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学习要点(精选16篇)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1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爸爸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爸爸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爸爸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小孩,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进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也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也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怎样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比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强化了管理,也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也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简介
本文作者杨振宁,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以后也多次获科学技术奖。
杨振宁为中国为世界的学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简介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简介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他这类杰出人物也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啥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教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给下列汉字注音
鞠( ) 瘁( )勋( ) 氢( )
聘( ) 垠( )萦( ) 挚( )
殷( ) 凛( )铤( ) 撑( )
二、词
1、解释词语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自己不会写的或者比较生疏的,把它们记下来,作为自己日常积累的一部分。
三、学习本文内容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啥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啥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5、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啥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旗帜、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6、为啥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简介?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百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简介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也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简介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也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四、问题探索。
1、学完本文后,同学们觉得邓稼先有哪些打动自己的地方,请把它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中考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朴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民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1、(1)给红色字注音
哥廷根( ) 妇孺皆知( ) 难堪( )
(2)结合句意解释词语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2、这是一篇关于邓稼先的人物传记,然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奥本海默,其用意何在?
————————————————————————————————
3、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邓稼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
4、这段文字的结构关系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5、邓稼先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其根本原因是啥?(用原文回答)
————————————————————————————————————————
{考点}:阅读的综合能力
[分析]:1、答案:
(1) tíng rú kān
(2)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指人的才干、锐气全部显露在外面,多指人有傲气,好表现自己
2、答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答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心胸开阔。
4、答案:b
5、答案:选文最后一句话,就略作改动。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2
《邓稼先》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爸爸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爸爸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爸爸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小孩,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进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也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也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怎样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比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强化了管理,也给作业 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也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简介
本文作者杨振宁,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以后也多次获科学技术奖。
杨振宁为中国为世界的学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简介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简介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他这类杰出人物也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啥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教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给下列汉字注音
鞠( ) 瘁( )勋( ) 氢( )
聘( ) 垠( )萦( ) 挚( )
殷( ) 凛( )铤( ) 撑( )
二、词
1、解释词语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自己不会写的或者比较生疏的,把它们记下来,作为自己日常积累的一部分。
三、学习本文内容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啥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啥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5、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啥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旗帜、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6、为啥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简介?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百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简介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也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简介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也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四、问题探索。
1、学完本文后,同学们觉得邓稼先有哪些打动自己的地方,请把它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中考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朴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民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1、(1)给红色字注音
哥廷根( ) 妇孺皆知( ) 难堪( )
(2)结合句意解释词语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2、这是一篇关于邓稼先的人物传记,然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奥本海默,其用意何在?
————————————————————————————————
3、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邓稼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
4、这段文字的结构关系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5、邓稼先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其根本原因是啥?(用原文回答)
————————————————————————————————————————
{考点}:阅读的综合能力
[分析]:1、答案:
(1) tíng rú kān
(2)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指人的才干、锐气全部显露在外面,多指人有傲气,好表现自己
2、答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答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心胸开阔。
4、答案:B
5、答案:选文最后一句话,就略作改动。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3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邓稼先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办法:引导 讨论 理解
教学资料:网络下载有关邓稼先的资料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妈妈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
完成课后题1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4
邓稼先
教学目标 :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 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 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 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品味研究
1. 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a.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b. 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2.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 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啥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d. 作者在叙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时,为啥要提到奥本海默?
全班讨论,教师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质不同;也能肯定他们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
e. 小结:
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这就使第九、第十两小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饱含赞美深情,富有感染力。
3. 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五.巩固拓展
1.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5
教学目标
认 知
1.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表现。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万英雄人物的生活准则,也是少先队队礼的含义。
情 感
敬佩邓稼先等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模人物。
行 为
1.搜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先进事例。
2.敬好队礼。
3.从小处开始,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板书设计
邓稼先 (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 服从祖国
(博士)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需要,为人
(科学家)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 民建功立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业,无私奉
献自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教学过程
一、运用直观 引入新课
1.出示投影10-1-1(原子弹爆炸图)。并用录音配上音响效果(爆炸声,人们欢呼声);有条件的也可用原子弹爆炸的录像。
2.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今天要简介的是为这项事业的成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3.出示投影10-1-2(邓稼先像),简介人物:邓稼先(板书),(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板书),抗日战争期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板书并解释博士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时,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国。回国后,接受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原子弹(板书)是一种核武器,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炸弹。这种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5)美国曾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过,对促使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氢弹(板书)也是一种核武器,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离不开邓稼先的心血,所以,人们称邓像先为“两弹元勋”。
4.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解释元勋——元,是第一的意思;勋,是功劳、功勋。元勋即立下第一位大功的人。)
二、学习课文 晓之以理
1.读第1节。联系课文,结合教师对邓稼先的简介,说说从啥地方看出邓稼先十分热爱祖国?
(①立志: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
②行为:邓稼先在美国已获博士学位,他可以很容易在美国立足,条件好,待遇高,但他一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便欣然回国。欣然——很愉悦的意思。这说明他自觉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
2.读第2小节,邓稼先在1958年初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为啥说,这项工作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美国在1945年就使用了原子弹,而XX年后的中国还未研制成原子弹,说明,中国国防落后了,“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的威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提出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要造出我们的原子弹。毛泽东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中国应有自己的核武器,使中国国防走向现代化。)
板书:服从祖国的需要。
3.邓稼先接受这项任务对个人来说,需要付出啥代价?
(核武器研究是国家高级机密,不能让外国人知道,要绝对保密,所以参加研制的人员,对家属亲人不能说,必须离开温馨的家庭,还要隐姓埋名即不在公众场合出头露面、暴露身份,不能著书立说,不能公开发表文章,不能出国交流。而著书立说,作学术报告,出国考察等等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名有利的事。为了祖国的利益,邓稼先放弃了这些个人利益,这是爱国胜过爱自己,把国家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的崇高精神。)
4.读第3小节,师参照教参,讲述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过程和成果。
板书——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和战友们进行了顽强的技术攻坚战:
①在毫无资料的情况下,描绘出原子弹的轮廓。
②在艰苦的数据验证中,解决了原子弹的理论推导。
③在极艰苦的贫困、边缘山区,极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1964年10月18日,在我国大西北罗布泊,邓稼先亲自指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在试验场上,一个橙红色的火球冉冉升起,天崩地裂的惊雷滚过长空,接着蘑菇云遮天蔽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特大喜讯传遍全国各个角落,传遍全世界各地。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但美国和苏联已经相继爆炸了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的氢弹。
中国不能落后,中国必须急起直追。于是,邓稼先随即,再一次离开那正需要他照顾的家庭,回到核武器试验的基地,马不停蹄地率领战友们投入了氢弹的试验。1967年6月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一消息也一次震惊了世界。
目前,世界上能制造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等极少数国家。同这些国家相比。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我国只用了2年多。这是邓稼先和他的助手们为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勋。
(板书:为人民建功立业)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拥有少量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我们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通过谈判早日达成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以及最终彻底消灭核武器目的。
5.读课文第4小节。为啥魁梧健壮的邓稼先会病倒了?
(①自然环境的恶劣②长期工作的劳累③核试验对人体有影响。)
6.读读《想和做》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话:“我们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人民”。看看邓稼先临终前的表现,谈谈自己体会。
(邓稼先为了向党和人民作最后的贡献,拒用昂贵的令人嗜睡的药物,以便使大脑清醒。用最后的心血给党中央写了关于发展现代化国防的建议书。这说明,邓稼先“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了人民。”)
板书:无私奉献自己。
7.归纳:邓稼先服从祖国需要,为人民建功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他真正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板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8.读课文5,6小节。“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切,指哪些?
(个人的收入,个人的家庭,个人的名利,个人的地位……)
“无条件”也指啥?
(不计较个人的收入,不计较长期离开家庭,不计较个人的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地位,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
9.说说队礼的含义。
(队礼五指并拢表示五爱,高举过头,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每天敬队礼时,就要想到学习英雄们,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三、举一反三 加深认识
1.其实,在我们伟大的国家里,有着千千万万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雄人物。能举例说说吗?
2.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教师补充讲述教参中李国安、吴天祥等人的事迹。
3.请学生在听了李国安、吴天祥的事迹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4.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千万万英雄的生活准则,也应该成为我们少先队员的生活准则。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做起呢?
5.对,我们要从小处做起,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6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体会爱心有这样一位特别的妈妈。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妈妈带着上婴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妈妈告诉小孩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也用这盆腔水去喂猪。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母亲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啥?”“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后来母亲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不喝”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母亲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小孩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小孩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妈妈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啥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挑剔( ) 晶莹( ) 鄙夷( )2.本文记叙的事件是啥?3.为啥说本文写的这位妈妈“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4.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么样的性格特点?5.“爱心”的含义是啥?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啥?7.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作能Lenovo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8.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啥?参考答案:1.hé tī jīng bǐ 2.一位妈妈带着小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体验没有水的感觉。3.现实生活中父母大多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妈妈却带着女儿到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4.语言描写,天真、幼雅。 5.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6.①教育父母要给小孩以磨炼。②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③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7.《社戏》《家乡》 8.路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①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②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③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到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也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到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也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也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也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选自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17.在原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李叔同先生外貌的语句。
18.作者用“温而厉”来形容李先生的外貌,这“温而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19.对第一段中“端坐”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端坐”,表明李先生对学生们的做法的不满意,用“端坐”来警告他们。
b.②③处“端坐”体现学生看到这情形很害怕,所以“端坐”。
c.①②③处“端坐”都表示了师生的自觉。
d.预备铃响,李先生就早已“端坐”在讲台上。这①处“端坐”表现了李先生的工作态度的认真,而②③处,则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20.第二段写了李叔同先生与学生交往的几件事,下列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a.李先生不责备学生,是因为这些小事,用不着大声批评。
b.上课不批评,只是怕影响课堂气氛,并非姑息,而是要下课严惩。
c.批评时是“轻而严肃的”,体现出李先生对这些事情很重视,但是呢以“礼”和“理”服人。
d.李先生脾气很好,不怎么跟学生计较。
21.李先生对犯错误的同学都很“和气”,还“鞠躬”,然后“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这体现了李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办法是
a.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b.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不斤斤计较。
d.严格要求,坚决禁止。
22.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体现了李叔同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7
建省南平市第五中学 吴 云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两弹元勋”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还十分注重办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改革应大力提倡的一种做法。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情感方面:感受邓稼先在崇高民族理想的追求中所呈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体会民族文化对人的滋养、孕育作用,激励同学们要树立个人追求的目标,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中国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背景,并引入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物之一……邓稼先
二、研读文本
1、重点研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
强调对比手法,对比的要点,对比的用意,对比的结论等,学习以对比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
学会归纳总结,找关键句
2、重点研读“我不能走”部分
分析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啥?
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么样理解“我不能走”这句话的。
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以及在文中的内涵。
三、回顾导语
在中国人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历史大背景中,在大西北蓬断草枯的自热背景中,在与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性格对比中,中国两弹元勋的崇高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四、整体感悟
1、当作者得知中国是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原子弹时,为何热泪盈眶,为何说“民族感情”,“友情”,我始终想不明白?你能想明白吗?
2、作者为何用如此多的篇幅凸现邓稼先的个性品质?(结合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一文)
五、作业
1、写读后感,说说我们得到的启示。
2、课外阅读杨振宁的《爸爸和我》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9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0xx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解释词语,并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词:见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三、分析理解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啥精神?
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啥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四、作业:
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啥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本段的作用?
3.默读第三部分,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并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五、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也连成一个整体。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10
一、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厂解邓稼先伟大的一生及卓越的贡献。
2.明确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示:作者着重选取那些能够充分揭示人物精神境界的典型事例,集中表现了邓稼先忠于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将自己的事业同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执着追求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事誉中外的科学家的由衷敬佩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介的作用。
作者力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来反映人物的典型事迹,这样使得人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进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
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二、课前预习
1. 作者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1922~ ):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他的理论知识得益于杨武之。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密的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2.参考资料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曾任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1948年赴美国留学,获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9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术秘书,为中国核理论做了开创性的贡献。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党派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历任第九研究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奋斗了二十八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上述研究工作的主要参加者,他曾获得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三、课学教学
1.生字学习
1)。字音
元勋(xūn) 鲜(xiǎn)为人知 鞠(jū)躬尽瘁(cuì)
孕(yùn)育 罗布泊(pō) (xiòng) 黯(àn)
曛(xūn) 铤(tǐng)
2).形近字
2.词语积累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一般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元勋:立大功的人。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瘁,过度劳累。已停止。
当之无愧:指承当荣誉时无羞愧之感。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喻,明白;晓,知道,明白。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仰慕:敬仰思慕。
3.文章结构
两弹元勋――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真诚坦白 忠厚朴实
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脊梁 真诚对友
我不能走――奋不顾身 热血尤殷
3.要点详析
精选生活横断面表现人物。一个人的一生是难以用短小的文章来记载
4.释疑解难
一般的回忆录,仅仅是迫叙本人或他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而本文把邓稼先的生平放在了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中来描写、评价。文章的开头,概述了中国一百年的屈辱历史,既唤起读者对历史的沉思,也突出邓稼先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邓稼先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60年代,中国上空连续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所产生的耀眼的蘑菇云,为新国、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位,结束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邓稼先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把祖国民族的命运和邓稼先联系起来,也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5.写作特色
(1)文章将邓稼先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生平及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这种结合方式使文章具有了一种恢宏的气势,一种波澜壮阔的美感。
(2)以回忆性的手法结构全文读起来亲切,具有真实感。作者并没有完全按照邓稼先的生平先后顺序来写,而是突出与邓稼先的品质有关的事件来写,这样人物的形象就比较鲜明。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者(tuò)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C.热泪盈眶(kuāng) 说服(shuì)
D.傍徨(huáng) 挚友(chì)
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可歌可泣 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 ②任人宰割 ③家喻户晓 ④鲜为人知 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家喻刻晓 ⑤可歌可泣
D.①可歌可泣 ②家喻户晓 ③任人宰割 ④鲜为人知 ⑤当之无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备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榜徨,没有矛盾。
(二)、1.给加点字注音。
开拓( ) 元勋( )
氢弹( ) 至死不懈( )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忠厚朴实 锋芒必露 当之无愧
B.仰慕 暑名 阔别 颤抖
C.难堪 大厦 筹划 呼萧
D.马革裹尸 蓬断草枯 任人宰割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1)彷徨:
(2)奠基:
(3)家喻户晓:
(4)鲜为人知:
(5)元勋:
(6)庆幸:
(三)、阅读理解
回忆我的妈妈(节选)
朱德
(一)
妈妈是个好劳动。从我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妈妈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莱,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妈妈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妈妈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妈妈劳动。这个时期妈妈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选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
。
2.“妈妈这样地整日劳碌着”一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啥?请在正确答案的括号内画“√”(多项选择)
A.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 )
B.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 )
C.妈妈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 )
D.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
E.常见妈妈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 )
3.“妈妈这样地整日劳碌着”一句,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4.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中心是( )
A.表现妈妈勤快、能干、健壮。
B.反映这个时期妈妈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C.写妈妈整日劳碌着,作者很自然地帮她的忙。
D.写妈妈的勤劳及对作者的影响。
5.选文第二段文字是以 人称记叙的。
6.第二段文字的记叙顺序是 ( )
A.顺序 B.倒叙
(二)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①;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②;次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也要有稳健的③。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爸爸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江
我爸爸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选项是 ( )
A.①见地 ②直觉 ③判断
B.①直觉 ②见地 ③判断
C.①判断 ②见地 ③直觉
2.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爸爸口中学到的一首歌的目的是 ( )
A.有一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传”,要“我”给他提建议,于是“我”建议他采用这首歌作背景音乐。
B.这首歌是“我”爸爸所喜欢的,他一生都喜欢,所以我也喜欢这首歌,故在此引用。
C.作者用这首歌来歌颂邓稼先的那种献身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为中国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D.作者觉得行文太枯燥,加上一首歌,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
3.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B.“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短短的一句话,却表达了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C.“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在这里的含义是问题出现得太多,大家无法解决的意思。
D.“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理论的怀疑态度。
答案:
(一)、1.B 2.A 3.C
(二)、2.D
(三)、(一)1.妈妈是个好劳力 2.A、C、D 3.过渡 4.D 5.第一 6.A (二)1.B 2.C 3.B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11
教学设想:
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教师应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传记文学的渊源和特点。
文章的作者是文章主人公的好友,是—位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知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作者站在友人的立场上,通过特殊的视角,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教师应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文章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刻画。人物,既增强了作品的人文底蕴,也突出了人物的人格魅力,深得以史绘人、以人勾史的人物传记之奥妙,是传记文学优秀艺术特色的传承。教师不妨与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联系,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与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简介—位伟大科学家的作品。
(学生课堂自读)
二、教师设问导读
1.从教材第注解我们能体会些啥?
提示:—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故事—: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小孩我是不能管了。”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故事二: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制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2.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
提示: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
3。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作出了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些评价下面还隐含着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此题设计旨在探究话外之意、文外之情,是延展性思维训练。)
4.第四部分结束一句的讨论、探究。
“事后我追想自己为啥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故事三: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结合故事二:除了句中所写的自豪与骄傲,是否有敬佩、悲哀、伤痛等情感呢?
5.阅读、分析教材中两处引文,讨论其用意。
6.总括邓稼先生平,结束教学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1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去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
二、人物简介
1.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2.邓稼先简介(略)
三、教读课文
放朗读录音,突出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扫除文字障碍(略)
老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分组讨论,课文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也怎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提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
提示:(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试想,中国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战争的失败,列强的人侵掠夺,都是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落后,被动挨打。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府强大了,国力增强了,科技是否领先则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而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第一部分,是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作必要铺垫,放在开头,不能移动。第二部分从邓稼先出生到逝世,总体简介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下文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第三、四、五部分,分别认为人品格、工作风格和献身精神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展开。同时这三部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有逐渐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调换。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地引出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文章中心得到全面体现。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独特而周全,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送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类似的质疑,逐渐把课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细,让学生的理解也更准确,记忆更牢固。如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思维力量,也可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到主要问题之上。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然后自己再组织语言,说说你所认识的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
选择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地跟读体会。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办法,细读体味。
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描写和他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语言,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
第三部分为啥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提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呢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呢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啥要安排此环节?
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是文章结尾处不知自己落泪是为民族感情,还是为邓稼先,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办法,归纳语言特色。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歌词和诗文都是整齐规章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
对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语言多处用到修辞办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此外,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
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三、总结扩展
总结略。
扩展: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13
邓稼先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一:导入 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如下: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 2月13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文体简介:关于本问: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三、订正词语:
热泪盈眶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彷徨 殷红 殷切 鲜红 鲜为人知
宰割 元勋 诞生 署名 挚友 奠基 难堪 妇孺皆知 孕育 签字 马革裹尸 颤抖 谣言 截然不同 筹划 邓稼先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语出诸葛亮《出师表》,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成语积累: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四、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 3.简单叙述六个部分的内容
一、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二、简单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四、作者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热泪满眶。为邓稼先而骄傲。
五、举例具体述写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
六、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一历史背景;二生平简介;三人物对比;四感情震荡;五沙漠创业;六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五、整体把握: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 ―――――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六、学习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一部分:展示历史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人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妈妈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看图片:
问题:在写邓稼先之前,为啥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作者在这里是要展现人物生活的历史背景,让邓稼先这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处于厚重的历史之中,突出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表达出一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
学习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图片:
问题:用“两弹”元勋作本部分的小标题,有何作用?
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问题1:看课文,说一说,邓稼先有啥性格特点?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不要引人注目的、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问题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问题3:“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问题4:为啥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一个锋芒毕露; 一个忠厚朴实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相当 国籍 文化背景 性格不同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善于辞令 是个复杂的人 邓稼先:最不引人注意、忠厚朴实 “纯”
问题:为啥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学习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学习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含义: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七、朗读本文揭示邓稼先工作环境和高尚品格的段落——体味:
1、《吊古战场文》悲壮惨烈, 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
2、排比:艰险的环境;过人的胆识;由衷的敬佩。
3、“我不能走”: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高尚品格
4、五四歌词:振光中华的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
问题1: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2、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问题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也要有稳健 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学习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问题1“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八、小标题所标示的含义
两弹元勋——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我不能走——形象地展示了邓稼先那“碎首黄尘燕然勒功”的一腔热血。
永恒的骄傲——气势磅礴,对邓稼先一生作了最恰当的评价。
归纳写作手法:
1、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小中见大
2、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鲜为人知
三是以小见大
3、扩展思考:本文除了运用大量的褒义词表达作者感情外,在语言上还有哪些特色?
排比句的运用: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短句的结合: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的表达效果
九、用一句话谈谈
邓稼先 带给你的—— 心灵的震撼!生命的感悟?人生的启迪……。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啥样的人?
十、小结: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一、布置作业 :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14
邓 稼 先
省锡中 浦健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遵循“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一原则,学生先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思想内容,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阅读见解;再在小组里选读、交流、质疑,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最后,朗读文章,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 ]
1、自读课文,查资料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熟读课文,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有条件的可以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教师: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教师指导:概括文段的内容可以用下列形式A.用文段的中心句;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连缀成句子;C.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组讨论: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的中心内容关系并不紧密,能否去掉?
明确要点:A.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B.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
三、研读探究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段,反复朗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第五小节,第六部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通过找抒情的语段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办法最简单、最直接,学生最易掌握,此教学环节不但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而且教会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
2、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
辨: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析:记叙语段和议论、抒情语段内容上有啥联系?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有啥好处?
悟: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四、巩固拓展
1、讨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练笔:叙述你所知道的邓稼先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结合课文后思考练习进一步阅读课文。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15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妈妈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
1、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
一. 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啥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进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啥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啥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啥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也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 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朴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婴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也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
课后练习:三、四
《邓稼先》学习要点 篇16
11课《邓稼先》
教学目标 :
1、 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
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相,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在班上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三、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 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 简单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 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 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 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 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四、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啥联系?
五、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啥?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六、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
第二课时
一、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啥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二、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啥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简介?
三、为啥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四、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啥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啥?
五、为啥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
(见课后练习一 3 )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
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请举例证明。
(见课后练习二)(句式多变,句式整齐)
推荐站内搜索:成人学位英语考试成绩查询、自考成绩查询系统、北京二本大学分数线、重庆自考成绩查询、文学常识题库、成人高考分数查询、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考试试题网、四川人事考试网成绩查询、诗歌《在阳光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