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精选1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精选1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精选12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精选12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浓厚的语句,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感知教材,从课题着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组讨论。

  (1)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啥?贯穿全文的也是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景极为精妙,妙在何处?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4)“……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野草”为啥能成为“乐园”呢?

  (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

  (6)为啥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7)童年鲁迅眼中的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你们心中的那位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怎么样全面评价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

  (8)文章为啥要描述两个童年生活场所?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1)雪地捕鸟的过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动词来描述,准确、生动,请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2)请你准备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乐趣。

  四、相关链接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办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办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有关本文主题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在北京至厦门的这段时间里,此时的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把原集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绽开的花朵拾来是为了自赏自慰,并不是为了战斗,本文也不能游离于该集外,因此说本文是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残害是片面的。

  从课题及内容上看,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说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为了反衬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表示对百草园式生活的加倍怀念和追求也是片面的。

  4.有关三味书屋先生的评价。

  对三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全面理解。我们可以从作者对这位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三方面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种办法对以后学习各类写人的记叙文或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有很大帮助。

  对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责。从课文的叙述中,可发现鲁迅叙及他的和蔼,对学生能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却不常用。这反映出他比较开明的思想。当然他那“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怪哉”式提问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及偶尔运用戒尺和罚跪规则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不足取。

  5.有关课文语段赏析。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的百草园的不限趣味全部包容其中了。知道石井栏“光滑”,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好奇地在那里摸爬滚打过;知道皂荚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攀爬过它,爬到它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枝权上,双脚蹬着树杈,两手成一字形横支在两边的树干上,摇啊摇,晃啊晃,甚至还爬上树权,弯下树枝荡秋千呢!当不小心摔在地上时,摸着摔疼的屁股,仰望皂荚树,才觉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呢!知道蜂之所以肥胖,那是因为同年鲁迅看到蜂之笨拙了!肥胖的小孩行动笨拙,行动笨拙的黄蜂自然也就是肥胖的了。知道覆盆子“也酸也甜”,色味都比桑葚好得远,那是因为童年鲁迅不只一次地摘过尝过。童年鲁迅因此跟爱玩的儿童一样,不但摘、尝,还会用桑葚、覆盆子把口舌染得紫红;不但拔何首乌,而且还翻断砖,按班蝥;意外地遇见蜈蚣,不但惊吓,更有惊喜;班蝥后窍喷出烟雾,喜悦、满足,那是何等的乐趣。春有桑葚、菜花,盛夏有鸣蝉,秋季有蟋蟀,冬季也可玩雪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是呢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啥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啥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长的赤练蛇。于是作者也自然而然地引出长母亲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由此生发Lenovo。这一Lenovo有助于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虽然让人害怕、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小孩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6.欣赏品味童趣——《妈妈的童年趣事》。

  童年是啥?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每当妈妈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她童年时代的趣事时,脸上总泛着红润的光彩,毕竟,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在她心中萦绕,一旦进发应是那么滔滔不绝……

  妈妈小时候很顽皮。在外婆家附近,曾堆放着一摞也一摞厚实的稻草,放学归来的妈妈耐不住寂寞,一头扎进草里摸爬滚打,嬉戏玩耍。从此,稻草堆就成了周围小孩们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不久,邻家的孩子掀起了玩“跳伞”的热潮。所谓“跳伞”,顾名思义就是撑开伞从楼上往稻草堆里跳。每天,都有一把把五颜六色的小“降落伞”从楼上“降落”到草堆里,使得四周“烟雾”缭绕。妈妈见状,立刻心血来潮,加之别人怂恿,更是义无反顾地冲回家,翻箱倒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出一把灰溜溜的破伞。妈妈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飞奔至二楼,撑开伞,刚想迈步,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感猛地侵袭而来。她的心忐忑不安,双腿瑟瑟发抖,脸“刷”地白了。地下的一群好事之徒忙冷嘲热讽:“胆小鬼!窝囊废!”妈妈火冒三丈,但双脚沉得像灌满了铅,动弹不得。这时,邻家好友就给妈妈打气:“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妈妈不负众望,一鼓作气,紧闭双眼,撑住伞把,纵身一跳。“嘣!”只听一声沉重的巨响,稻草堆四周草絮飘飞,轻烟腾起。妈妈缓缓地爬起来,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一阵眩晕,边走路,还边打踉跄。但那惊险、刺激的一瞬却使她刻骨铭心。这种极具危险性的游戏最后被外公遏止了,妈妈自然少不了一阵狗血淋头的痛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那堆稻草也“玉石俱焚”了。

  每当妈妈回忆起这些,总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仿佛一切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历历重现。妈妈继续讲着年少时如诗的岁月,梦幻的季节……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

  7.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到的——为啥鲁迅忘不了三味书屋?

  推开油黑的竹门,我走进第三间房。

  我放下书包,跟着同学拜过那幅画和先生,就到院子里去了。

  今天书屋里不是往日的琅琅书声,而是同学们嘈杂的说话声。今天,先生是不可能拿着戒尺来赶我们回去念书的了。因为,今天是先生说的“散学典礼”,先生说要让我们休息休息,等春节后再上学。这,我们自然特别高兴。

  后院的桂花树上长长的牵了几个字——“散学典礼”,一直牵到腊梅树上。还是用红红的朱砂写的。同学们一个个笑逐颜开,天南地北地谈着。大家谈得最热烈的,还是先生要给优秀学生发的奖品呢。我真希望,我就是那个优秀学生,奖品就是先生的那枝精致的狼毫笔呀,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了。先生今天的头发梳得特别好,还穿了件总也舍不得穿的新长袍。他那总是板着的脸,也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意。“静一静,同学们,三味书屋的散学典礼现在开始。”喧闹的院子马上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你们在一起已经几个月了……”听着先生的总结,望望这里的一砖一瓦,我想起了在三味书屋度过的快乐时光。记得有一次……

  那次,先生走进书屋就让我们对对子,还出了个特别难的题目:“比目鱼”。

  他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拿着我们极想得到的一只蝉蜕作为奖品。我们想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对的是“九头虫”。也有人对的是“双飞燕”……不过这些都没有令先生满意。后来我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独角兽。”没想到先生高兴极了:“答得好!比对独,目对角,鱼对兽,对得工整,真是绝妙好对!”这还是先生第一次夸赞我呢。

  还有许多次,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提了苍蝇喂蚂蚁……

  “周树人,周树人。”谁在叫我,我从回忆中醒来,转过头问身边的同学。那个买过我的绣像的同窗拍拍我的肩说:“周树人,你当优秀生了,还不快去领奖。”我惊呆了,真是我吗?我激动不已,跑到先生面前。

  “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先生笑容满面,特别慈祥,他把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了我。我点点头,接过盒子回到了队列中。

  打开盒子一看——啊,是那枝精致的狼毫笔。这枝笔,平常连摸一下都是不允许的。现在先生送给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和先生一样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我爱这个书屋,爱这个自然纯朴、学识广博的先生,爱那些一起快乐地生活过的同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2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浓厚的语句,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感知教材,从课题着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组讨论。

  (1)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啥?贯穿全文的也是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景极为精妙,妙在何处?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4)“……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野草”为啥能成为“乐园”呢?

  (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

  (6)为啥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7)童年鲁迅眼中的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你们心中的那位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怎么样全面评价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

  (8)文章为啥要描述两个童年生活场所?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1)雪地捕鸟的过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动词来描述,准确、生动,请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2)请你准备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乐趣。

  四、相关链接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办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办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有关本文主题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在北京至厦门的这段时间里,此时的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把原集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绽开的花朵拾来是为了自赏自慰,并不是为了战斗,本文也不能游离于该集外,因此说本文是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残害是片面的。

  从课题及内容上看,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说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为了反衬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表示对百草园式生活的加倍怀念和追求也是片面的。

  4.有关三味书屋先生的评价。

  对三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全面理解。我们可以从作者对这位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三方面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种办法对以后学习各类写人的记叙文或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有很大帮助。

  对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责。从课文的叙述中,可发现鲁迅叙及他的和蔼,对学生能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却不常用。这反映出他比较开明的思想。当然他那“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怪哉”式提问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及偶尔运用戒尺和罚跪规则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不足取。

  5.有关课文语段赏析。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的百草园的不限趣味全部包容其中了。知道石井栏“光滑”,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好奇地在那里摸爬滚打过;知道皂荚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攀爬过它,爬到它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枝权上,双脚蹬着树杈,两手成一字形横支在两边的树干上,摇啊摇,晃啊晃,甚至还爬上树权,弯下树枝荡秋千呢!当不小心摔在地上时,摸着摔疼的屁股,仰望皂荚树,才觉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呢!知道蜂之所以肥胖,那是因为同年鲁迅看到蜂之笨拙了!肥胖的小孩行动笨拙,行动笨拙的黄蜂自然也就是肥胖的了。知道覆盆子“也酸也甜”,色味都比桑葚好得远,那是因为童年鲁迅不只一次地摘过尝过。童年鲁迅因此跟爱玩的儿童一样,不但摘、尝,还会用桑葚、覆盆子把口舌染得紫红;不但拔何首乌,而且还翻断砖,按班蝥;意外地遇见蜈蚣,不但惊吓,更有惊喜;班蝥后窍喷出烟雾,喜悦、满足,那是何等的乐趣。春有桑葚、菜花,盛夏有鸣蝉,秋季有蟋蟀,冬季也可玩雪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是呢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啥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啥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长的赤练蛇。于是作者也自然而然地引出长母亲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由此生发Lenovo。这一Lenovo有助于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虽然让人害怕、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小孩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6.欣赏品味童趣——《妈妈的童年趣事》。

  童年是啥?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每当妈妈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她童年时代的趣事时,脸上总泛着红润的光彩,毕竟,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在她心中萦绕,一旦进发应是那么滔滔不绝……

  妈妈小时候很顽皮。在外婆家附近,曾堆放着一摞也一摞厚实的稻草,放学归来的妈妈耐不住寂寞,一头扎进草里摸爬滚打,嬉戏玩耍。从此,稻草堆就成了周围小孩们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不久,邻家的孩子掀起了玩“跳伞”的热潮。所谓“跳伞”,顾名思义就是撑开伞从楼上往稻草堆里跳。每天,都有一把把五颜六色的小“降落伞”从楼上“降落”到草堆里,使得四周“烟雾”缭绕。妈妈见状,立刻心血来潮,加之别人怂恿,更是义无反顾地冲回家,翻箱倒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出一把灰溜溜的破伞。妈妈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飞奔至二楼,撑开伞,刚想迈步,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感猛地侵袭而来。她的心忐忑不安,双腿瑟瑟发抖,脸“刷”地白了。地下的一群好事之徒忙冷嘲热讽:“胆小鬼!窝囊废!”妈妈火冒三丈,但双脚沉得像灌满了铅,动弹不得。这时,邻家好友就给妈妈打气:“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妈妈不负众望,一鼓作气,紧闭双眼,撑住伞把,纵身一跳。“嘣!”只听一声沉重的巨响,稻草堆四周草絮飘飞,轻烟腾起。妈妈缓缓地爬起来,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一阵眩晕,边走路,还边打踉跄。但那惊险、刺激的一瞬却使她刻骨铭心。这种极具危险性的游戏最后被外公遏止了,妈妈自然少不了一阵狗血淋头的痛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那堆稻草也“玉石俱焚”了。

  每当妈妈回忆起这些,总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仿佛一切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历历重现。妈妈继续讲着年少时如诗的岁月,梦幻的季节……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

  7.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到的——为啥鲁迅忘不了三味书屋?

  推开油黑的竹门,我走进第三间房。

  我放下书包,跟着同学拜过那幅画和先生,就到院子里去了。

  今天书屋里不是往日的琅琅书声,而是同学们嘈杂的说话声。今天,先生是不可能拿着戒尺来赶我们回去念书的了。因为,今天是先生说的“散学典礼”,先生说要让我们休息休息,等春节后再上学。这,我们自然特别高兴。

  后院的桂花树上长长的牵了几个字——“散学典礼”,一直牵到腊梅树上。还是用红红的朱砂写的。同学们一个个笑逐颜开,天南地北地谈着。大家谈得最热烈的,还是先生要给优秀学生发的奖品呢。我真希望,我就是那个优秀学生,奖品就是先生的那枝精致的狼毫笔呀,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了。先生今天的头发梳得特别好,还穿了件总也舍不得穿的新长袍。他那总是板着的脸,也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意。“静一静,同学们,三味书屋的散学典礼现在开始。”喧闹的院子马上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你们在一起已经几个月了……”听着先生的总结,望望这里的一砖一瓦,我想起了在三味书屋度过的快乐时光。记得有一次……

  那次,先生走进书屋就让我们对对子,还出了个特别难的题目:“比目鱼”。

  他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拿着我们极想得到的一只蝉蜕作为奖品。我们想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对的是“九头虫”。也有人对的是“双飞燕”……不过这些都没有令先生满意。后来我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独角兽。”没想到先生高兴极了:“答得好!比对独,目对角,鱼对兽,对得工整,真是绝妙好对!”这还是先生第一次夸赞我呢。

  还有许多次,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提了苍蝇喂蚂蚁……

  “周树人,周树人。”谁在叫我,我从回忆中醒来,转过头问身边的同学。那个买过我的绣像的同窗拍拍我的肩说:“周树人,你当优秀生了,还不快去领奖。”我惊呆了,真是我吗?我激动不已,跑到先生面前。

  “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先生笑容满面,特别慈祥,他把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了我。我点点头,接过盒子回到了队列中。

  打开盒子一看——啊,是那枝精致的狼毫笔。这枝笔,平常连摸一下都是不允许的。现在先生送给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和先生一样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我爱这个书屋,爱这个自然纯朴、学识广博的先生,爱那些一起快乐地生活过的同学。

  (潘玉莹执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  迅 

  教学设计 

  [作者及作品简介] 

  同学们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进入中学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鲁迅先生更多的作品,有必要对他的生平有个初步的了解。

  鲁迅姓周,原名樟寿,字豫才,他在南京水师学堂的时候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1919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他是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6岁人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自1907年到1936年,鲁迅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译文、日记、书信等共八百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历史功绩,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呢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人《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阅读指导] 

  —、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么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啥特点,它们的共性是啥?(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啥行为,它们的共性是啥?(①鸣蝉、叫天子、黄蜂。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写的都是动物。)

  4.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5.作者先描写的是啥,后描写的也是啥?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

  说一说为啥会有不限趣味。(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②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速读“美女蛇”的故事,读后记住故事情节。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不必背课文,力求有感染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听后请大家补充或更正。

  2.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3.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啥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四、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季百草园的内容。

  读后,请另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捕鸟的动作,看他是否体现出一系列的动词。(一系列的动词是:扫一支一撒一系一牵一看一拉)

  五、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1.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啥,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

  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么样的情感?(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六、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

  1.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2.你怎么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3.你怎么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也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语言训练] 

  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只剩了回忆的时候”(《朝花夕拾》小引)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的生活。文中的语言活泼、形象,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一、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啥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啥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 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二、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季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 。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三、作文片段练习。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4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办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办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办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办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办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Lenovo、换位思维等办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 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 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啥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啥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 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 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 为啥到三味书屋?

  ⑷ 作者力图表达啥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也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 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 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5

  ——鲁迅

  教学目的:

  通过老师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感知、领悟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过程:熟悉课文——解读课文——感受课文——形成观点(后三步在教学中同时进行)。

  活动一: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意的把“园”字和“屋”留出大面积空白,以便学生发挥填写)

  1、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

  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了三味书屋,实际上表现的内容却非常多,可以说是从乐园走到了书斋,(同时在“园”字中板书“乐园”一个词,在“屋”字中板书“书斋”一个词),那你们还从这两个地方读出了哪些感受呢?(意在引导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能把你的感受也归纳出来吗?

  2、让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他对两个地方的感受,并说说是从书中哪些内容读出这种感受的。(学生可能会写是从快乐走到了痛苦,或从自由走到了束缚等)。

  3、学生写的词语所代表的认识和感受,不一定被认同,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认识有争议,老师要鼓励大家质疑,不求意见的统一,只求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一主要活动中集中体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活动二:在学生尽情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后,自然结尾: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准备把自己的学习乐园建成啥样子?

  课后练习:与鲁迅比一比童年,看一看有无快乐值得收藏?

  说明:这一活动优点有三方面:

  (1)、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自己去熟悉,解读文本,并形成自己的认识,避免了老师按文本大量的去灌输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3)、让学生在彼此质疑中学会自己独立的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一活动意在完全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中,以学生为主体,去自由的领悟课文内容,特别是学生所概括的这两个词,就是他对课文主题的一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必按照教参,一定要把学生拉入封建私塾教育的框架中。学生所探究的主题,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与教参不同。

  活动的亮点是让学生自己积极积极的来理解、探究课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欲望,扩广参与面,而老师只是穿针引线,那么,在活动中,学生到底有哪些新的感受,有哪些争议,是事先无法预知的。就由于这种不可预知性,恰恰让这堂语文课别开生面、轻松自由、魅力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6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钟秋葵,我这一次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父亲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办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故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么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啥,有啥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简介。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办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啥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啥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啥?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例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办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么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啥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办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啥,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啥。这样可以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例如学生会问“为啥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啥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积极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怎样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7

  教案示例之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粤南

  (一)重点、难点

  1.领会课文按虚拟主机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知识点落实规划

  掌握下列字词:菜畦、皂荚、桑椹、油蛉、蟋蟀、斑蝥、缠络、攒、脑髓、鉴赏、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确凿、书塾、恭敬、方正、消释、渊博、宿儒、蝉蜕、人声鼎沸、倜傥。

  (三)实施教学的思路及主要办法

  1.简介鲁迅及《朝花夕拾》。2.明确本文的体裁是回忆性散文,文题“从……到……”表明文章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它们有虚拟主机、时间的变化。启发学生理清本文结构。

  3.欣赏作者笔下百草园的景色:

  ①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举例说明。

  ②透过景物的颜色、形状、声音,可看出作者所描摹的是啥季节?

  ③是从哪些角度、顺序展开描写的?采用了啥修辞手法?

  4.长母亲讲美女蛇的故事与“不限趣味”有啥联系?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作用是啥?

  5.朗读7、8段,说一说冬季的百草园也有怎么样的趣味;画出捕鸟过程的一连串动词,体味其作用。

  6.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呢?你怎么样理解这两个词语连用所表达的意思呢?(从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考虑)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学生轻声齐读第9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家里人要送十二岁的鲁迅到三味书屋里去了,当时他是怎么样想的?(从课文内容考虑)

  ②他为啥会有这样的想法?(联系他的家庭教育考虑)

  ③他要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当时他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

  8.边读课文后半部分,边与“百草园”的生活作比较,填写下列空格:百草园景物美丽丰富,三味书屋陈设( ),百草园生活有趣多彩,三味书屋学习( ),长母亲讲的神话故事美丽动人,三味书屋的先生( ),和闰土爸爸学捕鸟乐趣无穷,三味书屋读的书( );百草园是个有不限趣味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 )的私塾。

  9.鲁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书屋和书屋后面小园的对比,先生的入神读书和儿童偷偷作游戏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10.讨论先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的态度及感情怎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8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啥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啥?(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啥?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积极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虚拟主机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不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9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按虚拟主机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以虚拟主机顺序的变换为序进行记叙,其用意是啥?

  分析:从标题即可看出,本文写了两个地方: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在头绪纷繁的儿童生活中撷取了这样两个生活片断,其用意是以百草园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呆板、压抑的书塾生活进行比照,既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的天性,也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不满。这种安排结构的方式,正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

  2.本文哪里运用了插叙手法?

  分析: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不限情趣的乐园。

  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啥作用?

  分析: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百草园是一个有着不限乐趣的自由天地,因此作者对笔下的百草园进行了尽善尽美的描绘。虽然在成人眼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荒草园,而在儿童的心目中却有不限趣味。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语句,简介了百草园中十五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美丽图画。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不惜重彩重墨,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色彩明丽的世界。比如“碧绿”、“紫红”、“长吟”、“低唱”、“弹琴”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从儿童角度观察的,都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乐园,极符合儿童心理。

  4.本文的主题是啥?

  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我们认为:作者确定是在回忆儿时生活,包括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断。尽管它完全不同于百草园的生活情趣,但作者也描述了三味书屋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及对先生的怀念。从客观上也流露出一些对封建教育内容及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5.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分析: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6.在这五个方面中使作者最反感的是啥?

  分析:第一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及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也是啥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味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也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7.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啥态度?

  分析: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小孩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母亲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爸爸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办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8.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

  分析:结论很明显,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爸爸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9.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啥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啥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选编《(朝zhāo)花夕拾》时的思想感情。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21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xī)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他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鲁迅为啥在这个时候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来了呢?也为啥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呢?原来,“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鲁迅,他被迫离开北京到厦大任教。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然而鲁迅一贯主张的却是:“……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即使困守在厦门大学,也总要“做一点事”。做些啥呢?他针对着当时文化教育在全国泛滥的封建复古的逆流,如:“尊孔读经”,小学生必须读“四书五经”等,以追怀往昔来予以回击。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办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么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鲁迅先生在“只剩了回忆”的困境下,仍在自觉地战斗着。

  (二)朗读课文,导入  新课。

  1.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啥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获得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集体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一开头简介了啥情况?回答,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简介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怎么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也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第1段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3.默读课文第2段(或听录音),思考:(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么样写这些景物的?(3)为啥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字,你对百草园有怎么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回答: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板书设计 (写在小黑板上)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啥季节的景色?春天(写在小黑板上)。作者描写春天百草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啥季节了?夏天。作者描写夏天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啥季节?秋天。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也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啥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不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提问: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回答: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齐读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齐读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也酸也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提问:作者为啥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回答,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也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齐读课文第2段,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么样的印象?回答: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教师小结:第2段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要能表现儿童的情趣。)

  学生轻声读课文第2段,加深印象,迅速记忆,争取背诵。

  学生试背课文第3~6段并思考:这儿写了啥事?回答:写了长母亲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层。

  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另一说法可供参考: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要人们理解“我觉得做人之险”的道理。处在1926年的黑暗时代,要时时防备暗中有人算计;更要善于识破“美女蛇”那样伪善狡猾的敌人。这里作者横刺一枪,以“旧事”讽刺“时事”。)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两段写了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季的乐趣。

  (2)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办法的动词,分析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3)第8段写出了一位啥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啥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爸爸。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爸爸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啥?表达了啥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2)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啥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也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也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可以学到捕鸟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也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6.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边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么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啥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也怎样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像百草园中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使读者对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下面两点说明,供教师参考,不一定给学生讲)

  方正、质朴,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他的儿子洙邻做了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官,差人给他爸爸送来银子,他当着来人大骂儿子是“畜生,不听话!”因为他反对清政府,不叫儿子做这个政府的官。他也很爱国,一生不买洋货,也不照像,认为那是洋玩意儿,他就是这样“方正”而不“圆通”。

  博学:在清朝,一个私塾先生能够不查秘本、空手点完《四书》就算一位大学者了,而寿镜吾老先生教《四书》、《五经》是得心应手的事情,要求学生也严格,当然是闻名遐迩了。

  (3)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人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上,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7.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啥样的中心意思?

  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附:有关注解

  三味书屋名称的内涵: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字镜吾)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其中的“三味”之意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引自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句中的醯是醋,醢是用鱼肉做成的酱,醯醢泛指佐餐的调料。书屋柱子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10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父亲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办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故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么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啥,有啥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简介。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办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啥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啥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啥?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例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办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么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啥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办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啥,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啥。这样可以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例如学生会问“为啥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啥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积极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怎样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11

  第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啥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朗读“冬季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季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课后学习:

  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课堂小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篇12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办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进而珍惜今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方面: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办法。

  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办法及描写的办法。

  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办法。

  教学办法和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学习习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习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怎样观察。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办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办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教学程序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二)、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导入  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  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文章《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教授新知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 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啥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办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小结: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文章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也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 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

推荐站内搜索:青春之歌作文、2022年事业编招聘职位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满分作文神仙开头、专科最吃香的十大专业、教育学考研学校排名、建国大业的观后感、2012年公务员考试时间、英语周记、河北师大自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142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