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通用12篇)认识除法(通用12篇)认识除法(通用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认识除法(通用12篇)

认识除法(通用12篇)

认识除法 篇1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第9、10页教学目标 :根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正确写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啥时候该用除法。教学重、难点:应用乘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图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除法,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18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18÷3=6     答:可以分成6份。2、有12个iPhone,每4个一盘,可以放几盘?12÷4=(   )二、动手摆一摆,再填空:1、15个☆,每5个摆一堆,可以摆几堆?15÷(   )=(   )2、24个△,每6个分一组,可以分几组?24÷(   )=(   )3、18个□,平均分成3堆,每堆有多少个?(   )÷(   )=(   )三、练习题:1、有10块砖,每人搬2块,(   )人能搬完?10÷(   )=(   )2、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个筐里放(   )个?9÷(   )=(   )3、读除法算式,再说出被除数、除数、商各是多少?8÷4=2    15÷3=5    24÷6=44、先用○摆一摆,再写算式。(1)10个○,每5个一份,分成了(   )份?(   )÷(   )=(   )(2)把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个?(   )÷(   )=(   )作业 :第10页第5、6、7题。

认识除法 篇2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第9、10页教学目标 :根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正确写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啥时候该用除法。教学重、难点:应用乘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图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除法,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18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18÷3=6     答:可以分成6份。2、有12个iPhone,每4个一盘,可以放几盘?12÷4=(   )二、动手摆一摆,再填空:1、15个☆,每5个摆一堆,可以摆几堆?15÷(   )=(   )2、24个△,每6个分一组,可以分几组?24÷(   )=(   )3、18个□,平均分成3堆,每堆有多少个?(   )÷(   )=(   )三、练习题:1、有10块砖,每人搬2块,(   )人能搬完?10÷(   )=(   )2、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个筐里放(   )个?9÷(   )=(   )3、读除法算式,再说出被除数、除数、商各是多少?8÷4=2    15÷3=5    24÷6=44、先用○摆一摆,再写算式。(1)10个○,每5个一份,分成了(   )份?(   )÷(   )=(   )(2)把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个?(   )÷(   )=(   )作业 :第10页第5、6、7题。

认识除法 篇3

  课题:分一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学具,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办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重点与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体会“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这种平均分的办法。课前准备:挂图、圆片、小棒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孩子玩一个游戏。这里有6个○,现在请你把这6个○分成几堆,可以怎么样分?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认识平均分)。                                                      活动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活动四: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1.组织学生小组比赛。  2.汇报交流。 展示:操作的结果。 采访:分法最多的组,你们是怎么合作的?是怎么分的? 3.认识“平均分”。 谈话:每张纸条上都是6个○,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现在,我们再继续把这些纸条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 提问:你是怎么样分的?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讲述:像这样每份都是2 个,或者每份都是3 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完成“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啥是平均分了吗?茄子博士也想考考大家,大家愿意接受吗? 出示题目:把8 个桃子平均分,可以怎么样分? 5.探求平均分的办法。  谈话:瞧,老师给小孩子们带来了啥? 出示:挂有8 个桃子的树。问题:如果每个小孩子分2 个,可以分给几个小孩子? 小结:8 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 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 个小孩子,一共分了这样的4 份,就是分给了4 个小孩子。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平均分。 1.第31 页“试一试”。 学生读要求,问:有没有困难?        2.完成“想想做做”第2 题。 先看图,想一想要我们怎么样圈?        3.“想想做做”第3 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要求。         今天,你在这堂数学课上有些啥收获?            要求:给学生三分钟,请同桌两个人合作,先用圆片分一分再用水彩笔把分的结果写在纸条上,每张纸条上写一个结果。 比一比,哪组分的办法最多!        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题中的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动手试一试:用圆片摆一摆。 集体交流,展示并说一说: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小组交流讨论,用圆片摆一摆。指明学生到前面分一分。  学生动手练习,并填空。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圈一圈,并填空。  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用了啥办法分的。                             通过把6个“○”的不同分法分类,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学生用8个“○”平均分,分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通过各人不同分法的交流,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按要求“每2个一份地分”,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这种平均分的办法。      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平均分的活动,进一步体会“每几个一份”这种平均分的过程。                              课题:分一分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学具,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重点与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体会“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这种平均分的办法。课前准备:挂图、圆片、小棒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例题(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 创设情境:有一天,猴哥哥、猴弟弟一块儿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桃子? 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最公平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8 个桃子平均分给2 个小猴。   提问:这样每只小猴可以分得几个桃子呢?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 个桃子。                    通过分桃子这个情境中“分得公平”这个要求,学生自然地想到“把8 个桃子平均分给2 个小猴”,进而进入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  活动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2.说一说,演一演。 3.引导学生比较归纳。 比较:分的办法不一样,想一想,分的过程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分的过程是每份同样多,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几个几个地分。) 小结:不管是一个一个分,还是几个几个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把8 个桃平均分给2 只小猴,每只小猴4 个。     用圆片代替桃子,想办法分一分,注意:要平均分。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这些办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 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 个,直到每只小猴4 个;先每只小猴2 个,再每只小猴2 个;先每只小猴3 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 个……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虽然分法可能不同,但分的过程是每份同样多,有助于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狗母亲分骨头。(“试一试”改编) (1)讲述:小猴吃完桃子后,高高兴兴地下山玩了。半路上,正好遇见黑狗、白狗、花狗3 只狗母亲在商量事情。原来3 只狗母亲各获得12 根骨头。黑狗母亲有2 个小孩,白狗母亲有3 个小孩,花狗母亲有4 个小孩。你们愿意帮3 只狗母亲把骨头平均分给他们的小孩吗? (2)出示填空题。 ①把1 2 根骨头平均分给2 只小狗,每只根。 ②把1 2 根骨头平均分给3 只小狗,每只根。 ③把1 2 根骨头平均分给4 只小狗,每只根。 2.第33 页“想想做做”第1 题。                   (3)分一分、填一填。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骨头,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分一分,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反馈。    读懂要求,思考准备怎么样解决。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把习题编成童话,提高了学生操作的兴趣,增加了情趣,同时,通过3次分的过程,增强学生“分”的体验,掌握“分”的办法。 通过三次“圈一圈”和开放的分练写本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均分成几份”的体验。活动四: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今天,你在这堂数学课上有些啥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活动五: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1.谈话:老师这里有1 6 本练习本,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平均分成几份,看看你们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可以先用小棒代替分一分,再把分的结果画在纸上。遇到困难可以请教你信赖的同学和老师。  (交流和讨论:注意询问为啥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呢?) 2.在我们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说一说是怎么样分的? 课题:分一分

  第3课时

  教学目标: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办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重点与难点:通过平均分的两种操作办法,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课前准备:挂图、圆片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么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有啥地方是相同的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两个学生上黑板操作)             通过两种不同要求的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境。 出示:12枝铅笔。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老师为了奖励上课认真的同学,特意准备了一些铅笔。数一数有几枝? 3.自主探索。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1)提问:说说你是怎么样分的? (2)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有意识地分成两类。 (3)谈话: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分对了,但他们也是怎么想的呢? (4)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分的过程却可能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 (5)谈话:看一看你的分法,是不是符合要求? 6.展示后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办法,最后结果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2.明确要求。 (1)提问: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么样分? (2)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新课标第一网 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操作办法,获得同样的结果,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注重操作的体验和对操作结果的观察。              注重操作的体验和对操作结果的观察、提升。活动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4题。(1)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2.“想想做做”第5题。 (1)谈话:图中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平均分的话,可以怎么样分呢? 3.“想想做做”第6题。 (1)提问:图上画了啥?兔子是怎么样分的?鸡是怎么样分的呢?(注意两种分法) (2)独立完成填空。 (3)小组交流并订正。  (2)独立完成填空。    (2)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和同桌交流。在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不同素材的图,由扶到放,加深对“平均分”两种情况的认识。初步体会“合”与“分”之间既相对也相关联。活动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在这堂数学课上有些啥收获?   课题:练习四(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能用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重点与难点: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课前准备  若干个圆片,小棒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练习四第1题 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1)分一分,写算式。(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对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列出的不同除法算式的比较,体会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练习四第2、3题 看图并填空。  出示:完成第39页第2、3题(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根据对一副图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练习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练习四第4、5、6题  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再填括号里填数,再填算式练习四第5题。仔细观察图,再填算式练习四第6题  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再填括号里填数,再填算式填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第40页第6题。  新课标第一网 课题:练习四(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办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看图会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重点与难点: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课前准备  若干个圆片,小棒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1、审题分析,写算式。

  2、观察第7题,你发现了啥?

  3、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a读题,理解题意。

  b独立列式

  c讨论分析      

  本活动根据不同的要求写出不同的算式。弄清每个算式表示的实际含义,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活动二、解决练习四第8题。

  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

  思考:为啥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啥发现?     活动三:应用乘、除法的意义

  解决实际问题。(第9题)

  创设情境,讲述故事,。

  活动四: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小孩子,今天这节课你有啥收获?

  同桌讨论交流,在书上列出算式  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也对也多。 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热情。课题:认识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重点与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课前准备  若干个圆片,小棒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孩子,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啥?

  (2)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么样想到的?

  (3)教学除法算式

  ①讲述:6个小孩子,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孩子,先写6,再写÷(简介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么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②简介除法算式的读法。

  ③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啥?

  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 、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

  (1)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啥?[板书:6枝铅笔 3人 每人枝]

  ①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

  ②简介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     15÷3=5    24÷6=4

  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啥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孩子,今天我们学习了啥内容?你们用啥办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啥意思? 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啥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啥数,这个数是用啥办法得到的。 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分的平均分的活动,并抽象出除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除号,指导读法、写法。 练习从“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实际意义。

认识除法 篇4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进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简介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 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还能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例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期间我刻意安排一些学习困难生,让他们反馈学习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就让大家一起帮助纠正,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

认识除法 篇5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啥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办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办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啥意思,整个算式表示啥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强化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明晰、完善。

认识除法 篇6

  教材分析:本节课要学习除法的意义(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先写被分的总数,接着写“÷”,再写要分的份数,然后在“=”的后面写出平均分的结果);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结合前面大量的平均分的活动,了解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通过这个过程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教学内容教材38页“分香蕉”师徒课4技能目标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过程办法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鱼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情感态度小组同学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学会用除法表示等分,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弄清除法的意义。课前准备每人20根小棒教学环节教学过程预计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旧知听算式写答案。 乘法口诀的练习图例教学 1、导入:大家看今天我带来了啥?[出示香蕉] 每天看关大家饭后都有东西吃徐老师和胡老师也很想吃,所以今天我特意买了些香蕉打算中午吃。大家想想这些香蕉怎么分,每位老师能分到几根?(先干啥再干啥)通过复述这件事,理清题意,并题出数学问题?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多少?[板书课题及题目]2、动手分一分:同学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 分好反馈,说说你是怎么分的。12表示啥意思,2也是啥意思?3、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把12根香蕉分成2分,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师把除法算式补完整]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下面我们一起来记这个新学习的数学符号除以。学生说说怎么记。12在这里是被分的,所以我们叫他被除数,[板书: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板书除数] 写除法算式时先写被分的总数,接着写“÷”,再写要分的份数,然后在“=”的后面写出平均分的结果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也写一个除法算式。4、试一试:一人6根啊,买多了饭刚吃饱哪吃的了这么多啊,这样吧,今天梅老师也在我们班听课,那帮他也分一份吧,谁会分,先用小棒分。再请同学上来分,分给梅老师。改题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分多少?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小结: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香蕉怎么分。 审题 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边分边说12表示总数,2表示平均分的数 12÷2=6(根) 学生分小棒 巩固练习出示18根小棒图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动手分,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平均分2分: 18÷2=9平均分3分: 18÷3平均分6分: 18÷6平均分9分: 18÷9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啥?你能说说除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板书分香蕉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多少?12 ÷ 2 = 6(根)12 ÷ 3 = 4 (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认识除法 篇7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科书第13页例4及练习三第4~6题) 备课

  时间 20xx -2-1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⒉过程与办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 5的图片,学具。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么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么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啥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么样分的?分的结果怎么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办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啥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么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啥?(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孩子2串糖葫芦,表示啥?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孩子?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啥?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啥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认识除法 篇8

  数学课堂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结果固然很重要,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说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据学生错误所在,通过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认识除法,学生表达不完整时,我应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比较,进而获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到有效发展,互动课堂学程导航理念才能得到发展。

  从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除法》,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出发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啥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习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动,再把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用学具分一分或者画一画,理解除法的意义。同时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知道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明确该用啥办法。

认识除法 篇9

  对除法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了解和知道呢?这是我上课时最想知道的。在教学设计时也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在新课开始,就出示“除法”两字,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最近的认知区域,进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1、那么除法是怎么来的呢?学生一时是说不清楚的,现在就请你们来把6个桃子分一分,你会怎么分?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的摆弄,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动脑思考分的办法,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我把桃子这样分和那样分有啥不同?把一些物体分成两份,可以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可以每份不一样多。而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看,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分法:一是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二是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但从其分的结果来看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后才能建立表象,从自己的积极学习中感受“同样多”的概念。把学习的积极权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平均分,教学从现实情境入手,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数学,数学课中也有分东西的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数学是一种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感悟为切入点,把知识层层展开,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学生从动手感悟平均分到形成丰富的表象,从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平均分的活动有了较为丰富的表象后,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

认识除法 篇10

  教学内容: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么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么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啥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么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么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办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啥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么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啥?(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可用同样的办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孩子2串糖葫芦,表示啥?(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几个小孩子?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啥?

  2.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 15÷3=5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同学们好!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我。 思考问题

  (1)我们要帮熊猫分啥?

  (2)分的要求是啥?

  每4个放一盘是啥意思? 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1、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啥?你是怎么样分的?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除法算式:20÷4=5 这个算式表示啥意思?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3、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同学们!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 )盘。

  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 分一分,填一填。

  ○○○○○○○○○○○○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2、 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3、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 )个4。 20里面有( )个5。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认识除法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孩子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啥?(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

  (2)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么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j讲述:6个小孩子,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孩子,先写6,再写÷(简介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么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k简介除法算式的读法。

  l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啥?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啥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 、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啥?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孩子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啥意思?

  简介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啥数,这个数是用啥办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啥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孩子,今天我们学习了啥内容?你们用啥办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推荐站内搜索:自考成绩查询系统、执业医师考试题库、抚顺人事考试网、二级建造师试题下载、成长的烦恼作文450字、长征读后感、河北师大自考、个人简历样本范文、2013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公务员面试试题、

认识除法(通用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认识除法(通用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589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