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 优选30篇安妮日记读后感 优选30篇安妮日记读后感 优选30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安妮日记读后感 优选30篇

【导语】

安妮日记读后感 优选30篇 由本站 会员“qiukaiz5354”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

  • 篇1: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3: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4: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5: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6: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7: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8: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9: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0: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1: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2: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3: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4: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5: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6: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7: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8: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19: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0: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1: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2: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3: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4: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5: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6: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7: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8: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29:安妮日记读后感
  • 篇30:安妮日记读后感

【正文】

篇1: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是母亲推荐给我读的一本书,据母亲说她小时候读完这本书很受震撼。我在寒假期间也阅读了这本书,读了之后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还想把这本书简介给更多的读者。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德国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我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我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欢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期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我,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我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篇2:安妮日记读后感

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由一个年轻的。勇于揭露事实的女小孩所写。是我所读过的有关战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中最明智感人的一本书。

安妮。弗兰克简介了纳粹期间,即荷兰被德国占领的那两年里,躲在密室中的八个人的各种变化。他们生活在恐惧,与世界隔离以及被监禁中,而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可怕的战争环境,也来自于他们自身。这让我十分真切地体会到战争造成的巨大邪恶——人类的精神的坠落。

同时,安妮在日记中尖锐而清晰地写到了人类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贵的闪光点。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与羞辱,但这些人都没有放弃。安妮自我的个性在这本书中也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她在两年的时间里快速的成熟起来,在人生至关重要的青春期时改变,那么迅速而艰难。凭借她自身的热情和智慧。她的聪明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很长的时间里,安妮都在思索着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敏感问题。她还写道了与父母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成长中的问题。

这些就是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个少女的思想与感情,她的日记更多地向我们讲述了我们自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感到我们与安妮的经历如此贴近,更不由地深深陷入到她短暂的一生以及整个世界里。

篇3:安妮日记读后感

后面还有多篇安妮日记读后感!

刚见到这本书,明白这是二战期间安妮在密室中写的日记时,我很惊讶也有些怀疑,不相信在那种环境下,还会有人静下心来写日记。可当我查阅资料确认这本日记是真的时,我就感动了,为安妮的勇气、为她那一颗不惧的心。

她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妈妈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我经常心境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那里的生活看成一场趣味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期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这便是安妮那强大的内心。

她生活在密室中,仍然有梦想,并把他们在密室中艰辛的生活和她经过广播明白的外面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这些事情,都作为了她日记的材料。那是一种怎么的乐观与淡定啊!

《安妮日记》中所描述的事情早已成了一段历史,但却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启迪。那就是:即使遇到了困难,我们也应当静下心来,不要因为困难而乱了脚步。

篇4:安妮日记读后感

当我在新华书店寻找书来写读后感时,第一眼我就被《安妮日记》所吸引。以往我不知在哪里听说过,《安妮日记》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妮的犹太少女在二战期间所写的日记,可是具体的资料我并不清楚。于是借着这次“品味书香,诵读经典”活动的机会,我决定就经过阅读这本书来写读后感。

简介:《安妮日记》是以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漫长的25个月内,她用她的笔记录了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的成长经历,并对战争、反犹太人主义、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宗教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在我读了《安妮日记》之后,安妮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妈妈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对我的感触颇深。在我查阅了资料后,我深刻的明白:在二战中,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这是一场堪比南京大屠杀的恶行。

对安妮,我是同情的。作为一位花季少女,没有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与同学朋友嬉戏玩乐,尽情享受生活的欢乐。而是相反的,生活在充满恐怖的密室之中,心境抑郁----“星期天的时候,我的精神状态最不好。这时屋子里的人们情绪都很压抑,气氛郁闷得令人窒息。我们听不见外边的一点声音,屋子里这种死一般的寂静笼罩着我,拖曳着我,好像要把我拖到地狱的最底层……我觉得自我像一只被关在笼子的小鸟,被剪去了翅膀,在黑暗中往笼子的栏杆上撞击。“放我出去!”我心中在哭喊,“放我到有新鲜空气、有欢笑的地方去!”

对安妮,我是敬佩的。作为一名少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最终完成了这本伟大的着作,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并该书已被作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

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之栋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我的一份力。

篇5: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爸爸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爸爸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也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仅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爸爸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我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应对每一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期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可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异常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我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梦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忙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啥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小孩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应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向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趣味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我的梦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完美的。”

所以,在阅读了《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头,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啥东西能比这个更欢乐的吗?”

篇6: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与父母,姐姐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从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证券执政后,对犹太人进行残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过13岁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与日记做朋友,名为“吉蒂”。这时候,德国法西斯已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更为残酷的迫害。为了躲避,逃到了自我公司大楼的房屋里面,成为了他们隐蔽的“密室”,同样为犹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进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他们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这可是啥概念哪,他们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来,我感到十分地感动。详细地描述一下,为了躲避德国法西斯的攻击,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白天,为了不让下头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如果是此刻的话,我们应当是很难办到的![由本站 www.haoword.com网友投稿]

可世界还是存有一些极少的好心人,他们的食品就是从靠公司几位员工。这些人无私为他们奉献,给予他们食物,书籍,学习!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过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阳光,不能触摸自然,是极其枯燥,烦闷的和无聊的!那里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良好的教师,没有不限的欢乐,没有……并再加上密室外的战争形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心”,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受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多的事情还不如跟纸对话!每一天以日记为发泄,倾诉!她渴望自由,欢乐。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出来安妮对自我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成熟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毅力!

中间也有许多的人鼓励安妮,例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地感动!提议大家也去看吧——你们会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乐。我接下来要看大仲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阅读愉悦!

篇7:安妮日记读后感

在这个国庆,我读了一本震撼人心的书――《安妮日记》。

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也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们对她小孩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孩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梦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纳粹罪行的铁证。异常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梦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我的信念和梦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和动力吗?

安妮的日记,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完美词汇――乐观、勇气、和爱……

安妮,你让我们明白,颓废,空虚,迷茫,可是是糟践自我;你让我们怀念,你让我们振作;是你让我们明白,要好好生活!

篇8:安妮日记读后感

周日父亲回来时,给我带回来一本书。名叫《安妮日记》。刚拿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写的。这是一本她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录了安妮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两家在“密室”中度过的长达两年的艰苦生活。这本书表达了安妮对战争的深思。安妮是个多么坚强乐观的人呀!她是我们多少小孩的榜样!可惜,安妮并没有亲眼看到战争的胜利,不然,她必须会很开心吧!

虽然,安妮并没有看到战争的胜利,但她留下的日记却成为了人们深刻反思那场人类杯具的珍贵教材。

《安妮日记》这个故事人人皆知。因为它饱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传奇,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安妮,你是我的榜样!

篇9:安妮日记读后感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安妮日记》。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女小孩叫安妮,她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的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1933年希勒特(德国元首)上台,开始疯狂的迫害犹太人。为了逃避逮捕、坐牢和屠杀,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帮忙下,躲进爸爸的公司大楼里的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隐居的8个人被捕并关进了集中营,到战争结束,仅有安妮的爸爸一人走出了集中营。这本安妮日记,是安妮在被抓进集中营之前,在躲在密室里偷偷写的日记。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佩服写这本日记的作者安妮。当政府刚刚开始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对犹太人有很多规矩,例如,犹太人不能在晚上八点钟不能在大街上行走,只能上犹太人的学校……这些还不算啥,当安妮他们住进密室的时候,早上不能说话,做啥事都必须细心谨慎,因为如果说话很大声的话,就会被可恶的德国兵发现。这些拘束对一个才刚满十三岁的女孩而言,这是多么难做到的呀!

让我们一齐想一想,安妮过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啊!再想一想我们的生活,跟二战时期的安妮的生活比一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完美啊!多么自由啊!多么欢乐啊!

安妮虽然承受了这么多,但她十分坚强。在她的一生中,她以往说过: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受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经历看作是趣味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魅力开端。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十分正确,安妮所要承受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如果我们大家都有一段困难的生活经历,为啥不像安妮一样,去把那些痛苦的经历“变成”一段趣味的冒险呢?让我们和安妮一样吧,让每一段痛苦的经历都“变成”一段趣味的冒险吧!

安妮虽然很早就死了,可是她的精神是永远存在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学习的!

篇10:安妮日记读后感

我十分喜欢看课外书,异常是青少版的美绘本《安妮日记》。资料是德国人杀犹太人,一提到那里,我觉得奇怪了,德国人为啥要杀犹太人?我一查才明白,原先是因为德国纳粹觉得日耳曼人是高贵的种族却没有应得的财富,犹太人的血统低劣却掌更多。

我十分喜欢看课外书,异常是青少版的美绘本《安妮日记》。资料是德国人杀犹太人,一提到那里,我觉得奇怪了,德国人为啥要杀犹太人?我一查才明白,原先是因为德国纳粹觉得日耳曼人是高贵的种族却没有应得的财富,犹太人的血统低劣却掌握了太多的财富。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世界应当是和平的,没有战争的,请不要伤害自我的同类。

日记中的小女孩是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可爱,个性率直,同时也多愁善感。她有主见,爱思考,不会轻易受别人影响;她坚强,有毅力,在受到责备和委屈后,仍以微笑应对生活。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应当向她学习。

篇11:安妮日记读后感

“我期望在我死后,也能够继续活着”这是安妮在日记中写的话。每当我一次也一次地读完这本书时,总会思考:她真的做到了吗?现实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她的确做到了。

这本书读起来是简便愉悦的,不像闻名遐迩的名著那样枯燥无味,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每当我想起战后的满目疮痍,安妮的悲惨结局,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失落,情绪的落差就像高高飞起的风筝一下子被人扯了下来。

这本日记记录了她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每一个充满未知、危险但也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以及激烈的战况和她内心深处的思考与疑问。在这两年时间里,安妮一家一向居住在一间密室里,每一举一动都受着限制。尽管我与安妮年龄相仿,读起这本书来有着强烈的共鸣感,但我仍然无法想象,她是怎么在如此与世隔绝、不自在的环境中生活的?然而安妮似乎并不这么想,有时甚至把新的战况当成一个逃离的新期望。她有着一颗无比乐观的心,就这点,让我无比钦佩。

我承认我总会被安妮乐观的心态打动。“如果从外部看,我只是一只没有自由也喜欢嬉戏的小羊羔;但在内部,指引我的则是完美的那一面的我”她总是向往着完美的自我,完美的未来,而并非自我的悲惨的下落和战后的惨状。这不由得引发我的深思:对生活感到烦躁厌倦时,难道就必须要一味地抱怨生活吗?还不如静下心好好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案,朝着完美生活大步向前。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应彻底放下期望,失落只会让阳光更难透过紧密的乌云,照耀到我们身上。

的确,安妮早已在七十三年前去世,但她的乐观仍然在影响着全世界。她仍活着,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每次在遇到所谓的“人生大起大落”时,想想这个女孩,我都会觉得,一切必须都会好起来。

篇12:安妮日记读后感

“只要我还活着,能从满布灰尘的旧窗帘布缝里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这样乐观、坚强而也令人辛酸的话语出自安妮弗兰克的笔。《安妮日记》它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它是一个女孩最真实的手笔写下的一部日记,一部感动世界的日记。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萌生了一种从前阅读时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写的一本日记,一本普通的日记,是有怎么的力量,感动了世界呢?我带着好奇与期盼进入了这个故事。安妮弗兰克是一个犹太少女,她在13岁生日时,得到了一份别致的礼物:一个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记本。她称她为“吉蒂”,与吉蒂分享心事,当做自我最知心的密友。为了躲过纳粹的破害,一家人躲进了一间“密室”,密室里还有同样患难的其他4个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十分严格的限制,并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可是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期望的田野!安妮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梦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期望

安妮几十万字的日记,就是在这间荷兰阿姆斯特丹263号的密室中写成的,对吉蒂这个密友,她毫无隐瞒的坦露,对饥饿的嘲弄,恐惧的倾诉,对于自我的乐观与一闪而过的悲伤和失望,对爱的渴望,对青春期母女的冲突……对,《安妮日记》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个少女的眼光,观察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创伤。

最终,安妮在密室里的八个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关进集中营,安妮和姐姐玛戈因传染上斑疹伤寒而悲惨的死去,她没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虽然长久的闭上了双眼,而我们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记了,但她的乐观、勇气、感恩于爱,长活在亿万世人的心中!《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完美愿望,记录她对自我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篇13:安妮日记读后感

去年暑假,我读了世界名著《安妮日记》这本书,它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安妮·弗兰克曾被世界人民称作——永远的天使。她也是我最崇拜的作家。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十三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爸爸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窄的空间里自我的成长。在应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大家为了纪念这位永远的天使——安妮·弗兰克,特意拍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安妮日记》这部电影,造了安妮·弗兰克的纪念馆。

安妮·弗兰克在写完《安妮日记》这本书后,留下了一句话,她说:“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到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看做是趣味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令我一生受用不尽。

这本书令人的泪水流个不停,但却让我有了对生命的感悟。

篇14:安妮日记读后感

如果大家读过《安妮日记》就明白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完美期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下头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吧。

那是一段并不完美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爸爸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啥事都是细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我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趣味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我的梦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完美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期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此刻,畅想未来。

日记本该是少年少女记录日常,平凡而欢乐的“流水账”,而随时受着死亡威胁的安妮却留下了一本不一样的日记!因为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她的完美花季被埋葬在纳粹集中营里,冰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了她人生的句点。战争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战争来临,我只能敬佩和缅怀这位女孩,同时珍惜此刻的时光。

“我期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爸爸,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也许,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还有许多小孩在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可想,但日记里自始至终渗透出的一份温暖却让我无法忘记。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它无法摧毁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完美愿望,记录她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

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篇15:安妮日记读后感

我十分喜欢看课外书,异常是青少版的美绘本《安妮日记》,资料是德国人杀犹太人,一提到那里,我觉得奇怪了,德国人为啥要杀犹太人我一查才明白,原先是因为德国纳粹觉得日耳曼人是高贵的种族却没有应得的财富,犹太人的血统低劣却掌更多。

我十分喜欢看课外书,异常是青少版的美绘本《安妮日记》。资料是德国人杀犹太人,一提到那里,我觉得奇怪了,德国人为啥要杀犹太人我一查才明白,原先是因为德国纳粹觉得日耳曼人是高贵的种族却没有应得的财富,犹太人的血统低劣却掌握了太多的财富。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世界应当是和平的,没有战争的,请不要伤害自我的同类。

日记中的小女孩是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可爱,个性率直,同时也多愁善感。她有主见,爱思考,不会轻易受别人影响;她坚强,有毅力,在受到责备和委屈后,仍以微笑应对生活。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应当向她学习。

篇16:安妮日记读后感

女儿今年10岁,最近她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安妮日记》回来读,我没有读过这部作品,只明白他是反映二战题材的,于是问女儿能不能看的懂,女儿说:“看得懂,语言很直白,”没想到女儿看的很入神,都不愿意丢开这本书,于是我像他倡议,既然如此好的书,就写一篇读后感吧!女儿说:“母亲,你也看看这本书吧!”我说,“好的,我们各写一篇读后感!挂在自我的博客上。”

小安妮确实是个与众不一样的女孩,13岁生日之后,由于纳粹对犹太人的清剿,随着家人开始了躲藏的生活,一开始,躲藏是令人兴奋地,就像是冒险,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匮乏,精神的紧张,战争的深入,躲藏变得岌岌可危,随时有着被发现的可能,发现也就意味着死亡……

躲藏的时间太久了,小安妮在一天天长大,裙子、鞋子的变小,思维的成熟,感情的丰富,小安妮用她犀利的笔调描述了躲藏生活的每一个人的形象,使我们从他们情绪的变化上感受到战争的残忍和无奈……

虽然日记中没有战争的场面,却从一次次的轰炸,电台里的播报中我们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惨烈,和人民在水生火热中的生活。

安妮是伟大的,安妮是真实的,虽然安妮最终也难逃纳粹的魔掌,可是她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其实从日记里,还能够看出,战前的犹太人还是很有生活品质的,不像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可能很多东西都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是如今的中国人,也还有很多人没有到达他们当时的生活水准,真的是汗颜啊!

同时我们也要感恩那些保护人,他们的精神境界真的是太崇高了,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是基督徒吗?我们的生活中好像少了这样一些崇高的人!

篇17:安妮日记读后感

去年的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安妮的日记》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异常深刻。这本书是犹太女孩安妮·法兰克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真实纪录。

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九四零年希特勒开始攻打荷兰,安妮的全家开始了提心吊胆的日子。在她十五岁那一年全家不幸被纳粹发现并送入了集中营。一九四五年三月死于集中营,那时她还不到十六岁。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十分的震惊,想不到希特勒是如此的残暴,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人性。在此刻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我就连美国攻打伊拉克都觉得已经很血腥了。换个角度来说,希特勒的身上充满了暴力,整天把所谓的不优秀的人种是不应当存在的这种思想往人的脑子里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优谁劣,希特勒那种思想我真正恨透了。希特勒还把抓来的男人当苦力,那些幸存的苦力出来后就像是骷髅一样,皮包骨头。女人和小孩就把他们杀死后烧掉,用他们的脂肪作肥皂啥的。让人看了都觉的十分震撼。

再来想想我们的此刻,整天只用学习啥都不用想,是不是比安妮整天在提心吊胆下过日子好多了呢?我们还整天抱怨作业太多,学习太累,放假太少,真是"身在福中"啊!

安妮的日记里虽然都写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但在文字中还是能发现她也是十分细心地观察,体会生活的完美。我十分佩服她,我们需要的就是她的这种精神。生活是完美的,用心去体会生活,你就会获得很欢乐。即使像安妮一样很小就死去了,可是能在欢乐中生活,你必须是个幸福的人。

我佩服安妮,痛恨希特勒,是他扼杀了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安妮这样乐观的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完美。

篇18: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为犹太人的女主人公——安妮·弗兰克一家为躲避德国纳粹的抓捕,躲进了安妮爸爸公司中的一所”秘密小屋”里,与达恩先生一家和牙医杜赛特一齐生活了两年。这八个犹太人聚集在一齐,尽管处在暗无天日的屋内环境、恶劣的人际关系、极度稀缺的生活资源的笼罩下,安妮还是度过了对她来说最乐观向上的两年,也是生命中的最终两年。

书中安妮的许多精神让我为之佩服:她坚强执著,始终相信德国会败,而许许多多犹太人终将作为人加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与其他人一齐享用平等的权利;她乐观向上,在黑暗的日子里,她一向在给自我加油打气,相信犹太人能够走出不平等歧视,拥有自我的尊严;她善良感性,看到毫不知情的犹太姑娘们成群结队脱光了衣服走进毒气室,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她毫不畏惧,在被盖世太保捉去集中营的时候,她将胸脯挺得直直的,似乎在为自我是个犹太人而感到骄傲……而她死去的时候,是十六岁呀!一个十六岁的女小孩,甚至还未成年,就已经懂得了这么多的道理与经验,这是战争给予每一个受害者的馈赠啊!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黎明的曙光最终像安妮所期望的那样到来,德国纳粹缴械投降了!人们在大地上欢呼雀跃,吹响和平的号角,而在他们兴奋至极的时候,殊不知,有一双稚嫩、纯洁的眼睛正默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的梦想最终实现了!而她,只可是是一个平凡的少女,一个被战争定格在豆蔻华年的女孩。她对生活的毫不畏惧,让她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正如恩斯特·施纳贝尔说的一样:”她的声音被保存下来,这是几百万沉默者中的一声呐喊,虽然这呐喊声是那么脆弱,但它比杀人者的嚎叫声更持久,比这个时代中所有的声音更响亮!”

《安妮日记》这本书,在我对安妮的钦佩之余,我也在思考我自我:毫不畏惧这个词,对我来说好遥远。我的忍耐力不够,碰到一点点小困难,经常就会打退堂鼓;在生活中,我好像每时每刻第一个想到的都是自我;在学习中也是,做奥数题的时候,碰到不会解的,经常就会放弃,没有进一步去思考……比起战争中的安妮,我是不是差了太多太多?我要向安妮学习,取长补短,碰到困难迎面向上,毫不畏惧,做一个更好的自我!

篇19:安妮日记读后感

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安妮的一切鼓励了我。

安妮在1942年6月12日开始写日记,写的是关于他们藏在后屋的生活,我认为她很开朗,可是在1944年8月1日最终一篇日记里她却说:我的灵魂是一分为二的,这一方面具有我那放纵的乐观性情,我的这一面通常埋伏着,等着把我那更美,更纯洁,更深沉的另一面排挤掉。不错,没有人了解安妮的好的一面!

我很喜欢安妮说的这几句话:“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只要还有这些,只要还有这阳光,这无云的蓝天,只要我能看到这些,我就不会忧伤!”安妮的这几句话鼓舞了我,她是那么坚强,我很佩服她,在那样的险境里,居然还能那么开朗!我觉得安妮日记比我以前看过的书更具有真实性,因为这本书不是编出来的。

我在看安妮日记的时候,总会把安妮所处的环境和自我比较,犹太人没有自我的国家和土地,到处迁徙,只能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安妮是在德国人的歧视下长大的,而我却是和平平等的社会下成长的。平时体育课上跑50×8总是坚持不下来,老跑1分58,别人的最高成绩是1分35,我很羡慕,自从开始看安妮日记,跟安妮的生活状况相比,我的生活活多好啊,安妮喜欢上学,可因为她是犹太人,之后上不了学,我却还能上学就有了自信心,上星期四体育课测试50×8我跑了1分47,我很兴奋,虽然这成绩对于别人来说,很小菜一碟,但对于我来说,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我明白我出了这种成绩,是因为安妮有着的坚强精神,她那种精神打动了我。我很喜欢这本书!

篇20:安妮日记读后感

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

信念、期望、意志、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想要都能够得到。

还有春风、细雨、皎洁的月华、还有灿烂的星辉……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完美风物,都是免费的。包括我在《安妮日记》中读到的——从头至尾,充斥着“爱”、缓缓沁入我的心脾。

文章开头就流露出作者对这本日记的爱。“我要这日记当我的朋友,还要为这位朋友取一个名字,叫吉蒂。”安妮对自我的一本小小的日记如此珍惜,把自我感动的、感触的每一件事情都告诉这位朋友,可见这本日记对于安妮是一位知己、一位无话不谈的知己。

同样地,安妮对他最要好的同学也充斥着爱,她的名字是汉妮莉。文章中有一段的描述异常生动不得不迫使我把它摘抄下来。“我看到她衣服破烂,面容消瘦憔悴。她注视着我、大大的眼睛里带着那样的哀伤和责备、我看出里面的意思,哦安妮,你为啥抛弃我?救救我,救我离开这个地狱!我却救不了她。”那种极度的悲痛的心境凝结在安妮的心里。爱和抛弃使安妮产生了强烈的内疚之情。这种痛苦比热锅上的蚂蚁还要烫,比火山爆发还要剧烈。它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疼痛,可是我们都能理解。仅有心中存爱,才会所以产生无比的痛。

安妮还爱写。写作使她摆脱所有的俗虑、使他的精神鲜活振奋!同大部分人一样安妮以往也抱怨过。哀叹自我不会画画,但她最终意识到自我至少还能写。珍惜自我所拥有的,不要去抱怨别人有而自我没有的东西,因为自我也拥有很多而恰巧是别人所没有的。安妮认识到了这点,她珍惜自我的这一优点,写了好几篇童话。她期望自我有一天能成为作家,对梦想的爱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可是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安妮那样付诸于行动的,不是吗?

安妮还爱自然。她向往蓝天、鸟鸣、月光、正在绽放的花朵。我们可能也爱自然但必须没有她那么深刻。因为仅有失去了、我们才会珍惜。那时安妮住在密室里,要看到蓝天、听到鸟鸣已经成为梦想了,不可能做到,所以才会有这种感觉。作为幸福的我们应当珍惜这一权利,溶于大自然的权利。

安妮还爱很多很多,写也写不完。可是从上文已经能够看出安妮的心灵被爱滋润了。她充满了爱。整篇安妮日记无时无刻都散发的浓郁的爱。

安妮日记使我们懂得很多很多,体会到了人间无处不在的爱。让我们打开发现爱的眼睛。去看到、去感受、去珍惜那免费而也珍贵的爱。

篇21: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的日记》这本书是犹太人安妮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日记,它记载了安妮一家等八在秘密小屋里提心吊胆的生活:

安妮十三岁生日的那天得到了一本日记本,于是从那时候她就开始写日记。安妮原本有一个欢乐、幸福的童年,可是因为遭到法西斯的迫害,就与家人制造出逃离的假象,躲在了秘密小屋里。在秘密小屋里,安妮不能上学,不能与朋友在一齐玩,不能读书、学习,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生活条件也很差。她没有知心的朋友,仅有向“绮帝”(安妮的日记本)倾吐心事。她是个善于锻炼自我的坦率的女孩,她还是一个早熟的女孩,她把当天发生的事情,对身边每一个人的评价,对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发自心里的渴望、愤恨和想法都写在日记本上头。可在她十六岁的那一年,躲在秘密小屋里的八个人最终还是被发现了。躲在秘密小屋的八个人除了法兰克(安妮的爸爸)幸存以外,其他人都没能活下。

安妮以往在日记上写到,她所在的秘密小屋对于其他遭到迫害的犹太人来说这已经是人间天堂,而对与法西斯却是地狱。我能够体会到她对法西斯的愤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安妮实在是太可怜了。为啥希特勒这么残忍呢?为啥她不能放过小小的安妮呢?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祈祷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种族歧视,各民族永远和平友好相处。

篇22:安妮日记读后感

这本《安妮日记》是我在班级图书馆里借的一本书。说实话,这本书无论是从封面到资料,都像是一个普通的女孩的一本普通手写日记,里面写的是她的一些烦恼和秘密。而不是一本轰动世界的文学作品。然而谁也明白,那里面却藏着这么多的深意。

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是我所见过的最乐观,最坚强,最勇敢可爱的女孩了。她和他的父母,她亲爱的姐姐,以及达恩一家三口,还有牙医杜塞尔,一共八个人,挤在一间“秘密小屋”里。她曾无数次在夜里哭泣,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常常会向她的日记本倾诉——那是她13岁生日时收到的一份礼物——一个漂亮的硬皮笔记本。她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它基蒂。

虽然安妮的日记写得东倒西歪,但我并不责怪,因为我自我也写过这样的秘密日记,因为要说的太多,所以写的前言不搭后语。如果单纯从性格上来看,安妮就是一个普通的少女,她早熟、话多、肤浅,在学校有自我的小团体,喜欢美丽的东西,喜欢阅读、写作,最厌恶家长对她管手管脚,渴求自由和感情,并叛逆。可是她也有自我温和的一面,那温和的一面,她是安静的,单纯的,细腻的。她不要跟班,她要知心的朋友,她不要盲目的追求者,她只要懂她的知音。她懂得父母对她的爱,懂得一切。其实每个少年少女,都是这样,他们对外有一套,但其实自我却也不是这样。

你们大概会问,为何是这样的?因为,这就是青春啊!完美的青春,完美的就像初春绽放的第一朵风信子;疯狂的青春,疯狂的就像一头横冲直撞的斑马;敏感的青春,敏感的就像微弱的音符……

安妮是脆弱的,但她也是最坚强的。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用笔杆给我们创造了信心,她乐观阳光的应对着生活。

如果,你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听见了一个坚定的声音,那么,它将是属于安妮·弗兰克,这个勇敢的少女。

篇23: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个犹太女孩儿安妮在密室中的日记作品。

与其他日记或史书不一样的是:虽然都是写战时的世界,但《安妮日记》读上去并不让人觉得沉闷、压抑。尽管作者安妮在描述密室生活时常常用“可怕”、“难过”、“死寂”、“压迫”这样的词眼。

为啥安妮笔下的文字不令人时刻感到战火纷飞时的窒息呢?为啥安妮的内心并不绝望呢?这是我读完选文后一向在思考的问题。

可惜,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我无法询问当事人。于是,我只能靠自我的心去理解那个遥远而也亲切的灵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妮对未来充满期望。因为她的年轻、因为她特有的对自我、对世界一如既往的信心。所以,即使周围是望不尽的漆黑,她也会用自我的方式找到——哪怕那么一丁点儿的——光明。那光明是对艰难生活的乐观应对,是对遥远胜利的殷切期望,也是细心翼翼拨开窗帘、透过积有厚厚灰尘的窗户观望大自然时油然而生的欢乐。

其次,安妮善于思考。所以在最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或许是磨难、艰苦带给她的特殊成长吧。那些关于信念、关于梦想、关于欢乐的人生最基本的要素,在她的日记中常被提及或讨论。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年少的安妮很有哲学的思想,就像她对宗教的看法。

最终,我认为《安妮日记》之所以可爱、动人、不沉闷压抑、让读者一阵阵替早逝的安妮惋惜,还因为安妮在日记中细腻地展示了一段不断成长的心灵历程。对我们来说,是读同龄人的文字,尽管我们经历的远远不及安妮的十分之一,可是属于这个年纪的迷茫、坚定,或许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她的处境吧。对已经走过十六岁的成人来说,安妮的清纯、信仰、梦想,都是不经意间就轻易打动了他们的因素。成长过程虽然不一样,可是生活在我们身上烙上的刻印,心痛欢乐,悲伤甜蜜,点点滴滴,都使正在成长和已经长大的人有一种对生命共通的默契,所以我们也会更加惺惺相惜吧。

年轻的生命,成熟的思想,温暖的灵魂。经过文字,经过心灵,直达永恒。

篇24:安妮日记读后感

你大概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吧?少女的日记本该是记载日常的奇思妙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欢乐的“流水帐”是青春期的文笔产品。却同样是日记,她的便多了一分沉痛的悲哀,但蕴涵其中更多的是令人怜惜与尊重的情感。

初读[安妮日记],便觉得安妮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她的日记中并没有任何华彩藻饰,挚扑的言语中透露出早熟的气息,她在用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感染着读者,这便是青春的魅力。她在日记中描述的生活仿佛是我亲身经历的一般,感同身受,我触到了战争的可怕,生活的艰辛,同类的凄惨……这不是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仅有十几岁的小孩怎能承受的住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书一页一页的翻过,心中的痛不断牵扯——安妮的坚强,安妮的乐观,安妮的活力抚平了我心中沉积的痛。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幼芽在密室中茁壮成长。

生活在与世隔绝,不见天日的密室中,处处不尽人意。因为战争的胁迫,在断粮的日子中,只能吃着土豆,而最不能忍受的是行动受阻,总要细心翼翼,生怕发出响声被打扫办公旧楼的清洁工发现——这样提心吊胆的生活,对一个生机勃勃的小姑娘来说,比在白天逼着她上床睡觉更无法忍耐。但安妮似乎随时都能找到乐趣,在不能随意活动的日子中,她沉迷于书中。书籍让她得以喘息,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回归现实中去,性格怪僻的牙医杜塞尔先生,她那说话带刺,没有耐心的妈妈,好激动易生气的凡达恩夫妇挑剔着她的不是,她只想从爸爸的眼中找到一丝心灵的安慰,却发现他更爱的是姐姐。那里似乎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感受。可是很幸运,还有彼得——那个在她孩提时代就心生爱意的男孩。她梦见了他,这意味着她对另一个叫彼得的男孩滋生的异常情谊。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个孤单的少年,带着羞怯,走得更近了。在闲暇时,安妮总会走上阁楼,向他倾诉苦水。在日记中,安妮会写下彼得对她说的每一句赞美,并所以喜不自禁。青春中的一切都显得自然。

失去了自由的安妮,犹如折翼的小鸟,透过窗帘后的玻璃张望着蓝天和阳光。她渴望再过一次无拘无束的生活,哪怕仅有一个星期 ,仅有几天,仅有一个晚上——那却只是奢望。应对种种不幸,安妮失望过,但这并不意味着绝望,她总能乐观地想:我们是幸运的,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在别人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时,我们甚至自私地聊着“战后”。战争是如此残酷,当时仰望幸福都变成了一种“自私”的资本。在不幸中,安妮已经发现总还会剩下的美——在阳光中,在自然中,在自我的心里。她用这去寻找欢乐的自我,还有上帝,去找回那些早已失去的平衡。“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从遥远的国度跋涉而来,为了看看世间的阳光降临到那里——虽然现实是残酷的;她从死气的天堂飞身而来,为了闻闻世间的气息降临到那里——即使生活是悲惨的。她不会一天到晚总吟苦难的诗,来寻找梦中遥远的安慰。她深信日益临近她的是完美,是欢乐,是继续幸福和学习的生活。“我很想帮帮你。”她总对彼得说。“可你一向在帮我。”他告诉她,“用你的欢乐。”不管是谁,只要她幸福,她也能令别人幸福。拥有勇气和真诚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的。安妮用她的欢乐传

递着幸福。

她说她要做一个强硬的人,我想她已经成功了,多舛的命运早以压不垮她的肩膀,她用坚强负担起幸福的职责,以蓬勃朝阳的青春扼制命运的喉咙,她用她的笑容向一切的苦难挑战,向全世界宣示着自我的强大。密室中的青春影响了一代也一代的小孩,我祈祷和平,愿战争不再,愿苦难不再,愿天下的小孩能够幸福成长。

篇25:安妮日记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个犹太女孩在德国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期间躲在阁楼上写的一本日记。

她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母亲、姐姐们都很爱她。可是大屠杀的到来毁灭了这一切:无数人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无数人倒在了子弹下,还有无数人被送往了集中营……但那些人并不明白,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这本书,我很感动,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竟然能够在这么十分的情景下写出这么细腻的日记:她渐渐学会思考,沉着和冷静。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安妮用她的笔表达了对的德国纳粹的控诉,也告诉了我们她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和平,祈祷明天的安宁。

在看《安妮日记》的时我会想,安妮如果不是生在那个时代,那么,还会有写这本书的安妮吗?或许,名字叫做安妮的人只会是一个被父母宠溺的幸福女孩,满足地过完一生,可能会做一名记者一位作家,抑或只是一名庸庸碌碌的职员,可是不会在那个恶梦般的地方含恨而终的。

安妮将她的风华正茂献给了黑暗与恐惧,挥洒出了让人震撼的篇章,却是如杜鹃啼血,是用她的寂寞与生命在书写,所以,安妮,请你继续往前走吧,不要回头,因为我们幸福,欢乐,喜欢胡思乱想,有一大堆心事,不吐不快……每一天千篇一律地过着有些枯燥却也无比自然亲切的生活。

安妮,你瘦弱的肩膀背负了那么多,却还没等二八年华的蜡烛点燃,梦想与抱负、生命与亲情便轰然坍塌,是那么不堪一击,却也是那样的坚韧,即便是屠戮也难以消弭掉的沉重。

透过《安妮日记》我看到了她的笑容,我会永远记住她甜美、坚强的笑容!

篇26:安妮日记读后感

看完《安妮日记》,我本来平静的心境变得此起彼伏,仿佛就有热浪在我心中翻滚。

《安妮日记》是由出生在德国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期间写的。安妮一家人和范达恩一家以及一个牙科医生迪塞尔在安妮爸爸办公楼房的“秘密后屋”里面艰难度过了长达两年的避难时光。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整天都可能会有窃贼和空袭警报、飞机轰炸的惊吓,让他们“避难大家庭”里本来文质彬彬的人们都变得敏感、自私并你争我吵。可是在这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恶劣环境里,安妮仍然不屈向上,依旧整天学习,并写日记,和世界大战之前一样,顽强而坚定地生活着。

安妮给自我的日记本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姬蒂,她把日记本“姬蒂”当作朋友,是她能够倾诉的对象。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八个人组成的“避难大家庭”在“秘密后屋”里相处的种种细节,并记录了自我的感受与思考、自我的喜怒与哀乐、自我的梦想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犹太人在纳粹迫害下遭受的苦难和残害,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极度的期盼和渴望。

安妮一向没有被战争、苦难和屈辱击垮,她还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和记者,盼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面施展自我的才能,能为人类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她甚至期望自我即便死后仍然活着。“安妮日记”的后记简介,16岁的安妮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纳粹的魔爪,病死在贝尔森集中营里。可是她的日记本“姬蒂”帮忙她实现了“死后依然活着”的愿望。

我们都和安妮一样期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我们要努力学习、保家卫国,为世界和平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此刻的我们在和平年代里衣食无忧,不愁穿戴不愁吃住的,已经是十分幸福了,所以更应当珍惜此刻的生活,发现生活的精彩与完美。我认为,大家都应当去看看这本书,才会懂得此刻的生活是那么完美、那么欢乐,才会去珍惜我们的生活。

篇27:安妮日记读后感

从古至今,书籍便是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今有“书籍是饥饿的人的一块面包”的名言。作为一位惜书爱书之人,每一天坐在柔和的灯光下,读名家著作,是愉悦的享受,而总众多著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族少女安妮费兰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安妮被迫全家迁至荷兰避难,二战爆发后不久,在朋友的帮忙下他一家人躲进了一间密室,密室成员后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们8人被捕并被关进集中营,最终仅有安妮的爸爸一人生还。其父整理并出版了安妮的日记,即为《安妮的日记》。

这本书描述了许多鲜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个性格活泼的花季少女,她的爸爸谦虚随和,妈妈语言夸张,缺乏理解本事,姐姐内敛端庄,温柔懂事……,性格迥异的8个人,构成了这本日记式小说的主体,更触动我内心的是,让我对生命、对二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的日记燃起了所有人对生命的热情,使人们认识到大屠杀、反犹太主义,也使人们认识到人性内心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为现代业界的精神象征。

《安妮日记》给我带来了太多感悟,对亲情、对友谊、对人生……

畅游书海,愉悦心灵;宁静岁月,唯愿与书香常伴……

篇28: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弗兰克是一个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小姑娘。她在十三岁生日时得到了一个日记本,并在里面记录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安妮在她的日记里写出了纳粹对犹太人的不公,和密室里发生的事情。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已,就并没有放在心上。最近,我也把它翻出来读了一遍,才发现这是一个女孩的亲身经历!安妮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残害,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直到1944年8月4日遭人举报被抓走。安妮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两年,并在密室里度过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时期。她没有埋怨,在日记中把它们写了出来。

安妮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我们能从中感悟到安妮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和热爱学习的人生态度,永远满怀着热情与梦想,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气馁、不屈服。还要学习她善于思考、敢于深刻地剖析自我,正视自我的缺点,也不炫耀自我的优点,不断提升自我的品格。现实生活中,别说是小孩了,大人也未必能做到吧!

愿安妮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伴我们健康成长!

篇29:安妮日记读后感

前段时间,女儿阅读了《安妮日记》。我问她,读后有啥感想,她告诉我故事的大概情节。为了帮忙她进一步理解日记资料,了解人物的精神品格,近期,我和她共同阅读了这本书。

经过我俩共同阅读,我们了解到,《安妮日记》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载了小作者13岁到15岁两年多来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事情真实,情感真切,语言朴实,充分展现了小作者的写作才华和与众不一样的观察视角。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经过小作者的日记记载,真实记录了二战时期战争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所以它不仅仅是当代青少年阅读的经典之作,也是学者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这也成就了这本书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它独有的历史价值。

读完后,我问了女儿几个问题:“你说,安妮会想到以后她的日记会变成书出版吗?为啥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13岁的小女孩有如此的天赋和才华,能够写出这么感人、这么动人、这么有影响力的传世作品?你从安妮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品格?”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和女儿进行了探讨。

作为当时13岁花季少女的安妮,本应当像其他小孩一样过着自由、完美的少年生活,享受着读书、交友、摄影、运动的乐趣,并当时她的家庭还是比较富裕的,爸爸是一名商人,尽管为了躲避战争,他们举家从德国法兰克福搬迁到荷兰阿姆斯特丹他爸爸的公司住地,可是仍然没能逃脱战争对他们的迫害。小安妮只能每一天躲在“密室”里生活,偶尔从朋友的叙述、收音机、窗外的情景中了解到了许多外面世界的消息,了解到战争给犹太人带来的悲惨命运。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很多时候会给我们造成失望、恐惧、甚至会想到死亡,可是安妮却没有,她不但克服了战争给她和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并用读书和写日记的办法来战胜恐惧,表达自我对自由和完美生活的向往。

日记中这样写到:“只要我还活着,能从布满灰尘的旧窗帘缝里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趣味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我的梦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完美的……”很难想向,这样的语言出自一个13岁的小女孩的笔下。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小作者坚持写了158篇日记,能够想象,那个年代被战争迫害的少年肯定不止安妮一个,可是为啥仅有安妮会想到用读书来鼓起信念?用日记来表达向往?

我们常说,“作家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写不出感人的作品。这是小作者被当时的生存环境“逼”出来的。可贵的是,小作者不但没有被当时暗无天日的环境吓倒,对未来失去信心,而是以乐观向上、坚定完美的心态,以少年的朝气和勇气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和向往,这是安妮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坚强性格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素质所决定的。她把吉蒂当作自我心灵对话的对象,用笔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和对战争的愤怒、对犹太人命运的担忧、对躲藏生活的观察和体悟,这是小作者的过人和伟大之处。与其说,这本书的成功,是来自于小作者精心的叙述和描述;不如说,是来自于小作者两年多来的坚持不懈和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坚定信念。这就是《安妮日记》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今日的小学们应当从安妮身上学到的完美精神品格。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这是诗人顾城的诗。《安妮日记》同样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尽管身在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可是在你的内心要充满对光明的渴望,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这本书不是对黑暗的绝望,而是对光明的向往,是那个年代的安妮、更是一代安妮人向世界发出的宣言。让我们共同向安妮学习!

篇30:安妮日记读后感

去年暑假里,我阅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个犹太女孩在德国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期间,和家人躲避在一处阁楼上写的一本日记。日记中比较详细、生动的记录了当时躲避在阁楼上的两家人的生活情形。

安妮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母亲、姐姐们都爱她。可是大屠杀的到来毁灭了一切:无数人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庭,无数人倒在了子弹下,还有无数人被送往了集中营……可是那些人并不明白,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感动。安妮在那个狭小的、完全封闭的密室里依然坚持看书、学习,不断汲取知识。想想自我,拥有这么自由舒适的环境,还不明白珍惜时间,自觉学习,简直太不应当了。

第二个感受是惋惜。安妮她聪明,善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竟能够写出这么细腻的日记,原本能够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却被可恶的德国纳粹党关押在集中营,最终因瘟疫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第三个感受是疑惑,我不理解同是德国人,为啥不能和平共处?为啥那些德国官兵要把犹太人赶尽杀绝?我问了母亲,她告诉我,犹太人是德国的一个民族,他们就像美国人所歧视的黑人一样。那时,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政党,为了自我的利益,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并想方设法大肆屠杀犹太人,我再一次看到了战争的血腥。

幸运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愿和平之神永驻人间,让所有的人幸福、安宁地生活。

【小编简评】

安妮日记读后感 优选3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 搜索更多其他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

【网友评价】

好厉害!

推荐站内搜索:600字周记、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黑龙江高考答案、七一讲话心得体会2021、北京成人高考网、自考专业查询、辽宁考试网成绩查询、教师资格证准考证怎么打印、辽东学院成绩查询、河北八省联考成绩查询、

安妮日记读后感 优选30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安妮日记读后感 优选30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090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