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办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去春也来,也是一年春柳绿。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嬉戏,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
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
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也是啥?
板书:22 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
?
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
关心学生:
(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啥这样做)
(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补助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啥感受,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到这可敬的刘老师。
(4)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5)投影:(老师边说边投影)
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你们读读这句话,表达了“我”怎么样的感受呢?)
②填写:
(提问同学的、关心同学的)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想起来,(关心鼓励同学的样子)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过渡:刘老师的课及对学生的态度,虽然事隔三十年,却使我已经……亲切(生齐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季放风筝的情景。
四、学习第四件事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啥打动你。
(1)放风筝
(2)故意撒手……(对命运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他觉得自豪、幸福.
生命的力量是啥?(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过渡: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深深感动。……
五、处理11、12自然段:
1、想想应该怎么样读,为啥?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啥?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也是怎么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六、总结
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可敬的刘老师。让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刘老师不限的爱戴与思念。其读最后一段。
结尾:
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但我坚信我的刘老师他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柱,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向人们展示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讲课 热爱工作
听讲
22、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
追拐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也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啥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办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啥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啥样?为啥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简介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啥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办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啥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啥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办法?为啥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啥?
(3)作者为啥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么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 指导办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 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办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 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导入部分: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让每个小孩都有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小孩都抬起头说话!
成长需要虚拟主机,让小孩在尊重中长大;
成长需要理想,让小孩在希望中长大;
成长需要激励,让小孩在肯定中长大;
成长需要体验,让小孩在自信中长大;
成长需要沟通,让小孩在和谐中长大。
关于以上的句子,能读懂的同学请举手。
好,大致上大家都明白,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句话,这一次听老师读:
教给学生们惠及一生的东西,是用传统的精huawei其奠基,用人文的环境为其培植,用现代的技术为其武装,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其发展.
能听懂的举手!显然有一定的难度。知道这些句子,袁老师是从哪里搜集来的吗?
是的,其实在我们校园里有许多的名言警句,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我相信,上完这一课之后,你们对刚才的语句一定会有更多一点儿理解,那么这一堂课你的收获就已经很多了。现在我们开始学习新课。
新授部分:
1、质疑。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课题,你有啥问题?
2、读词。
我们的思维十分广阔,很好!说明大家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那么先来认读课文中的词语,谁来读?请跟老师读一遍,注意体会词语的思想感情。
3、初读。
下面我们就要带着问题快速地读课文,同时拿出笔来请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有价值的词句,可以是语言优美的,可以是描写细腻的,可以是含义深刻的,读完之后,想想我读懂了啥?或者也有啥新的疑问吗?
请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作者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板书),描写了刘老师上课时讲课和下课后放风筝的情景,赞扬刘老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生活充满着爱与追求。理想的风筝指的是刘老师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等内容。)
4、品读。
那么,你们认为刘老师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我们就来发展自己的观点,谁来说呢?(学生说出词语,老师进行板书,并请学生结合课文原文说明理由,中间进行朗读指导,并启发结合生活的例子来谈。)
总结的特点估计如下:(乐观向上、身残志不残、勇敢坚强、慈祥忠厚、热爱生命、有着阳光的心态、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爱祖国、对学生充满着赏识、懂得尊重学生、不辞劳苦等。)
学生分析的语段估计有如下:
1、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也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这一段话中的动词十分传神,请大家圈出来,然后想像此时你就是他的学生,看着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师这样不辞辛劳地为你讲课,请读一读。)
3、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也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这位老师正是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精神在为我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进而让我们立志报效祖国呀。)
4、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也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
5、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小孩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6、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这一处有动作描写、有语言描写还有啥神态描写,仿佛这位老师就近在眼前一样清晰,同学们,这就是细节描写。我们前面看到的一些句子也可以称为细节,我们来读这一段语:所谓细节描写,在写人的文章中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立意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人物的外貌形象、表情神态、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这样才能让人物的形象更生动,人物的特点更突出。)
同学们,作者正是运用细节描写这一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位: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读。
5、研读。
这也让我想起《快乐大作文》读本(出示原书)中的一段话,标题是《快乐是一种美德》,我念给大家听吧:
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与轻快。
希望不能没有但不要太奢望。不要希望那些自己所够不上去希望的事。本分一点,知足一点,忧愁也就可以少一点了。
名利竟怎样?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欣赏你目前的环境,爱你目前的生活。在无意义之中去找意义,在枯燥之中去找趣味。
你们能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6、题诗。
同学们,快乐是一种美德,在本文而言作为学生的“我”能感受到老师的快乐,看到一张和蔼可亲也快乐幸福的面孔,而其实背后是老师博大的胸怀、艰苦的付出、坚强的精神和永恒的追求、不灭的希望,此时,再看到课文的这两张插图,你们要说点啥或者写点啥吗?每一个人都想一想,然后举手,与大家分享。
结束部分:
同学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就是我们的语文。相信大家学了这一课后,对校园里的那几句名言不仅仅停留在就认得那几个字的程度上,一定会去思索它们背后传达的信息和内函。家庭作业是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并选择一处在原句后注明自己的理由或见解。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任选一幅写一首现代诗。3、学习课文中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进行小练笔。以上三项,请从中任选两项。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 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么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办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
简介作者苏叔阳,回忆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规范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把握特点,理清文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特点。
2.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引导概括四件事 (师相机板书)
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体会情感,梳理办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 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办法。
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小孩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重点句段二:“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1)生谈体会,随文识字“翩”。
(2)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抓住典型事例,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3)指导朗读,体会两个“最幸福”在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师相机引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办法:抓住典型事例、品读重点句、关注课题、感情朗读······
4.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通过品词析句,在对刘老师这个人物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办法指导。】
(四)迁移练习,加深感悟。
根据课堂生成,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行补白练习。
课件出示:刘老师,我深深地想念您……。
想念您 ;
想念您 ;
想念您 。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感悟,更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五)回归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法,提出下节课学习要求。
2.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并做批注。
⑵搜集有关名人成功的故事或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26 理想的风筝
笑谈残腿
激情上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阅读办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学生回顾并板书)
笑谈腿疾 上历史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3.回忆上节课梳理的学习办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题、朗读”等办法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办法,深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老师怎么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办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品悟外貌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其貌不扬、有残疾、慈祥忠厚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预设二)品悟“谈腿疾”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幽默风趣、坚强乐观、豁达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⑶指导朗读。
⑷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
(预设三)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爱祖国、爱学生、热爱工作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二)突破难点,理解课题
1.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啥?
2.反复引读课题。
(三)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衬托作用。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播放音乐)
师引读生接读读2、3、10、11、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三
作者:赵丽霞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0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三
作者:赵丽霞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也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啥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办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啥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啥样?为啥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简介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啥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办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啥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啥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办法?为啥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啥?
(3)作者为啥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么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 指导办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 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办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 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 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啥事?读懂了啥?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啥“我”一看到春季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季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啥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也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啥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不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季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办法值得借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季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办法。【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季的美好)3、.小结:春季生机勃发,春季蕴含着希望,春季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季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么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思考的记号。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学生、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啥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现,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现,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2、作者仅仅是写春季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满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唉声叹气,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啥用“理想的风筝”作题?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办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偑的人 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面对挫折 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季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办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办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季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也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啥样的?为啥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啥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季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季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啥?(春景)
作者为啥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季,你会感受怎样?(舒服、舒畅、心境愉悦)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季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季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悦?(浮)
4、原来,春季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Lenovo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办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办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啥?(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也是怎样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么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办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么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 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景色……、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也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简介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啥?
3、读名言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呢,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开朗、风趣
旋转板书 爱岗敬业 身残志坚
喜放风筝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顽强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培养学生品读词句,触摸人物内心的办法,培养学生词句解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1重点句子的课件。2歌曲《也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谁愿意把课文读一遍?
2.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板书: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
3.你能用文中的词语说说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刘老师吗?(板书:生命顽强 热爱生活)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老师的故事中,去感受刘老师的这些独特人格魅力吧。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文中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读一读,画一画,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读完后同位交流交流。
2.指名交流。
重点句子(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a“泛”意思是冒出,透出。这里是说同学们心中不由自主产生对老师的同情,感到心酸,难受。学生的表现由笑声——酸涩——尊敬,衬托出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幽默与学生亲密无间。
b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学生这种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a“年过半百”、“不知道”、体会到老师意志顽强,“激动”说明学生被老师感动,尊敬心疼老师,衬托了老师的高尚人格。
b指导朗读。老师也被感动了,让我们一起通过动情的朗读记住这平凡而伟大的一幕吧。
(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漾”在句子中指心中的快乐与甜蜜从脸上往外流溢,使人们看到一个乐观,富有活力,对生活充满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
b指导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a从“笑着,叫着,蹦跳着”感受到刘老师不畏困难、乐观自信;忘我、欢快。
多么感人的画面,身体的残疾则能阻挡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此时,你认为刘老师撒脱手是为了啥?他抓住的仅仅的线绳吗?他放飞的仅仅是普通的风筝吗?
a现在你就是那挑战命运战胜了困难的刘老师,请你自信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a同学们品读得真切深刻,你们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刘老师。
文中的刘老师放飞的是心情,送上的是快乐,留给学生的是灿烂的春季是追寻理想的信念。所以在作者心中“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也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b让理想的风筝伴着希冀带着我们一起自由飞翔,飞上广阔的天空,领略生活的春光……
c播放《也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理想的风筝》是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让人感动。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我觉得各有千秋。每位老师旨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的反复研读去感受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美。
孙老师的课教学处理精略得当,张弛有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刘老师三件事。(笑谈残腿、跳写板书、乐放风筝。)孙老师在这堂课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件事,这节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楚。孙老师紧紧抓住了重点句,以它为主线,围绕重点句进行提问、训练的,可以说主线非常明晰,训练也很集中很有效。孙老师引导学生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不离文本,紧抠词语,咬文嚼字,使得课堂教学更精炼、更精彩。另外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虚拟主机,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虞老师和沈老师都是从写作办法-----关注细节描写入手,我觉得他们构思巧妙,既交给学生写作的办法,也体会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虞老师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办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虞老师的课听过很多次,每一次我都感叹:啥时候我才会有这样的教学智慧。
虞老师的课朴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和学生作真诚的交流。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默契。
在这节课中,虞老师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抓住细节,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能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虞老师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并梳理学生解决疑难的思路,鼓励探讨多元结论,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换。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而老师并没有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气氛,研究策略,讲求办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悦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
虞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实际、基础,实实在在,简简单单让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这三堂课让我确实感受到了本色课堂的魅力,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这三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办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啥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啥关系?
(3)为啥“我”一看到春季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小孩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呢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季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季,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课题为啥叫“理想的风筝”?
2.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啥?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也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啥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办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啥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啥样?为啥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简介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啥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办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啥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啥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办法?为啥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啥?
(3)作者为啥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么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 指导办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 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办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 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 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6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季,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季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办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办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啥?(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季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啥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季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办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理想的风筝》这篇阅读理解题会告诉你关于理想的定义,以及一颗关于理想的决心。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课文《理想的风筝》阅读题目及其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理想的风筝》阅读原文苏叔阳
⑴春季也到了。
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⑶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⑷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时、为啥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⑸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也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⑹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也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学系,和刘老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⑺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也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然而,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季的放风筝。
⑼北方的冬天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⑽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小孩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⑾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而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⑿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也该怎么样呢?
⒀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这时候也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被断腿钉到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他不至于如此,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也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⒁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理想的风筝》阅读题目1.给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2分)
(1)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 )
(2)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 )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3分)
3.仿照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续写两个句子. (2分)
4.怎么样理解第⒀段中的画线句子?(不超过50字)(2分)
5.为啥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6分) 答:(1) (2)
6.文章写的是我的老师,但标题却是理想的风筝,为啥要以理想的风筝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你的理解简要谈看法.(4分)
7.文章⑽⑾段集中笔力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请与《风筝》中⑶⑷段作比较,说一说两文所描写的内容有啥不同?
8本文和《风筝》都以风筝为线索,围绕风筝谋篇布局,结构全文,但两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表现的主题以及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都极为不同。试做简单的比较分析.(8分)
《理想的风筝》阅读答案1.zhu chēn
2.本文回忆了身残志坚的刘老师的故事,赞扬了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3.森林里,一棵棵大树在同清风唱和;草地上,一只只蝴蝶在同花儿逗乐.
4.它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也是在告诫我们:要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5 .答:(1)因为刘老师放风筝的姿势独特
(2) 刘老师虽然残疾了,但对生活充满激情
6.标题有两层含义
A: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理拨下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
B每年春季,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
7.鲁文写出弟弟偷看风筝偷做风筝的高兴劲,暗写了儿童动手能力强,表现游戏是儿童发天性这一主题,暗含作者深深的自责;苏文写出刘老师身残志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现作者对老师高尚人格的钦佩.
8.鲁迅的《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作者回忆小时候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连弟弟兴高采烈地看风筝,我也认为是可鄙的,后来懂得了新道理,觉悟到我的这种做法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补过,弟弟都全然忘记,无过可补,因而心情依然沉重,悲哀之至。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是对刘老师的敬仰之情。
鲁文的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因而显得较为复杂。从儿童教育角度去考虑,其主题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办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从批判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其主题为表达自己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并启发人们思考,进而有所觉悟。还可以从自我解剖的角度理解,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苏文的主题没有那么沉重,也没有那么复杂。它只是通过对刘老师赞扬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两文的表现手法不相同。鲁文是散文诗,抒情色彩也较浓;苏文不直接描写风筝,而是借风筝来写老师。借物抒怀。
最后再比较一下两文的语言特色。鲁文叙事生动,写景状物运用白描,凝练简捷。长短句交错使用,句式运用灵活。苏文的语言顺畅,议论深刻。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说理形象。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季,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季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办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办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啥?(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 :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季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啥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季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办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6
国标本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办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与录音机。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擎着 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 跳跃 仰望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 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
二、精读文本,感悟特点
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事情写刘老师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么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这是一个幽默的刘老师。幽默在哪儿?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么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个啥样的人?
( 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3)谁再来读读这个刘老师“笑谈丢腿'的故事,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2.刘老师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学们,每一个人的笑后对泛出了一种酸涩的感情,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3.下面请同学继续读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边读边想,你也读到了一个啥样的刘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同学们,我写板书可能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呢对于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呢?
(刘老师写板书很艰难)
(3)如此艰难,刘老师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一次心跳。相机提问:
这“心跳”源于啥?(对刘老师的担心); 这“心跳”出于啥?(对刘老师的尊敬)
(4)这是一个啥样的刘老师?(敬业负责、身残志坚、有执着追求的刘老师 )
4.然而最难忘的是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跟随刘老师一起放风筝,边听边思考,说说你听到了一个啥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从亲手扎的各式各样的风筝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个认真细致、心灵手巧的老师);
(2)教师出示:“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让学生读这一段话,然后思考:此时的刘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呢他的心里在想啥呢?
(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样高飞;)
(3)同学们,老师脸上甜蜜的笑,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啥样的词语?
从“漾” 这个字,大家也感受到一个啥样的刘老师?
师生交流,教师板书。 (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5、在学习第四个典型事例时,我运用了由扶到放的办法让学生依照刚才的学法去概括出刘老师的特点。(这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过渡:在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后,怎样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这一教学难点呢?
我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2、他放飞的是啥?(理想)
3、那他的理想是啥?(理想就在刘老师放飞与追逐的风筝里,对生活的满怀激qing;理想就在刘老师旋转的拐杖里,对工作的执着追求;理想就在刘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放飞自己心中的理想)。相机画风筝。
4、刘老师放飞的风筝给予我们啥?(刘老师的身传言教,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当作者苏步阳在文革时遭到残酷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刘老师,要像刘老师那样无论遇到啥困难与挫折都要乐观向上、有执着的追求。)
七、说作业安排:
以“一个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办法。
八、说板书设计和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22 理 想 的 风 筝
乐观向上 身残志坚 热爱生活 挑战自我
↑ ↑ ↑ ↑
笑谈丢腿 旋转板书 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 ↑ ↑ ↑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擎着 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 跳跃 仰望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之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文中这样几组重点词语,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也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给了学生台阶,也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啥!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之二:
小学六年级的长课文是与初中相衔接,是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作准备的。怎样长文短教、精处细读?我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怎样让学生学会取舍;怎样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去理清文本的线索,去统领全文,这一教学理念的设计在这节课中我作了一些渗透。相信学生能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能学到一些阅读长文的办法。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7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22、《理想的风筝》。(读题)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2、 真是个好记性的小孩!上节课我们从谈腿疾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幽默。就是这样一位笑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刘老师30多年来,一直行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也一只理想的风筝。”(指名读,质疑)
3、 同学们,刘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能够为作者放飞理想的风筝呢?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生动细腻,默读课文5—9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也许是刘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有感受的地方,别忘了批注。
二、 精读感悟
生默读,批注,师巡视。
交流,相机点拨:
(一)“写板书”部分
师:同学们刚才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写板书部分哪一细节描写打动了你?
生:“逢到要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出示)
1、师:你从中体会到啥?哪些词句触动你的心灵?
(生谈体会:艰难、坚强等)
2、师: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心中涌起的是怎么样的情感?
师:看来刘老师已走进了你的心里,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句子。
3、师:小孩,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写板书的情景。
你看,上课了,讲着讲着刘老师要写板书了(指读——“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也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你看,他讲到慷慨激昂时也要写板书了(指读——
就这样,每逢要写板书时,刘老师总是用(齐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引读——“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师:同学们,一天好几个小时的站立,无数次的跳跃旋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不是)那是啥?(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等)
4、 师: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所以——(引读:他每转一次……激动的心跳。)
5、 小结:我知道刘老师的一举一动已触动了你们的心灵,也触动了郭老师的心,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文革期间,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员工,他在工长的呼来喝去中备受折磨,;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顶着用卫生纸做的帽子,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示众。当时多少人因此而自杀!他曾经对生活也感到了绝望,但他在绝望的边缘想起了小学时的刘老师,想起了他上课的情景。此时作者仿佛看到了啥?(指名说)
师:正是刘老师的这份勇敢、顽强的信念,激励着我笑对命运。多少年来他一直——(齐读“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也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放风筝”部分
师:同学们,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每年春季放风筝的情景。谁来说说这当中也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 你从中感受到啥?(自信、放风筝的快乐、追线端的艰难等)
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哪些地方还写出了老师放风筝时的不容易?(生交流)
2、 同学们,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飞跑。刘老师立刻——(指名读:他笑着……线端)纸燕带动线绳跑得好快,一个四肢健全的人要追上它尚且不易,可我们那年过半百也有腿疾的刘老师还是——(指名读:他笑着……线端)在这奋力追赶当中,刘老师可能——(指名说)可能——还可能——同学们不由得冲过去想伸出手去,他却喊着——(指名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不用任何人的帮忙,刘老师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3、 同学们,刘老师紧紧抓住线绳,同时也抓住了啥?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想说啥?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4、 的确,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一次也一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齐声朗读,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吧!(齐读)
5、 瞧,风筝抖着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刘老师仰望白云,(引读)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少年。
解词“漾”:本指液体过满而溢出,在这怎么理解?
6、小结: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7、(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1993年不幸身患肾癌,1994年4月切除左肾,2001年癌细胞转移到肺部,也切除了一叶左肺,后也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面对癌魔的一次次挑战,他也曾极度绝望,死神似乎要把他拽入永远的黑暗。也是一年春季,苏叔阳躺在病床上,他也想起了亲爱的刘老师,他仿佛看到了啥?(指名说)抗癌14年来,苏叔阳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依旧笑对人生,依旧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可见,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是一生的,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祖国蓝天的一只理想的风筝。同学们,师恩难忘啊!多少年了作者仍感激恩师,因此他在文中写道:“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也一只理想的风筝。”(齐读)
三、 升华情感
不见刘老师已经30年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绵绵不绝,他在心里一遍也一遍地呼喊——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同学们,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给学生深远的影响。他放起了一只也一只理想的风筝,也让我们的心饱胀着浓浓的敬意与感动。最后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再次奏响这永恒的思念之歌(配乐)朗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笑 谈
刘老师写板书 转 撑 思念
放风筝 笑 追
不屈的生命,永远的春季
——《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解读
陈仕玉
在语文学科中,词句解读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情感体验,达到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手段;还是指导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的通道。怎么样在教学中艺术地启发和引领学生进行词句解读,是我们六年段在这次关于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课题。
这次我们选择的课文《理想的风筝》是第七单元“师恩难忘”的第二篇课文。记得以前读这篇课文时,总让我想起两句诗,一句是:“我的心想要去飞翔,双脚却踩着大地。”一句是:“我脚踏大地,我的心在飞翔。”这篇课文的人物诠释后者。课文塑造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而做为一个老师,他最成功之处不是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虽然他的历史课为文章的作者苏叔阳在大学时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作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文章之所以起名为《理想的风筝》也与此有关。
这篇课文是一篇相当长的课文,有1200多字,三个课时完成教学全部的教学任务。要求长文短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这节郭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的一部分。
一、中心句子的选择的艺术——找准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画一个圆
选哪天个句子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呢?这个句子必须能体现文章的主旨,也能为学生在这节课抓住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有切实的帮助的。在选择这节课上能提纲挈领的句子时,我们也考虑了很多。有三个句子先后进入了视线。第一句是:“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个句子更多的关注在于这根圆木棍象征的精神在刘老师生命中的重要性,作为第二课时,特别是做为“师恩难忘”这样的单元主题,我们觉得更多地可以关注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所以我们放弃了它。第二个句子是:“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个句子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我们认为这个句子理解起来并不难,对于六年级长文短教的课文,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句子、内容,老师可以选择略讲,甚至不讲。最后我们选择的句子是:“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也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主旨。
其他句子的选择我们也以文章中心为根据,不过到了六年级,学生在读课文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课上也关注了学生的选择。另外,老师们会发现,这节课我们并没有把课文这几个段落的每一个句子全员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基于上面的考虑。
二、句子解读的办法指导艺术——品读词句,读到文字背后去,触摸文章的灵魂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细节生动细腻,这些句子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佳抓手,以它们为凭借,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在这节课上我们设计了多种解读的办法,有情境创设法,如写板书的细节描写的学习,创设了三次刘老师写板书的情境,让学生借用诵读来体会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感受每次的旋转跳跃是怎么样地激动着他的学生的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课堂情境里,感同身受地理解课文。有追问法,“撑”这一动词,郭老师问学生:“撑着刘老师的只是这根圆木棍么?还有啥?”,“抓住了线绳”这个“抓”,刘老师仅仅是抓住线绳吗?他还抓住了啥?这样的穷追猛打,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词句及要表达的中心;品赏词语法,相信本节课“漾”、“终于”、“转”等字的学习给大家留下不少印象吧,在这样的字词间停驻脚步,在课文的文句中欣赏准确生动的语言,在语言创造的意境里为主人公喝彩。想象法,上课时,结合作者生平教学“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也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让小孩们具化想像“行走”“微笑”,切实地理解刘老师对苏叔阳的影响,刘老师放风筝,喊“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的情境想像,这些环节的处理,就是为了用小孩们的想象补足课文的空白,发展语言及想象力。郭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也是课文语言的另一补充,使整节课处在魅力四射的语文磁场中。这些设计与实施引领学生由词到句到景到情到思,一步步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时这些解读办法的的应用及授与,不但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让他们掌握办法,为进入第四学段的学习做好“渔”的准备。
三、句子解读的层次安排艺术
一节好的课,应该像爬山,创设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梯度,不断让前面的好景色成为学生的期待,才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最佳;也应该像渡大河,有波澜起伏,有跌宕波顶,才不至于让学生觉得体验单调,而是充满激qing。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梯度呢?我们将苏叔阳的生平资料引入课堂,这个人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的,我们发现在很多的抗癌网站上也经常拿他做宣传,他的影视剧本和其他文学作品非常多,而且场面都很壮观,是一个很大气的人。这样的一个人的人生与刘老师的影响应该是分不开的,于是在课上让他的人生起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条大河;也将他的人生阅历与刘老师的“风筝”紧紧联合,交错上升,而两个人的生命也像翱翔蓝天的风筝,相依相偎,而小孩就站在高山之巅欣赏这两个生命合奏的雄壮的交响曲。最后很自然地呼唤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既是苏叔阳对刘老师的呼唤,也是课堂上每个个体生命对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的呼唤吧。
一节30分钟的语文课,不可能全面的体现我们的教学艺术的方方面面,而这10分钟,我也不可能尽述这节课涵盖的教学艺术,但一个小小的课题研究,让我们有所得,而且是切实地所得,已是足够。
推荐站内搜索:语文周记、会计从业资格试题库、教师资格证准考证查询、全国成人高考网上报名陕西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时间、执业药师考试题库、我有一个愿望作文、八个字激励短句、红色故事读后感、预计2022年中考录取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