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精选15篇)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办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薨hōng 厚遗wèi 执辔pèi 馁虎něi 韊矢lán
二、解释下列实词:
士无贤不肖——(无论)
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
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
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
遍赞宾客——(遍赞,引荐)
让魏公子曰——(让,责备)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
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
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
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
公子竟留赵——(终于)
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
三、文言知识归类
(1)找出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名词做状语 用铁椎)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3)指出词性活用的类型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袖藏;椎,用锤)
(名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词)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动词的使动用法)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名词作状语)
(4)一字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嬴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5)说明下列特殊句式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判断句)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判断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2、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4、何功之有哉?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马上我们要学的《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特别欣赏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了解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1、魏公子
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也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也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XX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
公元前259年秋天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三、朗读并翻译每一段。
四、要点:探讨问题
(一)、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1、《史记》以事情反映人物个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说说信陵君的个性特点,再说说作者带有怎么样的情感色彩?
(信陵君的个性特点:慧眼识人,尊贤下士,不畏强暴,急人所困。作者为信陵君列传,倾诉了个人浓烈的情感,通篇洋溢着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频繁杂芜,可写的东西一定千头万绪,但作者却做了怎么样的安排?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进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也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3、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急赵国之困,却损害了魏国的利益,非忠臣之举,你怎么看?
(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也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也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申明大义,支持信陵君的救赵行为;第二是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或者出谋划策,或者参加行动,或者冒死窃符,都有一个“义”和“勇”字。这一类人物的刻画正面衬托信陵君。晋鄙的忠诚和疑惑,也是正面衬托信陵君。魏王的见识的浅陋,对强暴的畏惧从反面衬托信陵君。)
5、作者特别用心于某些描写,对下列加线处赏析评价: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衬托信陵君慧眼识人。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既表现朱亥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也为下文的大举动伏笔。
(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感冷淡仅于应酬,似有不满意之处,形成悬念,也使情节产生波澜。
(4)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泣”透现出信陵君的,仁心厚义。也表现出对这位大将的了解。
(5)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果”,补充出人物信守诺言。为啥自刭?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二是为杀晋鄙谢罪。)
(6)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可以看出魏王的某种悔悟。)
二、作业。
教后感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 )
(1)a、而公子亲数存之 b、乃谢客就车
请数公子行日 公子过谢侯生
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愿枉车骑过之
今公子故过之 行过夷门
(2)a、公子引车入市 b、而公子亲数存之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已却秦而存赵
c、乃谢客就车 d、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今有难,无他端
2、下列每组句子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直上载公子上坐 b、辞决而行
屈平既绌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c、侯生果北乡自刭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厚币委质事楚 人穷则反本
3、下列加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子从车骑,虚左 b、为能急人之困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c、公子怪之 d、侯生乃屏人间语
遂救邯郸,存赵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4、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b、未之多见也
c、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d、何功之有哉
5、下列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c、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愤怒)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 )
例句:何功之有哉
a、句读之不知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d、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的“立”相同的一组是( )
例: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①臣乃敢上璧 ②左右欲刃相加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相如廷叱之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⑥毕礼而归之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⑨公子从车骑,虚左
a、 ① ⑦ ⑨ b、 ① ③ ⑦
c、 ③ ⑥ ⑨ d、 ③ ⑦ ⑨
8、下列句子中与“独不怜公子姊邪” “独”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
a、独子无兄弟 b、独畏廉将军哉?
c、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d、独与老翁别 e、鳏寡孤独
9、下列句子中与“不辞劳苦” “辞”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
a、辞决而行 b、无一言半辞送我
c、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d、臣等不肖,请辞去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何功之有哉 /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b、如姬为公子泣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d、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嬴乃夷门守关者
11、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
a、以公子为长者 b、胜所以自附于婚姻
c、实持两端以观望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2、“请救于魏”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b、何功之有
c、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与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 此五霸之伐也 b、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c、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何功之有哉
14、与 “宁许以负秦曲” “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实持两端以观望
c、欲以客往赴秦军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5、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
a、终不因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监狱门
b、侯生摄敝衣冠 整理
c、公子执辔愈恭 拉着缰绳
d、遍赞宾客 赞扬
16、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
a、公子闻之,往请 请求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抱着关门
c、公子颜色愈和 色彩
d、见其客朱亥,俾倪 斜着眼睛看
17、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大梁夷门守关者 / 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 今公子故过之
c、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 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 而以公子为长者
1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与例句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 )
例句:公子引车入市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引赵使者蔺相如
c、相如引车避匿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19、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
a、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地名
b、吾攻赵,旦暮且下 早晚间
c、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经
d、此五霸之伐也 讨伐
20、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 )
a、我岂有所失哉 过失、错误
b、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仇恨
c、而公子亲数存之 慰问
d、矫魏王令代晋鄙 假装
2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c、而公子亲数存之 / 请数公子行日
d、 所以不报谢者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独畏廉将军哉
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 乃谢客就车
c、而公子亲数存之 / 遂救邯郸,存赵
d、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却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却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 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1、(1)b辞别(a、数:屡次 计算 c故:故意 特意 d、过:拜访,路过)
(2)d办法(a、引:拉 邀请 b存:慰问 使保全 c就:上 成就)
2、d(反——返)a、坐——座 绌——黜 b、决——诀 濯——浊 c、乡——向 质——贽
3、a、从 立:使动(b、急:意动 袖:名词作动词 c怪:意动 存:使动 d屏:使动 椎:名词作状语)
4、c、(其它为宾语前置句)
5、d 6、a 7、d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b 15、b 16、d 17、d 18、c 19、b 20、b
21、b 22、d 23、b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通过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写《史记》?怎么写《史记》?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想的一段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啥收获?(课文的主要内容: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爸爸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
2.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么样发愤写《史记》?我们这节课要来深入研究。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一场飞来模祸……入狱受了酷刑。”
(1)、“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从这个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仗义执言正直勇敢敢说真话实事求是)
(2)、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学习补充资料--“宫刑”)
2.司马迁在受刑后是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的?
(1)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出示)
a、你感受到啥?(在古代,宫刑是一种极其惨无人道的酷刑。对司马迁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他肉体和精神的无以复加的摧残。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在这种情况下,死,的确比活着更容易,事实上司马迁的确多次想到过死。)可是爸爸的临终嘱托也回荡在耳边,(出示爸爸的嘱托)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出示下面的句子)
(2)“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解释“重于泰山:忍辱负重追求理想,完成伟大的事业而死去”
“轻于鸿毛:怕受一时的侮辱而放弃理想,丢下事业去死”
b、“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一定”体现司马迁决心大,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为而活,他活下去的信念是。
(出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自读,教师简介,练读出示文中的句子。
过渡:想到这里,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
(3)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一丝不苟,矢志不渝。
b、出示插图,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从图中你看到些啥?(挑灯夜书,条件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啥?此时,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么样一个人?把他的形象读出来。(用“不管……不管……都……”来说图意。)
c、结合文字描写和插图,练习说话:“司马迁,您在的情况下,为了坚持写《史记》,您真是一个的人!”
三、抓“巨著”,体会情感。
1、引读:经过精心准备,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终于……这部前无古人……用生命写成的。”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啥?(耗时长,巨著辉煌,用生命写成……)
(1)、《史记》的地位很高: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解读“毕生的心血”补充:“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迁牢记爸爸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爸爸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2、出示司马迁像,面对司马迁和他留给我们的《史记》,我们心中感慨颇多,你想对司马迁说的心里话是啥?
3、抓拓展,课外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殷勤嘱托
惨遭横祸
忍辱写作
完成巨著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3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爸爸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文章围绕“发愤”,可以分为“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坚持写成”四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条例,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了完成爸爸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了解有关司马迁的故事。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理清课文的条理,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文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司马迁——齐读
师:有谁听说过这个名字?有谁知道他是啥人?——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简要简介司马迁。并导出——《史记》
2、板书:《史记》
师简介《史记》——《史记》是我国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质疑:司马迁是怎样完成《史记》这部宏篇巨著的呢?
3、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把课文读读通顺,读流利。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指名读词语。
入狱 酷刑 泰山 耻辱 隶字
游历 嘱托 飞来横祸 残生 发奋 前无古人
(2)指名说说对词语的的理解。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4)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说说课文讲了怎么样一个故事。
三、再读课文,根据问题提示,理清课文的条理。
1、师:刚才大家初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理解,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
(2)司马迁是在啥样的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3)他“发愤”努力的结果怎么样?
根据上述的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归纳:
第一段(1-2)爸爸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4)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四、深入阅读课文,质疑。
课文读到这里,你有啥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吗?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1-2)
(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
1、这一段主要讲了啥?
2、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与他的爸爸有啥关系?
3、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撰,仅仅是因为受爸爸的影响吗?
为了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作了哪些事?
(二)交流、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收获。
3、质疑:嘱托是啥意思?找个近义词是啥?能够互换吗?为啥
游历是啥意思,能够用游览代替吗?
4、小结:
爸爸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爸爸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后来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课堂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嘱托 游历 飞来横祸 前无古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些啥?
2、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与他的爸爸有啥关系?为了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作了哪些事?
3、师小结:
爸爸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爸爸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后来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司马迁编写史书,也会遇上怎么样的坎坷呢?面对不幸的遭遇,他也是怎么样表现的?
二、讲读第部分(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啥横祸?
2、为啥说是“飞来横祸”呢?这一场横祸也是怎么样引起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简介关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是一个正直的人。)
3、啥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啥样的人?
4、遭受了酷刑后的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也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朗读讨论:他为啥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后来他也为啥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是怎么样作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爸爸的嘱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三、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整整13年 52万字 耗尽了毕生心血 ―― 用生命写成)
2、小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课堂总结
1、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为啥说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了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发奋”?
2、复述课文。
五、作业
书面完成课后练习题四
完成补充习题部分
附板书:
司马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爸爸的影响与嘱托
甘受酷刑发愤写作
整整13年 52万字 耗尽毕生心血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4
教学目的: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培养筛选信息、品析语言能力。
感受司马迁人格魅力,陶冶自身情操。
拓展阅读,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培养筛选信息、品析语言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人格魅力,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办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知内容,体会情感,品析语言。
一、 导入课文。
1、 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啥?(课文主人公是司马迁;《史记》是司马迁写的;主要的事情;
师:通过课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文章的主人公及主要内容,读书就要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2、 质疑课题。
面对课文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司马迁是谁?《史记》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发愤是啥意思?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结果怎么样?司马迁为啥能写成史记一书?
师:读书能读出自己的思考就更棒了。
3、 明确本节课任务。
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就要一同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本节课我们就要像司马迁研读历史文献那样研究司马迁和《史记》。
二、 感知课文。
第一板块:感知司马迁
1、首先我们一起去感知司马迁,请同们自由读课文,填写下面个人档案。
课件出示“司马迁个人档案”。迅速看一下需要填哪些内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自读课文,填写表格,可以合作。
个 人 档 案
姓名
司马迁
性别
籍贯
生活年代
职务
志向
性格
主要经历(至少3点)
学术成就
三、 班级交流。
重点要求学生说出思维过程。
性别:男,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从文中“他”,拉住儿子的手。)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文中图)
师:读书就要眼观六路,不仅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文中的插图。还有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司马迁性别是男?(同学们平常的知识面可知);
师:我们可以多种渠道学语文。汇报其它内容就要像刚才这样,要讲清楚理由,这样才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籍贯:龙门,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知;哪个词提示了你?出生。(籍贯:自身出生或祖居的地方。)
生活年代:汉朝,从“爸爸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得罪了汉武帝”可知
职务: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从文中“爸爸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 “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可知;
志向: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爸爸司马谈是汉朝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这里的“他”是谁?——司马谈。我们填的是是司马迁的志向啊?
爸爸嘱托了啥?课件出示这句话,指名读。司马谈是怎样对儿子说这番话的?(泪流满面)他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难过—自己将要死去。(生命是宝贵的,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激动—自己后继有人。(理想的火种代代相传。);遗憾—没有完成史记。(生命诚可贵,志向价更高。)】
点击课件“嘱托”变红,下面出现“嘱托——嘱咐”
能不能将嘱托换成嘱咐?为啥?(嘱托既有嘱咐的意思,还有托别人办事情的意思。
出示:嘱托—托人办事;嘱咐—告诉对方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爸爸不只是要儿子记住做啥,还叮嘱一定要完成他的心愿,这里相当于遗嘱。)
爸爸的心愿已化作司马迁的志向了。齐读这句话。
师:汉语丰富多彩,我们要学会正确的遣词造句。
主要经历:1)受爸爸影响,努力读书,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2)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3)接受爸爸临终嘱托,研读文献,整理资料;4)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5)忍辱写成史记。谁能将刚才几位同学说的主要经历尽量按时间顺序连起来说一说?(你听的真仔细。)
主要成就:写成《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从司马迁的主要经历和取得的成就来看他的性格有啥特点?】性格:根据教参总结。(板书:不屈不挠、忍辱负重 提示:受到了酷刑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叫——)
谁来将司马迁个人简历表完整的说一遍?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叙述比较朴实,语言比较朴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二、备课难点:
不仅难在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上--课文这一节写得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因果倒置,与史实出入很大,处理起来很困难。--说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选择的,苟且偷生,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思想斗争应该是受刑之前就开始的,生存还是毁灭?应该根源于汉朝的法律: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中明确读书目标:读出思考。
1.展示《史记》,走近司马迁:
⑴作家作品:这一本《史记》,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呈现)。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
⑵揭示课题: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大意:(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⑴根据自测汇报读书。(组织学生互评--好的鼓励,不过关的全班学生当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⑵初步尝试个性化朗读要求: 呈现:读出思考--既要尊重别人的见解,更要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
①理解课题内涵:读着课题,你想到了啥?--理解发愤。
②感知整体构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围绕着发愤; 主要写了啥事情?每一节各写了啥意思?哪几节可以合并起来?
3.探究文字韵味: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引导梳理问题:他为啥要发愤写史记?怎么样发愤?(如果作为读懂的内容汇报,就直接循着学生的思路开讲。)
(二)感受发愤的原因。
问题一:他为啥要发愤写史记?从哪儿看出来?(学生提到哪里就学哪里)
㈠在家学渊源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发愤的条件— 指导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出了文字后面的哪些东西? 组织交流:
⑴龙门:
①读出感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指名读相关内容。
②读出思考: a.是啊,北望龙门,东望黄河,小小的司马迁禁不住浮想联翩:他在想啥?(成龙的理想) b.年十岁而颂古文,少负不羁之才。--再读读课文,你感受到了啥?(博闻强记,积累史料等,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少壮功夫老始成)
⑵四处游历:
①读出内容:20岁的司马迁,他会游历哪些地方?(到苏州饱览湖光山色,游离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事迹;登上会稽山,参观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到九疑山,查明了顺帝南巡治水的历史;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江淮访韩信家乡,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还到邹县薛城,看了秦始皇刻石的峄山,还有孟尝君的故居。到楚汉相争的彭城,访问了当年的西楚霸王。到丰沛观看了刘邦的故居,西北的扶风,西南的巴蜀、昆明……)
②读出思考:再读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啥?--(可以谈生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次游历,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生活积累。也可以谈对司马迁的认识等。) 结合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条件:
⑴引读:所以,他才有可能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生的。)
⑵探究:请注意几个数字:18年-- 一部史记,仅仅用掉他18年的时间吗?(体会厚积而薄发,实际上,他是用上一生去写作。)60岁--实际上没有那么大,他大约只活了四、五十岁。
㈡在临终遗言的殷殷期盼中,感受发愤的动因—
1、指导朗读:
⑴指导读好爸爸的话:万般情怀言辞中。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
⑵走进司马迁的内心:看着奄奄一息的爸爸,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看着泪流满面的爸爸,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握着爸爸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⑶读出父子情深(引读):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爸爸的话—
⑷第二次引读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动因: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呈现),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18年,用的是他对爸爸……这洋洋洒洒的52万字,写满着他对爸爸……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三)探究发愤的过程:
问题二:他是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的?哪儿令你感动?(交流时)
1、历史材料尽量让学生去补充,补充不出来的,教师讲。)
㈠飞来横祸:--汉武帝好大喜功,经营西域告一段落,也派遣最宠爱的夫人之兄李广利做统帅,李广的孙子李陵为副将直捣单于老巢。 李陵带兵五千,异常勇敢,深入敌后扎营,遇敌八万人,转战十余日,歼敌万余人。终于因为矢尽粮绝,外无援兵,内有奸细,战败被俘。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愤怒,朝臣诽谤。司马迁看不过胜时朝贺败时毁,虽然自己和李陵并无接触,但是呢根据平时的观察,非常赏识李陵的为人:侍母孝,待友诚,轻财、谦虚、甘居人下,却时时想着报效祖国。司马迁认为他有国士之风,认为李陵被俘,生死未知,但绝不是贪生怕死,对朝廷不负责任,或许另有苦衷。再者说,他杀伤万余敌人,功过足以相当。认为李陵失败不是他的错,有可能假降,饲机回报,要武帝等等再说。 汉武帝非常生气,认为他有意替李陵辩护,打击他的小舅子李广利,因而把他投入监狱。
㈡酷刑:啥样的刑罚称得上酷刑?想象一下,会受到啥样的酷刑?
⑴了解真实的历史: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然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⑵了解真实的想法:身非木石,牢中的司马迁矛盾极了,他一定在想—
㈢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⑴读出血溅墙头的字后意思:
①走进人物心灵:假若不选择死亡,就只能接受宫刑,成为不男不女的太监。悲愤交加中,他想血溅墙头的,仅仅是他的生命吗?(做人的尊严,积淀的信仰)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⑵读出初步理解:
①司马迁的想法,你懂吗?懂得了啥?
②读出自己的理解。
⑶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①让我们来听听司马迁的内心独白吧: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为啥去死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辱,其次是不让别人用文辞和教令来羞辱,再次是身体被捆绑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带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顶点了。所以,古书上说: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②读出对司马迁新的认识。
⑷读出深层理解:
①士可杀,不可辱,不是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他怎么会想到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然而,这奇耻大辱却是他自己选择的!他为啥要这样做?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㈣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⑴看看书上的这幅图—
①他的心就像座下的草堆一样蓬乱,挣扎着,不停地对自己说:…… 他仰望苍天,好像看到了冥冥中的爸爸……他透过监狱的铁窗,好像看到了滚滚黄河边遥远的龙门…… 他还在想…… 引读:是啊,他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他不是神仙他不是行尸走肉,他不能心静如水。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不由得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他的汗哗哗而下,湿透了头发,湿透了衣服,他多么想……但是呢,他也想到……
⑵指导朗读:
①每一次主题说话,就把看图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反复练读。
②齐读第三节: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来寻找光明。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司马迁的信念--齐读。
(四)思考发愤的结果:
㈠引读最后一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你从中读出了啥?想到了啥
⑴18年,和毕生不是矛盾吗?
⑵为啥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呢?
㈡引读全文,练习说话: 回过头来看吧— 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司马迁— 听着爸爸殷殷期待的临终遗言,司马迁— 想着蒙受不白之冤,忍辱含垢的司马迁— 就这样,他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这部— 就这样,他为了这项不朽的伟业,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用 写下了 。
㈢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写好读书笔记:
1、再次呈现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谈谈理解。
2、推荐书目(呈现阅读片段): 《史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5600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奸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 《司马迁》: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啥样的人,他在写作《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落寞、煎熬和震颤。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在自我袒露与解剖。
3、回过头来看课题。这发愤二字,究竟隐藏着那些东西?
4、你从司马迁的故事中,读出了哪些思考? 指导写作读书笔记。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爸爸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一、扣“愤”体会愤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关注“一字一词”。
“愤”字下加点,齐读。Lenovo到了哪些词语?(愤怒、愤慨、悲愤、气愤)——生板书。师:这里的“愤”就包含了这些意思,齐读。
2.知道司马迁“愤”(指“愤”)的原因是啥吗?指读。
3.了解“李陵事件”,出示:
李陵事件——
汉武帝时,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率领着五千步兵担任汉朝军队的一翼。战斗中,他深入敌方几千里,同其他部队失掉了联系,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了。他大战十多天,杀了许多匈奴人,终因粮尽矢绝,伤亡惨重,被迫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大怒。一天,武帝召见司马迁,问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司马迁坦率地说,根据李陵的为人和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分析,李陵是有功劳的,他的投降一定是万不得已的,将来有机会,他仍会报效汉朝的。武帝听了大怒,因为在他看来,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一位,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是他很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就因为司马迁说了这么一句公道话,武帝盛怒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并判处了死刑。
读了这段话,你有啥话要说?(板书:飞来横祸)
4.按照汉朝法律,犯死罪的人若想活命,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呢?是交50万钱,司马迁本来就不富裕,被判死罪之后,过去一些亲朋好友都纷纷疏远了他,他根本拿不出50万钱赎死。还有一种活命的办法,那就是以宫刑免死。啥叫宫刑呢?它是中国古代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刑罚,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不男不女的,让你无脸见人,让你生不如死。因此,在汉代,许多犯死罪的人宁愿只求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
但是呢,同学们,司马迁自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最残酷的宫刑。许多年之后,司马迁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
出示:遭到这样的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啥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象丢失了啥,出外时也不知要到啥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服湿透。
你们能体会到司马迁心中的“愤”吗?
二、扣“发愤”感悟发愤
1.“发愤”划线,齐读。
2.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呢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而他居然选择没有尊严的活着。这不是苟且偷生吗?”对于这样的评论,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呢?在文中找出句子,划下来。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指读;
(2)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两个感叹号。你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吗?自由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范读——齐读
(3)师:死,对司马迁来说太简单了,可以一死了之,可是《史记》怎么办呢?齐读。
(4)轻于鸿毛是指无所作为,死的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重于泰山是指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爸爸的临终嘱托是他发愤写史记的重要原因,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他发愤写《史记》的另一个原因了吗?司马迁绝对不是苟且偷生,他这是忍辱负重。——(板书:忍辱负重)齐读。司马迁忍辱负重,因为他要发愤写《史记》。
3.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成《史记》的呢?课文中却没有具体地简介,只有一幅插图,大家看看?出示插图
师: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你们仔细观察图画,从图中你看到了啥?(相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写书只能写在竹简上?那个时候的一捆竹简大约只能写200字,如果有错字,或者要修改一个字,需要用刀削竹简的表面)
同学们,你们刚才观察很仔细,你们说的这些都是这幅图画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我们一下子能看到的。如果我们边看图边发挥想像,想像到图画的背后,你就会觉得这幅图所表现出来的其实远远不止这么多。同学们,你们能想像到这幅图背后的司马迁吗?(相机引导、评价)
同桌讨论,指生说。
4.你们说的这些,就叫“发愤”。司马迁发愤(指“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展示《史记》)。《史记》记载了从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52万字的《史记》是前无人的著作,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5.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三、结束
同学们,学完了司马迁的故事,老师头脑里不禁Lenovo到了语文课本里认识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们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还有一个是上学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里的谈迁,你们知道这三个人物的共同点吗?
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面临厄运都能诞生奇迹呢?想想看,面临厄运要怎么样才能诞生奇迹?这跟题目中的哪一个词有很大的关系?——(齐读“发愤”)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司马迁为啥发愤写《史记》?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结果怎么样?按照原因、经过、结果事情发展顺序进行教学,学生既能有序理解文本,也能为有序复述课文做好准备。还能学习一定的写作办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他们自主研究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原因,试着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阶段找找有关的原因。看着学生们在期待与收获的满足中走出课堂。我也享受到了一种耕耘的快乐。文章重点要让学生感悟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就需要学生搜集一定的资料来辅助理解,否则仅靠文本语言,学生很难引起共鸣,而学习语文仅仅在理解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把他表达出来,语文要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可缺少了语言表达,工具性就无从谈起了,且学生在表达的同时也多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和体验,可千万不要剥夺学生表达、思考的权力啊!另外,用文本教学也不能局限于文本,课后让学生交流《史记》的其他故事无疑是一个拓展延伸的好办法。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嘱托”、“飞来横祸”、“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等语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初步体悟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指名学生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啥? 司马迁——司马,复姓,文学家,史学家。 发愤——决心努力战胜了很多困难。 史记——名篇巨著。
3、同学们能读懂课题,很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4、读课题后你还想知道啥? 司马迁为啥要写《史记》? 预设:他是怎么样发愤的? 《史记》是一本啥样的书? 好,带着这些问题再读一遍课题。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看字典。思考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完成了史书?(教师指导巡视)
2、出示词语:嘱托、飞来横祸、酷刑、悲愤交加、摊开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文章是有感情的,词语也同样被赋予感情,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两遍词语。 那么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由于出现的词语比较多,这样我们按照顺序来说好吗?(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交流:
(1)“嘱托”:嘱咐、拜托(谁嘱托谁?嘱托了一件啥事情?请你读出来。为啥用嘱托,它与嘱咐有啥不同,换做嘱咐好不好?)
(2)“飞来横祸”:意想不到的灾难
为啥你读作横?思考在啥情况下读二声,啥情况下读作四声横?可做适当点拨:横冲直撞、老泪纵横。蛮横、发横财、飞来横祸。追问:司马迁遇到了啥样的灾难)
(3)“酷刑”:刑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之一,想一想,你用啥办法记住它?(追问:开刀就是用刑,不错,那么司马迁到底犯了啥罪,用了啥刑?) 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4)“悲愤交加”:悲痛和愤怒交加在一起,(司马迁悲痛的是啥?愤怒的也是啥?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请同学们试着把这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是啊,面对着这份耻辱司马迁怎样选择的,继续向下看。)
(5)摊开:摆开、展开。(你能来试着做一下动作吗?从这样一个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司马迁的内心吗?)
(6)他耗尽了心血,你怎么样理解耗尽,看插图,那微弱的烛光,在一点一滴消耗他的生命。
(7)是啊,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因为他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于是他释怀了,他相通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相机点拨查字典泰、及隶两个字的字形及字义)出示 (出示随后一段) 是啊,于是司马迁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引读,他耗尽心血,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史记》。*如在导入环节未能展开“发愤”,则在此环节进行提升,现在同学们理解为啥课题是发愤了吗?
(三)交流资料,了解司马迁
1、本周我们自主收集了司马迁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来分享你所知道的司马迁?
2、学生交流
(1)《史记》是我国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他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它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简介了帝王将相、豪杰平民的等几千名历史人物。共有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是一部五体俱全的综合体史书,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交流预设: (追问3000年间的历史朝代,幻灯片展示《朝代歌》。)读第一节。 是啊,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所以他从小在滔滔的黄河水中便懂得了历史,几千年前大禹曾在黄河岸边治理泛滥的洪水、几百年前项羽曾在这里大破秦军,古代英雄们的故事以及爸爸的影响,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司马迁做了太史公后,有了阅读重要史料的机会,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几乎天天埋着头整理和考证资料。
交流预设: 司马迁牢记爸爸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爸爸那临终前的遗言,时时闪现在司马迁的脑海: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爸爸临终时的嘱托以及司马迁所作的努力。引读:司马谈临终之时……
(3)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史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语言生动,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记叙了他下狱后的经过和著书的报复,为历代传诵。
(4)司马迁被叛死刑,死刑的两种减免方式:
一是交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官小家贫,但不愿受辱,几次想到自杀,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孙膑、屈原等人以及爸爸的嘱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交流预设: 一个小小的史官出身的家庭,怎么可能拿出这么多钱,遭受冤情,也只能受刑啊,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就这样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此时他心里是在做着怎么样的斗争啊?
(5)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经过调查研究,这不仅增加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让司马迁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交流预设: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吃再多的苦都值了,整整13年的时间,司马迁创造了奇迹,他完成了中国历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提升,设小标题
1、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爸爸的一句嘱托,在耻辱面前他没有低头,司马迁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结合着你的感悟,试着给每个段落归纳段意。
2、再精简一点,我们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归纳每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板书:四处游历,积累资料 牢记嘱托,整理文献 飞来横祸,悲愤交加 耗尽心血,终成巨著。
3、结合今天学过的内容,请你试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一下,已人物、事件、结果的顺序来进行总结。
4、教师小结:美丽的浪花是在和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那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正因如此,屈原被放逐写成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成了《国语》、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愤写成了《史记》。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教学结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整理资料。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以便今后继续研究。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8
一 导入课题,引出“发愤”
1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2、你觉得课题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再读一遍(要读得再坚定一些)
3、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吗?
4 这节课我们就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啥梦想?为啥会有这样的梦想?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他写史记是受了爸爸的影响,而且她还牢记爸爸的嘱托,啥嘱托呢?(课件出示)
(1) 指名读爸爸临终时的嘱托(注意爸爸当时的状态、神情)
(2) 指导朗读:爸爸泪流满面的嘱托里有遗憾,有悔恨,也有对司马迁的激励和鞭策,爸爸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自己练一练,谁再来读?(评价)
(3) 让我们一起读。
(4) 就这样,司马迁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史书编写工作,课文中是怎么样写的?(指名回答)让我们通过想象,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直线标出“横祸”指的是啥?用波浪线标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有双横线标出是怎么做的?并在旁边作批注。
(1)交流“横祸”,并适当补充李陵事件、酷刑,引导学生体会此时司马迁的心情(痛苦、痛不欲生)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他遭受酷刑之后——悲愤交加;所以他几次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2)在这痛苦的时刻,司马迁也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所想)
指名读,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啥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在司马迁看来为啥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
(3)这段话你读懂了吗?反复读
指导朗读: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要读出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4)司马迁也是怎么样做的呢?(指名回答)
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5.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
(1)自由读,体会文中列举的数字说明了啥?(时间之长,写作之艰辛,意志之坚强)
(2)啥叫前无古人?
引导: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
(2) 齐读最后一段
三. 总结全文,拓展“发愤”
1.再读课题,发愤是啥?完成学案最后一题。
2.交流。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9
教案示例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办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积极。但是呢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呢,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积极。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怎样,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也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也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也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也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0
教案示例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办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积极。但是呢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呢,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积极。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怎样,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也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也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也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也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1
一、用上“受爸爸的影响 临终之时 飞来横祸 发愤写作”四个词语,写写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啥故事。二、解释词语的办法很多,我们可以联系课文的意思说说“飞来横祸”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说司马迁的入狱受刑是________,他饱受了很大的委屈的。课文写了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发愤写《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所以,课文题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你的理解说说“发愤”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把你从中找出司马迁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刻苦认真的句子写下来。三、文章围绕“发愤”,可以分为“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坚持写成”四个部分。四、司马迁的勤奋让我们不得不敬佩。课题为啥不用《司马迁勤奋写《史记》》呢?五、“人总是要死的,……轻于鸿毛”的意思。六、阅读第四自然段:你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在坚持不懈的写《史记》呢?“用生命写成的”是啥意思?你认为司马迁具有啥品质?积累: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2《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3、鲁迅先生这样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2
师:(图画,音乐)同学们,知道今天学习哪课吗?
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课文读了吗?读了几遍?
生:三遍,五遍,十遍……
师: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有没有回头想过,啥叫“发愤”?
生:(举手,未及发言)
师:先不要急着发言,一起读!(课题为:司马迁 写史记)
师:再读!(课题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发愤”变得粗、大、斜、红,并伴一声摔碎玻璃的声响)
师:不用举手,凭你的直觉说。
生:发愤就是很坚决。
生:发愤就是很努力。
生:发愤就是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生:发愤就是一定要完史记。
……
师:(指投影)看到这里的“发愤”了吗?这样写是想表达我对它的理解,你想上来写吗?请。
生:(陆续有4个学生上黑板,根据各自的理解,写出“发愤”)
师:(指 “发愤”)意志坚定地读。
生:齐读“发愤”
师:态度坚决地读。
生:齐读“发愤”
师:义无返顾地读。
生:齐读“发愤”
师:不顾一切地读。
生:齐读“发愤”
师: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想问啥?
生: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
生: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的?
生:发愤的结果是啥?
师:《史记》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啥样的价值?
(相机板书三个“?”。)
师:是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对司马迁这个人,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对司马迁发愤写出的这部著作,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师: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生:受黄河文化的影响。
生:受爸爸的影响。
生:他想记录2600年的历史。
生:他牢记爸爸临终嘱托。
师:(出示爸爸说的话。)这就是爸爸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爸爸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临终嘱托的份量。(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爸爸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样了啊?
生:他老人家已经奄奄一息了。
生:他老人家已经快要死了。
生:他人家已经快要不行了。
生:他老家已经气喘吁吁了。
师:这就是爸爸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画横线的部分。
(学生自由轻声读)
师:小孩们,你们看到了啥,听到了啥,感受到了啥呀?
生:我看到爸爸拉着儿子的手,泪流满面的说着话。
生:我听到爸爸对儿子说,我死之后……
生:我觉得,这是爸爸最大的心愿,所以他要儿子千万不要忘记。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读)
生:读。
师: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从中我们听到了啥,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爸爸满心的……
生:希望啊。
生:读。
师: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爸爸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生:读。
师:千万不要忘记啊。小孩们,不要以为爸爸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
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人不能没有根啦!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生:齐读。
师:望着爸爸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爸爸说,他想说啥呢?请同学生们默读
课文第一自然段,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出示: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我 。)
生:我一定会完成你的遗愿的。
生:我知道您早就想编一本史书,记载这2600年的历史。
生:我受您的影响,我也开始广交朋友,博览史书了。
生:我一定会完成这部史书的
……
师:同学们,你们是善解人意的小孩。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爸爸临终的嘱托。
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师:(出示:“正当”至“了此残生”)自由轻声地读。
师:知道啥叫“横祸”吗?
生:就是突然降临的大祸。
生:就是莫名其妙的灾祸。
生:就是没想到的灾祸。
师: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生:“飞来横祸”!
师: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啥残酷的刑罚呢
生:夹手指。
师:残酷。
生:用烙铁烙。
师:残酷!
生:让他抬不起头来。
师:残酷!!
师:能让一个心系爸爸嘱托、发愤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据史书记载,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生:(点头示懂,台下笑声)
师:)所以他——
生:悲愤交加。
师:所以他想——
生:血溅墙头。
师:所以他要——
生:了此残生。
师:小孩们,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
生:齐读:悲愤交加,血浅墙头,了此残生。
师: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
(出示:我知道,此时您一定 。)
生:我知道您此时一定非常痛苦。(读)
生:我知道您此时一定是生不如死。(读)
师: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来表达我们各自的理解。
生:(齐读)
师: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
(出示:“但是呢”到“隶字”)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
生:自由读书。
师:司马迁想到了啥?(“想”的内容变色)
生:个别读。
师: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生:齐读:“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
师:我不能做轻于鸿毛的人,我一定要——
生:活下去。
师:我一定要——
生:完成这部史书。
师: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
(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连读三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生:齐读三遍。
师:对照上面这句话,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
生:“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
师: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
生:重泰山。(学生读错了)
师:再想想。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
生:就轻于鸿毛。
师: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就——
生:重于泰山。
师:所以他一次也一次地勉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小孩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
(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声音很大)
师:周围是凶恶狱卒,想想该怎么在心里对自己说?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声音小多了)
师: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也会怎么样地呐喊?谁来?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没放开)
师:把你内心的痛苦、耻辱、委屈发泄出来吧。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暴发了)
师:让我们仰对苍天,大声地呐喊吧!
生:(齐读)“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因为,“他尽力——”
生:齐读(齐读“尽力”至“隶字”)。
师:(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你看,它外圆内方,刚柔并济。从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两个大字,那就是——
生:发愤,发愤,发愤!
师: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特别要关注文中那看似抽象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啥?
生:13年说明司马迁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这部史书。
师: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
生:52万字说明《史记》很长。
师: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
师:所以,文中说——(齐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啥叫“前无古人”啊?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 有 ,这就叫前无古人。)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师: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啥?,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 )
生:史记是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生:史记是司马迁用13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巨著。
师: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
生:……
(十分踊跃,说了好多。有课内的理解,也有课外的获得)
师:鲁讯先生也曾说过,《史记》是——一起读。
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 然而,它的延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自由、轻声地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
忆。 (音乐响起,出示下列词语)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博览群书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 克己奉公 奋笔疾书
坚持不懈 毕生心血 前无古人 辉煌巨著
生:(自由轻读,场面很是感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生:司马迁。
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生:《史记》。
师: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生:齐读: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博览群书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 忍辱负重 奋笔疾书
坚持不懈 毕生心血 前无古人 辉煌巨著
师:这部耗尽司马迁毕生心血的辉煌巨著,这部记载了中华民族2600年历史的巨著,你,我,还有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不应该更多地去了解这吗?
下课。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爸爸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理解品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爸爸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着。
3、积极性:积极参与读书实践活动,能积极与同学们交流,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4、创造性:能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想象司马迁听了那些故事?写书时遭遇那些苦难?说说哪些伟人是靠发愤取得成功的。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爸爸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啥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第一课时的准备】
1、自学本课生字,体会课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梳理文章的思路,用标题形式归纳主要段落的意思。
3、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4、布置搜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要下课的时候,大家提出了两个问题,还记得吗?
投影出示:(1)司马迁为啥要写《史记》?
(2)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齐读这两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思考司马迁为啥要写《史记》?划出有关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见解。
(2)交流。学生可能会交流到这些内容:
a、“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从这句可以看出司马迁从小生活的环境,黄河被称为我们妈妈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从小就有机会观察黄河,了解黄河,受到黄河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 周围的父老乡亲对他有很多的影响。)
听着父老乡亲给他讲述的古代英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他会想些啥呢?(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
你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
b、“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从这句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受他当史官的爸爸的影响很深刻。)
司马迁的爸爸是一位啥样的人?(从“专门掌管”、“立志”、“3000千余年间的历史”等可知,司马迁的爸爸同样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令人敬佩。在司马迁眼里,爸爸就是值得崇拜的偶像。)
是的,司马迁从小努力读书,20岁的时候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虽然年龄尚小,但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如果不将之载入史册,岂不是太可惜了!
还有啥原因,促使他要写《史记》的?
c、“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继承爸爸的遗志,完成爸爸的遗愿。)
(1)为啥爸爸临终时的嘱托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请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司马迁爸爸临终时对他所说的话,你能从爸爸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中感受到些啥?(遗憾、殷切希望)
(2)司马迁深知这份嘱托饱含着爸爸的血泪,也饱含着对儿子殷切的希望。你能想象出生命垂危的爸爸拉着儿子的手老泪纵横的场景吗?边读边想,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爸爸临终时的这份特殊的嘱托。
a自由读
b指名读、评读:我听出了爸爸对儿子的希望;我也感受到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司马迁一定会牢牢记住爸爸的话,永远不会忘记。
c 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份满含热泪而也沉重的遗嘱。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正当司马迁立志要成为一位伟大史官,立志一定要完成爸爸遗愿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啥?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啥?(原来,司马迁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他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非常生气。当时司马迁想到李棱一贯的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他使司马迁从一个殿上臣成了阶下囚,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成了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这是身体的摧残,更是人格的侮辱!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a理解悲愤交加,他悲啥?他也愤啥?
b能不能把你的悲愤之情送进去,好好读读这句话?
c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再看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a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指名说,师点拨)
b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如果当时他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了,那他的死就——,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他们的死就重于——
c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蕴含哲理的话,一起来记住司马迁在逆境中所悟出的这个人生道理。
d小结:因为想在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他要把个人荣辱、痛苦埋在心里,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所以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一定”体会到了司马迁的坚持不懈,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磨难是块试金石。面对耻辱,面对困难,司马迁虽然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没有退缩,没有逃避,他选择了忍耐,选择了坚强。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好好体会一下司马迁的内心。
过渡 :请看书中的图画,看看图中的司马迁,此时,在他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a老师引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从这里体会到了啥?(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b让我们齐读这句话,体会司马迁顽强的毅力。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啥?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啥?(整整13年时间, 52万字)
(2)啥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
(3)齐读最后一段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发愤”是啥?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哪些发愤的人和事呢?
3、用两三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学生写好后大声朗读)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从“发愤”一词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从“发愤”一词卡到了一活生生的司马迁。可以这样说,没有司马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辉煌巨著《史记》;没有司马迁,我们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没有司马迁,我们就看不到一种发愤的可贵精神。
四、作业
你还知道《史记》中哪些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年少立志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爸爸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爸爸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
教具准备:课件及补充读本
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愤”,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发愤”?(振作起来,努力去做。)再读,读出态度的坚决、意志的坚定。
3、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也是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的?他究竟经受了一场怎么样的灾难?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二、感受“悲愤”,走进人物内心。
1、司马迁到底经受了一场怎么样的灾难?用书上的一个词说就是 “飞来横祸”。理解。
2、教师简介:当时,汉朝和匈奴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深入敌方几千里,终因粮尽矢绝,被迫投降了匈奴。司马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极谏,引得汉武帝勃然大怒,因而遭受了——酷刑——“酷刑”?
3、据史书记载,司马迁受的可是当时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腐刑,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所以,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理解“悲愤交加”:他悲的是啥?愤的是啥?
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用你的心去读,你能读出司马迁此时的想法。
指名读、评读:我听出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绝望;我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愤怒
5、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后来的司马迁是这样想的——“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指名读)你读出了啥?从哪里感受到的?(态度坚决,决心之大)
b、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读读这句话。
6、从开始的悲愤交加,到后来发愤(手指课题)著书,司马迁的内心为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啥原因、啥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呢?板书:忍辱负重
三、解读“发愤”,探寻生命价值。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谁先来说?
(1)黄河的养育、英雄的影响
黄河水养育了他,给了他熏陶,英雄的故事启迪了他,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历史。司马迁从小听了许多英雄故事,他可能听了哪些故事?周文王被拘禁,写成《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编成《春秋》;屈原遭放逐,写成《离骚》;左丘明眼睛失明,有《国语》传世;孙膑被剜掉膝盖骨,编著了《兵法》;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英雄的品质激励着他,英雄的精神鼓舞着他。使他能够忍辱负重,从逆境中站起来,写完《史记》
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 受爸爸的影响
司马迁受爸爸的影响,已深深地喜欢上了历史,历史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于是,他——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此时此刻,如果停止编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将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牢记嘱托
爸爸临终时是怎么样嘱托司马迁的呢?你能从爸爸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中感受到些啥吗?指名读。
司马迁深知这份嘱托饱含着爸爸的血泪,也饱含着对儿子殷切的希望。他怎能辜负爸爸临终时的这份特殊的嘱托呢?。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生命价值
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爸爸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使他有了新的生活信念。“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2这句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于就是“比”。
3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怎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而死的人就——重于泰山。)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怎么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鸿毛。)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蕴含着丰富哲理的话,一起来记住这个司马迁在逆境中所悟出的人生道理。板书:人生价值观
过渡: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司马迁决定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他重也摊开光洁平滑┅┅隶字。
四、成就:
1.就这样┅┅《史记》
(1)整整13年。整整?你可以用哪些词来替代它?(足足、满满)13年看出啥?(司马迁著书时间久,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看出他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的精神。)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留给我们想象的虚拟主机太大了,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1)冬季,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
夏季,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
3)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啥叫“前无古人”(生交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3000余年间的历史。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3 .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啥?,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__________。 )
三、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同学们,司马迁卑微而高贵的生命在血泪中被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此书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3.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司马迁。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史记》。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黄河养育
英雄启迪
爸爸影响 忍辱负重
牢记嘱托 矢志不渝
人生价值观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5
一、理清段落
1、审题之后,我们一眼便知本文讲的是( )的故事。
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二、阅读理解
1、在第一节中,作者从( )、( )、( )这三个环境因素来说明司马迁所受到的历史方面的影响:(1)生在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域( );
(2)自小从父老乡亲那儿耳( )目( )了许多历史故事;(3)出身在( )家庭,家学渊源颇深。子承父业,天经地义,司马迁为此不仅(
),还( ),这就叫“( ),( )”。也正是在青年时代就积累了深厚的史学知识,司马迁才能在日后写成名著,这也正应了陆游的那句诗( )。
3、在第二节中,司马谈泪流满面是因为( )。
请仿照〈〈示儿〉〉,帮司马谈写一封简短的遗书给司马迁:(
)。司马迁牢记这个嘱托,每天不是( ),就是( ),为撰写史书精心做好准备。
4、“飞来横祸”的意思是( ),这个祸是指司马迁
( ),获罪原因是( )。从中我们可以想到司马迁是一个( )、( )的铮铮铁汉。遭受宫刑后,司马迁之所以打消了( )的念头是因为他想死得( ),完成( )。从这儿,我们见到的是一个把事业看得(
),将荣辱置之( )的身( )志( )者。
5、第六节的首句运用了( )的说明办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 ),也可以认识到( )。
6、你是怎么样理解司马迁是用生命写成〈〈史记〉〉的?
7、浏览全文,利用书中语句来简介一下〈〈史记〉〉
(1)作者: (2)字数: (3)耗时: (4)评价:
(5)内容:
三、积累运用
1、请用成语来赞美一下司马迁,至少4个:
2、“发愤”的意思是( )。请展开想象,描写一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
3、试根据下列小标题来复述课文:读书游历,充实积累;牢记父志,研读整理——横祸飞来,意欲轻生;忍辱负重,发愤写作——一十三年,完成巨著;一部〈〈史记〉〉,毕生心血。
四、拓展知识:(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盛赞司马迁之〈〈史记〉〉
推荐站内搜索:看雷锋电影观后感、中公公务员考试培训、成考成绩查询网站、广州公务员考试时间、150字日记、惊艳老师的作文开头与结尾、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2021年、考研准考证打印、清明节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