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怀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一定要及时反思总结,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于《慈母情怀》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慈母情怀》教学反思一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初读到它,就被深深打动,自然也有了要将这种情怀传递给学生的冲动。反观自己的课堂,我看到了教师力图以饱满的情感、深情的话语设一个学习情境,情动于衷,让学生浸润其间,阅读文本,感受到母爱之伟大。小孩们被感动了吗?应该说,是的。这从课末他们“向文中的妈妈或是自己的妈妈说几句话”可以看出——“母亲,您给我的不只是一元五角钱,更是我前进的力量!”“母亲,感谢您赐给我生命,您的心血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眼睛已经湿润。 但是呢,我忍不住要问自己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我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我们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的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是带有主观任意色彩。”从整节课来看,人文性很浓,而工具性却相对淡薄。课堂上,对于四个“立刻”、四个“供”的品味显然是浅尝辄止。回头一看,甚觉遗憾。如果能进一步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会,他们必然能更深刻地领会妈妈的一片深情——自然,也会感动。 想了也想,还是不够从容,许许多多的设想都希图在40分钟内完成,也担心时间怎么也不够用的,毕竟是略读课文。于是匆匆间留下了许多遗憾。
《慈母情怀》教学反思二
选择这样的文本,初衷也许是仅仅出自于自己的感动和对作者喜爱。所以初次备课也仅仅在关注“母爱”。
第一次试教时发现学生通过简单的对比后,得出文中妈妈爱得深沉、伟大、壮烈的结论。当时,我突然有种“空虚和害怕”的感觉。试想,当我们把母爱理解得如此坚硬的时候,妈妈是否已经远离我们?妈妈不在是一个生活中的具体真实存在;母爱也不再蕴涵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母爱被空化、泛化、伪化。于是再次细细品读文本。“妈妈”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啥?终于对母爱有了重新的认识:瘦弱但坚强,辛苦却忙碌,贫穷但不吝啬。作者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和事例来体现着母爱的意味深长。在这里,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儿子怎样才能无憾人生。文中四句那么朴实而也简单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蕴涵在日常生活中的妈妈。“瘦弱的、疲惫的、龟裂的、忙碌的”体现着妈妈的付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就这一句话,为儿子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大爱无形呀!
叶嘉莹教授说“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可贵的还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进而自其中得到感发。”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抓住能以点带面的“文眼”后,用“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到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背直起来了,我的妈妈转过身来了,我的妈妈。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妈妈……”“妈妈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三个关键句分别与“妈妈说完,立刻也坐下去,立刻也弯曲了背,立刻也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也陷入了忙碌……”对比。对比感悟,对比读,反复读。一层层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尽致,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学生的生成一点一点地加深,最后引出母爱究竟是啥。将家庭境况,妈妈的艰辛与妈妈对小孩的爱和希望放在一个矛盾却也和谐的教学背景下教学,让学生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去读,不管是分角色,还是个人读或是齐读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一种无痕的指导,不露声色地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中人物对话。学生内心感情的涌动在老师的鼓舞下变成了读和说,使整堂课充满了生气与。
但是呢当我们读书时,总停留在人家的感动中,没有和自己的感情和心灵的对照,那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同样在上课时,老师与学生的认识不协调时,也失去了这节课的意义。怎样让课堂更和谐,怎样让师生的和谐从表面转化为实际,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推荐站内搜索:证券从业准考证打印、湖南高考语文答案、教育部建议取消中考英语六级准考证查询、《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公务员考试考哪几科、感动中国的观后感、河南自考成绩、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国学经典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