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通用12篇)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1
《春酒》是自读课文,所以,它也肩负着以读引读、引思的任务。所以,在学习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学生在对文本有着深入体验的经过后,抒写一个自己记忆中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与亲人或朋友共享某种好吃的的情景。因为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这也恰好运用上了“品春酒”环节中学生们的品析探究成果——即写作办法的探究学习。于是,学生写起来也会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达到教学目标与生成。最后,为实现以读引读的目的,我列举了几篇同样抒写乡情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对比阅读。获得更多感受和启发。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还存在些不足,也让我对这堂课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时会有一种缺失,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生成还可以更自然些。
2、要充分进入文章情境,带着与目标相关的感情投入到讲课当中。
3、通过课堂实践,应更多地思考片断练习与整体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需要时间酝酿,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是一个过程,有时不可能立竿见影。
最后,我也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引发一些教学问题的探讨。如散文教学的探讨:哪些散文应该精读,哪些散文可以海量阅读?经典文字的内涵一定要深入挖掘,怎样挖掘?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气氛,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2
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学生的字词积累就不够,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例如“如法炮制”的“炮”和“煨炖”这两个词的注音,学生虽然预习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错了。作者简介,它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内容,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语文知识得到落实。
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气氛,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导入部分,通过显示大量的过年图片:贴“春”字、贴“福”字、放鞭炮、挂灯笼……熟悉的场景,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回忆,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讲过年的情景时津津乐道。欢乐的气氛随“图片”而“潜”入课堂。在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位学生找到了这一句“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但在朗读的过程中却把“偷偷”这个词读掉了,我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就此因势利导,问“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吗,为啥?”这一问立即调动学生发言的激情,马上就有学生给出了满意的答案。于是我也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再次调动学生的回忆,课堂气氛因而更加热烈。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3
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学生的字词积累就不够,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例如“如法炮制”的“炮”和“煨炖”这两个词的注音,学生虽然预习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错了。作者简介,它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内容,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语文知识得到落实。
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气氛,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导入部分,通过显示大量的过年图片:贴“春”字、贴“福”字、放鞭炮、挂灯笼……熟悉的场景,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回忆,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讲过年的情景时津津乐道。欢乐的气氛随“图片”而“潜”入课堂。在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位学生找到了这一句“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但在朗读的过程中却把“偷偷”这个词读掉了,我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就此因势利导,问“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吗,为啥?”这一问立即调动学生发言的激情,马上就有学生给出了满意的答案。于是我也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再次调动学生的回忆,课堂气氛因而更加热烈。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4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饮春酒——品春酒——酿‘春酒’”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读到赏再到写,达到升华。这也得益于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
一堂好课犹如一篇好文章,必须条理清晰,有实在内容,有情感发掘。
从时间流程上说,我认为本课做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文本挖掘过程中体验情感,层层推进,发掘意蕴。这也得益于环节设计的严密性和层次性。实践了我校语文组“自主推进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从虚拟主机主题上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一个贯穿整堂课的活动,那便是学生的“读”,不论是啥形式的读。比如开始的大声朗读,中间的细节品读,都是为了能够做到深入发掘文本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学习上,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这堂课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阅读体验,让教师少一些花哨的高谈阔论,让课堂的实际效率实现最大化。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5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经给过我快乐的小熊来练拳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就创设了一个语境,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的自责、内疚、惭愧,那种情很自然的溢于言表。
通过圈画有关的词句,朗读句子,了解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起美好往事的甜蜜,也有对自己的自责。在练习指导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体会Lenovo句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仿佛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与它的深厚友谊。班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较上层次,他们能抓住重点地词来说或自己的感受,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带动了其他的学生,故而,对课文地朗读也有了情感上的推动。
只有当老师也融入到课文中去,才能带着学生进入课文,体会深刻的寓意。最后环节,我让学生写写和自己玩具朋友的故事,我先给学生作一个示范:“课文学到这儿,乔老师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朋友,我们……我真想对他说:朋友,你曾经……因为有了你,我的童年才那么精彩!”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朋友,仿照课文第二、三小节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纷纷拿起笔写着自己的心理话,虽然语言简朴,可感情真挚,真正体会到了朋友的真谛。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小孩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会进入高潮。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6
转眼间,一学期也结束了。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个学期。这学期所教的课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声》、《东方之珠》。《石榴》是校内阳光杯赛课时所教的课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现在,我就仅回顾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一、课堂采用各种手段促进教学。
1、课堂上出示各种石榴的图片:石榴子的图,玛瑙图,石榴园的图,夏季石榴开花的图,秋季石榴果实的图,其中秋季的图片共有3张,一张是“青绿色”的,一张是“青中带黄,黄中带青”的,一张是“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其中图片“青绿色”和“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网上搜不到,于是还请教了别人,用PHOTOSHOP制作了半天,所以,这也是我的重要收获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实物,让小孩们现场品尝。小孩们虽然吃过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遗忘。在课堂上,让他们品尝,就再次勾起他们对石榴味道的回忆。于是让他们说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于教学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取几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同时,这一做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当时后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小孩们以前几乎没有老师听课的,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是非常紧张的。但是呢,当我让他们品尝石榴时,他们就显得非常积极了。于是课堂气氛就轻而易举的调节的很轻松愉悦。
二、教学设计精心。
1、上课之前,钻研教材很长时间,再反复的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教学设计的灵感。同时,也浏览网上很多篇不同的关于这一课的名师教案,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处。
2、打破一般常规,不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教学,文章先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小孩们观察石榴,再品尝石榴,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最后一段石榴子的样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学春季、夏季石榴树的样子。
3、过渡语优美自然。开头的导入是这样的,“上节课,我们到了枣庄驰名中外的石榴园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孩子还意犹未尽,那现在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让大家看个过瘾,赏个尽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现在是秋季,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老师随手摘了一个石榴,剥开了外皮,你看到了啥?”这样导入语言很动听,一下子就抓住了小学生的心。中间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实的教学,我是这样过渡的,“是啊,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想把它留住,可美丽的花是为孕育丰收的果实而开的,终于,当秋风吹起的时候,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的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样的过渡既自然也优美,语言中还蕴涵着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实的教学完成之后,要过渡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我是这样说的,“秋季的石榴园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赏不够也看不厌,让我们驻足回首,把这丰收的石榴园永远印在脑中,铭记于心。”这样煽情的文字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他是一种前奏,他是一种铺垫。最后,总结课文时,我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跨越时间的界限,不仅欣赏了春、夏、秋石榴园的迷人风光,还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枣庄的石榴园真是“驰名中外”、名副其实呀!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样的语言是对本堂课最好的总结。同时也呼应了第一堂课的教学,突出了石榴园的驰名中外,使整篇文章两课时的教学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有了一个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7
今年,全市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到紧张而激烈的“教学大比武”之中。比赛采取的是同课题教学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我选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这两首。《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长安目睹春光里的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事伤时,于是吟成此作,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则是诗人目睹兵荒马乱之时,差吏到处抓丁、强征兵役的惨状,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两首诗都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杜甫诗“诗史”的特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学设计体现新颖性
我联系两首诗歌写作背景以及所表达情感基本相同的特点,合并两首诗歌,围绕“诗史”、“诗圣”,用两个问题牵引,同时展开两首诗歌的学习。第一个问题即“根据杜甫诗‘诗史’的特点从两首诗中你读出了啥历史现实”,让学生了解在“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中,整个社会及诗人个人不幸而悲惨的现实状况,进而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使学生形成了鲜明印象,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两首诗的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品析语言,体悟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两首诗合并宏观教学的这一设计新颖、独特,打破了一首诗一首诗教的老办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既学习了内容,也体悟了情感,还品味了语言。
二、教学办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三个语文活动来组织本课的学习。第一个语文活动为小组合作填写“你在两首诗歌中读出的历史现实”的表格。第二个语 文活动为填写“结合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体味诗人的‘圣人’诗怀”的表格。第三个语文活动为文笔训练,小组合作“抒写对杜甫的评价”。这三个语文活动,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感受情感,培养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本课第二个语文活动是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圣人情怀,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上课时,我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朗读诗句、体悟情感。如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师问: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怎么样的景象?“深”反映了啥?生答:“破”写出经过战乱后的长安城到处是断壁残垣,残破不堪,“深”写出了春季的长安城满目荒草,一片萋凉的景象。师问:看到战乱后长安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荒芜,一片萋凉的景象,作者心情怎么样?生:沉重、悲哀。师:是啊,往____春季的长安城是花红柳绿,一派繁华的景象,现在却面目全非,到处杂草丛生,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满目凄凉,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怎么不难过不沉痛?同学们,我们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学生齐读得低沉、缓慢,读出了情感。这一环节,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合作学习时,许多小组都采用了我教的办法,先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然后全组合作朗读,表达情感,进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1、对《石豪吏》这样一篇叙事诗没有让学生进行情节的复述,失去了一个对本诗整体了解的机会。
2、下课时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进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技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8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他长得难看之后深感委屈,后来跟母亲到沙漠旅游,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没有用处。
书中安排了一道作业:沙漠旅游结束了,小骆驼也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在学生即兴的表演中,“小骆驼”将“小红马”带到沙漠,“旅游”结束了,“小骆驼”们趾高气昂豪情万丈,而“小红马”面红耳赤、垂头丧气。
所有小孩感情的天平都倾斜到了小骆驼身上。显然,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从小骆驼的角度来说的,但难道小红马就是一个一无是处、可怜自卑的陪衬者吗?当然不是。
于是我变换了自己的角色“同学们,我就是文中的小红马.听了你们这些小骆驼的简介,我很是自卑,我怎 么就没有两个肉疙瘩,没有双层睫毛呢?我的蹄子怎么硬邦邦的呢?”
这个问题如抛入油锅的水,瞬间炸开了.一个学生说:“小红马,骆驼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你厉害.”“小红马”眼睛一亮∶“是吗!”也一个学生说:“在古代,你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小红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这成语都是夸的你们马家族啊!”......
“小红马”欣喜万分:“啊,看来我也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你们呢?”小孩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闪光点。最终一致得出: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位教育家说:“在每个小孩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小孩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需要同小孩的心灵对准音调。”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问题和情境则是关键。当小红马的弱者形象叩击学生的心灵时,“我有啥值得自豪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价值,小骆驼、小红马、你我他都有值得引以为自豪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在教语文,更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9
《彩色的翅膀》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基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连接语的提示下初步体会课文内容以后,再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作交流讨论也就达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正是这么想的:首先,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解决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啥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起初,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围绕这些句子谈出感受,读出味道。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一幕:小孩们在交流小战士把昆虫带回宝石岛的原因时,就已经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战士那爱海岛、爱祖国的深情。如果此时的我再拘泥于教案,也把学生牵到谈读后感上来,未免有环节迂回、降低学习效率之嫌。我灵机一动,顺势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多同学都谈到小战士爱海岛、爱祖国,那肯定有你们特别充足的理由,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小孩们马上在书上勾画起相关句子来。尤其在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让我感触颇深,现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但愿不会漏下小孩们那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思维碰撞的火花。
【课文内容】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教学片断】
生1:(读完第二自然段,尤其把那个“紧紧”突出了一番)我感受到纸箱里的昆虫在小高(小战士)心目中特别重要,小高才紧紧地抱着它。
──嗯,能通过关键词去体会人物的品质,他在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生2:船在海浪中颠簸,他怕一不留神把纸盒子给簸掉了。
──也不错呀,他还能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我已经有点扬扬自得了。
生3:他把纸箱子里的昆虫看得跟宝贝似的,生怕它跑了。
──她的回答可以说是情真意切,我也很满意。
……
一下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交流纸箱子里的昆虫在小高心目当中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都说得非常精彩,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刚才还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也趋于平静了,有人在跃跃欲试,但更多的是在沉思。这班的小孩们在读书的深度上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
师:没关系,如果你暂时还没有啥发现,我建议可以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我不想让真理老是掌握在少数人身上,我一直期盼、尝试让更多的小孩去发现那埋在更深一层的美,这样汲取起来才会更有滋味、更有营养。
不久,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生4:我发现小高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是晕船了,在晕船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去保护这纸箱子里的昆虫,我很佩服他。
──顿时,教室里掌声雷动,我会永远记住他──刘钦──一个看问题总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小孩。
生4继续:老师,我就晕过船,那滋味真不好受,翻胃,想吐。
──他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似乎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我喜欢。
经他这么一更形象的解释,发言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还从后面的段落中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作支撑,教室里也活跃起来,一个边防战士爱岛爱国的深情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我带头为小孩们的精彩表现鼓起掌来,可以想象他们对这一段的感情朗读一定更为精彩。
时间在流逝、课堂在继续,精彩在继续上演。这堂课,我一直感动着,为课文里小战士的高尚品德而感动,更为班上小孩们那特有的灵气、那美丽的可爱而感动。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拘泥于教案,我也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受到,不拘泥于教案原来会如此精彩。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10
一是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感受鲜花的美丽。再让学生进行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初步了解“花钟”不同于一般的时钟。另外,我设计了钟面,让学生根据花开放的不同时间把这些花填入钟面并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鲜花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
二是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办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不足之处:
一、在学习中,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重这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虚拟主机,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由于急着赶进度,所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本班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以后要多强化本方面的指导。
三、由于本课容量较大,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完成,学生的小练笔来不及,所以没有做到读写结合。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11
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时,我就心潮澎湃,对那些边疆的建设者产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杨》跟上学期学的《落花生》有相似之处,学生很敏锐的发现:《落花生》一课通过写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具有花生品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一课,好像也是通过写白杨树,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好像”,看来还不是很确定,没有充分的读书,自然不够确定了。但积极性可嘉,值得鼓励。“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说好像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作者想要表达啥?与《落花生》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小孩们听了这话,马上投入到了阅读中。渐渐地,读书声小了。“读完了?”“读完了。”“跟《落花生》一课一样吗?”“一样。”“那告诉我们啥?”“不知道”。呵呵,异口同声。“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读上两遍课文,你就读明白了还用我这语文老师干嘛呢!”“哈哈......”引来一阵笑声。“现在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啥?”“文章主要写了一件啥事?”小孩们也是一阵议论。“课文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有这些特点,与父亲接兄妹俩去新疆这件事情有啥关系呢?”“父亲跟兄妹俩简介白杨树,目的是啥呢?”在读书过程中,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小孩们逐步明白:父亲跟小孩们简介白杨树,目的是表明父亲的心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父亲的这一心愿?”学生找出了文章的重点段:“父亲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写法跟《落花生》一课的写法非常相似,还记得这种方式叫啥吗?”“借物言志。”有个小孩喊道,学得比较扎实。我将“借物言志”四个字板书到黑板上,“借啥言啥志呢?”“当然是借白杨啦!”“表明父亲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决心。”“只是这些吗?”“不是,还有父亲不仅决定自己建设边疆,还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能建设边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写到‘突然,他的嘴角也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就这样,在《白杨》与《落花生》的比较中,学完了本课。我想小孩们对文章“借物言志”的这种写作办法肯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源于已有知识的更新,更源于教师在执教时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开,使问题简单化,学生再来理解,再来学习就容易得多了。教学本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每一种文体教法不一,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让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带劲儿,学有所获。
语文课《春酒》课后反思 篇12
《孔繁森》一文,通过描述其在援藏工作期间收养孤儿并为孤儿献血交学费这两件感人的事迹,颂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对于低年级的小孩来说,孔繁森实在是一个距离远,感觉陌生的人物。为了让小孩们对孔繁森有一些了解,课前我和小孩们上网收集了一些孔繁森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孔繁森的音像资料、图片。这样,学生对孔繁森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认识,为进一步读懂、读透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气氛。
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呢?
我让小孩们思考:课文围绕“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这句话写了几件事呢?通过学习,小孩们明白了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两件事:抚养孤儿、献血供孤儿上学。接着我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小孩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孔繁森的优秀品质。这样,通过从中心句找事例,感悟人物品质的办法,不仅培养了小孩的思维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孩的习作能力。
然后,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孔繁森对汉族和藏族的团结所作的贡献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理解“请求”和“恳求”,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想想孔繁森到医院会怎么对医生说,学生们说:“医生,我想献血。”这就叫“请求”,就是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但是呢医生因为看到孔繁森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没有同意。于是孔繁森也说:“医生,求求你,让我献血吧,我抚养了三个孤儿,我要让他们上学读书,求您答应吧。”……经过他一次有一次的表明自己诚恳的要求,这叫——恳求。说明它的程度比“请求”更深。
推荐站内搜索:2019国考报名入口党课学习心得体会、人事考试网、吉林省高考信息网、吉林省自考成绩查询、2022中考录取分数线一览表、党史教育心得体会2021、石家庄自考、观后感300字、辽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