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画杨桃》支玉恒教学实录:《画杨桃》支玉恒教学实录:《画杨桃》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支玉恒教学实录:《画杨桃》

【 广州公开课】:第一课时      师:以前我给你们上过什么课呀?  生:《曼谷的小象》  师:今天咱们还去曼谷吗?  生:不去了。  师:不去了,咱们就在教室里上什么课?  生:《画洋桃》  师:(教师板书“囗”)我不按笔顺写,我写了一个什么?  生:口(kǒu)字。  师:不对。想象一下。  生:正方形。  师:你说像什么?  生:支老师写了一个大口的框。  师:大口框,还有什么说法?  生:像窗口。  师:像窗口,你说。  生:像画纸。  师:像一张画纸,将来往里面画洋桃是吗?太小了。还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  (教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分开了四份。  师:分开了四份,那豆腐一分不就坏了吗?你说。  生:这个豆腐切开了四份。  师:对了,他用的“切”,你用的是“分”。哪一个合适?  生:切。  师:一块豆腐切四块(教师板书在“田”下画“画”,成“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一个盘子装着豆腐。  师:盘子有那么高的沿儿吗?  生:没有。  师:你说。  生:用碗装着豆腐。  师:用碗?你说。  生:用胶袋装着豆腐。  师:用胶袋?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在“画”上加“一”成“画”)  生:盖上盖。  师:什么字啊?  生:画。  师:我刚才说了,我没按顺序写。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预备,齐。  生:(学生用手比划)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折、竖。  师: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师:这个字原来就会写,是不是呀?(板书“杨”)这是什么?  生:杨(yáng)字。  师:这是什么?(板书“桃”)  生:桃。  师:见过杨桃吗?  生:见过。  师:广东的孩子们肯定见过。读过课文吗?  生:读过。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你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  你说老师我想搬上椅子找我的朋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好吗?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师:这个同学最好,别人都读完了,我没读完。一般情况下,见别人读完,我也就算了。他要坚持读  到最后一个字。非常好,这是认真的态度。还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段。文(读文)“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走了样。”  师:读得不错啊,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此生指另一个学生)你找他当你的榜样。你起  来,人家可拿你当榜样了,读读试试。  生:是第一段吗?  师:下一段。  生:(读文)“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嗯,你过来。(生上台)书上有一句话,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课文中的“我”,比如我现在是一  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画。你按书上的介绍,当时的“我”坐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读那句话。  生(读文):“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师:“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你指指看,“我”可以是咱们班的谁?就按现在的座位。  生:是他。(指一学生)  师:还可能是谁?(学生又指一生)这句话他读懂没有?  生:读懂了。  师:读懂了,很好,回去。下面我们一起读下面这一部分。谁来当解说员?就读叙述部分,你来。谁  来当老师?你来。同学们说的话,大家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开始。(学生按角色读文)  师:角色分得很清。大家一起读,声音朗朗又响又脆,开始。  生(读文):“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就画成什么样。”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文):“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hǔi)使我一生受用。”  师:再读一次,她读得很好,声音再高一点。(此生重读)教诲(hùi),再读一次。  生:“他们的教诲(huì)使我一生受用。”  师:对,坐下。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这回我还让你们读,默读,默读完了我要让你们站起来说话,我不提任何问题,就让你随便说,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问题也可以。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想好你要提的问题。好不好啊?  (学生默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开始举手了。啊,这么多,你先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要汇报词语的意思。  师:好,讲吧。  生:“和颜悦色”的意思,就是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师:你讲了一个词语。你要说什么?  生:我要说“严肃”的意见。  师:哦,也是一个词语。他说了一个“和颜悦色”,他说一个什么?  生:严肃。  师:这两个词正好怎么样啊?  生:相反。  师:你过来。(让学生上台)咱们看看这位同学讲“和颜悦色”而他是不是和颜悦色?你和颜悦色地看着大家。  生:..我不太会。  师:哈!面无表情。笑一个,你对大家微笑。抬起头来,别不敢看大家。(学生笑了)这回有点和颜悦色了。你过来,(让另一学上台)你不是要讲“严肃”吗?根本就不用讲,你给严肃一下,好,你会做这就说明你懂了。但有点悲哀。(众笑)把眼抬高,敢于看大家,(学生作状)这次可以不可以呀?

  生:可以。  师:这个词根本不用讲了。还有谁打算说什么?你说。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19 个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就这一点吗?你说。  生:我想提问题。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会变得严肃了?  师: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会变得严肃了,你把你这个题写到黑板上。(学生上台板书)谁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说的?  生:为什么作者说老师和他父亲的话,会使他一生受用?  师:你先说说什么叫“一生受用”。  生:就是永远都会用到。  师: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我只要按照父亲和老师的话去做,一辈子都有好处,是吗?  生:是。  师:你再提提你的问题。  生:为什么父亲和教师的话,会使我一生受用?  师:好了,上来写。(学生板书)你讲。  生:杨桃是怎样的?  师:刚才我问你们见过杨桃没有,你见过吗?  生:见过。  师:既然见过,你这个问题是要问我什么?你是问我杨桃的样子,还是杨桃的味道是怎样的?  生:它的特点。  师: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咱们一会再说吧,你先坐下。大家记住,你也记住你的问题。还有人要说什么?  生: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有意思,比如,大家看,我这儿要写一个字。(教师随手在粉笔盒上写了“9”,拿到学生面前)你看这是什么字?  生:9。  师:(又问身后的学生)你看我写的什么字?  生:6。  师:我就写了一个字,他看就是9 字,他在这儿看就是6 字,刚才是你提的问题?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还有什么?你说。  生: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画杨桃。  师:你起来,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画洋桃》这篇课文?  (此生无言,众笑)  师:因为想学知识,因为这是课程的内容。那节美术课就是画杨桃的内容。通过画杨桃,学生不但学会了画,还懂了好多道理,懂了吧?这道理是什么,咱们完了再说。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我想为什么画东西不能画得想当然?  师:对了,你写到黑板上去。谁还有?(学生板书问题)  生:我知道“熟悉”的意思就是知道得清楚。  师:你熟悉我吗?  生:熟悉。  师:因为以前上过一次课了,但是你对我的熟悉有对你们班主任老师那么熟悉吗?  生:没有。  师:了解的程度越深,就越熟悉。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教诲”的意思,就是教训、教导。  师:对,你说。  生:我知道“和颜悦色”的意思就是形容态度温和,和蔼可亲。  师:对,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我想问为什么画杨桃的那个同学把画交给了老师之后,老师没有笑他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其他的同学却哈哈大笑。  师:对,同样一件事情,老师就没有笑,同学们却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咱们一会儿再说。还有别的问题吗?你说。  生:“半晌”的意思就是半天。  师:对,可以,你说什么?  生:为什么有几个同学觉得“我”画的杨桃不像杨桃?  师:你们俩提的问题都一样。因为觉得不像他们才笑,是不是?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画杨桃的过程,共写了19 个自然段。  师:画杨桃的过程?接着他的话,谁能继续往下说?这篇课文就单单写了画洋桃的过程吗?你说。  生:还告诉了我们画杨桃一定要从不同的方向去看。  师:“告诉我们画洋桃从不同的方向去看?”你的意思是说,杨桃放在这里,你先在这里画,再去左边画,再去右边画?(众笑)是这意思吗?  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就是画每样东西都要认真观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  师:有点意思了,你说。  生:这篇课文就是说了从什么角度看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还有吗?你说。  生:这篇课文还告诉了我们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样子是不一样的。  师:对了,还有什么?好了,我给画一样东西,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  生:能。  师:试试看吧。(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两边还各有个小角,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如图:  生:车轮。  师:车轮?不对。  生:马蹄。  师:马蹄也不对。  生:蜗牛。  师:蜗牛?不是。  生:指南针。  师:不对,指南针的针跑到外面去了?(众笑)猜不着了吧?  生:人造卫星。  师:卫星我可不会画。  生:迷宫。  师:不是。  生:这是古时候人们推的车子。  师:不是。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早茶的时候,茶桌上有茶壶没有?  生:(恍然大悟的)有。  师:这个图是从哪里看茶壶?  生:上面。  师:从上面往下看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啊?你刚才问我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东西就有不同的结论,这回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坐下。我再画样东西有兴趣猜吗?(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最善于画圆圈,一个小圆圈,两个小圆圈,三个小圆圈,四个小圆圈,五个小圆圈,然后再把它们围起来,是什么?你说。如图:   生:豌豆。  师:一个豌豆夹?不对,这还是惯常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  生:冰糖葫芦。  师:外面还包着纸?(众笑)  生:扁豆。  师:扁豆和豌豆是一样的。能猜着吗?你说。

  生:坦克的车轮。  师:这辆坦克立起来了?(笑声)  生:毛毛虫。  师:不是。  生:蚕茧。  师:蚕茧,五个蚕茧连在一起了。猜不到了吧?你们看我这只手,从这个端点来看(师将手伸展指尖对着学生)看这只手是不是画的样子?  生:是。  师:可我要画成这样子(在黑板上画了只正面的手)一看就看出来。因为这是习常性的观察法,而今天我让你们从手的端点来看,就看不出来了。刚才有同学问看到那个同学画的杨桃像五角形,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  生:因为同学们都用平常看惯了的方法去看,觉得画得不像,才笑。  师:嗯,你们把这一点弄懂了,很好。你们对画画感兴趣吗?  生:感兴趣。  师:感兴趣你再读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根据你们刚才的发言。我觉得有些同学似乎懂了。你们提的问题也不错。现在自我衡量一下,这篇文章你们读懂了没有?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要没有读懂的话你告诉我哪里不懂。再看看课文,如果没把握,你得告诉我哪里不懂,都懂了咱们就下课。哪里还不懂?你说。  生:为什么这位老师讲的话和“我”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呢?  师:记住你的问题。你说。  生:每篇文章都有含义,但这篇文章有什么含义呢?  师:含义还不太明白,坐下。实际上你们刚才不是说,我读懂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含义。至于这个道理你懂得是不是非常准确,非常深刻,然后再研究。好吗?你能提问题吗?  生:为什么父亲那么严格要求“我”?  师:你的意思是希望你的父亲对你要求松点吗?(众笑)你说。  生:为什么老师不直接表扬“我”?  师:为什么老师不直接表扬“我”?嗯,你说。  生:为什么“我”读小学四年级时,父亲才教“我”学画画?  师:你的意思是嫌他父亲教得太晚了?看来你们提的这些问题对理解课文不是很重要的。可能你们理解课文差不多了。你还要说吗?  生:我问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师: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老师看了我的“画”要拿起来问大家?  师:为什么拿起画来问大家?嗯,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看来大家对课文真的理解得差不多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下面开始考试。愿意不愿意接受?  生:愿意。  师:好的。(教师从旁边拿过一个话筒架竿,放教室中间,手中拿一胶袋)你们猜这胶袋里面有什么东西?  生:杨桃。  师:对。前两排同学向后转,把椅子挪一下。我这里真有一个杨桃,想让你们来画。你要能够画正确,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课文里面讲的道理,也就是含义,你们也就懂了。你要是没懂就画不正确。我一会一看你的画我就知道你懂了没有。我把杨桃放在这里。(教师将洋桃插到话筒架竿的顶端)不画这个竿子,只画杨桃。打开你们的本,不用画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廊就可以。给你五分钟的时间,开始作画。  (学生作画,教师查看)  生:好了,大家抬头,很有成果。好多优秀作品我已收集过来了,咱们先下课,休息10 分钟再上课。                第二课时  师:现在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生:懂。  师:你要想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你在评价的时候就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听懂这个意思没有?  生:听懂了。  师:咱们先看一位同学的画。(将一位同学的画放在投影仪上),这幅画是谁画的?(学生起立)大家看清是他画的。开始评价,你说。  生A:(站在自己座位上说)我觉得他没读懂课文。  师:停一下。从他一开始发言,我们就应该发现他的评价对不对?你说。  生:他的方法是不对的。  师:你是说画画的人不对呢?还是评价的人不对呢?  生:他。(指评价的学生A)  师:那你说吧,他怎么不对?  生:他说..他说.  师:你先坐下组织一下你的语言。谁知道他(指A)这样评价对不对?  生:评价者是错的,因为他没有引用课文上的语言..  师:我可以断言,他即使引用课文的语言,也不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来。想想为什么?你说。  生:因为他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的。  师:对了,他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他应该怎么办?  生:他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  生:有。  师:哪里?读出来。谁找到了,关于这一点的叙述。你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还有“审视”。   师:你跟他说的是同一句话,为什么要强调“审视”?  生:因为..  师:谁知道她强调这个“审视”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审视”?  生:因为强调了“审视”,就可以判断他画得对不对。  师:你应该从“审视”这个词的词义上去理解。“审视”是不是就看一下?  生:不是。  师:是不是就观察一下?  生:不是。  师:怎么看?  生:认真看。  师:认真地,还有检测、检查的眼光去看,那就叫什么呀?  生:审视。  师:对了,还有一处可以证明评价人说得对不对的地方。刚才你们找到一句是老师去画画人的位置上

  去看、去审视。还有哪里?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  师: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  生:请他们坐在“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  师: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对不对?  生:对。  师:现在你知道你哪里错了没有?(对评价的学生A)  生:知道了。  师:那么应该怎么办?我还让你来评价这位同学的画,你自己采取行动。  生A:(仍然站在他自己的座位上说话)他这幅画是对的。  师:还是这样来发言,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在下面议论)  师:他(指A)读懂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你把刚才同学们读的课文,再读一遍给他听。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对,这是一段,再读:“让那几位同学..”大家一齐给他读。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对A)这两段你听明白没有?  生:没有。  师:还没听明白?大家再读一次。你注意听。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  师:对,这是一处。(对A)因为你不懂,所以我加一个问题问你:老师为什么要走到那个画洋桃的孩子位置上去?  生A:因为老师要审视一下..  师:没有答对。课文上也有答案,找。老师为什么亲自走过去,也让笑的同学走过去?课文上有答案。  你读出来(指另一生)  生(读文):“提起洋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  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洋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对A)“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这句话意思懂不懂?  生A:懂了。  师:懂了。再读读同学们那句话,大家一起读。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好的,让同学们也坐到“我”的座位上。现在我还请你(指A)评价刚才那幅画。你再采取行动。  (A 生下座位走到画图的学生位置观察杨桃)  师:这次他(指A)读懂文章没有?  生:读懂了。  师:现在他读懂了,(对画图的同学)你起来,让他坐到你的座位上。你(指A)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  生:这位同学画得对。  师:画得对,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A(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引用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他(指A)现在读懂课文没有?为什么?  生:读懂了,他知道要走到画画人的位置上去评价。  师:很好。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进行评价(放图于投影仪)  生B:(走到画图者的位子上)这幅图他画得不像。  生(画图者):老师,我这图画得很像。(老师走到画图者的位子上,低头观察,并对照图画)  师:是啊,他这幅画得很像。  生B:就是不像,我怎么看都不像。(众笑)我就是在他这里看的呀!  师:(纳闷地)这就怪了,(忽然醒悟)对B 说,你坐在他的椅子再观察对照一下。  生B:(坐在作画者椅子上)这样看,他画得像了。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B:刚才站着看,我个子高,现在坐下,眼睛的位置降低了,杨桃下面的几个角的侧面也能看到了,所以变得圆圆的了,他画的也是圆圆的。  师:那么你刚才硬说人家画的不像,为什么呢?  生B:还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师:很好,(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他读懂课文没有?  生:读懂了。  师: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  生:做到了。  师:引用有关语句。  生B:(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了,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有学生起立,教师放图于投影仪)咱们看这幅画。看清没有?谁来评价?请那个女同学来吧。(此女生先到画图同学位置上观察杨桃)她读懂课文没有?   生:读懂了。  师:谁能评价她?为什么你说她读懂了。  生:因为她亲自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去观察。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他也读懂了。你起来让位给她。(让女生坐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看图看实物。说自己的意思,也要引用课文上的话。  生(女):我觉得这个同学画得不像。  师:讲道理。一边说自己的,一边引用课文的。  生(女):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不一样。  师:那你的观察和他的图画的差别。  生(女):我的观察和他画的不一样,因为他的图好像是一个蝴蝶图形。我在他这里的观察好像是个五角星一样。 师:她刚才说话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  生:蝴蝶。  师:不是。  生:观察。  师:不是,要注意会听人家的话。你说。  生:.像。  师:不是。  生:像五角星。  师:你说他怎么观察就像五角星了?再重说刚才那句话。

  生(女):我从这个地方看这个杨桃好像五角星。  师:听到她这句话没有?  生:听到了。  师:哪个词重要?一起说。  生:这个地方。  师:对了,都读懂了。她强调“我在这个地方看洋桃”就是五角星,但他画成蝴蝶了。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接受不接受?(对画图同学)  生:接受。  生女:(读文)“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洋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师:看起来像五角星,但他没画成五角星。  生(女):看得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师:还是没找到。找找课文直接批评他的那句话。找到了你就懂了。哪句话?  生女:(读文)“我们看见别人把洋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他没有画成五角星呀?该画成五角星他没有画成呀?课文还有批评他的话,哪句话?  生女:(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  师:那一句话还没读出来,你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他读得是谁的话?  生:爸爸的话。  师:爸爸的话,你再读一遍。(此生重读)那么刚才这位画画的同学,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样的。  师:是五角星样的就应该画成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样。  师: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蝴蝶,犯了什么错误了?读。  生:(读文)“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犯什么错误了?  生:画走了样。  师:为什么画走了样?  生: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刚才课堂提问,谁提了一个关于“想当然”的问题?你是怎么提的?  生:我当时提的是: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生:这是因为画画如果想当然的话,就会把画画得乱七八糟,画走了样。  师: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像写生画那样,仔细观察。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  生:老师。  师:老师说的。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  生:相似。  师: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对了。刚才有一个同学还提问,为什么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谁提的?现在明白没有?一个父亲一位老师,为什么说的话这么相似啊?为什么?  生:因为这都是画画的要求。  师:你有别的说法吗?  生:这是因为他父亲和老师的经验是一样的。  师:他们有经验,觉得做事情的正确办法是这样的,所以父亲说的是这样,老师说的也是这样的。因此他们的话就怎么样啊?  生:相似。  师:好了,经过这一段的读和对图画的评价,你们都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你起来,你刚才说这课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说了,你讲那个道理就是含义。你现在对于你刚才讲的道理,有没有更深入的见解?  生:没有了。  师:那么把你认识到的再说一次。  生:画画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那该怎么办?  生:将自己看到的就画下来,不要想当然地画。  师: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啊!  生: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就本课而言,他全懂了。你们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我相信也全懂了,但再深一层你们还不太懂,一会儿咱们再说。现在你们再看看书。刚才有个同学说了,“老师我知道课文一共写了19 段,”对,那么你们根据我们刚才讨论的情况,实际上重要的段落只有几个?哪几个?找出来。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师:第一个最重要的段落是哪个段?   生:第十八自然段。  师:还有没有重要的段落?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内容?简单地说。  生:他爸爸对他的要求。  师:对不对呀?对,咱们记录在这儿。(教师板书“爸爸的话”)第二个重要自然段,你说。  生:十八自然段?  师:到那么远了吗?  生: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什么的?  生:讲“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师:简单地说,“ 我”在干什么?  生:画杨桃。  师:对,第二自然段,“我”的画。(板书“我的画”)还有哪一段重要?  生:十八自然段。  师:十八自然段是讲什么的?  生:讲老师说的话。  师:对,(板书“老师的话”)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你看他写老师和同学问答的过程,写了好长,是不是呢?一句一句对话。其实它只起了个铺垫的作用,衬托环境的作用。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  生:(读文)你看见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她找的地方对,就是不够简炼。要概括,哪几个字?最重要?  生:你看见一件东西..  师:还跟她一样在读,没有概括。我告诉你们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你说。  生:想当然。  师:“想当然”?干事情,都应该想当然?(众笑)  生:应该是:不要想当然,不要画走了样。  师:这是八个字吗?(众笑)谁能说八个字的举手?  生: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师:多一个字。再去掉一个字,重说。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这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把这八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在他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完全正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你先说。  生:八个字  师:讲。  生:角度不同,样子不同。  师:这是在讲道理吗?好像不是。  生:看到什么,画成什么。  师:意思对了,但还不太合适。  生:见到什么,就画什么。  师:你在街上看到狗就画狗,看到人就画人,是这意思吗?  生: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师:不能也用八个字来说吗?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对,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谁说的过来,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再抬头,提最后一个问题。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对了,只有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指板书中间一行)才能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课文全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课文全明白了,我们能不能跳出课文来看广大的世界,看众多的事物,想不想?  生:想。  师: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跳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比如我今天上学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老汉,在逗一只猴子招人看,在耍猴,我被他吸引了,一下子忘了上学的时间了。等到想起来了,跑到学校里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了?那么根据“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个要求,我应该怎么说话?  生:事情是什么样的就说什么。  师:那么你要是看耍猴的同学,我是老师,你怎么跟我说?  生:我今天半路上看到老汉耍猴,忍不住就去看了。  师:结果..?  生:结果忘了时间,就迟到了。  师:应不应该这么回答呀?  生:应该。  师:应该,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时间的关系就不说了,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这样是不是已经从“画杨桃”里跳出来了?  生:是。  师: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你起来,刚才我说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含义也明白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更多一点了?  生:是的。  师:知道什么了?  生:知道了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  师:都应该实事求是。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生: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师:对了,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办事,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好了,课文没什么问题了,看看这几个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指学生上课初在黑板上写下的问题)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还有,为什么老师的神情会变得严肃了?因为其他的同学..  生:因为别的同学对我这种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态度不但没有夸赞,而且还讥笑,所以老师严肃了。  师:还有,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还用解答吗(生答:不用了。)不用咱们就下课吧。  全文板书样式: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相关链接】——【对支玉恒《画杨桃》课堂简评 】:    最近看了特级教师支玉恒今年3 月在广州所讲《画杨桃》的课堂实录。课堂上支老师不但充分展示了他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机智巧妙的教学风格,而且结合教材实际,设计了独树一帜、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极佳。本人惊叹之余,不禁情激而命笔。  支老师的这一教学,以愚之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步骤。四个步骤构思不同,方法各异,然而环环相扣,逐次加深,最后殊途同归,瓜熟蒂落。整个教学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像他以往的教学一样,支老师上课伊始,首先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支老师向来主张: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他不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角度不同、样子不同”和“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之上,而疑难也同样产生在这两点之上。(此刻,更重要的理解重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自然也在预料之中。)根据这种情况,支老师的教学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支老师有备而来。他拿出了两只杨桃(广州这个南方都市提供了方便),放在学生们座位的中心,让学生各自去画自己所看到的杨桃。支老师说:“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只画轮廊,不必细描。”学生兴致很高,大家都转身面对杨桃静静地画起来。请注意,支老师没有像课文所说那样“把杨桃摆在讲桌上”,而是有意放在教室中间(用一支话筒架竿高高插上,学生坐着能看到杨桃底部)。摆在这样的位置,学生从四面八方去看,就有了四面八方各种不同的角度,比课文所讲的情景增加了不少角度(当然也增加了难度),使学生既有课文作借鉴,又不能照课文所讲依样画瓢。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支老师又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这种“明理”的教学设计,表现了支老师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与一般的教师板画和学生画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支老师进行行间巡视,并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支老师让大家停下来,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请同学们“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课堂上这个评价的过程进行得巧妙、有趣而精彩。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开始发言。支老师立即请他停下,对全体同学说:“他这样发言评价,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正确的意见!”老师这样武断的说法,引起学生的惊诧与怀疑。支老师又说,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正确评价别人作品的方法来。学生们又认真读书,经过一阵沉默和讨论,有学生站起来读课文了:“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读了这两句话,支老师对发言评价的男孩子说:“听完了这两句话,请你采取行动!”这个男孩子还是张口就说,支老师又让他停下来。这时其他学生议论纷纷,已经有些学生急不可待地举手。支老师不动声色,只是让男孩子再读一下刚才读过的两句话,并要他用课文语句对照自己的行动。男孩子读完了,想了想,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走到作画者的位子上去观察杨桃,然后开始发言。等他说完,支老师又让其他同学用课文中的话评价这个男孩子的发言是否正确。有的学生又读出了:“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了”等句子,并发言说这个男孩子走到作者的位子上观察是对的,因为只有与作者在同一个角度观察,眼里的杨桃才是一样的。接着,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评价第二幅作品时(这幅画画得很正确),评价者走到作者位上观察以后,硬是坚持说画得不对。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在作者的位子上站着观察的。这个位置正对着杨桃的一个端头,杨桃看起来是一个有五个尖而细的角的五角形。但画上画的却是只有一个上角是尖尖的,其他四个角都画成了半个椭圆形的样子。支老师让评错的学生自己寻找评错的原因。这次他找不到了,说:“我和作者是站同一位置,从同一角度观察的啊!”其他同学也不知怎样解释,一致认为作者画的不对。支老师看看时机已到,就请他坐在作者的位子上观察杨桃。这一坐下,他承认作者画得对了。他说:坐下来,眼睛的位置降低,杨桃下面的四个角的侧边部分也看到了,因而变成四个半边的椭圆。其实还是“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这时,支老师又请作画者来读课文,要他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对于画得不正确的作品的评价,则重点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来认识画错的原因。   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在整个评价活动中,支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课上到这里,支老师话锋一转,对学生说:“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落?”学生一下子指出课文1、2 和倒数第2、3 个自然段。支老师再一次请大家朗读这几个段落,并指出,读一篇文章,要抓住它的重点段落章节,在重点段落章节中再抓住它的重点语句,就能较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这是一个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支老师还把上课初 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支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支老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画杨桃要“是什么样,画什么样”,那么做其他事情呢?经过师生举例说明,最后归结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在支老师的课堂上,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支老师的这次教学,的确是独树一帜,的确是恰如其分地切合教材特点,具有很强的教学个性。  对于阅读教学,笔者也曾反复思索。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克服这些弊端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实现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于“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支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他的《第一场雪》、《太阳》、《再见了,亲人》、《西门豹》、《曼谷的小象》等等,都是阅读教学共性规律的个性化体现。在教《画杨桃》中,他从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渡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他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含、重点都已一目了然;他没有搞什么“练习册搬家”式的所谓训练,但学生对课文语言、理念的运用已充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最明显的特点,是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我甚至感到,在支老师的课堂上,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读来解决。特别具有启示意义的是,支老师根据“这一课”教材的特点,设计了“画”与“评”这两个教学“环节”。而这两个环节,又恰恰是通过多读、多思、多感悟巧妙而妥善地进行。

推荐站内搜索:江西省自考成绩查询、工作日志范文、湖北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准考证、抄写三年级日记、河北省自考成绩查询、电影观后感800字、公务员面试题库、教师资格证笔试成绩查询、小学五年级作文大全、

支玉恒教学实录:《画杨桃》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支玉恒教学实录:《画杨桃》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5284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