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解放军突进中原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及三大战役的胜利进程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各种救国方案的实施结果,总结战略决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讲述解放区的土地(各种工作总结、计划、报告、作文模板,尽在一路高升范文网)改革,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认识这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用力证明。     2.通过对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认识这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解。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二)难点     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2.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     (三)解决办法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这方面的史实,如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比较,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阶级土地改革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团结大多数民众,保证革命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二,土地改革的具体路线。通过比较几次土改,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认识中国共产党正走向成熟。第三,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重点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及实施的情况,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教师可选择部分影像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要引导学生注意:一是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可列出一张国共双方力量对比简表,说明战争进入1948年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大为改观,从人数、装备、作战经验与土气等方面加以比较,明确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二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从中共中央、善于捕捉战机,制定适时的作战方针,说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结果,是各解放区及国统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及政治上积极支援的结果,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教师可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内容列表归纳,提供学生思考,不同时期的政策变化,以及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教师需要讲明二点:一是时代特征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纲领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农民迫切得到土地的愿望,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证革命的胜利进行。 4.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选择的倾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内容,使学生明确第二年的基本任务,了解内线与外线的地理范围。结合解放战争第一年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共军队力量对比的变化,说明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的条件。选择中原地区为战略主攻方向,不仅可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财力、物力消耗,而且可以打破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可设计活动地图,说明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的演示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讲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比较以前几次土地改革的大致情况,加深对此次土改的认识。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学习,设计作战方向与目标,配合战争形势示意图,掌握三军形成品字阵势及各解放区军民反攻的情况。     3.“战略决战的胜利”学习;设计《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简表,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列出《三大战役简况》表格,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填出相应内容。 4.用归纳法与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准确识记以下史实:《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突进中原;解放区军民转人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培养学生以下能力:知识的综合归纳及比较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放军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和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基本的识图、读图能力。     (二)整体感知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1947年开始,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土改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基础上,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发起战略反攻,三路大军展开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其他解放区的反攻顺利进行。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敌我力量对比起了巨大变化,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全国的胜利指日可待。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计两个问题:(l)抗战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是否需要调整?(2)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对以后的作战有什么影响?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掌握1947年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总路线,分析土改的作用和成效。通过比较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讨论,不仅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更能加深他们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认识上改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教师还可以紧扣“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太平天国纲领和三民主义思想中的类似内容,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一目,建议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时间概念。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内容,哪些是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师制好《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简表,由学生分析变化带来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解放战争第二年的的战略方针》内容,分清“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的地理范围,了解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运用教材《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讨论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在了解各解放区战略反攻的成效基础上,认识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 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战略决战的胜利”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示意图》,并由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归纳战役前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讲清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战略决战的结果和意义,分析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学习过程中,可由学生或分析讨论,或上台描述,或填充分表格,或绘制地图等,形式力求灵活多样,不拘泥形式。     (四)总结、扩展 结合板书做小结。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依靠人民的政策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战略反攻和战略的决策和胜利,说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七、布置作业     1.自己绘制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和战略决策形势图。 2.比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不同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从中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实事求是的原则。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2.战略反攻胜利的意义 战略决战的胜利 l.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2.三大战役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 l、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胜利的原因

九、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通史》(21、22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1921-194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著,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推荐站内搜索:周记500、内科题库、初一周记300字、西安石油大学专科分数线、70周年国庆阅兵观后感1000字、陕西高考语文答案、自学考试时间、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成考查询、湖北学位英语成绩查询、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29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