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精选13篇)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1
第三首写他的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辞官归田的人当然不会种田,他种的豆,草盛苗稀,难得的是早起去锄草,一直到带月才归,这时已是夕露沾衣了。他想的不是怕衣服沾湿,而是把豆种好,这是辞官归田者的想法。就农民说,只想把庄稼种好,根本不会想到衣服的沾湿;辞官归隐而不劳动的人根本不会有这种体会;只有渊明才有这样殷切的体会写出了这样反映真实思想的诗。注家都引《汉书·杨恽传》里杨恽感叹:“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借南山的荒秽不治来讽刺汉朝的政治。渊明在这里并没有这种思想。按:渊明不满意刘裕代晋,但在他作这几首诗的义熙二年刘裕平定桓玄的篡位以后,没有入朝执政,还谈不上刘裕代晋的事。这里只是反映渊明从事劳动时的心情。
就这几首诗看,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正像《诗林广记》里引苏轼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也引杨时说:“冲淡深邃,出于自然。”诗的语言比较质朴,也是简约的。把做官比做“落尘网”“在樊笼”,把归田说成本性是这样,这里有很多感触,都没有细说。把遇到乡里人只说“但道桑麻长”;写劳动,只是“晨兴”到“带月归”,怎么样的艰苦也不写。在这些地方,把深情和感受都含蕴着,所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可供体味,所以感到内容深邃。这也同他的性格有关,他是那样冲虚恬淡,把一切生活遭遇用自然朴素的话表达出来。假如光看他的语言朴素简约,就会像《诗品》说的“世叹其质实”。假如能体会到在朴素简约的语言里含蕴着深厚的情思,从中反映出他的真挚的性情,高尚的节操,就会像萧统在《序》里说的:“其文章(诗文)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比京。”萧统不愧为最早赏识渊明的人。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2
一 朗读诗要注意节奏,正确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比如“故人/具/鸡黍”,“谁家/新燕/啄/春泥”。试准确划分节奏,朗读这五首诗。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传统作法,强化诵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
二 默写这五首诗。
略。
三 体会这五首诗的意思,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啥?
这里的“愿”,除了可按课文注释理解外,也可引导学生广泛讨论。教师不妨把《归园田居》中另外四首诗告诉学生,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愿望。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进一步理解。
2.《过故人庄》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钱塘湖春行》是通过哪些景物描绘西湖风光的?
通过“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等,描绘了西湖风光。
4.《书湖阴先生壁》用了啥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拟人手法,将物拟作人:“一水护田”“两山排闼送青来”,写出了水和山的情态。
5.《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么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也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只要意思对即可,不必绝对一致。
《诗五首》教学建议
一、教学古诗词,要着重指点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
二、要指导学生朗读这五首诗,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
三、关于古代诗词教学的建议。
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让他们(指学生)与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触(那所思所感虽是古人的,可是历久常新,仍然使后代人感到亲切),涵养和培植的收效自当更多。
……
一些不易了解的词语,当然要由教师先给讲明;其余的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体会并不是啥神秘的事儿:第一,在于透彻地了解字句;第二,在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见诗人的经验。这两层功夫,小学生当然未必能够到家;但是呢必得让他们试着去做。体会得确切,经教师给他们评定,他们便有自己发现的愉悦;体会得不对,经教师给他们纠正,他们的印象就比随意听讲深切得多。每首之后附有解说,是供给教师参考的。先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教师与他们讨论,给他们指导,讨论和指导的办法大致如解说。我们并不希望教师按照解说,全部讲给学生听。学生体会出来了的,当然不必讲。他们说的话虽然与解说不同,意义却彼此一致,教师也可以不讲,不必拘泥于解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话也许就足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每首讲授之后,最好让学生熟读。这与他们自己的体会和教师的指导有关;二者都做到了家,他们便尝到诗中的滋味,不待强迫,他们自然乐于熟读。熟读了的诗歌,在休闲时间复诵一回,像他们常常唱一回歌一样,对于他们心灵上的补益是不限量的。
(叶圣陶《小学生诗选·序》)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3
教学目的
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
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正课
(一)《进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也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
探望爸爸,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从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此别乃是别中之别,也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时哭哭啼啼、缠绵排恻的老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日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土,官司朦员外郎。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Lenovo、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飘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家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景色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故乡好,月是家乡明”,自己的故乡此时比这更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家乡。只觉得眼前江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顿生思乡之愁。
这首诗把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物与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合起来写,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中实写楼上所见的景物,虚写仙人乘鹤的形象,实虚相生,意味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三、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
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它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显得那么旖丽、凄迷。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后庭花》也名《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押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牛党令狐1的排斥,失势被贬,一生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3.点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啥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啥时候才能回家。时已入秋,年关将近。夜里只听雨声淋漓,池水定涨了不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啥时候回到长安,夜晚与妻剪烛夜谈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四、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平的心境。《泊秦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4
珠江三角洲的农村正传来岁稔丰年的喜讯,也必然打动无数怀乡者的情怀。只要曾在中国农村经历过民俗的感染,即使在今天来读南宋时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也会令人有遥接千载的感情,不因时间、地域之隔而无所动。
这首律诗,是陆游归隐会稽之后所写大量田园诗中值得欣赏的一首,仅是“柳暗花明也一村”的警句,就已传诵不衰,何况他还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极其静穆、纯朴而也具有民俗生活色彩的画境。
诗是从时序开始。当农村循着“秋收冬藏”进入腊月的时候,在一派丰年景象之中,农民的家庭例必酿酒以迎岁。不要以为缺乏佳酿,纯厚的农家都配备了饲养的家禽牲畜,加上盛情足以款待嘉宾。年逾古稀的陆游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与季节策杖出游,到山西村去做客。山西村大概就在会稽境内,会稽的山水风物,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描写早就令人神往了,茂林修竹,曲水潆洄,别有一番景色。可是在陆游的笔下,他却写出了新的感受,就是在“行行重行行”之中,山环水绕,漫步而前,似乎迷了路,可是豁然开朗,在柳阴夹道的前面却呈现繁花似锦的局面,大有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情调。在这时候,咚咚腊鼓之声,箫笙悠扬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按节气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一年一度的春社已近了。难怪村民循俗准备,各以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这是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诗人是亲身经历了,耳闻目睹了。有感于这样的淳风民俗及太平景象,他真乐意终老是乡,并与亲友相约,容许他乘风踏月扶杖而来,不分季节随时夜访,一杯相对,共话桑麻,也就不负桑榆晚景了。
陆游这首诗,具有牧歌的情趣,具有田园乐的特色,也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绪。他的另一首诗曾有“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已两忘”的抒写,可说与“闲乘月”“夜扣门”的恬淡情愫相通。
描写农村春社欢乐的诗,在唐代也有王驾写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说也是表现了农村丰收、节日欢乐的情景。陆游并非蹈袭,各有各的艺术特征。而陆游的“柳暗花明也一村”被后人用于体现人生的境遇,取得千古不灭的比喻价值,却已超出“诗在言外”了。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5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Lenovo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季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殊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季也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季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天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也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季,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品味鉴赏诗歌。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1、李白(701-762), 代伟大的 诗人,字 ,
号 ,有“ ”美誉,与杜甫并称为“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雄奇豪放,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 ,晚号 ,世人称 公、
先生, (朝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 、 、苏洵、 、苏辙、 、王安石、曾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常建, 代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4、杜甫(712-770),字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自号 ,
代伟大的 诗人,后人尊称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诗因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誉为“ ”,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5、曹操(155-220),字 , 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其诗以 见称。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二)字词梳理
1、注意下列字音:
岱宗( ) 决眦( ) 碣石( ) 澹澹( )万籁( )
竦( )峙( ) 萧瑟( ) 钟磬( ) 哉( )
2、解释加点字词
(诗中有些词语的含义比较重要,对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帮助,请你把它们的含义记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
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缘:
万籁此都寂 万籁:
岱宗夫怎样 岱宗: 夫(fú):
齐鲁青未了 未了:
造化钟神秀 造化: 钟:
阴阳割昏晓 阴: 阳:
决眦入归鸟 决: 眦
会当凌绝顶 会当: 凌:
一览众山小 一: 览:
水何澹澹 何: 澹澹:
山岛竦峙 竦: 峙:
幸甚至哉 幸: 至: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岱宗夫怎样?齐鲁青未了。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合作探究】
1、把握文学常识与主题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登飞来峰》
c、《题破山寺后禅院》 d、《望岳》 e、《观沧海》
在五首诗中,属五言律诗的是: 属七言绝句的是:
属唐代作品的有: 即景生情,饱含哲理的是:
寄情明月、赠送友人的是:
寄予作者伟大抱负的作品是: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五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飞来峰》: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望岳》:
《观沧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熟读背诵五首诗,赏析诗歌,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反馈
三、学习过程:
【诗文赏析】
1、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运用了啥修辞手法?这样写有啥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2、赏析《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该怎样理解?
答:
3、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象?
答: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了啥内容?其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
4、赏析杜甫的《望岳》。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 的景色。
一句写出了泰山之高; 写出了诗人望岳心情的激动; 写出诗人面对岱宗引发的畅想和宏愿。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啥感受?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答:
5、赏析《观沧海》
(1)这首诗选自《 》,是组诗《 》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2)这首诗哪个字统领全篇,哪几句写实景,哪几句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作者这样虚实结合来写有啥用意?表达作者怎么样的胸怀?
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图景?为啥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
答:
三、名句积累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其中运用拟人手法,借明月表达怀念朋友、对友人宽慰的诗句:
②《登飞来峰》一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
③《观沧海》一诗中虚写的句子是:
④《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名句是:
⑤《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对仗工整,巧夺天工,紧扣题眼的诗句(颔联): 。而全诗主旨之句(颈联):
【本课小结】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教学办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2、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
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
这首五律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 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气氛,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也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
4、小结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作者不写春季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诗五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教学办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五首中的前两首。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三首诗。
春望
1、作者简介。
2、题解: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春望,是作者亿看到的长安春季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3、课文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也是春季了,草木满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事,国都残破,与亲人分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长安,白发更见稀少。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的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支也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不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
2、题解
飞来峰也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日升\'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 。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 耳目,但是呢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进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
论诗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课文分析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应该有诗人自己的独创。即使像千古流传的李白、杜甫的诗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每个朝代都应有才能的人出现,成为数百年后的诗坛领袖人物。
4、小结
作者运用诗歌形式阐述了诗歌应有时代感、创造性的看法。
总结:
这几首诗都 是唐以来的名篇。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诗。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8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论诗》是七言绝句。
作业:完成课后一、二、三 题 。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8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朴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啥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也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悦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朋友邀我做客。“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把酒闲话。窗子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光简直令人陶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他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过故人庄》很能表现他的这一风格。
值得强调的是,孟浩然的田园情趣毕竟是封建文人的闲适恬淡之情,与劳动者的田园情趣有本质区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简介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也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么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Lenovo和想象,进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对于他的政绩,历史对他褒贬不一,但是呢对于他的文学成就无不交口称赞。他的许多诗文都写得别具一格,既具有高超的文学色彩,也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深得人们的喜爱。他的许多诗文讲究章法和格律,遣辞造句颇费推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护田”“排闼”等等,既是很深的典故,修辞手法也十分高超。此诗共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写庭院,也是对主人的称赞,这样再写院外,才能把山水写得充满深情。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代指庭院,可见主人屋舍的简朴,然而主人非常爱干净,人也非常勤快,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静”就是“净”,连青苔都扫得一干二净,别的不必说,该是多么整洁。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各种各色,一畦一畦的,整整齐齐,万紫千红,都是主人亲手栽培的。诗人称赞主人,他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用自己的双手把整个庭院摆弄得干干净净,美不胜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妈妈用双手护着小孩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挥写出千古传诵的名句。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也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也一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也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9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其中,五律的成就更高一些,此篇也恰是五律中的佳作。不过,他的作品乍一看去,好处往往不太显眼。如果说诗应该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或许可以说像清泉,要品尝它的色和香,还需要多用一些吟咏的功夫。其所以这样,跟孟浩然风格上的特点“淡”有密切关系。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也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中一种最亲切的招待。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 ,显示了气氛特征,也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也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也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元人马致远也许是从这里翻出了一段散曲:“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曲子贵露,往往把它的内容挑在竹竿尖上让人看,但我们却可以借助于这种露,去进一步挖掘孟浩然这两句诗的内涵,因为它有点像是用电影“分镜头”的办法,来展现孟诗那种浑括的意境。不过,孟浩然和马致远所处的时代毕竟不一样,马致远是处在“闹嚷嚷蚁争血”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元代,他通过所描绘的境界,表现了对外间的“红尘”的厌烦和逃避的态度;而孟诗并不把“不惹红尘”看得重要,反倒把城郭引来作为“故人庄”的陪衬。这是由于处在盛唐那样一个升平时代,周围的事物在人们心目中显得亲切美好的缘故。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格外畅快。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顾无杂言”,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也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进而引起对农作的关怀,分享收获的愉悦。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季节的特征。有了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景色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他所描绘的这种境界,所创造的艺术美,似乎和生活距离更近,联系更紧,能够引起人们许多关于农村的美好的回忆。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是因为求仕失望才不得已归隐的。虽然置身于“岩扉松径长寂寥”的环境,但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在思想中纠缠着,现在“故人庄”的这种农家生活似乎使他暂时得到了解脱,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皈依的表现,就是这样在临走时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宣告他不久还要再来。这种直率的表示,是从一个受到健康生活的洗礼,几乎恢复了童真的灵魂中迸发出来的动人的语言。诗人之来是出于故人的邀请,去时却不顾虑主人将要赔上鸡黍饭而预约重来。前后对照,这个天地对他的吸引,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也使人Lenovo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也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也都不曾显得薄弱。例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清新的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纯熟的表现。王士祯把它说玄了,认为是“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带经堂诗话》)其实就是孟浩然不在形式和字句上过分刻意雕琢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还是有它的“迹”可求的。他的与此篇相类似的一些诗,能领着你进入一种诗境,让你看到形象,感受到韵味,但要把它的诗境、形象、韵味归结为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或者说是由于某种单一技巧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孟浩然的作品标志着唐诗经过四杰、沈宋和陈子昂等人的努力,达到了成熟的境地。已经形成了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艺术风格。再往前发展,就是李白、王维、杜甫那种在浑融完整的前提下,既有文采,也有深刻的意境乃至宏伟气魄的诗篇了。李杜等人并不照搬孟浩然形式上的“淡”,但孟诗在“淡”中所包含的深厚、隽永、朴实、自然等素质,却被他们汲取并向前发展了。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10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朴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啥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也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悦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朋友邀我做客。“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把酒闲话。窗子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光简直令人陶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他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过故人庄》很能表现他的这一风格。
值得强调的是,孟浩然的田园情趣毕竟是封建文人的闲适恬淡之情,与劳动者的田园情趣有本质区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简介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也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么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Lenovo和想象,进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对于他的政绩,历史对他褒贬不一,但是呢对于他的文学成就无不交口称赞。他的许多诗文都写得别具一格,既具有高超的文学色彩,也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深得人们的喜爱。他的许多诗文讲究章法和格律,遣辞造句颇费推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护田”“排闼”等等,既是很深的典故,修辞手法也十分高超。此诗共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写庭院,也是对主人的称赞,这样再写院外,才能把山水写得充满深情。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代指庭院,可见主人屋舍的简朴,然而主人非常爱干净,人也非常勤快,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静”就是“净”,连青苔都扫得一干二净,别的不必说,该是多么整洁。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各种各色,一畦一畦的,整整齐齐,万紫千红,都是主人亲手栽培的。诗人称赞主人,他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用自己的双手把整个庭院摆弄得干干净净,美不胜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妈妈用双手护着小孩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挥写出千古传诵的名句。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也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也一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也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11
教学目标:
i.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3. 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瑰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欣赏五首古诗,感受“这边景色独好”!
二.诵读感知:
(一)诵读《饮酒》
1、 示范朗读(同时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
2、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
(二)诵读《行路难》
1、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循声低和。
2、朗读节奏提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这首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
3、学生自由练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诵读《己亥杂诗》
(四)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裁简介: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行”是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李白的《长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这一类。
2.朗读指导: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诗意。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罥(juàn) 衾(qīn) 庇(bì) 坳(ào)
重:chóng(三重茅) 长:zhǎng(成长) 丧:sāng(丧乱)
zhòng(重量) cháng(长林梢) sàng(丧失)
见:jiàn(看到)
xiàn(现此屋)
⑵ 学生大声读诗歌,注意掌握歌行体的朗读节奏。
(五)诵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三.词句理解:
(一)《饮酒》词句:
①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② 人境:指朴素的田园;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③ 尔:作如此、如是讲,概指前面两句。
④ 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
⑤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realme”。真意,即真趣。
(二)《行路难》词句:
① 茫然:迷惘的样子。
② 歧路:岔路。《淮南子•说林》里说,战国时杨朱见到歧路便哭起来。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呢?
(三)《己亥杂诗》词句:
⑴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不限。
⑵吟鞭:诗人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⑶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也称为落红。
⑷花:比喻国家。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词句: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词句: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季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四.意旨品读:
(一)《饮酒》意旨:
《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即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却难以言传
(二)《行路难》意旨:
写作背景简介:“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愤而写了这组诗。这首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金杯里盛着上等酒,这种酒一斗就值十千钱;玉盘里盛的精美菜肴更是昂贵,这菜一盘就值一万钱。李白对着这样珍贵的杯盘和酒菜,却停住了杯子,放下了筷子,一口也吃不下去。他拔出剑来向四周看看,心里茫茫然,不知怎样是好。他心里说:“我要渡过黄河,河上却冰块堵塞。我要爬上太行山,却遇上漫天大雪。”闲来无事,他只好像吕尚一样,坐在溪边垂钓,一会儿也像伊尹一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他不禁连连叹息:“行路难!行路难!”也愤慨地责问上苍:“都说人生的道路很广阔,我现的路在哪儿呢?”他无路可走,但并不悲观失望,反以言明志。“施展壮志雄心的机会,将来总会有的。到了那时候,我要挂起高耸入云的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一直驶过大海。”他坚信自己的理想将来总会实现的。
《行路难》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诗人心头的郁抑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待了诗人惆怅的原因。七、八句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想隐退闲居,可也幻想随时能受君命,实现“安黎元”“济苍生”的宏愿。“行路难……今安在?”是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发生的悲愤的慨叹和痛苦的呼号。“长风破浪……”两句展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相信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三)《己亥杂诗》意旨:
(1)了解作者: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三十八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小官,后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气势挺拔,颇有特色。他是晚清重要的诗人,著有《定庵全集》。
⑵ 了解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后也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成这组诗,共三百五十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及往事、回忆等。
(3)概括意旨:这首诗四句两层意思。一、二句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三、四句写诗人愿像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旨:
1、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人称“杜工部。”。他自幼学习刻苦,七岁时便学会做诗,到了十四五岁,其诗已备受前辈诗人的称赞。他曾在洛阳住过三年,与李白成为好友。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本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可是处处受到排挤、打击,就连小儿子也活活地饿死了,这苦难悲惨的遭遇,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于是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统治者,著名的“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就应运而生了。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他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晚年他流浪在潭洲、衡洲、耒阳一带,船成了他的家,长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公元770年冬季,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季,杜甫弃官到秦州,也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起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呢,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季,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概括诗意,明确:全诗共四段。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深秋时节,天空高阔辽远,狂风怒吼,卷走了草堂顶上的茅草。茅草被风卷着,飞过了江,散落在江边上,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低的飘来飘去,落在积水的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小孩欺负我老了,没有力气了,竟忍心这样当面抢起东西来,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他们不转来。只好回到家里,倚着拐杖独自叹气。
一会儿风停了,云的颜色像墨一样。秋季的天空迷迷蒙蒙的。渐渐进入黄昏,进入黑夜。盖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似的。宝贝儿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里子都蹬裂了。屋顶漏了雨水,淋下来,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阵雨虽然过了,小雨还密密麻麻地不断地下着。这样长的夜晚,床上湿淋淋的怎么挨到天亮呢?这一夜因为很难挨过,所以觉得夜更长了。
杜甫睡不着觉,想到在这个“丧乱”的年代里,不知有多少穷苦的读书人跟他一样流离失所。他想:怎么才能有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庇护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让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呢?想到这里,他不由得长叹一声:啥时候在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的高屋华舍,那么,即使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小结: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旨:
1.作者及背景简介:岑参(公元715~770),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所谓“国家六叶,吾门三相”。但他的伯祖父和伯父都是获罪被杀的,爸爸岑植做过刺史,在岑参幼年时便已死去。由于爸爸早死,家道中落,他从小便刻苦读书,以求出路。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时值西北边境一带战争频繁,岑参向往建功立业,曾两度从军到西北边防军队工作,有舍身抗敌的雄心壮志。晚年迁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56岁那年,客死于成都,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现存诗360多首,其中以写边塞生活的诗最为出色。他曾两度出塞,边地风光,戎马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写出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在出塞的时候创作的。
2.体会诗意:
全诗有两个主要内容:咏雪和送别。开头四句写胡地奇丽的雪景。“北风卷地白草折”写风,“卷”字写北风席卷大地的态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先点明时间、地点,突出飞雪之早,气势之奇。“即”字足见作者惊诧之情。“飞”表雪下得猛而紧,与“卷”照应,写出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状写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景,用梨花喻飞雪,而且以千万株梨树枝上的繁英喻玉树琼枝上的雪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笔锋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军中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写大雪的寒威。风吹散雪花点点入帘湿幕,四周骤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锦衾嫌薄,将军的硬弓拉不开,都护的盔甲冷难着,实在奇寒难忍。
“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雪中送别归客。“瀚海”两句,万里阴云,百丈坚冰,是雪的陪衬。这两句过渡,将视线也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中军”两句,中军置酒,众乐齐奏,一时热闹,却提不起送别人的兴致。“纷纷”以下六句,写酒宴后送别的情景。别宴持续到垂暮,终须散席;送客从辕门外直到轮台东门,总要分手。出得辕门,环顾四周,但见雪白世界中的一面鲜红旗帜。它在茫茫雪原中显得如此鲜明;在北风的猛烈拉掣和冰棱的覆盖下欲翻不能,显得异常坚强。再看归客前程,雪满天山,归途艰险。归客远上,山回路转,不见人影,只在雪地上留下数行马蹄印迹,惹得诗人凝思慨叹。
五.名句鉴赏或Lenovo:
(一)《饮酒》品味与Lenovo: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抒写了“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到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二)《行路难品味与》品味与Lenovo: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què)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
(三)《己亥杂诗》品味与Lenovo: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去继续为国效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一个“更”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季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季。
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品味与Lenovo: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这和杜甫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总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味与Lenovo: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边塞气象变幻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迎风赏雪的惊喜之情。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不仅写冰天雪地,阴云低垂,而且传达出诗人送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3:“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雪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他们心中奔涌的豪情。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作结却不离送别,景中融情,耐人寻味:友人已去,诗人不顾风雪侵衣,看着雪上马蹄印迹,在想啥?不尽思潮,凝聚笔端。而巍巍天山、茫茫雪海为背景,为送别增添豪壮的气氛。
六.巩固练习:
(一)背诵五首诗。
(二)【活动与探究】
1、七、八年级我们已接触过60多首古典诗歌,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以“古诗中的_________”为题,围绕你选定的专题,把你所学过的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可以为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一首诗作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简介,对摘录的诗句加以点评。
2、艺术是相通的。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留心品味,就会发现,许多诗歌可以绘成画、谱上曲、编成舞来欣赏。请换一种艺术样式来表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如绘一幅画或改编成诗剧来表演。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配乐朗诵,力求声情并茂,并把它录制成磁带,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山、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也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乐的极峰。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
1、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2、为啥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提示:这是一个探究性问题,在初步了解李白、杜甫的诗作后,感受诗人的不同风格。这首诗应该为杜甫作品。因为这首诗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
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运民生,且充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洒脱,也明显地蕴含了这个阶级的停滞和走下坡路的趋势。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1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
教学办法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办法。
媒体设计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沛、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
(一)解题
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了解王维。(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
3.教师小结: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要求:听准字音,辨别节奏。
正音:属( )国 征蓬( ) 汉塞( ) 萧( )关 燕( )然
2.师生配乐朗诵,明确节奏。
3.默读,边看解释边揣摩诗句的意思。
4.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5.解读,学生读句解句,有异同处讨论纠正。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10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赏读,反复读这首诗,你觉得写得怎么样?哪几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学生畅谈后,教师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出使边塞,恰在春季。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便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也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啥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也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也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怎样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该诗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沿途所见,其中第5、6句为千古佳唱。
6.学生配乐吟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三、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解题
1.读标题,你知道了啥?你了解王昌龄吗?李白这位有“诗仙”之称的大名人你知道多少?
2.教师简介:李白听到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护细行”,得罪贬官这不幸的遭遇后,同情和关切之情顿生,于是写下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李白的诗友。他擅长七绝,是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气势雄伟,语言凝练,格调高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他25岁出蜀游历。一生曾两次做官,不仅没有使才干得以发挥,反而遭到排挤,贬官,流放。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与杜甫齐名。
(二)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正音并注意诗的节奏。
2.随录音朗读。
3.自读、质疑、解疑?并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啥景?抒发了啥情?两者之间有啥联系吗?
②说说“龙标”之意。
③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4、学生边讨论,教师边归纳小结: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龙标:地名,诗题指龙标尉,第二句中指王昌龄。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以前一些名作。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呀!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4.学生吟诵全诗。
5.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2.教师根据学生小结总结。
五,布置作业
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扩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杨花飘零,杜鹃鸟悲鸣,我听说王昌龄贬官后曾经过湖南与贵州的交界处。我把一片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随风送到远在夜郎西边的龙标。这是李白听说诗友遭贬官后寄赠的诗作,全篇充满了同情和关怀。
第二课时
一、优秀习作选读(选1~2篇上节课学生扩写的短文配乐朗读)
二、导读《春望》
(一)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至二载(757)年三月,诗人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历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眼前的春景便令人感慨万分。于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便也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春望》。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读。
2.根据要求自学《春望》。
(1)注意下列字的音、形、义:
溅、搔、簪。
(2)一个“望”字统领哪几句诗,观察顺序是怎么样的?
(3)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4)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啥?
(5)新问题。
3.互检互议。
4.集体赏析。
(1)听配乐朗诵。
(2)师生齐诵。
(3)讨论“望”字的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诗的前4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也由远而近,视野从国到山河,再由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4)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话一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涵蕴之丰富。
(5)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即兴说话。
5.朗读全诗。
三、比较阅读《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请大家回忆并背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解读一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解题
王安石的散文笔触雄健,其诗歌也很有气势。这首诗是在他登上飞来峰(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后所作的。
(三)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这一首诗,描述飞来峰上的景,以及作者登上飞来峰的情。
(解说: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自由想像,言之有理就行。)
2.绘《登飞来峰》图景。
3.老师稍加点拨:这是一首写景诗。诗的前两句用直写登高的手法,意在表现飞来峰塔的高峻;后两句写诗人登塔后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即指不怕朝中奸臣蒙蔽皇帝,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此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诗中的景物描写含寓着很深的哲理。
四、导读《论诗》
(一)导入
唐朝以来有许多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流传万口,但是呢“江山代有才人出”,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赵翼也是怎么样看待古人的诗呢?
(二)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晚年以著述自娱。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诗人。
(三)读诗
示范读全诗,学生一读正音,二读掌握诗的格律,三读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这首论诗绝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前两句“李杜涛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极写李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但其诗篇毕竟是古时写的作品,已觉“不新鲜”了。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各个时代都有天才诗人,开一代新的诗风。
(四)小结
赵翼并非否定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提倡创新,摆脱崇古观念的拟古的创作办法,造就新时代“领风骚”的伟大诗人。诗寄寓了诗人对人才辈出的殷切期望。
(五)拓展阅读(《论诗》其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说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是作者就文艺的批评鉴赏而写的诗。
诗人生活的时代,文艺界风气极差,人们常常不顾事实,人云亦云,随口乱说。诗人以矮人看戏为喻,说他戏没看到,却“随人说短长”,诗的后3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文坛上信口雌黄的恶劣现象。而在首句“只眼须凭自主张”,诗人提出了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几首诗。
2.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开去……
3.语文活动:“古诗知多少”竞赛活动。
(设计者:陶妙如 刘敏)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篇13
陆机在《文赋》中说过:“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这是要求诗文贵在创造,求得自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看看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也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这首诗为啥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也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也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
《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推荐站内搜索:考试信息网、心情日志大全、河南自考网上服务平台、关于心情的日志长安大学考研成绩查询、陕西自考成绩查询、席慕容散文《时光》、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教资考试准考证、一建准考证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