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 (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
(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
(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 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后记]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 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
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推荐站内搜索:考试时间安排表2022、成人专升本考试试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专升本、我长大了》、重庆自考成绩查询系统、河北省自考成绩查询、重庆考研成绩查询、周记范文、500字周记、四川人事考试网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