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七下(通用15篇)
《最后一课》七下 篇1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3.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 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3.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
【教学设想】
1.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2.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啥?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2.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3.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线路,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4.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③小说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地、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整体感知
1.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么样的不同?
气氛: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平时――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今天――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师:平时――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
“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今天――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老师却很
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这一部分通过对比渲染了教室不平常的严肃、悲愤气氛。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不限珍惜。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3.本人主要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4.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1-4、14、17)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1、10、24)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3、12、21)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感情的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气氛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5.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衣着、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①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进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③“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也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5.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
《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其他分法“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四部分;也如分为“上课前”和“上课时”两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23)写韩麦尔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上课)
第一层(7~10)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
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第17~23段),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
6.环境描写
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也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④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三、课堂小结
1.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2.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办法,他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来表现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这一痛心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
【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七下 篇2
最后一课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小孩,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也将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啥?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啥?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啥?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也出了啥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啥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啥区别?说明了啥?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Lenovo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啥?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办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不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不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么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也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也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也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也表明啥?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么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也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办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也见到了啥?也有啥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七下 篇3
总体设想:
我上这课的设想是想通过对中外两篇《最后一课》的比较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并尝试把课本教学与读本教学结合起来、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既给同学自主思维的虚拟主机,也给他们实际动手写作的虚拟主机。所以我的这课应该重点在探究学习与写作上。是通过课堂上自主的探究与写作训练,让学生把在课文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即使的转化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力。
具体实施:
首先,我平时就要求同学养成自己查资料的好习惯。所谓自主学习就要求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我针对同学第一学期查资料时不懂分类归纳的情况,本学期要求学生自己对查询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我想这样的能力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也应该能让他们终身受益。这一课时虽然没有在课堂上检查,可是学生的笔记本都已经完成了。
其次,《最后一课》是篇老课文,知识重点主要在主题把握以及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上。主题的把握非常容易,不必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的分析与训练上。我选择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学习,是因为这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结合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写人记事文章的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且我想读本的文章大多文学性很强,有的家长反映以前读本似乎没有啥用,其实是大有用途的。我从本学期开学起就要求同学按我的要求每天坚持读读本,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可以写单篇的,也可以和读本上的其他文章或者课文比较起来写,我也坚持收上来批阅,所以学生们对比较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再进行比较阅读式的探究分析也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再次,初一同学刚从小学上来不久,还不是很会写记事写人的文章,我想借助这两篇文章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初步学习写人记事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之所以采用当堂口头片段作文的形式,是因为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可以让学生当即看到训练的效果,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在语文学习中是比较难体会到的。最后的作文作业 是当堂训练的强化,是努力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成效的训练。
最后,谈一下我给学生记的是加分。我们学期结束都会给同学们一个总评分数,其中相当的分值是平时成绩。除了规定的练习作业 等情况记载以外,我还留了些分值,作为平时同学自主学习的奖励。在查资料、质疑、以及课堂最后的一些拓展训练时给他们加分,以资奖励。这很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应该是同学身上最宝贵的,我们老师也是最应该保护的。
自我评价:
我觉得这堂课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既调动同学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同学的写作能力在课文探究的同时得以提高。基本做到了让同学自主学习并真正有所收获。请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最后一课》七下 篇4
方案一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 ”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啥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么样的小孩?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么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么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小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啥?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么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么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态度和蔼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方案二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办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议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啥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么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么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Lenovo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啥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方案三
教学目标 :同“方案二”的“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同“方案二”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深》(《郑振铎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附:最后一课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作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作啥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
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愍不畏死的东西。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再其后,却有以“救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作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其实,这。类的东西也不太多。自命为聪明的入物,是一贯的料用时机,作着升官发财的计划。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作恶的勇气够不够。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到的问题。
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怎样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想到“环境”’的怎样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怎样变动、改革。
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的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啥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也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的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的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己经到丁。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住,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伪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呢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到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怎样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的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的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儿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向东向西,徐徐的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个分。
我一眼看到了这些李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的阖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啥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傍徨,没有顾虑。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那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议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末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么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读都德的《最后一课》,讨论作者是怎么样通过“最后一课”这小小的生活侧面表现重大的主题的?(提示:同“方案二”所提到的四个方面: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人物的精心安排,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第一人称的结构线索。)
(二)学生通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讨论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异同。(注意:不要忽略社会背景)
(三)通过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领悟自己在立意、选材、构思上该注意的问题,促进学生吸收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From:《中学语文教参新编》,饶杰腾主编,语文出版社1997、7。
《最后一课》七下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 ”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啥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么样的小孩?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么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么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小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啥?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么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么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态度和蔼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方案二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办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议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啥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么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么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Lenovo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啥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方案三
教学目标 :同“方案二”的“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同“方案二”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深》(《郑振铎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附:最后一课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作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作啥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
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愍不畏死的东西。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再其后,却有以“救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作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其实,这。类的东西也不太多。自命为聪明的入物,是一贯的料用时机,作着升官发财的计划。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作恶的勇气够不够。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到的问题。
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怎样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想到“环境”’的怎样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怎样变动、改革。
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的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啥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也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的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的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己经到丁。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住,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伪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呢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到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怎样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的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的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儿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向东向西,徐徐的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个分。
我一眼看到了这些李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的阖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啥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傍徨,没有顾虑。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那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议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末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么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读都德的《最后一课》,讨论作者是怎么样通过“最后一课”这小小的生活侧面表现重大的主题的?(提示:同“方案二”所提到的四个方面: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人物的精心安排,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第一人称的结构线索。)
(二)学生通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讨论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异同。(注意:不要忽略社会背景)
(三)通过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领悟自己在立意、选材、构思上该注意的问题,促进学生吸收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最后一课》七下 篇6
教学设想
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办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么样的老师。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想象。参考答案: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呢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办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么样的学生。参考答案: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小孩,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最后一课》的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可从下表看出: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2.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讨论:从小弗朗士的表现,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啥?(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了阿尔萨斯。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平常的情况,有哪些呢?(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静静的;②老师的态度很温和让他快坐好;③老师的穿戴比平时郑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⑤教室后边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4.上课之中,主要分析韩麦尔老师的表现和他对小弗郎士的影响。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再把这一层细分几个小层次进行研读:
(1)老师宣布上课,提出希望。
①韩麦尔老师说话也柔和也严肃,心情是沉重的。
②小弗郎士万分难过。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内容是不许法国人学习法语。他理解了教室里的异常气氛,理解了老师的心情。
(2)老师上法语课。韩麦尔老师叫小弗郎士背书,小弗郎士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韩麦尔老师从学习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指出学不好法语的不幸,同时责备了家长,更责备了自己。也用十分形象、贴切的语言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对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丧失了自由,犹如关进监狱;记住本民族语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语言把人民组织起来反抗侵略者,法语就像一根团结敌占区人民的纽带,韩麦尔老师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听懂了。
(3)老师上习字课。韩麦尔老师精心设计了习字的字帖,使学生产生Lenovo: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小弗郎士很聪明,不仅理解了学习法语,掌握法文书写的重要,还对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让法国小孩学德语,产生了反感(“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韩麦尔老师对旧地的留恋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觉并加以理解。
(4)老师上历史课也给初级班上语言课。老师非常珍惜、留恋着最后一课。不仅影响了小弗郎士也影响了赫叟老头和初级班的小孩,使小弗郎士对这感人的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
5.宣布下课。(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着重描写韩麦尔老师动作、表情、语言。他听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将离开40年来他苦心经营的学校和他熟悉的小孩、村民。他怀着留恋、遗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复杂心情,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凝结了他的爱国深情,表达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这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
板书设计 :略
《最后一课》七下 篇7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呢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怎样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啥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 导入 课文。
2、 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 学习生字。
4、 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啥作用。
6、 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7、 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8、 是啥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啥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也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么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 你觉的啥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 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啥(吸取到啥教训)?
4、 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啥变化?是啥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 作者为啥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小孩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 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
7、 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 课外作业 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 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 ,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doc
《最后一课》七下 篇8
教学设想
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办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么样的老师。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想象。参考答案: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呢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办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么样的学生。参考答案: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小孩,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最后一课》的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可从下表看出: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2.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讨论:从小弗朗士的表现,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啥?(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了阿尔萨斯。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平常的情况,有哪些呢?(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静静的;②老师的态度很温和让他快坐好;③老师的穿戴比平时郑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⑤教室后边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4.上课之中,主要分析韩麦尔老师的表现和他对小弗郎士的影响。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再把这一层细分几个小层次进行研读:
(1)老师宣布上课,提出希望。
①韩麦尔老师说话也柔和也严肃,心情是沉重的。
②小弗郎士万分难过。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内容是不许法国人学习法语。他理解了教室里的异常气氛,理解了老师的心情。
(2)老师上法语课。韩麦尔老师叫小弗郎士背书,小弗郎士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韩麦尔老师从学习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指出学不好法语的不幸,同时责备了家长,更责备了自己。也用十分形象、贴切的语言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对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丧失了自由,犹如关进监狱;记住本民族语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语言把人民组织起来反抗侵略者,法语就像一根团结敌占区人民的纽带,韩麦尔老师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听懂了。
(3)老师上习字课。韩麦尔老师精心设计了习字的字帖,使学生产生Lenovo: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小弗郎士很聪明,不仅理解了学习法语,掌握法文书写的重要,还对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让法国小孩学德语,产生了反感(“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韩麦尔老师对旧地的留恋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觉并加以理解。
(4)老师上历史课也给初级班上语言课。老师非常珍惜、留恋着最后一课。不仅影响了小弗郎士也影响了赫叟老头和初级班的小孩,使小弗郎士对这感人的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
5.宣布下课。(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着重描写韩麦尔老师动作、表情、语言。他听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将离开40年来他苦心经营的学校和他熟悉的小孩、村民。他怀着留恋、遗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复杂心情,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凝结了他的爱国深情,表达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这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
《最后一课》七下 篇9
教案示例之一
最后一课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 ̄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jù 踱duó 挟jiā 皱zhòu 督dū 叟sǒu
摊tān 旷kuàng 懊ào 隶lì 钥yào 匙shi 哽gěng 赚zhuàn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啥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啥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小孩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呢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也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到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也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也出啥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朗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像,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啥?表达了韩麦尔啥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不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不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朗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不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啥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朗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朗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宠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么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的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内话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朗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也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啥?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朗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啥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朗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么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么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办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朗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啥?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朗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小孩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小孩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Lenovo,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朗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朗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啥内容?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也古怪的声音时,小弗朗士感到也想笑也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呢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小孩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朗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小孩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啥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也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啥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兴”具有啥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该怎么样理解?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这一切。
提问:怎么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也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29自然段。
教师小结: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气氛中结束。
4.归纳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朗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啥呢?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
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啥好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比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啥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六、七题。
《最后一课》七下 篇10
课题:第7课《最后一课》周次: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时:教学办法、教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导入新课,简介故事背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二、 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chéng fá( )( ) 钥匙( )( ) 磨损( ) qídăo ( )( )哽( )2、解释下列词语督学 征发 哽 踱 惩罚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三、 整体感知(一)感知课文1、 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2、 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3、 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二)初步分析课文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啥?2、简介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简介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预习检查感知朗读思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啥?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啥?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啥?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也出了啥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啥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啥区别?说明了啥?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Lenovo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啥?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心理)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课题:第7课《最后一课》周次: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时:2教学办法、教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办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不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不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么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也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也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也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也表明啥?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么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也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也见到了啥?也有啥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最后一课》七下 篇11
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小孩,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也将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啥?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啥?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啥?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也出了啥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啥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啥区别?说明了啥?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Lenovo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啥?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办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不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不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么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也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也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也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也表明啥?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么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也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办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也见到了啥?也有啥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七下 篇12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教师进修学校
包 勃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教师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下面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是怎样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 定好教学目标
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布卢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定好教学目标 是教学成功的的利器之一,没有它教学就会在矛盾无定的迷津中踌躇不前。
二 定好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体现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的,而体现人物爱国主义旋律的“乐曲”,恰恰是课文的重点句,所以,把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重点句的含义作为重点,教学时才能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与小说思想感情存在两大差距:一是国别,二是时代久远,所以要把迁移学生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
三 倒车回环法
倒车回环法是根据本文结构的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和效果。
四 更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目标倒推导入 法
我这样导入 新课: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一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也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啥样的心情呢?
目标导入 用了时代倒推法。由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切身感受到的高兴心理与学生想象的6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课的心理导入 新课,把时代的镜头倒推了60多年。学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种心理培养了学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导入 用疑问做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思考的余地。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兴趣。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谈目标导入 的两种心理感受)
(二)课文内容倒领法
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在黑板的右侧竖着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激发“老师为啥先写这几个字?”
先板书这几个字,即写出了课文的灵魂,目的是用课文灵魂来统帅本文的学习。这样的教法一反以往“顺叙”的教学和模式。这样不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还给学生一种“尝新”的感觉。
教师激疑启迪了学生潜在智慧的思维,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马克·吐温讲过:“人的好奇心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
学生答疑后教师点拨:“‘法兰西万岁!’是课文的灵魂,是人物爱国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然后提问:“铸成本文灵魂的‘血和肉’课文重点语句)是啥呢?”请学生默读并圈点课文与本题有关的重点句。
当学生圈点后,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想知道作者是在啥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此文的吗?”在关键处留下了悬念。
这一问题在学生刚刚平静的思维湖面再投石,也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教学环节。
(三)作者、时代背景读后讲
这样打破了老式的解题、作者、背景……教学程序。对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解决难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 以文魂为统帅析重点解难点
(一) 分析重点
以母子系统问为导线。
点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书上圈点好铸成文魂的‘血与肉’,这些重点语句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文笔凝聚在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成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上。”
到此学生也解开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为啥得先写这几个字之谜。
教师提出两大问题(母问):1.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2.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达出来的?
这两问的答案是课文灵魂的两根积极脉,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用两个母问为源头设计支流问题(子问)作为分析重点。
子问设计:
1.小弗郎士:A.学习态度有啥变化?B.感情有何变化?C.思想感情怎样变化?D.主要心理活动是啥?
2.韩麦尔先生:A.衣着有啥变化?为啥?B.怎么样自责的?怎么样赞美法语的?监狱大门和钥匙各比喻啥?全句的含义是啥?C.表情怎样?D.动作是啥?怎么样理解他的表情和动作?
(问题设计可以制作成投影片,既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也有利于直观教学。)
母子系统问像根线穿起了课文的重点,学生按问题导线找出了课文重点句。
(二) 突破难点
重点分析后,学生理解了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对自己祖国及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缩短了学生与国别、时代的差距,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这就找到了解决难点的突破口。
我也顺势点拨:“同学们!你们学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后,对自己的祖国和祖国语言有啥感受呢?”学生通过谈感受,使自己的感情融于作品人物思想感情之中,自然也升华到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至此,也顺利地完成了本文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目标 。
六 倒车回环的教学效果
倒车回环法,以课文灵魂为龙头,再以“母问”为源头,以“子问”为支流,穿起了课文的重点,构成了“母子”系统问,解决课文重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说:“老师!多给我们上点这样的课吧!”学生发自纯朴心灵的真话,增强了教师教学创新的意识。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最后一课》七下 篇13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3、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进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啥,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啥?文中为啥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也出了啥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啥?最后一课有啥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啥?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小孩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啥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么样的心情观察老师,Lenovo到了啥?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啥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2、受到老师的影响,
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
小弗郎士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
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啥?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啥评价?用了啥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啥?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进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么样安排的?有啥用意,产生啥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啥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也为啥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办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作者邮箱:
《最后一课》七下 篇14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办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办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办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也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办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学习办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怎样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 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1、 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 心理 怕 诧异 懊悔 明白)
2、 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也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3、 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生?他也是因为啥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办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 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办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 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 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啥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啥?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啥?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啥?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五)揣摩语言,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也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提倡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啥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怎样认识的?)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啥?表达了他啥样的心情?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啥意思?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啥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么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六)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也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六、说教学评价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七、说板书设计(略)
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么样?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办法并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办法都有哪
《最后一课》七下 篇15
教学目标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小孩,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也将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啥?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啥?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啥?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也出了啥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啥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啥区别?说明了啥?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Lenovo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啥?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办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不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不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么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也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也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也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也表明啥?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么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也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办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也见到了啥?也有啥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推荐站内搜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贵州人力资源考试官网、成人考试成绩查询、名人传读后感200字、重庆交通大学分数线、美丽人生观后感、70周年阅兵观后感800字、教资2021下半年考试时间、党章学习心得体会、成人高考录取查询、