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精选13篇)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1
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力求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我县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三种模式,其中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有电视机、 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下面我根据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怎样将教学光盘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合理利用教学光盘资源
(一)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
目前光盘资源的种类有: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教学素材类的光盘资源、专题类光盘资源。其中,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是根据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由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教师为农村学校专门制作,在学科上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在内容上覆盖了文字教材的绝大部分。它按每课题为单元,包含了复习与导入、新课讲授、学生活动、巩固复习,评价和小节等环节,片长大约在20分钟左右。
(二)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光盘
根据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光盘的使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产生 “教师成为机器的播放者,学生成为看客”。重视发挥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执教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效地、灵活地使用教学光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光盘片长25分钟,如果完整播放使用,留给学生时间十分有限(只有15分钟),执教者的辅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只选择利用了教学光盘资源大约13分钟,留给课堂教师和学生27分钟,其中利用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和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电影片断、电视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词、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大娘的故事等,在学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时只利用了电视中教师和学生部分感情朗读句子作为范读。整个教学过程是执教者参考教学光盘中的教学设计,由执教者和教学光盘交替“合作”教学。
二、找准教学过程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语文教学课成功与否,要看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知识、能力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逐步提高。由于用光盘进行语文教学有两个课堂:电视课堂和现实课堂,如果执教者不找二者的结合点,就会感觉思路不清,重点不分,一会儿在放电视,一会儿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一会儿光盘教学资源播放错位,头、嘴、手忙个不停,感觉整堂语文教学没有头绪,教学时间不足,课后执教者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些啥,更谈不上突破教学重、难点。找准了二者的结合点,就会让执教者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地方由电视教师讲,哪些地方由执教教师讲,哪些地方让电视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现实课堂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电视学生和课堂中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找结合点时做到光盘资源、教材、教师水平、学生情况四结合。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其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封锁、暂时”等词语;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通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设计该课教学时,我们确定以下几个结合点:
一是抓“情景再现”点,播放教学光盘抗美援朝片断,揭露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表现朝鲜和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对美帝国主义恨和对朝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爱,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二是抓“收集资料”点,让电视机里的学生和现实课堂的学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达到信息互相交流和对农村学生信息闭塞的补充。
三是抓“认读生字”点,让学生跟着电视中教师教学生学12个生词。
四是抓“学大娘的故事”点,让学生看电视机中学生感情朗读“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句子,掌握他们“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办法,让学生自己模仿学习大娘的故事。
五抓“电视教师、学生感情朗读”点,通过播放电视中教师、学生对“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句子的感情范读以及课堂教师领读和课堂学生读,升华学生思想感情。
三、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四个互动关系,让电视课堂与现实课堂融为一体
(一)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的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基础。电视中的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整个教学思路实际上都是围绕原设计而进行,以体现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办法和教学技巧,同时,电视中的教师通过发挥课堂教师辅助、组织协调作用,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办法以及教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现实课堂执教者相对于电视中的教师来说是客体,他是客观适应,跟随光盘中教师教学思路对课堂学生进行引导、辅助,是引导者、辅助者,但是呢也可以并应该发挥执教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适当安排电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靠播放教学光盘所能完成的。例如复习、检测、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等环节。这些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延伸,这些教学任务,教学光盘都极难或者说根本无法设计,只有通过现实课堂执教者的检查和反馈学生信息以及调整教学速度的任务来完成,因此现实课堂的执教者和电视里的教师必须融为一体。在上述课例《再见了,亲人》中,当电视教师教学生读完生字紧接着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能把这些生词读准确吗?请你们也来读一读”,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立即组织课堂学生读生词;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电视教师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也按照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办法学习第一自然段,开始吧”,这时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组织学生先读一读、勾一勾第一自然段,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再组织课堂中的学生学着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
(二)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县农村中小学学生生活在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差,信息闭塞,导致学生学习办法死板,学习能力较低差。在模式一教学中,我们通过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电视中的学生多是城市里的学生,他们接受新知较快,学习办法较好,学习效果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让现实课堂中的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的学习办法进行学习,并掌握其学习办法,同时,让电视中的学生学习情景感染现实课堂的学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以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抗美援朝资料时,我们采取先让课堂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收集抗美援朝资料交流情况,这样就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抗美援朝知识;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通过播放电视中学生用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办法的学习情景,让现实课堂的学生学会其学习办法,并模仿着用此法学习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同时,通过电视里的学生与现实课堂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感染和升华。
(三)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有力保证。为了避免让课堂学生成为“看客”,教学光盘制作时都有意识地给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有电视中的教师给现实课堂学生(光盘教学观摩学习者)布置任务环节等。同时,光盘教学内容通常只有20分钟左右,给课堂学生留有自主教与学虚拟主机,就是让课堂学生在互动点动脑、动手,自主学习,逐步提高。只有抓住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学生设计的互动环节,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电视中的课堂与本地课堂融为一体。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互动环节,就会造成两个课堂的分离状态。在《再见了,亲人》课中教学认生字、朗读感悟大娘故事等环节时,电视中的教师布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时,课堂学生就要根据电视中的教师要求认真完成。
(四)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正确处理好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光盘教学中过程中,虽然执教者的角色定位有所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但执教者仍要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光盘内容设计,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掌握好手中的控制键,巧妙的设置陷阱型的问题,自然引发生生间的争辩;引入开放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为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利用光盘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过程的交互、强化学习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读生字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生词读错的地方,然后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在带有感情朗读句子时,要通过同学之间读、分组读、对比读、教师领读,及时纠正不正确朗读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其中,自主学习就是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按照这一要求,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和亲身实践,学生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光盘教学具有双虚拟主机(即两个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电视课堂为主线,以现实课堂为主阵地,让现实课堂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师生教与学过程,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统一,把电视教学过程和现实课堂教学过程有机统一,灵活应用教学光盘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运用表演、绘画、唱歌、情景对话、录像等多种方式和语文学法指导等多种办法,让学生沉浸于探索知识的美好境界中,不断将学生的求知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模仿学、指导学、自己学,让他们自己说、自己思考、自己感悟,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我们利用光盘教学中学法指导进行教学,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办法进行学习,在电视中学生思想感情感染下谈体会;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前面学到的学习办法,讲故事,谈感悟;在学大嫂的故事时,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办法学习。课堂教师在课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采取学生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进而实现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师的指导下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我们就采取了分4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明确合作学习小组和任务,然后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再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同交流,最后由执教者点拨、领读把交流引向高潮,达到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2
【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七组中,本组围绕“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一训练重点,所选的三篇课文和一则读写例话,都是围绕这一训练重点编排的,抓好这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初步懂得写文章要做到有中心,并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运用。
课文为了表达“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思想,精心选择了材料。针对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么样表达中心思想的。那么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么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样确定目标,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办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也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办法学习2、3自然段。
3、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强化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办法是多么重要,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观察法:
课文中讲的是志愿军跟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话别,实际上志愿军是跟全体朝鲜人民话别的,她们三个各代表朝鲜的老人、小孩、中年人。在理解时,可让学生观察课文标图,让他们从直观上认识、理解。
2、迁移法:
在学习1~3自然段时,可以用迁移法。
3、读悟法: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概括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么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1、听写词语。
2、指导背诵。
3、小练笔(题目在课文中)。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也是谁讲的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气氛中。)
二、落实目标
1、落实目标:
解题后,我对照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认读生字词,自由读课文,读完评议的方式,培养正确、流利朗读的习惯。然后也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保证初读的质量。)
这样,我完成了目标1。
2、落实目标2:
⑴ 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学生通过读、想、找山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三件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之后我再引导学生解决课后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讨论理解词语“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再让其口头造句。
⑵ 让学生用学到的办法学习课文2、3自然段,解决课后题。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注意从扶到放,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自己评。
⑶ 学完课文1~3自然段,我再让学生多读课文,从中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大嫂跟志愿军战士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解决课后题。
三、巩固练习
1、指导课文中较难写的生字。
2、让学生练习写生字。
四、课堂总结
1、引用板书,我引导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啥?归纳学生学习所获。
2、教师总结升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围绕目标学习课文,掌握了读书办法,学会了学习。
五、作业
1、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这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同学们口头上造的句,在书面上得到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因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说板书设计】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比山高比
再见了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海深的情
亲人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谊、我们
小金花:和母亲救老王→失去母亲 的心永远
大嫂: 挖野菜 → 失去双腿 在一起
我是根据课文重点内容设计板书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
1、检查预习,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课件放映图片: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三年,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3、板书:
抗美援朝时间1951年~1953年。
4、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在火车站依依惜别。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5、板书课题,质疑:
⑴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啥?
⑵ 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6、认定目标,分步课件出示,一共五关。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第一关:读懂课文内容:
⑴ 放映多媒体课件:情景范读
⑵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主要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跟哪些朝鲜人民依依惜别?
⑶ 交流讨论。(大娘、小金花、大嫂)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关: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⑴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志愿军向谁道别?她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② 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 汇报讨论的结果。(补洗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④ 想一想:
朝鲜大娘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你从哪里看出还做了好多事?说明了啥?
⑤ 有感情地练习朗读。(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者敬重的情感读。)
⑥ 归纳学习这段的办法: 默读、勾画、体会、感情读。
⑵ 请学生用同样的办法分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小金花、大嫂各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① 分小组学习:
(一、二组学习第二自然段;三、四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② 汇报学习情况。
③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二、三自然段。(分别用亲切、关切的情感去读)
⑶ 体会作者的表达办法:
第三关: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结尾,以及4~6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了啥思想感情。
① 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② 让学生把这几句话改写成陈述句进行朗读比较)
③ 朗读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④ 通过对以上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是一种啥样的感情?“再见了,亲人”是对谁说的?是不是仅仅指课文中写到的这三个人?为啥称为“亲人”和“亲爱的土地”?(讨论)
(用鲜血凝成的比天高、比海深的情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⑤ 有感情地练习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扩展训练
这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来写的,因为他们在临别时候想起了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
但是呢,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因为志愿军也为朝鲜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简介抗美援朝英烈的事迹)
第四关: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来说。如:当志愿军请大娘“快回家休息”时,大娘会说些啥,问小金花“你怎么样落泪了呢?”时,小金花会说些啥……)
五、达标评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五关: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六、布置作业
查阅、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故事等。
〖板书设计〗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953年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
洗补衣服 几夜没合眼
大娘 送打糕 雪中送炭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
再见了,亲人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母亲 深情厚谊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依依惜别……(抒发感情)
第二课时
〖前提评测〗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定目标〗
1、领悟写法。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3、开故事会。
〖导学达标〗
一、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用了哪些写作的办法。
2、交流讨论,领悟写法:
⑴ 选取典型,以点带面: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朝鲜人民中的老年、中年和儿童。)
⑵ 抒情叙事,相互交织:
(特别是情感线索,一脉相连。如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与这三段的最后一句话。)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1、听写。
2、订正,改错。
三、延伸扩展,开故事会
1、请学生将课外搜集到的关于志愿军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4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啥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啥?
⑵这是啥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啥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啥?为啥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啥?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啥?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啥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啥?(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啥办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办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啥?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怎样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也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么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5
佚名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也强化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么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办法:自学辅导法
教具:录音机、录相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也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气氛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啥?表达了啥?赞颂了啥?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啥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啥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强化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啥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啥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通过理解“唯一",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谁也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导语 激情,体会感情。
导语 :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动情地对大娘说。。。。。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啥赞颂了啥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啥?表达了啥?赞颂了啥?)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 (只说一遍),根据导语 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啥时候听到母亲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啥反应?
在这分别的日子里,我们看着满脸泪水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母亲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感叹道:……
当我们面对架着双拐、背着小孩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时,我们深情地告诉大嫂:……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啥?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师引语,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在与亲人告别的时候,谁心中没有千言万语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啥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导语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呢?不要说出来,在朗读中表现出你的心情。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啥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啥?是怎么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板书设计 ]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 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小金花 救老王 母亲牺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6
下面是小学语文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图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在掌握生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谈话导入;
二、鼓励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领悟课文表达方式;3、体悟文章思想感情。),并以板书形式将学习目标题于黑板右上角,时刻提醒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认真努力学习;
三、接下来我带着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和大娘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为后边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四、研读课文
1、从典型事件入手,感知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2、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孩子、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啥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进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3、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例如:“雪中送炭”“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跺”,“失去双腿”,充分说明了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也如“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母亲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以阅读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办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验”、“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4、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例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作者以“亲人”“土地”“火车”为载体,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朝鲜热土的省省眷恋表达的淋漓尽致,身处这离别的瞬间,当列车缓缓开动,千言万语汇做一句话——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三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分层练习
六、总结本课表达办法:多种句式表达情感;虚实结合;直抒胸臆。
七、回看目标,在理解课文和领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生深深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进而完成第三个目标的学习。
在课堂上,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我能将自己融入课文,以情感带动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如此,还有啥难点化解不了?2、“阅读体验互动巩固”八字课模成功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可惜的是由于时间不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阅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实乃败笔!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办法和理解词句表达图意的写作办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我国各族人民是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学习课文中“我”和母亲尊重老要,助人为乐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理清思路。
1、课文解题:(板书)“亲人”指的是啥?你能举例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2、激发兴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啥问题呢?
二、图文联系,导入情境。
1、看图,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远到近。从背景到主要部分观察图画。先看图上画的是啥地方,再看旁边的衣物,通过图上两个人的服装,看看他们各是哪个民族的,有多大年纪,在干啥?
(2)、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啥?
(3)、看图,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说说哪些描写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
2、补图。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我”的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听了母亲的话,决定多帮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没有描绘出这些情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记叙,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
(1)、母亲和“我”为老奶奶具体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
(2)、从这些小事上,你有啥体会?(可以看出母亲对苗族老奶奶的细心照顾和体贴)
3、绘图,学习一至三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邻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况,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然后集体评议。
(1)、指导朗读思考:课文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状况?
(2)、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你能画出一组插图吗?
(说明:从图到文,用图学文,不仅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而且在“看图、补图、绘图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学习了作者的观察办法和语言表达办法)
三、品词析句,感受意境
1、独立学习,自行钻研。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互质疑,共同欣赏。课文中有许多词句准确地反映了人物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全班讨论、质疑,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2)、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说明:抓住关键词句,实质上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丰富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朗读升华,体验情感。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课文为啥用“亲人”作题目?
2、朗读谈体会: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邻居,你会做些啥?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8
【学习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五、六、自然段。
2、重点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复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转弦定曲
1、看到了这段图片,你想到了啥?(指名说)
2、教师小结。
3、出示课题 并读题:再见了,亲人。
二、弹拨抒情
1、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检查交流生字词:
⑴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⑵ 知道这两个多音字吗?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地说说你读懂了啥?
⑴ 交流:现在你把自己读懂地概括地简介给大家。指名说。
⑵ 教师小结。
3、过渡语:现在就要分别了,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呢?
指名说。(伤心 悲痛 舍不得。)
三、含咀悟情
1、请大家细细地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出了啥?
指名说。
2、你也是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读出深情的?(用你习惯的朗读办法读一读。)
⑴ 先同桌交流体会。
⑵ 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撞击情感
1、送打糕,昏倒路旁:
⑴ 抓重点词体会大娘的深情:
交流: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就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板书:
顶着 冒着 穿过 送到
⑵ 激qing朗读──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会忘记?”
2、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⑴ 抓重点词体会(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小孙孙。)学生板书:
丢下 背进
⑵ 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板书:
丢下 背进
⑶ 情境想象写话:
当志愿军战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小孙孙的生命换来的时候,他们说些啥?请您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交流,指名说。
⑷ 激qing引读──这是多么厚重的情谊哪!
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齐读。
五、反复吟读,抒发情感
1、想象再现如泣如诉的分别场面,指名说。
2、感情朗读和大娘告别的话,指名读。
3、齐读告别语段。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9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办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4、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5、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办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办法:讲授法 讨论交流法 朗读法
教学辅助手段:课件 图片
课前准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点名描叙
3、师生总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4、简介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也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5、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也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啥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二、自习学习生字词
1、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
2、 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老王,母亲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四、深入课文,师生共同探讨
1、有感情地朗读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2、交流,然后点名谈体会。(她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3、(1)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啥情况下送去啥?(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2)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4、带着真挚的感情再次朗读课文第一段(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比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要读出恳求的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上一节课。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
2、背诵第一部分
二、深入课文,师生共同探讨。
1、学习第二与第三自然段。(我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
(1)带着问题有感情读第二、三段。
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啥?
(2)老师在学生阅读时随机点拨:比如“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第二天传来噩耗,你母亲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体会下列句子:从小金花的母亲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啥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啥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2、学习第四五六段。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啥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3、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再读再悟。
1、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啥?(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2、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呢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作业: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板书: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大娘 洗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洗衣服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母亲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10
【海南省海口市公开课】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啥?不知道啥问题呀?不管我提啥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啥?
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啥,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例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么样读就怎么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啥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啥就说啥,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
生:老师,啥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啥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啥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啥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啥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啥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啥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啥小金花的母亲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啥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大娘为啥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啥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啥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啥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啥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啥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啥?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啥?为啥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啥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也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啥说似乎有道理而也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啥人是你的亲人?
生:父亲母亲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这样说,为啥?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父亲母亲的啥?
生:父亲母亲。
师:对,应该把父亲母亲的父亲母亲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啥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啥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啥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啥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啥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啥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也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啥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啥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呢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办法。例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景色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区,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简介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简介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办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呢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呢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呢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呢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呢我也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啥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也累,也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父亲母亲,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啥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呢为了抢救伤员,她也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也沉痛的情感来读。
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
(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
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呢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啥事也做不好,啥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啥,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呢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
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
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
师:好,你们俩谁坐?(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
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11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湖北省宜昌市东山小学 廖潇晗
刚刚学完《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文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他们的精神深深地让我感动,他们和志愿军战士深厚的情谊让我为之动容。
文中的朝鲜大娘帮志愿军洗衣服几天都不合眼;还带着全村妇女冒者硝烟顶着炮火给战士们送打糕;为了掩护一位在大娘家修养的伤员,大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一件件感人的事情,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感动着我感染着我。当我读到小金花失去母亲,大嫂失去双腿都是为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时,我再次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战士离去时的那份难舍,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为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离别时志愿军战士们那发自心底的呼唤,让我不能不感慨: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小学五年级⑴班 霍洁欣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小金花和母亲为救老王,母亲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故事。小金花和母亲知道侦察员被捕了,为了救老王,母亲引出鬼子,好让小金花救老王,最后母亲与敌人同归于尽。想到这儿,我想起一个人:我的表姐。
记得有一回,老师要求我们每一个人画一副画,要有创意。我回家后,想来想去参考过许多画画书也想不到。我正在百思不解时,准备和朋友去参加自己喜欢的羽毛球活动的表姐走过来,问我:“小欣,为啥愁眉紧锁?”我把嘴翘高说:“表姐,你教我画有创意的画,好吗?”“可是──,”表姐看到我恳求的样子,肯定地说:“好吧!”表姐把那个活动取消后,对我说:“身边有许多东西都很新奇,只是在于你有没有善于发现。例如,青蛙比赛游泳,小狗结婚会,海底婚礼──。你明白吗?”我点点头,表示我明白了。然后我拿起笔画起来,画得津津有味。表姐在一边我画,一边指导我,最终我把画画完。
表姐就像小金花那样,为了帮助别人付出了代价。小金花为救老王失去母亲;表姐为了教画画,失去了一次打羽毛球的机会!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志愿军在战场上不惜牺牲,奋勇战斗,为朝鲜的解放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朝鲜人民在志愿军遇到艰苦的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志愿军刻服困难,使志愿军出色地完成任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通过了艰苦地战斗岁月,使他们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中赞美了志愿军和朝鲜人们用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五年级⑹班 冷 婧
今天我读了《再见了,亲人》,课文主要讲了1958年最后一批自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厚情感,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我的友谊虽然没有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伟大,但是呢我这友谊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我最要好的朋友也就是跟我有四年的同学关系“赵珊”我跟她有着深厚的友谊,我跟她虽然常常闹矛盾,有时甚至到绝交的地步,但不到一天或两天就和好了,就简直是在像玩游戏,所以就这样我们的友情就更加的加深了。
有一次,我也跟“赵珊”闹起了矛盾而且这次绝交就一个星期没说话,我和赵珊急得像个热锅上的蚂蚁,这一天不说话就不行,更何况是一个星期。我还是装做很不高兴的样子跟赵珊依然没说话。下一周的星期一到了我还是没理她,但只见赵珊看到了我就向我走来,对我说:上次的事是我不对,希望你能原谅我,对不起啊!赵珊的脸一下子变得害羞起来,就像一个成熟的大iPhone。我顿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话:上一次也是我的不对,也希望你能多多包涵。就这样我跟赵珊互相的看着对方,都情不自禁的笑了!就这样我跟赵珊也成了好朋友。
这难道不是友谊吗?一个人不关键在于你们的感情很好,而是在于你们是否有着再别人困难时,你会去帮助或者关心她(他),这才叫真正的友谊,还有一件事,那才说明了真正的友谊。
在我读四年级上册的寒假里,我依然跟赵珊保持着联系,有一次,我们商量好下午一起出去玩,我们安排在野太阳公司见面,不料我在准备去的时候,身子就觉得不舒服,头也很晕,一摸头烫得不得了,难怪发烧了体温一量39.7,算高烧,我就给赵珊打了电话,告诉她我不去了,赵珊听了急忙问:“那你觉得现在怎么样,你量了体温多少度,我来……。”我越来越觉得不舒服,就安安静静的躺在床上不一会,门铃响了,母亲去开门哟,是赵珊呀,你是来看我们冷婧的吗?只听见母亲说。”我抬头一看,只见赵珊飞快地向我这边走来,对我说:我是装门来看你的,我来看你还招了老爸的臭骂呢!接着,赵珊为了让我开心,就讲了许多笑话给我听,逗得我哈哈大笑起来,赵珊看看钟说:我该回家了,再见希望你的感冒早点好起来,再见!我看着赵珊离去的身影,心里突然想起了:这就是友谊吗?
这就是友谊,上天派给我的珍贵友谊,我会好好珍惜它的这些友谊会给我很大启发,让我懂得了在人生的成长线路上,我不能失去它,(当然,也包括亲情)。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12
佚名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二、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强化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啥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啥?
⑵这是啥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啥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啥?为啥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啥?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啥?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啥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啥?(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啥办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办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啥?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 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大 嫂 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的模式一教学案例及应用办法分析 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啥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简介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啥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办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母亲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啥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啥?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啥情况下送去啥?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办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强化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啥?(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附:板书设计 ◆
推荐站内搜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202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公务员准考证、国考时间2021考试时间安排、今天我当家作文、教师资格证答案、考试成绩查询、安全心得体会范文、辽宁公务员考试答案、桂花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