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3篇)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3篇)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办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也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小孩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也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也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积极;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也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 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悦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办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办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啥比作啥,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办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办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到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么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啥讲?啥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啥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办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啥?主要描写了啥?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办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啥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也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  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也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啥?这是把啥比作啥?为啥这样比?

  b.“横贯”是啥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啥景象?这样比,说明了啥?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么样的景象?

  这里把啥比作啥?这样比,表现出啥?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啥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啥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也怎么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么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2

  《观潮》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数码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啥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简介: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啥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么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啥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也沸腾起来。

  a.啥时候在啥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么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啥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啥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啥?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也觉得怎么样?怎么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啥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不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也是怎么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

  附:板书设计 :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办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也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小孩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也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也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积极;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也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 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悦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办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办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啥比作啥,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办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办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到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么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啥讲?啥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啥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办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啥?主要描写了啥?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办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啥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也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  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也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啥?这是把啥比作啥?为啥这样比?

  b.“横贯”是啥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啥景象?这样比,说明了啥?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么样的景象?

  这里把啥比作啥?这样比,表现出啥?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啥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啥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也怎么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么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4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啥声音?你听到了啥?(学生自由说)

  (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啥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也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啥?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啥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

  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啥?)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啥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么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孩子,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行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么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啥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也是啥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简介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么样简介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简介。

  (2)简介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简介,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简介。

  (3)简介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简介,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简介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小孩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编排的都是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单元训练目标是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因此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朗读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感受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并能熟读成诵,背诵积累文章3,4两个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加以运用.

  2,了解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知道运用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能把事物表达得等清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4,让学生领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交流布置学生查阅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

  天下奇观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就是作者在观看了钱塘江大潮后写下的文章.那么,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一起读课文来感受一下.

  揭题:观潮.

  生读书.

  2,作者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怎么样的呢

  交流.

  "观潮"和"天下奇观","观"意思一样吗 作者按怎么样的顺序写"观潮"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二,直奔重点,感受奇观

  1,请学生自读3,4小节,用一个词概括潮来时的感受.

  (壮观,雄伟,气势汹涌等.)

  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呢 划下来,再读,把它的壮观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例举:

  ⑴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你看到"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占整个江面,心里怎么样(激动),来,把这份感觉读出来!

  ⑵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么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后的资料袋.

  (如开课时,已有学生说过的话,则联系起来说说,教师可借助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再说:这句子写得太妙了,可要把它读好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大家都一起来练练,比赛谁读得更棒

  ⑷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这响声会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一起来学学(轰隆窿),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滚动)写得多好啊,我们再来读读.

  ⑸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也沸腾起来.

  师:人群也沸腾起来,大家会说些啥,叫些啥

  ("潮来了!潮来了!""大家快看哪!快看哪!"……)

  对,这就叫人声——鼎沸!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3,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请你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⑴ 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请学生动笔做: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向我们移来,(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交流: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这段文字.

  ⑵ 师:潮来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⑶ 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 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再次练读,试背.同桌练说.指名配乐给录象配音.集体配乐配音.

  (有难度的学生允许看着前面括号中的连接词.)

  三,巩固基础,抄写片段

  请学生抄写文章3,4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背3,4两节.

  2,老师说词语的意思,请学生猜词语.

  声音很响,好象雷在滚动一样.(闷雷滚动)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3,做填空题,可选择第二题中的词语来填:

  我去海宁观潮,刚开始,看到(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 ),顿时,( ).后来,随着响声( ),白浪翻滚,一浪浪( ),一浪浪( ),那声音如同( ).

  二, 教学2,5两节

  师:潮来时,场面非常得壮观,那潮来的前后也是怎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读读文章2,5自然段,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自读2,5小节,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到无论是潮来时,还是潮来的前后,钱塘江总是那么的美丽,迷人.)

  交流第5小节时,理解"霎时""风号浪吼"的意思,能给"霎时"换词.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师:苏轼称赞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实,钱塘江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它总是那么叫人神往,再请同学们读全文,感受一下.

  四,推荐阅读,课外拓宽

  拓宽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关文章,然后交流学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6

  这周学习了《观潮》一文,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么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因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教学时,我有意安排了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我也引导学生重点读读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群的惊奇。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同时还通过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办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么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么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么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么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办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进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办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么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也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办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办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啥?板题(11、观潮)“观”是啥意思?“观潮”是干啥?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啥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啥?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向我们简介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啥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啥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么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啥?(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啥?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啥?声音是怎么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啥?“山崩地裂”还可以用啥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也是怎么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啥顺序观察的?是怎么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啥?从远处看怎么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啥。为啥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啥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例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啥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简介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也是啥情景呢?依照前面的办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啥?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啥?“依旧”、“恢复”各是啥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啥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办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也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区很多,例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啥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办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线路、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进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办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8

  《观潮》说课稿怎么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办法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办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办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办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简介: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简介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也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办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怎样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啥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9

  [课题]观潮 

  [教案设计及授课教师]荣成市第三十六中学张月华 

  [教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114页至117页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行;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行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啥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行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啥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强化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怎样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怎样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啥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也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景色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Lenovo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3、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啥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办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      (状)     正 

  水战      (威)     侧 

  弄潮      (技)     结 

  观潮      (盛)     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强化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10

  以下是小学语文说课稿《观潮》,欢迎阅读借鉴!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简介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进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积极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2、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啥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啥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3、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办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办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办法。

  5、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办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办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啥?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么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啥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也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强化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12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次有幸听到第三届重庆市语文赛课活动中南岸区的郭蕾老师执教的《观潮》受益非浅,郭老师不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读的兴趣,而且让听课的老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片段赏析一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勾出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读得更加积极,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也沸腾起来。”

  师:人群也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老师抓住这个契机,)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学生如临其境地(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也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也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老师和蔼地说,)你欣赏他读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确,有点感情。(实事求是地评价。)

  师:你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吗?

  生:(自信地说)能。学生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

  师:他是怎么样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的呢?

  生: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语气逐渐加重,他读出远到近的气势。

  师:(问读的那个学生)你自己觉得呢?

  生:刚才读得还不够有气势,我相信我还能读得更好。(学生自发地为他的自信喝彩。)

  师:你很自信,那就请你再读一次,我们再欣赏欣赏。(可以看出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学生有表现的欲望,老师就给他提供虚拟主机)

  生:(生读)

  师:我也欣赏这句,但我更欣赏他的勇气和自信。

  我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声请并茂地读,还带上了动作表演读。(老师读后学生自发地鼓掌。)

  (老师很谦虚地问)有没有你欣赏的地方呢?

  生:您的字音很准。

  师:谢谢你,你很有礼貌,对长辈称呼“您”。

  生:老师带上了动作。

  师:做动作有啥好处呢?

  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潮来时的气势越来越凶猛,感觉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生:很直观,让我们加深了理解。

  师:那谁来说说,横贯江面是啥意思?

  生:占满的意思。

  师:你用啥办法理解到的?

  生:从你读到“横贯江面”时做的动作体会到的。

  师:一边观察,一边动脑筋理解,这种学习办法很好。

  你们也做做动作读读这句话。老师全面巡视,适时帮助,参与学生的读和评议(学生读得铿锵有力,似乎要把整个江面占满,可以看出学生都理解了),两个学生带上动作读后互相评议对方,老师加入其中一组评议时说:“我欣赏这样的小孩,互相读后纠正,评议,这样能帮助我们把书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有滋味,激发了老师读的愿望,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这个读的片段里郭老师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也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而是从深层次分析,反映了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这样匠心独具的教学办法值得我们借鉴。)

  片段欣赏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学生很积极地准备。)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学生自发鼓掌,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就这样在学生竞争着读,男女生比赛读,老师参与其中竞赛,小组比赛读中学生读地积极,读得用绘声绘色,使听课的老师赞不绝口。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也能帮助记忆。)

  在前面分别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回归整体,老师请学生再读一读三段,引导下面的老师们也去观潮。

  (学生再一次带着自己深刻的体会朗读,使听课的老师也感受到潮水一步一步在向我们逼近和潮水滔天的声势。)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现在自己说说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可以看书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还可以跟着老师的画面说。

  (学生自由说,兴趣很高)

  学生一起边看课件画面边说边表演潮来时的景象。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先凭借文字感悟再看课件实实在在地感受,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这节课老师把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对于个人来说,朗读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办法。对于学校的教学来说,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许多知识通过朗读来传达给学生,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本课教学中老师具备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能力,引导学生每次朗读有层次,有目的:一读理解词语,二读体会潮的壮观,三读把人们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创设了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不愿意读到读出了味,读得意由未尽,就这样用读的方式把对课文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郭老师就是这样把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带入了语言文字的佳境,领略课文的意味,直到下课,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意犹未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读的魅力。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啥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积极,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整体观潮,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也能促进记忆。

  反思:

  这节课的通过创设情景把读运用得可谓灵活自如,老师能不能创设新的情境,例如设计一个综合运用本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落实“三维”目标,我想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中是有好处的。

  (语 文 课 堂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7人,都来自偏远的山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阅读能力很差,学生考试成绩不稳定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较多。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 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 有啥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 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啥?(评价,纠错)

  3. 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 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 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啥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 再读古文,说说为啥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 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 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也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啥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 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啥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啥?(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啥?响声怎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啥?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办法,让概括最全面也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啥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也惊也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啥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啥?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办法:

  1、从“思线路”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办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办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啥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教学资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学参考》、网络,《浙江潮》视频。

  教学反思:

  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它在提升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也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

  自我问答:

  小学生有啥不好的学习习惯?

  1、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

  2、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

  4、不准备工具书,需要查辞典字典时,还嫌麻烦,马马虎虎地应付学习。

  5、爱面子,不懂不会也不问。

  6、学习时沉迷于空想。

  7、快下课时就听不进去了,早早把书包收拾好,心中开始想着课后的娱乐活动。

  8、下课马上放松自己,从来不想想这堂课都学了些啥。

  9、做作业前不看书,做完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对答案才放心。

  10、作业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分数,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错题。

  11、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

  12、遇到好电视,就忘记做作业。

  13、边做作业,边听收音机。

  14、学习时常说闲话。

  15、学习完把书本胡乱一扔,再学习时现用现找,浪费时间。

  16、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

  17、考得不好却不愿听批评。

  18、喜欢哪科学哪科,偏科。

推荐站内搜索:励志语录经典短句、专升本网教报名、小学周记200字、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空间伤感日志大全、成绩查询入口、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南昌职业学院分数线、有关爱情的日志、江西省专升本学校名单、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255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