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通用17篇)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1
一、谈话揭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出示课题:观潮)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教师请教了一下字典,共有三种意思。请你选一选。
屏幕显示:“观” (1)看;(2)景象或样子;(3)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
4、现在知道奇观的意思了吧?那么天下奇观呢?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请你打开书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喜欢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笼罩 屹立 人声鼎沸 横贯 山崩地裂 恢复
(1)指名读,注意指导“鼎、崩、沸”的读音。
(2)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3、指名分节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了啥,再写了啥,最后写了啥。
4、学生交流反馈: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5、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我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
三、朗读体会
1、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请你找出来!指名读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划一划,然后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划——读)
3 、学生交流
屏幕随机分别显示三个重点句子,预设:
[第1句]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谁来学学看。指名学,全班学。
(2)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
(3)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第2句]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也沸腾起来。”
(1)假如当时你也在人群中,当你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呢?
(2)师生共设情境,演艺兴奋的情景。师:看哪,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也沸腾起来……(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3)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把它找出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1)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2)读出激动的心情。(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两丈多高的水墙,多么壮观!咱们能读出壮观吗?
(2)大组赛读、齐读。
[第3句]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喜欢这两句的举手。(学生举手)
(2)(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咱们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读——学生评价)
(3)你们评价得真好,读得也真不错,能让我读一读吗?
(4)谢谢鼓励,也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齐读)
四、理清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很有顺序的。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屏幕出示:午后一点左右,( )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生听)(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校对)
2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啥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板书:远----------近
3、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4、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自己准备。
屏幕显示只显示括号中的词语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指名背)
5、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不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6、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它自豪,为它(骄傲)!
五、积累运用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2、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1)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2)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4)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5)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6)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3、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屏幕显示: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浩浩荡荡
生领读,师跟读。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感情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词句,还学着用了。你们学得真好。回去以后要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想一想,既然潮来时的景象这么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那作者为啥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第二个问题,就是请大家回去查找资料,探索一下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原因究竟是啥呢?下堂课我们一起讨论。
附板书:
观 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远--------近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图片展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互相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啥?
2、假设你就是图片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啥?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 『2』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焦急)
『3』做解说员简介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啥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么样的姿态展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 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 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 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 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 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 你也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4、当闷雷滚动时,人们——
当响声越来越大时,人们——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 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 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3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办法,进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办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办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啥意思?“潮”指啥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也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到。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也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简介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啥意思?(看)看啥?(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啥?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啥样的?人们的心情是啥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啥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啥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啥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啥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啥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啥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啥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会说啥?会怎么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也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也高兴,也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啥景象?说明啥?(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啥?作者是怎么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啥?是怎么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啥?是怎么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办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啥字来写的?(奇)奇在啥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啥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也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办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4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啥声音?你听到了啥?(学生自由说)
(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啥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也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啥?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啥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
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啥?)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啥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么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孩子,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行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么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啥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也是啥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简介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么样简介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简介。
(2)简介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简介,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简介。
(3)简介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简介,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简介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小孩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5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办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办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办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也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啥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啥?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啥?然后写了啥?最后写了啥?这是按啥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啥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么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 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 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办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啥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啥,就说啥。)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啥?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 潮
远 潮来前 伟壮观(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6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简介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 抓特点的观察办法.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进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积极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么样 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啥 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啥 听到了啥 想到了啥 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也是怎样进行描绘的呢 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例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 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啥会拉长呢 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也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 进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是一种怎么样的奇妙现象吗?哪位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呢?
(“潮”是大江大海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板书:潮)
师:一位曾经亲眼看到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2、听课文朗读,并思考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在听的时候注意:
他描绘的观潮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雄伟壮观)?你觉得文章写得美吗?美在哪儿?
听课文朗读,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二、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观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观”是啥意思?“天下奇观”是啥意思?作者为啥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学生可回答前两个问题,质疑第三个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阅读全文,看一看,课文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的?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阅读全文,找出顺序,并能按照课文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的。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2、师:“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三个情景是一样的吗?下面,让我们首先来学习第2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作者在这一段里交待了啥?
(交待了时间、地点。)
主要描写了啥?
(描写了潮来之前景象和观潮人的场面、心情。)
(相机板书: 笼罩烟雾 风平浪静)
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3、指名读第3自然段,要求: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作者是按啥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也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⑴ 作者是按照“远→稍近→近”的顺序写的。
(板书:远→稍近→近)
⑵ 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⑶ 启发质疑:
① 远处时,大潮是怎么样的景象?
(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② 稍近时,大潮是怎么样的景象?
(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⑷ 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⑸ 理解后练习背诵:
指名学生读,其它学生边看课件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背诵3、4自然段。
4、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
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拔: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5、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啥人们称赞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么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简介钱塘潮呢?
学生小组进行小导游练习。
【板书设计】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观潮 潮来时 稍近 拉长 变租 横贯江面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8
达标训练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①吞天沃日 ②京尹 ③艨艟④一舸无迹 ⑤泅者 ⑥僦赁看幕2.解释加粗词。①方其远出海门: ②吞天沃日:③略不相睹: ④一舸无迹:⑤随波而逝: ⑥倍穹:3.《观潮》是_______朝的_______所写,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__________(今杭州)外观看________大潮的盛况。4.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你见过故乡的集会或街上的大型宣传活动吗?试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你所见到的场面。2.阅读王鲁彦的《听潮》,试比较本文思想感情异同。《听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1.宋朝时观潮在临安(今杭州),今天应在海宁为最佳,这一变化能说明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查找资料,了解钱塘江特大海潮形成的条件,填写好下列空格。大江潮形成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①wò②yǐn③méng chōng④gě⑤qiú⑥jiùlìn2.①当……时 ②用水淋洗 ③看到 ④船 ⑤去,往 ⑥高3.宋 周密 临安 钱塘江4.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②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⑤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能力提高】1.场面描写要注意将“群众加地点加事件”结合起来,答案略。2.《听潮》表达了作者对大海不同寻常的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观潮》极写南宋观潮盛况,表达对前朝的追思。 【开放探究】1.沧海桑田是历史的规律。2.一是必须是“朔”(中国农历初一)或“望”(农历十六),即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连成一条直线;二是这“朔”或“望”必须最*近“秋分”节气(在公历九月二十三日左右);三是“朔”或“望”必须发生在月球最接近地球时。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办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么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啥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啥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办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景色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办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也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在头脑中定格。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也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积极;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也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悦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办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办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啥比作啥,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办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办法:
(1)借助插图,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 “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到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么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啥讲?啥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啥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办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啥?主要描写了啥?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办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啥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也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④导入学生自学。看看作者是怎么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也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啥?这是把啥比作啥?为啥这样比?
b.“横贯”是啥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啥景象?这样比,说明了啥?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么样的景象?
这里把啥比作啥?这样比,表现出啥?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啥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啥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也怎么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 “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么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简介一处景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啥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简介: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也是怎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啥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啥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简介“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啥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介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啥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啥?(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啥?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简介了啥?(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啥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也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啥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么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简介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简介。(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12
课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办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啥?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啥问题,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啥?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气氛。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啥。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啥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积极,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也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办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啥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啥,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也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办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办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办法
课前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教学办法:朗读品味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啥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简介。)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二、观潮激思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啥?你有啥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三、自读自悟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啥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怎样?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啥。
4、通读全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抓观字,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2、《观潮》的观:看。
天下奇观的观:景色。
3、能否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说课题?(观天下奇观)
二、分组研究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啥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简介了啥?(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啥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也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啥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么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简介钱塘潮呢?
2、(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简介。(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 cáo) 坦克(tǎn tǎng)
笼罩(zào zhào) 颤动(zhàn 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 )若现 漫天( )地 风平浪( )
人声( )沸 水( )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下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奇 潮来后 恢复平静 观
教后反思: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学生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读中感悟到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办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办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14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办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啥潮?它产生的原因是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办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么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啥?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啥?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啥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也将怎样利用好这一旅行资源?怎样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并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15
本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也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简介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么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办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积极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办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啥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啥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也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办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啥?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怎样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么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啥?听到了啥?此时此刻你也想到了啥?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到一条细白线,然后也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16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 ) ②如履平地( ) ③一舸无迹( )
④鲸波万仞( ) ⑤珠翠罗绮( ) ⑥艨艟数百( )
二、解释加粗的虚词
①浙江之潮________ ②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
③以此夸能________ ④舞刀于水面________
三、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略不相睹________ ②弄旗、标枪________
③吴儿善泅________ ④披发文身________
⑤溯迎而上________ ⑥鲸波万仞________
⑦僦赁看幕________ ⑧席地不容________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文答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
③既而( ) ④沃日( )
2.翻译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①w^ ②l[ ③g7 ④r8n ⑤q! ⑥m6ng ch#ng
二、①助词,的 ②代海潮 ③介词,凭 ④介词,在
三、四、(见注解)
五、1.2.略 3.江横玉系腰 4.(第1句) 5.由远及近。 6.状写海潮气势。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 篇17
一、多音字
闷 mēn( ) 号 háo( ) 笼 lǒnɡ( )
mèn( ) hào( ) lónɡ( )
二、形近字
朝( )沸( )惯( )
潮( )佛( )贯( )
三、近义词
宽阔( )平静( )屹立( )犹如( )
颤动( )依旧( )
四、反义词
风平浪静( )
五、我从课文中收集了许多四字词语:(不少于8个)
六、品读感悟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句话写了
2、我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一句,感觉钱塘江大潮 ;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则写出了大潮
推荐站内搜索:党史教育心得体会2021、一句话致自己、执业药师成绩查询、职称英语考试试题库、教师节祝福语简短、50字日记、中南大学考研分数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周记500字、湖北省自考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