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通用12篇)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1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 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 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啥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 .孝文帝为啥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 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 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 ,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 内容 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 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强化对中原的控制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强化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来源:学.科.网z.x.x.k]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6、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突出事例不包括( )
a、胡人汉服 b、汉人胡食 c、实行 均田制 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7、493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 )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许昌
8、冯太后改革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三长制 b、俸禄制 c、均田制 d、改官制
9、西晋到隋统一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民族交往 b、民族冲突 c、社会改革 d、民族大融合
10、五世纪末,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 )
a、曹操 b、诸葛亮 c、孝文帝 d、刘备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巩固统治 b、加速经济发展 c、促进民族融合 d、推动文化发展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a、安定的政治局面 b、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仰慕
c、北魏孝文帝的政策 d、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往来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14、材料解析: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 为跋。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首位)也,应改姓元氏。”
请回答:
(1)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啥改革?
(2)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啥?意图何在?
(3)这次改革被称为啥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啥?
15、简答题:
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措施,谈谈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对今天的改革有啥指导作用。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2
第22课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难点:孝文帝迁都及改革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各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引用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欣赏民歌,从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
1、明确目标:
1、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学生齐读或指名学生读。2、前置自学:
2、教师巡视指导,解决问题。
2、学生根据“6w”法{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啥事(what)、为啥(why)、怎样(how)这六个要素}阅读教材,填写导学案并牢固记忆。3、展示交流:
3、教师反馈、评价。3、自主进行、小组展示,矫正、评价。4、合作探究:
4、⑴教师巡视指导,了解进展及探究情况。
⑵教师反馈与点拨、评价,及时课堂小结。4、⑴小组合作、探究、交流。⑵展示:①《孝文帝舌战贵族,执意迁都》的话剧表演。②辩论会:学生合作探讨并分正反方辩驳汇报。5、学生回头看:
5、教师可巡视指导。5、学生回头有重点看书或背诵。6、达标拓展:
6、①教师批改部分学生导学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②针对性讲评③指导一定做题技巧。6、学生当堂达标:翻番式检查,组际评价。7、教(学)后记:
7、①教师可巡视,个别指导。②知识结构的引导。7、学生填写学后记或绘制本课的知识树。附导学案: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新授执笔:审核:时间:班级:小组:姓名:
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2.能力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难点:孝文帝迁都及改革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前置自学:
1.4 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定都平城 。他们长驱直入中原,于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2.北魏 帝时,把都城迁到了 后,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
3.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后实行改革,主要改革是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 ;官员及家属必须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把皇族的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 ;采用 ;学习汉族的 ,尊崇 ,以孝治国,提倡 的风气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 。
4.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这五个王朝统称为 。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话剧表演:《孝文帝舌战贵族,执意迁都》(组内试着编排一个关于孝文帝与鲜卑贵族驳论的对话表演,阐明你执意迁都的原因。)
2.辩论会: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五、学生回头看
六、达标拓展:
(一)单项选择题
1.5世纪前半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东晋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5.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6.中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
a、盘庚迁殷 b、周平王迁都 c、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7.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4至5世纪,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有( ) ①羯 ②氐 ③鲜卑 ④羌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8.“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他为啥要推行汉化政策?
③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④历史上是怎么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
(三)知识拓展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啥?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七、教(学)后记: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3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啥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建议〗
1.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 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啥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为啥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啥改革涉及的范围也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强化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强化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民族大融合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也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进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办法〗 教学法、讨论法、图示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教程〗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南方六朝包括哪六朝?这一时期社会特点是啥?
〔导入新课〕
六朝: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那么与南方相对应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形势和社会特点是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北方的政局
西晋的短期统一局面结束后,中国历史再度走向分裂。在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各国之间,连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北方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这期间,氐族建立的前秦统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淝水之战后之久,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到了5世纪前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此时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北魏以后,北方也经历了东魏、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峙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五个政权全称为北朝。(副板书)
提问:请同学说一说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所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是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是政权更替频繁,各国之间混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
②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强化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北方的再度统一提供了条件,是哪个政权结束了北方分裂局面,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它的建立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啥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学习重点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组织学生看书第一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①北魏建立和北方统一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生活以游牧为主。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学习农耕技术,过着定居生活。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势力扩展到今山西、河北,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北方强国。
提问:北魏统一北方有何历史意义?
小结:结束了分裂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各族人民之间联系和交往更加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②改革历史背景
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成为农业居民,特别有一些鲜卑族贵族也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北魏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援,强化联系也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也关系到怎样巩固自己统治,尤其是怎样有效地对经济和文化较先进而人口也较多汉族进行统治, 这一点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突破“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落后→“胡汉融合”新目标(自身转化)。
③改革措施(两个阶段)
孝文帝(拓跋宏)5岁继位,由冯太后主政,她采取措施
⑴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官员俸禄制
⑵经济上:“均田制” 时事生英雄,490年,孝文帝19岁亲政后,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太后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推行改革;
⑶迁都洛阳(关键)
⑷推行汉化政策。
学生讨论:孝文帝迁都原因、经过、意义
教师总结:平城偏在北方,不便于控制整修北方地区,北边少数民族多次南下威胁平城。另平城地区土地贫瘠,所产粮食有限,不足以供应所需,还经常发生灾祸,造成人畜大量伤亡,孝文帝亲政后,感到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还很落后,需要改进,需要向汉族学习,要想进行改革主,必须离开旧都。为何选择洛阳?因为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等几国都城,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但是呢鲜卑贵族不愿放弃营造好家园,怎样说服群臣,保证迁都(学生看书自学),孝文帝与保守势力进行巧妙斗争,终于把都城迁到洛阳。
(学生讨论)迁都作用:有利于强化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强化对中原地区统治。
迁都后,推行汉化政策(看书),消除了鲜卑族同汉族的隔阂,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少数民族杰出政治改革家。⑸⑹
④孝文帝改革作用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
①民族大融合
所谓民族大融合,是指各族人民和汉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互相往来,共同斗争,民族隔阂逐渐消失,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②特点:
⑴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⑵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③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也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进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历史的进步现象。是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成果,也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迅速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交流。
〔教学作业〕
①鲜卑族内迁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啥地方?
②据你所知“胡汉融合”对衣食位行等社会生活和习俗有哪些影响?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4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目标导航: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提纲指南:
一、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相关情况?
三、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梯级释疑: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办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二、论从史出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啥作用?
(3)我们应怎样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5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怎样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学习办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啥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2、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啥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展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进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强化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想想)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继续设疑:孝文帝为啥要迁都洛阳?
(学生分两组竞相对比回答,一组回答定都平城之弊,一组回答定都洛阳之利)
a、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
b、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强化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c、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②而在洛阳,有利于强化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
9、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0、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啥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
1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简介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6>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啥?(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3、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啥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新课标第一网
1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啥更深刻的原因呢?
(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5、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怎样呢?(展示图)
16、对号入座: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展示图)
(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
六、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a建立统一的国家 b创立科举制度 c维护国家统一 d促进们组融合
6、三国良机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公元5XX年,一个在洛阳做官的人说得应该是
a 鲜卑语 b 蒙古语 c 汉语 d 氐族语
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重要背景是
a 民族大融合去世的出现 b 北方经济的回复和法展 c 汉族大臣的支持 d 各族人民的不断起义
(二)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办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三)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提醒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仍然存在。)
七、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啥?
或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爱我中华》)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强化。
2.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4.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民族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正确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对搞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民族大融合。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办法
1.讲述法。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迁都等内容,采用讲述法为好。
2.故事穿插法。有一些内容可用此法,例如迁都落阳的过程既可以讲述(指教师),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通过学生之口来解决问题。
3.分析法。对于孝文帝迁都后的汉化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关系,可用此法。
4.联系讲解法。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一些内容可联系讲解。例如改汉姓、说汉话等。
5.图示法。对于北魏及其以后政权的演变,可用此法,增加直观性。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前面讲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总的方面来看是国家的大分裂时期。从南北双方的具体情况来看: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两个主要特点。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特点:北方民族大融合。
[导入语例示二]
中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邓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冯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到的一位。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的忠实推行者。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前二段文字内容。了解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建立北魏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东汉末年,拓跋部开始强大,但时强时弱。一直到338年什翼犍即位后,情况才有好转。什翼犍曾作为“质子”,在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住了十年,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他在位期间,拓跋部开始进入了阶级社会。正在这时,376年苻坚征服了拓跋部。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使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386年,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在各部酋长的拥戴下,在盛乐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这时的中国北方,政权林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因此,北魏在其初期,为生存和发展做了种种努力。398年,拓跋珪正式称帝,一跃而成为北方最强大国家。
北魏在征服中原过程中,开始注意吸收汉族地主进入政权。上谷的张衮、清河的崔玄伯等著名汉族豪强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谋士。崔玄伯的儿子崔浩,更是受宠一时。到拓跋焘即位后,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制定了“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的治国大纲,并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北魏国力进一步增强,到439年,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讲述中,同学们应该注意到一点,那就是汉族地主在北魏的强大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与汉族地区接触也在不断强化。这一切都对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板书]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强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一目下的小字内容。归纳一下,当时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在哪些方面都相互影响。
[学生看书]……
[学生归纳](1)服装方面的相互影响。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zhě)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子上衣和窄腿裤子;待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当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2)饮食方面的相互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来以畜产品为主,到了魏晋以后,农产品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同时,北方民族也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这是第三点。
[教师讲解]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拓跋族进入中原,迁汉人到平城,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民族间错居杂处,原有部落组织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局面;一部分汉人地主入仕后,力图按照封建方式改造拓跋族政权。这些因素,使北魏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这是从北魏政权的上层方面来看。
从民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来看,这时候民族融合趋势也非常明显,刚才同学们已经从课本上的内容中了解到了在衣着、饮食、耕作技术方面的相互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课本上的两幅插图中找到依据。先看“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一幅图。这是1957年于河南邓县学庄南朝墓葬出土的南朝乐队画像砖,也叫南朝乐舞画像砖。画面上共有四人,前两人双手执弯形长角,长角的一端放在嘴里吹奏,另一端系着飘带迎风招展。后两人右手拿鼓槌,左手拿鼗(táo)鼓(即拨浪鼓)。四人穿裤褶服,头戴卷荷帽,帽顶树立璎珞。四人边走边演奏,好像是墓主人出行时的乐队。这是当时民族间在服装上相互影响的一个例子。再看“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一图,这幅图选自敦煌壁画,图中的少数民族首领头戴白纱笼冠,身穿宽袖长袍服,右手拿着塵尾,左手握拳。其身后的侍者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另一人持羽扇,他们的服饰和贵族的服饰相似,都是宽袖袍服,裤腿口肥大。这也能说明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的民族融合趋势。
[教师过渡]上面学习的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强化。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强化?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详细内容。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下的内容。看后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为啥要迁都洛阳?(2)迁都洛阳有啥积极意义?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教师引导]我们在学习这一目前,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强化,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是啥趋势强化了?
[学生回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教师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再就是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强化。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请问: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
[学生回答]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像,再讨论一下,是啥因素决定了旧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平城是保守贵族的老巢,他们长期经营,是他们的利益所在。
答案二:保守的鲜卑贵族反对改革,迁都洛阳,远离平城会削弱他们的地位,完全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答案三:洛阳和平城相比,气候炎热,水土不同,保守派贵族不喜欢。
答案四:鲜卑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蔑视其他民族,对中原汉族和汉族先进文化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答案五:迁都条件不成熟。
答案六:……
[教师引导]既然有这么多的因素阻碍孝文帝迁都,那他是怎样迁到洛阳的?咱们课本上小字内容说是孝文帝以南征为名迁都的,哪一位同学能详细讲一下呢?
[学生讲述]冯太后去世后,皇帝拓跋宏亲执朝政。他从冯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了改革的好处,决心按照冯太后的教导去做:接受汉人文化,笼络各族人民,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有一天,南朝齐国的王肃投奔魏国,因他爸爸雍州刺史王奂和兄长被齐武帝杀害。王肃满腹经论,韬略出众,与拓跋宏谈论治国之道,很有一番见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王肃特别强调,北魏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必须迁都洛阳。
因为当时大多数旧臣反对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决定以巧取胜。一天,拔跋宏诏谕文武群臣上朝议事,谈到南下统一大业,征求众臣意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也经过占十,南征之事定了下来。一月之后,拓跋宏亲率30万大军和文武百官,行程XX里,渡过黄河,到达洛阳城。
第二天,士兵们还在睡梦之中,便被号角声催醒。大家拖着疲倦的身子集合起来。拓跋宏宣布:“昨晚得报,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万大军南下,犯我边境;南齐朝廷也派十万大军准备与我决战。我们必须先打破齐军,直捣建康,然后回师平城抵御柔然的进攻。”魏军将士听完这一番话,顿时响起一片哀叹声。有几位大臣提出回师平城,被拓跋宏严辞训斥。这时,王肃跳下马,跪请把这次行动诏靠天下称作迁都洛阳,以后再寻机班师平城。拓跋宏假装思索一阵说:此虽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处。同意迁都洛阳的请站到左侧。因为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文武百官实在不愿意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过去。有几个顽固分子看到大势已去,也慢慢地站了过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的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就是要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所以,迁都洛阳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啥影响?这将是我们在下面要学习到的内容。
[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以前的改革
[教师讲述]课本上讲到的迁都以前的孝文帝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主要是指北魏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冯太后,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蓟县)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谥号。太后的伯祖父冯跋建立的北燕是十六国中四个汉人政权之一。冯跋死后,其弟冯弘继位。在北魏的进攻之下,北燕灭亡,冯弘逃到高丽被杀,其一子一女被北魏俘虏。子冯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宫后成为北魏太武帝的贵妃(左昭仪)。冯朗后来因事被杀,其女儿入宫受姑母的抚养,后来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年仅12岁的献文帝即位。第二年,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控制朝政的丞相乙浑,开始执掌政权。孝文帝即位时年仅4岁,冯太后继续临朝称制,总揽大政。冯太后在位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建立俸禄制。北魏百官原来没有俸禄,冯太后增加民户的税收以充百官的俸禄,建立了“班禄”制度;同时严惩官吏的贪污行为。二、实施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夫分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分给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加量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桑田、麻田用于种植桑、枣、榆、麻等。所分配的土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或年过70要将露田归还官府,桑田不必归还,可以世代相传。奴婢和耕牛也分配土地,奴婢的受田数量与平民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每户限4头牛。受田农户,一夫一妇要向政府交纳二石粟和帛(或布)一匹。三、建立户籍制度,规定受田农户中的丁男要负担征戍、杂役。这些措施都吸收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北魏王朝的繁荣富庶,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
(由于讲述过多,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故可以把冯太后改革的内容用投影打出)
[教师过渡]冯太后的改革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向中原先进的封建制度接近,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改革,更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速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板书]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下迁都后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都是孝文帝迁都后的措施。
[教师引导]能不能言简意赅一些?
[学生回答]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以孝治天下。(教师可用板书写出)
[教师引导]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即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具体内容在课后的小字内容提到了一些。现在请大家集体朗读。
[学生朗读]孝文帝改革后,经过民族融合,传统的汉文化得到发展。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经济,难以言传。”
[教师分析]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大力革除鲜卑旧俗,雷厉风行地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这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请同学们看恩格斯的一段话:
[投影显示]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同学们,冯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使民族大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有助于吸引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改革后,社会较为安定,国力增强,出现了魏晋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得到验证。
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孝明帝的妈妈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就要多少。其中被封为章武王的王融与被封为陈留侯的李崇,贪婪地想多背一些绢帛,但却都超过了搬运能力,以致趔趔趄趄地摔倒了:李崇扭伤了腰,王融跌坏了脚。胡太后于是让手下的人取回他俩背去的绢帛,使他俩空着手出了国库。
这个故事在《新编笑林广记》的“贪婪笑林”里出现。从表面上看,是讽刺王融、李崇的贪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表明北魏的富有,即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孝明帝的在位时间是5XX年到528年。孝文帝的离世是499年,孝明帝在位期间正是孝文帝改革大见成效时期。因此,这个故事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
[教师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强化。但是呢好景不长,到北魏末年,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很快导致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魏开始分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板书]3.北朝的演变
[教师讲述]北魏末年,尔朱荣叛乱,后尔朱荣被杀,其部将高欢起兵消灭了尔朱氏势力,534年,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孝静帝,并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由高欢掌握军政大权,史称东魏。535年,割据关中的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由宇文泰掌握朝政,都长安,史称西魏。后来,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为帝,是为文宣帝。国号齐,史称北齐。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废帝自立,是为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北朝的演变。
[教师总结]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先把这一段历史的朝代更替复习一下,使同学们对这一段历史的线索有一个大略的掌握。请同学们看投影。
[教师继续]具体涉及到本课,我们的主题是北方民族的融合。我们应把握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促进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过来,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为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我们特用一个图示来加深理解。
[投影显示]
[布置作业]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a.曹魏 b.前秦 c.北魏 d.北周
答案:c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答案:c
3.在改汉姓的改革措施中,“元”姓是由鲜卑族的( )姓转化而来的
a.丘穆陵 b.拓跋 c.贺赖 d.独孤
答案:b
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这是为啥?
参考答案: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强化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以前的改革
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3.北朝的演变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7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 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充分准备:
1.4 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定都 平城 。他们长驱直入中原,于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2.北魏 帝时,把都城迁到了 后,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
3.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吏治混乱,财政困难,而且受到北部 人的武力 威胁。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 、推行 等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改革是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 ;官员及家属必须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把皇族的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 ;采用 ;学习汉族的 ,尊崇 ,以孝治国,提倡 的风气等,这些措施有利于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 。
4.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这五个王朝统称为 。
(二)预习成果展示(自主进行:小组展示,矫正、评价)
(三)课堂探究、展示、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组际交换、评价、矫正):
1.北魏孝文帝为啥要迁都洛阳?
2、 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四)教师反馈与点拨、师生小结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看书或背诵)
(六)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5世纪前半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东晋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中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
a 、盘庚迁殷 b、周平王迁都 c、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5.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4至5世纪,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有( ) ①羯 ②氐 ③鲜卑 ④羌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7.北魏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
a.平城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8.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 )
a、洛阳 b、建康 c、平城 d、荆州
9.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10.“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③历史上是怎么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
11.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和罗网里,因兹大举,光宅 中原。” ——《魏书》
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 “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迁到哪里?
②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③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啥?
(七)教(学)后记:当堂达标检测题目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c 5、b 6、c 7、b 8、c 9、d
二、材料解析题:
. 10.①孝文帝。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1 ①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②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为了强化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也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呢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也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办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办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办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啥样的民族?他们是怎样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么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办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进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啥?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啥?4、怎样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9
第一范文23视频: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办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办法,化难为易,进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怎样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学生查阅中华民族分布图后回答: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迷茫疑惑)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动态展示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啥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学生答略)
2、(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啥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学生答略)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学生用鼠标在地图上标识)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学生看书归纳)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进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强化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线路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啥要迁都洛阳?
(学生分两组竞相对比回答,一组回答定都平城之弊,一组回答定都洛阳之利)
a、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
b、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强化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c、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②而在洛阳,有利于强化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
9、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0、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啥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
1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简介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2、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请一位同学用鼠标在屏幕上的具体措施上用彩色线标出来)(课件依次显示缩句)
(通过动手缩句游戏,教给学生理解记忆的办法)
13、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啥?(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4、问: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学生答略)继续问: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啥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课件展示陈庆之语)(引导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啥更深刻的原因呢?
(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后,作引导)
(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4、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怎样呢?(课件展示北朝更替示意图)
15、对号入座: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课件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号入座示意图)
(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三、内容总结,回到现实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生高兴地答:明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去吧!
四、轻松闯三关(课件动态显示)
(一)你能做对吗?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二)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办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在学生评价后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三)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提醒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通过做此题,让学生明白: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屏幕显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啥?
或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课件放映歌曲:《爱我中华》)
在歌声中,学生慷慨激昂,展现祖国未来美好的明天!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建共享和谐新家园!
……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10
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也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呢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也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办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办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办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啥样的民族?他们是怎样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么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办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进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啥?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啥?4、怎样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11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二、课前预习
(一)_________________,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它于______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请问:这些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归纳出来吗?(提示:阅读课本第114页至115页的绿体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四)预习检测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______________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
a 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 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 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 强化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
a.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 b 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 统一度量衡 d 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
a说汉语 b 穿汉服 c 改汉姓 d 依法治国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阅读课本115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目和绿体小字归纳)
(二)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原因:
影响:
四、拓展训练
(一)选择
1.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
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 北周 b 前秦 c 北魏 d 北齐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 解决粮食问题 b 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 强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4.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管仲改革 d 吴起变法
5.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c 迁都洛阳 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 统一黄河流域 b 完成封建化 c 北方民族大融合 d 阶级矛盾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为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魏主是谁?
2. 本诏令提出了啥改革?
3. 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啥?
4. 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
北方民族大融合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也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呢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也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办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办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办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啥样的民族?他们是怎样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么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办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进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啥?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啥?4、怎样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推荐站内搜索:云南公务员报名入口、成人高考网、日记大全100字、中小学教师考试网官网、过年作文300字、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准考证打印、三支一扶考试、湖北自考成绩、2016一建报名时间、观看国庆阅兵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