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一课教学随想(精选13篇)《乌塔》一课教学随想(精选13篇)《乌塔》一课教学随想(精选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精选13篇)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精选13篇)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1

  《乌塔》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位德国小女孩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事。反映了外国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意识。反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生怎样从文中体会感悟。学到知识,现就我教学这一课浅淡自我看法。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根据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怎样设计这篇课文教学。应以此据,教学时我主要是以发表自我之见解作为这节课活动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这个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人游行,应不应该?为啥”为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我见解。

  1、讨论前准备:

  学生应预习并知道德国小姑娘是怎样旅游欧洲。对于这一点一般的学生只要多加思考就不难理解。

  2、展开讨论:

  要求结合实际。

  ⑴ 教师提示:

  一个人外出旅游有哪些好处和坏处,从乌塔这样独自旅游是利还是弊多?

  ⑵ 学生展开讨论后发言:

  (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发现。)

  学生甲:独自一个人外出旅游为助我们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学生乙:乌塔他能自己攒钱去旅游说明他很有计划和经济头脑。

  丙说:只要我们做好充分准备是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的。

  丁说:哪是外国小孩子才这样做。我们的爸爸妈妈对于我们一个人出去玩都不放心,更不要说出国旅游。

  也有许多同学说了许多不是,如不安全,被人骗了怎么办等,就这些不足展开一步讨论:即怎样避免这些不足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外出独自旅游,利多弊少。

  从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学习胜似教师的讲解。其实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知,自我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明辨是非的过程。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2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是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孩子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孩子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可以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小孩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请看:

  (1)反方观点:“孩子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游线路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钱的吗》小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正方反驳:乌塔“因为年龄小,可以享受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游联票,不到400马克。”再说,还可以勤工俭学,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3)反方观点:“孩子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游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孩子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在这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1)爱小孩,为啥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游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我们不妨课外组织“让小孩独自出行-----学乌塔、故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故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行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办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呢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小孩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小孩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小孩,为啥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反驳”是指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逻辑”是指事物客观的规律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乌塔认为爱小孩和不让小孩单独出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乌塔先是举出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在长辈爱小孩的情况下小孩可以单独出门,然后说她不同意中国家庭管理小孩的做法,认为作者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乌塔的话不多,但是呢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特别是她只有14岁就能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能切中要害,这充分体现出,乌塔在生活上独立的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独立。

  (2)对词语的理解。

  惬意:这里是很满意、很舒服的意思。

  语塞:指不知怎么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可以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本课的教学,教师应侧重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啥事。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乌塔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可以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中确定一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的基本问题要抓住自立精神这一中心,如: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我们能向乌塔学习啥?我们可以怎么做?在讨论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行,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3课后,可以联系本组语文园地中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一写“从《乌塔》想到的”;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课上讨论的情况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适当的时候排练演出。

  ● 重点生字

  漱:shù

  含水荡洗口腔:漱口。洗漱。盥漱(洗手或漱口)。

  笔画数:14;部首:氵;

  笔顺编号:44112512343534

  造句:饭后漱口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萨:(薩)sà

  〔菩萨〕见“〔萨满〕跳神作法的男巫。姓。菩”。

  笔画数:11;部首:艹;

  笔顺编号:12252414313

  造句:菩萨是劳动人民心中善良慈悲的象征。

  腊:(臘)xī

  干肉:“噬腊肉,遇毒。”晾干:“燃得而腊之以为饵。”皮肤皴皱。

  笔画数:12;部首:月;

  笔顺编号:351112212511

  造句:北方的腊月大雪纷飞。

  逻:(邏)luó

  巡察:巡逻。逻吏(巡逻官)。逻骑。逻卒。遮拦:“蛛蝥结网工遮逻”。

  笔画数:11;部首:辶;

  笔顺编号:25221354454

  造句:附近小区每到深夜都有巡警在巡逻。

  辑:(輯)jí

  聚集,特指聚集材料编书:辑录。辑要。辑逸。编辑。纂辑。聚集很多材料而成的书刊:丛书第一辑。和,和睦:辑睦。敛,拖着不便脱落。古同“缉”,连缀。古代称协调驾车的众马。

  笔画数:13;部首:车;

  笔顺编号:1521251122111

  造句:小雪的母亲是出版社的编辑。

  ● 重点词语

  惬意:这里是很满意、很舒服的意思。

  语塞:指不知怎么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4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 课文重点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行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办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呢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小孩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小孩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 相关知识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行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4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张家集镇李坡小学 方洪涛 张春焕】

  〖抛弃“求同”鼓励“求异”〗

  多年来的听课,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学中的整齐划一现象。为了让学生说出教师预定的答案,不惜喊上一大批学生穷问不舍,甚至一字之差也要纠正,非达到众口一词方可罢休。有些教师还让学生背词语解释,背段落大意,背中心思想,个别教师甚至让学生背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以应付考试。这些做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摧残了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取的。

  由于事物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其发展结果可能不一样,问题答案也可能是多种的,所以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允许学生有与众不同的答案,只要他们言之有理,然后再引导他们去努力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肯定或否定自我。如教学《乌塔》一课后,教师往往会围绕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体会,这样就束缚了学生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乌塔是一个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每到一处都先查找警察局电话号码);

  2、乌塔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小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等等。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九龙第三小学 吴秀贤】

  〖改变提问方式,让学生愿说〗

  以往的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而且都是带有一种强迫性的语气。许多时候,学生往往出现沉寂与冷漠。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例如:谁来当小老师设计一个问题,让大家来回答。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用一种请求的语气说,你能帮帮老师吗?这样,学生就会很乐意地回答。有一次,我在教学《乌塔》一文时,学完课文后,便提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说乌塔些啥?”这时,教室里便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举手。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老师都有很多话想对她说,你能帮帮老师吗?你能代老师说说话吗?”这是,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说老师我来帮你。看着同学们都乐意帮老师的神情,我感到很欣慰。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你真勇敢,一个人独自游欧洲。”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我要向你学习,自觉锻炼自己。”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你是可爱也可敬,我能和你一起游玩,那就好呢。”……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培兰小学 刘玉俏】

  〖课堂互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命题乃至种种社会现象的理解也是多元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教师在认识“多元”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这种既是“自己的”也是“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如在教学《乌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体验:“我们在家,父母尚且放心不下,总要我们处于他们的视线范转之内,如果我们也像乌塔那样,十四岁就要出远门,周游列国。不难想象我们的父母会怎样?我们总不能为了锻炼自己,而让我们的父母操心吧?”对学生的这种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尊重、理解、鼓励,甚至欣赏。当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也就是把握文章教学内容的真正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思辨时间,充分地发表见解、相互辩论,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辩中明,在说中得。学生是有理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作品有不同的见解。

  【河北省三河市第一小学 董小梅】

  〖以贴近学生心灵、贴近现实生活去创设〗

  语文教学中的亲近感,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都是要坚持教学民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保持教师的人情味,通过课堂这个窗口与学生建立伙伴式的平等关系,在讲与练、读与写中通过创设“和谐的情境”,即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光,大方的姿态,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熏陶学生,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为了创设良好的作文教学的气氛。我教《乌塔》一文时,让学生思考,体验乌塔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后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成长中的故事”主题,写出了使人感动,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佳作。我及时给以鼓励,表扬,赞扬和肯定促进了气氛的形成,全班同学沉浸在积极努力的气氛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绍水镇柳甲完小 蒋雪金】

  〖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法〗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往往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人的心情好坏、兴趣怎样会牵连到人的注意力和思维积极与否,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若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起来会兴趣盎然,效果显著。记得有一次我在上《乌塔》这一课时,学生们都对这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敢独自一人游欧洲的超人胆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心里都渴盼认识这个勇敢的小姑娘。我便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说:“同学们,乌塔在课文中问作者,我们中国的小孩能不能像她那样去旅行?”同学们说:“不能。”我也问:“能说说为啥不能的理由吗?”一生说:“我没有钱。”一生说:“家里人不让我一个人去。”一生说:“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旅行。”一生说:“我不敢一个人出去,如果遇到坏人就麻烦了。”学生纷纷发表意见,都认为我们中国的小孩很难做到像乌塔那样一个人出去旅行。我问:“你们想不想出去旅行?”学生说:“想!”我说:“好。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和我们的实际写一篇文章《假如我们能去旅行》。”由于当时学生进入了我设的情境,学生思维都很投入这个问题,都深入到了课文,连平时最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也使学生对《乌塔》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并感到学得很轻松,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5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是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孩子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孩子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可以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小孩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请看:

  (1)反方观点:“孩子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游线路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钱的吗》小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正方反驳:乌塔“因为年龄小,可以享受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游联票,不到400马克。”再说,还可以勤工俭学,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3)反方观点:“孩子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游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孩子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在这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1)爱小孩,为啥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游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我们不妨课外组织“让小孩独自出行-----学乌塔、故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故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6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是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孩子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孩子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可以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小孩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请看:

  (1)反方观点:“孩子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游线路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钱的吗》小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正方反驳:乌塔“因为年龄小,可以享受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游联票,不到400马克。”再说,还可以勤工俭学,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3)反方观点:“孩子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游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孩子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在这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1)爱小孩,为啥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游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我们不妨课外组织“让小孩独自出行-----学乌塔、故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故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7

  《乌塔》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描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我国少年儿童努力增强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调动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快速默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读书声,大家读得兴致勃勃。

  读完以后,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纷纷发表自己对乌塔的看法:“乌塔是一个有思想的女小孩”;“一个有见解的女孩”;“厉害的女孩”;“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女孩”;“独立自主的女孩”;“成熟的女孩”;“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并很勇敢的女孩”……由于我对学生见解的肯定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上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

  大家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便以较多的时间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争着发言,纷纷汇报各组讨论情况。这时,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讲话的男孩站起来充满自信地说道:老师,乌塔这样出去,她是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这一见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属于备课的空白地带。短暂的停顿之后,我意识到必须马上转换角色,成为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因为这是一个能够开启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我要紧紧地抓住。于是,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这位同学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一位学生站起来侃侃而谈:“我从书中知道,在欧洲那些国家里,人们的法制意识强,治安措施好,乌塔不会有生命危险。”

  “乌塔这样做,如果出现万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一名男同学反驳道。

  “书中写道,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自我保护意识强。就是遇到危险,她的能力特别强,能够化险为夷。”一为女同学反驳道。

  “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行,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班长的见解果然高出一筹。

  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同学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大家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进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这正是新的课改理念的生动体现。

  下课后,一位学生拉着我说“老师,我还想发表看法。” 带着喜悦与收获,我走向办公室… …

  思考:

  1、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课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虚拟主机,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课堂上,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这节课,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根据实际问题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异口同声”时,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热情接纳。试想,如果我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事先设想的教学步骤,不予考虑或一口否定了那个同学的不同看法,后果便可想而知。

  2、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变以往的重教师、重教学为重学生、重学情,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点拨、调控的作用。属于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自求自解;属于难点问题,教师可给以旁敲侧击;属于有争议问题,教师可指点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教师则要疏导、订正。在辩证地处理好导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8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怎样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思路

  本文中的乌塔是小孩们的同龄人,可是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意识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激趣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三是解决字词困难;四是检查反馈课文讲了啥事;五是在读、思中体会乌塔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中谈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在交流时往往会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出去太不安全了。我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啥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父亲母亲不担心吗?为啥她就敢周游欧洲呢?”接着让学生来说,乌塔为游欧洲做了哪些准备?从中看出她是个怎样的女孩?再接着从全文中了解乌塔是个怎么样的女孩?最后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对她说些啥呢?”这节课结束了,但我期望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和不限的思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关欧洲国家和城市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乌塔具有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性格特点。

  3、感悟本课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的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

  1、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和谁一起去的,去过哪里呢?

  2、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旅行经历都挺丰富的,真不错!有一个小女孩也喜欢旅行,但她喜欢独自一人旅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小女孩---乌塔(板书课题)。谁来和她打个招呼呢?来,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

  二、检查自学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件啥事情?

  2、检查生字新词。(洗漱 惬意 电话号码 反驳 逻辑 睡眼蒙眬  一时语塞)

  3、课文讲了一件啥事?(暑假里,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

  三、认识乌塔学习乌塔。

  1、乌塔游历了欧洲哪些地方?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外国的地名吧!(法国瑞士 奥地利 意大利 威尼斯 米兰 佛罗伦萨 希腊)

  (出示欧洲地图)在地图上找一找这些国家。乌塔一个人敢游历这些地方真了不起。

  2、假如是你,你敢一个人游欧洲吗?为啥?

  (是啊,不管做啥事情安全都是最重要的。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父亲母亲就不担心吗?)

  3、乌塔为游历欧洲做了哪些准备?为啥要做这些?(快速游览课文,思考这些问题)(设计好旅游日程和线路、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给家里打电话或寄明信片、用了三年时间准备)

  4、从为游欧洲所做的准备中看出乌塔是个怎样的人呢?(带着这个问题再读第七小节,在读之前先向同学们推荐一种读书办法)(精读批注)

  5、在游欧洲的过程中发现乌塔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来,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①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小孩,为啥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自信,有主见,思想上独立)

  ② 乌塔说:“中国的小孩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小孩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到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坚定,实践精神)

  6、我们该向她学习啥呢?(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行,而是要学习她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7、学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有很多话要对乌塔说把?(出示句式)                                                                                                                                           乌塔,你真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小孩!

  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对于我们的小孩来说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发生在西方的那些小孩身上,接下来再向同学们简介一个了不起的16岁女孩。(放视频)世界是很大的,同学们要多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其他国家的小孩的生活。

  教学反思

  教学《乌塔》这篇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给学生充分朗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一些啥事;然后让学生思考乌塔是个怎么样的小孩,通过精读批注的读书办法,细细体会。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学流程还算流畅,上完之后,经过同事们和领导的热心指点和自己的反思,还是发现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下:

  1、教学思路陈旧。在学生一读课文之后,出示本课生词语,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设计的流程不够新颖。反思后,我认为可以放入文中,边学文边学词语,或者直接拿出放在学文开始之前。

  2、导入部分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当学生说道自己和父亲母亲一起去旅行的时候,应该抓住这一点和乌塔独自旅行进行比较,这样更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我觉得第一点通过文本教学和最后的一段视频观看,能较好的做到,但第二点还很有欠缺。

  3、略读课文“放”的度的把握不够到位。原本设计时就抓住让学生说说乌塔是个怎么样的小孩一个问题来重点进行,但最后也不放心,把这个问题拆成了两部分:从为旅行做准备当中看出乌塔是个怎么样的小孩?从旅行当中看出乌塔是个怎么样的小孩?另外,在放开让学生尽情讨论发表意见时,我的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很弱,没能做到收放自如。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9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啥事,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再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我抛出问题:小学生独自外出旅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我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学生们积极性相当高,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乌塔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呢并不是鼓励大家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行,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采用多种办法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学生听了,也颇有同感。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虚拟主机和活动的机会,营造了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的气氛,因而,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快乐,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进而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

  《乌塔》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乌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设计的几个环节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效果比较成功:

  1.  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啥?

  2.  研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成长故事,从头至尾只字未提对小姑娘的评价,因此需要学生研读课文。从故事中去体会小姑娘是一个啥样的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替小姑娘的老师用中文给小姑娘打个来中国学习转学评语的情节,激发学生从课文中的小姑娘的行为、语言中去体会小姑娘的特点。

  学生兴趣很大,当了一回老师给学生评语,听课的老师也反映这情节设

  计是本堂课一个亮点。

  3.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一个未成年小孩该不该独自远行?这一个环节意在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程度,和交流阅读后主观的见解。(当时一节课容量太大,讨论不是很成功,只有三个同学发了言,但第二节课继续时,课堂生成特别活跃,正反方同学唇枪舌战辩驳得有理有据,特别当大部分同学提出不安全,万一被人绑架了怎么办?每人都有智斗的办法去对付。最后周滢琰同学一句话切中要害,欧洲是一个文明的地方,不会出现上述担心的情况,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4. 设计回答校长的一个问题,使中国的小学生树立了自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中外儿童各有所长,也各有差异。

  5. 最后作业拓展题: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听听家长成熟的见解,以便增长知识,使自己更加成熟。

  不足的地方有:

  (1)独立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时要不读全文,可读重点段来理解,以免占有课堂时间。

  (2)学生质疑的词语放在后面的研读课文中去理解。

  (3)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多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读去悟。

  《乌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很注意“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小孩也应该学会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生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10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 “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行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办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呢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小孩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小孩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小孩,为啥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反驳”是指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逻辑”是指事物客观的规律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乌塔认为爱小孩和不让小孩单独出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乌塔先是举出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在长辈爱小孩的情况下小孩可以单独出门,然后说她不同意中国家庭管理小孩的做法,认为作者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乌塔的话不多,但是呢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特别是她只有14岁就能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能切中要害,这充分体现出,乌塔在生活上独立的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独立。

  (2)对词语的理解。

  惬意:这里是很满意、很舒服的意思。

  语塞:指不知怎么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可以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本课的教学,教师应侧重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啥事。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乌塔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可以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中确定一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的基本问题要抓住自立精神这一中心,如: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我们能向乌塔学习啥?我们可以怎么做?在讨论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行,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3课后,可以联系本组语文园地中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一写“从《乌塔》想到的”;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课上讨论的情况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适当的时候排练演出来.

  《乌塔》说课稿(学校赛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乌塔》,这篇课文是已教课文,所以在说课过程中,我会说一说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答记者和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地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要求是:(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答记者招待会”。

  (二)、细读课文,答记者招待会。

  老师说:“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居然敢独自游览欧洲,这引起了许多记者的好奇,于是,在中国,在我们砂子塘天华学校五(3)班,乌塔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下面请我们的小记者准备好自己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我们的乌塔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可别小看中国的小记者呀。”

  这时,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角色(记者或乌塔),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准备。在这准备时间里,学生更加认真,更加细心的默读课文,为自己所充当的角色积极准备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在答记者招待会上,我特别注意引导小孩表达语言时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更专业,这时,咱们班参加小记者班的小孩可就充分发挥了自己所学到的本领,好好露了一手。充当小记者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很实际的问题。例如:“乌塔,你一个人出去旅行,如果碰到坏人该怎么办?”“你要是生病了,那可怎么好?”“你如果迷路了,你会怎么解决?”“你的钱如果被偷了,或者用完了,你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就象小孩们脑海中活跃的火花,也让我感觉到他们长大了,懂得在生活中去思考了。而充当乌塔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据理力争,面对对方一些刁难性的问题,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做出精彩的回答。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课文内容得到了深入了解,也同时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

  在气氛越来越浓烈的一问一答中,不知不觉小孩们的焦点聚集到“孩子子是否能独自出行”这一问题的争论上,开始有了辩论会的雏形。而且通过刚才的答记者招待会,学生已经有了辩论充分的准备。这时,组织一场辩论会便也水到渠成了。

  (三)组织辩论,引导深入探究。

  这时,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小孩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持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找出依据反驳对方。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孩子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这激烈的辩论,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而且,这种见解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而且是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探究很有实效也深受学生喜欢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四)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乌塔说的两段话:

  (1)爱小孩,为啥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乌塔对中国家长把小孩“关”在身边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只有每一个小孩都投入到社会中去,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家长应该积极为小孩创造这样的条件,否则,都不能真正体现长辈对小孩的爱。)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电视和书本提供的世界毕竟缺少了切身的感受。乌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好处,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国情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象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自己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游也不再是困难的事。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想吻合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此,我让小孩们开展“学乌塔,郊外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郊外”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老师、家长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地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座谈会,总结活动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写作。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过程中,我仅仅只是一个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一次地被小孩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不由的鼓掌叫好。而且,最让我欣慰的是,在语文课堂上,小孩们比以前更积极的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时,小孩们居然提出了七种不同的分段办法,而且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想他们已经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这也是我上这篇课文最大的收获。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11

  《乌塔》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个人漫游欧州的事。课文内容很浅显,但所揭示的少年儿童要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要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的主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过程]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聊一聊旅行的话题,你们喜欢旅行吗?

  生:喜欢!

  生:我最喜欢旅行!

  师:为啥?

  生:旅行使我们既欣赏美景,也增长了见识,每年暑假父亲母亲都要带我去旅行。

  (这时,很多学生在窃窃私语,谈论旅行过的地方,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生:我不是太喜欢!

  师:为啥?

  生:有一次,是前年暑假吧,父亲带我登泰山,我一不小心滚下台阶,差点摔死了。现在想想还害 怕......

  (同学们都望着她,几个调皮蛋还笑起来,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生:老师,我敢一个人去旅行!

  师:(很有兴趣地)说说看,你都去哪些地方了?

  生:四方山、艳湖公园的塔山......我觉得一个人去旅行真有趣。

  师:不错,关于旅行,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你对旅行有啥看法?

  (我刚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一个调皮的男生插嘴问道。本来我是准备在教学的最后要讲个人的看法的,不料这个小家伙现在就把皮球踢给了我!同学们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我,我只能接招了。)

  师:是的,每一个人对事情都会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大家一起交流,会使我们把事情看得更全面,认识得更清楚。说到旅行,我认为,它既可以让我们饱览不限风光,也能让我们增长见识,是一举两得的事。

  [反思:我很得意自己没有被这个小小的意料之外搞乱阵脚,相反,我觉得老师及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很好的心理支持,会与学生产生更好的心理沟通,会使课堂更和谐起来,就本节课来说,它会对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起着巨大的支持和鼓励,随后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片断二:

  师:乌塔,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人漫游欧州,大家对此有啥看法?

  (此问一出,全班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生:我特佩服乌塔的胆量!

  生:乌塔真是个勇敢的小姑娘!

  生:乌塔一个人漫游欧州,我好羡慕呀!

  (同学们争抢着发言,有的甚至着急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了,我正想调节一下,这时第二组第三排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小女孩站起来了。)

  生:老师,我觉得不太好,这样太冒险!一个小姑娘,在异国他乡,万一出了危险怎么办?

  (她的声音比较小,几乎被同学们的热情所淹没,但我听清了,有不同看法,这很好。同时,我也发现也有不少同学有类似的看法,因为我能读懂他们的眼神,我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你有不同的看法,这很好,请你大胆地讲!我知道,对于乌塔独自一个漫游欧州,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到课文中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内容,十分钟后,我们来开一次辩论会!

  生:(齐)好!

  [反思:我的提法马上得到全体同学的认同,由于以前我们多次举行过辩论赛,同学们很熟悉这种形式,所以很快地分成了正方、反方两大阵营,然后情绪高昂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对于略读课文,强调充分的阅读,读前明确目的要求,以便使小孩们能读思结合,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这应当是一种正确的策略。本课的教学,我事先并未安排辩论赛的形式,但根据课堂实际进程,我临时改变了教法,进行了灵活的处理,我觉得这是尊重关注学生的体现,也是而且应当是我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

  片断三:

  主持人:(老师担任)旅行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请双方辩个究竟。

  正方观点:我们支持乌塔的行动!我方认为,独自出游好处多多,就拿乌塔来说吧。第一,减轻了父母陪游带来的额外时间和经济负担;第二,正像课文中乌塔所说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和小孩们旅行的目的和兴趣喜好不同,一起旅行大家都受影响;第三,更重要的是,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很有好处,这锻炼了她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反方观点:对方辩友,我方不这么看,一个小姑娘独自出游,这多危险啊!遇到骗子、抢劫犯等等坏人怎么办?出现交通事故等问题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再说出去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请注意乌塔个人是个完全的消费者,那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所以我方认为,乌塔一个独自旅行不好。谢谢!

  (他在说谢谢时,故意扮了个逗笑的扮相,惹得大家都善意地笑了。)

  正方反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一朝遭蛇咬,我们非得十年怕井绳吗?我方承认,一个人出去是存在危险的,但如果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甚至可以避免危险的发生。乌塔出发前就整整做了三年的准备,她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她准备了一摞欧州各国的旅行指南,对照着看,就像老师带我一起玩,她利用暑假打工挣钱,挣了旅行一半的钱。

  反方反驳:说的到轻巧!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他故意把这四个字加重语气、拖长音)担心呀!俗话说的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

  正方反驳: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游线路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及时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反方反驳:一个孩子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

  正方反驳:请对方辩友再认真看看书。乌塔带了闹钟控制自己的起居,外出时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她还知道罗马小摊卖的冰淇淋和水很贵,叮嘱作者到超级市场去买,请问:如果不出去走一走,她能有这样的见识吗?

  [反思:乌塔一个人独自漫游欧州好不好,这是一个开放型的话题,鼓励学生们从教材出发,去发现问题,围绕课文去大胆质疑,也不囿于教材,发表各自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辩论赛的形式,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以及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等得到综合训练,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当达到的目标之一。]

  片断四:

  师:学习了本课,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受。

  生:乌塔是我的榜样,我以后要像她那样,也自己挣钱去旅行。例如说,我可以利用星期天上街卖报纸挣钱,可以把压岁钱存起来。

  生:乌塔之所以能成功的独自旅行,是因为她事先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我要学习她这一点,今后无论做啥事,都要认真做好准备。

  生:我觉得,我们不光要学习乌塔独自旅行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乌塔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样长大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反思: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展开辩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表个人见解,深化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其实辩论赛哪方赢哪方输并不重要,哪方的见解更正确并不重要,也不是我的教学要追求的最终结果。只要能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事物有独立的见解,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辩能力培养,我觉得就达到了我教学的目的。]

  [反思]

  我在研读教材,展开备课时,乌塔那热情大方、活泼机灵、胆大心细、富有主见和丰富生活经验的鲜明生动形象,深深打动了我,而我所钦佩和深深为之折服的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我们许许多多的中国少年儿童所缺乏和亟待学习的呀!我决定要让学生补上这一课,要使我们的学生从心灵深处种下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种子。所以我设计了民主讨论式教学,但随着教学的展开,我发现仅仅是一般的讨论,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看法的愿望,因此,我根据课堂实际进程,改用辩论赛的形式,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教学中,这种新颖的形式,活跃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合作的实效性、探究的深入和参与的广泛性得到充分落实,不仅训练了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思辩能力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12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是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孩子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孩子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可以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小孩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请看:

  (1)反方观点:“孩子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游线路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钱的吗》小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正方反驳:乌塔“因为年龄小,可以享受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游联票,不到400马克。”再说,还可以勤工俭学,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3)反方观点:“孩子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游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孩子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在这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1)爱小孩,为啥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游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我们不妨课外组织“让小孩独自出行-----学乌塔、故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故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 篇13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一锤定音(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漱(sù shù)惬(qiè xiá)逻(luó lóu)     辑(jī jì)码(mǎ má)驳(bó bò)

  二、花落谁家(选字填空)(16分)

  暑  署

  1、我在罗马下了车,冒着( )气赶到了青年旅馆。

  2、不要忘了在信的末尾( )上姓名呦!

  那  哪

  3、她一见我,立刻坐起来打招呼,问我从( )里来。

  4、她才( )么小,就独自一人游欧洲。

  番  翻

  5、乌塔对我的这( )解释很不满意。

  6、我( )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

  诚  承

  7、我只好笑着( )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

  8、他待人十分( )恳。

  三、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词语)(8分)

  1、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    )

  2、事物客观的规律性。(    )

  3、很满意、很舒服。(    )

  4、不知怎么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

  四、找朋友(写出近义词)(8分)

  疲倦(  )  蒙眬(  )  惊讶(  )  缺少(  )

  道别(  )  匆匆(  )  旅行(  )  反驳(  )

  五、句子加工厂(给句子换个说法)(12分)

  1、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么样,也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这两句话还可以这样写:她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

  “                  ”我说“              ”

  2、乌塔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也很爱我。”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乌塔马上反驳说,                    。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六、选填词语(12分)

  如果  只有

  1、(  )亲自来到这里,你才会感受到它的,美丽。

  2、(  )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

  所以  但是呢

  3、中国小孩的父亲母亲会带小孩出去玩,(  )一般不放心小孩一个人出远门。

  4、我们兴趣不同,(  )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有时候单独出去玩。

  七、阅读大舞台(38分)

  孝心

  一个13岁的女孩,在一个富人家里做保姆。

  一天,主人吃月饼,也给女孩一个。小女孩并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了或者没吃。在只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得很沉很沉了。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辛地支撑着一个家。她就是女孩的妈妈。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于是,她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将月饼包了一层也一层,小心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它让妈妈尝尝!

  其实,月饼早已发霉……小女孩不懂。

  小女孩日日夜夜的孝心就是这样的结果 小女孩是不是太傻了 不 世上有愚昧的人却没有愚钝的孝心啊

  1、给最后一段加上标点。(4分)

  2、联系上下文,把加粗的词语换成其他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6分)

  艰辛──(  )  小心翼翼──(  )

  3、想象一下,主人给小女孩月饼后,小女孩并没有同主人一起吃,她当时是怎么样想的?(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1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站内搜索:寒假日记200字大全20篇、学雷锋作文南京农业大学考研成绩查询、无私奉献演讲稿专升本录取查询、2020特岗教师报名时间、湖北省自考成绩查询护士准考证打印、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乌塔》一课教学随想(精选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乌塔》一课教学随想(精选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7988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