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精选14篇)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1
数码课文·星星变奏曲[1]
江 河
诗人在静谥的深夜遥望星空,闪烁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谁不愿意生活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季,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也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也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研讨与练习
一 参考下面一则材料,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啥?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么样的渴望?
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犹疑,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读了两遍还是找到了一些适合女性表达的东西,抒情,细腻,有浓浓的感情色彩,渐渐地深入到诗的里面,会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渐渐地喜欢了……我想我不仅是一个塑造声音的诵者,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角色,一个传达思想的哲人或导师……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识,只想着声音怎样,表演怎样,而是发自内心的,像一个思想家那样,通过我的朗诵向观众阐述一个哲理,一份感情……让观众跟随你走进诗人的心境。
(播音员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Lenovo与类比,表现了怎么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诗人为啥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2
《星星变奏曲》说课案(一)说教材:九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办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我的教学设想是:本单元共有4篇,分别是《沁园春 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前两课是讲读课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后两课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进而指导写作。《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第四,学会比较阅读的办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呢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作为本文的难点。(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办法进行教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办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比。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三)说学法《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教学程序设计:首先,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第二步,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第三步,进行朗读感知,提出朗读应思考的问题。 第四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五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啥要颤抖呢?2、怎么样理解“风吹落一颗也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地燃烧”是啥意思?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啥深刻含义?第六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教师进行小结第七步:归纳本诗的主题第八步:随堂练笔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啥?它把啥抛弃在家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的海风, 的浪。 c 的碧流, 的阳光, 的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么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啥?三幅画面象征啥?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2)表达一种感悟。第十步:布置作业(一)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啥?(1)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2)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3) 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3
课文简析
这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诗作。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也冷峻。情感强烈而也含蓄。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分不开的。
创意说明
这首诗的学习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在两个诗节的比较中感受朦胧诗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的特点,通过语言、句式,内容的比较领会诗人的理想。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 读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啥?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怎么样的思想?
2、 出示创作背景资料。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二、引领发现
1、作者的这种感情,在第一节诗中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的?这些意象有啥共同的
特点?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气氛?
2、品味词句。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Lenovo与类比,表现了怎么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诗人为啥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3、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如夏夜般柔软的世界,一个像春季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三、比较探究
1、自主阅读第二节诗,探究一下,第二节与第一节有啥变化?
句式由肯定变为否定
内容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情境有温馨美好转向寒冷严酷
2、这些“变奏“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如:寂寞地燃烧 颤抖地星星 瘦小的星……
四、提升领悟
思考: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啥?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么样的渴望?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4
一、教学策划
1.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在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的律动曲中感受和体验节奏变化所表达的不同的情绪。感受和体验节奏、力度、速度变化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学会用其他两种节奏演唱《小星星》。用欢快的动作表演《星星恰恰》及情景式表演《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以学生音乐积累、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小学一年级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整堂课以节奏为主线,从感受、理解到掌握规律并应用于艺术创作活动,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和实践、创造性原则。
3.课程资料整合
教材: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静静的夜》 网上goole下载 自制动态画面
4.教学引导预案
组织教学:拍手律动(感受节奏的变化) 师生问好
教学环节 :
(1)随优美、安静的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动作后出示蓝色的长纱巾。
(2)听音1 3 5 1 5 3 1,摆高低不同的星星画面。
(3)课件显示许多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和月亮姐姐。提问学生该给歌曲取个啥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闪烁的小星星》标题
(4)听唱法,学唱《闪烁的小星星》并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5)课件显示月亮姐姐闭上了一双美丽大眼睛睡觉了。随3/4拍音乐做睡觉状,摆动身体,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6)学唱《星星摇篮曲》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7)课件显示几个卡通小星星,随2/4拍迪斯科节奏自由舞蹈感受音乐,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8)学唱《顽皮的小星星》拍节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让学生欣赏后再表演,感受变奏的音乐。
(10)学生扮演闪烁的小星星、顽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结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着对小孩子说:“你们真聪明”,知道音有高低,还学会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星星,让小星星变得更可爱。
2.随〈〈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二.教学反思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搏动给音乐注入了活力。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以节奏变化为切入点,横向口子开得小、纵向挖得深。以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儿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为创作素材,引导有机创作,降低难度。对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歌曲《闪烁的小星星》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题为《星星变奏曲》,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小孩子在婴儿园里已经会唱了,对他们来讲已没有啥新鲜感了。要想让同学不觉得老生常谈、枯燥无味,必须要有生动灵活的教学办法,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展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课教学从节奏入手,通过让学生为星星的歌起好听的名字学唱《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节奏可以表现不同的小星星。课堂上,所有的小孩都“动”起来了,没有一处死角,而作为老师的我,却一改往日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狼狈相,完全“闲”了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尽情表演,一起放声歌唱,实在是既轻松也愉悦。
课后我想,在为歌曲起名字这一环节中,学生为歌曲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由于课件的原因没能显示很遗憾,应准备好卡片把学生起的名字也显示出来更能激发学习、想象的热情。
我认为,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小孩在学中玩、玩中学,从音乐中找到快乐。
三.课堂实录
1.拍手律动、师生问候
2.随优美、安静的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动作后出示蓝色的长纱巾。“小孩子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条啥颜色的纱巾(蓝色)这蓝蓝的颜色像啥?(像海洋、天空、花朵、游泳池)我们把它当做静静夜晚天空,你想成为这美丽夜晚天空中的一颗小星星吗”,教师把一颗卡片小星星贴在蓝纱巾上。“月亮姐姐也和我们一起上音乐课”。出示并粘贴月亮图片。“月亮姐姐说她有一个叫do的小星星是她的好朋友,我请她和我一起做游戏,do的声音比较低,和我一起唱唱do do do do,并粘在最底部,学生一次听出1 3 5 3 5 1 并按音高粘贴在纱巾上。
3.课件显示许多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和月亮姐姐。提问学生该给歌曲取个啥名字?有的说叫《美丽的星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闪烁的小星星》标题
4.听唱法学唱《闪烁的小星星》并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5.课件显示月亮姐姐闭上了一双美丽大眼睛睡觉了。随3/4拍音乐做睡觉状摆动身体,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6.学唱《星星摇篮曲》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7.课件显示几个卡通小星星,随2/4拍迪斯科节奏自由舞蹈感受音乐,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8.学唱《顽皮的小星星》,拍节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让学生欣赏后再表演,感受变奏的音乐。
10.学生扮演闪烁的小星星、顽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11.结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着对小孩子说你们真聪明,知道了音有高低还学会了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星星,让小星星变得更可爱了。
(2)随《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办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办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办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进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Lenovo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6
【知识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能力目标】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教育目标】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策略和办法】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啥?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么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啥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啥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也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教学课后记】
本课时计划可行。要在讲清朦胧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几遍,也可结合目标检测让学生去理解。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聆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对很多同学来说“江河”这个名字似乎还有些陌生,《星星变奏曲》竟写的是啥内容,为啥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识: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朦胧诗:
“朦胧诗”也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纷纷指责“新诗读不懂”。对此,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指出:在我们对诗人呕心沥血写出的诗歌作出否定和嘲骂之前,我们应当先问一下自己:是“诗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离诗远去”?这句话确实耐人寻味。
三、导读导学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⑴ 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⑵ 提问:
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⑶ 教师提示:
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⑴ 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⑵ 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⑶ 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 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气氛,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3、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⑴ 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怎样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⑵ 问:诗题中的“变奏曲”怎样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⑶ 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比较,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学生总结:《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季、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也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师小结:
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对比──寒冷、残酷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8
课题 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 程 设 计 学 程 设 计 时间分配
一二 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虚拟主机。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记录重点内容 5钟5钟
步骤 教 程 设 计 学 程 设 计 时间分配
三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啥?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么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啥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1、诗人用“柔软得象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Lenovo与类比,表现了怎么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么样的联系?诗人为啥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五、拓展延伸: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自读课文朗读课文,自学理解分组讨论,集中归纳思考、理解学生写诗 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练习处理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教后记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虚拟主机,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
对于朦胧诗这一文学流派,同学们肯定都很陌生,老师找了一些关于朦胧诗的资料送给大家。
多媒体出示: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虚拟主机。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哪位同学能起来给我们简介一下江河这位朦胧诗代表?
(学生简介江河。)
不错,你是从哪儿得到的这些信息?(学生回答。)
我想在查阅的过程中你一定体会到了“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老师呢,也找到了一些关于江河的简介,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多媒体出示: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别于同代诗人,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不论是诗人的名字还是诗歌的题目都给人一种很惬意的美感,那同学们是不是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歌的语言到底怎样呢?(想 。)
好,请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我们应该带着啥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首诗歌?(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
学生稍微讨论一下──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刚才在听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这首诗歌确实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随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下,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多媒体放音乐──《星空》。)
2、老师觉得诗歌的美就是诗人运用比较凝炼的语言借助一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一种意境。
比如(多媒体出示画面):
“枯藤 老树 昏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看到这些你脑海中出现的是啥?
(学生回答。)
那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听朗读,谁能说说这首诗歌作者创设了一种啥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回答。
3、(多媒体出示画面并播放《星空》),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温情与憧憬的感情随着音乐自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想象诗人所创设的意境。
4、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诗中反复出现星星,(多媒体出示)那星星象征着啥?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么样的渴望?
(学生讨论,交流。)
(星星象征着光明,既诗意、春季、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也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点点光明,表达了世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对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
5、下面两人一组,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人的感情,品读诗歌的语言。(学生分组朗读。)
四、问题研究
读了这首诗之后,老是有很多的问题想找同学们帮帮忙解决一下,同学们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回答──愿意。)好,先谢谢大家!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曾学过音乐。变奏曲,它是音乐术语。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做成的乐曲叫做变奏曲。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为啥题为《星星变奏曲》?
(学生讨论回答。)
(这首诗共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节与上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如“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乐一样,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也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
2、另外,诗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呢老师不知道是啥意思,该怎样去理解,同学们讨论一下,帮帮忙。
多媒体出示: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啥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寂寞地燃烧”是啥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五、学生质疑
同学们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谢谢大家!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有啥问题提出来,老师也想帮帮你们。
师生探究。
六、巩固
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分析,这首诗歌不但语言美,结构美,而且韵律也很美,我们来个配乐诗朗诵比赛怎样?
男女同学分组朗诵比赛,并找同学进行点评,老师给予表扬鼓励。
这么美的诗,我觉得光是读不过瘾,同学们想不想把它永远的记住啊?下面我们来个比赛,任选诗歌的一小节,看看谁记得最快?
七、拓展写作
同学们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吧,诗人以丰富的Lenovo和想象,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把我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朦胧诗它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也就是具有象征化。那象征就是通过诗人对物象的或憎或爱寄寓个人的某种情感,就像“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东西,同学们再找找诗歌中出现的物象,并体会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季、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 。)
那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如果 如果 ”或“谁不愿意 谁不喜欢 ”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
学生思考练习并交流,老师适当的表扬总结。
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讳,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季来了,春季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眼前一亮,俄而浑身为之一振,随即就永远的记住了这句意蕴深刻而也琅琅上口的诗。
另外,诗歌的创作要注意:把“文”和“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文就是指凝炼的语言,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运用凝炼的语言借助一定的物象所营造的一种意境。再就是,诗歌讲究“诗情画意”,在下笔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一幅图画在浮现了。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点心得,给同学们做一下参考。不知不觉45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我们就把它留在课后,大家说好不好?
八、作业
下面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吧(多媒体出示):
1、搜集好得的歌曲,赏析其歌词,有些就是一首很好的现代诗。
2、继续搜集有关朦胧诗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并进行品评,整理在集锦本上。
3、试写几句或者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主 题
否定现实,追求光明,面对磨难永不放弃希望
变奏曲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 比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10
学校: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展开Lenovo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链接材料】1——朦胧诗及其产生背景:朦胧诗古来有之。李商隐可以称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了,他的不少诗如《锦瑟》、《如有》及一些无题诗,历来难以确解,可是仍为读者喜爱。探讨这些诗的创作办法,它们也是用一些片断的意象,以象征、隐喻手法,表现朦胧惝恍的情思和朦胧惝恍的意境。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杨炼等为代表。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表达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十年浩劫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河与其他“朦胧诗人”都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心灵的成熟包含着对苦难的承担。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成长起来的。应该怎么样面对黑暗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创伤,怎么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着所有诗人的疑问。因此,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中战胜苦难。这首诗就是诗人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对即将过去的一个黑暗时代的回答。
【链接材料】2——了解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凝望 颤抖 闪烁 朦胧 蔚蓝 寂寞
2、你发现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啥特点?“星星变奏曲”该作怎么样的理解?
二、探究展示:
(一)诵读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啥?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么样的渴望?
2、找出第一二两小节中诗人借助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
(二)理解揣摩:
1.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2)如果让你展开Lenovo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所营造的意境,你怎么样描述呢?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诗人为啥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用了怎么样的修辞手法?“星星”为啥要颤抖呢?
(2)怎么样理解“风吹落一颗也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啥意思?
三、练习反馈:
阅读课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① 夜色中,我们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 她却说是九千 / 我却说是一万
②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也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选自《刘益善诗选》)
1.这首诗写的是啥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也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么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啥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来。
我的想象:
优生探究乐园
6.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展开Lenovo和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11
3 星星变奏曲
江河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教学办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进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Lenovo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也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气氛。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么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么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季、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也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气氛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季、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啥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也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Lenovo与类比,表现了怎么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Lenovo与类比。而春季“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Lenovo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诗人为啥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季”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啥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么样理解“风吹落一颗也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也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啥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啥?它把啥抛弃在家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风, 浪。
C 碧流, 阳光, 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么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啥?三幅画面象征啥?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
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3.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气氛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 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1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积极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学习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自主学习诗歌,找出疑难字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3、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等。
四、课内探究:
(一)自主合作,回报预习情况
1、归纳: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虚拟主机。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 ( ) 凝望 ( ) 安慰 ( ) 朦胧 ( )
颤动( ) 覆盖 ( )疲倦 ( )
3、归纳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
(学生讨论,明确。)
(二)自主品味,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
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三)合作品味,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合作讨论这两种意境该怎样理解。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怎样理解?
(四)、高效品读,合作交流
学生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语言。
(1)请找出上节诗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______的世界”来说话。
(2)请找出第二节诗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______的世界”来说话。
(五)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季、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也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巩固检测
1、选出词语运用正确的一组( )。
⑴ 谁还会/在夜里 。
⑵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 。
⑶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 。
⑷ 谁不喜欢 的旗子,喜欢火
a、凝望 颤动 游动 飘扬 b、眺望 颤动 游动 飘动
c、凝望 颤抖 游动 飘扬 d、凝望 颤动 游动 飘动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b、游动:到处游着泳移动。
c、朦朦胧胧:文中指模模糊糊,不清楚。 d、疲倦:疲乏,困倦。
3、江河,原名于友泽, 人。1980年在 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 的代表诗人之一。
六、课后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季,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1、在没有光明的大地上,星星能给诗人带来啥?
2、“柔软得像一片湖”的夜晚,“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说说你的体会。
3、诗人由春季“鸟落满枝头”Lenovo到夜晚“星星落满天空”,为读者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
4、“闪闪烁烁”一般用来形容光亮的动态,这里用来修饰声音,起到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5、你认为应用哪种语气朗读这部分内容?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新月
沙 鸥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家乡正是春季。
你睡着了吗?我在你梦中靠岸。
6、“花香”、“夜暖”两句四字,从哪两方面写出了春夜的迷人?
7、“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推荐阅读
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北岛《回答》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13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办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虚拟主机。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啥?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么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啥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啥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也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么样理解“风吹落一颗也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也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啥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Lenovo与类比,表现了怎么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Lenovo与类比。而春季“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Lenovo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诗人为啥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季”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 篇14
【教学设计思路】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认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⑵ 把握诗歌中“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
⑶ 把握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
⑴ 揣摩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⑵ 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办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⑶ 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3、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⑵ 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
⑴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⑵ 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解决办法:
⑴ 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运用Lenovo和类比,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⑵ 结合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等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中意境的塑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办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进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Lenovo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明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也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活动:学生交流,自由述说听诗歌的感受。然后自己朗读。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气氛。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⑴ 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么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么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季、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也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气氛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⑵ 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季、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啥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幻灯片展示)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也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4、局部品味探讨:
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Lenovo到啥?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季、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幻灯片展示: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Lenovo与类比,表现了怎么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Lenovo与类比。而春季“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Lenovo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诗人为啥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季”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幻灯片展示: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啥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么样理解“风吹落一颗也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也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啥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啥?它把啥抛弃在家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⑴ 意象是:
a、的帆。
b、的大海,海风,浪。
c、碧流,阳光,异地。
⑵ 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么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⑴ 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⑵ 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啥?三幅画面象征啥?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⑴ 描绘一种情景。
⑵ 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⑴ 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⑵ 离乡 远去 挣扎 奋斗 享受宁静
2、⑴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⑵ 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3、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气氛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3、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光 明 主题+结构
意 象 对 比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师播放日本歌曲《星》并发给学生译文:
译文:
闭起双眼睛心中感觉清静
再张开眼睛怕观望前程
夜冷风更清这一片荒野地
沿途是岐路我方向未能明
啊……不见朗月导我迷途只有星
啊……荒野路我独行是流萤
纵步独行沿途寂静似只有呼吸声
缓步前往决意走崎岖山径
踏过荆棘苦中找到安静
踏过荒郊我双脚是泥泞
满天星光我不怕风正劲
满心是期望过黑暗是黎明
啊……星也灿烂伴我夜行给我影
啊……星光引路风之语轻轻听
带着热情我要找理想理想是和平
寻梦而去那怕走崎岖险径
明日谁步过这星也带领
请谈谈这首歌曲和课文的异同:
相同点: 。
不同点: 。
【随堂练习设计】
1、写出下面加粗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
答案与提示:chàn shuò měnɡ lónɡ fù pí juàn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啥?
⑴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⑵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⑶ 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答案与提示:
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夜晚,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⑵ 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季”之关,“光明”之美。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⑶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答案与提示:两种情境:前一诗节表现了理想中的温馨美好的情境,后一诗节表现了现实里的寒冷严酷的情境。
4、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星星变奏曲》?试加以分析。
答案与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本诗以“星星”作为主要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近似,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犹如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也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推荐站内搜索:湖北自考成绩、500字周记、个人工作总结100字、2020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2013年二级建造师考试试题、福建专升本官网、北京自学考试成绩查询、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甘肃省公务员考试题、函授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