令诸侯”现象,导致王朝衰落。明太祖亲自参加农民起义才坐上

  金銮殿的,他怎么肯让大权旁落呢?为了江山永固,他必然要想些办法的。

  3、他怎么样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改设六部,另设殿阁大学士)

  4、但是呢明太祖对这些官员仍然不放心,他也采取了啥措施?(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5、为了彻底解决官员对皇帝的忠诚问题,使得他们走上仕途之前就在思想上完全奴化,明政府采取了啥措施?(八股取士)

  学生根据81页“动脑筋”:你怎么样评价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双方各有道理。仅从考试制度上说,它使得考试更加规范,增强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若从社会影响上说,它的规定过于僵硬死板,对人们的思想具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助长了为了当官而死读书、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这个时候,人家欧洲正处在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之中,民主与科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正在形成飞跃发展的态势。而我们中国,人们的思想被紧紧束缚着,走向衰落就是难免的了。)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学生阅读81-82页课文,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记号,并回答:

  1、根据82页“练一练”: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强化?(分封藩王)

  2、明成祖是明朝的第几个皇帝?(第三个)明朝第二个皇帝是谁?(建文帝)

  3、明成祖从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的战役叫做啥?(靖难之役)

  4、明成祖怎么样巩固统治?(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5、根据“活动与探究2•思考与判断”:怎样评价明成祖朱棣?(女孩有点道理,但是呢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男孩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说出来的道理比较深刻。)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阅读83页“自由阅读卡•明十三陵”,根据“活动与探究3•游览与分析”:十三陵中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他定都在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死在南京,葬在南京的孝陵。)

  2、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时明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3、完成新学案59页“自我评测”。

  4、提醒学生预习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6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

  课程目标:了解明朝强化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强化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强化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 的能力。

  ⑵过程与办法:

  ①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朝君权的强化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课前准备:

  ①编排历史剧。②制作powepoint。③读《儒林外史》。

  教学过程

  导入:有一个故事,明朝国子监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厂卫特务)偷着给他画的像给他看,宋讷大吃一惊。这故事说明明时特务十分猖獗,无孔不入,这反映了啥社会问题?(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正文:

  一、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师:取代元朝是哪个朝代?(明朝),那么元朝为啥会灭亡呢?(学生思考)

  生: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师: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

  生: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都城在南京。

  幻灯:简介朱元璋资料

  师:请同学们回忆南京城名称的变化(让学生思考 )

  生:吴——建业          东晋、南朝——建康 

  元——应天           明——改名为南京

  师:明王朝建立以后,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君权的呢?(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上述问题)

  师生归纳:①改革机构 ②设立特务机构 ③八股取士

  师:明太祖是怎么样改革地方和中央机构的呢?

  生:①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要求学生说出三司的名称及职责)。②中央:废丞相,设六部。(说出六部名称)

  师: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由三司和六部处理地方和中央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特务机构。(指导学生看书80页第二节和最后一节),然后提问: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的目的、职能、特点是啥?

  (先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归纳:特点:它由皇帝直接指挥;职责:兼管侦察、审讯任务,监管官吏和人民)

  指导学生看书小字部分,加深理解明特务活动的猖獗。

  师: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也一表现是“八股取士”。

  (结合书中“动脑筋”从不同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幻灯:展现顾炎武一段评八股文的文章,着重认识它的危害性。说明这是明在思想文化方面强化君权的表现。

  教师可讲有关这一方面故事,如范进中举等加深对它的危害 的认识。(或由学生表演该剧)

  二、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首先提出思考:为啥会发生“靖难之役”,朱棣为啥获胜?(然后指导学生看书,之后回答该题)

  师生共同归纳:①建文帝为强化君权实行削藩,引起皇室矛盾激化而爆发。②建文帝懦弱迂腐,将帅无能,失去战机,燕王势力强大,先发制人,精于谋略,善于用人。

  紧接着提问:明成祖为啥样也要迁都和削藩呢?

  (主要是强化边防,巩固君权方面考虑)

  最后师生共同解决书后的“活动与探究”第一、二题。

  评价策略

  个人档案法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7

  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 学案

  一.明确目标

  明朝的建立及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重点: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二.前置自学 :

  1.1368年,         以应天为都城,改称        ,建立       ,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为强化君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1、在地方,废            ,设立直属中央的        ,2、在中央,废       ,撤销         ,由                  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

  司法上:3、授权侍卫亲军           ,对 臣民进行监视。(即设立特务机构)

  思想文化:4、实行 八股取士,强化思想控制。

  军事上: 建文帝和明成祖时,实行            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君权; 明成祖还迁都           ,强化中央对北方的控制。增设         特务机构。

  3.          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三. 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评价“八股取士”

  五.达标拓展:

  1.特务机构东厂的设立是在(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d.建文帝

  2.锦衣卫和东西厂的设立是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将明朝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d.明景帝

  4.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   )

  a.强化北方的防御力量       b.进一步推行削藩政策

  c.强化皇帝的权力        d.抵御匈奴的进攻

  5.朱棣登上 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个封建帝王相似:(    )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宋太祖赵匡胤    c.唐太宗李世民   d.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6.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是(    )

  a.废行省,改设三司  b.实行“削藩”政策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7.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下列属于这一表现的是:(   )

  ①迁都北京 ②分封藩王 ③八股取士④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8.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在旅行时看看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9.下列不利于明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特务机构   c. 分封藩王   d. 八股取士

  10. 燕王朱棣打者“靖难”旗号 ,起兵反对建文帝。 “靖难”的含义是(  ):

  a.最大的困难  b.平定祸难 c.灾难的核心  d.克服困难

  11“.靖难之役”的历史后果是(   ):a.朱棣称帝,迁都北京   b.增设特务机构 东厂

  c.以燕王的胜利而告终  d.继续削藩

  12.“靖难之役”的实质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b.农民起义军讨伐地主政权的战争c.民 族之间的国内战争 d.地方政权之间的割据战争

  13.我国古代帝王曾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迁都,目的在于强化军事防御力量的是(  ):

  a.盘庚迁殷 b.平王东迁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朱棣迁都北京

  14.下列事件与朱棣登上王位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实行削藩 b.迁都北京  c. 靖难之役  d.增设东厂

  15.明朝前期强化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16.你对明朝的科举制是怎么样认识的? 

  学有所得(知识树):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8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学案

  学习目标:

  1、 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 分析明朝强化君权的目的,并认清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3、 从概念上理解何为“八股文”并正确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

  学习重点: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目的,分析归纳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八股文”概念的理解,对社会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了解元朝灭亡的原因,并在课本上标画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定都等相关知识。

  2、 归纳记忆明太祖为强化君权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可组内讨论完成)

  3、 何为“靖难之役”在课本上标画并记忆迁都北京的时间、在位皇帝、目的。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1)丞相之职是哪个皇帝时开始设立的?朱元璋为啥要废除丞相?

  (2)让同学们看课本89页关于特务的小字资料,鼓励学生即兴表演小品,以加深理解设特务机构的目的,及其职能。

  (3)何为“八股文”,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的知识,总结科举制从隋朝创立到明朝的发展,全面认识科举制在封建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君权的强化:(1)明朝的建立(2)措施(3)靖难之役到迁都北京

  2、办法归类:归纳学习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应从几方面入手?

  (五)巩固训练

  1、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2、废除丞相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

  a、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明成祖登上帝位的过程,类似于(   )

  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赵匡胤c、隋文帝杨坚d、明太祖朱元璋

  4、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是(   )

  a、设置殿阁大学士b、设六部分理朝政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d八股取士

  5、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请回答:

  (1) 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 作者的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啥制度?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啥?

  (3) 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怎样?

  (4) 

  (5) 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啥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6、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9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强化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强化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办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强化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强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季,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强化君主权力

  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啥变化?

  ——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啥不同?

  ——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啥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啥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啥办法选拔人才。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啥?——升官发财。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示《举子看榜图》)

  可以想象这些人当上官以后会是啥样子。

  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想想朱元璋为啥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强化思想控制

  评价: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也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思考: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强化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简要简介靖难之役的经过。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啥?”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强化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10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 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分析明朝强化君权的目的,并认清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3、从概念上理解何为“八股文”并正确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

  学习难点、重点

  难点: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目的,分析归纳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

  重点:“八股文”概念的理解,对社会的影响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1、         年,          建立明朝,都城          。        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的统治措施:

  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强化君主权力 (1)在中央,废除        ,撤销          ,由六部分理朝政。(2)在地方,废除           ,设立直属中央的       。(3)设立      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       思想文化:实行                   

  二、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靖难之役是怎么一回事?

  2、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1)继续实行          ;(2)迁都          ;  (3)设立       特务机构

  合作探究

  1、丞相(宰相)制度是啥时间、谁设立的?也是啥时间、谁废除的?丞相的设立与废除都是为了一个啥共同的目的?

  2、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其目的是啥?有啥影响?

  【当堂检测】

  1、下列强化君主权力的措施中,不是明太祖采取的是(        )

  a、设殿阁大学士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

  c、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d、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2、一个在明代被选为锦衣卫的人,他必须(      )

  a、是锦衣卫学校毕业的            b、由东厂直接指挥

  c、受到法律的约束                d、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

  3、小学生明明在一本课外读物上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姐姐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考生答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下列有关明朝官制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a、明成祖废中书省机构,在中央设内阁

  b、辅佐明太祖的中央政务机构是内阁

  c、明朝的提刑按擦使司掌管民政和司法

  d、明朝的六部最高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5、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

  a、逃避南方水灾                    b、逃避南方战乱

  c、强化对北方的控制                d、喜欢北京

  6、明成祖登上帝位的过程,类似于(       )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赵匡胤

  c、隋文帝杨坚                      d、明太祖朱元璋

  7、阅读 下列材料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

  (2) 此人的上述言论抨击了明朝的啥制度?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啥?这一制度的后果怎样?

  (3) 作者在抨击之一制度时与 啥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11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措施。

  2.掌握靖难之役和明成祖迁都北京,掌握明成祖削藩和设东厂等强化君主专权措施。

  3.掌握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强化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办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

  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

  教学办法

  1.讲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内容要进行详细的讲述分析。

  2.联系法。本课内容属于封建社会晚期,好多问题都可以通盘考虑,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

  3.讨论法。对于一些内容,像明朝强化君权措施的两方面作用等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解。

  4.文学作品辅助法。像对明朝八股文的理解,就可以通过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元朝末年,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初夏的一天,有个身披破烂袈裟的青年和尚,前来要求参加起义军,他叫朱元璋。朱元璋家境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牛,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只好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前来投奔起义军。由于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时期。那么,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么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先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民间传唱的凤阳花鼓词,词中的朱皇帝说的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你知道是谁吗?他建立明朝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下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看看他给当时和后人留下了啥?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呢,你知道它在明朝时候是啥样子吗?你知道它是谁下令修建的吗?你知道明朝的北京城和今天的北京城有啥区别吗?它是啥时候开始成为明朝的都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

  [板书]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

  一、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1.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建立明朝

  [教师引导]请大家尽快地把课本上关于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内容浏览一遍,对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能复述。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应天,势力不断壮大。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季,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教师讲解]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

  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他在很小的时候,以给大户人家放猪放牛为生,吃尽了苦头。1344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在这场劫难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都先后病死,饿死。16岁的朱元璋靠乡邻的帮助,草草埋葬了亲人之后,孤苦无依的他只好到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小和尚。不久,灾情越来越重,寺庙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讨吃就食。朱元璋入寺后不到几个月,就被打发出去,做了游方僧。他云游四方,到处乞讨,受尽了风霜之苦;但同时也使他了解到民间疾苦,增长了社会见识。

  元朝末年,政治越发黑暗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终于在1351年,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1352年朱元璋云游回到故乡,接到濠州起义军中同乡汤和的相邀信,就投奔于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勇武过人,很快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不久,也成为郭子兴的亲信,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此后,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权,年号龙凤。朱元璋以战功先任镇抚,后升总管之职,成为濠州红巾军中统兵一方的大将。

  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帅职,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袖。他率军南下,攻破集庆(今南京),招降康茂才等军民50余万,改集庆为应天府。龙凤政权任命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这时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敌,形势不利。他利用元朝军队主力和小明王作战的机会,向南面和东南的元军主力进攻,取得胜利。在他率军打徽州时,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的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命令军队自己动手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兵强粮足。于是朱元璋也把军事进攻的矛头指向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丝绸的浙江一带,先后占领诸暨、处州。孤立的元军据点,次第被消灭。随后,他也适应新的军事形势,对东南采取守势,东北和西面取攻势的战略,在军事上取得了有利的局面;然后也战鄱阳,取东吴,南征北伐,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当年秋季,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教师过渡]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明政权中由于胜利臣骄将悍,争权夺利,这些都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障碍。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下,试着概括。

  [板书]2.朱元璋强化君权的措施{

  [学生看书]……

  [学生概括]明太祖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分设布政局、按察司、都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分别直属中央。(2)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3)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事务,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的管辖。成为特务机构。(4)在选拔官员方面,明政府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只能是八股文。

  [教师引导]请大家讨论一下,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啥影响。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生甲:废除行省制度,有利于削弱地方权力,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

  生乙:废除丞相,有利于皇权的强化,但加重了皇帝的负担。课本上提到,丞相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事件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生丙:特务统治,使大臣们人人自危,虽说强化了统治,但从长远来看,负面影响太大。课本上提到的儒生钱宰和吏部尚书吴琳的事,就是明证。

  生丁:八股考试使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生戊:总的来看,结果是全国的军政、司法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影响有二:一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八股取士、特务统治)

  [教师讲析]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强化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废行省,设三司。我国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管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省制度,分为布政局、按察司、都司三个衙门,分别掌管财政、司法、军事。三个司的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予皇帝一人手中,君权空前强化。

  2.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朱元璋为了防止丞相专权,架空皇帝,它以胡惟庸“谋反”为名,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也无处商量。于是便效仿宋朝,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向。后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3.关于明朝的特务统治,同学们要清楚两点:一是其职能,二是厂卫制度的建立是明朝君权强化的表现。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审讯等事宜。(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画《明朝锦衣卫印》)明朝特务统治的无孔不入,课前让同学们收集过这一方面的材料,下面就请两个同学来讲一讲你收集到的故事。

  [学生讲述]

  生甲:国子监祭酒宋讷,曾因事在家独自生气,面有怒容。朝见时,朱元璋问他为啥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陈说。朱元璋把派人偷着给他画的像拿出来,宋讷才恍然大悟。

  生乙:朱元璋太子的老师、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啥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全对,没有骗我。

  [教师继续]“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强化的也一表现。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以强化君权,明朝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每篇文章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那时候,许多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做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造成了严重恶果。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的图画《科举考生看榜图》。图中8人看榜,只有一人表情激动,其余或者神情紧张,或者失望悲观。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教师引导]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范进中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中举的描写。

  [投影显示]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也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

  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去;他爬将起来,也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池塘里,爬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得疯了。”老太太哭道:“怎么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怎样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而今我们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款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也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

  (胡屠户)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般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过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弄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教师引导]上面我们讲到了八股取士的危害,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准确地评价这种选拔官员的途径。

  [学生回答]课本上提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一种是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呢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在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时,应该采取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应尽量做到客观、公允。

  [教师小结]下面我们把上面讲过的内容小结一下,用板书的形式表示出来。

  地方    废除行省,设三司

  中央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建立特务机构    锦衣卫

  实行八股取士

  [教师引导]同学们,朱元璋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但同时,他也采取了一些与之相矛盾的措施,下面请大家先看一段投影。

  [投影显示]

  明太祖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在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扩大君权的同时,也实行分封制,将他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的各军事要地,想要他们来“夹辅王室”。这些藩王,都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他们的“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九千人”(《明史•诸王传》序),不仅有自己的护卫兵,而且可以指挥驻扎当地的镇守兵。其中,以镇守大宁(在今内蒙古宁城)的宁王、镇守太原的晋王及镇守北平的燕王势力最为雄厚。明太祖还亲定《祖训》,规定藩王有起兵“清君侧”的权力:“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侍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众兵讨平之”(《皇明祖训•法律篇》)。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一找,看一下明太祖的分封给明朝带来了啥?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明太祖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去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明太祖死后,即位的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教师提问]最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以强化对北方的控制。

  [板书]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靖难之役

  [教师讲解]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强化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朱棣以清君侧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也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一看,朱棣即位后,也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和自己的地位的?

  [学生回答]首先改北平为北京,并于1421年迁都北京,以强化中央对北方的控制。他还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实行削藩政策。也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强化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厂卫等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可以同时板书:2.迁都北京  3.设立东厂)

  [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习完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我们把过去接触过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现在来总结一下。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变法行动,使其初步形成。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县制是两个关键。

  2.秦汉时期确立和巩固。秦朝通过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及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等愚民政策确立了君主专制制,秦汉颁行和完善法律制度,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就中央集权而言,秦代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西汉推行“推恩令”,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

  3.隋唐时期的革新。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此外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都强化了中央的统治力量。革新后的政治制度为历朝沿用。

  4.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以“强干弱枝,内外相制”为宗旨,全面实行分权制,强化相互牵制,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军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了中央。但是呢以分权达到过分集权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元朝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统治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使中央集权制有了新的发展,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明清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最大特色,明初废丞相,设三司,置五军都督府,实行特务制度,都是为了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强化的时期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时期。

  (也可以用投影打出)

  [布置作业]

  选择题

  《儒林外史》中有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中举这一级考试发生在

  a.本县                   b.本乡             

  c.本府                   d.本省

  答案:d

  解析:科举制度创于隋朝。到了明代,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清朝基本上承袭明朝制度。明清科举考试都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是县一级的考试,各地考生参加本县、府的考试,由省的提督学政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即省级考试,每三年一考,逢子、卯、酉年举行,乡试一般在秋天八月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八月底放榜,及格者为举人。取得举人身份的才可以参加翌年在首都举行的会试。会试: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即逢辰、戌、丑、未年份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中试者被称为进士。进士也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进士榜用黄纸书写,被称为“金榜”,中进士被称为“金榜题名”。

  因此,范进参加的是省级考试。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

  活动与探究

  查资料:看一看,对明朝的八股取士有哪些评价?

  参考:(1)龚自珍主张,在科举制度上,应当取消八股取士,实行策论取士。他指出,八股科举取士,导致了士人穷心力于无用之学,成官吏无治世之才。这种治与学分离的现象,造成了整个官僚制度的腐朽和人才的匮乏,“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龚自珍全集•乙丙之际著议第九》)。

  (2)《儒林外史》对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明清两代以八股文取士,既不能达到“求治”,更不能达到“求善”,是利用士子“求治”的心愿,将他们引导到无知、无识、无用、无耻的邪恶道路之上。在功名富贵的引诱下,许多士子将八股文奉为神明,如鲁翰林说道:“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便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如果说鲁翰林吹捧八股文是一种热昏的胡话,那么马二先生却道出了其实质:“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实际上讲出了八股取士的最大弊病,那就是引导士子在僵死枯燥的经典中讨生活,在于世无补的文章中玩花样,而品行道德、经世济民统统可以置于脑后。道德型文化的特征固然已荡然无存,政治型文化的特征也就名存实亡了。

  面对文人的这场厄运,吴敬梓首先以鄙薄功名富贵与之抗争,力图恢复道德型文化的本来面目。他将儒家提倡的名教与魏晋时期的超脱加以整理组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追求,王冕、庄绍光、杜少卿、虞育德、迟衡山、季遐年等人物形象便是这种文化追求的化身。他们辞却了功名,却也热心于礼乐名教,是一批“真儒”。两者的契合点就在于讲求“文行出处”的道德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统一。作为一名文人,道德必须品行端方,操守坚正,然后才能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如果一味追名逐利,贪图富贵,那就违背了这种文化精神。吴敬梓以“真儒”和名士为儒林树起了两种类型而也具有同一实质的楷模,这是他对文化进行反思和整合的结果。

  《红楼梦》在对文化进行反思时,比《儒林外史》走得更远。贾宝玉彻底否定了读书为官这样一条被封建社会视为天经地义的道路,而以“保全守真”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这虽然是庄禅精神的体现,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追求。这就是说,道德人格是人生的前提,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有资格去完成事业的追求。明清小说所表现出的上述文化精神,今天依然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只是我们应以新的标准对道德规范给以界定,但政治型文化与道德型文化相统一的传统还是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

  ——王平《明清小说与“德治”》

  (3)徐光启“若今之时文(按:八股文),直是无用。”

  (4)严复:“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志,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破坏人才,国随贫弱,此之不除,徒补苴罅漏,张皇幽渺,无益也。”

  (5)顾炎武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6)颜元:“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千百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 ,作弱人,病人,无用人……”

明朝君权的强化 篇12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强化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办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靖难之役”中的精彩片段做成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强化君权”这一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强化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进一步探究:“为啥要采取这些措施?”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强化君主权力”的结论。)

  (2)设立由皇帝直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一种表现。

  (3)实行八股取士。  

  (在学习“八股取士”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比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4)实行削藩政策。

  三、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他就是明成祖,为强化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四、教师可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啥?”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强化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述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5)动脑筋: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6)作业:思考------女孩:“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男孩:“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啥?

  板书设计: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殿阁大学士,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2)设立由皇帝直接的厂卫特务机构。

  (3)实行八股取士。  

  (4)实行削藩政策。

  三、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他就是明成祖,为强化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推荐站内搜索:周记600、华科考研分数线、上海大学专升本、吉林自考信息网、重庆自考管理系统web、攀登者观后感、教师资格证考试查询、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河南省公务员考试题、

明朝君权的加强(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明朝君权的加强(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865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