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 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也用更多的笔墨写意。怎样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办法:   

  1、 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一边播放音乐《黄土高坡》一边放映黄土高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高原贫瘠的环境,接着伴随着柔美的音乐放映江南水乡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然后请同学来说说不同之处。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 研习课文:   

  (一)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那气势。(配乐、配画面)。  

  2、作者简介。  

  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3、生字词掌握。  

  亢奋(        )晦暗(          )羁绊(          )  

  烧灼(        )冗杂(          )蓦然(          )  

  震撼(       )磅礴(           )  

  戛然而止(          )   

  4、读美文:  

  文章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的特点进行概述。  

  示例:好一个黄土高原上的 安塞腰鼓  

  (学生读出气势)  

  ƒ听录音朗读全文。  

  (二)品美韵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么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四人一小组讨论:  

  寻找课文中的美点。  

  试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说出来.并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例:  

  蓄势待发的后生美,读:“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学生找句子读,从读中进行品味文章。  

  (1)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也明晰、明晰了也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怎样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Lenovo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三)寻美源  

  1、我们从安塞腰鼓声中听到了啥?  

  教师明确:  

  西北高原的安塞腰鼓所敲响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乐章,更是民族百  

  折不挠精神的强音。  

  2、文章的主旨是啥?  

  教师明确:  

  民族艺术、生命力量、黄土高原、民族精神  

  三、 拓展延伸  

  伴随着音乐《新青年制造》播放一组民间传统艺术品的图片。  

  活动:露一手  

  多才多艺的中学生们,请你来展示下学到的传统绝活吧!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流传故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以及活动的有关资料,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随笔,字数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 静 )安静的腰鼓   

  ( 动 )火爆的腰鼓→   

  ( 静 )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写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Lenovo和想像)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写意)  

  六、课后反思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听朗诵录音,每一次观看视频、图片,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我确定,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而这些声光画面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生活在都市里的小孩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给予前期渲染,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准备在课堂上给他们听陕北民歌,感知黄土高原的风格;看腰鼓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壮阔的气势;听课文朗诵录音,品味文字的同时,渲染赞叹安塞腰鼓的情绪。从上课后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教学手段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下课后,学生一致要求再放一遍视频,再听一遍录音,再唱一次歌曲。对黄土高原及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安塞腰鼓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挠、强盛搏击的精神表示了强烈的认同。  

  然而,教学中,由于怎样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课堂上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前松后紧,朗读品味不充分!  

  其实,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在朗读文本,品味语言上。由于课前渲染铺垫时间过长(约15分钟),在重点环节的处理上,只能匆匆而就。我想,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压缩删除导入材料。  

  有时候,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舍不得,“舍得”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技巧。不要说导入的素材可以“舍得”,即使是课文内容,如果对完成教学目标意义不大,也未尝不可以“舍得”呢?  

  “舍得”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意识,更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敢于舍,巧妙地舍,才会重点突出,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以上反思是本人在自己学校试教后写的一点体会,期待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办法: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办法:朗读.品味

  媒体设计:1.腰鼓表演的片断。

  2.课文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腰鼓手们由青年农民组成,在表演时,穿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可由几人或几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特别是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便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今天,你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后,学生谈感受。引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检查预习。

  联系课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狂舞:纵情的跳舞。

  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奔突:横冲直撞;奔弛。

  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面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淋漓(lín lí ):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三、朗读、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是文中内容。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师生齐读:

  (1)(1——4)一女,轻缓陈述。

  (2)(5——7中“狂舞中你的面前”)一男,短促有力。

  (3)(第七节中“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男女轮读,急速高昂。

  (4)(第7节末句——8节)男齐,深情赞颂。

  (5)(9——11)女齐,抒情而变短促再变一字一顿。

  (6)(12节)男齐,急促有力。

  (7)(13节)男女齐,慢、顿、响,重音在“好”。

  (8)(14节)女齐,常速。

  (9)(15节)男齐,常速。

  (10)(16节)女齐,常速。

  (11)(17节)男女齐,低缓,重音在“好”。

  (12)(18节)男女齐,有力赞美。

  (13)(19——21)女齐,深情,中速。

  (14)(22节)男女齐,渐高。

  (15)(23节)女齐,抒情。

  (16)(24节)男女齐,有力短促。

  (17)(25——27)男女轮读,重音在“愈捶愈烈”。

  (18)(28——30)一女,轻缓。

  3.划分结构:(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12)激昂的腰鼓。

  三(28——30)静寂的腰鼓。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①(5——13)宏伟的场面。

  ②(14——17)雄壮的声响。

  ③(18——22)击鼓的后生。

  ④(23——27)奇丽的舞姿。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有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

  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四.朗读、品味。

  1、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①让学生齐读第6段。

  ②教师示读(将大家刚读的内容改成另一种文学式样——诗)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的内容。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也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2、评点式朗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师: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挣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合谐。我们重点品读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么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力量相辅相成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品读文章铿锵有力、大气磅礴

  的语言。培养正确、流利、 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过程与办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品读文章铿锵有力、大气磅礴的语言。培养正确、流利、 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谈感受。

  2、安塞腰鼓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

  (2)、生字词学习。

  (3)、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这是一场 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2、梳理脉络

  (1)文中有一个标志性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是内容和结构上的核心句,也是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亢的句子,请找出来,体会它的作用。

  (2)教师引导体会它的作用。

  (3)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叠加的方式来读,(第一组读第一句,第二组读第二句 ………. )要读出气势。

  三、朗读、品味

  1、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3、精读5---13段

  (1)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啥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啥表达效果?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四、把握背景,升华主旨

  1、作者只是为了赞美腰鼓的力量吗?换做江南的后生来打鼓能打出这种气势吗?

  2、学生齐读19---21段

  3、文中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啥关系?

  4、结束语

  5、全班大声朗读宣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

  五、作业设计

  1、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2、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晨跑、合唱或运动会时的场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办法。

  教学步骤 :

  一、 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 恬静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 磅礴 亢奋

  二、 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 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种画面,搜集并播放一点腰鼓表演的画面十分必要。

  4、自由朗读(也可以分小组),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选部分段落)。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 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这里也可以反复指导一下。

  五、 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背诵下来(不强求)。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指导学生品析、积累精美的语言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办法,并学会做一些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 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 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的办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1、美词(含新词汇)。2、词语排比。3、句子排比。4、段落排比 。5、比喻句。6、对比句。7、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进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办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 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 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 :《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 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 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啥,还想知道些啥,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办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 由导入  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 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 导入  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  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  ,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  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虚拟主机。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也是怎么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也要表达些啥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积极、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办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也将积极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虚拟主机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啥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也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 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 题目。进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啥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 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6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也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进而深入理解课文。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进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但是呢课上完后自己觉得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么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我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啥特点,有啥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此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办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也用更多的笔墨写意。怎样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积极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办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办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一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也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也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Lenovo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气氛,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也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啥?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啥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啥变化?为啥?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呢”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也明晰、明晰了也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啥?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此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办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也用更多的笔墨写意。怎样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积极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办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办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一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也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也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Lenovo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气氛,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也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啥?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啥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啥变化?为啥?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呢”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也明晰、明晰了也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啥?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定要指导学生多诵读,在听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在美读中读出情感;在品读中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在思考中探究文章的深意。

  二、教学目标

  1.自选形式读出文中情。

  2.合作探究品味文中美。

  3.深入思考领悟鼓中蕴。

  三、教学重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美读,感受课文的激情与气势。

  四、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品味文章形、神兼美的特色。

  五、教学办法

  谈话法、朗读法、讨论法。

  六、教学设备

  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直观性、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多媒体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视频。

  引入学习: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狠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走进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随着腰鼓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去感受磅礴的气势和深邃隽永的意蕴。 

  学生交流《安塞腰鼓》的资料。

  学生观看欣赏安塞腰鼓表演场面视频。

  (二)听读课文,确立目标

  用多媒体展示“温馨提醒”,播放课文范读录音。

  根据学生听读感受,归纳确立本课的活动目标为:自选形式读出文中情;

  合作品读品味文中美;

  深入思考领悟鼓中蕴。 

  1.听读课文。听后自由发言,评论范读的成功之处;初步体会朗读的要求。

  2.评论范读的不足,纠正字音,积累字词:戛然而止、冗长、亢奋、束缚、颤栗等。

  3.与老师共同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三)围绕目标,自学探究

  多媒体展示:活动一、自选形式读出文中情。

  小结学生发言:在我眼前似乎看到了烈火般的舞蹈,耳边似乎听到骤雨般的鼓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篇气势磅礴的美文!那么文章的美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中,共同品味文章的美点。

  多媒体展示:活动二、合作品读品味文中美。用以下话题分别研读课文:

  “安塞腰鼓”的     美,美在     ;

  《安塞腰鼓》的     美,美在     。

  针对两处标点略加点拨:前后两个分句尽管只是标点符号不同,但却提示了品味文章美点的角度和办法。前者侧重腰鼓表演本身的美点,即课文的内容;后者侧重品味课文形式上的美点。

  对成功之处予以表扬肯定,不足之处予以引导补充。

  根据学生品美成果,整理形成板书(见板书设计),总结赏析课文的一般办法。同时针对学生在探究时存在的疑点难点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只适当引导和补充,并不求全责备。

  (过渡引导)这恢宏的场面怎不让人亢奋激动,这隆隆的鼓声怎不让人心潮澎湃,这元气淋漓的后生怎不让人惊心动魄,这匆匆变幻的舞姿怎不让人叹为观止!真是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多媒体展示:活动三、深入思考领悟鼓中蕴。

  请用“这不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这更是在赞美             ”理解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借鉴范读的办法,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美读课文。读书方式多种多样:自读,读给别人听,与同学合作读,领读,齐读,敲桌子伴读,演读等。

  自主探究,评点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品味讨论课文美点。

  学生展示自学探究成果。

  学生可能品出的美点:(1)腰鼓表演(课文内容)方面。a.火烈的舞蹈场面美,美在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b.激越的鼓声美,美在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c.击鼓的后生美,美在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d.变幻的舞姿美,美在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

  (2)课文的形式方面。a.结构美。美在首尾呼应,中间部分也分别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分为四层,层次清晰而也重点突出。b.句式美。“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美,美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美,美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但是呢”与“看”独立成段,它们特别美,美在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c.修辞美。排比美,美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比喻美,美在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进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反复美,美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d.写法美。美在丰富的Lenovo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以动写静美,美在更加突出了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学生用“这不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这更是在赞美           ”的句式,表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独立思考,之后组内再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

  (四)小结课堂,升华主题

  多媒体展示由一幅对联和一幅画组成的板书,对课文内容及形式上的特色予以提炼概括。

  同学们,本文的风格如同一个击鼓的陕北汉子,粗犷豪放,激情四溢,而排比和短句如两条有力的臂膀,使文章情感和气势如虎添翼。那鼓是啥?作家刘成章认为:安塞腰鼓惊天动地敲响生命强音,陕北汉子排山倒海舞出民族精神!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做《安塞腰鼓》的欣赏者,更要做一名真正的敲鼓者,敲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之鼓。那么,我们的鼓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的心里,在人生的旅途上,在追寻中我们敲响它,会涌起奋进的动力;逆境中我们敲响它,会鼓起抗争的勇气;成功中我们敲响它,定会再创辉煌。同学们,让我们以快速的、有节奏的敲桌子表示鼓声,再次忘情、发狠、没命地敲响这生命的鼓点吧,让这鼓声响彻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使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灿烂。 

  附:板书设计      

  安塞腰

  场面美 

  “安塞腰鼓” 后生美    

  声音美    内容

  好一个               舞姿美             

  生命

  修辞美

  《安塞腰鼓》  结构美   形式

  短句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也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也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呢”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进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也明晰、明晰了也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也明晰、明晰了也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Lenovo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三)自由式美读

  1、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

  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2、美读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1

  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安塞腰鼓那奇伟磅礴的气势、催人奋进的力量;击鼓后生们粗矿豪放的性格、昂扬高亢的激情,怎样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动人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别具一格、涨溢活力的精湛艺术,与作者感同身受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懂得反复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通过朗读懂得安塞腰鼓好在啥地方。

  教学难点:文章当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啥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矿、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安塞腰鼓?(板书:鼓响前的静,腰鼓表演时的闹,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是怎么样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回答。(板书:壮阔、豪放、火烈)

  3、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知道了安塞腰鼓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就从课文的字里行间真切地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

  三、精读课文。

  (一)引导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说说描写的是一幅怎么样的场面?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一幅广阔而恬静的场面。)

  2、小结:这是激战前的沉寂,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将上演前的期盼。写得多美呀,舒展柔和,给人留下不限想象的虚拟主机,请问:腰鼓表演就要开始了,你看到了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茂腾腾”、“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等)

  3、小结:文章开头的静态描写为文章后面写动蓄势,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瞧,表演开始了。

  (二)引导学习5-17自然段。

  1、快速浏览5-17自然段,有一个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指名朗读“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这句话,你读懂了啥?(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

  3、高声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

  4、指名回答,适当理解句子意思。

  5、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和同桌同学说一说为啥喜欢?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心。

  1、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写安塞腰鼓想表达啥思想?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1:表达对黄土高原上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

  师:表达对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在文中哪一段里可以看得出来?

  生2:在第18段。“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耗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能释放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感受出作者对农民生命力的赞扬。

  师:请坐。在18段里,她觉得歌颂了生命的力量。

  生4:还表现了安塞腰鼓独特的美、阳刚的美。是在第7自然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还有紧接的句子,“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里歌颂了安塞腰鼓独特的——

  生5:美

  师:这叫做我们中国特有的外国没有的——民间艺术。歌颂了黄土高原上这种特有的民族艺术。

  2、小练笔:这篇课文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美,请你围绕中心句进行练笔。如: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教学反思: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在朗读中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办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1、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在检查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想:这是怎么样的“安塞腰鼓”?用问中的词句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一个“好”,读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重点指导第六自然段的朗读,使用替换式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通过反复朗读,既可以积累课文的语言,有能感受到课文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才容易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领悟丰富深刻的情感。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茂腾腾”“朴实”“燥热”“恬静”“亢奋”“震撼”“烧灼”“威逼”“元气淋漓”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通过解读词语的确切意思,有利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对黄土高原充满崇敬、赞叹之情。

  3、不到之处。教师的教学节奏不够紧密,学生回答问题思路不够清晰,以至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腰鼓这种打击乐器并不熟悉,腰鼓舞这种民间舞蹈也不常见,教学中没有引用相关资源,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假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学生再来阅读课文,就容易入境悟情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安塞腰鼓》的第二课时。《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说目标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词语,促进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

  3、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法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根据文本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整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时间,下面所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这是怎么样的安塞腰鼓。(课件出示:那是的安塞腰鼓)

  2.“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一共发出了几次这样的赞叹?每一次赞叹都是因为啥?(相机板书:场面  鼓声  后生  舞姿)每一次赞叹都是心灵的激荡、感情的升华,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去充分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这样的导入既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也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教师以慷慨激昂的语言奠定本课的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感悟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因此在课堂上我将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积极探究,勇于创新以及小组合作的精神,通过反复读书、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

  第一板块:感受场面

  1.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自由品读感悟,体会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2.出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指导朗读好这段话。

  3.教师引读,出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自由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三组反义词,说说这样写有啥好处?

  4.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那场面是那么壮阔、那么豪放、那么火烈!(板书:豪放火烈)

  第二板块:倾听鼓声

  1. 指名学生读课文9-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 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  ,也是 。

  4. 相机追问: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吗?小结:其实这是他们与鼓声的共鸣。这隆隆的鼓声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黄土地,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我们。难怪我们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声是那样惊天动地!(板书:惊天动地)

  第三板块:感悟后生

  1. 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后生?(板书:元气淋漓)

  2. “元气淋漓”是啥意思?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元气淋漓”?

  3. 这里的“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次序吗?为啥?你能读出这种力量、激情与气势吗?指名读,齐读,试背诵。

  4.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赋予后生们这样的精气神儿?教师相机引读课文13-14自然段,

  5. 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击鼓的后生是那样的元气淋漓!

  第四板块:享受舞姿

  1. 出示15自然段,齐读,提问:这是怎么样的舞姿?(相机板书:叹为观止)

  2. 这一段共有四句话,分别写出了舞姿的啥特点?这里的“战栗”能换成“陶醉”吗?为啥?

  3.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怎么样的修辞手法?那我们怎么读出这种气势呢?指名读,齐读。

  4. 引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5. 小结:是呀,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呀!

  第五板块:体会反复

  1. 教师小结:在课文的5-16自然段中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舞蹈场面的豪放火烈,鼓声的惊天动地,到击鼓后生的元气淋漓,再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下面让我们读出这种激情(学生有感情再读反复句)

  2.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吧!(播放视频)

  三、读写结合

  1.再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好一个安塞腰鼓“写出了作者的赞美,下面让我们也来赞美安塞腰鼓吧。出示: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中心句,自由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可以赞美它的场面、鼓声,也可以赞美击鼓的后生和舞姿。

  3.学生自由抒写,交流,音乐伴奏,结束新课。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同时引领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板书设计:

  场面   豪放火烈

  好一个 鼓声   惊天动地

  安塞腰鼓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3

  课题:安塞腰鼓 时间:2011年10月8日   课时 1 主备教师 张东东 重点与难点 感知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场面,通过朗读表达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茂腾腾、骤雨的词义。 3、感知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场面,通过朗读表达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投影、录像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办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几次?他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四个地方,自己读读。感觉一样吗?为啥? (1)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火热的舞蹈场面。(出示相关文字)哪些词句在激情地燃烧?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比喻、排比的气势,体会到用词的精彩。 (2)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出示相关文字)哪些词给你强烈的震撼?点出“隆隆、隆隆、隆隆”,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激情。 (3)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茂腾腾的后生上。(出示相关文字)这是怎么样的后生?面对这一群西北汉子,带给你怎么样的搏击?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体会生命的存在和强盛。 (4)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变幻的舞姿上。(出示相关文字)强化朗读,体会情感的澎湃。   4、小结:安塞腰鼓,它场面壮阔,鼓声沉重,动作有力,高潮迭起,确实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从根本上说,安塞腰鼓好在它“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股劲,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因此它是“生命之劲”(板书)。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组织交流排比句。             1、熟练朗读课文,并试背相关段落。 2、了解故乡的民间艺术。   1、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2、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1、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2、仔细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每一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时,“好”在哪儿?   3、个人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                                     (投影“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1、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根据所在的位置看它们可以分为几个类别。每一类中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的录像让学生直接了解、感受了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及这片土地上人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点,给学生极大的震撼。             课文写得很美,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所以课堂上花了好多时间指导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还不错。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四、布置作业   课题:安塞腰鼓 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 2 主备教师   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课前准备 投影、录像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导入。                 1、 这篇“好文字”中,同学们也会遇到意思不太好懂的句子。先在4人小组内提出来,合作探究解决一些;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难句,提交全班讨论。 2、组织全班交流。   (1)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2)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3)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4)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5)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领会了内涵,必然能更投入地朗读。让我们尝试一下分声部朗读(一名女生读开头、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其他段落男女生齐读交替穿插)        1.如果安塞腰鼓到我们江汉平原来演出,是否能表演出这种气势?   2.西北富裕之后,那里的人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说说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1、生分小组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并答疑。     2、学生交流。             理解句子的意思,适时教师补充。                         全班分角色朗读。                     学生对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悟得还不够。 二、 解读难句:合作探究,领悟文中写意语句的内涵。         三、整体朗读感悟。       四、拓展思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啥,还想知道些啥,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办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 由导入  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 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 导入  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  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  ,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  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虚拟主机。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也是怎么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也要表达些啥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积极、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办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也将积极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虚拟主机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啥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也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 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 题目。进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啥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 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5

  【导言】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文章以诗一般凝练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富有动感的语言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飞扬。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领悟生命的自由和豪壮之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与生命的对话。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诵读品评、自由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深刻理解和欣赏课文独特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深度认识和多元解读。

  【课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录象,创设特定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文章外形与内蕴之美的理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为了打破现代语文以“割裂为美”的僵化阅读模式,在《安塞腰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办法。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安塞腰鼓表演部分的文字。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或语段来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使教学富有整体阅读的“意味”。

  三、探寻美点,品读赏析

  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作为学生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使学生学会真正的自主阅读。在赏析《安塞腰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动,学生自动,小组合作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任意地找出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大声朗读,用“我认为‘       ’这个句子写得好,是因为       ”的句式相互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获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具体体验和感受,获得审美享受的自主赏析权,进而避免学生的审美愉悦被“强行灌输”和“暴力接受”。

  四、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从其他几个部分中,找出疑难的问题或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达到师生互动,全班交流探讨,学生理解悟读的目的,有效避免学生沦为“书橱”和“邮差”。

  五、感悟体验,反思积淀

  阅读教学有三个层面的活动:判读,对接,抒发。以往我们的教学比较多的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从来不问“你从这个字体味到了啥”“如果让你写的话会用啥字”。事实上,作者说的是啥有时候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从中读出了啥,你有怎么样的体验反思。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亦如此,要切实引导学生达到这一步。

  六、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通过指导学生多读课本之外的“书”和读一点与课文相关的“文”,使学生增加“语知”,提高“语技”,感受“语理”,形成“语感”。譬如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法国阿尔贝特·史怀哲的《敬畏生命》、美国的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还可以将本文和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作一个比较阅读。这种拓展性的阅读,重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虚拟主机,引导学生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虚拟主机,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反思】

  反观自己《安塞腰鼓》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本能呈现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等特点,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贯穿课堂始终,使语文课堂教学做到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生动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主旨。其中有两点感觉尤其令人欣慰:

  一、纵情朗读和整化分析的有机融合

  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把握)”,“诵读”是最基本的办法之一,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教学《安塞腰鼓》时,可引导学生从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声响”、“击鼓的后生”、“舞姿和鼓点”的文字中找出一个部分,进行朗读品味。然后让学生任意地找出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大声朗读,再加以配图创境美读,注意读出感情,读出安塞腰鼓的铿锵和激越。感受黄土高原的雄浑刚健、野性大气,感受安塞腰鼓体现出来的高原汉子的乐观狂放和豪气勃发。

  须知“诵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这是说要学生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这样的阅读教学,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荡起学生思维的波涛,致力于文章整化的分析,跨越了肢解化知性解析的偏颇和局限,对文章进行艺术的深层性解析,领略文章风光绚丽的内部世界。这是符合“完形律”,也是符合“整体性法则”的,因为“艺术的整体是美的第一要素”。《安塞腰鼓》的美也正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性的浑然之美,我们切不可把这种美搞得支离破碎。

  我们还要知道: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体”),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如《安塞腰鼓》一文,我们扣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个关键的句子,就能神奇地把看似散乱的内容统率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以此诵读、挖掘、串联、突破、总结,就能不断地激发和引爆学生的情感,使教学极富凝聚力和感染力。

  语文的这种综合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决定在教授语文时,要重视整体把握,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Lenovo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重视多诵读,让学生细细体会作品的美。

  二、探究意识和文化气息的相互浸润

  语文内容本身所蕴藏的精神意识也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职业者,他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思想有机的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使语文教学丰厚起来,鲜活起来,使学生能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其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有思想深度的、脱离低级气味的有品位的人。所以语文老师要多读书,勤积累,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并把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使语文课洋溢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味,显得有底蕴、有内涵。

  如在品味“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时,除了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还可以用李皖的话进行阐释:“生命不能闷死在体系中,不能闷死在驯化里,无论是社会化的驯化,还是文化化的驯化。

  ”也不妨提及海德格尔的闪烁着哲理光芒的言语:“心境越是自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

  ”这样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

  文学和哲学知识等结合起来,纵横联系,深入开掘,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初

  期中国人憧憬未来,及他们渴望自由幸福的内心世界,生动而透彻地观照一

  代中国人打破沉重枷锁、宣泄生命自由的共性心态;如在揣摩“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时,除了让人想起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里的那段睿智的论断:“一棵植物必须在土里扎下根,才能健康地生长。人也是这样,只是在外表上不像植物那么明显,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我相信,远离土地是必定要付出可怕的代价的。倘若这种对大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续下去,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上的退化。

  ”,我们还可以引入李皖在《我听到了幸福》里的两段文字:“在辽阔的大地上,生活着两种植物,一种是草,一种是庄稼。在另一片大地上,同样生活着两种植物,一种是文化,一种是野生的文化。

  ”“庄稼是为了人类的目的而生长起来,是人工培养的一种植物。它们彼此相同,长相相同,目的明确而相同,人们为一种功利的心情去喂养它、培植它、修改它、收割它。而草没有目的,它只要长,有阳光有空气有水,它长起来了,它没有庄稼的目的,无法列入庄稼之中,它凌乱、自由、自然,但它没有目的的生长本身,却无意中表达了大地、空气、自然中一些内在的法则。

  ”,以此类比探讨安塞腰鼓作为一种原生态的

  野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存在价值,这样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

  效果;如在琢磨“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时,可以引领学生认识像李后主、宋徽宗这样的文秀之士,缺少豪放

  粗犷,很难成为强盛的君主。反之,便有了从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的

  豪壮之士:横扫六合的秦始皇,豪唱大风的汉高祖,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其实,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何尝不唱尽了江南的柔媚?一首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何尝不写尽了漠风里的豪气?……

  这种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大语文教学,“会使语文课上出文学味,上出文化味,上出哲学味,上出研究味,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也会认为这种课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加了自己生命的厚度、高度,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眼界的狭窄,进而激发他们去广泛读书的热望。”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应该荡漾以生为本的人情味,彰显尊重主体的个性味,体现注重生成的灵动味之外,更应该弥漫一种品读融合的语文味,洋溢一种温润醇厚的文化味。

推荐站内搜索: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600字、考研准考证什么时候出、湖北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教育整顿心得体会、感悟日志、为了和平观后感800字、陕西自考成绩查询、端午节的由来、会计实习报告周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研讨课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198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