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选16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选16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选1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选16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选16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 :导语 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 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也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

  1.用词准确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渡江战况,运用了不少军事术语,由于作者精心用词,读起来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单调,反而觉得很有气势。如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的"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为揭示我军胜利、敌人失败的原因,文中用词形成对比,如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人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揭露了敌人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

  2.及时、准确、真实

  "及时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这则新闻中体现得很充分,如电头中注明的时间及各路大军的渡江时间等。另外文中几次提到,"至发电时止",更突出了新闻的及时性。

  "准确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上面谈及的"冲破"与"突破"是准确;第⑩句中的"歼灭及击溃"也是准确;第②句的"不含"一词更是表述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则新闻写百万大军渡江,结果中路三十万,西路三十五万,东路三十五万,正好百万,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西路、中路所遇敌人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人抵抗"较为顽强",这样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课文的气势

  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写的一条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概况的消息。这条消息,在当时是震惊中外的新闻,这在今天来说,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壮观景象和威武气势。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该把握住这则消息的气势。这气势,表现在消息的标题上,表现在消息的逻辑条理上,表现在消息的语言上,表现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挥若定上。把握不住这?quot;势",就教不出这篇课文的"神"。倘如此,那就真成了过去的消息了

  文体知识教学建议

  有关消息的体裁特点(新闻六要素、消息的结构),在讲解时,要密切结合课文内容,避免做纯知识性的简介,也不必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还可以找来当天的报纸,选一条消息进行迁移性分析,以增加实践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⑴音像资料导入  :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播放《风雨下钟山》或《开国大典》)片断。插播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烘托气氛。

  (二)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

  ⑴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边阅读,边筛选信息。

  ⑵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一、 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芜湖 溃退 泄气 锐不可当 区域 荻港 歼灭

  二、词语积累

  不含 锐不可当 业已 控制 溃退 封锁 要塞

  ⑶再齐读课文,考虑问题:

  ①这篇新闻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它包括了导语 和主体两部分。哪些内容是导语 ,哪些内容是主体部分?导语 和主体部分有啥特点?

  ②导语 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啥?

  明确:

  ①这篇新闻的开头两句是导语 部分,从第3句开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导语 的特点一是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②导语 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背景中提到了)经过、结果,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 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

  ⑷思考、讨论: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啥?其中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啥?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战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也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导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⑸学生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⑹齐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⑺学生归纳有关消息的知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根据班级内近期发生的大事,写一则新闻(消息)。要符合消息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 :导语 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 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也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

  1.用词准确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渡江战况,运用了不少军事术语,由于作者精心用词,读起来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单调,反而觉得很有气势。如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的"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为揭示我军胜利、敌人失败的原因,文中用词形成对比,如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人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揭露了敌人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

  2.及时、准确、真实

  "及时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这则新闻中体现得很充分,如电头中注明的时间及各路大军的渡江时间等。另外文中几次提到,"至发电时止",更突出了新闻的及时性。

  "准确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上面谈及的"冲破"与"突破"是准确;第⑩句中的"歼灭及击溃"也是准确;第②句的"不含"一词更是表述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则新闻写百万大军渡江,结果中路三十万,西路三十五万,东路三十五万,正好百万,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西路、中路所遇敌人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人抵抗"较为顽强",这样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课文的气势

  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写的一条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概况的消息。这条消息,在当时是震惊中外的新闻,这在今天来说,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壮观景象和威武气势。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该把握住这则消息的气势。这气势,表现在消息的标题上,表现在消息的逻辑条理上,表现在消息的语言上,表现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挥若定上。把握不住这?quot;势",就教不出这篇课文的"神"。倘如此,那就真成了过去的消息了

  文体知识教学建议

  有关消息的体裁特点(新闻六要素、消息的结构),在讲解时,要密切结合课文内容,避免做纯知识性的简介,也不必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还可以找来当天的报纸,选一条消息进行迁移性分析,以增加实践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⑴音像资料导入  :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播放《风雨下钟山》或《开国大典》)片断。插播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烘托气氛。

  (二)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

  ⑴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边阅读,边筛选信息。

  ⑵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一、 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芜湖 溃退 泄气 锐不可当 区域 荻港 歼灭

  二、词语积累

  不含 锐不可当 业已 控制 溃退 封锁 要塞

  ⑶再齐读课文,考虑问题:

  ①这篇新闻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它包括了导语 和主体两部分。哪些内容是导语 ,哪些内容是主体部分?导语 和主体部分有啥特点?

  ②导语 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啥?

  明确:

  ①这篇新闻的开头两句是导语 部分,从第3句开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导语 的特点一是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②导语 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背景中提到了)经过、结果,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 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

  ⑷思考、讨论: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啥?其中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啥?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战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也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导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⑸学生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⑹齐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⑺学生归纳有关消息的知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根据班级内近期发生的大事,写一则新闻(消息)。要符合消息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3

  第一单元  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综合运用默读的办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⑴预习生字词。⑵查阅整理有关新闻的基本知识。 2、预习要求:⑴字词需注音释义,书写要保持规范、整洁、美观。⑵新闻知识要结合“预习自测⑶”强化记忆。 3、预习自测   ⑴注音: 芜湖(    )  殷切(    )   溃退(    )   歼灭(    )  要塞(    ) 遏制(    )  荻港(    )   绥靖(    )   督战(    )  泄气(    )   ⑵释义: 歼灭:                          溃退:     阻遏:                          锐不可当(   ):   ⑶填空: 新闻也叫         ,具有        性、        性、        性。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都包括         、         、         、         和        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的要素,包括        、        、        事件发生的         、         、         。学习过程与办法 学习过程与办法 ] 学习过程与办法一、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学生自学 自学内容: ⑴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                                                                   ⑵再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⑶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 理清层次:                                                                      ⑷在课本的地图上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 ⑸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么样读这则新闻。 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简介哪些方面的情况。 当当主持人: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么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自学要求: ⑴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⑵请一名同学说说新闻的主要内容,同小组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 ⑶文章层次划分要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二、精讲互动 进一步品读课文,分析本则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操作流程:合作赏析——大胆展示——同学点评——教师补充精讲) 示例:“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⑴   ⑵   ⑶   三、达标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XX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也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啥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课堂小结新闻的基本知识小结: 特点:                           ;结构(一般包括):                                             ;要素:                                     。作业布置1、学习小组共同阅读一则实事新闻,并试着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2、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课后反思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常卫华

  学习目标综合运用默读的办法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这则新闻。通过自学,进一步掌握新闻阅读的基本办法。重点难点自主学习这则新闻;掌握新闻阅读的基本办法。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⑴识记字词。⑵仔细阅读这则新闻,了解主要内容。 2、预习要求:字词要会读会写,阅读要达到能熟练说出具体内容的程度。 3、预习自测 ⑴注音: 二十八宿(    )  襄阳(      )  阻遏(    ) 杜聿(    )明 ⑵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 与办法 学习过程 与办法一、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学生自学 自学内容: ⑴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理清新闻的结构 :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课文可分几个层次?各层大意?(讨论完成) ⑷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自学要求:本部分内容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运用上节课学到的新闻知识独立完成,实在有问题时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二、精讲互动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2、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啥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3、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三、达标训练 这两则新闻很多知识是同学们自学的,请你试着用精练的语言说说这两则新闻有哪些值得我们去鉴赏的地方?(也可以谈谈你的自学收获。)  课堂小结新闻的阅读办法:                                                                                                                     。作业布置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本课配套练习题。 3、预习第2课《芦花荡》。课后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4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简介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简介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简介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也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也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5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5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4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训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强化训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flash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8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5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4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flash课件9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 :导语 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 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也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

  1.用词准确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渡江战况,运用了不少军事术语,由于作者精心用词,读起来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单调,反而觉得很有气势。如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的"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为揭示我军胜利、敌人失败的原因,文中用词形成对比,如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人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揭露了敌人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

  2.及时、准确、真实

  "及时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这则新闻中体现得很充分,如电头中注明的时间及各路大军的渡江时间等。另外文中几次提到,"至发电时止",更突出了新闻的及时性。

  "准确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上面谈及的"冲破"与"突破"是准确;第⑩句中的"歼灭及击溃"也是准确;第②句的"不含"一词更是表述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则新闻写百万大军渡江,结果中路三十万,西路三十五万,东路三十五万,正好百万,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西路、中路所遇敌人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人抵抗"较为顽强",这样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课文的气势

  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写的一条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概况的消息。这条消息,在当时是震惊中外的新闻,这在今天来说,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壮观景象和威武气势。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该把握住这则消息的气势。这气势,表现在消息的标题上,表现在消息的逻辑条理上,表现在消息的语言上,表现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挥若定上。把握不住这?quot;势",就教不出这篇课文的"神"。倘如此,那就真成了过去的消息了

  文体知识教学建议

  有关消息的体裁特点(新闻六要素、消息的结构),在讲解时,要密切结合课文内容,避免做纯知识性的简介,也不必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还可以找来当天的报纸,选一条消息进行迁移性分析,以增加实践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第 1 2 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7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 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过渡;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那么,主体部分是怎么样对导语部分展开叙述,表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的?

  1、 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 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 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 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8

  [课堂实录]

  师:今天学习。请同学们打开书和笔记本。(板书:)

  师:本文作者是毛泽东主席,文体新闻。这是毛泽东主席为当时的报纸写的一篇新闻稿。这则新闻报道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中的事。

  师:下面准备读课文。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第一种方式: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种方式: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种方式: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下面按座次读课文。(文章共一段,一人读完全文。)

  师:读得比较好!吐字清楚声音洪亮,也有语气。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第一个字是:“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中“锐不可当”的“当”,不读dǎng,读dāng,这里是抵挡的意思。跟我读:dāng。

  生(齐):dāng。

  师:再读。

  生(齐):dāng

  师:第二个字是“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中的“荻港”读dí gǎng,跟我读dí gǎng。

  生(齐):荻港。

  师:再读。

  生(齐):dí gǎng。

  师,注意“荻港”的“荻”与“收获”的“获”这两个形似字的区别。“荻”的右下方是“火”字,“获”的右下方是“犬”字。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分别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短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发言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说。(众生翻书思考,师巡视。用时两分钟。)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1):我以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2):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

  生(3):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无人举手)

  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

  生(4):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炼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5):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 句话。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炼。

  师:对,就是这样。既要做到是一句话,也要做到简炼。这样,才能和用一段 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 内容。

  生(6):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7):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师:现在有两种说法。大家想想,哪种说法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8):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简明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第二种说法不对。因 为这篇文章是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而第二种说法只说了30万,还差70万呢! (众生笑)从渡江人数看概括得不全面。

  生(9):第二种说法不仅人数概括得不全,而且渡江时间说得也不准确。渡江 从20日夜开始,23日才渡完。而他只说了20日夜起24小时的渡江情况。

  生(10):第二种说法只说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还有东路军、西路军没说呢? 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不对。

  师:对。从渡江人数、时间、三路大军都要渡江来看,说得不够全面,但这种积 极发言的精神应该发扬。我们再看第一种说法是否准确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11):我认为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用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不可能把全篇内容全说出来,只能简明地 说出主要内容。啥人?(人民解放军)多少?(百万)啥事?(渡江)从记叙的 要素考虑,他说的这段话还差啥内容没交待清楚?

  生(12):渡江地点。

  师:对。应把渡江地点说出来,地点是记叙的要素之一。谁能把第一种说法改一下?

  生(13):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师:对。用课文开头的第一、二句话就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大家 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以上我们用一句话简介了全文的内容,也用一段话简介了全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用几段话说出全文的内容。

  生(14):我觉得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全部23日可渡完。

  师:先看这种说法对不对。

  生(15):这样说只说了中路军、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东路军渡江情况没说。所以我认为不对。

  师:分析得不错。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16):我认为,为了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说清楚,可以把全文都读了。

  生(17):我认为具体详细的简介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是从第三句“20日夜起”开始的。第一、二句是简明概括地简介,所以应从第三句读起。

  师:同学们同意哪一种说法?

  生(18):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准确。因为它把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渡江情况分为三层进行了具体详细的简介,而且没有多余的内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师:我们用三种方式简介了这则新闻的内容,大家应该从中明确以下几点。(一)新闻要有标题。(板书:标题)所谓标题就是用极为简炼的语言概括一则新闻的最主要的内容。也就是说标题是新闻的提要。(板书:提要)(二)新闻要有导语 。(板书:导语 )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一小段话,大多是简明的概括出报道的事实或中心。导语 是新闻的概述。(板书:概述)(三)新闻要有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事实的叙述和展开。它要求对所报道的内容具体的述说。(板书:详叙)。大家记住:用一个语句单独简介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短话在开头简介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简介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同学们抓住了“一个语句”、“一段短语”、“几段话”这三个要点,就能比较顺利地区分新闻的标题、导语 和主体了。

  师:课文开头括号部分: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在新闻这种文体中叫电头。(板书:电头)电头要交待清发电时间、发电地点、发电单位。以上我们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它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四部分。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下面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标题改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行不行?最好结合课文说明自己的看法。

  生(19):我觉得这样改不行。“横渡”是说渡江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胜利”是说渡江已经完成。

  师:发言最好是有理有据,结合课文做解释、说明,这样说服力才强。大家考虑一分钟。(生翻书思考)

  生(20):我认为不能改。因为导语 部分用了“横渡”,所以标题也得用“横渡”。

  师:能否用这则新闻的内容证明:只能用“横渡”,不能用“胜利”。

  生(21):我认为不能改。因为“至发电时止西路军的35万人已渡过三分之二”,还差三分之一,23日才可渡完。东路军也是23日才能渡完。

  师:说得不错。请看课文“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是西路军渡江情况。“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既然至发电时止渡江任务还没完成,那么新闻稿能在标题中出现“胜利”二字吗?

  生(齐):不能。

  师:对。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板书: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

  师: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着渡江战役胜利了再发,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

  生(22):不行。因为全国人民正急于了解渡江战役的进展情况,当毛主席及时的把渡江战役顺利进行的好消息告诉全国人民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如果晚发就没有意义了。

  师:对。新闻要体现一个“新”字,要及时的把国内外的大事告诉给全国人民。

  这是新闻的特点之二,即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板书:及时性)

  师:以上我们结合这则新闻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和特点。下面请大家从文中选出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敌我双方的情况。敌方怎样?我方怎么样?

  生(23):敌人纷纷溃退,我军英勇善战。

  生(24):敌人纷纷溃退,我军锐不可当。(众生点头)

  师:敌人纷纷溃退,我军锐不可当。谁还有不同意见?(生不语)看来意见比较集中。谁来解释一下“溃退”?(出示卡片:溃退)

  生(25):溃退,意思是溃败,狼狈而逃。

  师:差不多。

  生(26):溃退的意思是敌人崩溃了,无作战能力而逃跑。

  师:很好。“溃退”的“溃”是大河决堤,河水一下子涌出而不可收拾。退,是后退、败退。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被打垮而败退。(师略停,众生记录)。

  师:谁来解释一下“锐不可当”?(出示卡片:锐不可当)

  生(27):锐不可当的意思是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师:“锐”,啥意思?

  生(28):锐利?

  师:“当”啥意思?

  生(29):抵挡。

  师:完全正确。记下来。(众生记录)

  师:这则新闻,毛主席不仅报道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而且还就一些情况作了分析。关于分析的内容我们就不研究了。下面大家回顾一下这堂课讲的内容。

  师:这堂课我们讲了新闻的结构,它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和主体。标题是新闻的提要,导语 是新闻的概述,主体是新闻的详叙。为了好记请大家抓住“一个语句”“一段话”和“几段话”这三个要点。

  这堂课我们还讲了新闻的两个特点。写新闻要做到真实和及时,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师:下面检查刚学过的两个词。(出示卡片:溃退)

  生(30):溃退的意思是被打垮而败退。

  师:对。(出示:锐不可当)一起说。

  生(齐):锐利无比不可抵挡。(响铃)

  师:对!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下课。

  [板书设计 ]

  (1949年4月22日)

  毛泽东

  [小资料]

  一、中、西、东三路大军相继渡江。

  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从1948年9月中旬到1949年1月下旬,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大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已丧失殆尽,而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也迅速挺进到长江北岸。中央军委及时发出指示:原淮海战役的总前委(邓小平同志为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同志为委员)统一领导渡江大军,指挥渡江战役。

  当时敌军在长江南岸的布防是这样的:汤恩伯指挥75个师约45万人,防守在上海至湖口的八百公里地段上;白崇禧指挥40个师约25万人,防守在湖口至宜昌的一千公里地段上;还有300多架飞机和130余艘舰艇,这就是所谓“长江天险,千里江防”。

  我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战略部署是这样的:第三野战军第八、第十两个兵团为东路突击集团,在江苏境内的江阴至扬中之间渡江;第三野战军第七、第九两个兵团为中路突击集团,在安徽境内的裕溪口至枞阳之间渡江;第二野战军第三、第四、第五共三个兵团为西路突击集团,在安徽境内的枞阳至江西境内的湖口之间渡江;第四野战军的先遣兵团进逼武汉,牵制武汉地区之敌,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并相应在湖北的武汉至江西的九江之间渡江。

  4月20日,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长江北岸整装待发,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传来了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的信息,我方阵地上,广大指战员情绪高昂,跃跃欲试,决心“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中路突击集团指挥员谭震林同志来到前沿,兴奋地对大家说:“22年前的今天,是开始向人民总进攻的一天。22年后,将是人民最后结束统治的一天。”夜幕降临,我军大炮轰鸣掩护,第一梯队扬帆启航,强渡长江,直指荻港,午夜就突破荻港,上岸登陆,顿时从鲁港经荻港至铜陵地段的敌人防御阵地就被我军占领。

  21日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遵照命令,人民解放军中路军奋战一天,突破敌人在安庆至芜湖的防线,渡过30万人,占领荻港、鲁港、铜陵、繁昌等地区。

  遵照命令,人民解放军西路军在21日下午5时开始渡江,夜晚发起全线攻击,突破了敌人在九江至安庆的防线,22日17时占领江西省彭泽县境内的马当要塞,奋战一昼夜,渡过24万人,尔后迅速扩大战果,很快就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地区。

  遵照命令,人民解放军东路军也在21日下午5时发起渡江战斗,突破了敌人在南京至江阴的防线,奋战一天一夜,渡过将近30万人。很快占领扬中、镇江、江阴等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至无锡的铁线路。

  当人民解放军中、西、东三路大军相继突破敌人“千里江防”的时候,第三野战军陈士榘率领的第八兵团所属第35军在4月23日午夜,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22年之久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毛泽东同志闻讯之后,十分高兴,写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光辉诗篇。

  长江防线被突破后,南京以东以西的残敌沿宁杭、芜杭两公路向南溃逃,芜湖以西的残敌则向浙赣线溃逃。

  第三野战军主力,对于向杭州溃退的敌军,采取兵分东西两路,进行平行追击和迂回包围,歼灭了大批逃敌,终于在5月3日解放了浙江省会——杭州。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宋时轮、郭化若率领的第九兵团和叶飞、韦国清率领的第十兵团发动了淞沪战役,24日,完成了对上海的包围,25日战斗打响,27日就全部解放了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第二野战军主力,对于向浙赣线溃逃的敌军,采取兵分多路,齐头并进,猛力穷追,挺进在浙赣线上,5月4日解放赣东北重镇——上饶,5月5日解放兵家必争之地——鹰谭镇,尔后分兵向浙南、闽北、赣中追击逃敌,还迂回包围南昌。5月17日,解放赣北重镇——九江,5月22日,解放江西省会——南昌。

  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5月14日在黄冈至武穴问胜利渡江,16日也在武汉附近渡江,17日就全部解放了华中重地——武汉三镇,先遣军在17日还进入江西境内。6月8日,第四野战军邓华率领的第十五兵团和第二野战军陈赓率领的第四兵团在南昌胜利会师。

  从4月下旬至6月下旬,渡江战役历时两个月,先后解放了南京、杭州、武汉、南昌、上海等120余座城市和苏浙皖闽赣鄂等省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歼灭了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40余万人,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522字报道了震动世界巨大事件的始末。

  这篇新闻的正文包括导语 和主体两大部分。导语 ,简单地说,就是新闻的提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报道事实或中心,揭示主题。这篇新闻的导语 告诉读者三个情况,即到发电时为止(4月22日22时)参加战斗的部队数量:百万大军;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读了这则导语 ,对当时整个渡江战斗的概貌。就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同时也激发起人们想进一步了解详细战况的欲望。这种直接叙述主要事实的导语 叫叙述式导语 。

  主体部分要具体充分地报道事件的始末,使读者对事件有一个完整、明确、具体的了解。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仅522个字(连标点),但却使读者清楚地了解这个震动全世界的巨大事件。为啥能这样呢?

  (1)层次分明。人民解放军是分东、中、西三路渡长江的,新闻按渡江时间先后的顺序,分三层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在报道第一路军战况时,也分别对我军的兵力配备(每路军有多少兵力)、起渡时间和渡江进度分别作了说明。对敌军的战斗情况也作了客观的报道。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这样就全面、准确、突出地揭示了战役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向。

  (2)详略得当。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前两路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写了战斗情况:“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是更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占领……并控制……封锁……切断……”这样就告诉了读者南京守敌撤退的两条主要通道——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切断,敌人已成了瓮中之鳖。敌我双方的态势已十分明朗。

  同样在报道敌军情况时,由于中、西路敌军已没有战斗力,所以只是在写西路军战况时,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一句话带过,把西路敌军情况合在一起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报道东路敌军时,则不同了,先谈了敌军防线,再谈敌军抵抗情况,并指出战斗是激烈(整天激战)的。

  (3)叙议结合。这篇新闻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进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从写作上来看,则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语言精炼。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炼。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在报道敌我遭遇战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镇江无锡段)两个战略要地,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依靠要塞炮火,封锁航道),铁线路则用“切断”(铁线路是可以“切断”的,长江水是切不断的)。

  教学后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9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也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线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 :导语 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 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也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人心。

  1.用词准确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渡江战况,运用了不少军事术语,由于作者精心用词,读起来并未使人感到生疏和单调,反而觉得很有气势。如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气势的"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为揭示我军胜利、敌人失败的原因,文中用词形成对比,如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人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突出了我军士气高涨、所向无敌;揭露了敌人溃败无能的虚弱本质。

  2.及时、准确、真实

  "及时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这则新闻中体现得很充分,如电头中注明的时间及各路大军的渡江时间等。另外文中几次提到,"至发电时止",更突出了新闻的及时性。

  "准确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上面谈及的"冲破"与"突破"是准确;第⑩句中的"歼灭及击溃"也是准确;第②句的"不含"一词更是表述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这则新闻写百万大军渡江,结果中路三十万,西路三十五万,东路三十五万,正好百万,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西路、中路所遇敌人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人抵抗"较为顽强",这样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把握课文的气势

  这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写的一条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概况的消息。这条消息,在当时是震惊中外的新闻,这在今天来说,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壮观景象和威武气势。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该把握住这则消息的气势。这气势,表现在消息的标题上,表现在消息的逻辑条理上,表现在消息的语言上,表现在消息作者的全局在胸、指挥若定上。把握不住这?quot;势",就教不出这篇课文的"神"。倘如此,那就真成了过去的消息了

  文体知识教学建议

  有关消息的体裁特点(新闻六要素、消息的结构),在讲解时,要密切结合课文内容,避免做纯知识性的简介,也不必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还可以找来当天的报纸,选一条消息进行迁移性分析,以增加实践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难点: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⑴音像资料导入  :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播放《风雨下钟山》或《开国大典》)片断。插播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烘托气氛。

  (二)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

  ⑴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边阅读,边筛选信息。

  ⑵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一、 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芜湖 溃退 泄气 锐不可当 区域 荻港 歼灭

  二、词语积累

  不含 锐不可当 业已 控制 溃退 封锁 要塞

  ⑶再齐读课文,考虑问题:

  ①这篇新闻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它包括了导语 和主体两部分。哪些内容是导语 ,哪些内容是主体部分?导语 和主体部分有啥特点?

  ②导语 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啥?

  明确:

  ①这篇新闻的开头两句是导语 部分,从第3句开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导语 的特点一是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②导语 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背景中提到了)经过、结果,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 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

  ⑷思考、讨论: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啥?其中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啥?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战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也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导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⑸学生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⑹齐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⑺学生归纳有关消息的知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根据班级内近期发生的大事,写一则新闻(消息)。要符合消息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一、导入  新课。

  (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一、导入  新课

  问: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班级,甚至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大事。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事实,该怎么样说?

  问:若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也该怎么样说呢?注意在概述中运用赢余的六要素。若用一段话来简介,我们同学都会。)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3,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 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教师组织讨论,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

  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简介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简介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

  用几段话具体地简介新闻的内容叫主体。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三,质疑探究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12

  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闭幕式上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开明出版社95年9月第一版)。可见“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反之,如果离开教材、学生空追灵活,就会走向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为使课堂教学展现出灵活性,实用性,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模仿广播员朗读这条新闻。“如果你是当时的广播员,你将以怎么样的情感和语调向全国人民播放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大家准备播音”。此令一出,学生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读得格外投入。此后也让学生当讲解员,到讲台上指着地图向全班简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新闻的内容,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紧接着也鼓励大家,看谁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消息。概括之后,也引导大家看书,找出文章中概括性很强的语段,并顺势告诉学生,这就是导语。其后通过分析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导语的特点。接着也鼓励大家概括得更精练些,结果大家发现:标题,是最有概括性的。于是教师便顺势讲明标题的特点。至此,新闻的基本结构知识已教授完毕。整个知识传授,都是在学生有所领悟后,教师才点明的,丝毫没有强加、硬灌的意思。

  接下去,也让学生体会新闻的另一特点,真实性。请学生看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数字,是实数还是虚数?同学们通过读书,发现是实数。教师顺势告诉学生,新闻的另一特点,真实性。通过寻找三个数字,实际已经将教学的重点移到了主体部分,并接触到了课文的分段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层,结果在分层时,学生发生分歧,“……不料……突破……”有的归上,有的归下。“谁不料?”,“不料啥?”这一引导学生豁然开朗。至此便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本段的指导上。“不料”应该用啥样的语气来读,能表达情感的词语还有那些,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新闻的语言特点,准确性。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把握新闻的另一特点,及时性。最后,让学生学写一篇消息,结果他们欣然同意,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投入,真正实现了高效减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教学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1、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教学主线,突出一“点”(知识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新闻(消息)。消息具有三大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结构也比较固定:标题,导语和主体。根据教材这一特点,我用较为灵活的办法,把知识点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以知识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的“活”的教学。

  2、注重学生特点,设计多维训练,突出一“着”(艺术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主要特色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趣味性。教学办法要灵活多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参与,而且各个环节的参与形式都各有特点,决不雷同。尤其注意到了,实践性和活动性,使学生的参与有趣,有用。每一个环节的进程,都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决不自做主张。

  3、抓住教学重点,注重因势利导,突出一“段”(拓展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主体部分,但我并没有硬性进入,而是在学生分段出现问题时,相机引导,通过朗读和找关键词,完成了主体部分的学习。在这一部分分析时,注意把新闻的其他特征纳入分析的范畴,起到了举纲带目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办法的灵活性,课堂教学的应变性。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一个“活”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13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积极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www.定制ifanwen.com):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啥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啥特点?进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啥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怎样?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14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也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线路。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啥?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也怎样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啥?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________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啥?

  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________。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________

  ________

  4.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啥?表明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积极权。”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便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决胜千里。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  4.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此题意思对即可。)  5.⑧⑨句  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二、1.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有道理即可)。  3.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导语:第①句话。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每句为一层。第②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第③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第④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第⑤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15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 、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简介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简介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简介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也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也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16

  本星期我们城关中学再次举行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在七(6)班讲授了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二、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强化了。

  三、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四、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也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也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先说说我这节课的预先设想:我这节课的设计是我们备课组组长提供的一种挑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尝试。教学的设计参照《新课程教学设计》里的一个名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文字的解读上,而重点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我看了他的教学设计后知道他的这个设计只适合基础比较好的班,综合素质比较好的班。看看教学的各个环节,我自认为9班虽然不是基础比较好的班,综合素质比较好的班,但如果在上课前让他们事先准备好,是可以按这个思路进行的。于是,我分配任务,让我的学生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具体过程:我事先在班上选了一些积极的同学,把他们分为诗歌组,历史组,地理组,新闻组,其中我的角色是由一开始的教师身份转变为后来出场的新闻组的一员。各个组分别承担的任务是:①诗歌组:担任课前的导入环节。本节课我是以毛泽东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由诗歌组的同学负责讲解大意,揭示这首诗的主题再导入到我们这课的课题。在这环节中,我预想应该是很顺利的,哪想到结果却不是我预想的那样。诗歌组的一员在讲解诗歌大意的时候,由于紧张,出现了头脑短路的现象,那个时候我真为她捏一把汗,还好没过多久她继续进行了,在诗歌组的一员讲解诗歌大意的时候,我不经易间看到马上要上场的诗歌组的另一名组员嘴里在不停的小声念着啥,估计是在念他马上上场该讲的内容,此时的他紧张得汗珠一颗一颗往下掉。我感到真的是哭笑不得。②历史组:负责课前查阅资料,关于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结果由于紧张,简介写作背景时声音太小。③地理组:负责课前制作渡江战役路线图。这张图做得很好,很准确。地理组还负责对照地图讲解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这一点完成得可以说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好的。④新闻组:负责带领大家复习关于新闻的基础知识。这是任务最艰巨的一组。新闻组共5人,包括我在内。先有第一位组员带领大家复习新闻的六要素,并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的六要素分别是啥。再由第二位组员带领大家复习新闻的五结构,并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的五结构分别是啥,顺带讲讲课文的大体内容。接着由第三位组员简介新闻的三特点,并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的三特点体现在哪里。最后由我负责问题合作探究环节,我事先在预习的时候就让大家对这篇课文提问,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我已心中有数。因为我认为这则新闻的语言很浅显,大家都不会有字面障碍,所以这环节由学生质疑,其他学生答疑。在这过程中,我也顺带把这篇课文除体裁外的重要知识点,考点做重点讲解。最后的练笔环节: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学生,我们班级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喜事。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来全面报道这个事情,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不限。很遗憾,由于前面诗歌组,历史组,地理组,新闻组的同学由于紧张花的时间过多,导致我后面的问题合作探究环节,练笔环节没法进行,因为时间不够了。

  总的来说,我的这节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课不算成功,主要表现在: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上课思路给听课的老师感觉不清晰。学生课前充分地准备在这节课上感觉变味了,变成一节带有表演性质的课,这都不是我预期想要的结果。但我觉得唯一一点成功的是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绘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上台发言做讲解的胆量。这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尝试,我想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虽然这次的尝试不是很成功,但从这一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这一过程的体验。有一句话不是说“教无定法”嘛,接下来,我会去多学学其他新的东西,给自己多补充新的血液,不断地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摸索,勇于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教法,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推荐站内搜索:河北会计证报名时间、湖北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吉林省自考、成人高考准考证怎么打印、观看焦裕禄观后感、安徽成人高考网考研网准考证打印、席慕容散文《时光》、重庆自考成绩查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选1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选1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7290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