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通用16篇)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1
达标训练1.给加粗字注音。(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2.解释词语。(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载途:(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3.大自然的语言是啥?你能再举一些身边具体的事例吗? 能力提高 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季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比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季提前九天。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啥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啥?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啥说明办法?其作用是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啥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啥?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虚拟主机、时间)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北极昆虫的绝技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怎么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天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呢,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进而破坏其肌体。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进而有效地避免结晶。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也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也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好吃的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进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么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1.(1)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们是怎么样克服这些困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第②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一点对人类有啥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主要说明办法是啥?请举一个例子说明。说明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简介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啥自然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2.①动作轻快的样子。②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③一个挨一个地。④满路,有遍地的意思。⑤一次也一次地循环。⑥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3.物候现象。略 【能力提高】1.各段的第一句。2.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3.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进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4.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5.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种禾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6.虚拟主机 时间 【开放探究】1.(1)北极严寒;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2)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或寻找进攻的对象)。2.(1)牛蝇不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是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难以生存下去。(2)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3.举例子 举牛蝇的例子说明昆虫怎样抵御北极的寒冷;举蚊子的例子说明北极昆虫怎样寻找进攻的对象。4.适者生存(或:只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就能生存下去。或: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练就适应变化的绝技,才能生存下去)。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2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ān) 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 )( )
(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 )( )
(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季温和,春季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办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办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固” (2)“洁具”改为“用具”
(3)“适应”改为“适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卫生”前加“的”字 (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季温和,春季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季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也如济南iPhone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海,春季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啥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办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啥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也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啥:“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办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啥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季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天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也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虚拟主机顺序 c.逻辑顺序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天,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也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啥:“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办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啥?
三、课外阅读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也敬畏;既感激,也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比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也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比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简介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 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办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办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大自然的语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d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 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 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三)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三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天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 列数字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进而造福于人类。
记鸟语
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也翻领也为四,合为八,领带二,也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也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 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办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季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鸟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概如此。
1.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明日月潭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与鸟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作者写领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体裁有___________,涉及的语言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时空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动物有_____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写鸟语层次,一共写了_______________种鸟语,重点写_____________鸟语,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听到过哪些鸟的叫声?能否摹拟出它们的语言来?可不可以举出两三个例子?
参考答案:
1.温暖偏热 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 为写鸟语作注脚 富有情趣、可读性强
2.诗歌、散文 口语和书面语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蚂蚁 为写鸟语提供科学依据
3.五 时哉鸟 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
4.略。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和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简介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办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内容概要
简析《大自然的语言》。本文简介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强化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2.疑难讲解
①本文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啥是物候,啥是物候学。那么,研究物候有啥用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体说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强化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间的说明顺序上,如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排列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②本文重要的说明办法:举例子。
举例子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办法。本文运举例子办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啥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季比内陆反而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办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③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同时也十分生动传神。比喻和拟人本是修辞办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办法是为了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如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贴切而醒目,把大自然人格化了。比喻和拟人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如说“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也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这些都使文章显得形象而引人入胜。
另外还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如第一段,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渐渐”,说明春季来临有个渐变的过程。“沉睡”,“苏醒”对举使用,把大地人格化。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以“簌簌”状写秋叶落地,以“销声匿迹”写昆虫的隐没,以“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冷,以“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都很恰当传神。
(二)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简介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强化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简介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啥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也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啥是物候、啥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简介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简介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简介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办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景色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也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也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也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啥……”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强化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例如,啥是大自然的语言,啥是物候,啥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啥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4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简介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啥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啥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办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简介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办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办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办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啥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简介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景色。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简介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啥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教学环节]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简介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简介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3.教师请有旅行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行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七、布置作业。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啥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5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啥,进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啥;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点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 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季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啥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季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啥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季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季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啥它告诉了我们啥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啥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啥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啥(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开展查字典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朴实。
1、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啥叫物候和物候学?( )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啥重要性?( )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④研究物候学有啥意义?( )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 ②(4、5) ③(4—10) ④(11)
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啥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虚拟主机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 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略)
作业: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后记:
课题: 11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
1.为啥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啥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呢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也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
2。诵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季,“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季,“植物孕育果实”;秋季,“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季,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季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季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pad了。
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3.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也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啥:“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啥?)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天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天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师范读第3、7自然段。
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季结束,夏季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啥?(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 “就”字表示冬季与夏季紧接,表示春天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第1、2自然段
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物候观测 差异
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7
一、教学要求:
★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察、蝌蚪、逗、如、意”6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请一学生演示公鸡叫。议:早晨公鸡叫告诉我们啥?
2.从“大自然也会说话,也有语言”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学生对照拼音,拼读课题,结合学习生字“语言”的“语”字,着重讲清“言字旁”与话的关系。
(二)学习生字字音,练习朗读
1.听录音或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拼一拼,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学习生字词:
(1)先读课后方格中和横线上的生字,再读课文,用“ 0”和“~~~”划出“学会”和“会认”的字,并划出生词。
(2)对照拼音,拼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3)全班齐读生字卡片。
(4)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4.检查朗读情况。
(三)从第一节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上下文采用换词法理解“以为”的意思,让学生明白第一、二句主要讲“大自然也会说话”。结合理解“仔细”的意思,并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要认真观察才能发现。
2.指导朗读。
(1)学生用“|”线划出停顿的地方。用“.”圈出需要强调字词。注意停顿、轻重,读出儿歌的韵律。
(2)分小组自由试读。
(3)指名读,生评读。
3.让学生带着“大自然说了哪些话”这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2-4节,初知课文大意,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四)利用直观手段,指导精读,感悟内容
〈一〉学习第二节
演示CAI课件或幻灯片(或教学挂图),水中游动着的小蝌蚪与游动着的“逗点”。
1.学生观察屏幕,认识“小蝌蚪”和“逗点”(逗号)并说说发现了啥。
2.指导朗读第一句(突出“多么像”、“游动”这两个词)。
3.讨论:
(1)小蝌蚪是啥季节才有的?
(2)看到小蝌蚪我们知道啥?
小结:小蝌蚪开始游动就是告诉我们春季到了,大自然真的会说话呀!
4.指导朗读(先自由试读,再听录音学读,然后引读:你看那……,多么像……,大自然告诉我们……。)
〈二〉学习第三节
演示CAI课件:水中一条大鱼,鱼跳出水面,突出背上的鱼鳞,特写一片鱼鳞,放大鱼鳞,显出鱼鳞上的环纹暗无此手段,运用挂图幻灯或实物(鱼鳞)〕。
1.让学生观察鱼鳞片,并说说发现了啥。
2.讲解“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比较 “一个”与“一个个”,让学生懂得“一个个”说明有许多个。
3.指导感情朗读(强调“一个个”、“圈”、“岁”语气要加重)。
引读:你如果钓到……,仔细观察鱼鳞有……,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告诉我们……。
4.小结:这节讲的是鱼鳞上的圆圈也会说话,他说了啥话呢?(让学生读:一圈就是一岁)可见大自然的语言真丰富!
〈三〉学习第四小节
1.汇报收集资料情况。(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让学生上台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化石的图片或其他资料,交流对“化石”的理解,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化石”的来源与作用。
2.指名读第4节,对照国画或课件、幻灯等,理解“镶嵌”、“山巅”、“喜马拉雅山”、“三叶虫”化石、“古老”等词。
3.讨论: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啥呢?为啥呢?在学生讨论后,老师一边演示课件或图片,一边小结: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千姿百态,有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山、平原等等,这些地形每时每刻在不断地变化。只是这个变化非常缓慢,是我们用自己眼睛看不到的。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有的陆地变成了海洋,有的海洋变成了高山,而这些从海底隆起的山峰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这些生物慢慢变成了化石。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我们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那儿——曾是汪洋一片(生齐读)。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办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进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怎样用朴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简介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 ②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
1、小黑板出示小诗
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啥?
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一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出示第三小节)
4、第四小节的画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接下来还是你们自己先仿编——根据汇报出示第四小节。
①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啥发现?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啥?)
②谁能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同学们想想啊,要是你有了啥新发现时,尤其是有趣的发现,心情会怎么样?再读这两个小节。
③男女生轮读,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
5、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常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五小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啥?
③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④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么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简介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啥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⑤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节中呢?(出示:第七小节)。
a.我肯定这一小节中,你们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先读读把问题找出来。
b.交流(视学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同学,就利用差异互相学习)。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一听吧。
6、读后交流
①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啥?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到。(出现开头小节)。
③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啥?
④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出示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齐读这一小句,说说你的理解。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7、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诗,大家想一想:大自然这是在用啥跟我们说话?
(二)配乐朗诵
(三)拓展延伸
1、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啥?)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月晕而风,日晕则雨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东虹日出西虹鱼。
早雾晴,晚雾雨。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语文天地”《地图上的发现》: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自学生字、词语。
(3)读后交流。
(四)作业设计
1、再搜集一些气象谚语。
2、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吧。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3、读一读,想一想,再组词。
流( ) 查( ) 带( ) 长( )
留( ) 察( ) 戴( ) 常( )
4、抄一抄
搬家 游泳 年轮 思考 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9
课 题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
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办法指导
朗读,概括
流 程
笔记栏
一、自主学习
二、自我检测
1.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天,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三、合作探究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第一部分( ~ 段)
第二部分( ~ 段)
第三部分( ~ 段)
第四部分 ( ~ 段)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啥好处?
3.作者用了那些说明办法?找出语句说明。
【品味语言】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用啥修辞手法?作用是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3.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4.“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5.“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四、课堂达标
阅读 古诗 完成练习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5)山寺:指大林寺。(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8)春归:春季回去了。(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11)转:反。(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说说你从诗歌中看到了哪些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课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五、拓展提升(作业)
搜集一些关于物候知识的谚语
六、收获和疑惑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10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不论是啥样的语文学习基础的小孩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而且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在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形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②气象谚语6条。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办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进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怎样用朴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简介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主题
1、老师这儿有一段不说话的电影,同学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注:多媒体展示: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 研读小诗
1、下边我就把这首小诗写在黑板上,我写一个字大家就猜我会写一个啥词?(师板书:第一小节生边读边猜)。
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啥?
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哪?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板书)第二小节。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一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的画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接下来还是你们自己先仿编——根据汇报出示第四小节。
①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啥发现?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啥?)
②谁能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同学们想想啊,要是你有了啥新发现时,尤其是有趣的发现,心情会怎么样?再读这两个小节。
③男女生轮读,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
4、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常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五小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啥?
③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④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么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简介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啥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⑤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节中呢?快来猜猜看!
(板书:第七小节)。
a.我肯定这一小节中,你们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先读读把问题找出来。
b.交流(视学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同学,就利用差异互相学习)。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
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一听吧。
5、①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啥?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到。(出现开头小节)。
③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啥?
④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师板书:生猜读)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⑤最后这一小句,如果也用上“只有……才……”你还会怎么说?——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①听大家朗诵,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大自然这是在用啥跟我们说话?
②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啥?)
2、你能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吗?(可以回家去先观察,有所发现后再写也行)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11
作者 一语组
钱云霞: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当春以绿的讯息再次临入我们双眸的时候,我们一语组向全学校老师汇报了一节满意课《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诗歌,教材审定前是小语第七册。上一轮新课程改革中被编入第二册。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指出:要继续以识字教学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用图文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读读、画画、议议”的读书办法。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神秘,养成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好习惯。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执教者崔老师作了精心的设计构想,下面就请她作具体简介。
崔恒曙: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组的全体成员,谢谢你们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很惭愧!并不能代表我们组的水平,与其说是满意课,倒不如说是我来到实小学习了近一年的汇报课更合适。下面我来说说我教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科普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是很近,许多字、词、句学生难于朗读、难于理解,我们组在集体备课时确立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这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Lenovo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主要教学过程 分五步:第一步,复习生字词,课件演示“秋季黄叶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第二步,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铺路。第三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中初步学会探究。第四步,根据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钱云霞:
如果说教学构想是我们理想中的摩天大厦,那么在课堂上付诸实施的才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现实工程。虽然这张设计图纸我们曾几易其稿,但语文教学课堂的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对课堂中的一切还不能百分之百的“了如指掌”。下面就请各位结合备课时的构想及操作中的实况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想。
丁品岚: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崔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气氛,“对,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对我们说了哪些悄悄话?”“说说看,自己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对话”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
姜梅:
崔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办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有位教育工作者颇有体会地谈道,备课时教师要常常做到换位思考:有时要像一个音乐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音乐元素,有时也要像美术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美的色彩,有时还要像一个数学教师一样去假设、求证、推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跨学科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从教材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本来就是丰富多样:草长莺飞,落叶飘舞,蝌蚪游戈群星闪烁……都是音乐、色彩的自然融合,同样,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崔老师的教学设计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办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音乐、美术、自然等相互交融的立体化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
杜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学办法呈现模式化,先是一灌到底,后是一问到底,甚至于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崔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够更新观念,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提倡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了“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进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在这节课上,对于学生崔老师做得最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是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教法得当,学生自始至终一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里进行着学习活动,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更加心智灵慧。
程晓琳: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上课伊始,崔老师通过播放课件中的配乐阅读诗歌,让学生聆听使他们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及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山泉般优美的音乐、天籁般甜美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抓住了小孩们的心,把他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丁素红:
我认为本节课中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也是一个亮点。接下来,我就这方面谈几点想法:
“合作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师生、生生及组际之间的多边活动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立体化的多层次的学习办法,本课教学中,崔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分三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同桌讨论选读文中某一自然段;第二步,根据文字提示,“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自然段,这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__。”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第三步,让学生分组汇报所得,充分体现了“合作法”的以下几点优势。
1、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2、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及信息共享的目标。
3、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4、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的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沈农:
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认为是注重情感投资。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
吴海林:
刚才沈老师谈到了在这节课中,老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确是这样,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它的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读是为了感知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而说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听明白。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他们正式接触规范的语言之始,怎样对他们进行说话训练,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崔老师的这节课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诠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联系生活,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学生在经历了阅读感悟,同桌合作讨论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个说话题: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__节,这节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让学生根据此题,结合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说话经验,积极地练习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想出新办法,产生新感悟,因而顺利完成练习。
其实,本节课上,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崔老师润物无声的说话指导:如自己的榜样示范,对学生发言中完整、规范的说话加以肯定,对不规范的加以更正、指点。真正做到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养成把话说通顺、讲完整,表达明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其交际功能。
赵秋芹:
我认为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我想,听过课的老师一定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崔老师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的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上课不久,崔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幅“秋叶飘落图”在秋风的轻轻吹拂下,一片片黄叶离开了大树,投入大地的怀抱。动态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再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崔老师适时提出“你看到啥?知道了啥时?”我们看到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再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小孩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崔老师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崔老师也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蚂蚁搬家、电闪雷鸣、繁星满天,熟悉生存了情形,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走上讲台,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姜梅:
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崔老师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对话,学生由树的年龄发现了岁月的痕迹,从绿叶、鸟声、放飞的风筝中感受到了春季的气息,并能用画笔将自己观察诵读领悟到的内容展现出来。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练就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智慧之眼。
丁品岚:
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崔老师不但能综合开发课本资源,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且能很好地把握住不同学科知识整合的切入点,抓住有利于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创意,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办法,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师生问候的英语对话,用英文数大鱼身上的圈圈,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大自然的语言”都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的颇具匠心自是不言而喻了。
杜薇: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生、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崔老师在这一节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家可能都记得崔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镶嵌”这个词时,用橡皮泥捏成山的模型,并让学生亲手将珠子镶嵌于山的模型中,这样学生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与老师提供的实践机会融合在一起,以师助生,以生教生,形象、直观地帮助部分有疑惑的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钱云霞:
刚才大家从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及跨学科综合学习相互渗透等七个方面谈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那么如果现在来教这节课,你们认为还可以怎么上呢?
程晓琳:
我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时,不妨编个小故事,以“三叶虫”的口吻叙述自己从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海中,然后经历地壳运动,最后形成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沈农:
我认为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朗读指导时,采用教师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听后直观感悟用啥语气读,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情与语气朗读,比直接说用啥语气来读要好。
钱云霞:
本文是一首诗歌,它兼有音乐美和情境美的特点,这些言语对刚跨入书面语大门的小孩来说,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觉得这一节课可以多一点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再通过读书感悟来解疑,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受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想,这句话在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把课上到小孩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真诚的祝愿,我们的课堂多一些“熟读深思子自明”的自主;多一些“青山正补墙头绿”的合作,多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探究。感谢您参与本期教学反思沙龙,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啥。
过程与办法
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啥,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不限的魅力,请小孩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啥?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小孩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啥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啥?(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啥?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小孩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小孩用行动告诉老师。小孩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小孩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小孩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啥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啥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呢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季来到人间,也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啥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小孩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啥?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小孩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小孩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小孩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小孩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小孩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小孩,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白云(图) 晴
蚂蚁(图) 雨
蝌蚪(图) 春 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 大雁(图) 秋 观察
年轮(图) 年龄 思考
鱼鳞(图) 年龄
三叶虫化石(图) 汪洋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13
霞浦实小 王彩霞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简介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啥?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啥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啥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啥?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啥,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也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啥,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啥?仔细看看这是啥?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啥呢?你听了心情会怎么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季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也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进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啥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也大也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啥?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14
教学目标 :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办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办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季》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么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季,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季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季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季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简介了啥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啥?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啥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简介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简介,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啥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样安排的?为啥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虚拟主机(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办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啥?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季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季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呢事实上春季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 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啥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 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季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15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简介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中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中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啥?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啥,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也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在黑板上。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啥,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问候语每个字,然后读能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予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读书。
三、指导朗读 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⑴从2-5节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完成练习:(投影出示)
我读懂了( )节,知道了( )。
⑵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看课件演示,可以几名同学齐读)
⑶谈谈自己读懂了啥?(可上黑板板书)
3、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板书:妙不可言)
4、我们怎么样才能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呢?(板书:观察思考)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听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些啥?有啥不懂的地方?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使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研读品味 领悟体会
1、理解词语:第二节“”中的“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
2、把第四节中的这两个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再读精彩句、段,让学生的读中加深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五、拓展延伸 巩固练笔
幻灯出示图片:早晨公鸡鸣叫、秋风扫落叶,选择画面,分小组写诗。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六、激趣总结 家校互动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啥?能告诉大家吗?
将这些告诉家人。他们还知道许多大自然的语言(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带回来我们下节课共同分享。
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 篇16
一、导入 ,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么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孩子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啥有啥不懂的地方
[点评: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听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些啥有啥不懂的地方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使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孩子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啥(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啥,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啥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啥(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啥吗指名答,读第2句。
(板书:春季已经来到)
4)自由试读第2节,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点评: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同时感受美好春季的气息,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意会此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告诉人们“春季已经来到人间”。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感受了句子的内容,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孩子留心过吗
指名答。看课件。(春、夏、秋、冬冬天节的特征片断)
[点评:这一小节写的是有关大自然季节变更的一种“语言”,学生读懂后进行扩展,让学生通过课件看看春、夏、秋、冬天节变更特征的录像片断,以启发学生思维。]
6.学读第3节。
l)指名读第3节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有趣呀!
3)自由试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你还知道哪些指名答。
[点评:鱼鳞上有圈圈,而且一圈就表示一岁,这是人们一般没有注意到的,利用多媒体实物特写及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不仅使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则水到渠成。这一小节讲的是大自然中有关动植物年龄特征的“语言”,生活中有些比较常见的例子(如树的年轮等),通过扩展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7.小结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律动}
[点评: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考虑到应合理分配低年级学生的读写时间,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本课时只学习前三小节,然后识记、书写前三小节出现的生字。]
四、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指导书写
1.读1、2、3节中出现的生字“语、这、就、那”。
2.识记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记字办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3.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语”要注意左窄右宽、上平下齐。
“这”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当。
“那”要注意左右相当、右上低下伸。
2)范写“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办法。
3)学生描写、临写。师巡视辅导,检查执笔、写字姿势。
[点评: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笔画、偏旁,自己识记字形,培养识字能力。在学生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范写,帮助学生体会运笔办法,把字写好。教师还把学生执笔、写字姿势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强调。]
4)评议订正。
五、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开火车认读l、2、3小节中要求认识的字“察、蝌、蚪、逗、间、如”(带拼音)。拍手对答:“它读啥它读X”(去拼音)。
[总评:这篇课文是小语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科学儿童诗。本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根据修订大纲的精神,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进行朗读训练,积累语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修订大纲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设计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在低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适时地辅以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视识字、写字这一环,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教师还注重范写指导,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学设计中还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推荐站内搜索:中国人民银行报名入口、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二级vb上机题库、童年的读后感600字2022年研究生报名入口官网、河北成人高考报名、周记开学第一周300、有关中秋节的日记、打篮球作文、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