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感悟与思考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么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知识归纳】一、 中央政治制度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2.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强化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强化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办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答案]a 2.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么样的地位?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强化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中国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强化,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例2]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a.陕西 b.云南 c.河北 d.河南[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元朝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答案]c 3.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例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刺史权力的扩大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书台权力的强化[解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变为三级。[答案]b 拓广与探究[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 卒也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也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 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现象。[答案](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例2]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请你想一想:(1)北宋是怎么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 (2)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查一查有关资料,说说你的观点。[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第(2)问属开放式问题。不管啥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答案](1)①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后来也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②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2)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强化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呢这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巩固与评测【基础练习】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 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2.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a.起用布衣为相 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c.设内阁 d.以丞相领政。3.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4.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6.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a. 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 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c.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d. 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7.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 c.防止独裁 d.相互牵制9.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刺史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三公九卿制10. 从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11.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①郡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行省制度a.①②③ b.①③ c. ①② d.②③ 【综合运用】12.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 b.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d.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1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c.前者为削弱相权强化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强化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14.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1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开放创新】16.“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17.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第3课参考答案思考与判断: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强化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及作用巩固与评测:1.b 2.b 3.c 4.b 5.c 6.d 7.b 8.c 9.a 10。c 11。b12。d 13。b 14。a 15。c 16。c 17。b
共5页,当前第5页12345推荐站内搜索:四川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山西省专升本分数线、国家公务员打印准考证自考专业、生活日记大全、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中国人事考试网官网入口、我爱我家作文700字、吉林自学考试成绩查询、高中数学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