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构想:这篇散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和品味,然而由于笔者能力所限,不能挖掘其万一,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己的感受,准备学习一点皮毛而已,感到不胜惶恐。 本课的教学,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学习,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及的基础知识,比如字词的识记与运用,篇章的结构与安排,语言的生动与抒情等等,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本文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到底该怎么样与发展极缓的自然相处呢?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劫掠者,有时也是自然的奴仆,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带来学生的深刻的思索,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设计了以下教案,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教师 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两幅漫画导入。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 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排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检查预习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
1、请两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么样的变化?
明确讨论后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在的大树。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在大树是悲壮之树。
2、文中记叙了大树的那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有那些高贵的品质?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大树有着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过渡:这样一棵高尚而伟大的树,为啥会被屠杀呢?直接原因是啥?是醉汉驾车出事而连累了大树。那么如果没有这件事发生,大树是否就可以躲过被屠杀的命运呢?不能。这样看来,大树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啥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看看那些词语用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明确:“但是呢,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和谐。这一段话也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啥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你有啥感触?
讨论后明确: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五、拓展延伸
1、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啥?
(论交流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也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么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交流认识,畅所欲言。)
六、课堂小结
为啥作者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两幅漫画导入。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排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整体感知
1、请两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么样的变化?
明确讨论后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在的大树。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在大树是悲壮之树。
2、文中记叙了大树的那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有那些高贵的品质?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大树有着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过渡:这样一棵高尚而伟大的树,为啥会被屠杀呢?直接原因是啥?是醉汉驾车出事而连累了大树。那么如果没有这件事发生,大树是否就可以躲过被屠杀的命运呢?不能。这样看来,大树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啥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看看那些词语用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明确:“但是呢,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和谐。这一段话也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啥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你有啥感触?
讨论后明确: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四、拓展延伸
1、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啥?
(论交流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也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么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交流认识,畅所欲言。)
五、课堂小结
为啥作者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构想:这篇散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和品味,然而由于笔者能力所限,不能挖掘其万一,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己的感受,准备学习一点皮毛而已,感到不胜惶恐。
本课的教学,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学习,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及的基础知识,比如字词的识记与运用,篇章的结构与安排,语言的生动与抒情等等,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本文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到底该怎么样与发展极缓的自然相处呢?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劫掠者,有时也是自然的奴仆,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带来学生的深刻的思索,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设计了以下教案,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教师 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两幅漫画导入。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排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检查预习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
1、请两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么样的变化?
明确讨论后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在的大树。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在大树是悲壮之树。
2、文中记叙了大树的那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有那些高贵的品质?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大树有着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过渡:这样一棵高尚而伟大的树,为啥会被屠杀呢?直接原因是啥?是醉汉驾车出事而连累了大树。那么如果没有这件事发生,大树是否就可以躲过被屠杀的命运呢?不能。这样看来,大树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啥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看看那些词语用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明确:“但是呢,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和谐。这一段话也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啥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你有啥感触?
讨论后明确: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五、拓展延伸
1、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啥?
(论交流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也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么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交流认识,畅所欲言。)
六、课堂小结
为啥作者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
⑴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进而认识到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⑵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办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干旱缺水酸雨温室效应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棵……的树”。
教师注意引导: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与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写作目标。
〖教学步骤〗
一、情感交流
围绕下列问题作答,学生分组讨论作答: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
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
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怎样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2、拟人修辞格的运用。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4、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四、延伸拓展
课后练习二第3小题及练习三。
写一句话劝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环境和大自然的人们,联系现实,谈谈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受不到人们重视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文
导语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呢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也经历着怎么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赏析文章
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
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
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
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也为人类做了些啥呢?(功用)
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小孩们带来欢乐,也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也遭遇了啥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
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为啥?
提示学生自读文章第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学生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可分为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视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学生自由朗读第8段,体会老树的情怀,引起学生对老树命运的共鸣。
5、教师小结
老树面对人类的屠杀,老树无语,上帝也沉默,老树终究没有“死复绿”。设想一下,当我们的大陆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时候,人类还会有朋友吗?
(三)讨论启发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有关资料。
小结:善待生物、关爱自然、敬畏生命。
(四)课外作业
第8段,老树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他想说啥?
附1:多媒体板书演示:
特点 很久很久 坚固稳定
功用 荫庇
被伐
命运 怎么样被伐 偶然因素(直接原因)
为啥被伐
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启发
善待生物、关爱自然、敬畏生命
附2:有关资料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对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里的儿童来说,他们所呼吸的空气相当于一天吸两包香烟。 ”
——流行病学家戴维斯
不论何时我伤害何种生命,我必须完全清楚是否必要,不是不可避免,我绝不干,不论看上去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生命。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的,是对生命犯下了罪行。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阿尔伯特·施怀哲《敬畏生命之伦理学》
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怎样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生物,然而在这方面,人类已经遭到了根本性的溃败,这溃败是如此地彻底,其他所有的败坏都由此而滋生。
——米兰·昆德拉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一幅人与自然万物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画卷,尽收眼底,感人至深。
——王维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想
我以为,本课教学应该分为两个维度:一、文本维度: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二、学生纬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品味、理解,不求面面俱到,惟愿有所感悟。
总的目标不外是:给学生今后的散文阅读打开一扇窗。
具体过程有三:把握内容、品读赏析、漫谈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词句的品析,感受“那树”的形象,把握树的命运。
2、通过文章主旨的比较,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旅居美国的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那树》。一看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么样的问题?
……
其实刚才大家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三类:1、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2、那树的命运怎样?
3、作者为啥要写那树?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研讨这三个问题。先请大家根据自己预习时的初读感悟,说说那是怎么样的一棵树?
分析
一、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
古老——三句“它就立在那里了”组成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的气势。
坚固——任你台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多么坚固呀,坚固得就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善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哪?
茂盛——抓住了树的本质。
重点突破
1、文中说到不管是早期,还是后来,那树有一点一直没变,那是啥?
2、请大家速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那树叶子以及它的绿的语句。同时想一想作者是通过怎么样的方式写出那树的绿。这种方式可以是一种修辞,一个词语等。
那树有一点佝【gōu】偻,露出老态,但是呢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在夏季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那树被一重也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尽管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那树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3、学生齐读。读出那树的生命力,旺盛的生命力。
二、那树的命运怎样?
1、“绿着生,绿着死”这句话在文中是谁说的?上帝为啥还要说“死复绿”?
2、可现在那树的命运结局是怎么样的?人们为啥要屠杀?他们也是怎么样屠杀的?
【深夜砍杀、惨不忍睹】
3、对于那树,人们仅仅只是把它砍掉,进行屠杀吗?那些刽子手还作了些啥?
【深夜挖根、毁尸灭迹】
重点突破
4、如果那树有灵,面对人类的无情杀戮,它会在上帝面前怎样控诉?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一下。
出示材料;
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
你该怎么办?
三、作者为啥要写那树?
尽管那树曾经给人们带来过希望和舒适,尽管那树在临死前还提醒蚂蚁们早点搬家,但它还是被无情地砍杀了,甚至宰草除根,几千条断根被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也一层柏油下闷死。读到这里,我们也只能如作者一样,沉重地喊一声“啊”。
1、下面请大家听老师读一下课文第八自然段,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既然表达了对
那树的深切同情,为啥文章的标题是《那树》而不是读起来比较亲切的《这树》或者《老树》?
2、那树,那一棵茂盛的,一直绿着的树永远的消失了,消失了……灰飞烟灭中请大家想想作者为啥要写那树?也许每一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
出示材料
读者不仅是作者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而且是创作最终的完成者。文学作品不是作者创作的一座永久性的纪念碑,而是一部乐曲,一首乐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不同层次的读者来演奏,会产生不同的音乐。
——朱光潜《美学文集》
我常说,文章本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印证。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教社《教师用书》
那树
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中国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我们要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像那树一样所有的生命意志,满怀同情地对待生存于自己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
——姚寒逸
王鼎钧就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遍体鳞伤,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家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舒婷
结语
聆听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感受了别人振聋发聩的理解,我也想说说自己的感悟。其实,在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根
刘飞耀
从诗经论语里爬过
从唐诗宋词里爬过
你枯槁的形象如同妈妈的手
紧紧抓住这历经沧桑的土地
岁月的长河边
你曾是那历史长堤的奠基石
滚烫的血液里
你是奔流不息周而复始的梦
可是钢筋水泥砌就的丛林中
你却慢慢被物欲的利爪嚼碎
只能在深深的地底下
闷闷地喊一声——
把根留住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7
喻屯二中 李迎春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感知老树形象。
2、品位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一、认读字词:
佝偻 倒坍 踝骨 刽子手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的话讲讲那棵树的故事。
发言要点:
2、以那是一棵------------------的树开头,说一段话,说出对那树的理解和认识。
发言要点:
三、品读精彩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1、用直线划出反映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句子,体会其含义。
2用曲线划出人类砍伐那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3、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深情朗读,品位含义。
四、展开Lenovo,模拟对话。
蚂蚁和大树告别时会说些啥,两人合作,真情对话。
发言要点: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8
《那树》是中国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也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办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办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呢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中国台湾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呢,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呢”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啥样的老树,它具有怎么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么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也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啥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
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啥关系?表现了作者啥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啥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也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啥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啥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气氛,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啥?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怎样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也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也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么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啥,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虚拟主机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巨木之死
佚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Lenovo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也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怎样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也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啥?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办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对,这就是位于我们故乡彭城的老槐树,据老人们说它已经300多岁了,依然枝繁叶茂。几百年来,人们珍爱它,保护它。树下虽已铺成了柏油路,旁边也已建起了高楼大厦,但它依然宁静而安详地站在繁华的都市里,站成了一道靓丽的景色,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赞歌。这棵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却是另一棵树---那树,让我们走进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那树》,共同关注那棵树的命运。出示课题:《那树》
二、走进作者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中国台湾当代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等。他的散文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代表性作品《那树》。
三、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四、检查预习
佝偻 ɡōuóu 倒坍tān 荫庇yìn bì 虬qiú须
引颈受戮 lù 周道如砥 dǐ 踝骨huái
五、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这篇散文叙述了一棵常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砍倒的故事。
六、再读课文 说出体验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这是一棵 的大树,因为文中第 段这样说 ”的形式说一段话,或以“我喜欢第 段的 这句话,因为它表现了树的 ”的形式说一段话。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棵古老的、这是一棵古老、坚固、茂盛、无私奉献、富有爱心、可怜悲惨的树。
2、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对那棵树会心生啥感情呢?请带着感情把它读出来。
七、研读赏析 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
如:(1)“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2)“两个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棵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2)你从这几处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咬”“嚼”“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等词语描写的多么惨不忍睹啊!在写树的时候作者只是把它当成一棵植物来写的吗?
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细腻而形象地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表达作者对砍树者的憎恨之情,以及对树的同情。
3)那树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么样的感情呢?请带着感情把它读出来。
八、拓展延伸 各抒己见
1)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怎样来处置这棵老树?
2)作者通过那树的故事想告诉我们啥呢?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九、小结
文明是一把双刃箭,“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数码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青水秀。”当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牺牲环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让我们留住绿色,留住地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十、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啥话要说吗?
板书设计:
那树
王鼎钧
人--------和谐相处--------树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10
《那树》教学设计嵊州中学 卢 凯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 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2、 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呢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也经历着怎么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二)赏析文章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也为人类做了些啥呢?(功用) 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小孩们带来欢乐,也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也遭遇了啥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为啥?提示学生自读文章第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学生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可分为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视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学生自由朗读第8段,体会老树的情怀,引起学生对老树命运的共鸣。5、教师小结老树面对人类的屠杀,老树无语,上帝也沉默,老树终究没有“死复绿”。设想一下,当我们的大陆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时候,人类还会有朋友吗?(三)讨论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有关资料。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
(2)理解对比的写法。
2、过程与办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办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办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办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1)
我想问大家每年的3月12日是啥日子呢? 人们为啥要植树呢?......
是啊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安慰, 他们因为有你们的爱护而翠绿欲滴,因为有你们它们才得以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所以它们是一棵棵幸运的树,也是一棵棵幸福的树。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关注的却是另一棵树——那树,那树的命运也怎样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检查预习 (幻灯片2)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 研读探讨
1、请仔细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3)
(1)本文中的那棵大树仅仅给人类以恩惠吗?明确:人和蚂蚁
(2)对人和蚂蚁分别都施与了那些恩惠,这两个受恩者也是怎样做到?(本环节设置主要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明确:树给了人很多恩惠,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但人类却无情的将它砍倒甚至连根拔起。相反树仅仅给了蚂蚁一个家,蚂蚁却临走前用行动祭奠大树,这两者间竟有如此大的反差。
人(忘恩负义)
阴凉、清净、温馨
滋润、安慰
树(绿着生、绿着死) 对比
家
祭奠
蚂蚁(感恩图报)
(3)是啥力量让人类毫不吝惜的砍到昔日给自己做出贡献的大树呢?
明确:人类城市文明的进程与自然发生了矛盾。
2、跳读课文品味描写大树的语言并思考:(幻灯片4)
作为受虏者的大树它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这是一棵怎么样的大树呢?
明确:绿着生,绿着死。这是一棵有着古老历史,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是一棵对人类大有功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
3、人类文明是不是该停下脚步让道自然呢?(出示众多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功绩)
四、大家齐心想对策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群体是森林,但今天许多地方的森林被吞噬了,那么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下,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请大家开动脑筋帮大树想想办法!
五、教师寄语(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我们应心存感恩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文明才会走得更远,我们才会展颜欢笑!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12
《那树》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先请大家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幻灯1)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面临的是怎么样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中国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么样的思考。
二、板书课题,走进作者:(幻灯2)
王鼎钧,中国台湾散文家。他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
三、整体感悟 探究文本
(1)、读完全文,在那树的生命历程中给你感受最深的是啥?(幻灯片3)
生:“绿着生,绿着死”和文中反复出现的“根”
1、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幻灯片4)
3、师:是啊,那树有许多特点,也有不少美好的品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那是一棵--------的大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幻灯片5)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幻灯片5)
2、其实,在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幻灯片6)
那树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中国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根 (幻灯片6)
刘飞耀
从诗经论语里爬过
从唐诗宋词里爬过
你枯槁的形象如同妈妈的手
紧紧抓住这历经沧桑的土地
岁月的长河边
你曾是那历史长堤的奠基石
滚烫的血液里
你是奔流不息周而复始的梦
可是钢筋水泥砌就的丛林中
你却慢慢被物欲的利爪嚼碎
只能在深深的地底下
闷闷地喊一声——
把根留住
四、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幻灯片7)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啥关系?表现了作者啥思想?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幻灯片8)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有怎么样的感受?从文中再找几个类似的词进行品味。)(幻灯片9)
“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幻灯片10)
三、思维拓展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想象“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啥,作者为啥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幻灯片11)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
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
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幻灯片12)
如果那树有灵,面对人类的无情杀戮,它会在上帝面前怎样控诉?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一下。(幻灯片13)
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
你该怎么办? (幻灯片14)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作者借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啥主题?(幻灯片15)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怎样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线路,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啥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啥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啥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也最后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师: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了解了它的一生,特别是它的付出与它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么样的感情呢?(赞叹、痛苦)(幻灯片16)
1、请大家用赞叹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幻灯片17
2、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红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课后理解完成)
3、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可以加上语气词)幻灯片18
4、找出文中表现那树“痛苦”的句子(用蓝笔划出来),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课后理解完成)
一个字,一片情,一个词,一片心,文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这样一棵可爱可敬的老树为啥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呢?仅仅是因为那一场交通事故吗?(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师:哪个小组起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认为即使没有那场交通事故,老树也不能幸免。为啥?你说因为它妨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师:那么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怎样来处置这棵老树?(出示幻灯片19)
1、 会在老树周围种上花草,修一个转盘,让老树继续为人类送来清凉。(很好,一举两得。)
2、 你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老树移栽到森林里,让它回归自然。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你把现代化与自然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很有见地。看来,当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牺牲环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可是,老树老了,人们赶走了城市中最古老也是最后的一簇绿荫,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思索。作为人类一分子,感受了那树的命运,对对自然与文明,也该有怎么样的态度呢?(幻灯片20—29)
1、你想到了大树不在,风沙怎样遏制?大树不在,鸟儿何处安家?大树不在,人类怎样呼吸?
2、你想到了我们不仅要保护大树,我们还要善待所有的生物,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
3、你想到了 坚固稳定的老树,象征着根深叶茂的传统文化,你担心在西风日盛的今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也会象老树一样被连根拔起,消失殆尽!
师: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幻灯片30)
然而,值得幸运的是,人类正在觉醒,文明正在觉醒
1、遂宁:古树地位高(幻灯片31)
遂宁为保护7棵古黄桷树,新建的主干道拐了个大弯,多投资数百万元——
在遂宁城建规划图上,古树享有了“特殊”待遇。
在遂宁市区中心商业区里,古树让笔直的干道拐了一个弯,古树在城建规划
中优先受到保护,全市3006棵古树葱茏叠翠,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8月,一名开发商看中了市委党校旁边一块地,但那里有一棵200多
岁的古银杏,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开发商狠下心少修了一栋房子;而公园口的农行营业楼,也为古树退后了近50米。
2、长沙:为4XX年古树让路(幻灯片32)
长沙市韶山南路再往南延长2.9公里便经过雨花区洞井镇鄱阳村周家冲,一棵树龄达400多年的明朝古樟树正好位于新韶山路规划路幅上。对这棵被称为长沙第三大古樟树的古树,究竟是就地保护还是移栽?
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既要开发,也要保护”的原则,长沙市规划设计院三次修改原道路设计方案,在环保大道与黑梨路之间调整平面线形,使新韶山路避开古樟树,古樟树将处在路侧10米宽绿化带内,使道路标高降低到接近树基地面标高位置。
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780多万
3、各抒己见(幻灯片33)
每一次让道于树,都花费了巨额的资金,于是有人认为,花这么多的钱仅为了一棵树,根本不值得。要知道,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可以救助多少贫困家庭,多修多少公里的路。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明智之举。请说说你的看法?
老师的看法:印度一位教授曾经估算过一棵50年的大树,如果将其供应氧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维护生物多样化等的作用加起来可共值19万美刀。那4XX年的古树则远远超过这个价值。看来,长沙市委、市政府不惜花费巨资来保护这棵古樟,是明智之举。
人们不会忘记,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一些部门,为了尽快提升绿化水平,竟采用了“拔苗助长”的方式,不惜花费巨资到农村去收购大树古树到城市移栽。结果,这些古树大树进城以后大都死了。据XX年7月31日《三湘都市报》载文披露:我省近几年来共移植大树古树进城1000万株之多,50%至70%都死去了。即算有少数活了下来,也是枝叶稀疏,缺乏生命力。人们讽刺这种大树古树进城是“高价毁绿”、“绿色大屠杀”,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长沙市迎宾路上,两棵“夫妻树”枝叶相连,却让路人有点犯难:它们粗大的树根和树干延伸到了一个丁字路口,车流中不时有车撞上去。这城市的古树,是保护还是移栽?长沙城区,这样的古树多不多?
这样的树还有不少:五一大道上,有株树龄为120岁的古银杏;八一路,两株百年古樟姿态优雅地挺立在马路中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教师欧阳蕃说,保护好了老树就像保护好一段历史,“长沙古树有幸,这个城市有幸。”
六:小结
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到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箭,“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数码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是秀,牛羊遍野“,处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幻灯片34)
人类在城市中挤走了最古老也最长久的一簇绿阴,那依靠生命之绿才得以繁衍的“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性灵,离灾难还远吗?人类会为今天的行为后悔吗?(幻灯片35)
七、布置作业(幻灯33)
请你以“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这篇课文的思考详细的些下来。
同学们,人类是善与思考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早日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13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射洪县香山镇初级中学校 吉茂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2)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
2、过程与办法:以阅读训练贯穿教学始终。a.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内容;b.运用默读、跳读、精读地办法品味作者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保障。(没有了青山绿水,没有了鸟语花相香,没有了蓝天白云,人类的生命将困难重重,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变得不可想象)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谈话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然而今天,许多的树木在刀斧、电锯下呻吟,对此,我们有何感想呢?《那树》就是中国台湾当代大师级散文家王鼎钧先生讲述的一个凄婉而悲壮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读的时候做到吐字清,节奏准,感情真。(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有困难举手提问,教师巡回指导。
2、分小组讨论 :本文中大树的一生可概括为几个阶段?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3、用“那是一棵________的大树”开头说一段话。
4、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过渡语)大树的命运很惨,那么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品读文章,选出自己最欣赏的句段,并说说好在哪里?
2、学生品读,准备发言。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指导朗读。
五、问题探究
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怎样处置大树?(鼓励学生多种看法)
六、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题(展示图片,帮助理解)
我们已深入感受了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一个啥样的主题?
(痛大树,恨屠杀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教师小结,作业
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盖起了林立的高楼却砍伐了丛林;它驱走了毒蛇猛兽,却制造了;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到哪里找诗意的栖息地?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为话题作文。
附板书设计:
早期的大树 荫庇人类
那树 近期的大树 与时代格格不入
现在的大树 惨遭屠杀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
⑴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进而认识到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⑵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办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干旱缺水酸雨温室效应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棵……的树”。
教师注意引导: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与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写作目标。
〖教学步骤〗
一、情感交流
围绕下列问题作答,学生分组讨论作答: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
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
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怎样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2、拟人修辞格的运用。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4、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四、延伸拓展
课后练习二第3小题及练习三。
写一句话劝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环境和大自然的人们,联系现实,谈谈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受不到人们重视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词义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情感目标: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说明:学习目标的出示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有方向性、目的性。而教师可以依据目标进行有力地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突破措施:从分析树的形象入手,感受人类文明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冲突,从中找出解决的途径,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说明: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写作意图,要求同学们理解并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本单元均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的表达了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关于“树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视频资料,再请同学们谈感受。教师导入:但是呢在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一点点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它也经历了怎么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王鼎钧的《那树》。
说明:视频资料从多种感官角度刺激了学生,“自然和谐美好”的印象先入为主。而绿色的逐渐消失不得不让人为之心痛。进而使学生走入老师的教学环境中。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佝偻(gōu lóu) 倒坍(dǎo tān) 荫庇(yìn bì)
虬须(qiú xū) 漩涡(xuán wō) 刽子手(guì zi shǒu)
2.解释词语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等着被杀,指不作抵抗等死
周道如砥: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星临万户:星光照着千家万户
说明:教师的意图是注重基础,对字词注音、解释,有助于疏通文意,把知识落到实处。
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学生粗读课文)
1.概述那树的状貌
2.填写那是一棵___________的树,讲述其品质特点。
提示:1.佝偻、老态、坚固稳定、像火焰般茂盛——粗看
霉黑、潮湿、隆起的筋、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细看
2.历史悠久、坚固稳定、大有功德、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拥有爱心
说明:教师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整体感知,对文章有着初步的认识,深刻理解树的形象。
四、质疑解惑 品析语言(学生展开讨论)
那树是大自然的强者,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然而,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其他所有生物都要为人类让步,于是在高楼林立,车流汹涌的现代都市里,那树成为交通的障碍,交通专家向它下发了死亡通知书。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精读课文6——11自然段。
1、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提示:①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数量词的重叠使用表现了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铺、架、挨”, “挨”用得好,写出公寓楼房整齐而紧密地特点。整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写出人类文明发展排山倒海般地不断破坏自然环境,富有气势。
②计程车像饥蝗一样来(附:饥蝗拥来的视频资料)。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文明的飞速发展。
比较表达效果: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柏油路铺过来,高压线架过来,公寓楼房挨过来。
计程车像饥蝗一样拥来。
计程车拥来。
2、用波浪线划出表现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源:]
提示:①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②两个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棵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③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④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也一层柏油下闷死。
作者通过“咬、嚼、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大头颅、割、呻吟、刽子手、屠杀、闷死”等词语描写了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谴责了人类的残忍,而对树作者也充满了同情。
分析后,学生反复品读。
说明:在第一问中同学们既理解了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程度,也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势必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遣词造句上也会有收获。对于第二小问,是同学们在感性的基础上理性的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体悟了作者写作的意图。
五、欣赏图片
在这一环节进行完后,请学生欣赏一组关于树的图片,配乐:《好大一棵树》
说明:课文内容讲完了,用两分钟的时间请学生欣赏一组配乐图片,一部分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一部分是树木被砍伐,造成土地沙化、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图片,让学生有一种更直观的感受,意识到破坏环境直接受害的是人类自己,应好好保护我们的环境;同时为拓展题高1创设情境。
六、拓展提高
1、想像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啥?
在作者的笔下这棵大树是有灵性的,它预知到自己的结局,它先告知了体内的蚂蚁。请你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啥?
提示:学生自由想象,鼓励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说明:题目的设置,使学生明白动植物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
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处置那树?
提示: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行景点
通过同学的建议,可以看出当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发生矛盾时,牺牲自然环境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可以用更加文明的方式处理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灾难。
说明:利用提问的设置,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价值观的体现。
七、布置作业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500字的练笔,题材不限。
说明:练笔紧密围绕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从头至尾都牢牢贯彻,具有一致性。
八、小结
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的,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更多的途径来解决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矛盾,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16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怎样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那树》相信同学们完成之后,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
《那树》
王鼎钧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呢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季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婴儿园里的小孩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⑤但是呢,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也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啥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婴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小孩。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有问题。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啥,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也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啥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那树阅读答案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也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线路,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出乡村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也一层柏油下闷死。
《那树》阅读题:
1.从选文①——④段看,“那树”为人类作了哪些贡献?(4分)
2.选文第⑤段中“那树被一重也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一句表现了“那树”怎么样的品质?(3分)
3.选文对伐木工人挖走树根的描写耐人寻味,请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3分)
4.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句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那树》参考答案:
1、抗击台风给人类树立榜样;给祈求平安的人们心理安慰;给人阴凉和清静;给幼稚园里的小孩带来快乐;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受;加大它所荫庇的土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2、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刽子手”恣肆杀戮的丑态,那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无知行为的愤恨之情。
4、C
第7课《那树》教学设计 篇17
《那树》教学设计
设计兼执教者:新安艺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王鼎钧及其创作情况。
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办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品格及命运。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导入课题,并简介作者。
二、明确教学内容
三、字词积累(幻灯片出示生字词)
四、朗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
1、体味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
2、思考下列问题:(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用“那是一棵 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五、整体感知
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课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也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2.请你用“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归纳那树具有的高尚品格: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
六、课文分析
1、文中树的命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在不同的阶段,大树的外型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么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树。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特殊的生活环境(2)、奇特的容貌(3)、对人类有功德。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两方面的矛盾:(1)、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2)、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第三部分:现时的大树。这部分着重写了四件事:(1)、醉汉驾车出事;(2)、电锯锯倒树身;(3)、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4)、挖树根、平路面。现时的大树是悲壮之树。)
七、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体味语句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但是呢,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啥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
八、拓展延伸
讨论一: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怎么看?作者的用意是啥?
(作者借这棵树的悲剧命运告诫人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讨论二: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也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么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幻灯片出示相关资料)
九、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十、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略)
推荐站内搜索:北京科技大学考研成绩查询、感恩节日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20202013专升本成绩查询、山西成人高考、河北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查询2020、《一件令我感动的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0字左右、扫墓作文600字 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