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之战》教案(精选5篇)
《滑铁卢之战》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
3、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
2、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三、教学办法手段:问题研读法、多媒体手段辅助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怎样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怎样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
仓皇 拘泥 怯懦(qi no)扣人心弦 疲惫(p b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略(见《教师用书》第200—201页)
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啥,你是怎么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5、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茨威格
叙事线索 时间 人物
构思组材 关键人物突出
剪裁技巧 切入点准确(决定性的一秒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导入新课
略
二、具体感知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
三、课堂小结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Lenovo、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简介投影)
四、拓展阅读
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茨威格
新闻性 真实
渲染气氛恰当
工笔描写细腻
文学性 场面勾勒宏大
心里描摹准确
穿插评论深刻
《滑铁卢之战》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的教材中对新闻这种文学体裁的选择,多半是消息、时事报道、评论,涉及面很狭窄。本单元四篇课文从广义上都属于新闻作品,内容涉及历史、音乐、思想教育等方面,体裁包括报告文学、通讯、电视专题片等。本文属于报告文学体裁,讲述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学习到本文独特的构思和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也可以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辨习惯,提高人文综合素养。从教材跨学科整合知识的“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与本单元其它文章一道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
2、教材分析
茨威格以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相交织的办法,运用文学的表现力再现了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比利时滑铁卢地区的一场著名会战。文章由六个小标题构成,分别是:滑铁卢的上午、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滑铁卢的下午、决战、尾声。
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对历史大事件、大场面的描写中,抓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重要细节,从细处落笔,凸现了作者非凡的构思组材和写人记事的能力;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学生也很有启发。
3、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
⑴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⑵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这也是教学重点。
⑶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这是教学难点 。
以上三个目标用两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也是自读课文,适宜长文短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拟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具体做法有:
问题研读法:整堂课以问题研讨的方式进行,通过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激趣法:这篇文章属于战争题材,学生比较感兴趣,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在于人,还在于其他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故而在开始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的片断,因为两个战役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而且直观性的战争场面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迁移法:学习一篇课文,不是要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内容、段落大意、写作特点,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借课文举一反三。因此,在课堂主要任务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火刑》,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
三、说学法
当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第一步,自主: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先行了解作者、拿破仑、滑铁卢之战的背景及其影响。课堂上通过听写检查学生对生字词、音、义的预习情况。
第二步,合作探究: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创新性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辨教育,并通过共同探讨,逐步把握文章主题。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导语 的设置应该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选择从观看影片《辽沈战役》片断之后比较两次战役的相同点入手。)(3分钟)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怎样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怎样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5分钟)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5分钟)
仓皇 拘泥 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 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啥,你是怎么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15分钟)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
4、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10分钟)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为完成另外两个教学目标 打下基础。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5分钟)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 (2分钟)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通过回顾前课内容导入 新课。(2分钟)
(二)具体感知(23分钟)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3分钟)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5分钟)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分析“滑铁卢的上午”中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和 “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5分钟)
明确:分析“尾声”部分“上午十点钟,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10分钟)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尤其鼓励学生独创性的见解。
(三)课堂小结(15分钟)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Lenovo、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简介投影)
以上完成第二、第三个教学目标 。
(四)布置作业 (5分钟)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3、拓展阅读: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滑铁卢之战》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的教材中对新闻这种文学体裁的选择,多半是消息、时事报道、评论,涉及面很狭窄。本单元四篇课文从广义上都属于新闻作品,内容涉及历史、音乐、思想教育等方面,体裁包括报告文学、通讯、电视专题片等。本文属于报告文学体裁,讲述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学习到本文独特的构思和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也可以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辨习惯,提高人文综合素养。从教材跨学科整合知识的“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与本单元其它文章一道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
2、教材分析
茨威格以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相交织的办法,运用文学的表现力再现了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比利时滑铁卢地区的一场著名会战。文章由六个小标题构成,分别是:滑铁卢的上午、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滑铁卢的下午、决战、尾声。
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对历史大事件、大场面的描写中,抓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重要细节,从细处落笔,凸现了作者非凡的构思组材和写人记事的能力;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学生也很有启发。
3、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⑴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⑵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这也是教学重点。
⑶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这是教学难点。
以上三个目标用两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也是自读课文,适宜长文短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拟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具体做法有:
问题研读法:整堂课以问题研讨的方式进行,通过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激趣法:这篇文章属于战争题材,学生比较感兴趣,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在于人,还在于其他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故而在开始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的片断,因为两个战役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而且直观性的战争场面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迁移法:学习一篇课文,不是要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内容、段落大意、写作特点,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借课文举一反三。因此,在课堂主要任务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火刑》,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
三、说学法
当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第一步,自主: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先行了解作者、拿破仑、滑铁卢之战的背景及其影响。课堂上通过听写检查学生对生字词、音、义的预习情况。
第二步,合作探究: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创新性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辨教育,并通过共同探讨,逐步把握文章主题。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语:(导语的设置应该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选择从观看影片《辽沈战役》片断之后比较两次战役的相同点入手。)(3分钟)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怎样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怎样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5分钟)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5分钟)
仓皇 拘泥 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 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啥,你是怎么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15分钟)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4、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10分钟)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为完成另外两个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5分钟)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2分钟)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通过回顾前课内容导入新课。(2分钟)
(二)具体感知(23分钟)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3分钟)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5分钟)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分析“滑铁卢的上午”中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和 “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5分钟)
明确:分析“尾声”部分“上午十点钟,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10分钟)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尤其鼓励学生独创性的见解。
(三)课堂小结(15分钟)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Lenovo、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简介投影)
以上完成第二、第三个教学目标。
(四)布置作业(5分钟)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3、拓展阅读: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滑铁卢之战》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的教材中对新闻这种文学体裁的选择,多半是消息、时事报道、评论,涉及面很狭窄。本单元四篇课文从广义上都属于新闻作品,内容涉及历史、音乐、思想教育等方面,体裁包括报告文学、通讯、电视专题片等。本文属于报告文学体裁,讲述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学习到本文独特的构思和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也可以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辨习惯,提高人文综合素养。从教材跨学科整合知识的“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与本单元其它文章一道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
2、教材分析
茨威格以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相交织的办法,运用文学的表现力再现了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比利时滑铁卢地区的一场著名会战。文章由六个小标题构成,分别是:滑铁卢的上午、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滑铁卢的下午、决战、尾声。
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对历史大事件、大场面的描写中,抓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重要细节,从细处落笔,凸现了作者非凡的构思组材和写人记事的能力;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学生也很有启发。
3、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⑴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⑵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这也是教学重点。
⑶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这是教学难点。
以上三个目标用两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也是自读课文,适宜长文短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拟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具体做法有:
问题研读法:整堂课以问题研讨的方式进行,通过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激趣法:这篇文章属于战争题材,学生比较感兴趣,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在于人,还在于其他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故而在开始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的片断,因为两个战役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而且直观性的战争场面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迁移法:学习一篇课文,不是要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内容、段落大意、写作特点,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借课文举一反三。因此,在课堂主要任务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火刑》,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
三、说学法
当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第一步,自主: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先行了解作者、拿破仑、滑铁卢之战的背景及其影响。课堂上通过听写检查学生对生字词、音、义的预习情况。
第二步,合作探究: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创新性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辨教育,并通过共同探讨,逐步把握文章主题。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语:(导语的设置应该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选择从观看影片《辽沈战役》片断之后比较两次战役的相同点入手。)(3分钟)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怎样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怎样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5分钟)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5分钟)
仓皇 拘泥 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 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啥,你是怎么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15分钟)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4、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10分钟)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为完成另外两个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5分钟)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2分钟)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通过回顾前课内容导入新课。(2分钟)
(二)具体感知(23分钟)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3分钟)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5分钟)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分析“滑铁卢的上午”中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和 “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5分钟)
明确:分析“尾声”部分“上午十点钟,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10分钟)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尤其鼓励学生独创性的见解。
(三)课堂小结(15分钟)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Lenovo、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简介投影)
以上完成第二、第三个教学目标。
(四)布置作业(5分钟)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3、拓展阅读: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滑铁卢之战》教案 篇5
《滑铁卢之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
3、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办法;
2、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三、教学办法手段:问题研读法、多媒体手段辅助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一场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怎样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怎样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
仓皇 拘泥 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 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略(见《教师用书》第200—201页)
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啥,你是怎么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5、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茨威格
叙事线索 时间 人物
构思组材 关键人物突出
剪裁技巧 切入点准确(决定性的一秒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导入新课
略
二、具体感知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
三、课堂小结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Lenovo、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简介投影)
四、拓展阅读
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茨威格
推荐站内搜索: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题库、2020战疫情观后感200字陕西科技大学自考、教师节的周记、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信息管理平台、成考答案、事业单位考试网、日志爱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