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写——我教《将相和》(通用13篇)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1
演·说·写
——我教《将相和》
安徽省五河县实验小学 王静邦
《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
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也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也怎样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
学习“负荆请罪”时,我也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啥,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啥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也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过渡句、过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句、过渡段给课文分段。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
3、在“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的问题的探讨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借助过渡句、段给课文分段。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难点】在人物语言、行动中分析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将相和
读课题,分析。
t:课题中“将”、“相”在文中各指谁?“和”是啥意思?
教师简介时代背景。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8分钟)
t:刚才同学们说“和”是和好的意思,那么有和好必有不和。现在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思考:
1、听准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2、思考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用文中的词来概括故事内容。并思考故事之间是怎么样联接的,用直线进出连接的内容。
3、思考:将相不和的原因。
学生听录音思考。
三、检查(10分钟)
1、t: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说,教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2、三个故事之间是怎么样连接的。学生读划出连接的内容。(检查过渡句、段)
投影出示文中的过渡句、段。学生读过渡句、段,体会作用(过渡句、段的作用在于启下。)
t:过渡句、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它有助我们分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指导看单元学习重点)读单元学习重点。出示投影。
给课文分段.
3、“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啥?
学生回答: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卿,官职比廉颇高。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不了大功,蔺相如有啥样能耐,就凭一张嘴,反而官位比他高。引起了将相不和。
出示投影:廉颇的话。学生读这段话。
t: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才产生了将相不和。
4、设问导趣:
t:那么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就凭一张嘴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
四、深入阅读第1段:完璧归赵(17分钟)
1、学生阅读第一段:
t:蔺相如是不是就凭一张嘴,获得比廉将军更大的官?如不是,那凭啥?(机智、勇敢)从哪些材料中可以看出来。
(分组讨论)(教师提示:在赵国:在秦国)(自由组合进行讨论)(7分)
2、交流材料,教师归纳。(学生交流教师板书。)(10分)
⑴ 带玉前往:
读蔺相如的话,体会:谋略周全,能挺身而出“如果……就……;如果……一定……”重点圈出。
t:从蔺相如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
⑵ 要还宝玉。读蔺相如的话,体会:机智。
⑶ 以死抗争。(学生说蔺相如的话。)
t:这是何等的勇敢。理解“理直气壮”。
齐读这句话。要求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体会:智勇双全,不畏强权。
⑷ 送玉回国。(从蔺相如的行动中分析,体会:机智。)
⑸ 据礼力争。
(从蔺相如的神情、动作、语言中体会:智勇双全。)为会么他能大大方方地说话。谁能大大方方地说蔺相如的话。抽重整旗鼓民蔺相如的话。
t:秦王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形成认识(2分钟)
1、刚才同学们都回答了这么多理由,蔺相如如果光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从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蔺相如的聪明机智,难怪赵王要封他做大夫。
2、今天我们利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来分析人物的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按今天学的办法自学二、三个故事来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2、完成《作业本》。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3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虚拟主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
“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总理)“和”→(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习: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呢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啥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也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通过查资料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办法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出课文的三个小故事,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抓住人物语言的句子采取学生质疑,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教师归纳梳理的方式交流将相不和的原因及蔺相如是怎样做到上卿的。
3、能够按照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语言品读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特点,感受蔺相如的智慧、勇气、爱国心。
【教学重点】学习蔺相如言行的语句,感受蔺相如的智慧、勇气、爱国心。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学习体会将相和之间的故事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一、生字学习,可以试着这么学习:
通过_________识字办法,我们记住了_________字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本课难写的字是__________,请大家跟我一起书写
我们认为本课易写错的字是_________,请大家注意,跟我一起书写
二、词义理解,可以试着这么解释: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我们理解了________词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哪个同学有不理解的词语,想跟我们交流。
三、诵读句子,可以试着这么朗读: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找出了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同学们看课文第___段,因为这个句子断句容易出错(或句子里有多音字),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
四、读文理解题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读完课文,我理解了课题的意思:题目中“将”指 ;“相”指 ;
“和”的意思是: ______ ; “将相和”的意思是: 。 我知道这篇课文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小故事讲述将相从不和到和的过程。
【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将相和》,你有啥疑问?
2、快速浏览课文,你读到啥地方,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试着用横线划线来。
细读这段话,思考:导致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啥?
廉颇是怎么做到上卿的?他认为蔺相如是靠啥做到上卿的?此时的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是啥?
【合作探究】
研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赴秦前、朝廷上、归璧后、渑池会上四个场合)
a) 划出四个场合中对蔺相如语言描写的句子。从蔺相如的语言里你体会到了啥?
b)通过“抓关键词、Lenovo、联系生活、结合资料”等办法,在句段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c)小组之间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有序讨论,互听想法,交流补充)
你可以运用以下模式进行交流:你认为蔺相如是靠_____________做到上卿的,他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词语补充
( )﹙ ﹚之宝 ( )直( )壮 完( )归( )
( )无不( ) 负( )请( ) ( )心( )力
2.我认为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及因果联系,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筑基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啥?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啥事?他们为啥和好?
3.读写生字词(见第二课时)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简介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画下来。同时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每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四、深入研读
1. 找出这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书中作批注)
2.汇报自学情况。
3.初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因果关系。
4.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办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进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谁能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课文所说的几个故事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故事里的将相分别是谁呢(学生答“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幻灯片):
和氏璧 蔺相如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渑池 廉颇 鼓瑟 击缶 拒绝 上卿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利用所读词语,复述文中的一个小故事,说说其中的因果关系。
二、感悟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我们大家复述了故事,那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蔺相如形象。
2.然而廉颇说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了他头上,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从前两个故事中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1)完璧归赵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是个啥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的聪明机智还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故事——将和氏璧送回国也能反映他的机智)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也就是他当时心里会想些啥。
③请两个同学站起来,演示一下蔺相如说话时候的表情、动作,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④请同学评价一下刚才两个同学的表演后再一起读一读。
(2) 渑池相会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让同学分角色朗读。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也是个啥样的人?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请回答比较正确的同学板书)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顾全大局
三、感悟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
1、出示廉颇不服气的话:“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①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啥滋味?你怎么知道的?
(如嫉妒、不满等,可以从“就靠一张嘴”“爬”等上看出来)
②把廉颇心理的滋味读出来,集体读、自由读
③对廉颇的这种想法你有啥看法?
(重点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观察人物理解人物,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2、感悟廉颇的另一面,在渑池相会中的表现。
3、你同意廉颇这样说 “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吗?如果不同意,你该怎么样劝说他呢?
四、人物角色体验
1、读蔺相如向众人解释的段落。
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看插图,说一说廉颇能积极请罪的原因是啥呢(读课文中蔺相如、廉颇的心里话)
4、课文总结:将相都一心牵挂着国家,都能够顾全国家的利益,他们都是“忠贞爱国”(完善板书)
5、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后来人们从文中提炼出两个成语。谁能说出由文中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呢?对,就是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所以,中国才有了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那你还能说出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吗?
五、联系生活
历史让我们读懂了很多东西,那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看到了这将相和动人的一幕,请你回想一下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你也想对他们两人分别说啥呢?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我们国家的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作为的第一条,我希望我们所有同学都能牢记,并在生活中去践行,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班集体。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背一下的第一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六、作业设计(附后)
板书:
将 相
完璧归赵
廉颇 渑池相会 蔺相如
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 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
和
《将相和》作业设计
骆亚军
一、 解释加点字
1、 理屈:
2、 攻无不克:
3、 负荆请罪:
4、 完璧归赵:
二、 填空
1、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也紧密联系,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也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的故事。
2、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词穷 无( )之宝 ( )直( )壮
战无( ) 同( )协( ) 负荆( )
3、 写几个形容英雄人物的成语:
三、 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与他说说心里赞美的话。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6
下面是关于《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也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也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课文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呢在一堂课上只能把握其精髓,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是通过品读人物蔺相如为主线,精读前两个小故事,深入研究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劝服廉颇,得出“将相和,平天下”这个故事所宣扬的主题。
几次磨课试教的大致过程和体会是这样的:
根据课堂教学的预设,我第一次执教课堂,具体分三个板块开展:
首先是在“走进名著,了解内容”这个导入环节,教师导入说:“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啥?……其实,除了“四大名著”,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还有很多。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其次是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将”和“相”之间发生了啥事?他们为啥能和好?)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待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地图,简单简介历史背景。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说说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预习充分的学生能说出一二,可也出现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到此时,课堂上还未进入品读人物环节,文本也刚接触。
第三,在“深入研读,感受形象”环节,教师预设问题:“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啥?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根据学生的找读,出示重点句子:“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接着指导学生读读这段话,说说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啥滋味?让学生试着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以后,说:“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就有麻烦了。你能劝服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吗?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再去浏览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只是靠一张嘴,没啥能耐?”
待到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大家“劝服”廉颇。师生交流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虽说是尽力让学生去说,学生也积极响应。但到头来,没有让学生朗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学生都是脱离文本在发议论。人物的特点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内化。课堂上也没有完成必要的书面练习,就匆匆结束了课堂。
课堂结束以后,一方面自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从课堂开始至出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时间近4分钟,导入节奏缓慢,罗嗦,超时;研读人物脱离文本没有深入;课堂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人物形象没有得到内化。在听取了听课老师的建议以后,我进一步研读教材,重新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了修改。
几天以后,我按照预设的四个板块第二次施教,具体可以从以下环节看出来:
在“走进历史,揭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出示地图,在激烈的厮杀背景下简单简介历史背景。利用情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马上出示课题《将相和》。设问:题目中“将”指谁?“相”也是指谁?“和”的意思是啥呢?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啥?
学生很快进入故事,阅读全文,进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先带领检查文中词语,帮助扫除阅读障碍。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和“负荆请罪” 三个小故事后,老师接着说:
师:课文就是写将相怎么“不和”,后来也怎么样“和好”的过程。
师: 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请你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啥滋味?
生1:很嫉妒。
生2:很不服气。
生3:对赵王和蔺相如都很不满。
师:是啊,此时的廉颇心里窝着火哪!
师:你能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吗?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在座的同学们,廉颇认为“蔺相如的成功是靠一张嘴。”而你们是亲眼目睹过蔺相如带着国宝出使秦国的,你们也经历过蔺相如在渑池会见上的情形的,你认为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呢?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前两个小故事,把描写蔺相如的重点句子或重点词划出来,看看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准备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学生体味句子,品读人物。
……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我廉颇现在才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不畏权势、有勇有谋、忠君爱国的人啊!他的确是一个有能耐的人哪!是我错怪他了。我这就去向蔺相如认错赔罪(教师出示“负荆请罪”的画面)。
师:同学们,就是这一跪一扶,标志着将相和好,从此坦诚相对,共同辅国。就是这一跪一扶,给朝廷百官做出了团结协作的榜样,从此国家空前团结,国力大增。也就是这一跪一扶,给赵国百姓带来了十多年安定祥和的生活。《将相和》这个千百年的故事,尤其是蔺相如这个人物在告诉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就请你走进《史记》,走进名著!(阅读资料袋)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得还算轻松,学生学得也较愉悦,课堂教学效果也大为改观,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扩大了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研讨气氛浓烈。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不过细究起来,还是有些欠缺:首先是词语教学部分还需改进,重点应该突出对成语的理解,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积累这些重点词语。对于梳理课文内容部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故事体系,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读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尤其在朗读廉颇的不满语句时还不够到位,当时还是有些忽略;二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三是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对人物进行说写,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使人物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两次的课堂实践,使我对于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把词语教学部分适当改进,在人物体会之后增加小练笔环节,我更多的是花时间去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因为这是统领课堂教学的关键句子,围绕这句话开展学习,全课教学的思路就十分清晰。
所以,在展示课(第三次上课)上,我大力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廉颇说话时的感情,指导学生用怎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认识到自已错了,让学生把廉颇心中的话表达出来,进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体会后说写人物语言,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7
《将相和》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刘玉荣
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用小标题概括三个故事,再说出三个故事的联系: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也立了大功,也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故事与负荆请罪存在因果关系。接下来学生读如下一段话: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找出核心问题:蔺相如立功,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接下来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说明: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不仅仅是靠一张嘴。再让学生朗读和谈体会,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蔺相如不畏强暴。
然后小结:蔺相如真正靠的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国家和国家的尊严。
最后形成共识: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也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看来,“蔺相如立功,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是本课的一个核心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有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上海路新村小学 彭玉媛
自己长期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么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啥样的感情,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进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办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后要向 “观众”说明你为啥要这么演,使每一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我校老师的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虚拟主机,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板书了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评价我总觉得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办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办法,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这类历史性的课文,要鼓励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将相和》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九莲小学 李 瑛
参加了西湖区第三层次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听取了本校任老师上的《将相和》,以及自己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么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啥样的感情,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进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办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 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后要向 “观众”说明你为啥要这么演,使每一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任文岚的公开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虚拟主机,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板书了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评价我总觉得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
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办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办法,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这类历史性的课文,要鼓励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 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⑶ 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⑷ 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情谊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中,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及故事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词句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具的使用】彩色粉笔、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办法】引导读书法、启发谈话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点画品析词句,合作自学讨论交流及预习,质疑,朗读等办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在自学中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拟定了标题,并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将,相”分别指谁?“和”是啥意思“文章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文章表达了怎么样的中心思想?
(生答后概括板书: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议定目标
通过提问,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自学中任务完成得很棒,对课文有了这么多了解。根据以往经验,同学们讨论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该完成啥任务呢?
(小组讨论,屏幕出示:朗读、词句、思想内容、写作办法。)
三、精讲点拨
1、理解“完璧归赵”领悟学习办法:
看清因果,请同学们速读“完璧归赵”,找出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生速读,归纳交流。)
2、领会人物性格特点:
蔺相如是怎么样完璧归赵的?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请大家轻声读这个小故事,用“──”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句,用“△△△”标出关键词,并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啥?(生自读自画)
问:谁愿意把你画的读一读,说一说
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蔺相如第一次说话,从中不但看出他的勇敢,而且表现了他的智谋。
蔺相如第二次说话及当时的动作表现了他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通过表演来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第三次说话,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理解“大大方方”。
说一说对其它句子的理解。
3、指导朗读:
作者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用怎么样的语气去读呢?(生练读后指读。)
4、归纳学习办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是按怎么样的思路进行的 小组讨论后屏幕出示:
在读文中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练习用正确的语气朗读课文。
5、运用学法,合作完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啥?蔺相如是个怎么样的人?你是怎么样体会的?朗读课文“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是啥?你是抓住哪些语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复述本故事。
先个人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请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渑池之会”在完成以上问题同时,让学生弄清秦王不敢怎么样的原因,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负荆请罪”中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请同学复述。
小结:蔺相如履立新功,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不团结,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使廉颇受感动而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现在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治国。
四、明确重点
学习了本文不但理解内容,而且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请同学通读全文,思考:这三个故事顺序可以颠倒吗?为啥?第一段与下文有啥联系?故事最终结果是啥?(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第一段是全文的根本原因,“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是故事最终结果。
板书:
发展 因果
五、总结教育
1、通过学习,我们更深体会到蔺相如,廉颇的美好品质,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啥?
板书:
爱国
2、2001年4月1日,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飞机,造成我飞行员牺牲,随后美机也未经允许降落在我国机场,这是对我国的一种挑衅。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是我们每个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对这件事全国人民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表现我们的爱国之心呢 (学生自由发言)
3、总结:
学习本文有啥收获?(与目标结合,自由总结)还有啥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鼓励质疑)。
4、练笔:
写一件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9
《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
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也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也怎样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
学习“负荆请罪”时,我也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啥,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啥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也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么样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啥?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么样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啥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啥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办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也是怎么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啥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啥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也是怎么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办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啥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啥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啥“不敢拿赵王怎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么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到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啥?是在啥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啥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啥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啥?你更喜欢谁?为啥?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啥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啥?(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啥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么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啥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11
《将相和》教学反思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小学 刁建争
《将相和》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确定了“蔺相如”和“廉颇” 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着三个故事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不断反思,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于课堂气氛及学生精神,思维的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片段一〗
师:请大家看小黑板“第一自然段是这个故事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小故事的结果。你会填吗?”
生甲:我认为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这个故事的原因。“负荆请罪”是第三个故事的结果。
生乙:我不同意他的看法,秦国强盛才敢赵的和氏壁,赵国不交和氏壁就会被秦国攻打,蔺相如挺身而出,利用他的机智和勇敢保护了和氏壁也避免了一场战争,因此“完璧归赵”才是原因。在渑池会上蔺相如立了功,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产生了矛盾,才有后面的“负荆请罪”。因此,《渑池之会》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结果。
师:说得非常好,分析得很透彻,说明你理解课文深入细致。大家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略)
〖片段二〗
师:分析一下“蔺相如”和“廉颇”从和到不和,也到和的前因后果。
生甲:“完璧归赵”蔺相如立了大功,受到赵王重用,让他随行渑池会。在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秦王想到廉颇大将把守边界,秦王不敢拿赵王怎样,只好击缶,将相共同保护了赵王的利益,他们是赵国的功臣。
生乙:他们的矛盾是渑池之会以后才产生的。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职位比廉颇高。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我儿女外三个故事就是只样联系起来的。
师:精辟,在自读自悟中,同学们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现在看看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提出问题,师生同来解决。
【反思】
1、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节分析课,我抓住了《目标》中的一道作业提和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文中难懂的词句进行了讨论,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中,提高了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
3、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看到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为学生的发言感到欣慰。但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却是我遗憾的一面。这主要从中差生的作业中反映出来,完成的质量不高,表现在答案上不完整,对个别词语理解也不够准确。
4、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通过以上四点教学反思,我对课程标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就是“双基”教学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挺进”的新路子。在坚守语文本位,打好语文基础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兼顾“双基”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将相和》教学反思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富亭小学 蔡晓燕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啥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问题涉及到这三个故事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的完整性,我便让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白,通过三个故事的具体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写蔺相如抒璧斗秦王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这与后面“负荆请罪”中廉颇、蔺相如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情景丝丝入扣,正如蔺相如所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文章前后呼应,自然有机联成一体。前面浓墨重彩大写智勇,在结构上是为后面直接写“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虽是进一步写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不顾,敢斗秦王,但是呢,它明白地表现“和”的重要。“赵王决定动身……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由于有坚强的武力作后盾,所以,“渑池会上,……只好放赵王回去。”廉配合蔺,一起与秦国作斗争,使赵国获得胜利,这说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作了铺垫。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 “和”的重要性的高潮。两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尖锐的个人矛盾,在为了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后得到解决,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
通过讨论,学生领会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一再为赵国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廉颇不满,后来蔺相如的高尚品德感染了廉颇,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反思
北京市延庆县第一小学 庞月云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讲读时,我以廉颇的身份来诱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说服我的理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采取勾画、读中感悟、交流汇报等形式来说明蔺相如的才智过人、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等品质。为了推出两个人共性的品质,我步步紧逼“如果没有我在边界上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能放你们回国吗?” 带动全班同学通过辩论明白:只有二人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接着,我以廉颇的口气说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无谋,而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啊!我起先还以为他怕我呢!现在看来,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虑到啥了?”学生通过读蔺相如的话,体会到了蔺相如是位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而通过廉颇最后的行为也体会到了他和蔺相如一样,都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且勇于认错,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为了更深的感悟人物的品质,我还另外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借助课剧形式,来展现人物形象,使得领悟品质有了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啥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也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在此,讲完“负荆请罪”这个结果时,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啥,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啥并写出来。通过学生拓宽思维,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学生的思路大开,既更深的理解了课文,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12
王丽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么样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啥?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么样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啥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啥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办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也是怎么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啥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啥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也是怎么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办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啥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啥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啥“不敢拿赵王怎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么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到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啥?是在啥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啥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啥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啥?你更喜欢谁?为啥?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啥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啥?(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啥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么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啥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篇13
教学目标
1、 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板书)
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
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 一个是《负荆请罪》。(板书)
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
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 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负荆请罪)
“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 指名读。齐读。
(2) 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
(3) 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板书:英勇善战)
(4) 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啥关系?
(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啥?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
出示:蔺相如也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卿”qing正音)
(2)、引读:引起他们不和的原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也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3、师归纳小结: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讲叙了言和的过程。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一)从廉颇的语言着手,了解廉颇不服气的原因及他的性格特点。
1、结合屏幕上的两句句子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不服气)
2、课文怎样把廉颇的不服气表现出来的?找到相关句子。出示第10节。
这段话是通过语言写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读一读,思考廉颇讲了几句话,表达了几层意思?在书上作分层记号。(三层)
(1)指名交流。
(2)引读:他先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再说——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最后说——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3、再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层意思。
(1)第一层的意思是: 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大。
2 从句中哪些词中看出他功劳大?
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 这就是“战功赫赫”)
2 这句夸赞的话出自他自己的口中,你读一读,读出啥味道?
2 出示词卡:居功自傲 (自认为有功劳而感到骄傲)
(2) 他认为蔺相如没能耐。 (换词:没本领)
(3) 廉颇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板书:为难
(4)谁能连起来把廉颇这段话的意思说给别人听?
4、请你再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人物?(豪爽耿直、居功自傲)
小结:课文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男生齐读。
(二)学习《渑池之会》,抓住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
1、 面对他的挑衅,蔺相如怎么做?找到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1)出示: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
(2)课文也写了有一次蔺相如路上偶遇廉颇的做法——指名交流
出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到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2、你们发现蔺相如怎么做?板书:避让
3.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啥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4、渑池会上,秦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占赵王的便宜,羞辱赵王。读一读渑池之会的内容,说说面对啥情况,蔺相如怎么说。
(1)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说——
出示:
“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出示:瑟、缶的图片
你们看,瑟是一种弹弦乐器,而缶是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
(2)秦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蔺相如忽的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
出示:“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出示词卡:声色俱厉 )解释: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再读。
5、这就是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的表现。从蔺相如的语言中,你认为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他的能耐表现在哪里?同桌交流。
2 有智慧。(和秦王针锋相对,让秦王击缶,使他在言语间占不了便宜。)
2 有勇气。(蔺相如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刀光剑影地相拼,但是呢凭着智慧和勇气,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捍卫赵国的尊严,怎么说没能耐呢?)
小结: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而是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如果蔺相如就在你面前,你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对他说:——(你真有能耐!)
(三)继续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关键语句,体会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感受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这么有能耐的蔺相如是怎么样对待廉颇的为难的?师引读:廉颇要为难蔺相如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到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是——避让。(生答)
师;蔺相如为啥避让廉颇?是真的怕他?默读课文,蔺相如是怎么说的?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4、从这里你们读懂了啥?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才这样委屈自己,这就叫—— 板书:顾全大局
5、出示: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那里。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
“不应该”啥?(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
6、引读。
师:廉颇知道自己不顾国家利益,觉得自己真是罪人,——(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可见他能——板书:知错就改,(请罪态度相当诚恳)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热情”一词可见他不计前嫌)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7、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啥?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啥?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也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想说啥?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8、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9、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你受到啥启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10、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啥?
四、总结。
板书: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英勇善战) 廉颇 蔺相如(有勇有谋)
为难 知错就改 避让 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
推荐站内搜索:家里没关系千万别考公务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100字、电影观后感1000字西安医学院专升本、周记300字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2021年、观察日记400字、准考证号查询网、公务员报名入口官网、《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